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的時候 德國人民老百姓在干什麼 所有的年輕的都當兵去了嗎 現在的德國人是怎麼回事 哪裡來的
當時的德國老百姓都在支持軍隊在前線作戰 當然也有一部分反希特勒的人 但力量極為薄弱 現在的德國的人是日耳曼人 一個相當牛逼的民族!!!
『貳』 二戰唯一沒參戰的世界強國,當時它在幹嘛呢
二戰是歷史上最為龐大的戰爭,包括幾乎所有大國在內,一共61個國家和地區捲入了這場戰爭,並且造成了9000萬人的傷亡,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個唯一沒有參加戰爭的世界強國,這就是西班牙,此時的它在干什麼呢?
因為便捷的地理位置,西班牙可以說是全球化最早的受益者,而最早的日不落帝國,正是西班牙帝國,它來自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最著名的一句話:「在朕的領土下,太陽永不落下。」
由於西班牙的明哲保身,雖然它偏向納粹一番,盟軍在二戰後卻並沒有對這里進行清算,同時西班牙作為一個中立國,也成為了法西斯和盟軍間諜激烈交鋒的戰場。整個二戰期間,西班牙因為置身事外,得到了高速的恢復和發展,避免了戰亂帶來的痛苦,至少從這個方面來說,他們是幸運的。
『叄』 德國人有哪些生活習慣
nomad46:
你好。我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遠道來訪的德國客人,我強烈建議你用中國式的傳統禮節接待,這樣做主要有兩點好處:第一,德國客人能從中直接感受到新鮮獨特的異國風情,大大激發其好奇心;第二,這樣的待客方式也是你所熟悉的,能夠有效避免紕漏。畢竟年輕人還是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不同於成年人的固定模式。
一般來說,德國人講究順序、隱私並嚴守時間。你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對客人的不敬,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所以,在與德國客人相處時一定要注意這些。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另外,你問到家裡需不需要單獨准備衛生間的問題,我想如果不便,則大可不必。但是保持室內干凈整潔卻是十分必要的。
飲食方面,我認為德國客人不遠萬里而來,其目的主要是想全方位地感受一下真正的中國生活,當然應包括體驗中餐。我國有八大菜系,隨便哪一樣德國客人都會樂不思「薯」的。如果他實在吃不慣,洋快餐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另外,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而且,德國人喜歡肉食,
他定會對名揚海外的北京烤鴨贊不絕口。
至於聊天交談方面,可以涉及到有關德國的事和足球等,不要談籃球,壘球和美式橄欖球等。
通常,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所以交談時不要詢問人家的私事(如問女性的年齡、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禮物,送禮很受德國人重視。當他們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建義准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紀念品。前年我家接待挪威客人時,我贈送的禮物是一對大紅色中國結。我覺得你這次如果准備送出08奧運福娃,他將非常樂意接受。
怎麼樣,對這樣的回答滿意嗎?希望我的經驗之談能夠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好運。謝謝你的提問。
『肆』 二戰歐洲戰場國家都在干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參戰了,只是主要戰場發生在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北非。
美洲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英國曾與德國在南美洲沿海發生過海戰,詳情可參見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但是許多國家仍然向軸心國宣戰並且派出遠征隊(比如巴西)或者向盟軍提供資源及幫助。
真正保持中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瑞士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國家,分別是:愛爾蘭,瑞典,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西班牙,沙烏地阿拉伯,阿富汗,北葉門,土耳其,安道爾,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和梵蒂岡。
中立國其實是「非交戰國家」。在二戰中,真正保持中立的國家是幾乎不存在的,就連瑞士也是打下過盟軍和軸心國的飛機的,這種情況實在不能算是中立,應該說是兩邊都得罪才是吧(事實上瑞士也在二戰的時候不僅被軸心國而且被盟軍「不小心」轟炸過,只是造成的損失不大而已)。
關於「非交戰國家」即為中立領土的基本國際法是在海牙公約(1907年)定下的,因此在這里就按照海牙公約對「中立領土」的定義來定義中立國家。
愛爾蘭。
雖然作為大英帝國的鄰居,然而愛爾蘭人堅決不想淌二戰這灘渾水,就算是被德國轟炸,被英國人和德國人擊沉商船,他們也堅決不加入戰爭。
就連炸彈扔到國都頭上,也休想讓他們從他們的島上挪移一步。英國人甚至為了防止門口有敵人,一度計劃過入侵並佔領愛爾蘭(W計劃),但看在愛爾蘭實在是人畜無害,戰線又鋪得太開,也就算了。所以愛爾蘭的中立從戰爭開始一直維持到結束,過著相對悠閑的小日子。
葡萄牙。
葡萄牙這個國家很迷,新國是法西斯政府,但是總被隔壁同門師兄西班牙眼睜睜地瞅著。
為了制約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並入侵的野心,葡萄牙身為法西斯政府卻和盟軍走得更近,尤其是英國(一方面是因為英國在地中海沿岸的軍隊,一方面是歷史上持續數百年的軍事同盟)葡萄牙在二戰中與軸心國和盟軍均有貿易往來。
葡萄牙在二戰後期將亞速爾群島借給盟軍作為軍事機場以便針對德軍的潛艇進行攻擊(雖然本質上借給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知道英國人有佔領亞速爾群島的計劃並且知道打不過他們)。總體而言因為和西班牙互相牽制著對方,所以兩邊都按兵不動,大眼瞪小眼了一整場戰爭。
另外,雖然西班牙的藍色師中絕大多數是西班牙人,但是同為法西斯陣營的葡萄牙也象徵性地派出了一些兵力加入藍色師。
西班牙。
葡萄牙的鄰居是弗朗西斯哥·佛朗哥的長槍黨的地盤。在二戰之前,西班牙剛剛結束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保王的長槍黨戰勝了西班牙國名黨,西班牙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聯軍。
在建立了一個軍事獨裁政府之後,西班牙就閉門造車了,眼巴巴地瞪著隔壁鄰居葡萄牙看,雖然因為葡萄牙和盟軍的親近使得佛朗哥不敢動手,生怕牽扯進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沒有直接參戰,然而親近軸心國(在1935年的時候佛朗哥訪問過納粹德國並與希特勒會面。
希特勒表示對佛朗哥的事業的支持)的西班牙還是像軸心國提供了兵力支持,就是附屬於德國陸軍的47000人的藍色師,這支部隊在列寧格勒之圍和克拉斯尼博爾戰役中表現優異,是德軍中唯一一支被賦予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勛章的師團(藍色師勛章)。
他們在整個東線戰場上死亡人數22000人左右,而整支師團消滅了近50000的蘇軍有生力量。
瑞士。
眾所周知的萬年中立國瑞士中立的主要原因在於它作為世界的銀行,蘇黎世儲存的大量資金都可能被盟軍或者軸心國掠奪。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瑞士乾脆誰的陣營也不加入。
雖說如此,瑞士依賴於德國的煤礦進口(德煤佔了當時瑞士國家能量資源消耗的41%),因此私底下它還是跟鄰居德國有貿易往來。據說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盟軍轟炸了瑞士,瑞士也毫不示弱地用高射炮射下了盟軍的飛機。
德國也曾有過侵略瑞士的意向,因此派偵察機巡邏過瑞士阿爾卑斯山,然而剛進入瑞士的領空沒多久便也被瑞士人射下來了,作為回報,德國人也派了轟炸機轟炸了瑞士。在戰爭開始前,瑞士曾經預料過周圍國家戰爭時期入侵的可能性,因此在阿爾卑斯山中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因為瑞士多山的地理,這個國家易守難攻,再加上本身它對於德國的依賴性,德國最終便放棄了入侵瑞士的計劃。
瑞典。
雖然沒有加入軸心國陣營,然而在冬日戰爭(1939-1941)及後繼戰爭(1942-1944)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武器和人力資源,並組織了志願軍幫助芬蘭抗擊蘇聯的進攻。
此外,瑞典還提供鐵路運輸幫助德軍向芬蘭前線輸送物資和軍備(1941年6月到7月,德國第163步兵師從德佔的挪威經由瑞典向芬蘭運送大量的榴彈炮和坦克)並向德國進口鋼鐵。
然而在戰爭快結束的時候瑞典發現事態不對,便倒戈向盟軍,在芬馬克郡解放戰時向盟軍提供由挪威難民組建的挪威游擊隊作為幫助。瑞典在二戰期間收留了大量北歐反法西斯戰士和猶太難民,並暗中給予幫助。
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在1938年7月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簽訂了中立條款,然而戰爭爆發時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無視波羅的海三國的中立性,迅速攻下並佔領了這三個國家。此後這三個國家先後出現了反蘇地下黨組織,然而很快被蘇聯秘密警察組織內務人民委員部扼殺。
為了防止更多的起義發生,蘇聯在波羅的海三國實行焦土戰術。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中,波羅的海三國被納粹德國攻陷,部分國民被納粹德國強征入伍(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附屬於德軍的愛沙尼亞第八步槍軍和附屬於武裝黨衛隊的拉脫維亞軍團)。
其餘的一些軍民逃亡芬蘭並加入了芬蘭軍隊抗擊蘇聯。立陶宛相對蘇聯而言更加歡迎德軍,並組織立陶宛秘密警察幫助德國搜捕蘇聯和波蘭的地下黨成員。
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1939年9月的時候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於1941年10月與日本斷絕外交關系。雖然正式外交層面上保持中立國家態度,然而靠石油賺錢的沙烏地阿拉伯把石油賣給了獅子大開口的美國。
1943年,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正式建交(沙烏地阿拉伯在1932年前還是一堆打來打去的沙漠小部落,內志酋長國戰勝了英國扶植的赫賈茲王國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舍邁爾山酋長國,成立沙烏地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爾-沙特國王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私下成為了好友。沙烏地阿拉伯允許美國在宰赫蘭建設軍事機場,但是沙特本國在1945年才向德國和日本宣戰,因此沒有什麼實際作為。
土耳其。
在二戰開始時土耳其還在從一戰的戰敗造成的動亂中恢復。二戰開始前,土耳其在1939年與英法簽訂互助合作條約。然而德國入侵法國後土耳其以出兵可能會導致與蘇聯產生沖突(蘇聯39-41年間與德國處於半同盟狀態)為由沒有出兵而保持中立。
1941年7月,保加利亞王國加入軸心國並允許德國經由國土入侵希臘與南斯拉夫。土耳其就慫了,跟德國簽訂了中立條約。土耳其產鉻(用來生產不銹鋼和耐火材料),而德國因為當時盟軍對他們的禁運令而缺鉻,所以作為不被入侵的條件,土耳其在二戰期間成為德國鉻的主要來源。
1944年看到德國人被打得七葷八素之後,土耳其就變跳了,於是和德國斷絕了外交關系並停止向他們供應鉻。1945年,看德國要戰敗了,土耳其趕緊巴結盟軍,並向德國宣戰,然而土耳其最後也並沒有出兵。
葉門。
國家一大半被英國人占著,沒有心情管二戰。
安道爾。
雖然理論上來說從一戰到現在一直跟德國人處在交戰狀態,但壓根沒有在乎。法國,說不要再從國家輸送地下黨。
列支敦斯登。
把資產移走。
摩納哥。
賭、娛樂。
聖馬利諾。
駐扎德國的醫務人員。
梵蒂岡。
壓根沒動。
(4)德國人非常時期在干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伍』 德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怎麼生活的,吃的什麼喝的什麼
歐洲人吃什麼穿什麼呢?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歐美經濟發達,所以代表著先進的標志,各種生活習慣都往歐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禮服,感覺其實也一般而且還很貴,前幾年吃一頓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貴很多的,這幾年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西餐還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對西餐感覺一般,我還是喜歡經濟實惠的中國小吃,我想如果真的來一場美食較量,中國菜估計只派出四川代表隊就可以完勝,因為西方的餐飲文化實在是和經濟斷層太大了。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德國人喝啤酒的習慣還是沒有摒棄。在德國啤酒好像是一種儀式性的習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館進行,很多輕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館慢慢消遣。德國的酒館常常人滿為患,他們站著喝下一紮一紮的啤酒,就著腌漬酸菜或者豬火腿作為下酒菜。估計這味道。。我覺得不行。當然,柏林也有高檔餐廳招待那些上層社會的有錢人,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奇饌佳餚,義大利的蘆筍,法國的芥蘭、波蘭的鵝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沒有多大關系了。普通人奢侈一點,可以在小酒館上一些豬蹄髈,還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時候只有一盆渾濁的菜湯,盆底垂頭喪氣地沉著幾片肥肉。有一本小說講到了當時一個年輕的女秘書多麗絲,她的夢想是吃上一份蘿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蘋果丁,當然只是想想罷了……
不過和吃的對比起來,對於女秘書來說,穿的似乎更加重要。還是多麗絲,她寧願放棄夢寐以求的牛排,給自己買一頂最新的時尚的帽子。和今天瘋狂的筠蛋一樣,當時的女孩對奢侈的衣服和化妝品沒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書喜歡穿一件橙紅色的連衣裙,裙子上有花點,戴一雙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來的不過也很美麗,腳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點的女性,會身穿經洗的巴黎絲襯衣,上面有手工刺綉的花紋,真絲的睡衣,還有鴕鳥皮的鞋子。當然,這樣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點或者像多麗絲這樣傍上情人的女秘書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著制服,顏色灰暗,質量平平。工業文明影響之下城市的花樣很少,鄉村倒是相比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綉花上衣,花邊裙子,絲綢披肩,不過年輕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紀念性的節日場合之下能看到這樣的服飾了。
吃的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絞盡腦汁的事情。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挑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麼一件(一車),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標志。說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雙十一購物車里都有點什麼?
『陸』 德國人業余時間喜歡幹嘛
遠足 德國人的第一業余愛好
「遠行,遠行,磨坊工的樂趣」,這是一首德國民歌的頭一句歌詞,這首由著名詩人米勒名詩改編的民歌,深受德國人民的喜愛,已經唱了160多年。
據德國遠足協會報道,在自然界中遠足(Wandern),是3千4百萬德國人的第一業余愛好,要知道,這個數字近德國人口的五分之二。他們最鍾愛的遠足路線是在德國的中型山區,這些路線加起來有30萬公里,其中三分之二的線路,都做出了標志,並能受到常年維護。
全德國各個地區的遠足協會共有56個,會員多達60萬人。而今年剛剛過去的7月21-25日,就是全德國第105次遠足日。在圖林根薩勒河地區,今年會有3萬多人參加各項活動。
今年遠足日的口號是:為心靈與感知遠足(Für Herz und Sinne wandern)。
『柒』 德國風情民俗
九月「斯圖加特啤酒節」每年九月底的周日,裝飾華麗的啤酒車、來自全國各地身著民族服裝的團隊,在音樂和沿街歡樂人群的陣陣喝彩的伴隨下從巴特--勘施塔特的療養院大廳一直行進到勘施塔特大草坪。伴隨這多彩的遊行隊伍、鞭炮和打開的酒桶,斯圖加特最大的民族節日「斯圖加特啤酒節」又名:「勘施塔特民眾節」拉開了序幕。24米高,裝飾華美的水果柱矗立在節慶場地中央。該傳統源自1818年。節日舉辦的期間,不論遠近的客人都會齊聚斯圖加特勘施塔特大草坪,湧入多個巨大的啤酒帳篷。他們在那裡品嘗烤子雞、大口痛飲節慶啤酒,並沉醉在本土樂隊優美的民族音樂中。外面,空氣中彌漫著烤杏仁的香味,一台迷幻的摩天輪正盛情邀請人們到節慶場地上空一游,氣球漂浮在空中,8字迴旋滑道和鬼屋帶給客人緊張刺激的難忘體驗。射擊棚有運氣在等候神勇的人們。這一傳統的節日持續15天,這就是德國最魅力無窮的、第二大民族節日,節日的高潮則一定是美妙的焰火表演。慕尼黑十月啤酒節慕尼黑正在過節,啤酒節時刻已經來臨:鐵釺上的牛肉在炭火燒烤中散發著濃郁的香味,穿著典型南德民族服裝的啤酒女郎,面帶詼諧的微笑,將裝滿新鮮啤酒的單耳大酒杯親切的送到餐桌上,響亮的傳統吹奏樂傳遍巨大的帳篷里每一個角落。1892年玻璃做的大啤酒杯第一次在歡慶中進入大草坪,而許多傳統主義者卻堅持使用陶制的大啤酒杯。今天,十月慕尼黑啤酒節以600多萬參加者成為德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啤酒主題盛會。祝您啤酒節快樂!德國傳統美食豐盛、濃重、有熱量---是德國傳統美食的特點,它不僅僅為果腹,更能愉悅身心。味道濃郁的酸菜(決不等同東北漚酸菜),新鮮多汁的醬肘子或鬆脆的烤豬手;當然不能忽略的是聞名世界的各式各樣的德國香腸以及富含維他命的麵包,從三孔麵包圈到胡桃包、黑麥粗麵包。300 多種麵包:不同類型的麵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條紋狀的黑麥粗麵包是威斯特伐利亞主要食用麵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屬於特殊麵包的一類,例如,洋蔥、甜葡萄和低熱量的薄脆麵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麵包越來越受歡迎。 。德國每個地區都能魔術般地變出不同的美味佳餚,講究自己的美食菜譜,並為此而自豪。北部的廚師不僅把魚肉和奶油混合,還能巧妙的加入梨、豆子和熏肉。在南部和西部,盤子里往往有美味的丸子。 每個地區都以他們自己的香腸而自豪。格丁根 (G?ttingen) 和里根斯堡 (Regensburg) 的香腸自中世紀就已經馳名於世了。 圖林根紅香腸 (Thueringer Bratwurst) 和用牛至屬草烘烤出來的五香香腸,天下一絕。卡塞爾 (Kassel) 人只喜愛他們自己的肝腸, 施瓦賓人寧願為百里香、丁香和肉豆寇烘烤出來的五香黑香腸而死
『捌』 德國人為什麼要發動二戰他們當時的生活水平怎麼樣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標志著二戰正式爆發。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德國的原因,有的是英法等國的願意,還有的是希特勒的原因。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德國都是發動戰爭的國家,對人類帶來重大災難,德國都要對這場戰爭負責。不過如果我們能知道當時的德國人生活狀況,就知道德國人為何要發動戰爭了。
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需要償還巨額貸款。這筆貸款給德國帶來沉重的災難。不僅如此,之後由於德國馬克的大幅度貶值,導致有一半的人失業。再加上1929年的經濟危機,可以說德國人真的生活雜民不聊生的狀態下,不夠當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希特勒上台後,通過一些列的政策,德國失業率迅速下降,為1.6%,還低於當時美國的1.9%。且不管後來如何,希特勒當時的政策可以說真的是拯救了德國。
正是這樣的原因,才導致有大量的德國人支持戰爭。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循環就是惡性循環。發動戰爭未必能夠勝利,即使勝利了,他們也需要發動更大的戰爭。到時候遲早會滅亡。雖然希特勒解決失業的方法成效很快,但最終效果還是不如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於美國來說,羅斯福的出現真的是拯救了當時的美國。
『玖』 二戰時期,德國人到西藏幹了些什麼
據說是去找地球地軸。
據說希特勒認為西藏人是雅利安人後裔,而希特勒也自稱是雅利安人的後裔。而且傳說西藏的地底下有一個神秘王國叫桑巴拉,那裡是地球的地軸,如果得到了地球軸心的力量的話,就可以長生不老……希特勒也迷信了一把,就派部隊去了。
『拾』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及作息是怎樣的
德國民俗風情習慣、婚慶葬禮、民族節慶、社交禮儀
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 "。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 ",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