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現在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時候確立的嗎德意志帝國是怎麼樣轉變成現在的德國的皇帝怎樣被廢除的謝謝!
德國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威廉二世
一、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全稱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是末代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從1888年到1918年在位。
二、是在什麼情況下怎樣廢除的?
因一戰失敗而退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德意志帝國(德文:DeutschesKaiserreich)通常指從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有時候,德意志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第一個帝國。需要注意的是,其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帝國(德文:DeutschesReich),也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現在的德國只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二戰後,世界格局就變成現在的樣子了!
德意志帝國是由好幾個德意志王國組成的,包括普魯士王國,巴伐利亞王國,漢諾威自由邦等等,以最強的普魯士國王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但其他幾個王國的國王依然在位而且掌握實權。不過一戰結束後德意志幾個王國就結束了,魏瑪共和國是各邦國成立的州組成了聯邦共和國。幾個國王和德意志皇帝都退位然後隱居了。
Ⅱ 德國什麼時候結束國王專制的,什麼時候轉為總統制的,是什麼事件
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至於你提到的這個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1918年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出現了總統和總理,但是這個總統的概念很模糊。嚴格意義上的總統制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特奧多爾·豪伊斯在1949年-1959年擔任了第一任總統
Ⅲ 德國政體特點
德國政體的特點: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國的全部軍政要職被容克地主包攬,普魯土的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具體表現:(1)帝國皇帝世襲,權力巨大,任命帝國宰相,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會。 (2)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3)兩院制議會中,聯邦議會權力巨大,負責法律審批,帝國議會具有較小的權力,雖有立法權,但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產生的具體原因 :
(1)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晚,新興資產階級軟弱,而封建容克、地主和軍閥勢力強大。 (2)德意志的統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決定;而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魯土王國通過王朝戰爭實現,普魯士權壓群邦,諸國皆有新帝國「大普魯士」之感。
Ⅳ 德國總理竟然比總統權力大,這是為什麼
沒辦法,國家體制不一樣。議會制的國家大體上是精英治國,由所謂的社會精英組成的議會掌握實權,他們通過國家制度將權力賦予總理(總理多是議會選舉或者推選)。而總統就像很多歐洲國家的王室一樣,是形式上的存在,並不掌握實權。德國作為一個議會共和制國家,政府就是總理說了算。至於總統嘛,那就是一個吉祥物。
Ⅳ 德國實行議會制總統制
德國實行的是議會制民主共和制,(與之政體相近的還有印度等國家),不是議會制總統制(沒有此說法),更不是半總統半議會制(這種政體典型的國家是法國,總統主外,總理主內,權力中心在總統)。
民主共和制是跟君主制對立的。君主制有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制(典型的是英國)。民主共和制,根據權力中心,又可分為總統制共和制(典型的有美國),議會制共和制,半總統制,委員會制(典型的有瑞士)。
德國屬於議會制共和制,國家元首是總統,但屬於虛位元首,無實權。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而總理又是由議會產生的,所以總理掌握實權。
Ⅵ 德國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強大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德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國家,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軍事實力都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事實上,德國強大也就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事情,在此之前,德國在歐洲還根本排不上號。
十九世紀中期,德意志邦國中最強大的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強大的法國。同年,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都被統一為「德意志帝國」。自此,昔日那個誰都打不過的「弱雞」德意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誰都打不過的強大德意志。
Ⅶ 德國在歷史上曾經分成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回事
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佔區同意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7)德國的權利是怎麼變化的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並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並入西德,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Ⅷ 為什麼德國分東德、西德。他們是怎麼執政的。
1949年5月10日 德國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國的國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兩個德國即將統一。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 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 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1990年10月2日,原民主德國的國旗徐徐降下,分裂45年之久的兩個德國即將統一 。
Ⅸ 現在德國的政體是怎樣的
個人鑒定為發貼機。。。
Ⅹ 德國的國家權力機構是怎麼運行的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1914年德國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9年成立魏瑪共和國。 1933年納粹執政,實行法西斯統治。 1939年又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敗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被蘇(原蘇聯),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佔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國家;同年10月7日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 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現任德國總統為克勒。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現任為女強人默克爾。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關。 實行多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