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戰後德國為什麼崛起那麼快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Ⅱ 德國在一戰後軍事,科技的崛起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
①戰勝國對其在軍事方面的限制有利於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②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美國的援助,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提供了必要的資本。
④新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利用。
說的不錯,我再補充一下,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所以德國民眾對這次失敗普遍心有不甘
2、希特勒上台後,很好的利用了民眾普遍存在的愛國主義和為一戰復仇的心理
3、希特勒上台後,在經濟上確實創造了神話,3年時間讓德國從萎靡不振中崛起,解決了前總理不能解決的失業問題,麵包問題,國內強國心態和自豪感暴漲
4、在納粹統治下,西方各國原本限制德國發展軍事的《凡爾賽條約》成為一紙空文,在西方各國的縱容下,德國工業和軍事發展迅速,
Ⅲ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Ⅳ 一戰中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這個其實還是英美等戰勝國促使的,德國的崛起以希特勒上台為標志,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戰敗後的德國雖然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卻根本無法恢復經濟,面臨巨大的戰爭賠款,道威斯計劃得以出台,英美等國通過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來保證戰爭賠款;第二階段,經濟大蕭條爆發,希特勒上台,德國在其手中最終完成崛起。所謂的道威斯計劃,其實就是英美等國以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保證德國有能力償還戰爭賠款
Ⅳ 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後能迅速崛起,發動二戰橫掃歐洲
因為德國不滿一戰對他的制裁
加速發展軍工企業
英法對其的限制不夠,張伯倫幾次忍讓,坐視德國吞並小國,這樣有了更多的外籍軍人和軍事生產基地
希特勒個人的思想宣傳效果使德國團結一致
其實他那不叫迅速崛起,在經濟危機下,誰的不好過,其他國家都忙自己的事情,沒工夫管他,而德國只是偏重軍事發展,他也經濟危機不好過,所以要發動戰爭,和其他國家爭奪資源來緩解經濟危機
Ⅵ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呢
在世界歷史上,德國可謂是一個傳奇,因為德國這個國家,是幾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國內被炸的稀巴爛不說,還要賠付巨額的賠款。但是,戰爭過後,德國的國家實力和軍事力量卻能夠迅速的恢復,並且很快再次成為軍事強國,這一點很讓人不理解,那到底為什麼呢?
Ⅶ 一戰後德國的崛起
其實自從『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德國就開始了零零散散的復甦計劃,大多數是個人或者單位自發組成的,空軍沒了!民間以滑翔機俱樂部為名培養航空飛行員力量! 潛艇沒了,在北歐陳立假的子公司繼續研製生產! 飛機沒了!去幫蘇聯造,順便搞回成果! 各個部門全力保護國防力量,把各種機器運到中立國掩藏,並由日本人那兒得到國聯各次突擊檢查的預警(給了小日本不少好處) 在有限限制情況下,以質量代替數量,使得德國在暗地裡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舊式軍隊被摧毀(只有10萬國防軍),使得新式技術能夠被接受。 舊式工廠拆毀,建立更新的新式工廠。 希特勒只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把德國各個部門的努力成果攬入自己名下,弄得好象是由希特勒復興德國似的,其實德國的復興是大多數為了不使德國變成二流國家的愛國者的功勞!如果他們知道希特勒用他們的汗水去發動戰爭....真是世事難料啊!!
Ⅷ 一戰後德國崛起的3個因素
還有跟經濟危機有關 經濟危機下,誰的不好過,其他國家都忙自己的事情,沒工夫管他,而德國只是偏重軍事發展,他也經濟危機不好過,所以要發動戰爭,和其他國家爭奪資源來緩解經濟危機
Ⅸ 一戰之後德國是怎麼起來的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由於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戰場基本不在德國境內。因此一戰並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所以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戰勝國對德國軍事方面的限制,也有利於德國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3、英國執行大陸均勢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方案,使德國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4、美國和英國的扶植對德國的重新崛起也起了重要作用。一戰後美國的道威斯計劃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同時美國和英國還在技術,武器,裝備,燃料和原料方面大力支持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