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軍在sorve半島上的最後一道防線是什麼電影
這是一部二戰電影,是諾曼底登陸賈盛的最後一道防線。
『貳』 1945年的柏林戰役希特勒要怎麼打才能使德軍守住柏林
一、怎麼打都不行了,整個國家的工業生產、經濟、民生系統、運輸系統、能源生產等等已經被盟國徹底摧毀,怎麼打呢?
軍隊的戰鬥力是要支撐的,沒有武器、彈葯、油料補充,能夠撐多少時間呢?而且也沒有迴旋餘地,軍隊被壓縮在如此小的面積內,也無法進行運動和機動(其實也沒有足夠的油料和彈葯進行機動了),其實就是在死守,打死對方一個賺一個而已,敗局是不可挽回的。
因此早在1944年時候,許多德國高級軍官實際上也多次提出盡快放下武器,包括著名的隆美爾也是如此觀點,已經是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了,在抵抗其實就是意味著死更多的德國人,德國被破壞的程度更大,更嚴重。
二、空中優勢徹底失去,滿天都是英美戰機,隨意轟炸,城市早已被摧毀,海權霸氣也是英美控制,德國資源只有本土這么范圍,盟國兩面夾擊,能源枯竭、工業崩潰。
其實到了最後,德國已經不是一個國家概念了,已經被炸成了一個地理名詞,作為國家概念的經濟、工業、組織結構已經全被打垮了。
二、面對已經逐漸強大的蘇聯紅軍雄厚的兵力你說讓這些德軍如何守住柏林呢?連作為一個國家的基本功能都已經被打沒了,這個軍隊還如何能夠堅守呢?德國第二次武力崛起之路,再次以悲劇結束。德國悲劇在入侵波蘭時,挑戰西方大國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在不列顛空戰失利就已經註定了悲劇的結果,向拿破崙一樣,拿破崙在輸掉了特拉法家海戰,無法戰勝英國,最後也是被迫轉向俄羅斯。隨著美國的崛起,一戰、二戰,德國必然會陷入世界列強的群起而攻之的地步。德國兩次挑戰海權大國(英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拿破崙也是挑戰英國這個海權大國,也是陷入了被聯軍絞殺的悲劇。因此早在戰爭初期,德國國防軍都是堅決反對,希特勒挑戰西方,而希特勒多次承諾,不會與西方發生沖突,但是同時又把一些反對意見的指揮官解除了職務。
三、能在歐洲投入兵力的世界最強大列強一共有幾個?英、美、德、法、俄羅斯。樓主一看就明白了,一次大戰,二次大戰都是英、美、法、俄羅斯打德國。當時世界大哥應該還是英國(世界影響力等等,盡管已經衰敗),德國都是挑戰英國,導致的悲劇。當然,之所以德國發起挑戰,其根本就是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已經衰敗了(當時英國的國力,已經被美國、德國、甚至蘇聯超越),因此導致世界秩序逐漸滑下了混亂,德國、義大利、日本新興強國,在國際秩序中處於低一級的國家,組成聯盟武力崛起,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最終還是被英美俄三國擊敗,再次穩定了國際秩序。
『叄』 莫斯科戰役中,德軍是如何取得勝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莫斯科保衛戰是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巨大勝利,也打破了納粹德國陸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然而,當我們在今天重新翻開這段歷史,仔細研究它的話,不妨做出一個假設,難道德國真的沒有機會贏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嗎?莫斯科真的是不可攻陷的嗎?
一.蘇軍的實力
莫斯科的防禦實際上並不堅固,按照蘇軍統帥部的思路,他們計劃在莫斯科周邊建立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熱澤夫—維亞濟馬—布良斯克,第二道防線是在莫扎伊斯克防線,它建立在加里寧和卡盧加之間,是一道雙重防線,最後一道防線則是沿著莫斯科外圍構築的防線,這是三道防線組成的莫斯科防禦帶,也是莫斯科的最後一道屏障。
而德軍則只需要靜靜的守在防線里,坐等蘇軍進攻。此時已經瀕臨冬季,蘇軍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缺乏技術裝備和車輛的他們,發起進攻就如同自殺一樣。即便有這樣的勇氣,寒冷的冬天,泥濘的道路,惡劣的補給都會讓這場進攻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自殺。蘇軍自身的能力和糟糕的後勤都會讓他們的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里,而德軍只需要以逸待勞消滅蘇軍即可。
同時德軍可以抓住機會,集中力量奪下列寧格勒,奪取這個蘇聯的交通樞紐,從而保證己方運力的增強和穩固。列寧格勒一旦被攻陷,德軍就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上威脅莫斯科,因為此時鉗制北方集團軍群的列寧格勒已經不存在了。整個北方集團軍群,此刻可以放開手腳對蘇軍展開進攻。一旦情況拖入1942年的夏季,德軍已經補充完畢,完全可以對莫斯科發動一次強有力的攻擊,將莫斯科這個在地理上不適合防守的城市攻陷,從而徹底結束蘇聯在歐洲國土上的戰斗。
結語
幸運的是,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猜想。現實中的德軍並沒有這樣去做,而是將一切都賭在了可以在冬季前拿下莫斯科這一不切實際的希望上。狂熱的納粹德國忽略了他們所面臨的的實際情況,未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倘若他們冷靜下來,執行一個更務實和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計劃,那麼蘇德戰爭的勝負,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肆』 馬奇諾防線,連普通人都知道能夠繞開,為什麼法國還想不到呢
馬奇諾防線在當時法國人的眼裡猶如中國的長城一樣,號稱固若金湯,也被稱為法國人的驕傲。然而,這個極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在二戰爆發後,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法國人被啪啪打臉了。
綜合來說,馬奇諾防線並非是沒有意義的存在,它本身的價值已經體現出來了,它也並非是個擺設,所以法國人才會話重金打造這么一個防線,法國人並不蠢,相反很聰明。
『伍』 誰有二戰中德國的齊格菲防線的資料
齊格菲防線(長630千米)的投資是35億帝國馬克,相當於當時的14億美元。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一永備防禦工程,以其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姓氏命名。德國人通常稱之為「西部壁壘」,世界著名四大防線之一。1936年開始構築,1939年8月基本建成、投入總計55萬人。防線自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地域,全長630千米。全防線共構築有各 類永備工事1.4萬個。有火炮、裝甲機槍、指揮所、隱蔽部和彈葯庫等。防線內設有完善的道路網。便於部隊實施機動。防禦工事構築的特點是數量多、容量小、結構簡單。防線由保障地帶、主要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組成,縱深35~75 千米 工事構築的特點是工事小 ,數量多 ,結構較簡單。總共構築永備築城工事約14000 個 。包括鋼筋混凝土和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彈葯庫等 。主要的障礙物有「 龍牙 」(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防坦克壕及有刺鐵絲網 。地雷爆炸 性障 礙物設置也較廣泛。 1945年2月,西線盟軍進逼齊格菲防線,東線蘇軍進至奧得河,對柏林構成嚴重威脅。在此情況下,德軍不得不把西線半數以上的裝甲兵和大批坦克、火炮調到蘇德戰場。在西線則企圖以剩下的大約59個師的兵力,依託沿萊茵河西岸構築的齊格菲防線,阻止盟軍的推進。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當時預言,如果再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就可使法西斯德國受到致命的打擊。為此,盟軍制定的軍事行動計劃是:首先殲滅萊茵河以西的德軍,爾後強渡萊茵河攻佔魯爾區,繼而發動最後進攻,進抵易北河與蘇軍會師。2月8日,加拿大第一集團軍在進行了5個半小時的炮火准備後發起進攻,2月13日突破德軍主要防禦地帶後向東南推進。2月22日,美軍第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開始強渡魯爾河,至3月2日,美軍抵達靠近杜塞多爾夫的萊茵河,次日與加軍會合,使德軍15個師陷入被包圍殲滅的威脅之中。德軍在遭到損失後慌忙撤到了萊茵河東岸。美軍第三集團軍一部於2月23日發起進攻後,在特里爾附近首先突入齊格菲防線。3月初,該集團軍發動進攻,於3月9日-10日抵達萊茵河。3月15日,盟軍第六集團軍從齊格菲防線南面、第十二集團軍一部從北面同時實施強大的向心攻擊,於3月25日全部肅清了薩爾盆地的敵人。3月23日,盟軍開始強渡萊茵河,並對河東魯爾工業區進行突擊。在魯爾工業區防守的是西線德軍最強大的「B」集團軍群。3月23日夜,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發起進攻,一夜之間,英第二集團軍和美第九集團軍強渡了萊茵河,在河東岸奪取了登陸場。第十二集團軍群在輔助方向上進攻的也很順利,於4月1日與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部隊在利普施塔特地域會合,從而對魯爾工業區的德軍18個師,共32、5萬人完成了合圍。德軍抵抗18天後投降,「B」集團軍群總司令莫德爾自殺。魯爾合圍後,盟軍統帥部決定立即在全線發起最後的進攻。第十二集團軍群於4月16日進抵易北河,19日攻佔萊比錫,而後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內。4月25日,美第一集團軍的部隊在托爾高地域的易北河上與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會師。從此,反法西斯戰線在歐洲的東西兩個戰場聯結起來。此時,法西斯德國滅亡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將以反法西斯各國取得勝利而告結束的前景已經確定無疑。在這重要時刻,蘇、美、英三國首腦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的克里米亞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雅爾塔會議是繼德黑蘭會議之後,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舉行的又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討論了鏟除NC主義,分區佔領德國、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及戰後安排等問題,簽訂了《雅爾塔協議》,並發表了《克里米亞宣言》2003年德國政府決定在這個冬季拆毀6個大碉堡,這些碉堡是當年希特勒建築的「西牆」的部分建築,「西牆」原本由總 長630公里的碉堡、戰壕以及坦克防空壕組成,具有歷史紀念意義,因此這次拆除引起了一些爭論。德國的「西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來防止聯軍從德國西部邊境進攻的。德國政府的一個委員會,鑒於建築本身不安全,而且也成為新納粹分子的聚集場所,因此決定拆除這些建築。但是,一些歷史學家和二戰時期的老兵卻認為這些在1936年至1940年在德國和瑞士及法國接壤邊境附近建成的碉堡,是歷史的見證,應當保存。 西牆原本具有2萬個地堡,但許多地堡在聯軍於1944至1945年攻入時已經摧毀,當年在此陣亡的德國兵士數以萬計。回顧歷史,當年希特勒很重視西部防衛,因此曾動員50萬工人,撥用全國20%的建築材料來興建這道西牆,原本規模是相當宏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