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怎麼成為西方的

德國怎麼成為西方的

發布時間:2022-04-27 04:54:03

A. 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這三個國家都是怎麼形成的

公元840年,查理曼的兒子「誠篤者」路易死了,路易的長子羅忒爾即位。但二兒子「日耳曼人」路易和三兒子「禿頭」查理不滿意這種安排。於是,842年,這兩兄弟發表聯盟宣言,要發動內戰,將哥哥推下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哲言》。公元843年,羅忒爾不堪重負,終於妥協,簽訂了《凡爾登條約》,將神聖羅馬帝國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為萊茵河以東的土地(東法蘭克王國),屬於「日耳曼人」路易;一部分為神聖羅馬帝國西南的土地(西法蘭克王國),屬於「禿頭」查理;剩下的全歸羅忒爾。於是,這三片土地後來就發展成為了德意志、法蘭西、義大利三國。這一場兄弟之間的圈地運動,把他們爺爺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家業給毀了。至1806年,拿破崙一世強迫奧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於是這個在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便最後滅亡了。

B. 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如何在幾十年內成長到橫推歐洲的

德國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國家了。要知道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是主要的發起作戰國。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失敗,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一條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削弱德國的實力。但是當時主導這個條約的幾個簽訂國各有各的考量。

最後,德國之所以能夠發動一戰,在於他自己本身的實力就十分過硬。雖然一戰失敗,但它仍是歐洲不容忽視的一個強國,擁有6000多萬的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還是相當大的。

C. 比英國統一晚四百年的德國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強大的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極端主義者定義為是人類有計劃地掠奪和屠殺,是動物本性里弱肉強食的原始體現。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德國崛起之前,這個苦難的國家曾經遭遇過幾百年的浩劫。當然,這不能作為他後來傷害別人的借口。即便這樣,德國在國家主權長時間消失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崛起的呢?

D. 德意志為何在統一後,可以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歐洲一霸呢

阿拉伯人有一部童話故事集《天方夜譚》,德國也有一部《格林童話》。可是與《天方夜譚》的故事多取材於民間不同,《格林童話》里有數不清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德國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王子和公主呢?

這可就說到了德國人的傷心事。

曾經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德國都游離在主流世界之外,是不折不扣的一盤散沙。雖然掛著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名頭,但是就像伏爾泰所說,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300多年,在歐洲興起了一大堆的短命的王國。古羅馬帝國的文明在這些蠻族國家的手中被摧毀殆盡,歐洲甚至要倒退回原始文明,直到一個叫做查理的人出現,建立起了查理曼帝國。

在源頭上,德國、義大利、法國都衍生自查理曼帝國,可是與西法蘭克原為查理曼帝國的本土不同,東法蘭克是查理大帝在800年前後打下來的。為了鎮壓當地民眾的反抗,查理大帝就像周武王一般封建了很多諸侯。可是查理大帝還沒有完成帝國的整合就去世了,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各自發展,歐洲此後再也沒有統一。

E. 西德和東德分別怎麼建立的它們怎麼劃分的國界又是怎麼統一的

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並。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占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自從德國分裂以後,雖然重新統一德國一直是東、西德乃至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受到整個國際形勢尤其是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約,關於重新統一德國問題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末,隨著美、蘇關系的緩和和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德國統一問題再度成為各國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預言,德國將在10年內實現統一。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德國統一將是本世紀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國統一進程的發展之快則大大地超出人們的預料。

1987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揭開了兩國關系中新的一頁。

1987年9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50多萬東德人從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承認這些東德人是它的公民,接著民主德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全國規模的遊行示威,黨和國家領導人發生重大改組;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以及同西德的邊界,西方人士認為,民德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系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症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布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志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F. 常說「西方國家」,「西方」這個概念是何時形成的

西方最開始其實是不承認自己是西方的,因為在最一開始,他們有很多非常厲害的國家組成,比如說英國,法國,德國。英國本身在當時應該稱得上是世界非常強大的國家,他在東方這邊有很多的殖民地。

就像他們會稱中國為東方國家,中國這邊的國家稱為東方各國一樣。稱呼只是一個代名詞,真正能夠說得上話的還是實力。整個世界都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一切都日新月異。

無論你曾經怎麼樣,現在怎麼樣,都不能保證你的未來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走好腳下的路,一步一步的打好基礎,努力的去發展,我們為的是整個人類的進步。

G. 德國為什麼能由二戰戰敗國卻成為今天的歐洲強國同理日本也是如此.這是否說明這兩個民族是優秀的.

當然與民族有一定關系,但不能把民族原因肯定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個人認為,與冷戰的才是關鍵。不要忘了,日本和西德在在冷戰期間都是民主陣營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前線。西德再往西,就是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了,都是俄國人的扶植的政權。至於日本,背面是蘇聯,中間是朝鮮,南面還有越南;韓國、台灣作為前線有太小,無戰略縱深,所以日本自然成為了做合適的選擇。

我不知道樓主說的「強」是指哪方面,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是指經濟和科技吧,那麼上述原因肯定是有決定性作用的。
1.西德和日本作為民主陣營前線自然會聚集各個發達國家的各類人員在此,刺激了商品的供應,由於商品的供應又帶動了國內的消費。
2.同時美國在對二戰受創的國家進行重建援助時,作為前線的西德和日本也自然成了重點對象,獲得更多的優惠。
3.相對和平的環境,在冷戰形式下,各個國家都不能擺脫威懾的恐懼,而西德和日本則用不著這樣的擔憂,並是不是說他們不想擔憂,而是擔憂也沒用。美國對日德最初是實行非軍事化政策,後來由於二者作為前線的原因才改為限制條件下的軍事化。不過那些軍隊也只能本土防衛作戰,無需擔憂冷戰情況下的外部形式,因為有民主陣營的多國軍隊附近。而且對軍事條件的限制也使他們走出了一條意想不到的捷徑。綜上所述,日本和西德可以更加集中資金和經歷發展經濟。
還有兩國作為最前線,為多國部隊提供服務也刺激了國內第三產業的發展,北約軍隊在外國駐軍時,餐飲、娛樂、休閑等服務項目多半是由當地國家的企業提供,日本和德國駐軍最多,當然賺得也最多。在朝鮮戰爭時期,聯合國軍花在日本的中轉、運輸、租借、訂購等費用都讓日本狠狠地賺了一筆。
4.日本和西德都找到了自己的突破點——機械和電器。德國的機械技術這很早開始就非常發達了,戰後這成了德國經濟的突破口。而日本則是在新的項目上找到突破口——電器。現在都知道德國的機械技術是世界第一,日本的電器是技術是世界第一。另外這兩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即電子信息技術的革命)時都緊隨美國之後取得了先機,尤其日本的電子技術在90年代曾一度超越美國,即使現在也是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印度和美國)。

還有一個是個人發現的原因,看當今的國內高中,理科班居多而文科班極少。這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洋務運動——治標不治本。日本和德國的成功之處在於把文科發展放在了理科發展之前。什麼叫文科:制度、法律、教育、文化。而理科就是經濟、科技等等國內天天在宣傳的東西。理科固然重要,但沒有文科作為基礎,就會如同洋務運動一般,僅僅是表面強悍。
公式就是:先進的坦克+無能的駕駛員=垃圾的坦克

至於民族原因,確實有,但不能作為主要原因。
西德和日本的民族主要特點有:
1.相對其他民族比較守規矩;
2.做工精緻,主要是人在做東西是追求完美的精密度。
3.做事認真,即便是不情願去做的事,但一旦開始做就會盡量做好。

以上三點乍一看貌似都是優點,但根據情況不同也會成為缺點。
1.守規矩是好,但有些事情懂得變通才更好。德國公司的午休時間是恆定的,因此經常會造成飯店擁堵;而法國都是自定的,老闆都會把時間岔開。
2.做工精緻是自然是最好的,性價比高的商品會賣得更多,有時即使在做工上不去鑽那些牛角尖,物品也會發揮良好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很多天價的高檔品。
3.這一點大家自己去想吧:好事還好,情願的壞事也還好,但不情願的壞事……有必要嗎?

一個民族的特點不能單純地說成是優點或缺點,根據情況不同它可能是優點也可能成為弱點。
只能說因為戰後的形式恰好是對日本和德國民族特點有利的情況,從而造就了兩個東山再起的發達國家。

H. 德國在歷史上曾經分成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回事

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佔區同意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8)德國怎麼成為西方的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並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並入西德,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I. 蘇聯解體後,德國是怎麼獨立的

是這樣的。今天德國的前身是中世紀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境內普遍通行德語。
今天的奧地利也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且由於當時奧地利的勢力非常強大,所以奧地利的國王長期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19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在拿破崙的戰爭中滅亡。原來神聖羅馬帝國的各個邦國分裂了。其中最強大的有兩個,一個是普魯士,一個就是奧地利。在19世紀後期,各個邦國再次走向統一。為了爭奪其中的霸權,普魯士和奧地利發生多次戰爭,最後奧地利被擊敗。但是奧地利的實力和威望在德意志諸邦中還是很可觀的。所以普魯士最後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時候沒有把奧地利算進去。從此奧地利就成為德意志帝國以外的一個國家了。
二戰前夕,德國和奧地利曾經在短期內合並過。但是二戰結束以後又分開為兩個國家了。

J.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怎麼成為西方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2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2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4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3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6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2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19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1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2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6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8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2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