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二戰什麼時候德奧合並

德國二戰什麼時候德奧合並

發布時間:2022-05-03 03:38:10

Ⅰ 德奧在歷史上有什麼關系

這是個略為復雜的問題,我簡單說下
首先德意志是個地理和民族概念,指的就是今天德國,奧地利境內及波蘭,俄羅斯,法國部分地區。德意志一直以來都處於分裂的狀態,直到十九世紀以來,新興的國家普魯士靠著鐵血政策統一了北德諸邦,同當時南德最強大的奧地利遙相呼應。之後就是三次王朝戰爭,第一次聯合奧地利打敗了丹麥取得了荷爾施泰因和石勒蘇益格,第二次打敗了奧地利,第三次打敗了法國也就是普法戰爭。通過這三次戰爭腓特烈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但是腓特烈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就是他的方案是小德意志方案,並沒有統一奧地利,卻統一了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等南德諸邦。之後就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奧地利一直被排除在外。後來希特勒曾經德奧合並,但直到今天德意志都沒有完成真正的統一

Ⅱ 德奧合並的合並過程

1936年,繼任奧地利總理的許士尼格和德駐奧公使巴本簽訂了一個秘密協定和一份公報。由此,奧地利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其內政和外交已經基本上被德國控制了。英法兩國對此無動於衷,希特勒決心完全正式吞並奧地利。1937年6月,德國制定武裝入侵奧地利的「奧托計劃」。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約見許士尼格,要他簽署一份奧地利完全聽命於德國的議定書,並命令他在三天之內答復,否則要進軍奧地利。奧地利政府在德國軍事威脅下,被迫作出了釋放奧地利納粹黨成員,任命納粹分子賽斯·英誇特為內政部長;任命親納粹分子漢斯·菲許包克和格拉斯·霍克斯特瑙為財政部長和國防部長;德、奧有步驟地交換100名軍官;做好使奧地利納入德國經濟體系的准備。 1938年3月11日淩晨,希特勒下令實施「奧托計劃」,20萬德國國防軍向德國與奧地利邊界集結。同時,希特勒向奧地利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勒令奧地利取消之前准備進行的決定奧地利是否與德國合並的奧地利公民投票,由賽斯·英誇特擔任總理。3月11日,許士尼格辭去總理職務,賽斯·英誇特組閣。
1938年3月12日淩晨,德國國防軍越過德奧兩國邊界,進駐整個奧地利,期間沒有發生交火事件。3月13日,賽斯·英誇特在《奧地利同德國重新統一法》上簽字,德奧兩國正式合並。奧地利成為德國東方省,賽斯·英誇特擔任省長。德、奧合並使德國領土擴大17%,人口增加10%,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Ⅲ 在二戰之前,德國和奧地利是一個國家嗎

1938年3月12日納粹德國與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合並。
歐洲二戰的開始時間是1939年9月1日,所以二戰前德奧是一個國家

Ⅳ 1938年德奧合並以後,希特勒為什麼不把德國的首都遷到維也納

從希特勒掌握德軍控制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開始的那一天之間,要經過19個月的時間。在那幾個月中,希特勒從事了一種徒外交,在其中他虛張聲勢,欺負,威脅並向各種歐洲領導人撒謊,以擴大他的帝國的疆界。

他的第一個受害者是奧地利總理庫爾特·馮·舒斯尼格博士,這個國家被納粹煽動者撕裂,內部也受到德國新發現的軍事力量的威脅。為了與希特勒達成某種和平解決辦法,舒斯尼格同意在貝希特斯加登舉行面對面的會議。前奧地利大使弗朗茲·馮·帕彭舉行了會議。

1938年2月12日,一個寒冷的冬天早晨,帕彭在德國-奧地利邊境遇到了舒斯尼格的汽車,帕彭和他一同前往希特勒壯觀的山頂靜修勝地。帕彭告訴舒斯尼格,希特勒今天早晨心情很好。但是,帕彭補充說,希特勒希望舒斯尼格不介意在當天的討論中是否也有三名德國最高將軍出席。

菲勒·阿道夫·希特勒的令人生畏的眩光-在家中貝希特斯加登山頂寓所內的書房內-第一次外交征服的場景。

舒斯尼格對此有些吃驚,但是現在改變任何東西為時已晚。他到達了希特勒別墅的台階,並受到了弗勒本人的歡迎。站在希特勒身後的是三名將軍。高級司令官威廉·基特爾,德奧邊境的陸軍司令沃爾特·馮·賴舍瑙和空軍上將雨果·斯佩爾勒將軍。

希特勒帶領舒斯尼格走進他的別墅,一直到二樓的大廳,這是一個大房間,裡面有一塊巨大的平板玻璃窗,可以一覽阿爾卑斯山的全景,遠處就是奧地利本身。舒斯尼格全力以赴,對這個觀點稍作討論就打破了僵局。但是希特勒立即將他切斷。「我們沒有聚集在這里談論美景或天氣!」

於是開始了兩個小時的地獄,其中默默無言的奧地利總理大肆抨擊了菲勒。「您已盡一切努力避免採取友好政策!」 希特勒大喊。「奧地利的整個歷史只是叛國的不間斷行動……我現在可以告訴你,舒斯尼格先生,我絕對決心結束這一點。德國帝國是大國之一,如果解決邊界問題,沒人會提高他的聲音。」

在恢復鎮定狀態後,舒斯尼格試圖安撫希特勒,並告訴他:「我們將竭盡所能,消除障礙,以加深理解。」

但是希特勒沒有鬆懈。「那是你說的!...但是我告訴你,我將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解決所謂的奧地利問題...我有一個歷史性的使命,而我將履行這一使命,因為普羅維登斯有註定我要這樣做……我只需要下達命令,您所有可笑的防禦機制都會被炸毀。您不完全相信您可以阻止我甚至延遲我半個小時,是嗎?

希特勒指出,奧地利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狀態,無法制止納粹入侵。「別想一會兒,地球上有人會阻止我的決定。義大利?我與墨索里尼...英格蘭見面。英國不會為奧地利...還有法國動動一根手指。」

希特勒說,法國有權在萊茵蘭佔領期間阻止他,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現在對法國來說為時已晚」。

憤怒的舒斯尼格終於問希特勒他的條件是什麼。但是希特勒又把他切斷了,現在不禮貌地解僱了他。「我們今天下午可以討論。」

到下午,現年41歲的舒斯尼格已經大約10歲了。然後,他被介紹給德國新任外交大臣,這位叫喬阿希姆·里本特羅普的不道德的人物向他展示了兩頁的文件,其中包含希特勒的要求。目前在奧地利被監禁的所有納粹分子都將被釋放。取消對奧地利納粹黨的禁令。奧地利律師,納粹堅定的支持者Arthur Seyss-Inquart博士將成為新的內政部長,並由警方全權控制。此外,納粹將被任命為戰爭部長和財政部長,並為奧地利整個經濟融入德國帝國做准備。舒斯尼格被告知,這是菲勒的最終要求,因此無法進行討論。他要立即簽字,否則。

在這樣的壓力下,奧地利總理搖擺不定,說他會考慮簽署,但首先尋求保證,希特勒不會再干涉奧地利的內政。帕彭加入的里本特羅普友好地保證,如果希特勒滿足他所有的要求,他的確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

這時,舒斯尼格被帶回去見希特勒。希特勒對他說:「您要麼照原樣簽字,然後在三天內滿足我的要求,要麼我下令進軍奧地利。」

Schuschnigg屈服並同意簽字,但告知希特勒,根據奧地利法律,只有該國總統才能批准該文件並執行條款。而且,他補充說,不能保證協議會被奧地利總統頑固的威廉·米克拉斯接受。

「你必須保證!!」 希特勒爆炸了。但是舒斯尼格說他根本做不到。希特勒然後沖到門口,向基特爾將軍大喊。然後他轉向舒斯尼格,突然辭退了他。舒斯尼格被帶到候診室,去思考希特勒對基特爾說的話。

Schuschnigg不知道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虛張聲勢的受害者。當基特爾到來要訂單時,希特勒咧著嘴笑著對他說:「沒有訂單。我只是想讓你在這里。」

一個半小時後,舒斯尼格被帶回去見希特勒。他有三天的時間將協議帶回奧地利,並由總統簽署,否則。

離開貝希特斯加登,在乘車返回邊境期間,帕彭感到有些尷尬。「您有時會看到的樣子,」 安慰他。「但是下一次我確定會有所不同。你知道,絕對是迷人的。」

這樣就結束了貝希特斯加登的幾次外交政變。像舒斯尼格一樣,所有國家元首和各種各樣的外交官到達那裡都將處於可怕的不利境地。他們正在與一個總是願意超越極限的人打交道,他們願意派出軍隊並流血以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希特勒知道,像舒斯尼格這樣的文明人和那些追隨者,會輕易妥協以防止喪生。他們都會為時已晚,希特勒不珍惜生命,而戰爭是他的終極目標。

幾年前,希特勒曾向他的朋友赫爾曼·勞什寧坦白說:「我們必須為一個國家不得不面對的最艱苦的斗爭做好准備。只有通過這種耐力的考驗,我們才能為我們所稱的統治地位成熟。我的責任是不計代價地進行這場戰爭,犧牲生命將是巨大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世界大戰的意義;作為一個民族,我們將被鋼鐵般的堅硬所鍛造。將會從我們身邊消失,但是偽造的中央街區將永遠存在,我不怕被殲滅,我們將不得不放棄我們所珍視的許多東西,今天看來是不可替代的,城市將變成廢墟,城市中的貴族古跡將永遠消失。這一次我們的神聖土地將無法倖免。但我不怕這一點。」

希特勒的德國在戰爭中已經步入正軌。日夜都在製造新武器。根據戈林的四年計劃,整個經濟處於戰爭的立足點。同時,通過希特勒青年准軍事組織像鋼一樣硬化了德國的青年,該組織將希特勒提升到神的地位,並賦予了最高的職責和犧牲價值。年輕人被告知,個人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並不重要。對富勒和祖國的職責至關重要。

如今,在1938年2月中旬,希特勒已派出奧地利總理回國,說服米克拉斯總統批准最後通atum。但是固執的米克拉斯拒絕接受所有要求。他願意赦免已入獄的納粹分子,但不願將警察移交給納粹同情者塞斯·因誇特。

同時,希特勒命令基特爾將軍在奧地利邊境附近進行軍事演習,以使入侵似乎迫在眉睫。虛張聲勢發揮了魔力,總統米克拉斯很快就屈服了。他為奧地利的所有納粹分子大赦,並任命塞斯·因誇特為內政部長,並完全控制警察。塞斯立即趕赴德國與希特勒見面並接受他的指示。

2月20日晚上,希特勒在柏林發表演講,並在整個奧地利播出。他將奧地利納粹分子描述為受迫害的少數民族,他說:「一個自覺的世界大國知道在其身邊是同胞,因為他們同情和團結於整個德國種族和意識形態而遭受不斷苦難,這是無法忍受的。 。」 演講結束後,整個奧地利的納粹分子在「 Sieg Heil!」狂叫中走上街頭。和「希特勒!」

舒斯尼格總理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自己的神經,四天後在維也納發表了自己的講話,對希特勒做出了回應。他說,奧地利已經向納粹作出了足夠的讓步,並且永遠不會放棄其獨立。他宣布:「到此為止,再也沒有。」 界線已劃定。

但是,膽小的納粹煽動者正在從內部吞噬奧地利。暴民殘忍地撕下了紅白紅三色的奧地利國旗,並舉起了ast字旗,而在塞斯的控制下,警察站在旁邊看著。

不斷升級的政治動盪很快引起了經濟恐慌。人們趕到銀行取走了所有的錢。海外商品和服務訂單被突然取消。遊客呆在家裡。奧地利納粹佔領了一些外圍省份。在維也納,舒斯尼格的政府開始在壓力之下瓦解,這正是希特勒和奧地利納粹主義者所希望的。

舒斯尼格在一次絕望的賭博中停止了滅亡並避開了希特勒,他宣布將於3月13日星期日舉行全國公民投票,允許奧地利人對自己的國家是否應獨立於德國進行投票。

希特勒聽到這個意外的消息後大怒。他決定當場派遣德軍阻止投票。凱特爾將軍和馮·曼斯坦將軍草率地制定了入侵奧地利的計劃,其中包括三個陸軍軍團和空軍。

但是對於希特勒來說仍然是一個大問題。他不確定義大利強大的法西斯領導人貝尼托·墨索里尼會對德國入侵鄰國奧地利有何反應。因此,希特勒帶著一封私人來信趕往羅馬的使節,理由是該信即將進行的軍事行動並請求墨索里尼的批准。這封信中包含了非常殘酷的虛假說法,聲稱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密謀恢復哈普斯堡王朝的舊君主制並進攻德國。

到了3月11日星期五早上,Schuschnigg校長已經意識到即將發生的入侵。當天下午2時許,他通知維也納的塞斯-誇誇特,將取消全民投票以避免流血。然後,塞斯給柏林的葛林打了個電話,通知他舒斯尼格的決定。總理的職位無可救葯地削弱了,戈林立即像老虎一樣猛撲他。

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電話,相當於敲詐勒索。首先,戈林成功地使舒斯尼格辭職,然後他要求米克拉斯總統任命塞斯擔任奧地利新總理。但是米克拉斯拒絕了。戈林隨後發出最後通that,說必須任命塞斯為總理,否則德軍將在當晚入侵。但是米克拉斯頑固地堅持了下來。

希特勒現在對奧地利的蔑視已經足夠了。晚上8:45,他命令將軍們從第二天黎明開始入侵。然後是希特勒一直在等待墨索里尼的消息。希特勒通過電話獲悉,奧地利被義大利獨裁者視為「無關緊要」。納粹入侵不會受到干擾。

「告訴墨索里尼,我永遠不會忘記他!」 希特勒在電話中告訴他的特使。「永遠,永遠,永遠,永遠,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即使全世界都對他抱有信心,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都會堅持下去!」

午夜前後,米克拉斯總統意識到自己的位置是絕望的,任命塞斯為奧地利新任總理。1938年3月12日,星期六,黎明時分,坦克和裝甲車上的德軍士兵如期咆哮橫越德奧邊界。他們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在大多數地方都像英雄一樣受到歡迎。奧地利700萬德國人中的許多人都渴望與德國的後起之秀以及充滿活力的奧地利兒子保持聯系。

當入侵的消息傳到英國和法國時,他們的反應就像幾年前希特勒佔領萊茵蘭時的反應一樣。他們什麼也沒做。在法國,內部政治問題再次阻止了任何軍事反應。現在由總理內維爾·張伯倫領導的英國已經表示,它將奉行of靖政策以維護和平。更糟的是,奧地利在其需要的時刻感到自豪和反抗,從未正式要求任何外部援助。

在德國,所有納粹報紙的星期六版本印製了一個據稱由塞斯大臣發往柏林的偽造電報,要求「德國政府盡快派遣德國軍隊」以恢復秩序。戈培爾也有虛假的報道,內容涉及維也納的騷亂和涉及共產黨員的街頭戰斗。這就是希特勒向世界展示的事件的版本,奧地利人自己渴望恢復秩序,要求德國提供軍事援助。

希特勒意識到他的部隊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後,決定陪他的士兵們到他在Inn Braunau am Inn的出生地,然後到他曾是小學生的林茨。他還參觀了他父母在萊昂丁的墓地,並獻了花圈。

在林茨,他發表了感性的講話,他說:「如果普羅維登斯曾經叫我從這個小鎮出來,成為帝國的領袖,那麼這樣做一定是使我承擔了一項使命,而這個使命只能是恢復我親愛的家園到德國帝國。」

希特勒因此下令起草一項法律,規定奧地利與德國立即建立安舒盧斯聯盟。第二天,即3月13日,星期日,該法律由塞斯領導的奧地利政府批准。正式的公告然後向全世界發布。奧地利已不復存在。現在是德國帝國的一個省。當希特勒收到真正的安施盧斯文件時,他自己流下了喜悅的眼淚。

星期一的下午,他大步進入維也納,這是他早在多年以前就以沉淪流浪漢而聞名的城市。他住在帝國飯店,那是他曾經半餓的一天工,曾經在那家旅館里,把雪從入口外的人行道上鏟下來,並隨著有錢人來人往來而恭敬地摘下帽子。作為一個貧窮的青年,他永遠都不能進去。今天,他是貴賓。

回到德國後,希特勒又安排了一次全民公決,就像他佔領萊茵蘭之後所做的一樣。現在要求德國和奧地利人民批准安施盧斯。4月10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投票選出「 Ja」,最害怕永遠不會投票,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選票很容易被發現。

納粹佔領奧地利的特點是爆發了反猶太暴力,甚至在德國都沒有看到這種暴力。維也納大約有18萬猶太人。在整個城市中,猶太男人和女人被納粹任意抓住,被迫擦洗牆壁和人行道,清除任何支持獨立的口號。其他羞辱包括用神聖的希伯來祈禱布清潔黨衛軍營地的公共廁所和廁所。警察允許公開洗劫猶太人的房屋和企業時,成千上萬的人也被無故入獄。

黨衛軍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與萊因哈德·海德里希一起陪同希特勒進入維也納。他們很快意識到那裡的猶太人將支付幾乎任何費用離開該國。然後,海德里希成立了一個猶太移民辦公室,該辦公室由奧地利SS名叫阿道夫·艾希曼的男子管理,他向猶太人勒索金錢和貴重物品,以換取自由。該辦事處非常成功,以至於成為了在德國設立辦事處的典範。

希姆勒還在林茨附近的毛特豪森建立了德國以外的第一個集中營。在營地的花崗岩採石場中,將有約12萬人被打死或「試圖逃脫時被槍殺」。

至於反抗希特勒的庫爾特·馮·舒斯尼格博士,他被蓋世太保逮捕,並在達豪和薩克森豪森等納粹集中營度過了幾年。

希特勒沒有開槍就佔領了奧地利。隔壁的捷克斯洛伐克現在以為它被德軍包圍了三面而感到顫抖。希特勒不遺餘力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他開始考慮佔領Sudetenland的計劃,Sudetenland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區,約有300萬德國人居住。

一個月前,赫爾曼·戈林向緊張的捷克政府保證:「我謹向您表示,捷克斯洛伐克對帝國沒有任何恐懼。」

Ⅳ 二戰時,德國與奧地利是什麼關系

在二戰的時候德國和奧地利是聯盟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合作的關系,他們在二戰的時候都是屬於「法西斯陣營」的,不過正義不會遲到,最終世界反法西斯戰役也勝利了。

Ⅵ 德國和奧地利曾經合並過

1918年,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被戰勝國分割,於是原屬奧匈帝國的德語地區(奧地利)就想和德國統一。不過,在巴黎和會上,英國和法國擔心德國會迅速坐大,所以《凡爾賽條約》與《聖日耳曼條約》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在1930年代初,支持德奧合並的呼聲甚高,而奧國政府更在1931年提議與德國建立關稅同盟。不過,希特勒與納粹主義在德國崛起,令奧國政府熱情減退。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在初期領導納粹黨時就已經提出要建立一個統一所有日耳曼人的國家。他在1924年寫作《我的奮斗》時,更聲言他會嘗試統一,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是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擴張德國版圖的第一步。事件發生前,德國先向奧地利施壓,要求奧地利政府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地位,甚至讓該黨參與奧國政府事務。1938年,奧地利首相庫爾特·舒斯尼格為了保存奧地利的獨立,宣布進行公投,來決定奧地利應否與德國合並。然後,德國政府向他施壓,要他將權力交給奧國納粹黨。奧地利納粹黨在3月11日以政變推翻了奧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國國防軍進駐奧地利時,不但沒有遇到任何對抗,而且受到很多奧地利居民的歡迎。1938年3月12日德軍佔領奧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維也納,簽署了德奧合並的法律,奧地利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其他國家對事件反應溫和。一戰協約國實行外交抗議,但沒有採取實際行動阻止合並之事,雖然它們有責任維護《凡爾賽條約》,尤其是有關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的條款。奧地利失去獨立國家地位,直到1945年4月27日才再度恢復獨立,並在後來獲得二戰盟國的承認。1938年3月德軍開進奧地利,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Ⅶ 二戰時,德軍是什麼時候佔領的奧地利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德國武裝佔領奧地利的事件。奧地利共和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A.希特勒獵取的第一個對象。早在1933年德國間諜就在奧地利活動。1934年7月策動維也納法西斯分子叛亂,刺殺奧首相E.陶爾斐斯。1936年 7月11日德國強迫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要奧地利保證在外交政策中將始終按照承認自己是「一個日耳曼國家」的原則行事,並在秘密條款中規定讓德、奧法西斯黨徒參加奧政府機構。視奧地利為自己勢力范圍的義大利,對希特勒吞並奧的企圖開始持反對態度。1934年初,B.A.A.墨索里尼首席外交顧問訪奧時重申,「必須首先保證奧地利的獨立」。墨索里尼曾下令意軍4個師開赴邊境。1937 年11月,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墨索里尼改變了在奧地利問題上的立場。1938年2月,英國首相A.N.張伯倫宣稱,當德國佔領奧地利時,奧無法指望其他大國的援助。美國駐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國,華盛頓「完全理解」德改變歐洲地圖的計劃。法國政府也表示無意干涉奧地利事務。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迫使奧總理 K.舒施尼格(1897~1977)答應德國以下要求:特赦以政治犯名義囚禁的全部納粹黨員,任命奧地利納粹分子 A.賽斯-英誇特為內務部長兼保安部長,掌握警察權。3 月12日,納粹黨徒大肆宣揚「奧政府被共產黨暴徒包圍」,偽造奧政府請德出兵鎮壓騷亂的「緊急請求」,接著,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奧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維也納,簽署了德奧合並的法律,奧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對希特勒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為,西方列強僅僅表示抗議。不久,英、法、美等國又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分別把駐奧使館改為駐維也納領事館。蘇聯強烈譴責納粹德國的侵略 ,並建議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集體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建議置之不理。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增強了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更加肆無忌憚地實現它的侵略和戰爭計劃。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宣布德國吞並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的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 年5月四國同奧簽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奧地利重新贏得主權國地位。

Ⅷ 二戰背景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泛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泛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永享太平了。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爭相擴軍備戰,磨刀霍霍,准備大幹一場。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身上,希望由「國聯」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國聯」雖然高舉「道義」的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裁而不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要維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若翻翻歷史書就會發現,它們中哪一個沒有過類似侵略行徑呢?此時,被世界輿論寄以厚望的美國羅斯福政府又埋頭於「新政」,不願涉足國際事務,這無異於鼓勵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開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這之後,法西斯國家摸到了「綏靖政策」的脈搏,在世界各地頻繁侵略,最終將世界推入了大戰的深淵!

「綏靖政策」將世界推入大戰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國陷入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之中。憑藉手下能臣沙赫特(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的經濟才能,德國的經濟實力幾乎發揮出了全部的潛能。但是,飽受《凡爾賽和約》制裁的德國軍隊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戰爆發的1939年,德國人還根本沒有為一場長時間的戰爭做好充足的准備。

那麼,是什麼力量導致法西斯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險孤注一擲,但又不斷得手,從而將整個世界拖入一場幾乎滅絕人類的世界大戰中去呢?答案是:「綏靖政策」。

什麼是「綏靖政策」?一般的解釋是:西方列強為防止戰火燒到自己頭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換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沒有此時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所奉行的「綏靖主義」,希特勒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個跳樑小丑而已。那麼,英法等國是如何「綏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3.5萬德軍奉命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當時的德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與駐扎在萊茵河對岸的法軍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還下了這樣的命令:一旦遇到法軍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國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戰面前畏縮不前,英國政府又採取「超然」態度,使得希特勒順利度過了「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希特勒挑戰《凡爾賽和約》的第一個動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義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奧地利總理舒士尼格與國內民族主義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時,納粹黨人賽斯·因誇特在德國的支持下就任奧地利總理。當晚9時10分,賽斯·因誇特發出電報,請求德國援助。但希特勒早在當晚8時45分就已命令德軍進軍奧地利。3月13日,奧地利正式並入德國。其實,當時德軍在入侵之前根本沒有做好作戰准備,其車輛有70%在路上拋了錨。

德奧合並,更准確地說是德奧合並的方法和結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綏靖主義」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戰的路上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德軍入侵奧地利的整個過程進行得出奇的順利,以至於希特勒本人也被這種勝利的情緒所感染。

在這之後,他以在民族問題上處理不當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給予其境內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擁有幾十個師、數十萬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其戰鬥力足以抵抗德國軍隊的入侵。但這支雄師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壓力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乘飛機出行,趕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別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據會議記錄,張伯倫沒有問過能否保持一個領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也沒有問過這對西方列強會產生什麼樣的戰略影響,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賣給了希特勒。當然,人們也不會忘記慕尼黑會議上的另一個「綏靖主義」者。在9月18日的會議上,法國總理達拉第力圖使英國人相信:希特勒是個誠實辦事的人,他在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後,絕不會再尋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領土。張伯倫則說:「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現在向他們提出的建議並確定不會同時發生軍事政變的話,英王陛下政府准備參加擬議中的保證。」達拉第的一句話把英國推進了世界大戰,而張伯倫的一句話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難的深淵。

9月29日,張伯倫與達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舉行了四國首腦會議,正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協定簽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協定的內容,還告訴他們:「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返回倫敦,面對機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張伯倫不禁高喊:這是在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將偉大的和平從歐洲大陸帶回!

但是,沒過多久,法西斯的炸彈就落到了他們的頭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對英美宣戰,大戰真正具有了世界規模。「綏靖政策」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環球時報》 2005年05月06日 第二十三版 )

http://hi..com/007cn/blog/item/64a8c65cc7a41043faf2c07b.html
http://hi..com/007cn/blog/item/c56cf01f89dcb1f5e1fe0b1c.html

Ⅸ 奧地利在二戰前期 和德國合並 為什麼現在奧地利還是獨立的 不是歸順德國了嗎 貌似本來就是德國的

從歷史淵源上講,奧德利和普魯士都屬於德意志聯邦的成員,德皇威廉一世上台後,聽從宰相俾斯麥的建議,積極推進德意志統一,合並小的聯邦,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尤其是在普奧戰爭後,德皇以同宗為由,並沒有過分的削弱奧地利,只是要求奧皇放棄了德意志聯邦成員國地位,從此奧地利被排除在德國統一過程外。這也是德國在與法國的戰爭中,奧地利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一戰前奧地利和匈牙利合並為奧匈帝國,一戰後被迫解體,奧地利喪失全部出海口。而在二戰前,希特勒大肆鼓吹民族主義(希特勒本人是奧地利公民),強調德國和奧地利德歷史親緣關系,贏得了奧地利人的好感。最終促成德奧合並,二戰後,德國再次遭到削弱,德國和奧地利分裂。

Ⅹ 1938年3月份,德國吞並哪個國家

1938年3月14日德國吞並奧地利

1938年3月14日,對阿道夫-希特勒來說,今天是空前榮耀的一天。這位德國

領袖早年離開奧地利時是個身無分文的藝術家,而今天,當他返回維也納來宣布

「德奧合並」時,他受到幾千人的熱烈歡迎。

希特勒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林茨來到奧地利的首都,40輛坦克在前面開

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的納粹分子的

歡迎,而過去就是他曾經保證過奧地利的邊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時間里,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車上,身著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

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里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許多人揮舞著飾以納

粹標志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把這個標志縫在奧地利國旗上。

「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維也納宣稱:「也是所有其他德園人的

共同感受。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

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二戰什麼時候德奧合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4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