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在一戰輸的很徹底為啥還有能力發動二戰
一個強國如果保留了人才,和科學技術延續,也有一個方向後,是可以恢復的,只要人和國土還在,國家的夢想還在,重新恢復也是可能的。
這其中,德國出現了希特勒,他的很多重整國家力量的做法極像共產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做法。德國的核心統治階層還在,容克貴族,東普魯士貴族,這些人和他們的力量一戰後沒有得到徹底清算。對一戰的態度主要是不服輸。希特勒上台後,強勢超控國家發展,發展軍工,討好貴族階層,清算富裕的猶太人。這些政策是實施後,重整了德國的國家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
英法因一戰的殘酷消耗,全民到政府都有點厭戰,面對德國的咄咄逼人,採取了綏靖政策,後期甚至還想禍水東引,讓德國去搞定蘇聯。這些政策,讓德國在恢復期脆弱期時安然度過。當世界到1939年時,一切都不可逆轉。瘋狂的納粹,能組織起整個國家力量全面投入戰爭,並在幾次前期的小試手中獲益頗豐,天然的說服了全民跟著他們去賭博。結果就是慘烈的二戰。
鑒於一戰後,德國還有能力發動二戰,希特勒敗掉後,盟國對德國做了很徹底的清算,國家到92年才統一。
2. 一戰中德國是戰敗國,戰後經濟和軍事都受到了制裁,為何能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就擁有了發動二戰的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 (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摺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是道威斯高超的經濟、政治才華的結晶之一,也是一戰後美國邁向「獨立的世界主義」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斗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討論。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准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系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後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
3. 德國為什麼在解決經濟危機後還要發動二戰
從歷史原因來看:第一次大戰遺留下的不公平條約和待遇,嚴重限制了德國的發展.
從社會原因來看:隨著希特勒的上台和納粹黨的執政,學校的主要教育就是軍國軍主義教育,加上希特勒和納粹黨的鼓動,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從經濟原因來看:在解決經濟危機後,德國為了加大發展力度,受世界經濟的影響,德國必須自謀出路,當時情況下,只有戰爭才能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戰爭能有效的拉動國內的生產,特別是軍火業,鋼鐵業,又能掠奪大量的物資.
從國家來看:上世紀30年代中期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在很多方面已經趕上甚至超過美國,特別在鋼鐵方面遠遠強於歐洲其他國家.
從國際來看:絕大多數國家忙於解決本國的經濟危機,無暇顧及德國的發展及軍事主義的勝起,從進攻波蘭和捷克就知道,所有的國家都持中立態度,間接助長了德國大規模戰爭的開始,以及英國和法國的立場不一致,和蘇聯簽定互不侵犯條約,美國的中立才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還有一個更重要和直接的原因是:在戰爭之前,希特勒曾訪問過義大利,莫索里尼的野心和軍隊假裝的不可一世,給了希特勒鼓勵和發動戰爭的動力
4. 從一戰戰敗到發動二戰,短短時間里德國哪來那麼多錢發展軍工
一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根據1919年簽訂的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條約,德國所需賠付的戰爭賠款高達2260億馬克,並且只能以黃金交付,這筆賠款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一戰後德國不僅丟掉了其海外的全部殖民地,國內的煤炭,鋼鐵行業也遭受重創。令人震驚的是,短短20年之後,德國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的呢?德國哪來這么多錢發展軍工呢?除了沙赫特製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外,納粹德國為了發展軍工,還通過掠奪猶太人,限制國內消費領域的投入(把原來要投入消費領域的錢全部投到軍工領域)等方法來籌措軍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5. 德國在一站時損失慘重 為什麼在二戰中那麼強悍 一站到二戰就30年左右 怎麼發展的啊 二戰戰
1、一戰是群毆,德國東西線作戰時間太早,開戰沒多久就開打了。二戰就不一樣,德國沒去惹蘇聯就不會那麼早,況且,當時英美法等國家縱容德國侵略,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慕尼黑陰謀。(東西線作戰那是大忌)
2、法國方面,如果你注重法國作戰史你就會發現法國人喜歡打陣地戰,樓主應該記得瑪奇若防線吧?那個防線不是吃素的,到處是巨炮,易守難攻。但是德國人這一點做得很好,應驗林彪元帥在蘇聯講的一句話「防線是死的,繞過去就是致命的」。果不其然幾個月後的德軍裝甲師繞過這道防線直插巴黎,首都淪陷。給防線包了餃子,這道防線就廢了。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法軍自然投降。(裝甲師在那會行軍很恐怖的,古德里安曾經創造過一天行軍幾百公里的突擊作戰記錄,至今還保持著,好像就是閃擊波蘭)
3、戰後的德國恢復得快個人認為一大功勞是America,為對抗華約大規模的援助。另方面在於歐洲的民族意識覺醒,盡管裡面英法德各有仇家,但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就成立了後來逐漸演變的歐盟(當然一開始不叫歐盟)。
6. 為什麼一戰廢墟中的德國二十年後又能發動二戰
最重要的:美國歐洲的龐大貸款,給了德國重建的足夠資本。這點和日本當年崛起一樣。迅速重建開工。
其次,經濟發展計劃正確,有針對性,民眾也比較踏實苦幹,成為歐洲工廠,製造業發達。這點比中國強多了,中國只會賺苦力錢,沒有話語權。
另外支撐二戰的重工業,礦產石油等是佔領波蘭,北歐後才實現的,之前發動的戰爭其實賭博成分比較大,德國高層不認為自己很強大,也不知道坦克戰對波蘭會如此摧枯拉朽。
德國人優勢在於良好的教育,國家文化特點。在二戰之前德國人並不顯得比英國人更優秀。
7. 德國在一戰失敗以後為什麼還要發動二戰
LZ您好
發動一戰和二戰的德國根本不是一個國家!
發動一戰的是德意志帝國,二戰是納粹德國。
請先明白這點!
接下來才能解釋發生了什麼: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崩潰,德國土地上成立了魏瑪共和國。但是……
該共和國堪稱西方民主歷史上經濟問題最嚴重的政權。惡性通貨膨脹,高漲的失業率,低下的生活素質令全國人民對政府失望。而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蕭條更令魏瑪共和國雪上加霜(更多的人將蕭條的矛頭直指政府。)
一戰凡爾賽條約毫無疑問是不平等條約。直至最後德國也才支付了1/8的戰爭賠款,甚至走上了印刷鈔票的道路。此外還有割地主權等問題。懲罰性的條款令整個國家國民驚慌並怨懟政府行政能力。
當初德意志帝國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國家。魏瑪共和國憲法亦具備漏洞,國家總統被認為是「皇帝的替代者」這為希**的獨裁上台提供了便利。
以上種種,令德國人別無選擇,只能將國家與自身的命運,打賭給了希**及其領導的納粹主義。
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希**利用共產主義誆騙了德國民眾(尤其是工人階級),成功上台,接著反過來打壓德國共黨,扶持資本家。理論上這樣的操作等於國內到處樹敵,階級矛盾尖銳,於是希**找到了突破口:利用戰爭轉移國內矛盾,轉嫁經濟壓力。失業人口全部參軍,國內生產力不足就開始建集中營,以民族主義壓迫猶太人等「劣等民族」,進行幾乎無償的勞動,當勞動力下降再進行毒氣室之類處決。然後用擴張來保證自己的資源供給和生存空間。
所以,可以反過來這么認為,只要不開戰,納粹德國就是瞬間崩潰。
而在此期間,尤其是二戰的前期,西方其他國家的綏靖政策,也即犧牲小國利益來保證戰火不燒到自己,對納粹德國初期的侵略不作為的態度,更令希**有恃無恐,並最終釀成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8. 德國一戰之後割地賠款,為什麼二十年間就又能發動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產業。
至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好意思,全部都被戰勝國瓜分了。
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相當於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但是在一戰期間,德國的軍費高達470億美元,國內早已是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整個國家的經濟完全處在崩潰的狀態,怎麼可能會有錢來支付戰爭賠款?
當然了,這些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還是可以的,但想要幫助德國籌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那還是捉襟見肘的。更何況1929年爆發了席捲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基礎原本就不牢固的德國更是損失慘重。
想要在數年之間擺脫經濟危機並做好世界大戰的准備,僅僅依靠德國那是不可能的,也只有外來資金的支持,才能進行解釋。
至於這外來資金的來源,還是美國。
9. 一戰結束後的德國窮困不堪,為何還有財力發動二戰呢
早在一戰前德國就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鐵礦和煤礦豐富,強大的工業更是她的支柱產業,家底殷實。同時,作為一戰發起國,戰火卻沒有燃燒到其本土,完備的的工業體系得以保存。倒是法國北部被打成了一片廢墟,這讓他們恨得咬牙切齒。
尤其是歐洲最大的克虜伯兵工廠幾乎毫發未損。盡管殘酷的戰爭吞噬著一個個士兵的生命,但是其國內的工業生產卻沒有大的沖擊,經驗豐富的產業工人都得以保留。這些都是他們戰後迅速崛起的資本,可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更為重要的,還是這個民族特性決定了一切。
一是嚴謹好學。我們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家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人才的較量,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在德國,教育是十分重視的領域,早在19世紀中期,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97.5%,國民素質很高。
錢沒了可以印,機器沒了可以造,只要人在,有學問和知識,這些都是“毛毛雨”。 他們對待工作十分嚴謹,高質量、高效率的工業產業更是讓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德國製造”成為了一張家喻戶曉的國際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