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前列強都在欺負中國,為何德國卻平等對待中國
在1840年的時候,大清王朝被外國列強用大炮強行的打開了大門,結束了這一段施行了好幾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而緊接著,就是中國近代史的到來,那是一段由中國人的血與淚所構成的,無比慘痛和屈辱的血淚史。
它是一場災難,對中國的傷害是難以想像的,那時候的中國,就好像是一隻巨大無比的肥羊一般,但凡是有點實力的國家都會跑過來撈一點好處。可是中國對此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卻還是有一個國家對中國非常的友好,並且為中國提供了不小的幫助,而這個國家就是德國。
而此刻的中國已經被他的好兄弟日本給盯上,所以,德國也並沒有跟中國反目成仇,而是依然保持著友好的關系,這種關系也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Ⅱ 中華民國時期,德國與中國的關系為何那麼好
當時德軍形勢所迫,需要糧食和礦產的支援。中國當時環境,也需要外軍的戰略指導和武器裝備的支持。一百多位德國顧問來到中國提供服務幫助和並肩作戰。
一、當時德軍擴充,軍需緊張,需要大量物資。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國軍完成了近一百個師的訓練編制和武器裝備,軍事上的發展,這在抗戰歷史上取得了突飛的成績,德國顧問起到了對內軍事的擴展和軍事戰略上的支持,這一開端讓國軍的軍事戰略和裝備初步形成,讓國軍有了對抗外敵的資本。
由於德國為中國提供了戰略和武器裝備,而且先後派出多名顧問,在後期德國也在暗中多次幫助中國,多名顧問回國後從沒有泄露軍事機密,守口如瓶,中國也為德軍提供了礦資源和糧食支持,中國和德國的關系結下了深刻的外交關系,所以當時兩國關系如此好。
Ⅲ 納粹德國為何在中日戰爭前與中國關系如此密切甚至在戰爭中秘密給中國提供幫助
主要是中國和德國有相互合作的利益關系,德國想要中國的資源並牽制蘇聯,中國需要先進的技術和武器,希望德國的幫助。
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與製造槍炮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時亞洲的產量佔全球產量的80%,中國華南地區的產量又占亞洲第一,中國的鎢產量佔有世界舉足輕重之地位。雙方議定用以貨易貨方式來進行貿易,中德兩國通過這樣的雙邊經濟往來均深蒙其惠。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德國總理。在中德軍事合作領域,阿道夫·希特勒見蔣介石政府驅逐蘇聯顧問、與蘇聯交惡、發動四一二事變、圍剿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等行動與其堅決反共的立場非常合拍,同時中國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也正是德國復興的重要便利條件,而且作為蘇聯的鄰國,完全可以作為有效的牽制力量和共同反蘇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台之後廢除了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德國軍事顧問的級別與規模逐漸提高,原先帶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質而逐漸轉為公開的官方援助。
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是歷任德國軍事總顧問中最受蔣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委員長委託人」的身份,代表蔣介石向國民黨政府各部門首腦下達指令!)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
7.7事變後,德國顧問沒有對華北抗戰給予支持,列強及德國都不願意調停中日戰爭,只有蘇聯支持中國,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防止中蘇聯合,德國被迫參與調停中日戰爭,在淞滬抗戰失利,南京陷落後,日本侵略戰爭野心膨脹,在德國陶德曼調停中提出中國無法接受的亡國條件,遭到拒絕。德國的調停失敗後,1938年初,其國內的親日的法西斯勢力大增,控制了國防和外交,他們認為中國已經失敗了,所以親日的里賓特洛甫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德日關系中的幾大障礙——承認滿洲國問題、在華軍事顧問問題和軍火出口問題。1938年2月21日,德國承認滿洲國為獨立的國家。同年3月3日,德國決定在中日戰爭結束前不再接收中國軍事學員,並遣散現有的中國在德軍事學員。4月22日,令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返回德國。可以說隨著在東北、山東以及華北有德國利益的中國領土落入日本手中,以及江南富庶地區被攻佔,德國法西斯政權認為同中國政治、經濟上的往來都是沒有價值了,而完全和日本侵略者勾結起來,中德兩國關系逐步由合作轉為敵對。
Ⅳ 德國跟中國有著什麼樣的歷史聯系
提問
網路知道十分鍾內有問必答立即下載
德國與中國關系好嗎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總的來說,德國和中國的關系還算是西方國家裡面最好的。
1、雙方歷史積怨不多,現實地緣政治利益上沒有沖突,決定了雙方政治關系不會起太大風波。德國除了偶爾在西藏問題上嗆一嗆中國的肺管子,也不會有其他的矛盾。
2、目前雙方有中德法制對話,而且德國還在協助中國制定商法典和民法典。 在經貿關繫上,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3、從2002年開始中國超出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現在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歐盟中對華提供政府間援助最多的是英國),兩國政府簽訂有《財政合作協定》。
4、財政合作領域主要涉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醫療、扶貧、軌道交通及金融等領域。截至2011年底,中德財政合作累計生效資金94億美元。
5、從199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工具性了13輪兩國國防部工作對話,從2002年開始已經舉行了5輪防務戰略磋商,2005年首屆中德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班在德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7屆。
6、此外,兩軍在軍兵種、後勤、測繪、後備力量建設等領域的往來與合作富有成效,人員培訓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
Ⅳ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總想著拉攏中國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法西斯軸心國之一的德國,實力是很強大,就連在當時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在戰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戰爭里,就被納粹德國擊敗了。
而當時我國正在被日本侵略,處於抗戰時期。在當時中國不富有,武器裝備也十分落後,在當時戰鬥力不強大中國,卻受到德國的拉攏。
在二戰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日本想要霸佔中國投入了大量兵力,但是德國想讓日本去牽制英美等國,自己就能夠專心和蘇聯打了。可是不管德國怎樣威逼利誘,中國都不上他的船,堅持站在反法西斯一方,最後贏得了勝利。
中國一直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不會想去入侵他國,我們也願意維護世界和平,隨著我國的實力的強大,中國維和部隊在世界上很有名,這是我國對世界和平的期盼和助力。
Ⅵ 二戰前歐美大國,都在欺負中國,德國卻為何要幫中國強軍
其實德國當時在幫助中國,並不是因為德國突然良心發現,因為德國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幫助中國的,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其中就有德國的份兒,只是因為後來德國的德皇被自己的國民趕下了皇位,當時的德國已經破舊不堪,德國還要給其他的國家巨額賠款,德國的軍隊數量是不能超過10萬人的,這是《凡爾賽條約》上面的規定,所以德國軍隊原來百萬的人就有很多人沒有工作可做了,而且還要安撫這些士兵有非常大的一筆開支。
再後來他們直接為中國還規劃出了軍隊的重建計劃,讓中國參考德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方式來打造部隊,所以當時中國也花了很多的錢,夠買個德國的裝備,成為了德國他們最重要的一個軍火需求方,也從另一個方面解決了德國的一些經濟危機,所以德國他為什麼會幫助中國呢,是因為德國也需要中國。
Ⅶ 從晚清到二戰初期,德國為何能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大家都知道我國清朝時期,有著我們無法忘懷的悲痛過去,當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而這只軍隊最高統帥便是德國人的瓦德西,而德國也是當時侵略清朝的國家之一。但是在這之後德國和中國之間並沒有戰爭,反而兩國的關系有了一定的恢復,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這其中可不是因為德國同情中國才改變的,而是因為利益才做出的改變。
隨著合作的不斷加深,中國與德國之間的關系也越發密切,但是隨著二戰的爆發,德國選擇走法西斯侵略的道路,但是愛好和平的中國對此卻無法接受,隨著立場的變化,兩國之間的合作也沒有辦法繼續。隨著七七事變的爆發,中日關系可以說是極具惡化,而德國作為日本的盟友,也使得兩國關系再次疏遠,直到二戰結束後,兩國都沒有再次的進行任何交易往來。
Ⅷ 從清末到民初為何德國一直援助中國
個“援助”應該打個引號。首先必須明確,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沒占人家半毛錢的便宜。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什麼“歷史傳統友誼”、“兩國文化歷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幾乎都是裝樣子的說辭,可不能真信。相距甚遠的中德兩國,在20世紀初的密切往來與合作,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謂的“感情因素”。
此外,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失去了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這讓中德合作沒有歷史包袱,較為輕松。
還是如我文章開頭所說,那是基於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時,德國有求於中國的是稀有戰略金屬——鎢礦砂,它們都是製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是生產槍炮的必需品。此外還有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德國也有大量需求。
對,就是豬鬃,這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大家想想,機械化戰爭時期的作戰平台和作戰武器,哪一個可以不上漆,直接就開出來用的;此外還有清理大口徑火炮炮管內的火葯殘渣的重要用途。通過合作,中國拿到了德國軍事、工業、科技的“援助”。
其實“援助”這個詞用的不妥,這些技術、軍火都是用高於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麼就老被一廂情願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據當時史料記載,德國出口中國的工業品,尤其是軍工類,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質檢淘汰掉的“殘次品”,為此,國民政府代表還多次跟德國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國與日本開始勾搭,為了表示對日本“大東亞共榮”計劃的支持,德國開始逐漸疏遠了中國,在日本的壓力下,一度在收到貨款後,拒絕交貨。到了1938年,德國顧問團就已經基本全部撤回德國。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回國後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在蓋世太保的監視威脅下,還堅持宣傳中國抗戰,直到德國下令預備役軍人全部恢復現役,才重加入了德軍。
法肯豪森才是咱們中國真正的朋友,可惜現在網有們總認為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是中國抗日的大恩人........
客觀地看,國軍的德械師規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在漫長的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遠不及美國的支援。
總的來講,二戰前後,德國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務實的:和日本結盟是謀求牽制蘇聯;而援助中國就是為了換取戰爭資源....於是中德成了貿易兼軍事合作夥伴,其他的就別想太多了。
還是如文章開頭所言,國與國之間搞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國際社會上還真沒出現過,有哪個國家無目的去支援別國。
Ⅸ 二戰之前的德國,與中國的關系是怎樣的
作為1871年才真正崛起的列強,德國和我國的關系非常微妙,簡單說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一戰前和一戰後,而無論是哪個階段,德國和我國的關系都從未有「平等」二字,雙方自始至終都在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Ⅹ 二戰德國為什麼幫中國
德國在二戰中幫助中國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口數量眾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德國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一旦德國成功的將我們給拉攏過去,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武器。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表面上淺層次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拿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能將這個地方給拿下的話,那麼在作戰上就會有了更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的攻勢。
(10)德國什麼時候開始支持中國發展的擴展閱讀: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