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主刑輔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治理國家以仁義教化為主要手段,以刑罰為輔助手段
『貳』 簡述孔子「德主刑輔」思想的要點
孔子不可能這么說滴~
德主刑輔體現了儒法並用的思想,這是漢武帝時期立法的指導思想。主張用道德教化作為訓導臣民的主要手段,刑法作為必要的補充以及輔助。
『叄』 「明德慎罰"和「德主刑輔」有什麼區別
明德慎罰:通俗說,就是對犯了罪的人用刑罰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輕易用刑罰
而德主刑輔:通俗說,就是以道德感化為主,以刑罰為輔
前者是指應當如何對犯了罪的人用刑的態度,而後者則是講道德感化和刑罰處罰的主次關系
『肆』 德主刑輔與刑主德輔分別折射出怎樣的道德與法律思想
德主刑輔是儒家法治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它倡導以德育人,以德管人,在教化中感召人教育人;刑罰的處罰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刑主德輔則是法家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它倡導在嚴刑重罰中管理人教育人,讓人對刑罰的殘酷而害伯不敢犯罪,而德治及以行德育人只是一種補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種法制思想都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相應的推動作用。
『伍』 德主刑輔和刑主德輔分別折射出怎樣的道德和法律思想請加以剖析
德主刑輔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法律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宗法社會結構和專制統治下,道德的一統天下和法律長期居於輔助地位的局面卻不能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即使如此,以辨證和發展的觀點看,它包含有許多積極的、合理的因素,我們應當借鑒。因此,我們必須以發展的、全面的眼光重新審視它,處理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陸』 如何看待"禮法合治,德主刑輔"這一傳統治國思想的
在歷史上,「德主刑輔」作為儒家治國理念已延續兩千多年,本文從「德主刑輔」建立的時代背景談起,研究了在中國為何要實行「德主刑輔」這一治國理念,著重講了周公以德服天下,明德慎罰的思想,講了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從仁愛思想出發,繼承並發展壯大「德主刑輔」這一治國政策。爾後,又從群儒之首董仲舒的思想談起,明確了「德主刑輔」觀念的正式確立。
「德主刑輔」作為治理國家的一種政策,在千百年來的中國社會變遷中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它同其它政策一樣,有好的一方面,也就有不好的一方面,我國學者,尤其是現代關注治國政策的學者,通過對國情及對「德主刑輔」理論實踐的剖析,明確肯定了其內容的積極意義,如重道德修養,為政者要起表率作用,倡導教化優先等,同時也指出了其消極作用,如過多地強調德、禮,而忽視法的作用,或者說以「德」作為治國的主要策略,人為地降低法在調整社會矛盾中的作用,這樣的結果是人治思想,君主專制盛行並影響至今的主要因素。著重指出在中國古代,刑罰就是法律,與現代我們談的法治大不相同,這樣的法治是保護了官吏特權,是所謂「刑不上大夫」,它所強調的法律責任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人人平等,這也是造成至今我國百姓不願意上法庭解決糾紛,而以私下和解的「無訟」思想的源頭所在。
中國人民在漫長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以法治國是光明大道,鑒於中國漫長的封建史及其悠久的傳統文化積淀,近些年來,有不少專家提出了以德治國,並強調了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路徑。
以法治國的核心所在是依法行政,本文在參考近年來國內專家在德、法相結合的治國理念上,探討儒家德治治國主張與現代法治的區別及啟示,以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關系,社會主義法治要與社會主義德治相結合,才能統一發揮作用。探討了以德行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依法行政與以德行政相結合,探討了如何利用「德主刑輔」歷史傳統治國策略中的積極因素為現代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如何避免其消極影響對當今社會的不利行為。
本文的主旨是要把傳統文化的優勢轉化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德主刑輔」這一治國傳統方略對當今的社會治理,依法行政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揭示這一深刻影響無疑會對我們以法治國,依法行政有著重大的啟示作用。
『柒』 德主刑輔是什麼意思
「德主刑輔」,是中國幾千年來治國理政基本經驗的總結。「刑」,在中國古代是「法」的代名詞;「德」,則有兩層基本的意思:
一是「為政以德」的「德」,指與「法」相對應的國家與社會治理措施,即執政者治國的措施應該得到民眾的認同,符合民眾的利益;
二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德」,指一種社會規范,即以社會民眾普遍認同的是非觀、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的道德。另外觀點認為,「德主刑輔」算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治國理念,在中國盛行千年、歷久不衰。
(7)德國刑輔是什麼擴展閱讀:
最後,堅持「德主刑輔」建設法治國家,是法治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徒法無以自行」,任何法律都是人制定的,都必須依賴人來實施。社會基本道德對依法治國的保證作用,體現在法律的制定、執行、適用、遵守的所有環節上。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基本道德的人可能制定出反映普通民眾的意志、維護普通民眾利益的法律;
很難想像沒有社會基本道德的人在執法、司法活動中不會想方設法地規避法律,甚至公然違反法律;很難想像那些以社會基本道德要求規范自己日常生活的普通公民,會先了解具體的法律然後再以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因此,不以維護道德為根本目的的法治,在現實中就不可能不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捌』 為什麼說德主刑輔,禮法結合是唐律所反應的最基本的法律思想
唐律中禮法關系的基本一面是:禮法結合。
這裡面的關系是:禮是法的指導,法是對禮的維護。也就是以德為主,以刑為輔。
從唐律的內容來看,其大多都體現了「一準乎禮」這一觀念。即是說,唐律的內容遵循禮的精神和要求。事實也是如此。唐律大量援用儒家經典的內容,名例律僅五十七條,但出現儒家經句的就有四十餘處。儒家思想存在於儒家經典之中,經句是這一思想的直接體現。
具體體現如下:
首先,唐律中的一般原則都規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體現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則,對其它十一律的內容均有制約作用。確定這些原則的主要依據則是禮。《唐律疏議·名例》"婦人有官品邑號"條規定:"諸婦人有官品及邑號,犯罪者,各依其品,從議、請、減、贖、當、免之律,不得蔭親屬。"
其次,在唐律中,罪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中的一些主要罪名的設立,則是取自於禮。"十惡"中的不睦罪即是如此。《唐律疏議·名例》"十惡"條"疏議"引用《禮記》和《孝經》中的經句,來說明"不睦"罪之名來自禮。它說:"禮雲:'講信修睦。'教經雲:'民用和睦。'睦者,親也。此條之內,皆是親族相犯,為九族不相和睦,故曰'不睦'。"還有,謀反、內亂等罪名的命名也是如此。
最後,五刑是唐律的主要刑罰,其中刑種、刑等的確定都以禮為依據。《唐律疏議·名例》"徒刑五"條"疏議"從《周禮》中尋找確定徒刑這一刑種的依據。說:"《周禮》雲:'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又'任之以事,置以圜土而收教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此並徒刑也。"一般罪則、罪名和刑罰是唐律內容和主要構成要件,而它們的確定都以禮為依據,並引用儒家經典加以解釋,這正說明禮對法確有指導作用。
『玖』 德主刑輔是哪個朝代
漢朝初的統治者親歷了強盛秦王朝的暴興暴亡,對法家思想進行反思,漢前期的法制指導思想是對黃老學派「無為而治」思想的借鑒。經過了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國家已經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
儒學思想家董仲舒適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系統地闡述了「禮法並用」、「德主刑輔」的法制指導思想。這種思想主張得到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肯定,上升為占統治地位的指導思想。因此,「德主刑輔」的法制指導思想確立於漢武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