❶ 德一德二德三是什麼國家
德意志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
1、德意志第一帝國
一般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962年到1157年的官方名稱為羅馬帝國,在1157年到1512年改稱神聖羅馬帝國,最後於1512年到1806年因帝國主體民族德意志人意識抬頭而定名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在建立初期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國家,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後來逐漸成為由數百個更小的諸侯國所組成的徒有國家之名的鬆散的政治聯盟。
在帝國中後期,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皇室聯姻和金錢賄賂,長期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長達400年之久,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帝國的實際上的首都。
1806年,在拿破崙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從此滅亡。
歷史沿革:
在962年之前,德國、義大利、法國的疆域由法蘭克王國統治,後來法蘭克王國分裂成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這三個法蘭克王國奠定了當今德國、義大利、法國的基本疆域。
962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奧托一世,得到教皇的加冕而成為皇帝。因為教皇承認東法蘭克王國延續西羅馬帝國,所以奧托一世把國號改成「羅馬帝國」,德意志民族也從這里開始形成。
到了1806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滅掉了神聖羅馬帝國,延續了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至此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滅亡後,境內分裂成了很多個王國。其中,以普魯士王國最為強大,通過一系列戰爭吞並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國家。
到了1871年,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威廉一世統一了德國,並加冕成為皇帝,改國號「德意志帝國」,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意志帝國的國力非常強大,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德意志帝國發動的。正因為德意志帝國在一戰中戰敗,導致皇帝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帝國也隨之滅亡,這一年是1918年。
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後,德國歷史進入共和國時期,成立了一個所謂的「魏瑪共和國」,但魏瑪共和國也不是正式國號,正式國號是「德意志國」。
到了1933年,法西斯主義者、納粹黨黨魁希特勒奪取了國家政權,取締了魏瑪共和國,成立納粹德國,這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式國號仍然是「德意志國」。
1945年,德國在二戰中戰敗,納粹德國宣告覆滅,德意志第三帝國也不復存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神聖羅馬帝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意志帝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納粹德國
❷ 什麼叫德意志誰來解釋一下
德意志是德國,是個國家,我們常說的是德意志精神
我認為,
既不會屈服權勢,也不會無視使命。
是一種 永不退縮,不卑不亢,勇往直前的 精神。
二戰的德國人就是用這種精神魄力征服了近整個歐洲;
二戰後的德國人還是用這種精神飛速地恢復和發展。
❸ 德國的全稱是什麼啊
德國的全稱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3)德國德發到底是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德國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❹ 德國和聯邦德國有什麼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柏林牆將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佔領的西部實施《基本法》。在西德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國家,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聯邦德國)。
1949年的10月7日,蘇聯佔領東德,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民主德國)。
1990年10月3日,柏林牆被推倒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統一後的德國國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東德西德合並成為現在的德國。
總而言之,德國統一前的德意志聯邦德國僅指柏林牆以西的「西德」。德國統一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指全德國。
(4)德國德發到底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聞背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兩德統一前簡稱聯邦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德語縮寫」BRD「)或西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國土面積約為35.7萬平方公里。首都為柏林。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經濟總量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使用歐元作為貨幣。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德國工業支柱產業。德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用地約占國土面積一半。自然資源較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
中國於1972年10月11日同聯邦德國建交。近年來,中德兩國高層互訪頻繁,雙邊關系發展水平不斷提升。2004年,雙方宣布在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系;2010年,兩國關系提升為戰略夥伴關系;2014年,兩國關系進一步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
❺ 德國鏡頭,德頭是指哪些
德國鏡頭品牌不多,不過光學質量都屬上乘,這與德國人重視質量的習慣有關。
目前在相機鏡頭生產方面,卡爾·蔡司、萊卡、施耐德是主要品牌,祿來也曾經生產過鏡頭,而且質量極佳,但由於經營問題,後來退出了這個領域。羅墩斯托克(RODENSTOCK)以設計大像場鏡頭為主。
德國產品一向以嚴謹和工藝精湛著稱,甚至是吹毛求疵的人對於德國鏡頭,都只能保持沉默。曾看過一個鏡頭評測帖子,將佳能的頂級鏡頭和萊卡鏡頭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比較,萊卡鏡頭的銳度和成像立體感遠超佳能鏡頭。
為了追求無可挑剔的質量,有些德國鏡頭是全手工或半手工製作,比如萊卡鏡頭。也正是如此,德國鏡頭產量都不高,而且價格昂貴。
談到鏡頭,不得不提起卡爾·蔡司品牌,它雄厚的技術研發能力,一直是新技術的帶領著,從鏡片鍍膜到內部結構設計,都是其他品牌的領航人。
只要和卡爾·蔡司合作,就能在相機市場站住腳,哈蘇、祿徠使用蔡司鏡頭才坐到江湖前2把交椅,光學外行的sony倘若不是使用卡爾·蔡司鏡頭,基本上沒有多少人買賬。
使用過德國製造的鏡頭後,對攝影會有全新的理解,原來光與影的藝術如此魅力無窮。
❻ 大德意志的意志指的到底是什麼
它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 它是藝術家與哲學家的國度。 德意志,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 卻持久的演繹著硝煙彌漫的帝國春秋。 它有著怎樣的民族意志與精神? 又走出了一條何等獨特的大國之路?所以說德國的統一,我們中國人經常看到的是俾斯麥的戰爭,實際上李斯特所推動的德國的經濟上的統一先走了一步, 所以,德國是用30年時間就完成了工業革命,你想英國用了一百多年,法國用了近一百年,美國也用了幾十年,它才用了30年,它到了1890年的時候,德國就已經發展成世界第二強國,它就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在德國的崛起和衰敗的過程當中,我認為有三大主義對德國的崛起和衰落影響很大。一個是民族主義,還一個是自由主義,還有一個就是社會主義。這三個主義里邊,前面兩個主義,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都是外面傳過來的,是從英國傳過來的,法國傳過來的,當然還一部分是美國的東西,它們傳過來了。傳過來之後,又融入了德國的本身的特徵特色,所以這是兩個主義。還有一個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這是德意志的特產,是德國的,在這三個主義里邊,我認為民族主義對於德國的崛起和衰落影響最大。 三、當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崛起於歐洲的時候 一個文化上的民族主義怎樣蛻變為國家機器的代名詞 這個民族主義又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 顧:第一個問題,講民族主義對德國具體的影響。直到18世紀末,人們把國家和君主或者說跟諸侯,往往都是混為一談,什麼國家,國家就是諸侯,就是國王,就連那個非常有名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認為,什麼叫德國,德國就是教宗與諸侯,所以說那個時候國家是沒有就是臣民這個概念,沒有老百姓這個概念,沒有公民這個概念,所以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這個概念才慢慢地形成。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法國的民族主義發展得相當地成熟,這個東西然後和,通過法國大革命,通過後來拿破崙對德意志大舉地入侵,民族主義很快地就傳到了德國的各個邦國,所以這個時候,民族主義就成為德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這個民族主義追求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民族主義,他們追求的起初也是希望有人權,有立憲,要建立起議會,但是它最早的時候還是首先追求的什麼,他最要求的東西還是自由,所以發展下去就成了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自由和統一後來就發生了矛盾,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民族主義者就首先跟以俾斯麥為核心的,或者為代表的這么一股勢力,官僚階層,官僚壟斷融合結合起來,拿破崙入侵了之後,德意志民族的自由和生存遇到了危險,那麼所以在這個時候呢,那麼德國這個民族主義所鼓吹的東西就是一個反抗拿破崙的入侵,要爭取德意志民族的制勝解放。所以從1808年到1813年這個過程當中,是民族主義在德意志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的時候。民族主義對於德意志人抗擊拿破崙的入侵,以及後來獲得德意志民族解放,那是可以說立了頭功,沒有這個,後來的這個俾斯麥的統一是不可能的。 所以恩格斯在講到1808年到1813年這個階段的時候,他認為這是德意志歷史上的一次真正的資產階級革命,一次真正的資產階級的革命。所以第一功是民族解放,第二功是推動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民族國家正式形成,形成。所以我說,這個民族主義對德意志帝國的具體,這兩大功勞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個民族主義後來就慢慢地發展下去,又走到了另外一面去了。第一次那就是和種族主義結合起來了,民族主義和後來的種族主義結合,實現了第一次惡性膨脹,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國家元首就成了德皇威廉二世,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他所推行的政策,不再是俾斯麥時候的所謂歐洲軍事政策,不再是歐洲大陸政策,而是所謂的世界政策,所以這個時候,它跟這個種族主義結合起來了之後,所以就成了威廉二世時候向外侵略擴張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的東西。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民族主義就扮演了這么一個角色。後來的又慢慢地,民族主義又跟四個東西結合起來了,這四個東西,與民族優越論相結合,與反猶太主義的東西相結合,與復仇主義的東西相結合,與軍國主義的東西相結合。我想這個講到這個民族優越論的問題,我要再插一句了就是說,因為這個民族優越論的時候,我們國內很多學者,甚至於學生都會提到一個很著名的哲學家尼采,尼采有兩個東西往往被我們國內的人士看成跟希特勒的民族優越論有關系,因為他有兩個哲學思想,一個就是超人哲學,還有一個就是意志哲學,尼采有一段名言了,它的意思就是,上帝已經死了,諸神並不存在,諸神,所有的神都不存在,那麼誰來領導人類的生活,來領導人類呢?靠超人。所以這個東西後來被希特勒法西斯所利用,把希特勒塑造成為一個所謂超人,一個英雄,但是尼采跟法西斯這個東西不是一回事。這是我講的民族主義和第一個東西的結合。和第二個東西的結合,就跟反猶太主義的結合。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他們非理性的,非常恐懼的對於外來異邦人的行為很仇視,還一個東西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非常荒謬的偏見和神話,什麼東西呢?他認為是猶太人最後殺害了基督,所以這樣一來,在德國種族主義者的眼裡邊,猶太人把德國拖進了30年代的簫條,猶太人把德國拖進了階級斗爭的深淵,為什麼階級斗爭深淵跟猶太人相結合?大家知道馬克思是猶太人,所以他認為猶太人把德國拖進了階級斗爭的深淵,而且是猶太人企圖把議會民主這種外來的政治制度強加於德國,認為猶太人挖掉了德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所以這種民族主義跟反猶太主義的結合,就形成了後來希特勒法西斯駭人聽聞的反猶太運動的理論基礎。 第三個結合就是與復仇主義相結合。什麼是復仇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被法國、英國、美國等等的打敗的嘛,所謂復仇嘛就是向它們復仇,所以跟這個再一結合。第四個結合就是與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的結合,德意志民族文化傳統中有個根深蒂固的軍國主義的傳統。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德國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肯放棄贊美德國軍隊的所謂英勇傳統,不肯放棄贊美戰爭,當時甚至有人公開宣傳,說什麼?作為萬物之父的戰爭也是我們的父親,所以戰爭成了萬物之父。他們甚至講什麼呢?戰爭捶打了我們,雕琢了我們,把我們鍛煉得像現在這樣堅強,只要生命的輪子在我們的體內旋轉,戰爭就是輪子轉動的軸心,所以在這些人眼睛裡邊,戰爭,軍隊是高於一切的。所以民族主義發展到這個時候的時候呢,跟這四個東西結合,就成了一個反動的大雜燴,而這個反動的大雜燴後來就成了德國法西斯的統治思想。 四、民族主義的極端蛻變使帝國的光輝化為塵沙 德意志該如何振興,經濟又該如何發展 自由主義作為舶來品, 對帝國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顧:第二點講自由主義是影響德國歷史進程的第二個偉大的主義。自由主義不管是英國的也好,美國的也好,或者法國的也好,它們都主張採取立憲議會體制,他們非常關心公民的平等權利,但是不關心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自由主義也是隨著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的入侵傳到德國的,一傳到了德國之後,它很快的地就征服了知識界的人士。例如康德,黑格爾等等都是自由主義者。康德後來當然發表了很多文章,很多的這個光輝的著作,這些著作實際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實際上都是受了很深的自由主義的影響。康德在他的名著《理論與實踐》一文當中,他提出了三個權利,他就是說國家要保證三種權利,第一個權利就是說每個公民具有作為個人的自由,第二,作為國家的公民要有人人平等的權利,國家要保證作為公民擁有的自主權,這三個權利。這三個權利,用我們今天的普通話來講,大實話來講,實際上就講的人權和民權,應該說在那個時候這種思想已經是比較的先進了。 在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當中,領導者就是自由資產階級,自由知識分子,德國有個非常有名的音樂家,瓦格納,他就是當時很傑出的一位自由資產階級代表人士,他參加了1848年的革命,當然後來呢,後來我要講的就是這個自由主義後來就變了,它也要變的,瓦格納起初是個狂熱的,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狂熱分子,但是後來他成了俾斯麥的一個崇拜者,成了一個專制主義者的追隨者。當時自由主義者在德國分成了三派,或者三個類型。第一個類型就是對德國南部的,所謂相對主義者,這一部分,這個類型的人受康德和盧梭的影響比較深,第二個類型是北部的溫和主義者,這是自由主義者里邊的另外一撥,這一派受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的影響比較深,他們的特點就是強調社會的變革必須是循序漸進的,第三個類型就是激進的自由主義者。 總的說來,這個自由主義者,他們所追求的呢,是要把個人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反對妨礙實現人的個性發展的一切事物,他們鼓吹要在世界和平以及所有人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實現博愛,他們在政治上鼓吹議會,鼓吹立憲,鼓吹議會內閣,總之他們擁護一切維護個人自由的一切社會政治制度,所以他們是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將,而1848年的群眾是手工業,是工人,是小業主。這場革命的最後的成果是兩個東西,一個東西就是在1849年,在法蘭克福的保羅教堂召開的國民議會,那就是大家通過這個革命最後有這么一個成果,這是第一個成果。第二個成果,就是起草了我們今天所講的《保羅教堂憲法》,這是它的兩個成果。但是這兩個成果,實際上都是空的,第一個成果國民議會最後被解散了,國民議會所做的決議,德皇並沒有接受,沒有接受那個皇冠,《保羅憲法》也沒有生效,所以也等於零,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講,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以失敗而告終。從這個之後,德國的自由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開始把更多的力量注意到了投入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所以後來德國資本主義的經濟都與這股勢力,受這股思潮的影響,所以我說這個自由主義對這個德國後來這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德國後來的崛起也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❼ 德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總體來說德國是一個比較死板的民族,這就要一直追溯到普魯士時期。德國在古代時期,德國境內的各個邦國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在18世紀初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邦國:普魯士。後來,普魯士的第二任國王——弗里德里希在任期間使普魯士從剛建立的小國變成了歐洲的一流強國。除了會見來賓以外,國王從來不在皇宮里居住,每天都要在兵營里訓練士兵。每個普魯士的士兵在國王的嚴格訓練下都要遭受到挨打或做苦工的體罰,國王就是要把普魯士的士兵培養成吃苦耐勞,嚴格服從命令的合格士兵。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位離開軍營就睡不著覺的國王打造了勤儉嚴明,執著死板,服從命令的普魯士精神,也就是今天的德國人的精神。而且德國人的飲食非常簡單,曾經就有法國人說:「德國人是地獄里德廚師,因為在他們的廚藝字典里只有白煮和燒烤。」德國人吃東西講究簡單實惠,能填飽肚子就夠了,這充分體現出了德國人的勤儉節約。另一點德國人嚴肅認真,有始有終的工作態度也很令人欽佩。在一戰時期,英法炮彈有的發出來以後沒有作用,這就是不合格的劣質炮彈,而德軍的炮彈每一發都威力很大,除了技術上的差距,同時體現出了德國人工作認真的工作態度。在政治上,德國人對於民主的問題並不是十分的敏感,這也有著很重要的歷史原因。在英法美都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時,德國還是由國家來操控經濟;當時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建立起了代議制度,德國仍然有象徵封建勢力的容克貴族在議會里指手畫腳,由國王主導國家。但是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卻超過英法,成為歐洲最發達的國家,這讓許多的德國人看到了獨裁的好處,直到二戰以後容克貴族才基本消亡,由此可見,封建勢力在德國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普魯士時期的軍國主義精神,在現在的德國已經沒有了,父母和學校都希望能把孩子培育成愛護和平,能承擔起國家未來的青少年。
德國人對中國文化也持有十分欣賞的態度。在德國某處大門上,十分醒目的用漢語寫著「歡迎」,法蘭克福展館里的中國展品十分受德國人的歡迎,而且印有中國新年圖案和龍鳳圖案的賀年卡在德國賣的很好。在外交上,施羅德時期德國和中國的關系也顯得很不錯。中國到現在的很多技術大多數都是從德國引進的。
❽ 當今 德國到底屬於什麼陣營德國屬於什麼勢力,什麼人掌控德國憤青免,懂行的來
德國人忍辱負重了幾十年,才達到現在的水平,原因只有一個:踏實,勤奮,沒有太多國內的內耗。德國不掌握在官僚手裡,也不掌握在大經濟實體手裡,而是基本上掌握在老百姓和代表人民大眾的政府手裡。因為德國人比較理智,並沒有讓經濟這只無形的手的力量過大,而是利用和限制經濟的作用,去給人民帶來福利。嚴格控制金融衍生品,聯合能夠聯合的力量來平衡掉美國的勢力,注重社會和環保的持續發展,算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延伸段。如果中國引入馬克思主義有點草率,其實馬克思只是他們眾多經濟學家之一,一種思考而已,德國人繼續思考了,所以帶來了現在的世界地位,但是國人的掌權派並沒有太多的繼續思考,而是拿來主義。。。總之如果現在的中國能有德國的這種與時俱進的思想和觀念的話就好了。
❾ 德國在歷史上曾經分成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回事
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佔區同意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9)德國德發到底是什麼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並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並入西德,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❿ 納粹德國真正戰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看了各位的觀點,我通過分析並整合了這些觀點,得出「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其閃電戰術失去了應該擁有的效果的」觀點。
戰爭初期,閃電戰的確湊效。但在後期,同盟國已經摸透了希特勒的打法。無非就是先發制人,所以早在1940年法國被佔領之後,美國、英國、蘇聯,就已經暗自准備用持久戰的方法來對付希特勒閃電戰那一套,並且隨著納粹德國戰爭擴大化而逐漸走向聯合。
因此,德國對蘇聯的那一次進攻,已經失去了其閃電戰應有的效應,反而使同盟國更加團結起來對抗自己。
而德國對法國戰爭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於英、美、法在當時還沒有真正達到戰略、戰術、戰爭資源上的相互配合與統一。
可以說德國從不列顛之戰之後,閃電戰的極盛時期就已過(其實海獅計劃如果選擇轟炸英國的工業城市,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在當時已經失去了戰爭效應。已經不能為德軍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像法蘭西戰役那樣大的成功,而閃電戰術帶來的戰爭風險卻越來越大,大到可以讓德國在短期內速亡的地步。不列顛之戰的失敗已經給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提了個醒,閃電似的進攻在此時已經無法再為德國帶來輝煌了。可是被之前的勝利所迷惑的納粹首腦們錯誤的迷信了閃電戰術,並且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了遺恨萬年的世紀悲劇!!
因此鄙人認為德國在二戰的失敗特別是蘇德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是戰術原因。其他諸如天氣、美國的援助與參戰、蘇聯的戰爭潛力大、日本沒有和德國配合等等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需要強調的是,希特勒反猶正是迎合了當時德國人的意願,才被德國民眾推上台。希特勒如果不反猶,基本上不能登上總理寶座。而掌權後他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實際是為了消除其對納粹政權的反抗。因此,如果戰略上不出大問題,猶太人那點事根本不能導致第三帝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