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小妞在德國農村自建小別墅,嘆:錢少活好
從開始在國外留學、工作生活、遇到命中註定的德國老公,一個中國姑娘在國外的際遇總是很順利。在去年我和老公也決定在德國建造屬於自己的小別墅,不用每次來回都住在公婆家。別墅從外觀、室內軟硬裝都是我們自己設計搞定的,雖然款式不是很新穎,不過勝在舒服自在。
當時我們很快就找了一片不錯的地皮,周圍環境也挺好,在德國這里屬於小農村,附近很多都是自家別墅。我們是專門和設計公司合作的,直接選好簽合同,裝修好了之後再付款。
做水泥地面基礎之前,需要做基礎遞交,因為我們地面本身基礎就比較硬結果,司儀我們只在房子前面做了基礎地腳。
雖然是建一座小公寓,不過過程也是困難多多,每一步都是決定和思考。
目前外牆已經是建好一半了,看到他們施工的材料和方式,都覺得和國內不是很想像,但是我本身也不是學裝修出身,所以也不知道怎麼不一樣。
看圖整體的外觀已經成型了,可以看出一棟很小巧的別墅,基本上到這里自己還是挺滿意。而且德國工人施工工藝也比較扎實,每一步都是精益求精,看設計師在現場的指揮也能看的出來。
上圖是鋪設的地面取暖管道,看工藝還是挺好的,整齊不亂。
後面的圖片都是裝修好之後的樣子了。上圖是廚房,因為剛搬進來沒多久,所以會看起來有點空曠,相信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東西一多,就不好打掃了。廚房要說色調的話,是以純白為主。
上下樓梯,這是在房屋都裝修好之後才安裝的。這樓梯也是我們精挑細選之後的成品,不顯眼但是很耐看,在這邊樓梯的價格是真貴,會讓人有點接受不了。
這是別墅里其中一個主卧,空間色彩主要用暖色系,老實說德國人真的挺淳樸的,也不是很喜歡亮的顏色,這點我和老公意見統一。
而且在這邊建房子也不會建的特別好,就像一般家裡住的差不多,重點是舒服。上圖所示是衣櫃,也是專門的工人手工打的。這是二樓的卧室,所以會顯得有點矮。
浴室,很多中國的朋友我給發圖片時,都會說款式有點舊。其實我自己覺得還好,簡簡單單的,該有東西都有,住的舒服,看的也順眼就好了,也不計較那麼多。
客廳還沒有擺放傢具前,有兩面落地窗,每天太陽光照射進來後,看著外面花園的景色,真的很美。
客廳的沙發是屬於經典款,不耐看,但是非常好坐,沙發的顏色和整體客廳效果也比較搭。
餐廳屬於簡約式溫馨,標準的長柱形餐桌,可以更多容納客人過來玩就餐使用。餐廳落地窗外就是花園,女兒太活潑,老是在用餐時跑出去玩,現在都想和把窗戶鎖上,吃完再開鎖。
這是一樓的衛生間。和二樓的基本相像。
一樓主卧,是我和老公的房間。微黃的壁紙和床單相輝映,營造淡淡溫馨。
⑵ 為什麼說德國的農村最令人嚮往
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自從加入歐盟以來,德國也憑借其精良的工業水平和製造水平,成為了歐盟數一數二的強國,位居世界前列。
說起德國,最令人嚮往的便是德國的農村生活了。在德國,城鄉差距不大,農村也不是落後的象徵,而是如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般靜謐而美好。在德國的農村,家家戶戶都住在豪華別墅里,而且每一戶人家都有1-2輛汽車,還有地下停車場。而且,德國農村的綠化做得也是非常好的,一眼望去滿眼綠色,令人心曠神怡。
⑶ 農村房屋應當屬於什麼類型房產
農村房屋屬於村集體共有類型。
農村的房子沒有房本,一般屬於國家所有,集體擁有,如同農村土地一樣,歸集體所有,但是新農村的房子都是有房本的,這種情況下,房子就歸私人所有。
農村房屋屬於農村村集體分給本村村民的宅基地上建起來的房子。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存在大量這樣的農村房。此類農村房的業主實際上並非農民,而大多都是城鎮人口。之所以叫做農村房,是因為其宅基地屬於農民戶口而已。因農民房產權屬於私人,它是由個人或家庭購買、建造的住宅。農民的住宅基本上是自建私有住宅。
⑷ 全世界蓋房子的方式都大同小異,但德國人的方式有什麼突出的呢
我感覺德國人蓋房子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蓋房子一般不會使用瓦片這種東西,而是使用不銹鋼流水槽,這種東西在我們這里從來都不用的東西。
三.德國人室內的天花板裝修
德國室內採用天花板內嵌燈隔板照明,幾乎沒有集中照明的天花板燈。第一,燈光更分層,可以通過照明隔斷;第二,照明效率更高,明亮的地方必須足夠明亮。窗戶內、床邊、衣櫃立面,這三個天花板肯定會安裝燈具,這在中國並不是很常見的照明布局規則,這是自己認為的。這就是德國人蓋房子的方式,他們與我們這里最不一樣的我感覺就是那個瓦片和那個不銹鋼水槽。
⑸ 農村的房子屬什麼性質住房
農村的房子屬於宅基地,房子屬於個人私有,土地屬於集體所有。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條確立了包括宅基地所有權在內的各種類型土地的所有權,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5)德國農村房子是什麼類型擴展閱讀:
農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1、年滿20周歲的本村村民,因結婚等原因確需建設新房分戶缺少宅基地的(包括男方到女方落戶的);
2、因發生或者防禦自然災害、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進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或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等原因需要搬遷的;
3、外來人口落戶,成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宅基地的;
4、城鎮居民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戶,農村確無住宅的;
5、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
⑹ 德國的傳統木框架房屋在哪個州比較多,可以詳細的介紹下嗎
南北的的風格不一樣,但巴伐利亞會相對比較多些。
德國的半木框架屋(Holzfachwerk or Fachwerkhaus,又稱桁架屋),是從中世紀開始發展的一種傳統半木結構建築,房子以各種縱、橫、斜交錯的木條組成房屋骨架。
「Fachwerk」是德國舊時常見的民居,這種房屋的骨架是用很多木料作成的木架結構,牆面的木格清晰可見,中間用草泥或磚鑲嵌,屋頂為陡峭的雙面坡頂。這種房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多數傳統木框架建築是將木框架漆成黑色,牆面除了框架以外的空隙則塗成白色,顏色對比明顯,建築造形簡潔朴實。
「Fachwerk」的前身是一種簡單的支柱性建築「Pfostenbauten」。Pfostenbau是將房子的垂直木頭支柱埋入地里的建築,然而這樣的建築方式,一來不能完全支撐屋頂(尤其在沿海地區即使加大了支柱的承載力,依然有些搖晃),二來埋入地底的支柱很容易腐朽,因此,人們轉而將柱子底部埋在石塊中,來鞏固牆壁並且防止房子傾斜!「Fachwerk」即是由此逐漸發展出來的:「Fachwerk」內部的牆壁被嵌以傾斜的柱子和橫梁,而這兩種結構組織有效地承載整個房子的力量!直到15世紀,人們才想到以門檻「Schwelle」來解決柱子底部和地面銜接的問題,換言之,房子被架高、不與地面直接接觸!
由於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影響,「Fachwerk」又有一次新的演變:人們慢慢發展出裝飾牆壁的美麗彩繪或陽台!直到16-17世紀間,「Fachwerk」的建築結構才整個發展到高峰!而不同地區的「Fachwerk」也有些不同:有別於南德充滿藝術的彩繪牆面,北德的「Fachwerk」著重在梯形山牆(Giebel)和陽台的發展!由於「Fachwerk」是木造建築,一來容易毀於祝融之手,二來不受世人重視,所以保存不易!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Fachwerk」,是在Minden(漢諾威南方小鎮),整個小鎮放眼望去盡是古老的傳統建築!有些老式建築的大門又小又窄(約160公分左右),原因是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的德國居民身材較矮小,加上不時流行瘟疫,許多人營養不良,因此當時的德國人較瘦小,跟今日身材高大的德國人截然不同喔!
受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Fachwerk」外觀上慢慢花俏起來!有些在外觀上彩繪、有些則是有美麗的木製小陽台。半圓狀的圓形花飾是最常在Fachwerk見到的裝飾圖案,也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圖,叫做玫瑰花飾「Rosette」,應用在建築上就是所謂的圓花窗或圓花飾,主要的圖形當然就是玫瑰花,飾有許多不同的變化,最原始的是源自文藝復興時期和古希臘時期的貝殼玫瑰花飾「Muschelrosette」!花飾通常出現在小陽台上或者是木頭支柱上,在德國Niedersachen的Goslar、Minden等城,還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整的框架建築,德國有一些地區有集中分布的Fachwerk! 如何從民房來區分窮富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房屋是石結構的,這些石塊非常昂貴。如果建築從上到下都是石頭建成,那這家一定是富商,如果只有房屋下部為石結構,那這戶就是普通有錢人家。這種房子上層樓往街面突出來,有4個好處:第一,房子要交地稅,但只算底層的地皮,這樣樓上可寬大一點。第二,頂樓多半是儲藏室,糧食貨物要用吊車往上拉,樓上層往前蓋,東西吊上去時不易碰壞牆。第三,樓上住久了,樓板中部常會向下沉,樓上層往前蓋,上面的牆與下面的牆不在一條線上,產生的力量可以防止樓板中間部位往下沉。第四,工匠的房屋空間不大,他們常在門口工作,上面的牆還可以稍稍擋雨,下面泥糊的牆也容易保持乾燥。
中古時代救火技術原始,又沒有自來水,只能用提桶到噴泉取水灌救,所以一遇火災,常常整條街都燒光。補救的方法是每棟房子之間留空,有一家房子失火,鄰居可在自己房子上淋水阻止火的蔓延。有的兩間房子中間的縫留得比較大,1樓有個小房間,這就是兩家公用廁所,大小便不用水沖,往下掉到一個坑裏,到一定時候要進縫裏清茅坑,拿去做肥料。由於坑不能蓋住,所以夏天臭氣熏人,現在城市都有下水道,老房子整修時外表不變,裡面都裝抽水馬桶。中古時代的人十多天到公共浴室去洗一次澡,或用水盆洗,戰後老房子才慢慢加建浴室。
⑺ 超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德國農村究竟有什麼吸引力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么一個現象,每當過年的時候,城市裡總是冷冷清清,而農村則是熱鬧非凡。臨近春節都迎來了回鄉高潮,火車票高鐵票機票等更是一票難求。年輕人們都嚮往城市,畢業之後大多數都是一線發達城市發展。
在我的認知當中,我以為許多國家都是像我們一樣。但當我來到德國,才知道,在德國8300萬的人口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是居住在農村,我問道在德國認識的幾位朋友,都是人為農村的生活更讓他們嚮往!
這讓我很好奇,德國的農村究竟有什麼吸引力呢?今天總算懂了!
我想,旅遊也是生活的縮影。看過了更多的風景,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對於德國的農村,不知道你們嚮往嗎?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願意去德國農村旅遊觀光嗎?
⑻ 德國超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他們為什麼喜歡住在鄉下
因為德國城市跟鄉村的發展相差並不大。並且德國政府對於鄉村的扶持力度特別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更願意住在鄉下,因為鄉下環境會更好。如果的基礎設施也是非常好的。城市和鄉村的基礎設施差別也並不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就更喜歡住在鄉下。然後去小城鎮裡面工作。即使住在鄉下去工作的地方距離也不會很遠。
村民委員會承擔著諸多地方公共服務職能,如道路維護、幼兒園、養老、消防甚至土地規劃和地方稅收等。上級政府會對村民委員會制訂的發展計劃給予一定資金支持。通過鄉村更新計劃等政策立法,聯邦和州繼續為村莊提供補貼、貸款和擔保,支持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保護村莊景觀和環境。這使得在小城鎮工作、回鄉村居住成為理想的生活方式。
⑼ 德國超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鄉下到底有什麼吸引力
因為在德國的鄉下,和城市基本設施沒多大區別,但是卻多了許多城市沒有的內容。
德國的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埃佩爾斯海姆和弗隆姆博恩的居民習慣稱自己住的地方為村,稱市鎮委員會為村民委員會。
據介紹,村民委員會承擔著諸多地方公共服務職能,如道路維護、幼兒園、養老、消防甚至土地規劃和地方稅收等。上級政府會對村民委員會制訂的發展計劃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村民團體舉辦的活動對豐富村民生活非常重要。至於具體採用怎樣的形式,村莊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決定。弗隆姆博恩沒有專門的活動場所,但搭建了官方網站用於發布活動信息。村裡有合唱團、足球隊、婦女協會、老年人俱樂部……甚至還有關於無線通信技術的討論小組,每月組織一次交流活動。
所以說,德國超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不僅是因為鄉下的環境好,很大程度上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整也有很大關系。
⑽ 德國農村有多好為何能被評為中國農村標桿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真的很快,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一點也不覺得突兀和誇張。我們生活在一個很美好的時代,沒有紛爭,也沒有槍火,只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在這樣的進程中,中國逐漸邁向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長排於全球前列,諸如此類的成績還有很多,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還有很多。就現在而言,如何振興農村經濟是重中之重,富裕要擴散到全中國,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如今我們也為此正在奮斗中。
但其實我們也不用灰心,兩者之間的人口差距擺明了中國實施的困難,但終究有一天,中國的農村也會發展得十分亮眼,成為別人的榜樣。我們也希冀這一天能夠早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