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合並前柏林人怎麼出去

德國合並前柏林人怎麼出去

發布時間:2022-04-30 13:23:32

1. 德國二戰後首都柏林一分為二西德怎樣進入首都柏林

除了空中通道外,根據英美法三國和蘇聯的協議,蘇聯和東德必須為西德進入西柏林開設專門的陸路通道,包括公路和鐵路。

1948年6月24日,蘇聯為逼迫三國放棄西柏林,封鎖了全部陸路通道。西方三國以美國為主堅決不退,對西柏林展開了大規模空運。空運的總量,從每天的2000噸,增加到4000噸,以後又增加到8000噸,最後增加到12000噸。

空運持續11個月,平均每天飛往西柏林的599架運輸機;空運的運輸機總飛架次:27萬8千多架次;每日耗油總量:60萬加侖;運抵西柏林的物資總量達2百32萬6千多萬噸。耗資224億美元。

相關信息

林(Berlin),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人口約363.4萬(2018年9月30日)。

柏林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城市中心坐標為52°31′,東經13°2′。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89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為兩個區域,東柏林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了德國首都的地位,並駐有147個外國大使館。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柏林

2. 為什麼建柏林牆東柏林人為什麼都千方百計逃到西柏林

建柏林牆的原因是為了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東柏林人千方百計逃到西柏林的原因是因為美蘇爭霸開始,德國便先後成立了西德(聯邦德國)、東德(民主德國),從此德國分裂了。東德的人逃跑不是政治原因,而是親情原因。後來的逃離就有很多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問題了。

柏林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牆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2)德國合並前柏林人怎麼出去擴展閱讀:

1961年8月13日,東德邊防軍和武裝警察在東西柏林之間拉起了一道鋒利的鐵絲網,架起了反坦克障礙,把柏林城分隔成東西兩半。

東德邊防軍的坦克占據了各交通要道,東西柏林之間的公共汽車和地鐵全部中斷,東西柏林民眾再也不允許相互往來,6萬奔忙於東西柏林之間的民眾要麼丟了工作,要麼回不了自己的家園。

柏林牆長達107公里,雖說第一道牆實際上是鐵絲網,但最後的柏林牆是高達四米的混凝土障礙,中間是一片開闊的死亡區,邊防軍可以任意射殺任何闖入死亡區的人。柏林牆將柏林市192條大街一分為二。

赫魯曉夫發表講話說:「柏林牆是阻止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籬笆,德國工人階級修起這堵牆後,惡狼就再也別想闖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了!」

柏林牆的出現恰值東西方處於冷戰極可能變成熱戰的敏感時期,因為前蘇聯政府已經開始逼迫美法英放棄西柏林,前蘇聯與西方進入了一觸即發甚至可以引發核大戰的時刻,柏林牆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極度危險的僵局。

柏林牆不是前蘇聯人單獨修建起來的,更不是赫魯曉夫拍腦袋之舉,而是東西方綜合因素起作用的結果。

3. 東德西德統一後為什麼要遷都到柏林有什麼考慮

在德國統一之後,無論是西德還是東德都把都城遷移到了柏林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民心所向。因為當時對於這些德國人來說,柏林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的高,把都城遷移到柏林的話,既可以滿足西德人的一部分想法,同時又能滿足東德人的一部想法,更有利於讓東德人與西德人交流感情。

而之所以當時無論是東德還是西德都把都城遷到了柏林,主要還是當時這些德國百姓的意願。因為柏林這個城市在德國人的心目當中地位比較的高。把都城遷移到柏林的話,既能滿足西德人的想法,同樣又能滿足東德人的想法。這種方式可以促進東德與西德不斷融合,從而讓德國的統治進一步加強。

4. 兩德統一前後過程——西德主導,但仍遷都東德柏林,原因是什麼

德國作為世界大戰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在戰敗後受到了嚴重的懲罰,損失了很多的錢財和土地!我們今天一起來聊聊兩德為什遷都東德柏林!

但在二戰結束後可就大不相同了,在二戰結束之後,反法西斯戰勝國一路直攻進其境內,先後進駐到了德國各大城市,這和一戰當時的意義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其中在二戰時蘇聯更是一度占據了德國歷史上一直以來的首都柏林,柏林一直是德國多年的政治中心,在德國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當時的蘇聯因為先一步的原因,一直牢牢的把控著整個柏林地區。

這也就是兩德統一前後過程——西德主導,但仍遷都東德柏林的原因啦!

5. 為什麼東柏林人要西逃

1989年是世界風雲巨變的一年,蘇聯在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開始「政治改革」,東歐社會主義大家庭解體。1989年5月,匈牙利單方面開放匈奧邊界,為民德人繞道匈、奧逃往西德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大批民德人越過匈、奧邊界沖進當時西德駐波蘭和捷克使館。9月30日,西德外長根舍宣布准許在駐波、捷等使館的民德公民全部進入西德,這一決定致使西德駐東歐各國的大使館人滿為患。至1989年底,約有34萬多名東德公民湧入西德。

為制止民德人西逃,昂納克政府下令於10月3日關閉了與捷克的邊界,東德與其東歐「兄弟」國家的關系趨於緊張。10月7日是民德建國40周年國慶日。這一天,東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極其他大中城市,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權」的示威遊行。民德國內形勢極為嚴峻。10月18日,昂納克被迫辭職,克倫茨當選為第一書記。但克倫茨也未能是反政府的示威行動得到平息。國內形勢更加難以控制,各種反對派組織紛紛出台,公開要求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下台,要求實行政治多元化、經濟自由化,舉行自由選舉。克倫茨政府採取了妥協和寬容的態度,以致柏林50萬人上街遊行,矛頭直指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東德政府。面對動盪的局勢,民德黨和政府束手無策。11月7日,民德部長會議集體辭職。事隔一天,政治局集體辭職。11月9日晚19時,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新任發言人、東柏林第一書記沙博斯基在東柏林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中央已作出決定,私人可以在不講明原因的情況下申請出國旅行,並將很快獲得批准。接著電台也公布了一個類似的決定。東柏林人看到電視、聽到廣播後,紛紛湧上街頭,向柏林牆沖去。而這時的邊防戰士並未接到任何通知。晚22時,民德邊防戰士打開欄桿,讓成千上萬的人「不受阻礙地」向西柏林涌去,柏林牆被打開。現在,人們回想起柏林牆開放的情景還覺著是那麼的突然和富有戲劇色彩。鑒於東柏林人成千上萬地湧向柏林牆,民德政府決定開放柏林牆,民德公民憑身份證即可去西柏林。

在柏林牆剛開放的那幾天,為了歡迎來自東德的同胞,西柏林人在過境通道入口出鋪上了大紅地毯,開來了免費大轎車迎接東柏林人。有的西柏林人手持鮮花在入口出等候從東柏林來得親友。一時間,從東柏林去西柏林的小車隊一望無邊,排隊等候過通道的人絡繹不絕。僅11月12日這一天,去西柏林的東德人就多達50萬人。西德總理科爾在得到柏林牆開放的消息後,中斷了對波蘭的訪問,迅速趕到西柏林,在市議會大廈前的集會上發表講話,對民德公民要求統一表示支持,並向民德公民許下了將使他們過上與西德居民同樣富裕生活的宏願,同時感謝戈爾巴喬夫和西方朋友們的支持。

柏林牆的開放,實現了東德人40年來自由出入本國邊境的願望,它圓了東德人與西德人和西柏林人自由往來和團聚的夢想。到1989年底,東德向西德移民總數高達34萬餘人。

柏林牆開放後,東德形勢更加動盪,每天都有數十萬人湧向西德和西柏林。這一新的形勢把統一問題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89年11月13日,東德人民議院舉行第九屆11次會議,人民議院主席團宣布集體辭職。17日,組成了以莫德羅為首的東德聯合政府。莫德羅提出了改革東德的一系列建議,並提出要與西德建立「條約共同體」。西德總理科爾以其政治家的敏銳,感覺到夏秋以來東德發生的一連串震撼歐洲,令國際社會注目的事件,最終必將導致德國的統一。因此,10天後,科爾在吸收莫德羅的「條約共同體」中有關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德統一的「十點計劃」,把兩德統一提上了議事日程。

科爾總理提出的「十點計劃」在東、西德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得到了西德各政黨、民眾和東德百姓的支持和歡呼。12月7日,民德14個黨派和組織舉行「圓桌會議」,多數人要求與西德統一。12月19日,科爾訪問民德,雙方總理就建立條約共同體問題舉行了會談。12月22日,一向戒備森嚴的民德一側邊界——勃蘭登堡門為行人正式開放。人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大門前,歡呼雀躍,大門西邊彩旗飄揚、燈火通明。這一天,在大門東西兩側舉行了幾十萬人的集會,科爾和莫德羅親臨現場主持了慶祝儀式。

1990年1月28日,民德各黨派舉行第二次「圓桌會議」,一致決定同年3月18日在民德舉行「自由選舉」。1月29日,莫德羅匆忙訪問了莫斯科,一向對德國統一持反對態度的戈爾巴喬夫出人意料的明確表示:德國人「有權統一」,「原則上沒有人對此懷疑,時代本身正在加速這一進程」。戈爾巴喬夫的此番講話無疑為德國統一開出了許可證。隨即莫德羅提出了民德政府的統一方案,這個方案與科爾的「十點計劃」差別不大,只是附加了德國統一後應在軍事上實行「中立化」,這不能不說是受蘇聯的影響。

在對待德國統一的問題上,不論是蘇聯還是英、法、美等西方大國,一開始都曾採取反對和消極抵制的態度。但隨著民德局勢的發展,民德本身對統一態度的變化,在統一已成為必然趨勢的形勢下,首先是蘇聯迅速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西方大國從共同加速推進東歐和平演變總目標出發,也迅速調整了各自的政策。

德國統一問題說到底是二次大戰遺留下的德國問題。如果沒有國際社會的參與和表態,單靠兩個德國的意願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1945年波茨坦協議中就明文規定:戰勝國(美、英、法、蘇)負有對德簽訂和約和實現統一的責任。為此,西德總理科爾在全力以赴創造統一的良好內部環境的同時,與根舍外長進行了一系列穿梭外交,以取得周邊國及蘇、美的理解、信任和許可。1990年2月,在渥太華舉行的北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23國外長會議上,西德外長根舍首次提出「2+4」方案,即由東、西德兩外長和蘇、美、英、法四國外長組成一個外長會議,專談德國統一問題。這一提案很快得到積極反應,1990年5月,在波恩舉行了第一輪會談。

為消除東西方國家的擔心和疑慮,推動德國統一進程,西德再三表示德國統一進程將在歐洲聯合進程中實現,德國既會充分注意到東西歐鄰國的安全和利益,也會充分注意蘇聯的安全和利益,並再三強調對任何鄰國都沒有領土要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向蘇聯作出了一些友好的姿態,向蘇聯表明。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也不會對蘇聯安全構成威脅。

1990年7月15日,科爾再次訪蘇,與戈爾巴喬夫在高加索舉行會談。科爾保證德國將向蘇聯提供大規模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並同蘇聯簽訂了一項確定兩國之間新關系的條約。以此為條件,換取了蘇聯的支持,消除了德國統一問題的主要障礙。1990年9月12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西德和民德六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後一次「2+4」會談,簽署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規定:四大國停止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後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這一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德國在國際法上實現了統一。

早在1990年2月20日,民德莫德羅政府和西德政府在西柏林就開始談判兩國間的經濟貨幣問題。經過3月18日大選,德梅齊埃繼任民德總理。5月18日,兩德簽署了兩國間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經濟、貨幣和社會聯盟條約》。7月1日,該條約生效,東德馬克停止使用,西德馬克在全德通用。8月31日,兩德由簽署了《政治聯盟條約》,確定將西德的制度全面引入東德。民德依據西德《基本法》第23條,於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西德)。

東、西的政府在簽署統一條約後不久,西德聯邦議院和東德人民議院

分別舉行會議,對統一條約進行審議。9月20日,西德聯邦議院以442票贊成、47票反對、3票棄權,民德人民議院以299票贊成、80票反對、1票棄權,兩院均以2/3多數批准了兩德統一條約。9月23日,統一條約由聯邦總統魏茨澤克簽署生效。至此,兩個德國已從法律上實現了統一。

在國家統一條約和《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簽署後,德國的統一在國家法和國際法上的條件業已具備,有關方面開始積極為兩個德國宣告正式統一做最後的准備。到10月2日,民德已做好按《基本法》第23條加入聯邦德國的一切准備工作。政府各部已被聯邦德國有關部接管,停止行使原有的職能。民德人民議院在按比例分配各議會黨團加入聯邦議院人數後,於10月2日下午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民德軍隊已按聯邦國防軍的要求接受整編,並同華沙條約組織達成協議,從德國統一之日起,不再享受華約成員國的權利和履行對華約的義務。聯邦德國在統一條約被議會批准後,即派出大批官員進駐民德政府機構,從事交接工作。駐柏林的美、英、法三國盟軍司令部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三國司令簽署了一項文件,宣布隨即結束對柏林的佔領使命。10月2日,東西柏林政府舉行聯席會議,宣布柏林市正式統一。

10月2日下午6時,柏林國會大廈廣場一個印有和平鴿和「祝好運,柏林!祝好運,德國!」字樣的巨大熱氣球升空。下午7時,民德領導人和各界代表在柏林劇院舉行了慶祝加入聯邦德國的大會。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總理科爾應邀出席。民德總理德梅齊埃發表了講話。與此同時,西德的廣播和電視播放了德梅齊埃和科爾分別就東西德統一發表電視講話,在此之後,民德樂隊演奏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晚上23時55分,以錘子、麥穗和圓規代表工、農、知識分子的黑、紅、金(黃)三色民德國旗從勃蘭登堡門和民德所有國家機構、政府機構的建築物上降下,聯邦德國的黑、紅、金(黃)三色國旗隨即升起。同時降下民德在聯合國的國旗,最後,關閉所有民德駐外機構。到24時,民德這個存在了近41年的國家便和平地從歐洲和世界舞台上消失了。

10月3日,兩個德國宣告正式統一。在整個德國,尤其是柏林,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統一慶典於3日零時整開始,在柏林國會大廈前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德國總統魏茨澤克、總理科爾極其他德國政府官員以及來自全德各界2000名代表和駐德國的外交使節,出席了升旗儀式。魏茨澤克總統發表講話,呼籲全德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建設自己的國家。柏林有100多萬人參加了慶祝活動。

6. 德國戰敗後,蘇聯佔領區的就是西德人,美英法佔領區的就是東德人嗎那柏林人怎麼辦

根據地域劃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被盟軍劃分為四塊,其首都柏林也被盟軍劃分為四塊;西邊三塊國土分屬英、法、美,後來合並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首都波恩;東邊蘇聯託管的一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柏林(東柏林),原德意志帝國首都柏林被劃分成的四塊,西邊三塊分屬英、法、美,合稱為西柏林,東邊屬蘇聯託管稱為東柏林,中間的混凝土分界線就叫做柏林牆,後來德國統一了,名稱仍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都城仍在柏林,但是那是把中間的柏林牆推倒了後的整個柏林。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根據波茨坦協定,雖然規定德國可以在重建完成後再統一,但又規定柏林四國佔領的狀態只有在四國完全達成共識後才能再統一在一起,這實際上已經表示德國在法律意義上已經分裂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四國佔領柏林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見柏林空運事件,1949年5月)、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7. 請問德國分裂期間,被東德土地包圍的西柏林的人是怎麼回到西德去的

西柏林的交通:

西柏林地區面積480平方公里,約占原柏林市面積的54%,四周都和民主德國接壤,距離聯邦德國還有180公里左右。由於西柏林地區未與聯邦德國聯成一體,長期以來處於美、英、法的軍事佔領之下,這就造成了西柏林歸屬問題的爭議。聯邦德國一直在謀求西柏林成為它的一個州,但蘇聯和民主德國都認為,西柏林不是聯邦德國的組成部分,就是英、法、美三國也不承認西柏林是聯邦德國的一個州。最初,東、西柏林的居民可以自由往來,但從1961年8月起,民主德國沿東、西柏林分界線,在東柏林境內修築「柏林牆」,布置鐵絲網等障礙物,從此,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被切斷。

1971年,美、英、法、蘇四國簽訂了《西柏林協定》,主要內容有:西柏林不是聯邦德國的組成部分,今後也不屬聯邦德國管轄,但可「維持和發展柏林西區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的聯系」,聯邦德國有權對在國外的西柏林人「提供領事服務」,並可「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代表西柏林的利益」,聯邦德國簽訂的國際協定「可擴大應用於柏林西區」等等。自有協定以來,有關各方對協定條文均按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因此幾方仍不時發生爭執。到德國統一之前,西柏林一直處於美、英、法三國的軍事佔領之下。盡管西柏林不屬於聯邦德國,但從協定的主要精神來看,還是基本上傾向於西柏林歸屬於聯邦德國。西柏林同聯邦德國之間,除通過三條鐵路、兩條公路和一條水路聯系之外,還有三條「空中走廊」(被規定的空中聯系通道,各寬32公里)與聯邦德國的漢堡、漢諾威和法蘭克福相通,保持著「特別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西柏林通道,這些通道都在民主德國的主權管轄范圍內。每年聯邦德國政府要為西柏林提供巨額補貼,並且還採用各種辦法鼓勵私人到西柏林定居、投資。聯邦德國的聯邦議院還曾經在西柏林開會選舉總統。同時,西柏林同民主德國也保持著貿易上的聯系。

1990年10月,在東歐劇變的浪潮中,隨著柏林牆的拆除,以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實現了兩德的統一,東、西柏林也合二為一。統一後的德國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名、國旗、國歌和國徽,首都設在柏林。聯邦德國的基本法為全德憲法。從德國統一之日起,四大國取消作為佔領國對整個德國和柏林的權利與職責,恢復德國在外交和內政方面的完全主權。

8. 二戰後德國分為四個佔領區,我就想知道柏林明明在東德境內,那柏林牆和東西柏林是怎麼出來的柏林完全在

二戰後,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柏林位於蘇占區,但是作為首都,也被四國分區佔領。後來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成立聯邦德國,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相應的,柏林的蘇占區屬於民主德國,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屬於聯邦德國,西柏林成為聯邦德國在民主德國境內的一塊飛地。

9. 東西德怎麼合並的越具體越好!謝謝了

兩德統一(德文: 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的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在1870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編輯]統一過程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沖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眾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巨變,兩國政府相繼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里希•昂納克宣布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納克的職位,克倫茨上台後隨即宣布實行「徹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納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眾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著新領導人的上台,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布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台後提出與聯邦德國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1日民主德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並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納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民主德國新憲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納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布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2月11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解散負責柏林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斗軍。12月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湧入東德旅遊,28日,一家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牆的碎塊。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布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聯邦德國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克退出流通,西德馬克成為兩德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主德國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聯邦德國,加入聯邦德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聯邦德國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一。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綷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為同一個國家;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並,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的確前者是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了的方式,可是因為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為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情緒,或是認為自己只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為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它國家消除疑慮,聯邦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一百四十六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二十三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五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故此,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

[編輯]影響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閱讀全文

與德國合並前柏林人怎麼出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9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