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潛水艇的由來
18世紀70年代,美國人D.布希內爾建成1艘單人操縱的木殼艇「海龜」號,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可使艇潛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艇上裝有兩個手搖曲柄螺旋槳,使艇獲得3節左右的速度和操縱艇的升降。艇內有手操壓力水泵,排出水艙內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攜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葯包,可在艇內操縱系放於敵艦底部。1776年9月,「海龜」號潛艇偷襲停泊在紐約港的英國軍艦「鷹」號,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潛艇首次襲擊軍艦的嘗試。
潛艇發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進的,因此限制了潛艇的發展。而此時,蒸汽機已經發明並被應用到了鐵路運輸和水面艦船上。蒸汽機在潛艇上的應用,推動了潛艇動力裝置的發展,再加上潛艇設計者的不斷努力,終於出現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潛艇。
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是潛艇研製的重要時期。1801年,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的「鸚鵡螺」號潛艇,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兩枚水雷,由4人操縱。水上採用折疊桅桿,以風帆為動力。水下採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
19世紀 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中,南軍建造的「亨利」號潛艇長約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搖動螺旋槳前進,航速4節,使用水雷攻擊敵方艦船。1864年2月17 日夜,「亨利」號用水雷炸沉北軍戰艦「豪薩托尼克」號,首創潛艇擊沉軍艦的戰例。1880年9月,中國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潛艇,艇體形如橄欖,水下行駛,十分靈捷,可於水下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
早期的潛艇都是使用人力推進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國建造了「潛水員」號潛艇,使用功率58.8千瓦(80馬力)的壓縮空氣發動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1886年,英國建造了「鸚鵡螺」號潛艇,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航速6節,續航力約80海里。1897年,美國建造了「霍蘭」Ⅵ號潛艇,水面使用33千瓦(45馬力)的汽油機動力裝置,航速7節,續航力達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電動機為動力,航速5節,續航力50海里,這是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開端。
早期潛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體上掛帶的定時引爆炸葯包或水雷。1866年,英國人R.懷特黑德製成第一枚魚雷。1881年,T.諾德費爾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諾德費爾特」 號潛艇,首次裝備魚雷發射管;同年,美國建造的「霍蘭」Ⅱ號潛艇安裝有能在水下發射魚雷的魚雷發射管,這是潛艇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展。
早在19世紀50年代,法國海軍的一名工程師就提出了改裝機械動力潛艇的建議,許多人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
1863年,法國建成了一艘「潛水員」號潛艇。艇體模仿海豚的外形設計,長42.67米,排水量420噸。使用一部功率為59千瓦(80馬力)的蒸汽機作動力,速度為2.4節,能在水下潛航3小時,下潛深度為12米。由於「潛水員」號採用了蒸汽機作動力,尺寸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潛艇,成為了20世紀之前最大的一艘潛艇。雖然「潛水員」號潛艇的動力裝置有了質的飛躍,但它卻受當時設計水平的限制,當增加壓載使其浮力等於零時,潛艇下潛就失去了控制,水下航行的穩定性很差。另外,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需要大量的空氣,而這在當時幾乎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潛水員」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蒸汽機作為潛艇的動力失敗後,潛艇設計師們不得不另闢蹊徑,為潛艇尋找更好的動力裝置。1886年,英國建造了一艘使用蓄電池動力推進的潛艇(也被命名為「鸚鵡螺」號)成功地進行了水下航行,航速為6節,續航力約80海里。從此,電動推進裝置為潛艇的水下航行展現了廣闊前景。
但對現代潛艇的發展作出過最大貢獻的,當屬美國潛艇設計師――約翰·霍蘭。
約翰·霍蘭1841年出生在愛爾蘭利斯凱納鎮,父親是英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雇員。父親的職業使霍蘭從小就對海洋及戰艦充滿了好奇。中學尚未畢業時,父親不幸病故,年輕的霍蘭被迫結束學業,到一所學校擔任理科教員,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在此期間,霍蘭一邊工作,一邊設計潛艇。1873年,霍蘭辭去了教師工作,帶著他的潛艇設計圖紙到了美國。在美國,他一邊在一個都教會學校教書,一邊完善著他的潛艇設計圖。
1875年,霍蘭將建造新型潛艇的計劃送交美國海軍部。但是,美國海軍對3年前支付5萬美金建造的一艘名為「智慧之鯨」的小型手操潛艇的沉沒仍然記憶猶新,因此斷然拒絕霍蘭的計劃。遭到拒絕的霍蘭卻沒有因此而卻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國的由愛爾蘭一些革命者組成的「芬尼亞社」的大力資助。在「芬尼亞社」的支持下,經過3年時間的努力,霍蘭終於在1878年將自己的第一艘潛艇送下了水。
該潛艇被命名為「霍蘭-Ⅰ」號,是一艘單人駕駛潛艇。艇長5米,裝有1台汽油內燃機,能以每小時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由於潛艇水下航行時內燃機所需空氣的問題沒有解決,故潛艇一潛入水下發動機就停止了工作。雖然這是一艘不成功的潛艇,但霍蘭卻在它的身上積累了經驗,為下一步建造新的潛艇打下了基礎。
這時,「芬尼亞社」對霍蘭的潛艇研製提出了要求:所建造的潛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進行作戰,小到使其能夠塞進特製的商船船艙。這種商船要求可以裝成民船的模樣橫渡大西洋。當遇到敵艦後,特殊商船將潛艇放出以攻擊敵人。按照這一特殊要求,1881年,霍蘭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潛艇,命名為「霍蘭-Ⅱ」號(也稱「芬尼亞公羊」號)。該艇長約10米,排水量19噸,裝有一台11千瓦的內燃機。為解決縱向穩定性問題,霍蘭為潛艇安裝了升降舵。同時,他還在艇上安裝了一門加農炮,使得「芬尼亞公羊」號潛艇既能在水下發射魚雷,又能在水面進行炮戰。「芬尼亞公羊」號的建成給公眾以極大的鼓舞,在潛艇發展史上也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紀80年代末期,潛艇的發展引起了更多國家的興趣。1893年,長約45.7米、排水量為266噸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在法國下水了。它以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推動。在當時各國所出現的潛艇中,它是最先進的一艘。
「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的成功促使霍蘭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蘭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潛艇製造之中時,「芬尼亞社」的一些成員對霍蘭無終止的試驗喪失信心,並在一天黑夜將「芬尼亞公羊」號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潛艇偷偷地運走了。從此,霍蘭與「芬尼亞社」分道揚鑣。 失去了「芬尼亞社」的資助,霍蘭只得暫時停下潛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槍公司擔任了描圖員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學家永遠不會為困難所嚇倒。在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下,他興辦了「肛魚潛艇公司」。這時他與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潛艇「扎林斯基」號。1886年,當「扎林斯基」號建成下水時,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毀。「扎林斯基」的失敗,反而使霍蘭有了暫時的喘息餘地。
幾乎就在霍蘭失敗的同時,西班牙卻有一個名叫艾薩克伯爾的海軍上尉於1889年設計了一艘由時機推進的潛艇。不幸的是,因為艾薩克伯爾與上司不和,其上司竟然不顧國家利益而否定了他的計劃。
美國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為了在與西班牙的競爭中取勝,由海軍部於1893年舉辦了一次潛艇設計大賽。霍蘭大這次大賽中技壓群芳,榮登榜首。大賽的勝利使霍蘭於1895年接到了製造一艘潛艇的定貨單,並從美國海軍部得到了15萬美元的經費。於是霍蘭又開始了他的第五艘潛艇的設計。
為了建造一艘像樣的潛艇,霍蘭從一開始就注意解決那些潛艇史上阻礙潛艇發展的問題。為此,他反復研究並數易方案,終於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潛艇――「潛水者」號。該艇長26米,擁有水面航行的推進裝置——蒸汽機動力裝置和水下潛航的推進裝置——電動機。 「潛水者」號由此成為了潛艇雙推進系統的鼻祖。但是,美國海軍部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潛水者」號建造期間,就要求霍蘭能夠使「潛水者」號用於水面作戰。但霍蘭卻認為,按照這種要求是不會製造出滿意的潛艇的。於是,霍蘭放棄了「潛水者」號的建造工作,歸還了海軍部的經費,開始用自己的錢來設計建造一艘新潛艇。
1897年5月17日,時年56歲的霍蘭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霍蘭-Ⅵ」號潛艇。該艇長15米,裝有33.1千瓦(45馬力)汽油發動機和以蓄電池為能源的電動機,是一艘採用雙推進的最新潛艇。在水面航行時,以汽油發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7海里,續航力為1000海里。在水下潛航時,則以電動機為動力,航速可達每小時5海里,續航力50海里。該艇共有5名艇員,武器為一具艇首魚雷發射管(有3枚魚雷)和2門火炮(向前、向後各1門),火炮瞄準靠操縱潛艇艇體對准目標。該艇能在水下發射魚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潛迅速,機動靈活。這是霍蘭一生中設計和建造出的最後一艘潛艇。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先驅者,人們將其稱為「霍蘭」號。雙推進系統在該艇上的運用,使這艘潛艇取得了潛艇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從而奠定了霍蘭作為「現代潛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蘭的成就並沒有給他本人帶來任何好處。由於美國海軍部一些官員的偏見和挑剔,這艘潛艇不僅未被海軍部採用,反而使這位大發明家受到了惡毒的嘲諷。無情的打擊使時年63歲的霍蘭憤然辭職。從此,一代潛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愛的事業,並最終因肺炎病逝,終年73歲。 盡管「霍蘭」號潛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在潛艇這一領域也同處領先地位。1899年,由法國科學家勞貝夫於設計的「納維爾」號潛艇在法國下水。
「納維爾」號與其他潛艇不同處在於,該艇在其內殼之外又包上了一層外殼。這使得「納維爾」號既有一個酷似魚雷艇似的外殼,又有一個按照潛艇要求設計的內殼,艇員及所有裝備都裝在耐壓的內殼之中。內外殼之間的空間被充作壓載水櫃,並以此控制潛艇下潛和上浮。當該艇排除壓載水櫃中的水之後,即可像魚雷艇一樣具有良好的適航性,使得其水面航行的速度達每小時11海里,續航力為500海里;當壓載水櫃中注滿水之後,「納維爾」又將與早先潛艇一樣,它的水下短距離航速可達每小時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數小時,其水下航速也可達每小時5海里。 不過,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雙層殼體結構並非起源於「納維爾」潛艇,而是由美國青年西蒙·萊克首創。19世紀90年代,西蒙·萊克由於受了法國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的影響,單槍匹馬地投入到潛艇的研究之中。
萊克從親戚那裡借來一筆錢,經過努力,於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潛艇——「小亞古爾爸爸」號。「小亞古爾爸爸」號也許是潛艇史上自「海龜」艇以來最不像樣的潛艇。它看上去像一個特大的木櫃子,長4.2米,高1.5米。艇體以松木板內襯帆布墊建造而成。艇體上方有個小艙蓋,艇底安有三個木頭輪子(前面一個,後面兩個)。輪於是由手搖曲柄帶動行走的,「小亞古爾爸爸」艇與其他潛艇相比獨具匠心。它沒有用於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採用裝載足夠重的壓載物使之沉到海底,接著在海底用輪子滾動推進,如果要上升到海面,只要把壓載物拋掉,艇體即可上浮。
不過,萊克最初建造潛艇並非為了軍事目的,而完全是被迷人的海底生物所吸引。他從建造「小亞古爾爸爸」一開始,就想到能從潛艇中走出來,以便採集海底生物。所以他在潛艇中安裝了空氣壓縮設備,並設置了一個空氣閘艙。萊克使壓縮空氣設備所產生的空氣壓力與艇外海水壓力相等,這樣打開空氣閘艙的艙門,人們便可以穿著潛水服從艇中走出來,而海水卻不會涌進閘艙。人們將這種使海水不能涌進艇內而人能從艇的艙口自由進出的閘艙門叫做氣門或水門。在氣門的幫助下,萊克和他的夥伴,在迷人的紐約灣海底,採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時光。
之後,萊克開始對「小亞古爾爸爸」號不斷地進行改裝,並於1897年完工。改裝後的潛艇命名為「亞古爾」號。該艇無論在水上或水下航行,都由一台22千瓦(3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來推動前進。由於汽油發動機工作時需要空氣,所以萊克在艇上裝有可伸出水面的吸氣管和排煙管,同時取消了固體壓載物,而用壓載水箱來帶動潛艇的沉浮。為了改善潛艇的適航性,萊克又在吸氣管和排煙管外包上一層外殼,使「亞古爾」號外形類似於現代潛艇上層建築(即潛艇的指揮台)的第二層艇殼。經過改裝後的「亞古爾」號潛艇的上浮與下潛都是較為穩定的,並能在一個適當的深度上將內燃機水下工作時所用的通氣管伸出水面,從而延長了潛艇水下滯留時間。
1898年,「亞古爾」號潛艇僅靠自身的動力,從諾福克航行到了紐約,成了第一艘在公海遠航的潛艇。萊克的第二艘潛艇「保護者」號也於1901年下水。他很想將潛艇奉獻給自己祖國,用於對敵作戰。萊克潛艇的最大特點就是艇員可以在水下自由出入潛艇,因此完全可派人進行水下作戰、掃雷和佈雷。但美國海軍部卻拒絕了萊克的好意。萊克只好到國外去尋求他自己的位置,從而埋沒了一代潛艇發明家的才華。
19世紀的最後10年中,潛艇已成為至少是具有潛在威懾力量的武器了。但是由於當時的英國、美國等海軍大國對潛艇仍持懷疑態度,總認為潛艇只不過是弱小國家用於偷襲的武器,為此阻礙了潛艇的發展。但是,當1898年法國的「古斯塔夫·齊德」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英國戰列艦「馬琴他」之後,英國人終於醒悟了,強烈要求英國政府趕快行動,以抗衡法國人正以驚人速度建造潛艇的海上新威脅。同樣德國和俄國也在無意之中領悟到潛艇可能將成為一種實用性武器而投入到建造潛艇的熱浪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年的時間里,潛艇終於愈造愈大,愈造愈好,並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著。但是由於潛艇發展到此時,仍然開不快、行不遠,魚雷帶得又很少,更因為不能在水下長期潛航,所以,它所擔負的只能是保護本國海岸、在基地附近的巡邏的任務。 20世紀初,潛艇裝備逐步完善,性能逐漸提高,出現具備一定實戰能力的潛艇。這些潛艇採用雙層殼體,具有良好的適航性,排水量為數百噸,使用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系統,水面航速約10~15節,水下航速6~8節,續航力有明顯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魚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海軍國家共擁有潛艇260餘艘,成為海軍重要作戰兵力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潛艇就被用於戰斗。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一個多小時內,接連擊沉3艘英國巡洋艦,充分顯示了潛艇的作戰威力。在戰爭期間,各國潛艇共擊沉192艘戰斗艦艇。使用潛艇攻擊海洋交通線上的運輸商船,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戰果,各國潛艇共擊沉商船約5000餘艘,達1400萬噸。其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約1300餘萬噸。同時,反潛戰開始受到重視,戰爭期間潛艇被擊沉265艘,其中德國就損失200餘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海軍國家更加重視建造和發展潛艇。潛艇的數量不斷增加,種類增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共有潛艇600餘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戰術技術性能有很大改進。排水量增加到2000餘噸,下潛深度100~200米,水下最大航速7~10 節,水面航速16~20節,續航力達1萬余海里,自給力1~2個月,裝有6~10個魚雷發射管,可攜帶20餘枚魚雷,並安裝1~2門火炮。戰爭後期,潛艇裝備雷達、雷達偵察儀和自導魚雷,德國潛艇還安裝用於柴油機水下工作的通氣管。潛艇戰斗活動幾乎遍及各大洋,擔負攻擊運輸艦船、水面戰斗艦艇和偵察、運輸、反潛 、布雷和運送偵察、爆破人員登陸等任務。共擊沉運輸船5000多艘(2000多萬噸),大、中型水面艦艇300餘艘。戰爭中反潛兵力和兵器也得到很大加強和發展,被擊沉的潛艇達到1100多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海軍十分重視新型潛艇的研製。核動力和戰略導彈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1955年,美國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 號正式服役,水下航速增大1倍多,而且能長時間在水下航行,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層下穿越北極。1959年前後,蘇聯建成核動力潛艇。1960年,美國又建成了「北極星」戰略導彈潛艇「喬治·華盛頓」 號,並在水下成功地發射 「北極星」彈道導彈,射程達2000餘千米。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使潛艇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它已成為活動於水下的戰略核打擊力量。此後,英國、法國和中國也相繼建成核動力戰略導彈潛艇和核動力攻擊潛艇。20世紀80年代,核動力潛艇排水量已增大到2.6萬余噸,裝備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魚雷等武器,水下航速20~42節,下潛深度300~900米,續航力、隱蔽性、機動性和突擊威力大為提高。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海戰中,英國海軍核動力攻擊潛艇「征服者」號,於5月2日用魚雷擊沉阿根廷海軍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是核動力潛艇擊沉水面戰斗艦艇的首次戰例。至 80年代末,世界上近40個國家和地區,共擁有各種類型潛艇900餘艘。
B. 潛水艇發明於什麼時候
16世紀,真實意義的潛艇出現。1578年,英國數學家威廉·伯恩(William Bourne)著書《發明與設計》描述潛艇。1620年,首艘有文字紀載的「可以潛水的船隻」(submerible vehicles)由荷蘭裔英國人克尼利厄斯·雅布斯縱·戴博爾(Cornelius Jacobszoon Drebbel)建成,主要即依據前者的設計,推進力由人力操作的櫓產生。但有人認為那隻是「縛在水面船隻下方的一個鈴鐺狀東西」,根本不能算潛艇。1620年至1624年,它有兩種改良型在泰晤士河上進行實驗。2002年,BBC電視節目 「Building the Impossible」播出[3],馬可ㄠ德華茲公司(Mark Edwards)根據當年設計圖建成一艘搭載兩人的戴博爾型潛艇,並成功潛航於伊頓的 Dorney 湖。
「可潛水船隻」能夠探索水下世界,但其軍事價值很快就被發掘了。1648年,切斯特主教約翰·維爾金斯(John Wilkins)著書《數學魔法》(Mathematical Magic)指出潛艇在軍事戰略上的優勢:
1 、私密性:前往世界任何海岸附近,並且不被發現或被制。
2 、安全性:海盜和劫匪無法搶劫水下船隻;無常潮汐和強烈風雨無法影響海面下25-30英尺(5-6 paces);冰和霜凍也無法危及潛艇乘員,即便在南北極海域。
3 、有效抵抗敵人海軍,破壞和擊沉水面船隻。
4 、支援被水環繞或接近水的地方,無聲無息運送補給品。
5 、本身作為有益的水下試驗場所。
史上第一艘用於軍事的潛艇出現於美國獨立戰爭。美國耶魯大學的大衛·布希奈爾(David Bushnell)建成海龜號(Turtle),通過腳踏閥門向水艙注水,可使艇潛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艇上裝有兩個手搖曲柄螺旋槳,使艇獲得3節左右的速度和操縱艇的升降。艇內有手操壓力水泵,排出水艙內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攜一個能用定時引信引爆的炸葯包,可在艇內操縱系放於敵艦底部。內部僅容納一人操作方向舵和螺旋槳。1776年,海龜號企圖攻擊英國皇家海軍老鷹號(HMS Eagle),雖未獲成功,但開創了潛艇首次襲擊軍艦的嘗試。
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敵艦的潛艇在美國南北戰爭。何瑞斯·勞升·漢利(Horace Lawson Hunley)建成漢利號潛艇,乘員八人,手搖柄驅動。其前端外伸一個炸葯包,碰觸敵艦即爆炸。1864年2月17日晚上9時許,它成功炸沉北方聯邦的豪薩托尼克號(USS Housatonic)護衛艦,但自己卻也因爆炸產生的漩渦而沉沒。
潛艇發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進的,因此限制了潛艇的發展。而此時,蒸汽機已經發明並被應用到了鐵路運輸和水面艦船上。蒸汽機在潛艇上的應用,推動了潛艇動力裝置的發展,再加上潛艇設計者的不斷努力,終於出現了以機械為動力的現代潛艇。
19世紀80年代,潛艇日益進展,各國逐漸認識其重要性。美國、英國、法國、瑞典、義大利、德國和俄國等都熱衷於研發。1878年,英裔美國人約翰·飛利浦·霍蘭投入此項工作。1900年4月,美國政府購買其研製的潛艇霍蘭九號,並編入美國海軍。從此,潛艇正式成為一種海軍艦艇。1898年,法國人馬克西姆·勞伯夫首創以雙殼體結構建成了「一角鯨號」,儲存壓艙水在兩層船殼之間,優點是浮力大增。這後來成為蘇俄潛艇的一種類型
C. 誰有德國潛艇戰後發展的歷程介紹
1913年德國率先研製出潛艇專用柴油機。並建造出柴油機-電動機潛艇,這種動力形式一直被常規潛艇採用至今。此後德國一直保持常規潛艇建造技術上的優勢。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下力量。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戰果顯赫,相信大家對鄧尼茲的「狼群戰術」都有所了解。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潛艇的發展在戰後由此停止。前西德在1955年加入北約後,才開始重建潛艇工業。逐漸成為世界常規潛艇設計、建造、出口大國。
205型常規潛艇
205型潛艇是德國戰後建造的第一型潛艇,由霍瓦茲造船廠於1966年建造,數量只有2艘,帶有試驗的性質。舷號分別為U11和U12,於1968年和1969年服役。潛艇採用非磁合金鋼建造,潛深達到159米。隨著時間的流逝,這2艘潛艇已經另做它用,繼續發揮余熱:U11艇1988年改作靶艇;U12艇改作聲納訓練平台。
205型潛艇水上排水量419噸,水下排水量450噸;艇長43.9米,吃水4.3米,水上航速10節,水下航速17節;人員編制22人。柴一電推進,採用2台MTU 12V 493 AZ80 GA 31L柴油機,持續功率882千瓦;2台810千瓦交流發電機;1台西門子公司的電機,持續功率1.32千瓦,單軸推進。艇上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8具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發射「海豹」線導魚雷,主動尋的時射程13千米,航速35節;被動尋的時射程28千米,航速23節;戰斗部重260千克。艇上安裝有雷達預警電子支援系統、電信公司的MK8火控系統、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卡里普索II」型對海搜索雷達(I波段)、阿特拉斯公司的SRSM1H主/被動高頻聲納。
206A型常規潛艇
繼205型潛艇之後,德國發展了206A型潛艇,1973~1975年服役。共建造12艘,其中霍瓦茲造船廠4艘、北海造船廠8艘。這兩家造船廠日後壟斷了德國潛艇的製造。206A型潛艇的舷號從U15到U30,序號並不連續,原因不得而知——也許像我國的水面艦艇和潛艇的舷號也並不連續一樣。為適應新的作戰要求,德國1987年開始對206A型潛艇進行改裝,1992年2月完成。現在該型潛艇隸屬於第一和第三潛艇中隊,基地是埃肯弗爾德。
206A型潛艇水上排水量450噸,水下排水量498噸;艇長48.6米,吃水4.5米;水上航速10節,水下航速17節;人員編制22人。柴-電推進,採用2台MTU 12V 493 AZ80 GA 31L柴油機,持續功率882千瓦;2台810千瓦交流發電機1台西門子公司的電機,持續功率1.32千瓦,單軸推進。艇上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8具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採用阿特拉斯公司的DM2A3線導魚雷,主動尋的時射程6千米,航速35節;被動尋的時射程28千米,航速23節;戰斗部重260千克。對抗措施為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DR 2000U,配有索恩公司的「沙麗爾2」型電子偵察設備、SLW83魚雷射擊火控系統、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卡里普索II」型對海搜索雷達(1波段)、湯姆遜·辛特拉公司的DUUX 2型被動聲納和阿特拉斯公司的DBQS-21D型主,被動中頻聲納。
209型常規潛艇
209型潛艇主要用於出口,由德國的「潛艇生產專業戶」霍瓦茲造船廠設計製造。迄今已出口將近百艘(不包括授權他國特許生產),德國因此賺取了大量外匯。209型潛艇採用單殼體結構,艇體為優質HY-80鋼,安全潛深可達300米,水下最大航速23節;裝備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在最大深度發射魚雷。209型潛艇主要用於出口,所以各國209型潛艇的技術參數並不一致,一般是根據購買國的要求定製的。我們的鄰居韓國就裝備有209型潛艇。
209型潛艇目前普遍換裝德國與挪威共同開發的MSI-90U數字化綜合指揮火控系統。該系統能自動計算最佳任務數據,可即時從探測轉入攻擊;同時跟蹤12個目標(其中2個為自動跟蹤)和指揮8枚水中行進的魚雷;能夠自動修正航跡,在一擊不中的情況下實施再攻擊。209型潛艇原先使用DM2A1反艦魚雷和DMl反潛魚雷,後來全部換成SST-4或SUT反艦,反潛兩用魚雷。其中SUT電動魚雷全長6.33米,直徑533毫米,航速35節,破甲戰斗部威力相當於400千克TNT炸葯。除魚雷外,209型潛艇(主要是1400型)還可以使用美製「魚叉」潛射反艦導彈。209型潛艇採用德國蔡司公司CSU-83綜合聲納系統,除固有的主、被動聲納和PRS測距聲納外,還加裝了舷側被動聲納陣列和拖曳式聲納。該系統能夠同時自動警戒8個目標,雜訊方式(被動聲納)探測水面艦艇的距離為30-60千米,回聲方式(主動聲納)約為20千米。
212A型常規潛艇
1990年,霍瓦茲造船廠設計出212型潛艇——世界上第一型裝備燃料電池型「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AIP)系統的潛艇。義大利海軍由於對212型潛艇很感興趣,提議改進其設計,如增大潛深、採用新的外部通信系統和逃生設備等。德國海軍採納了這些建議,生產出212A型潛艇。德國海軍對212A型潛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克服206A型潛艇的缺點,作戰性能不能降低;安裝燃料電池系統與柴·電動力系統混合的動力裝置;潛艇的水下續航力至少比206A型提高4倍以上;潛艇的總續航力(燃料電池系統加上柴一電動力系統的續航力)保持不變;使用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時,水下最大航速不低於6節;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主要設備均安裝在長6.5米以內的分段內。
212A型的首艇U31於1998年7月1日開始建造,2003年4月7日下水首次試航,於2005年服役。U31艇長55.9米,寬7米,吃水6米;水上排水量1450噸,水下排水量1830噸;水面航速12節,水下航速20節;以8節速度航行,水面續航力8000海里,水下續航力420海里;最大下潛深度200米,自持力49天;艇員編制23-27人(其中8名軍官)。212A型潛艇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計劃建造4艘(霍瓦茲造船廠和北海造船廠各2艘),舷號U31~U34,計劃2006年全部服役。
212A型潛艇的主要特點體現在動力裝置。除16缸柴油機和常規鉛氧蓄電池外,還裝配9組氫燃料電池模塊,每組提供30-50千瓦動力。氫燃料不以氣態或壓縮形式儲存,而以金屬氫化物的形式儲存,這種金屬氧化物能夠大量吸收、保存並分解氫燃料。每個儲存單元由幾組金屬氫化物組成,它儲存氫燃料的能力比低溫集裝箱強,而且在封閉的燃燒室內使用非常方便。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具有能量利用率高、不產生雜訊、反應熱低、不產生廢氣等優點。單獨使用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時,由於不用浮出水面通氣,潛艇可以連續潛航2周左右;若單獨使用柴-電動力系統,潛艇每隔2~3天就必須浮出水面,利用通氣管為蓄電池充電。柴一電系統用於獲得作戰所需的高航速,燃料電池系統用於長時間水下隱蔽航行。兩套動力系統結合,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同時使用,大大提高了潛艇的生存和戰斗能力。
212A型潛艇隱身性能突出,得益於綜合採取隱身設計和降噪措施。不依賴空氣動力裝置的應用不但使潛艇的水下航行時間大大增加,而且減小了紅外特徵、增強了隱蔽性。潛艇採用水滴形流線型、局部雙殼體結構,殼體用高強度低磁不銹鋼製造,外形平滑光順、流體性能極佳,不僅阻力小、機動性好,而且濕表面積小,可以減少主動聲納探測時的反射面積,提高潛艇隱身效果。艇艏部略向下沉,給被動聲納基陣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艇體舯部偏前部位有一小型指揮台圍殼,圍殼呈流線形,其上裝有水平舵。指揮台圍殼切口、升降裝置開口、主壓載水艙進排水口、魚雷發射口等開孔都設置了可自動開啟的活動蓋板,降低了航行時的渦流雜訊。艉操縱舵面為X型,採用先進的大傾斜低雜訊7葉螺旋槳,降低了尾部雜訊。動力裝置封閉在密閉艙室內,採用整體「浮伐」技術降噪。艇體外表塗有新型吸波材料,安裝高性能消磁裝置等。
212A型潛艇安裝有新型計算機集中操縱控制系統,將艇、機、舵的操縱控制綜合為一體,操縱控制過程完全自動化。1人在中央控制台操縱,就可控制潛艇的深度、航向、航速等參數與狀態;只需3名監控人員,就能在巡航和下潛情況下對艦船進行各項技術操作。艇上的MSI一90U型火控系統可實現對多批目標運動要素的解算以及對兩批目標的攻擊,並具有模擬訓練功能。它還能對武器系統實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212A型潛艇裝備先進的DBQS一40聲納系統和MOA30 70雜訊監控裝置。聲納系統中的被動探測聲納採用中頻波段、全方位探測,可同B寸跟蹤4批目標。拖曳線列陣聲納採用低頻和超低頻波段,被動工作方式,陣列長40多米,主要用於遠距離目標的探測,探測距離超過100千米。另外,艇上裝有FLl800 U型電子對抗儀、1007型導航雷達和通信系統等電子設備。攻擊潛望鏡是209型潛艇潛望鏡的改進型,另在搜索潛望鏡上加裝紅外探測和微光夜視裝置,提高了潛望鏡的觀測精度和夜間觀測能力。
212A型潛艇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水壓式發射裝置發射,發射深度達200米,有液壓式和自航式兩種發射方式。它裝備12枚DM2A4重型魚雷,以及自動化魚雷快速裝填裝置。DM2A4魚雷採用大功率電動力推進系統、新研製的智能化電子系統、改進的聲學系統與引信系統,所以航速快、射程遠,還具有自動導向處理能力。該艇還能攜載24枚水雷,用水雷投擲器進行佈雷,在艇內操縱,可在淺海區有效地執行布雷使命。DM2A4魚雷既能攻擊水面目標,又能攻擊水下潛艇,使212A型潛艇成為一艘既能反潛、又能反艦、還能佈雷的多功能常規潛艇。
D. 德國二戰時期u2潛水艇的由來
由來:是根據德國U型潛艇的基礎上研製而來。同時也是U型潛艇的一個類型。
德國U型潛艇:是二戰中最神秘的武器,偷襲是它最恐怖的戰術,因此它的戰術又被人稱做狼群戰術。在二戰中的大西洋上,德國的U艇肆無忌憚地在盟軍的海上交通線上「獵殺」盟軍的船隻。僅僅在1942年11月,U艇就擊沉了盟軍118艘船隻,創下了一個月共擊沉743321噸級的記錄,給盟國造成了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
德國的U型潛艇在一戰中已塹露頭角,一戰後,德國是個戰敗國,但它不甘心失敗,秘密研製新武器,U2型潛艇就是在一戰後秘密研製的一種新武器。U2型潛艇的艇身修長,艇體用高強度鋼製造,以U2型潛艇中的U-47號潛艇為例,艇長40.9米,寬4.1米,水下排水量300噸,它是一艘魚雷潛艇,艇首裝有4具魚雷發射管,艇尾裝一具,艇上可攜帶魚雷12枚。
E.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建造了多少種類的潛艇
德國潛艇的建造,因受其國家戰略及其總的作戰指導思想的影響,出現過多種類型和型號的潛艇,如大、中、小排水量的、遠洋的、佈雷的、運輸的及袖珍型的潛艇。在整個二戰期間,這些潛艇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創造了潛艇史上前所未有的業績。
F. 二戰德軍的潛水艇都有哪些
2A型,是德軍30年代的潛艇,排水量只有200多噸,只能在沿海值勤.同系列的還有2B,2C,2D型,樣子差不多,只不過性能稍好點,這種潛艇1941年後改做訓練.
7型潛艇,有7A,7B,7C,7C/41 ,7D型號,是大西洋的絕對主力,性能比2型有了極大提高,共建造了700多艘.
9型系列潛艇,有9A,9B,9C,9C/40 ,9D25種型號,都是遠洋潛艇,排水量超過1500噸,其中9D2潛艇可以前往遠東或南美執行任務.
14型潛艇,專門為U艇提供補給的潛艇,沒有裝備魚雷管,所以成為盟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此潛艇共10艘,全被擊沉.
21型潛艇,它是二戰中最先進的潛艇,水下航速高達17節.
23型潛艇,是二戰末期德軍建造的潛艇,主要用於攻擊進攻港灣的艦艇.
G. 二戰時,德國的U型潛艇是不是最強的
是的。德國U型潛艇是二戰中最神秘的武器,偷襲是它最恐怖的戰術,因此它的戰術又被人稱做狼群戰術。1906年初,德國人建造了以柴油機為主動力的U型潛艇,在1916年和1917年,被U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已分別達到1100艘和2600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達5906艘,總噸位超過1320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建造潛艇1131艘,加上戰前造的57艘,共1188艘,這些潛艇擊沉了3500艘艦船,造成45000人死亡;到戰爭結束時,德國有781艘潛艇被盟軍擊沉。
H.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是什麼時候服役的
1906年的12月14日,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在基爾(位於波羅的海西岸的一座工業城市)正式入役。
德國研製潛艇起步並不算早,1905年,克虜伯公司開始建造德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這種新型武器被稱之為「U艇」,建造這艘潛艇所需的費用大約150萬馬克,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個預算約是當時建造大小相同的水面戰艦所需費用的60倍!在海軍工程師古斯塔夫。白令的監督下,U-1號潛艇在一年半後完工。
U-1號潛艇長42米,寬4米,艇員編制10人,能在40米的水下潛航12小時,裝有一座800馬力的汽油動力系統,水面航速10.8節,水下航速8.7節。U-1號潛艇的主要武器是一具可攜帶3枚魚雷的魚雷發射管.
一戰期間,德國共建造了3個級別共428艘潛艇,其中229艘在戰斗中失蹤,178艘直接攻擊了協約國的艦船(無數潛艇官兵為此付出了生命)。這些潛艇擊沉了1280艘商船共約1195萬噸,擊沉了100艘軍艦共計37萬噸。一戰中,德國最成功的潛艇艇長洛瑟爾"馮"阿諾德"德"拉"皮埃爾海軍上尉。他指揮的U-35和U-139號潛艇,分別擊沉194艘商船共計43.6萬噸和2艘軍艦船共計2200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7585901000e5v.html
I. 一戰前的潛艇
1776年夏天的一個深夜,美國紐約港內寂靜無聲。一艘擔負警戒任務的英國巡邏艇,突然發現一個「怪物」正在水面緩緩移動,便趕緊接近察看。還沒等巡邏艇靠近,那個「怪物」卻發出了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爆炸沒有傷著英國人,但卻讓他們受到了莫名其妙的驚嚇。這個「層物」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潛艇——「烏龜」號。「烏龜」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艘潛艇用木料模仿水桶的樣式製成,浮在水中就像一個尖端朝下的雞蛋,其外形多少有點像用兩塊巨大的烏龜殼咬合而成。「烏龜」號潛艇由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D·布希內爾於1775年設計建造。它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只能單人駕駛。因沒有氧氣再生裝置,故一次只能在水下逗留30分鍾。該艇的艙口和通風孔設有水密艙蓋,下潛時能自動關閉;艙內有壓載鉛塊,以保證潛艇的直立;艇內裝有水深儀和磷游標志的羅經。潛艇通過腳閘注水的銅制壓力水泵排水,使潛艇潛浮自由。「烏龜」號此行的攻擊目標是英國戰艦「鷹」號。由於布希內爾生病,而臨時改由埃茲拉·李上士駕艇攻擊。可不幸的是,李氏對潮流判斷錯誤,又因選擇搖鑽位置不當,無法將艇上近150磅的火葯桶型「水雷」固定在英艦底部,致使攻擊計劃「流產」。盡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艘「烏龜」號潛艇顯得原始而又粗糙,可它在兵器史上卻毫無愧色地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它開拓了工程師們的思路,為現代化的潛水艇打下了一塊小小的基石,而且它在潛浮的原理上幾乎與現代潛水艇已有異曲同工之妙。事隔100餘年之後,德國人把「烏龜」號的原理運用到現代潛水艇的製造過程中,使英國人在二戰初期的海戰中大大地吃了虧。現在已是20世紀90年代,潛水艇已從常規潛艇發展到核動力潛艇,它的性能與攻擊能力都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但人們仍然應該記住「烏龜」號——這艘誕生於18世紀後期由美國人設計製造的最早的木製潛艇。
J. 歷史上的二戰德國有沒有研究出來潛艇啊
樓主你好,二戰期間德國是擁有潛艇的。而且一度對英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事實的確如此,在德國放棄「海獅」計劃(即對英國的登陸作戰)之後,德國潛艇一直是英國最主要的威脅。這一海軍戰術在二戰中所達到的戰略高度,也許只有中國的「敵後游擊戰」可與之媲美。與太平洋戰爭相比,大西洋上的戰斗少了輝煌與陽剛之美,卻始終彌漫著一股詭秘陰郁之氣,大西洋上「狼群」出沒,潛艇戰與反潛戰貫穿整個戰爭始終。嚴格地說它不是一次海戰,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海上戰爭,由無數次戰役和戰斗組成,成功的戰例不勝枚舉。使堂堂大英帝國感受到失敗痛苦的,不是德國坦克那疾風烈火、摧枯拉朽的閃電突擊,也不是德國飛機那鋪天蓋地、夜以繼日的狂轟濫炸,而是德國潛艇對海上運輸的破交作戰,被稱作海狼的德軍潛艇活動最猖獗時幾乎掐斷了對於英國至關重要的大西洋航線,幾乎已經牢牢扼住了大英帝國的咽喉!使英國真正體會到失敗的切膚之痛!
這場破交與保交的較量,不但是雙方高級將領之間戰略上的鬥智斗勇,武器裝備、技術水平的競爭,還是廣大參戰官兵戰術素養、作戰意志全方位的比拼!
這場圍繞海上交通線的殊死搏殺,持續了五年八個月,貫穿於整個戰爭期間,不僅對戰爭的勝負,而且對戰後海軍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德國根據英國是個島國,非常依賴海上運輸的致命弱點,其海軍戰略企圖從一開始就是以破壞英國海上運輸為主要目標。但德國海軍實力遠遜色於英國,編有戰列艦隊、偵察巡邏艦隊和潛艇艦隊,總兵力約16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3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20艘,潛艇57艘,總噸位約35萬噸。
在戰略上,盡管鄧尼茲重點發展潛艇戰的思想在1937年和1938年的圖上作業演習中都得到了明確的論證,但德國海軍仍堅持重點發展水面艦艇,直到戰爭開始後,才在事實面前逐漸轉為重點發展潛艇。
戰爭爆發時,德軍57艘潛艇中,在大西洋待機海域有18艘,在北海待機海域有6艘,停泊在基地有25艘,正在進行試航的有4艘,用於實驗的有1艘,正在進行日常維護的有3艘。完全可以說,德國海軍還沒有擁有應付戰爭的足夠力量,正如鄧尼茲在1945年6月接受審判時所承認的,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已經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戰爭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