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蘇軍和美軍(包括英軍)各自消滅德軍的數量是多少
通常引用的德軍傷亡數據是Overmans根據德軍1830萬份身份信息卡片統計的,但二戰德國武裝力量動員總數達到2400萬人,所以二戰德軍486萬人的死亡(其中東線381.7萬)數字是明顯低估的。如果按照比例折算,二戰德軍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達到637萬,死於東線的德軍超過500萬人。加上德國軸心盟友軍隊在東線死亡的100萬人,則死於東線的軸心國軍隊將超過600萬人。實際上戰後東西德的人口統計也顯示,德國適役年齡人口的性別比例失衡比蘇聯還嚴重,男性輕壯人口的損失率高於蘇聯。間接證明德軍死亡486萬這個數字是被低估的(德國本土到45年才淪為戰場,平民傷亡比例遠低於蘇聯)。
如果排除掉其中被俘後死亡的人數(在蘇聯戰俘營死亡的德軍戰俘為36.3萬人,在德國戰俘營死亡的蘇軍戰俘為178.3萬人),則東線德軍陣亡+傷病死人數為345.4萬人(Overmans數據)至463.7萬人(二戰德國武裝力量2400萬動員人數折算)。蘇軍陣亡+傷病死人數為627.7萬(Krivosheev數據)。
此外,德軍在西歐死亡49.5萬人,在義大利死亡15萬人,在北非死亡1.6萬人。總計66.1萬人大部分為英美軍隊戰果(少部分為法軍、法國抵抗力量、義大利游擊隊戰果。)
德軍在北歐死亡3萬人,一部分為挪威抵抗力量戰果,一部分為英美軍隊戰果,一部分為蘇軍戰果。
德軍在巴爾乾死亡10.3萬人,一部分為鐵托游擊隊戰果,一部分為蘇軍戰果,一小部分為英美軍隊戰果。
死於英美軍隊的德軍總數不超過70萬人(Overmans數據)至90萬人(二戰德國武裝力量2400萬動員人數折算)。
⑵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少兵力
德軍兵力最高峰發生在1944年,總數達到了950萬人,但是雖然數量上增加了不少,但是質量上大大下降,而且,同期蘇聯軍隊的數量達到了1300萬人,士氣高昂,火力強大,德軍每月損失50-100萬人之多,越來越快的損失速度使德蘇之間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難怪蘇軍能成功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其實那個時候它只是一堆孩子了,沒什麼大的戰鬥力了,在42-43年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可是讓蘇軍最頭疼的事情了,常常要3比1,甚至5比1的兵力去對付它.
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多少軍隊
2戰中最為波瀾壯闊的當然是蘇德戰爭,和這場規模宏大的戰爭相比,其他的地方那隻能算做戰役。在蘇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兩軍的士兵成百萬的倒下。男人的尊嚴和榮譽就在那熱血澎湃的一刻到達最高的境界。
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關於2戰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處,大家請指教。 我是一個較為哈德的。個人認為德國如果沒有兩線作戰的話,那很有可能戰勝蘇聯。德國的失敗我個人認為就敗在了人力資源的缺乏上,說白了男人都戰死了。我想那時候德國徵兵局的官員巴不得全國都是男人(平時當然希望美女多多)。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蘇聯一個集團軍通常不會超過10萬人,一般在4萬人到6萬人之間。而德國的卻一般至少也在10萬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達到數十萬,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第六集團軍擁有30萬以上的兵員,最後付出了11萬人戰死,5萬人受傷,大約10萬人被俘虜的結果。所以有時候看到戰史上蘇聯的師的番號有幾十個,10幾個集團軍,而德國卻只有2,3個集團軍在對陣。蘇聯在戰爭的開始將前線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烏克蘭,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損失。其實這個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沒有判明德國人的主要攻擊方向前,只能重點保衛烏克蘭這個俄羅斯的糧倉和工業基地以及原料基地。蘇聯在戰爭開始短短幾周內,損失了損失火炮2.2萬門。坦克1.8萬輛。飛機1.4萬架。一個方面軍,十九個集團軍,250個師被全殲。在基普,66萬蘇軍被俘虜。在明思克戰役中,65萬蘇軍被合圍。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戰役中,超過30萬的軍隊被全殲滅(還有一個著名的合圍,我忘記了,蘇聯有損失了超過30萬的軍人。這個就是開戰的四大合圍戰)。在這一系列的合圍中,蘇聯光人口損失超過200萬。結果導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在1941年18周歲,構成軍隊的主要年齡成分)在戰爭結束後陣亡25%,受傷和殘廢30%以上,還有數量不詳細成為戰俘,大約只有23%的人才能夠相對健康到戰後。如此巨大的損失恐怕也只能是蘇聯才能夠承擔。在有效的動員體系下,蘇聯進行了全民動員,其中,18歲到35歲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編入軍隊。這樣,蘇聯完成了軍隊的再塑造,動員後的蘇聯的軍事人員超過1000萬人(我個人認為稍嫌誇張)。在一線的部隊大約估計在600萬左右。 戰爭就這樣進行著。在41年那嚴酷的冬天過後,德國總參謀長寫到~~~步兵的損失累計已經超過200萬~~~(注意的一點就是,受傷也算做損失,但是傷好了之後再度負傷那又算一次)而蘇聯人已經穩定了軍隊的的規模。雖然素質遠不如德國,但是已經開始適應打一場殘酷的新技術戰爭。而德國則老兵已經陣亡了不少,部隊充斥著新兵,而且在前線的損失無法得到有效的補給,特別是人員上的補給。局部條件下惡化到了損失十個才能補充一個的程度。德國的多線作戰的惡果。蘇聯確因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徹底的放下心來,從遠東抽調了大批新銳部隊,來補充前線的損失,甚至蘇聯還建立了若干個戰略預備軍來防止某一陣線遭受殘酷損失後導致全線的崩潰。反觀德國,德國已經捲入了非洲戰場,在東線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分出10多萬部隊去沙漠中爭奪一個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的地域。為了防止英國的登陸,大西洋防線開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隊去駐守。這個是一個非常雞肋的問題,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還有北歐的防禦以及為了對付英美的空襲大量的防空炮佔用了大量的資源。更為殘酷和嚴重的問題是,在東線殘酷的消耗戰的情況下,原本每一個德國團都有一個劃定的區域有一個預備役營來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隊被殲滅後,德國不得不將預備役部隊直接神格為常備部隊而拉到戰場去消耗。結果導致了德國的預備役體制在1943年陷入崩潰的境地。新兵不僅素質下降,而且無法得到充分的訓練。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將教官拉出來組成裝甲教導師和裝甲擲彈兵教導師投入到西線來穩定局勢。結果導致納粹的最後的裝甲部隊的種子也暴屍在西線的陣地上。1942年是很有決定性的一年。德國人在41年冬季的慘重失敗後開始反思,期望重新奪得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德國動用了恐怕是最後的戰略預備隊第六集團軍。第六集團軍是一支光榮的部隊,也是一支具有悲劇色彩的部隊。一戰中德國皇太子親自帶領第六集團軍作為攻擊的矛頭主力(好象是參加了凡爾登戰役吧),結果是無功而返,損失巨大。而現在的第六集團軍更加具有悲劇意味。在希特勒的愚蠢的指揮下,30萬官兵幾乎全部死在了蘇聯冰冷的土地上,9萬多戰俘在戰後僅有6000人返回德國。我想到了「紅櫻桃」里「幸福」的德國戰俘穿著干凈的軍服在幹活的情景。實際上,大多數的德國戰俘倒在了蘇聯殘酷的戰俘集中營里。當然,蘇聯的戰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國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後開始主動進攻。整個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個集團軍群,一個目標高加索,一個斯大林格勒開始進發。這個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高加索實在太遠了,德國人沒有足夠的兵力來完成這一目標,還導致了兵力的分散。希特勒的目標恐怕就是巴庫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為整個蘇聯南部的經濟,工業和航運中心,則更有巨大的戰略意義。而且這個是用蘇聯領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則更為人所知。這導致了德國最後已經在完全為了城市而戰,而不是看中了該城市背後的戰略意義。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在肅清了城市周圍的守軍後,德軍攻入了市區。巷戰的殘酷性是眾所周知的。不過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各國開始重視狙擊手的使用。其戰役中,也就是大片「兵臨城下」中那個神奇的蘇聯狙擊手的原形瓦西里確有其人,他狙殺了德國狙擊手學校的高級教官。而他最後的結局是失去眼睛。不過其中有一些鏡頭我覺得就是對蘇聯的侮辱,是一件極其不負責任的污衊。好賴物的導演實在是沒有嚴肅的對待歷史。盡頭中剛開始蘇聯士兵被強征來並且度過伏爾加河遭到空中打擊隊伍發生混亂結果導致軍官開槍彈壓,這個是視覺鏡頭的極度渲染。歷史中可能的確會有,但是美國人當然也會這樣做,誰都會這樣做,而美國人這樣過分渲染只是為了醜化蘇聯。另外蘇聯士兵兩人一支槍,前去做無謂的沖鋒,失敗後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殺更是對社會主義的污衊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相信這個,我感覺到非常的驚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來臨後,德國人的進攻停止了。到了來年,整個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有書誇張說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損失了150萬人,那純粹就是在胡說八道。150萬實際上至少佔據了德國東線兵力的三分之一強,你說到那時候德國人哪裡可能維持的住戰線。德國人的損失是嚴重的,但是絕對不是人口上的損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損失,這個是幾乎無法補充的。順便說一下,德國的義務兵需要服役12年,這就以為著德國的步兵不得不不聽的作戰,而在那種條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陣亡或者受傷那簡直就是天書一般。 1943年德國發動了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其戰役的初始是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聯乘勝追擊,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揮下,德國發動了哈爾科夫戰役,全殲了蘇聯的波波夫集群。人員損失並不巨大,但是損失了大量技術兵器。而且蘇聯損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機動的打擊部隊。蘇聯人的攻勢就停頓下來了。而德國人則是拚命調兵遣將,將各師盡量補充滿了員額。還要說明一點的是,由於昔特勒的錯誤,德國師的番號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師的實力確下降了很多,經常出現一個只有2個團的師和兩個營的團,其他的部隊拿去組建新的師了。還有德國的武裝黨衛軍佔有補充的優先權,好的裝備和兵員一般都要優先供給武裝黨衛軍。當然,SS軍團作為德國陸軍中精銳也充當了攻擊的矛頭和防禦時候的救火隊員,參加最為殘酷的戰斗,傷亡率遠高與國防軍的一般部隊。我前面已經說過,43年後德國的預備役體制已經陷入癱瘓,所以這個恐怕是德國竭盡全力才「拼湊」出來的。更何況隨著老兵的大量陣亡,新的德國青年已經不願意加入軍隊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採取強制措施,這樣強迫性的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又下降不少。而蘇聯在解放了廣大的土地後,獲得了大量的兵員,這樣補充了部隊的損耗。蘇聯軍隊的一大特點是依靠軍隊的數量和規模來壓倒對手,而不是靠戰術和戰鬥技能。這或許對蘇聯士兵來說太殘酷了,但是為了勝利這樣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個國有自己的國情。庫爾斯克戰役的最後結局我們宣傳是德國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德國喪失了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但是我個人認為德國的損失並不很大,損失大的還是老兵的損失。可以這么說,德國陸軍的支柱,裝甲部隊的精華都消耗在這里。實際上,曼斯坦因據說後來還有30萬的預備隊沒有動用,而蘇聯已經沒有多少力量了。後來在希特勒的嚴令下德國停止了進攻。 44年是德國人走向敗亡的一年。這時候,德國人早已在非洲徹底的失敗,25萬德意聯軍被俘。南斯拉夫的游擊隊已經異常強大,已經發展到幾乎可以和德國人對抗的程度。在法國,德國人駐軍也超過200萬人,來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陸。不過值得說的是,這些部隊大多是由一些素質較差的2線部隊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師』作為要塞守備部隊。其兵員都是一些不適合在東線作戰的人員,例如身體有缺陷或者年齡教大或者受過傷等等人員組成。1944年德國人共有34個裝甲師,東線18個,西線14個,還有兩個作為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1944年5月諾曼底登陸戰後,德國人不得不在兩線與兩個強大的敵人作戰。而且43年開始的千機大轟炸嚴重的打擊了德國的工業體系以及石油的補給。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油盡燈枯,兵役局瘋狂的搜羅著大街上每一個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國民衛隊師被建立,一戰的武器被翻出來裝備德國的民兵部隊,就連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線作戰,使部隊後繼無人。43年希特勒已經在元首領」防衛第三帝國「中將徵兵年齡規定在了17歲到65歲。並且那時侯蘇聯人已經基本解放了國土,開始進入東歐與德國人作戰。而此刻蘇聯也已經到了非常困難的地步,兵員實際上也已經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編入軍隊,造成了蘇聯軍隊軍紀的敗壞。蘇聯在戰爭中,共計陣亡了大約800多萬軍人,被俘虜600萬人,其中500萬死在戰俘營中,數百萬殘廢,在加上蘇聯當時軍隊規模大約在1100萬人左右,而蘇聯總可以征發的男子在3500萬左右,可以說,蘇聯已經很難再擠出人力來了,因為一則蘇聯沒有德國人如此多的戰俘和被佔領國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則很多方面必須有男子來承擔勞動。而德國情況更是嚴重。但是如果考慮到德國不與英美作戰全力對付蘇聯的話,那真是鹿死誰手未必也知。德國人至少可以徵集200萬以上的軍隊對蘇聯進行打擊,本土也不至於遭受如此殘酷的轟炸破壞。恐怕那200萬人就絕對不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44年德國人在阿登反擊戰後,耗盡了最後的裝甲部隊,那是曾經縱橫歐洲的德國裝甲部隊最後的絕唱。 45年更不用說了,德國戰敗了。
另: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大國崛起 蘇聯大國崛起 簡介,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⑷ 二戰末期,德國還有近250多萬軍隊,為何不打一場反擊戰
因為當時德國的燃料資源差不多都快耗盡了,並且和其他國家實力對比差距太大了,反擊也不會代表什麼好的結果,而國內人民也希望停止戰爭。
三、國家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德國人民早已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社會環境極其的差,糧食還被徵收去當戰爭補給了,因此德國國內怨聲是非常大的,支持投降停戰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一個國家想要發動戰爭,就要先安撫好國內的人民,不然後方這么亂,前方怎麼有心思與敵人作戰。
⑸ 美軍。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一共損失了多少軍隊德國在二戰中損失了多少軍隊
在二戰中日本共死亡200多萬士兵,在中國戰場死亡44萬,遠東戰場大約10萬,東南亞戰場18萬,太平洋戰場120多萬。美國是殺死日本人最多的一個國家。
德國在二戰中共死亡600餘萬士兵。死亡的600多萬士兵有500萬是在蘇德戰場。
⑹ 二戰中三個法西斯國家——德國、義大利、日本的總兵力各為多少
德國:閃擊波蘭時,德國動員56個師,兵力160萬,坦克2700輛,火炮10000門,戰機1300架。(另有20萬蘇聯,斯洛伐克軍隊參戰)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另有70萬義大利軍隊參戰)
全面侵蘇時,德國動員181個師,兵力550萬,坦克4300輛,火炮47200門,戰機4980架,艦艇192艘。(含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軍隊)
德國二戰期間共動員兵力1700萬。 日本:1937年,日本總人口7063萬,其中役齡男子1693萬,可供徵兵的人數約占役齡男子的56、2%,約1000萬,當時日軍的總兵力是108、4萬,到了1942年擴充到720餘萬。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軍在中國總兵力基本保持在200萬,1941年,日本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等26個國家對日宣戰,日本把主要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到了1945年投降的時候,日本在中國兵力只有100多萬。
1941年底,日本的總兵力已達到240萬人,其中海軍約30萬人,海軍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一部分被拴在了中國戰場,而其210萬陸軍除40萬留在本土之外,有130萬在中國戰場上疲於奔命,能夠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陸軍兵力僅有40萬人。就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盟軍作戰最激烈、最危險的日子裡,日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被死死地「釘」在了中國戰場動不得,使其「南進」計劃一拖再拖,從而使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渡過了最危險的時期。義大利:在北非有60萬,在本土有200萬,隨德侵蘇不明,總兵力不明,大約1000萬左右。
⑺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⑻ 二戰德國的總兵力到底有多少
二戰開始時德國有109個師,約422萬;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擁有207個師,總兵力達515萬人。到1941年6月,有野戰380萬,黨衛軍15萬,後備陸軍120萬,空軍168萬,海軍40萬,外籍軍2萬,總計達725萬人。
⑼ 德軍在二戰中打死了多少美軍美軍又打死了多少德軍
日軍是不怕死,但德軍則更高超,德國軍隊的官兵素質很高,每個的戰鬥力都很強,實際上連英美都承認100個德國兵挺125到150個英美軍隊的士兵。義大利確實是非常菜,但英軍可不菜,大英帝國的強權可不是靠菜鳥軍隊建立的,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海軍都能控制大西洋制海權,其陸軍相對海空軍確實要弱些。法軍不好評價,法國當時就像是突然被打懵了,兵敗如山倒,然後就投降了,沒有展現的機會了,自由法國的軍隊跟著美英混,打得順風順水,也不好單獨作出評價,但絕不是戰斗意志最差的軍隊,1940年法國都已經戰敗了,墨索里尼想趁火打劫結果還被法軍打敗。美軍才居中?二戰美國左右開弓,全球作戰同時打擊德日意,你估計美軍要陣亡多少人?才26萬人(也有的資料說是29萬人)。美軍消滅了幾百萬的敵軍,自己才陣亡26萬人(這其中還有很多是在執行非常危險的對德國戰略轟炸任務犧牲的),這是一支素質居中的軍隊能做到的嗎?美國人確實不像日本人蘇聯人那麼悍不畏死,他們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們也很理智而非瘋狂,同時各方面(指海陸空力量)都很均衡。正是由於強大的實力外加明智的戰略戰術,美國才能在沒有付出巨大的傷亡的前提下贏得戰爭,從這個角度講,美軍可以說是世界第一,沒有其他那個國家可以做得這點。中國或蘇聯打一場大的戰役都不止死這個數。蘇聯人確實很強,但僅僅限於陸軍(很多人不怕死其實也是被政治委員們逼的),而且是在付出巨大傷亡的前提下取勝。諾門坎戰役,蘇聯的傷亡並不比日軍少,但日本陸軍就那麼點家底損失不起,俄國人可以輕易動員幾百萬的軍隊,所以日本人認為自己虧了。蘇德戰場上,蘇聯和德國的傷亡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大於1英國陸軍在亞洲大敗跟當時英軍主力不在亞洲有關,日軍佔了海空優勢,又是突襲,英軍被打了個措不及手,兵敗如山倒一樣的不斷撤退導致失敗。你看一下因帕爾之戰,你就知道英國陸軍在日本人面前也絕不是菜鳥,在歐洲戰場,英國陸軍表現雖不很突出但也說不上菜。
戰爭並非靠不怕死就可以贏的,英美軍隊雖不是毫不怕死,但他們的戰斗意志也並非那麼脆弱,他們不是靠瘋狂來打仗,而是靠明智的戰略戰術
⑽ 求二戰德國陸軍總數 以及東線西線兵力分布
二戰中德國陸軍前後投入約13O0萬人,常備維持在5O0萬人左右,東線約350萬人左右,西線約200萬人左右。
二戰開始後德國陸軍首先從進攻波蘭開始,前後入侵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家,之後轉向法國,至法國敗亡,大約投入陸軍總數約150萬人,至此德國陸軍第一階段作戰目的達成(入侵英國主要是空軍,陸軍未參戰)。
第二階段自1941年6月22日(柏林時間)入侵蘇聯開始,投入約25o萬人,加上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軍隊,總數約31O萬人,其中德國陸軍前後共投入約600萬人。
(10)美國二戰對德國有多少軍隊擴展閱讀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巔峰時期的勢力范圍達到920萬平方公里。自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希特勒採取短暫而有效的「新經濟政策」,通過提高購買力,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與工業的復甦,充分解放了德國的剩餘勞動力與生產力。使得德國在1933-1939年間工業產值得到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
從軍事上看,整個二戰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一線作戰部隊900萬,算上仆從國和偽軍差不多約2000萬人。
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了約11萬4千架飛機,其中包含著名的容克轟炸機系列和梅塞施密特戰斗機系列。
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的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萬輛,火炮16萬門、130萬多輛汽車摩托車,包括著名的虎式、豹式、四型、斐迪南等裝甲車輛,克虜伯火炮系列和歐寶、德格瑪系列運輸車輛。而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艦艇超過4500艘,從大型水面艦艇到U型潛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納粹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