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一戰戰敗國德國,為何短短十幾年就有了對抗世界的力量,為何工業化速度如此之快
原因 我簡單的說幾個
一 來自美國的援助 德國雖然戰敗 但是技術沒丟 德國獲得大量援助 我認為這是主要原因
二 戰敗後 德國的重點放在了經濟建設上
三 德國人的勤勞的天性(我認為無論哪一國人民都是勤勞的)
『貳』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會飛速發展
因為當時的德國並不放棄,選擇了快速發展。其他國家為了讓德國還債,還得反過去幫助德國發展,所以德國的發展不慢反快。
一戰後西方變得平靜,大量美國資本流向德國。當時德國人成功搞來了美國的巨額貸款和投資,而英法兩國也需要德國給錢給自己用,所以英法兩國還得倒過來幫助德國發展,德國經濟很快就得到了重建。其實一戰對英法兩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們在戰爭後實力也得到了削弱,因此對戰爭非常害怕,所以後來他們也不想爆發戰爭,就選擇讓德國順其自然的發展。
『叄』 庫爾斯克戰役德國在兵力和裝備數量處於劣勢下為什麼仍能處於攻勢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
庫爾斯克戰役一前,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里取得了巨大勝利,蘇德戰場南線德軍幾乎崩潰,蘇軍一路追著德軍打,然後由於補給和損耗等原因,蘇軍到了強弩之末。
再然後,在曼斯坦因的帶領先,精銳的黨衛軍做主力,德軍取得了在二戰的最後一個輝煌勝利,哈爾科夫戰役勝利,蘇聯的南線基本崩潰。蘇聯拼盡全力在庫爾斯克穩住了戰線。
庫爾斯克戰役以前,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這個陣型對德國的進攻非常有利,德國只需要前進很短的距離,就可以圍殲蘇軍了,所以德國人肯定要進攻。
雖然德國兵少,蘇聯兵多。但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的哈爾科夫戰役,蘇聯精銳損失很大。而且蘇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德國人士氣高漲,信心滿滿。
還有一點就是,庫爾斯克戰役時期,是德國人裝備優勢最明顯的時期。德國人的「虎」「豹」「費迪南」,還有加裝37毫米反坦克炮的斯圖卡,都剛裝備部隊。蘇聯這邊,由於開戰時工業損失很大,新裝備研究落後,最好的裝備仍舊是開戰時的「T34」「KV1」。所以德國這個時期,裝備優勢最明顯。
庫爾斯克戰役以後,蘇聯人發現了自己裝備的問題,馬上研究出了「T34/85」「IS1」「IS2」「SU100」「SU152」。以後德國人的裝備優勢就不明顯了。
德國空軍人員一直很精銳,裝備也很好。在庫爾斯克時期,德國空軍人員素質優勢明顯,德國空軍裝備的BF109G6和蘇聯的雅克9、拉5FN互有長短。德國人靠著飛行員的優勢可以以少打多。
但再往後一段時間,德國人的精銳飛行員損失太多了,新飛行員大量增加。飛行員整體素質優勢就不明顯了。加上蘇聯後期拉7、雅克9U、雅克9P不管是數量上,甚至是質量上都比德國好。(後期蘇聯戰斗機低空性能世界第一,完暴所有德國螺旋槳飛機,也比美國最好的P51野馬要好)。後來蘇德戰場,滿天飛的基本都是蘇聯飛機了。
『肆』 德國在一站時損失慘重 為什麼在二戰中那麼強悍 一站到二戰就30年左右 怎麼發展的啊 二戰戰
1、一戰是群毆,德國東西線作戰時間太早,開戰沒多久就開打了。二戰就不一樣,德國沒去惹蘇聯就不會那麼早,況且,當時英美法等國家縱容德國侵略,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慕尼黑陰謀。(東西線作戰那是大忌)
2、法國方面,如果你注重法國作戰史你就會發現法國人喜歡打陣地戰,樓主應該記得瑪奇若防線吧?那個防線不是吃素的,到處是巨炮,易守難攻。但是德國人這一點做得很好,應驗林彪元帥在蘇聯講的一句話「防線是死的,繞過去就是致命的」。果不其然幾個月後的德軍裝甲師繞過這道防線直插巴黎,首都淪陷。給防線包了餃子,這道防線就廢了。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法軍自然投降。(裝甲師在那會行軍很恐怖的,古德里安曾經創造過一天行軍幾百公里的突擊作戰記錄,至今還保持著,好像就是閃擊波蘭)
3、戰後的德國恢復得快個人認為一大功勞是America,為對抗華約大規模的援助。另方面在於歐洲的民族意識覺醒,盡管裡面英法德各有仇家,但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就成立了後來逐漸演變的歐盟(當然一開始不叫歐盟)。
『伍』 德國能在一戰和二戰中爆發強大的戰鬥力這究竟是為何
因為它在一戰後可說是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它失敗後又在想著如何卷土重來,所以它聯合了另外兩個國家來形成一大軍事集團,就僅僅憑這一大軍事集團,就足以抗衡於整個歐洲,要知道在一戰後它可是在大力發展本國的軍事武器,不斷地進行軍事訓練。並且另外兩個國家也都是非常的軍事也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不要小看這個所聯合的軍事集團。
法國戰役中,德軍的坦克數量和質量都比不上英法,但德軍的閃電戰把坦克、飛機等各兵種優化整合,形成了最強大的戰力,一舉就把佔有優勢的英法軍隊幹掉了。
戰爭初期,德國的閃電戰幾乎無人能擋,一個照面就把英法聯軍打趴下了。如果不是美國幫忙,蘇聯很可能也會被德軍一波帶走。兵員素質高、武器先進,再加上作戰理念超前,所以德軍在二戰中所向披靡。
『陸』 德國二戰期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強大的軍隊的一戰後,德國賠了很多款,割了很多地,經濟又差,哪來的錢
第一 德國仍是大國 人口6500萬 有建軍人力及剝削能力 德國曾把納稅額提高了幾十億馬克 另外 德國資本家多 本國壟斷資本家如辛迪加的老闆 為了進行國際資本壟斷 支持納粹擴軍 提供給他大筆錢
第二 德國沒賠多少錢 雖說是1320億馬克 但是 英美等為了保證德國不崩潰,以保證自己在德投資收益 曾給了德國以下好處
1.洛桑會議取消了德國剩餘賠款
2.道威斯計劃給了德國很多資本
3法西斯得到全球壟斷資本支持 給了納粹黨很多錢
..........
第三:德國以及經濟有很大潛力 不久便在英美支持下從1925年開始有了巨大發展 平均一年以百分之7.1增長 1927年工業生產超戰前水平
1929年工業生產總量居世界第二
第四;並吞了奧地利等國 掠奪了巨大的財富 勞動力 軍需
關於軍隊 有了經濟實力 擴軍也就容易了 以下是另外的因素
德國參謀部轉入地下進行 希特勒上台團結德國民眾 用話語蠱惑人心 讓民眾甘心效力 並且從上台開始他開始迅速擴軍 實行四年計劃 將經濟轉入戰時軌道(這個是能在極短時間內得到大量軍備的 )
還有 很重要的一點是 希特勒撕毀了巴黎和約 宣布取消軍隊限制 但英美沒太管 還有是科技及理論創新因素 出了古德里安一類創新性人才 因此得到了很多新戰術 新裝備
『柒』 一戰後的德國只能保留軍隊10萬,為何二戰中卻有1800萬人參戰
把這十萬人的軍隊,大部分培養成軍官,再讓軍官去培養士兵,就這樣慢慢培養,到二戰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千八百萬人了。
世界第一次大戰,德國佬兒輸的非常徹底,沒事兒閑的發動戰爭,輸了就沒啥選擇權,立馬滾去簽訂《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的存在,就是為了約束和限制德國發展,但是那群二百五的英國佬兒為了壓制別的國家,就允許德國方面保留10萬軍隊,當時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德國進行制衡,英國佬就沒辦法跟法國進行對抗。
雖然起勢非常的兇猛,但是還是再一次的失敗了,畢竟不義之戰,不能久也。
『捌』 德國在一戰輸得那麼慘,為何到二戰會有那麼強的軍事實力
德國初期之所以能夠獲勝一方面因為英法德綏靖政策,一方面也是思想和技術上的創新。當時世界的科技中心是在德國,美國只是因為搶了不少德國科學家才在科學上大幅領先的,而在戰斗中軍事思想的變革更是劃時代,閃擊戰的理論絕對是德國二戰初期勝利的主因,同樣國民黨軍隊跟日軍交戰屢戰屢敗,不能說他們戰斗意志不夠、裝備不好,許多德械師、美械師跟日軍不相上下可是就是打不開局面,而剛建國的志願軍卻能夠打敗武裝到牙齒遠強大於日本縱橫歐洲的美軍,參戰的志願軍也有不少的原國民黨軍隊,同樣的人同樣的武器更強的對手不同的結果,可見在戰略戰術的指揮上也是當時決定勝負的要因。除了法國英國,其實德國就沒擊敗過像樣的國家,蘇聯開始的潰退完全是大清洗的後果,法國是太過於迷信馬其諾防線,英國是一個海軍強國他們的陸軍從來不是歐洲戰場的主流,就好像中國現在欺負東南亞國家不會讓人覺得中國有多強一樣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玖』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都有很強的戰鬥力這究竟是為什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和一戰戰勝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從當時德國的經濟,軍事都有限制,愛經濟上幾乎把德國的家底給掏空。在軍事上,德國只能擁有十萬的軍隊。在當時動輒幾百萬人參戰的戰役中,十萬人幾乎是必敗的。但是等到了二戰,德國的軍隊實力不能忽視。德國在一戰之後,發表了很多政策。全民參軍,退伍軍人的待遇也非常豐厚。所以德國這個時候的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很強了。在經濟方面,一戰《凡爾賽條約》並沒有針對德國的外交,所以德國在外交上和很多國家建立友好關系,並進行貿易往來合作。所以德國的整體國力漸漸的復甦。在二戰開戰之際,才能快速的擁有一支有戰鬥力而且戰鬥力很強的軍隊。在當時德國的軍事力量和領導能力都能排在全球前列。
『拾』 為什麼希特勒要進行兩線作戰 德國一戰過後為什麼發展那麼快 德國二戰為什麼又像 一戰那樣兩線作戰
很多人認為擊潰納粹德國的根本力量來自東方的蘇聯紅軍,而美英盟軍在西線的作戰似乎僅僅是一種漁翁得利的行為,綜觀整個二戰戰局及結果似乎這種推論能令人信服,但事實呢?恰恰相反!其實真正擊敗了納粹德國的力量是來自西方,那麼下面由筆者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來解讀二戰德國崩潰的根本原因。
( 1 )戰爭早期德軍在西線作戰時的失誤和為後來作戰埋下的潛在威脅
其實早在德軍閃擊法國時,德國犯下的戰略敗筆和失誤已為後來的戰敗埋下了禍根。我們讓時間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時希特勒的坦克集團軍已推進到了布倫和加來,並將英法軍隊逐漸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英法軍隊的厄運此時看來已是命中註定的了,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然而,僅靠空軍去完成此項使命事實上證明卻是力不勝任的。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然而當希特勒於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並下令坦克部隊再次投入攻擊時,卻已經延誤了戰機。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英法軍隊扼守敦刻爾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戰艦,漁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運工具將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撤過了海峽。撤離的英法軍隊雖然被迫棄掉了全部裝備輜重,然而卻畢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們隨時都會重新具有抵抗德軍對英國本土發起入侵的能力,甚至還可能重新越過海峽,卷土重來。然而事實上歷史也證明了:沒有1940年的盟軍在敦克爾刻的順利大撤退,就沒有後來1944年的盟軍在諾曼底順利進行的大規模登陸!
關於希特勒在敦克爾刻大撤退中所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後人紛紛進行了猜測, 以至於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迷。據希特勒的副官提供的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喜歡過藝術家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他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因為希特勒並不想同英國人徹底開戰,他只想讓英國保持中立!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按照他本人的解釋,他原以為英國遠征軍會像在戰爭中他表現的那樣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他希望將他們圍困,等他們彈盡糧絕時,大批的俘虜他們,供談判時使用.但是他的部隊並沒有俘獲多少英軍,希特勒也沒有因此而發怒!但不管怎麼說,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不列顛空戰――-德國空軍揮之不去的夢魘
征服法國之後,德國元首希特勒開始實施他的「一項非常勇敢的偉業」―――― ――――「海獅計劃」,但事實上希特勒並沒有打算真的想發起一場入侵不列顛的戰爭。希特勒卻仍然把立足點放在英國將會屈服上面,因此他還沒有制定好對英國的作戰計劃。到了那時,一個被命名為「海獅計劃」的對英作戰方案才被臨時拼湊出來。但由於後期戰略上的失誤(8月底,重點攻擊英國空軍基地和飛機製造廠,使英軍損失慘重,精疲力竭,即將崩潰之時,但是從9月份開始卻出於報復柏林遭受空襲的思想,轉而空襲倫敦,致使英國空軍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迅速恢復戰鬥力,從而與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獅計劃」功虧於潰。此役德軍共損失了1700多架戰機和6000多名飛行員 ... ... 入侵王牌的第一個前提的空軍轟炸變成了強弩之末,從歷史上看不列顛之戰絕對是戰爭的轉折,隨著德軍飛機的紛紛墜地,就已經埋下了日後納粹德國失敗的伏筆!然而這時,秋天的暴風雨季節開始了,「海獅計劃」被暫時推遲。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獅計劃」才正式開始。但是由於後來希特勒開始入侵蘇聯,所以「海獅計劃」計劃被無限期的擱置和推遲了。
由於德軍沒能在空中閃戰中徹底打垮英國,而「巴巴羅薩」計劃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軍被迫修建了漫長的大西洋壁壘,處於兩線作戰,重蹈一戰覆轍,而就是因為這使得英國成為了一把高懸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劍始終威脅著第三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