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德國的飛機製造技術不出名
德國的裝備製造也絕對是世界領先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如果德國發展飛機製造業的話,工業基礎和技術支持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至於為什麼不出名的原因,那就是因為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 第一、《凡爾賽和約》處置德國軍事的原則是,限制德國軍事力量以免威脅協約國,為德國保留相當兵力以鎮壓國內革命力量。具體內容有:①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通過志願入伍的方式招募軍官和士兵;允許保留陸軍10萬人,維護國內的秩序。②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在萊茵河流域保留部隊和設置堡壘,給德國造成西侵的障礙。③同意德國擁有戰斗艦6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12艘,限制德國海軍的發展。④禁止德國擁有坦克、裝甲車、軍用飛機、潛水艇和化學毒劑,阻止德國改進軍事裝備。 第二、戰敗後,盟軍對德國裝備製造技術及設備的掠奪。主要是,美 蘇 英 法蘇聯主要是運走了大量的德國裝備製造業的設備及部分技術資料和少量的科學家,美國得到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和科學家,英法得到部分科學家及少倆昂的技術資料。 證明:朝鮮戰爭美蘇造出了幾乎一樣的噴氣式戰斗機 ,35度後掠式機翼軍刀飛機,當時最偉大的噴氣式戰斗機,蘇聯的米格-15等,而美國美國與前蘇聯的太空計劃,都是以德國科學為基礎的。馮·布勞恩的最高成就是領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將人類送上了月球。
2. 德國蝮蛇式戰斗機是怎樣研製的
1944年春,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實施縱深轟炸,德國各大工業城市均不能倖免。更糟的是,面對數以千計的B-17轟炸機及其性能優異的護航戰斗機P-51,德軍的活塞式戰斗機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了,除了繼續研發噴氣式戰斗機,德軍急需一種更高效而廉價的截擊機。德國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簡單、廉價、且能在發現轟炸機群後起飛,並能在轟炸機達到轟炸目標前進行截擊,看來只有火箭推進的飛機能夠做到。
1925年秋,梅塞施密特、容克、亨克爾公司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它們分別是MeP.1104,JuEF127「Walli」和HeP.1077「Julia」。另外還有第四個競爭者,就是埃里希·巴赫姆公司的BP20,它類似於亨克爾公司的方案,但更易操縱,而且BP20既沒有起落架也沒有滑撬,而是要靠在空中解體的方式來回收。雖然戰斗機總監阿道夫·加蘭德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德國航空部最終還是選擇了相對保守的JuEF127和HeP.1077「Julia」。
事實上,早在1939年6月,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飛機的計劃,當時就被航空部技術處以不切實為由否決。六年之後,相同的計劃看來又將重蹈覆轍,但巴赫姆找到了黨衛軍頭子海茵里希·西姆萊,在他的支持下,巴赫姆得到了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西姆萊指定航空部的奧伯斯特·科邁爾為該計劃的主任,道尼爾公司的赫爾·拜斯巴特也參與了該計劃,不久BP20得到了航空部的編號Ba349,並得到了綽號:Natter(意為蝮蛇)。
3. 德國Ta-183戰斗機的設計
Ta-183 II的機翼是薄翼型中單翼,後掠角40°。這個設計有待商榷,因為比起下單翼來,中單翼布局不太利於簡化生產工藝,而且會對飛行員向下的視野產生嚴重影響(美國的第一代噴氣戰斗機F-86就改用了下單翼)。Ta-183 II的機翼為金屬-木材混合結構——兩條鋼緣鋁合金翼梁組成扭力盒,利用一個固定接頭與機身連接。1944年後,德國戰略物資嚴重緊缺,當時幾乎所有生產的戰斗機都在次要或非承力部位採用了木製部件,以減少鋼、鋁合金等金屬材料的消耗。Ta-183 II也不能例外,它的機翼的翼肋由多層膠合的木板製成,蒙皮用的也是層壓木板。當然,採用木製構件的直接結果是導致機翼承載能力的下降,德國空軍能容忍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說明他們本身就是將Ta-183作為高空戰斗機來看待的。截擊機強調爬升率和加速能力,主要作戰對象是盟軍的重型轟炸機群,戰爭中德國戰斗機部隊已經形成了「一擊脫離」的主要作戰模式,利用德制戰機出色的垂直機動能力和大威力機炮對盟軍有戰斗機護航的轟炸機群實施突襲式的打擊。這種攻擊模式對飛機的盤旋等水平機動能力的要求相對降低,對較低的機翼承載能力也可容忍。
Ta-183 II的機翼後緣內側布置有襟翼,以改善起降性能。後緣外側為升降副翼,提供側向和俯仰操縱。每側機翼內設計有6個機翼油箱,燃油攜載量1565升(這一點與梅塞施米特Me P.1101方案完全不同,Me P.1101將油箱布置在了機背發動機上方)。在Ta-183的早期設計中,兩翼下還可攜帶可拋式副油箱,用於為輔助火箭發動機提供燃料(工作時間200秒)。
4. 二戰時德國製造大量飛機坦克的原料從哪來德國又不是資源大國
二戰爆發後德國鐵礦石主要來自於瑞典、烏克蘭、法國(烏克蘭中部尼科波爾擁有世界第二大錳礦,附近還有儲量豐富的鐵礦)。製造飛機所用的鋁合金,如果LZ去度娘下法國網路就會懂了。石油方面,蘇德開戰前德國可以從俄國進口外,但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煤炭方面,德國本身就是個產煤大國,不缺煤,僅魯爾區露天煤田可采儲量就超過500億噸,而當時德國為解決石油不足問題還採用過將煤轉化油的技術,盡管成本高昂,但產量仍不小(數以百萬噸級),從戰爭角度上來說是相當成功的。有色金屬則主要來自於巴爾干半島,比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北歐國家主要是是挪威,尤其是挪威的科納本鉬礦,自從盟軍把它炸毀後,德國武器質量呈直線下降,坦克尤其受害,嶄新的虎王坦克其防護能力僅與IV號H型坦克相當,而有一段時間土耳其也曾供應過一部分有色金屬,但是自從盟軍在北非獲勝後,便再也沒下文了。
5. 世界第一 架飛機誕生於哪一 年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誕生於1903,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的。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公認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他們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續動力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所認可,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歷史。
(5)德國是如何製造戰斗機的擴展閱讀:
世界上第一架直升飛機
1907年11月13日,法國發明家保羅·科爾尼第一次實現了飛機垂直從地面起飛,但這次飛行大大辜負了人們的期望。
這架裝有一台24馬力發動機驅動水平方向的雙螺旋槳飛起幾次,但只有幾秒鍾,一旦升空飛機就無法控制。科爾尼的試驗是根據勒納爾上校幾年前設計的無人駕駛的直升飛機模型的性能。凡爾納科幻小說中主人公駕直升飛機環球飛行,使他的嘗試受到啟發。
直升機作能操縱的垂直飛行和前飛最終是I·西科爾斯基在1930年解決的,1939年他在美國造的使用單旋翼直升飛機一架VS ·300作了多次創記錄飛行。
6. 在二戰時期擁有驚人製造能力的德國,它們都造出了哪些超時代武器
二戰時期的德國被喜歡軍事的朋友們調侃為黑科技之鄉,原因非常簡單,首先世界上第一種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都是德國最先研製出來的。其次就是噴氣式戰斗機的研究,德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噴氣式戰斗機投入實戰的國家。最後就是德國的製造火炮的技術真的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國家。
最後就是二戰時期的德國是世界上製造火炮能力最強大的國家,其在一戰中造出了巴黎大炮,可以直接從德國炮擊英國本土。在二戰中,德國製造除了世界令人非常震驚的古斯塔夫巨炮。
7. 二戰德國飛機生產線問題
戰爭不僅僅是損耗資源,到戰爭中後期,優秀的技術工人都被徵召上戰場了,擴建生產線當然可以,但熟練的工人當時可不好找啊。
有生產線也不一定能生產,因為到大戰中期,盟軍已經開始對德國的城市開始了空襲,這對任何一個國家的軍工生產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德國本國不富產金屬,其優質鐵礦石需要從北歐進口,何況製造飛機各部件的貴重金屬。飛機的其他零部件也得造吧,光擴建發動機的生產線有什麼用,總不能可著勁造發動機造好了等著機身來總裝吧。
說實話,當時第三帝國最迫切的或許是如何阻擋東面滾滾而來的紅色鐵流,新型戰車的製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1940年時,戰場形勢是歐洲大部已在德國鐵蹄之下,軸心國處於攻勢,針對英國的作戰需要像bf-109那樣的護航戰斗機。而fw-190是高空截擊機,主要作用是本土防空。1940年時只有德國炸英國的份,美國尚未正式參戰,英國當時既無軍力也無財力支持對德國本土的轟炸,所以德國那時也就沒必要在佔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預先為未來不確定的戰局發展製造大量滿足截擊盟軍轟炸機要求的fw-190整機了。
至1942年,德國面臨兩線作戰,戰線拉長,戰力資源被大量投入陸軍。德國的生產力此時已顯頹勢,而且隨著美軍的參戰,軸心國在資源和生產力上已無法與盟國匹敵。當時的歐洲主戰場是蘇德之間的東線,中程戰略轟炸機類似於HE-111都是急需品,縱使放寬發動機生產,其產量從1936年至1944年九年間才7300架,戰時生產6600架。相對於轟炸機,FW-190就好生產多了,自1937年開始研發1939年原型機出廠試飛1940年換裝發動機重新設計外型與結構一直到二戰結束,各類生產型總產量達20001架。
FW-190研發成功後,在德國空軍部中使用直列液冷發動機為戰斗機最佳動力選擇的觀點占統治地位。官員們認為:裝星型氣冷發動機將使飛機的迎風面積加大而使飛行阻力加大;由於機頭截面積大而使駕駛員在起飛和降落時視線不佳;當時世界上已研製成功和正在研發的現代戰斗機一般都是液冷發動機。由於這種偏見,Fw190計劃被束之高閣。直到生產直列液冷發動機的主要供應商Junkers和Daimler-Benz生產量無法滿足所有飛機裝備的要求。
1939年春,原型機Fw190V1出廠,裝一台1550hp的BMW13918缸雙排星型氣冷發動機,比DB601或Jumo211大1/4。1939年秋天,第二架原型機Fw190V2出廠,10月31日進行試飛。1940年1月25日,Fw190V2為戈林進行了飛行表演,給戈林留下深刻印象,隨即下令生產40架Fw190A-0。在此期間,BMW公司發展了更高級的14缸氣冷雙排星型發動機BMW801,重量增加了91kg,新發動機的直徑和老發動機的直徑相似,只是較長較重。為使用新發動機,驗證了原型機的結構可以承受;並把座艙後移,避免發動機高溫和容納偵查設備;座艙後移後容積減少,又不得不優化座艙設計等等。該進後的飛機即Fw190V5,於1940年初春試飛。
試飛後又發現,更換發動機引起的增重,影響飛機的飛行特性。所以重新設計機翼,將機翼翼展加大到10.506M,機翼面積加大到18.30平方米。翼面積的增大,僅使飛機最大飛行速度降低了10KM/h,而飛行特性,尤其是爬升率有了長足進步。在Fw190V5的基礎上,定型為Fw190A-0預生產型,從1940年10月開始生產。在此之後,Fw190邊生產邊改型,形成了Fw190系列飛機。
FW190A、E、F、G、S採用BMW801空冷發動機;B、C型試用過DB603水冷發動機;D型改裝容克_尤莫213水冷發動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期重新啟用水冷發動機的高性能改型FW190D。由於機頭大大延伸,俗稱「長鼻子」。1943年底服役,飛出了704千米A小時的瞬間高速度,成為唯一能與美軍P—51匹敵的飛得最快的德國軍用機。其中D—9的機身極其修長,很易識別。D—11用於對地攻擊,故外翼炮改為30毫米;D—12是全天候戰斗機,槳軸內裝一門30毫米機炮,是對付大型目標和裝甲目標的良好武器;D—13用於對地攻擊。
到大戰末,FW-190系列已近開始重新啟用液冷式發動機了,因為此時它的任務只有本土防空了。
尤莫211A—1至尤莫213E—1型,單台最大功率1075至1750馬。605D發動機,功率1850馬力。論性能,605D是強, 說到底這還是液冷發動機供應廠商供應量不足的問題。
拋開戰略戰術方面的不談,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德國的航空工業生產能力相對盟軍方面來說遠遠不足。同時德國空軍還要多線作戰,更加劇了資源的緊張狀況。盟國方面:美國在戰爭期間僅戰斗機就生產了100000架,其中有32540架是被部署在太平洋戰區;剩下的67460架用於歐洲戰場。英國製造了39310架單座戰斗機並往太平洋戰區調遣了7860架,其餘的31450架則部署在歐洲和北非與德國空軍作戰。蘇聯製造了34000架戰斗機,另外又從盟國獲得了4900架。德國則生產了33000架Bf-109和大約20000架Fw-190單座戰斗機。
生產能力的不足使得德國在1942年開始面對英美大規模戰略轟炸時就不得不開始抽調東線戰場的航空兵部隊。1941年,德國空軍有61%的飛機用於蘇德戰場,然而到了1943年,則只剩20%以下的飛機留在蘇德戰場。Bf-110、Ju-87、Do-217這些本不是用於空戰的飛機中隊大批返回德國本土,充作夜間戰斗機使用。這是蘇聯空軍能奪取戰略制空權的另一原因。有很多傻-蛋老是念叨:『德國空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失誤是沒有發展出戰略轟炸機。』這些傢伙忘記了當時德國的一切都要求很急。要立即把空軍搞起來!要從無到有!要拿出轟炸機!要立刻組建起航空團!總之,這一切都是為了使空軍立即成為一張向外打出的王牌。而當時德國只有輕型轟炸機和中型轟炸機才能滿足這一要求,才能立即大量生產。同時它們的威力不是已在波蘭、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施展了嗎?!
而且就算當時德國能夠製造出嫌B-29這樣的戰略轟炸機也沒有足夠的生產能力大規模生產運用,而戰略轟炸機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數量就是毫無作用的。看看英美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在持續五年多的戰略轟炸中,參戰的盟軍轟炸機從1942年的500餘架,增加到1945年4月的14000架!共出動轟炸機444000架次 ,戰斗機2680000架次,總投彈量270萬余噸,盟軍損失飛機約40000架,飛行人員損失158000人。這樣大的投入和消耗是德國根本承受不起的!!!
其次就是德國空軍在二戰中始終沒有大規模裝備的讓我覺得很完美的戰斗機,不像陸軍的黑豹坦克、虎王坦克,海軍的U艇都是當時最好的武器,德國空軍的戰斗機從1941年遇到英國噴火式戰斗機開始就沒有性能優勢了,即使FW-190的出場也只不過是暫時性的領先,一俟大批的美製P-51、P-47、F-4U投入時就落了下風
無法擴大生產先還是個資源問題,1935年希特勒任命米爾希為航空部副部長時他認識到『希特勒將會在1941年以前發動戰爭,屆時有限的資源將大量轉移到陸軍方面,因此德國空軍必須盡快做好戰爭的准備……德國空軍主要遂行支援陸軍作戰,並以雙發小引擎轟炸機遂行戰略轟炸任務。這是HE-111研發的始因。這個發展思想我認為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同時也是很有效的。閃電戰的輝煌勝利就是在德國空軍支援下取得的。
從1942年起,德國空軍其實已無優勢可言,BF-109作為老舊的戰斗機已不能稱雄天空,需要大量新型機如FW-190。前線需求太大而生產在資源有限優先陸軍尤其是擴充裝甲部隊的情況下已經跟不上了。生產線的擴展也受到了影響。強力發動機不足,那隻能使用性能較次的發動機了。
戰爭向來是消耗性的,尤其是全面戰爭,一旦爆發就是在消耗以前積累的軍工業基礎和資源。
8. 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是由誰發明的
第一架飛機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關於世界上最早的飛機到底是由誰發明各國尚存在爭議,但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萊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續動力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所認可,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歷史。
(8)德國是如何製造戰斗機的擴展閱讀:
飛機發明者爭議
飛機是人類在20世紀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學技術成就之一,有人將它與電視和電腦並列為20世紀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發明。關於世界上最早的飛機到底是由誰發明各國尚存在爭議,但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
1、美國:認為飛機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萊特兄弟(Wilbur Wright和Orville Wright),於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35分在美國試飛成功。
2、法國:認為世界最早的飛機是由法國人克雷芒·阿德爾(Clément Ader)發明,於1890年10月9日在法國試飛成功,部分人認為他發明了歷史上第一架飛機。
3、巴西:認為是巴西人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發明了飛機,1906年10月12日桑托斯-杜蒙特的「14 bis」飛機成功地飛至60米高空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動力飛行,之前的飛行並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飛」的標准。
4、德國:飛機製造業先驅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於1901年成功試飛「禿鷲」飛行器,可以離開地面飛行2.5公里,古斯塔夫將比萊特兄弟研製飛機的時間早兩年誕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機
9. 德國梅塞施米特Me.262A-1a戰斗機是什麼時候製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廣泛得到應用,交戰各國在竭力增加飛機數量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給飛機更新換代。在二戰末期,納粹德國率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噴氣式戰斗機——梅塞施米特Me.262A-1a戰斗機,並投入實戰。但是由於戰爭的頹勢,這種飛機並沒有挽救德國戰敗的命運。
梅塞施米特Me.262A-1a戰斗機是德國梅塞施米特股份公司於1944年製造的戰斗機。機載乘員1人。動力裝置為2台容克斯「尤莫」004B-1渦輪噴氣型發動機,單台推力8.8千牛。
翼展12.48米,機長10.60米,機高3.84米,重量6396千克。實用升限11450米,最大平飛速度869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050千米。
武器裝備為4門30毫米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