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德國軍隊為什麼越打越多
德國國防軍的人數不是越打越多,是逐漸減少的。
德國開始二戰是41年打蘇聯的時候開始的,那個時候德國國防軍在東邊的兵力有近300萬人,西歐有100多萬,北非有30多萬,德國本土有近100萬預備隊,加上退伍隨時可以進部隊的兵員,總兵力大概在600萬左右,另外到戰爭末期還有100萬左右的黨衛軍。這是希特勒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幾乎整個德國的青年都參軍了。
到戰爭後期,1944年6月、也就是諾曼底登陸之前,德國尚有近500萬的兵力,不過這裡面有大約40%是強行拉壯丁抓來的,戰鬥力基本不算高。
到了1945年4月,第三帝國最後苟延殘喘的時候,德國國防軍和納粹黨衛軍的總兵力只剩下200多萬。著名的「希特勒青年團」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大規模擴建的。其中希特勒把最後有戰鬥力的部隊大約100萬人交給了舍爾納,舍爾納在蘇台德地區把盟軍牢牢的控制在這里,守備柏林的100萬人只有10多萬是青壯年,其餘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傷兵,組成的第9集團軍、第12集團軍兩個野戰部隊和柏林防衛軍。這兩個集團軍的戰鬥力雖然不高,但是指揮官非常厲害,尤其是第12集團軍司令溫納,他的部隊大約20多萬人,有能力作戰的士兵只有不到5萬,頂住了蘇聯人40多次集團沖鋒。
所以德國部隊表面看是越打越多,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⑵ 二戰時德國怎麼有那麼多的兵力呀是不是也像日本進攻中國一樣有很多偽軍呀
大部分都是本國人,一個幾千萬人的國家准備出幾百萬的軍隊還是很簡單的,而且希特勒在上台時使德國的失業率降到了0,而且對外戰爭全部勝利讓德國人非常崇拜希特勒,所以希特勒發布徵兵的命令會有許多年輕人來。而外國人並不是非常多,在東線大約有50多萬的軸心國軍隊,西線有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後來也在東線作戰)。
⑶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⑷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十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八百萬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納粹德國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間就可以從十萬,擴充到八百萬的,雖然在這個國土中,只要有人,就會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擴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種多樣原因的掣肘。
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德國的兵種變得更加的多種多樣了,除了後來的裝甲師、山地旅外,還有了摩托化師、輕裝甲師、山地師,人數也從五十萬人,一舉擴大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而在這個時候,納粹不僅著手建立和強大了陸軍,也趁著這個契機將海軍和空軍一並發展了五十萬人,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計算德國總兵力的話,應該是有兩百多萬人。
而德國兵力達到七百多萬的時候,也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的時候,那個時候,德軍的軍事實力已經得到了完善,不僅在海軍、空軍以及陸軍上,還有黨衛隊的發展。
⑸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總兵力是多少
總兵力550萬人。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部隊累計死亡人數為865.6萬人左右,包含300萬上下死亡的俘虜,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
納粹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最終德國的陸軍主力在蘇德戰場被決定性的擊敗,東部防線也徹底被蘇聯突破,首都柏林被紅軍攻克。
(5)德國500萬兵力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⑹ 二戰中德國哪來這么多士兵佔領土地
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
⑺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呢
希特勒沒有“撒豆成兵”的本領,不可能在一年之內把軍隊從10萬人擴充到800萬之眾,納粹德國軍事力量的重新武裝和擴軍歷程,其實是分波次進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直到1941年5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總兵力才擴充至大約720餘萬人,但仍舊沒有達到800萬這個數字。
另有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此外還有武裝黨衛隊15萬人。也就是說,從10萬人的陸軍擴充至700多萬人的武裝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時間。
⑻ 二戰中遠比中國人口少得多的德國為什麼軍隊如此龐大
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准確數字是1933年,德國人口66030000,被德國合並時,奧地利有近700萬人口 ,合計有總人口達7300萬人 。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個人口眾多 的大國 。組建 數百萬常備軍 是不難的 。
德國掌握當時全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有歐洲最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全世界最先進的軍事理論,一大批卓越的軍事統帥,狂熱的民族沙文主義思潮,執著的復仇心理,巨大的擴張野心,使得德意志第三帝國具有世界上最偉大、最強悍的軍隊。
德軍的 機械化程度很高 ,擁有 「裝甲集團軍群」這樣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 。
1, 1939年9月1日與蘇聯聯合入侵波蘭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 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 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 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 到1943年12月1日,盟軍開辟第二戰場時 ,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 1944年德軍總兵力大大減少 ,約700萬.
7 ,1945年春天,盟軍兵臨城下的時候 ,德軍兵力還有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這種超大規模的軍事力量 ,是以強大的GTP為後盾的 。
中國當時的GTP不可能養活一支強大軍隊的 。
二戰最好的坦克
⑼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它們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德軍本來只有10萬士兵,它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年內能擴軍800萬。主要是因為它們那10萬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素質培養的。
綜上所述,德國之所以能迅速的從10萬士兵變成800萬士兵,是因為它原本就有預謀,它把10萬士兵都按照軍官的條件來培養。
⑽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少兵力
德軍兵力最高峰發生在1944年,總數達到了950萬人,但是雖然數量上增加了不少,但是質量上大大下降,而且,同期蘇聯軍隊的數量達到了1300萬人,士氣高昂,火力強大,德軍每月損失50-100萬人之多,越來越快的損失速度使德蘇之間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難怪蘇軍能成功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其實那個時候它只是一堆孩子了,沒什麼大的戰鬥力了,在42-43年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可是讓蘇軍最頭疼的事情了,常常要3比1,甚至5比1的兵力去對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