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堪稱精銳的德軍為何被初出茅廬的美國陸軍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事實上擊敗德軍的根本不是美國的陸軍地面作戰部隊,而是美國恐怖的陸軍航空兵和“無限後勤”
美軍掌握的制空權對德國地面作戰部隊來說已經判了死刑,沒有空中掩護,陸軍根本無法作戰
時間回到1944年,德國人的空軍早已不是那隻戰爭初期閃電般的帝國雄鷹了,同時面對東線戰場、南線戰場、西線戰場三方面的壓力,在加上最為重要的國土防禦,德國空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僅能在西歐戰場上提供幾百架與美國戰機相比性能已經落後的戰斗機了。
所以美軍在飛機、人力、物資等方方面面的優勢,都轉化為了戰場上的戰鬥力,美國地面軍隊所需要做的就是等美國轟炸機轟炸第一波、炮兵轟炸第二波、再沖到德軍陣地上收割殘余的少量部隊而已。
㈡ 二戰德國打得過美國嗎
二戰時期中,德國雖然很強,但那時只在歐洲的范圍內,放眼全世界來看的話,美國當然還是最強的,兩者不是一個檔次的,雖然納粹德國陸軍很強,鋼鐵洪流,那是在前期,後期美國參戰後供給盟軍的裝甲軍團也是讓德軍聞風喪膽。
因為美國的戰略是全球,在這一點上德國就已經不在美國這一檔次了,所以美國無償支援了全球各國盟軍,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亞洲到歐洲,以蘇聯為例:僅從1942-1943年,2年時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飛機12000架、坦克10000輛,軍用汽車30萬輛,大型驅逐艦12艘,其它各種戰略物質不計其數。所以日本當年偷襲珍珠港喚醒了美國這個戰斗機器,美國出錢出裝備,蘇聯出人開始了大反攻,一直打到德國投降,同時間美國又利用了業余時間絞殺了日本,就這么簡單。
㈢ 美軍,二戰德軍沒打美國
參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什麼殖民地,在瓜分世界格局的巴黎和會上,地位也是排在英法之後。當時的世界經濟中心,是倫敦。支配國際社會的是歐洲。
二戰後,美國成功領導了北約集團,支配了包括日本在內等n多資本主義國家,並且藉助馬歇爾的扶持歐洲的計劃,拉動了國內的生產力,擴大內需,使美國經濟騰飛。後來,美元成為了國際通用貨幣,石油同美元掛鉤,黃金同美元掛鉤,英語成為了國際第一通用語言。紐約取代了倫敦成為了世界經濟中心。美國遠遠甩開了其它昔日的資本主義強國,走單邊主義,而且用冷戰做掉了蘇聯。
確實二戰讓美國犧牲了無數青年,而且全部都死在了異國他鄉。對於士兵而言,戰爭本身就不需要意義,他們只需要服從命令。而美國當時之所以參戰,是接受了英國首相丘吉爾(不斷)的請求,甚至可以說是跪求了。。。你想想,戰爭前那麼一個強大的國家,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戰中其實本土始終沒有被侵略,受到的損失應該遠遠小於二戰後的德國,結果後來迅速就被美國邊緣掉了,如今就是美國一個小跟班的地位。。而戰爭對於美國而言,就是一個跳板,使美國成為世界唯一一個超級大國。
當然,美軍參戰還有一層很深的意義,就是當時已經開始顯露吉祥的美英和蘇聯之間的對抗。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英國人很討厭蘇聯,但又懼怕蘇聯的強大。而美國也不希望蘇聯單獨把德國佔領(所以日後美國會同蘇聯瓜分德國),因為歐洲大陸戰場上,西線英國是肯定打不過德國,但一段時間內德國也過不了英吉利海峽,成為僵局。但是東線蘇聯卻有反撲的實力,而且當時德國已經呈現出頹勢了。在那種關鍵的時刻,一旦德國被蘇聯單方面擊破,蘇聯就會順勢解放被德國佔領的其他歐洲國家。(當時蘇聯反攻的時候就是這樣計劃的,你看很多後來解體後分出去的國家都是當時蘇聯人返攻歐洲大陸時開著坦克佔領的)
一旦這樣的情況發上,英國就沒有理由再對蘇聯開戰了,打得過打不過是一個問題,最主要的是,蘇聯就算解放了全歐洲,也是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英國對抗蘇聯,則單純是利益上的爭奪。同時,一旦蘇聯解放歐洲,勢力將強大到難以控制,美國那樣才會真正被威脅到,等到時候美英再聯手,早就也來不及了。
另外,美國即使不參戰,本土在當時也不會有損失,首先看到德國打贏過都打不下來,更不要提如此遙遠的美國了。而且,希特勒也不一定能打下英國。英國之所以拉著美國參戰,和我上面說的道理一樣,就是不想讓蘇聯打下德國,因為那樣的話,蘇聯勢必會藉此佔領整個歐洲大陸,英國那時候就真的完蛋了。英國當時真正害怕的是德國背後的蘇聯,而不是飛在倫敦上空的幾架德國轟炸機。
可以說當時丘吉爾的心理很復雜,一方面要抵抗德國,另一方面又希望德國幹掉蘇聯,至少要互相拖垮。可以說,在整個二戰之中,即使後來定義為全人類的反法西斯斗爭,實際上,這些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勾心鬥角的事情是很多的。類似我們抗日的時候國共兩黨之間的斗爭與合作一樣。
㈣ 二戰日軍有著不亞於德國的潛艇規模,為什麼不採用德軍的狼群戰術對付美軍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海軍思想的區別。德國是一個陸權國家,而日本呢?是一個海權國家。所以在海軍的運用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㈤ 目前德國最大的敵人是美國還是俄羅斯,為什麼
德國最大的敵人是德國人自己,德國沒有敵人,只有競爭對手。德國目前依然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國,他們之間有一些爭吵,也是盟國之間為了國家利益的少量分歧,完全談不上德國最大的敵人是美國。而俄羅斯,與德國是相互需求的競爭性關系,也稱不上敵人。
總的說,美國秉持著「好事我上,黑鍋你背」的做事原則,英國,德國,日本,韓國都被美國在關鍵時刻當槍使,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國家還不能反抗美國,誰讓美元控制了經濟,美軍保護了他們呢。那麼德國會不會答應美國條件,還需拭目以待。
㈥ 德軍為什麼打不過美軍
1、資源枯竭。石油啦、稀有金屬啦什麼都缺。人力資源也不夠。這直接影響了德軍的補給與補充。比如阿登反擊戰,很多德國士兵開著坦克過去,扛著步槍回來——汽油用光了。
2、大量有經驗的士兵、飛行員、軍官被蘇聯消耗掉,造成軍隊質量下降。
3、希特勒後期瞎指揮,盟軍在後期甚至認為,希特勒活著比死去更有用。
4、兩線作戰。
5、最後一條是官方說法:戰爭的非正義性。
㈦ 德國運兵車沖向美軍坦克,為何雙方未放一槍
1945年3月,美軍第2裝甲師第82裝甲營在梅里亞姆中校率領下,作為偵察部隊往魯爾工業區前進。廠礦林立的魯爾區,現在是德國最後的戰爭堡壘,幾十個師在此防守。盟軍預計,在這里將會有一場大仗。
據《最後一役》記載,德軍列車被炸成兩截。美軍發現,上面裝有坦克和各種榴彈炮,還有406毫米口徑的鐵道炮。德國俘虜供稱,他們對盟軍的進度一無所知,以為美英軍隊還在萊茵河西岸呢。雖然我覺得有點誇張,但聯繫到盟軍的快速推進以及投降前德軍的殆戰情緒,中低級將領不知道最新戰況,都很正常,更不要說士兵了。
㈧ 德國既然想成為一個大國,為何美軍要撤出,德國反而不樂意
美國在德國駐軍,德國的主權是不完整的,這確實也有損德國尊嚴。對於美軍去留的問題,德國超過三分之二的民眾支持美軍全部撤走。
特朗普本來就是拿撤軍嚇唬德國人,沒想到德國根本就不買帳,這下子特朗普就很尷尬了。保護費沒要到,德國和美國關系還惡化了,特朗普想要的政績一點都沒撈到,對於大選連任真的是非常不利呀
美軍如果從德國完全撤走,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德國乃至歐洲的發展。不過,讓美國放棄歐洲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控制住德國在某種程度上看就是控制住了歐洲。因此,特朗普嚇唬德國也只是威脅撤出少部分軍隊,大部分駐德美軍仍然會留在那裡,而且撤出的那部分軍隊也將重新部署在歐洲其他國家,比如波蘭。
一個真正主權完整的國家是不會允許有外國駐軍存在的,而美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全部從德國撤軍。作為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德國卻受制於美國,自己沒有能力趕走美軍,這是令德國人最郁悶的地方。因此,德國不是不樂意美軍撤走,而是對於美軍賴著不走很不樂意。
㈨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不先打美國而先打蘇聯呢
不是德國不想打美國,是他打得著算。而且,希特勒發動二戰時,最害怕的就是美國參戰。
一方面,德國與美國沒有任何意義上的糾葛,希特勒想進攻美國既沒有實力也沒有理由。雖然美國曾經也加入到一戰當中,也是戰勝國之一,但由於其參戰較晚和退出一戰也較早,客觀上講,美國與德國沒有實質上的矛盾。相反,當德軍重新崛起時,美國一度還與日本德國一起做起了生意,對於美國來說,德國發動二戰,他既是供貨商也是受益者。
㈩ 二戰西線堪稱精銳的德軍為何會被初出茅廬的美軍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呢
美國的陸軍從其開國之始就不是十分的強大,和它的國力顯得格格不入。這種局面一直到了二戰爆發後才開始改變,美國在1940年後迅速的擴充了自己的陸軍。不過作戰經驗在列強中堪稱小兒科的美軍在戰場上把世界陸軍霸主德國陸軍打得毫無招架之力,一潰千里。這是什麼原因呢?
德軍的大部分精銳已經在東線消耗殆盡或者抵抗蘇軍進攻,撤下來的投入西線已經苟延殘喘。而雙方的後勤到了最後也有天壤之別,盟軍彈葯燃料不斷的送到前線。而德軍坦克戰車走一會就要等待油料,甚至有時燃油用盡不得不把坦克扔掉。德軍的飛機重炮很多都因為缺油而不能動彈。
就算能動彈,數量方面在盟軍的空軍和坦克面前也是杯水車薪。這種情況下,德軍的迅速滅亡是不可避免的。海空力量過於薄弱,實力太過相差懸殊。諾曼底登陸戰中,作為抗登陸的重要力量,德軍海空軍實在太弱,其空軍既要在廣闊的蘇德戰場上作戰,又要對付盟軍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能用於諾曼底的航空兵力少得可憐,德軍竭盡全力從各地抽調飛機,也不過區區400架,要迎戰盟軍的13000架,相差三十倍之多!怎有取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