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城坦途克300變速箱是那生產的
是德國采埃孚公司生產的。
采埃孚是一個來自德國的變速箱製造廠商,這也是全球三大變速箱供應商之一。采埃孚的8at變速箱換擋速度快,並且可靠性耐用性也是比較好的。
『貳』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
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德國領導人的戰略思想的錯誤,這個才是德國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這個戰略思想的錯誤就是,德國領導人的戰略思想已經落後,他們的目光一直放在陸地上,完全不懂得天空和海洋的作用。德國在二戰以前,在戰術上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他們的諸兵種合同作戰的理論和實踐已經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航空兵密切協同下,以裝甲兵和機械化步兵為核心的強大陸軍成為了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所向披靡的尖刀。但相對於陸軍,德軍的海軍和陸軍就相對遜色的多了。不要說德軍沒有穩固的制海權,隨著戰爭的推移,德軍還丟失了制空權。到戰爭後期,精銳的德軍裝甲部隊被對方的空軍制約得寸步難行的時候,才使得許多德國人扼腕嘆息。這一切都是德國的戰爭領導人對海軍和空軍的戰略作用認識不足造成的。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戰爭已經轉變為三維模式,如果加上電子戰,就進入了四維模式。而德軍在這些方面雖然也有進步,比如空降兵的大規模使用,但絕大多數局限於戰術的范疇,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來看待它。在空軍方面,德國的戰略轟炸力量十分薄弱,而在海軍方面,戰爭開始後,德軍的海軍力量難以擔負起戰略任務。有人要舉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可如果看看戰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戰爭初期,德國的潛艇數量可憐到連實行狼群作戰都不夠的地步。而在戰爭期間,德國潛艇的研發緩慢,屢屢受制於對手,在關鍵的大西洋戰局中最終失敗。這一切的發生只能是德國的悲哀,更是德國領導人戰略思想落後的後果。二十世紀,天空和海洋已經不是阻隔人類的障礙,它們是人類通往勝利的橋梁和坦途。這個重要的戰略思想沒有被德國領導人所認識,使得德國無法擺脫敵人的戰略包圍。由於沒有制海權,在法國戰局勝利後,德國沒有辦法讓英國屈服,它的百萬雄師只能和英國隔海相望。雖然這個時候英國本土沒有多大的陸軍力量,可德國仍然無法佔領英國。更為可怕的是,由於制海權的缺失,漫長的海岸線成為德國的負擔。英國可以在處處給德國造成威脅。為此,德國不得不在海岸線留下大批的軍隊防衛,西線成為德國的一個毒瘤。在北非,隆美爾的部隊也因為制海權的丟失,後勤補給被切斷,在距離勝利一步之遙的時候停止了腳步,最終慘敗阿拉曼。可以說,正是制海權的丟失使得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雖然制海權丟失了,可在現代戰爭中,如果享有制空權也同樣能夠奪回制海權。在太平洋戰爭中,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的理論已經被證實了。可德國空軍卻沒有能夠做到擁有戰略制空權這一點。這與德國領導人重視戰術制空權忽視戰略制空權有很大的關系。德國空軍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德國空軍注意力放在了戰術發揮上。在與地面作戰協同中,空軍發揮了出色的作用。斯圖卡轟炸機的尖嘯成為盟軍的噩夢。可在空軍單獨遂行戰略性任務的時候,空軍的弱點就暴露了出來。在法國戰局結束後,為了掩護陸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德國空軍必須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可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遭受了慘敗。在以後的戰爭中,歐洲大陸的戰略制空權被盟軍奪取。與德國無力的戰略轟炸作鮮明對照的是,盟軍的戰略空軍給了德國致命的打擊。德國的軍工企業、公路鐵路運輸、重要城市等重要戰略目標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尤其是在盟軍集中轟炸德國的燃料生產工業後,使得德國的先進的飛機坦克因為沒有燃料成為一堆堆不能動彈的廢鐵。盟軍的戰略轟炸對戰爭的結局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德國的戰爭領導人對天空和海洋的認識不足,才造成了以上的後果。這使得德國始終處在敵人的戰略包圍之中,這種不利的戰略態勢,最終窒息滅亡了納粹德國。
『叄』 德國得過世界盃冠軍嗎
德國是第5、10、14界世界盃的冠軍。
第五屆世界盃:
在決賽中艱難的以3-2戰勝匈牙利隊。在伯爾尼球場內進行的比賽中,德國人在開賽10分鍾時就以兩球落後,之後他們追平並在終場前5分鍾將比分反超,贏得了勝利。
主教練:塞普-赫貝格爾
決賽出場陣容:圖雷克,普斯帕爾,科爾梅耶爾,埃科爾,利布里奇,邁伊,拉恩,莫洛克,O-沃爾特,F-沃爾特(隊長),沙菲爾
戰績:5勝0平1負
小組賽:聯邦德國4-1土耳其(沙菲爾14',科羅特 52',O-沃爾特60',莫洛克81』;蘇亞特2')
聯邦德國3-8匈牙利(科奇士3'、20'、67'、78',普斯卡什18',海德庫迪 52'56',托特73';普法夫28',拉恩77',赫爾曼81')
聯邦德國7-2土耳其(0-沃爾特7』,沙菲爾12』、79』,莫洛克 30』、60』、77』,F-沃爾特62』;厄爾頓21』,萊福特爾82』)
四分之一決賽:聯邦德國2-0南斯拉夫(霍瓦特(烏龍)9',拉恩 85')
半決賽:聯邦德國6-1奧地利(沙菲爾32',莫洛克47',F-沃爾特(點球)54'、(點球)65',O-沃爾特60'、90';普羅布斯特51』)
決賽:聯邦德國3-2匈牙利(莫洛克10',拉恩18'、84' ;普斯卡什6',傑波8')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2b523010003nx.html) - 跟著足球的腳步--德國戰車的三次世界盃冠軍之旅_凱奇_新浪博客
第十屆世界盃:
塞普•馬耶爾在興高采烈的慕尼黑公眾面前舉起了冠軍獎杯。他將自己全部19年的職業生涯都獻給了拜仁慕尼黑俱樂部。馬耶爾還有另外一項驕人的紀錄,他在1966-1977年間參加了全部 400場聯賽,竟然沒有錯過一場!在1974年世界盃上,被稱為「靈貓」的他7場比賽僅失4球。
由於巴西隊三次獲得世界盃,雷米特杯將永遠的留在巴西,諸強本屆爭奪的是一隻名為「國際足聯世界盃」的金杯(大力神杯)。在本屆比賽中表現最好的兩支球隊是東道主德國和克魯伊夫領軍的荷蘭隊。
聯邦德國的奪冠之路並非全是坦途,在小組賽中他們敗在民主德國腳下屈據第二,此時教練紹恩都失去了信心,然而貝肯鮑爾的天才和獨立個性再次體現出來,他變成了全隊真正的領袖。雖然相比70年世界盃他的位置更加靠後,但是聯邦德國在進入決賽前的6場比賽中只有2場丟球。
決戰之前人們普遍看好全攻全守,打法賞心悅目的荷蘭隊。他們在第1分鍾就叩開了德國人的大門,但是聯邦德國隊並不慌張,上半場來自拜仁慕尼黑隊的兩員猛將布萊特納和穆勒先後建功,這場決賽內容並不出彩,但由於具備了多項看點也成為了世界盃歷史上的經典比賽之一。
主教練:赫爾穆特-紹恩
決賽出場陣容:邁耶爾,福格茨,貝肯鮑爾,施瓦岑貝克,布萊特納,邦霍夫,霍內斯,奧韋拉特,格拉鮑夫斯基,穆勒,霍爾岑貝因
戰績:6勝0平1負
小組賽:聯邦德國1-0智利(布萊特納17')
聯邦德國3-0澳大利亞(奧弗拉特13',庫爾曼35',穆勒53')
聯邦德國0-1民主德國(斯帕維瑟80')
第二階段小組賽:聯邦德國2-0南斯拉夫(布萊特納39',穆勒77')
聯邦德國4-2瑞典(奧弗拉特50',邦霍夫51',格拉鮑夫斯基77',霍內斯(點球)89';埃德斯特羅姆26',桑德貝里52')
聯邦德國1-0波蘭(穆勒76')
決賽:聯邦德國2-1荷蘭(布萊特納(點球)25',穆勒43' ;內斯肯斯(點球)1')
第14屆義大利世界盃
電影「伯爾尼的奇跡」描寫的就是這屆聯邦德國代表隊擊敗當時足壇霸主匈牙利登頂的故事。德國隊主帥赫貝格爾在參賽之初就暗中將目標鎖定了冠軍,但他們面前有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匈牙利隊,在超級球星普斯卡什率領下匈牙利已經三年未嘗敗績,結果赫貝格爾決定用龜兔賽跑的策略誘使對手疏於提防。
聯邦德國隊在小組賽與匈牙利一戰時,盡遣替補隊員上場且全部打亂場上位置。心氣很高的匈牙利隊全班主力人馬上場,殺了對手一個8:3,隨後一路順風順水闖入決賽,但是也付出了包括普斯卡什在內的多名主力掛彩的代價。老謀深算的德國人在接下去的比賽中重整旗鼓,連續大比分屠戮土耳其和奧地利,不過即便是半決賽6:1大勝奧地利仍未引起匈牙利的重視。
低調進入決賽的聯邦德國在開賽8分鍾就落後兩球的情況下,10分鍾那連進兩球將比分扳成2-2平,越戰越勇的西德隊終場前6分鍾時,憑借右邊鋒拉恩在禁區前沿跑動中突然拔腳怒射,皮球彈柱入網,最終智勇雙全的聯邦德國 3-2戰勝匈牙利獲得雷米特杯。
主教練:弗朗茨-貝肯鮑爾
決賽出場陣容:伊爾格納,貝特霍爾德(羅伊特73分鍾替下),科勒爾,奧根塔勒,布赫瓦爾德,布雷默,哈斯勒,馬特烏斯〔隊長),利特巴爾斯基,沃勒爾,克林斯曼
戰績:6勝1平
小組賽:聯邦德國4-1南斯拉夫(馬特烏斯28',63',克林斯曼40',沃勒爾70',佐基奇55')
聯邦德國5-1阿聯酋 (沃勒爾35',74',克林斯曼37',馬特烏斯47',本恩58',穆巴拉克46')
聯邦德國1-1哥倫比亞(利特巴爾斯基89',林孔92 『)
1/8決賽:聯邦德國2-1荷蘭 (克林斯曼 51『,布雷默 82『,科曼 89『)
1/4決賽:聯邦德國1-0捷克(馬特烏斯 24『)
半決賽:聯邦德國5-4英格蘭 (布雷默59『,萊因克爾80『)
點球:聯邦德國:布雷默,馬特烏斯,里德爾,托恩
英格蘭:萊因克爾,比爾茲利,普拉特
決賽:聯邦德國1-0阿根廷(布雷默 85『)
本屆世界盃後,德國將完成統一,因此,這將是聯邦德國最後一次出戰世界盃,貝肯鮑爾和他的弟子們也希望用冠軍來慶祝祖國的統一,在這屆以防守著稱的世界盃上,聯邦德國踢出了令人信服的攻勢足球,小組賽中,他們大比分擊敗南斯拉夫和阿聯酋,戰平哥倫比亞,輕松出線,1/8決賽中,他們2比1力克老冤家荷蘭,1/4決賽中,他們一球擊敗捷克,半決賽中,他們經過點球決戰,險勝英格蘭隊,時隔四年後,與阿根廷在決賽中相逢,與四年前的場面相比,形勢完全顛倒,陣容不整的阿根廷只能依靠馬拉多納苦苦支撐,全力回縮防守,上半場比賽甚至沒有一腳射門,而德國隊則是完全控制局面,只是對阿根廷的鐵桶陣一籌莫展,但是第85分鍾,他們獲得點球,由布雷默一蹴而就,從而贏得了決賽的勝利,這場比賽中,阿根廷最終有兩人被紅牌罰下。雖然決賽贏得有些勉強,但綜觀整屆杯賽,聯邦德國奪冠當之無愧,而「足球皇帝」貝肯鮑爾也成為繼扎加洛之後第二個在球員和教練時期都獲得世界盃冠軍的人。
『肆』 WDZYJY3×70+2×35多少錢
雞蛋 3個
牛奶 40毫升
植物油 40毫升
低筋麵粉 60克
白砂糖 30克
檸檬汁或白醋 幾滴
淡奶油 140克
白砂糖 20克(奶油用)
做法
1、雞蛋3個蛋清分離,取蛋黃3個、牛奶40毫升、植物油40毫升,攪拌均勻。
2、篩入低筋麵粉60克,攪拌均勻備用。
3、取蛋清3個,加檸檬汁或白醋幾滴,開始打發,白砂糖30克分三次在打發的時候加入
(粗泡、中泡、細泡三種種狀態加入白砂糖)
4、打發至提起攪拌器,蛋白呈堅挺的小彎鉤就行了。
5、先取1/3蛋白煳加入蛋黃煳,用刮刀切拌均勻。
6、再加入1/3蛋白煳,繼續用刮刀切拌均勻,最後把剩下的蛋白煳倒入用刮刀切拌均勻。
7、倒入准備好的烤盤,抹平面煳,抬起來震2下,震掉大氣泡。
8、烤箱160℃提前預熱,烤25-30分鍾左右。
9、烤完後,冷卻15分鍾左右,在摸上去有一點點余溫的時候,翻面揭掉底部的油紙。
10、四邊切整齊一點,用油紙捲起來,放冰箱15分鍾左右定型一下,待會會更好卷。
11、淡奶油140克、白砂糖20克,打發至硬性發泡。
12、取出定好型的蛋糕體,均勻的塗上打發好的淡奶油,捲起來壓緊,放冰箱冷藏2-3小時左右。
13、瑞士卷完成
14、想不到蛋糕體烤過頭了,卷的時候還裂開了,奶油有打發過頭了,真是失敗啊_(|3」∠)_
15、不過自己吃的話,味道還是不錯的O(∩_∩)O
小訣竅
1、烤盤尺寸是28*28cm
2、大家先別用這個配方,等我再找個完美的配方O(∩_∩)O。
3、總結一下,打發蛋白霜的時候不能太硬,要細膩穩定,可以試試是先快速打發,
最後換慢檔打發2分鍾,慢速轉圈打發,使每個地方都打發到,可以使蛋白霜的泡沫穩定,大家可以試試。
4、蛋白煳加入蛋黃煳的時候,動作要快而輕,從中間切入刮刀再快速翻出來,快速的拌好避免消泡。
5、蛋糕卷一定要放涼了以後再卷,不然會讓奶油化掉哦。
6、切蛋糕卷的刀,用熱水燙一下擦乾再切,每切一刀都擦乾再切,不然會沾奶油,不好看了。
『伍』 一周海外新車諜照盤點 奧迪Q4 E-Tron/全新坦途皮卡等
又到了給大家盤點一周海外新車諜照的時間啦,本周我們國內迎來了2020廣州國際車展,在30度的廣州如火如荼的開幕。據悉,有很多重磅車型選擇在此次廣州車展上全球首發。新車從設計到首發,諜照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本周都有哪些諜照曝光。
▼奧迪Q4E-Tron
2021款保時捷911GT3和CaymanGT4RS測試諜照曝光,911GT3車型細節部分還包裹著黑色膠帶。據悉這兩款跑車將於2021年正式推出。
寫在最後:以上就是本周曝光的新車諜照,怎麼樣?有你喜歡的新車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陸』 德國組閣成功默克爾未來的路好走嗎
德國組閣成功,但默克爾面對的絕非坦途。
在一體化建設問題上,默克爾主張謹慎慢行、穩扎穩打,社民黨方面則更為積極,上個月剛剛卸任的前社民黨主席舒爾茨就支持一體化跨越式前進,還高調提出2025年建成「歐洲合眾國」的計劃。兩黨在推動一體化的具體政策上還存在理念差異,還需進一步協調。盡管社民黨占據了制定歐洲政策的要職,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相關主張,還有待觀察。
數月來,內部齟齬已使得德國的聲音幾近從歐盟決策圈中消失,這也遲滯了歐盟迫切需要開展的改革進程。此次組閣過程中,德國各界表現出對歐洲一體化未來的不同認知,既令外界憂慮,也使德國領導歐盟的信心遭受打擊。
鑒於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雄心勃勃地豎起了引領歐盟的大旗,德國目前也一再表示要加強與法國合作,未來德法之間或將經歷一次「力量再平衡」過程,重新回歸「法政德經」的「雙引擎」模式,以此來推動歐盟建設。
『柒』 二戰時期德國侵佔整個歐洲,連法國都近乎滅亡,最後為什麼失敗 是什麼原因
德國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初期可謂所向披靡,席捲了大部分歐洲。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最後還是失敗了。德國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失敗原因,大家都可以說出很多理由。 比如有的說是希特勒違背了不能兩線作戰的原則,同時與東線的蘇聯和西線的英美開戰。不能進行兩線作戰是德國軍事界一直流傳的教訓,這個教訓是經過歷次戰爭得來的,是血換來的教訓。而二戰中,德國在法國戰局勝利後,還是忘記了這個教訓。在英國沒有屈服的情況下發動了對蘇作戰,導致了極其不利的戰爭態勢,影響了戰爭的進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有的說是希特勒不應該與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國家結盟。前者義大利貿然進攻希臘和英屬非洲,德軍為了支援一敗塗地的意軍,被迫改變戰略部署。此舉牽制分散了德軍的精銳還逼迫德軍推遲了進攻蘇聯的時間,使得德國在莫斯科城下因為嚴寒功虧一簣。而後者不但不進攻蘇聯與德國會師,還偷襲珍珠港讓一心想參加戰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找到了,大大壯大了盟軍的力量。 還有的認為,德國不應該和美國宣戰對抗,這樣一來就使德國面對著世界幾大國的進攻,雖然德國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可在人力、物力上遠不是盟國一方的對手,最後被對方的巨大實力所壓倒。在外交上來說,即使日本襲擊了珍珠港,德國也沒有義務與美國宣戰,日本不也沒有和蘇聯宣戰嗎?這樣,美國就沒有理由介入歐洲戰場,這樣德國還有轉機。 還有人認為,德國所執行的政治政策使德國最後失敗。在蘇聯許多地方,很多民族把德軍作為解放者來歡迎,並且有很多人拿起槍來與德軍協同作戰。而德國的種族政策使得它拋棄了這些合作者。使得它的合作者最終變成了它的敵人,自食其果。狹隘的種族政策,使得德國固步自封,不能融合其他的民族和國家,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這是由於德國領導人的政治短見造成的。如果有羅馬帝國那樣的帝國民族思想,德國也不會失敗的那麼快。 而就我個人的看法,以上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德國領導人的戰略思想的錯誤,這個才是德國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這個戰略思想的錯誤就是,德國領導人的戰略思想已經落後,他們的目光一直放在陸地上,完全不懂得天空和海洋的作用。 德國在二戰以前,在戰術上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他們的諸兵種合同作戰的理論和實踐已經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航空兵密切協同下,以裝甲兵和機械化步兵為核心的強大陸軍成為了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所向披靡的尖刀。但相對於陸軍,德軍的海軍和陸軍就相對遜色的多了。不要說德軍沒有穩固的制海權,隨著戰爭的推移,德軍還丟失了制空權。到戰爭後期,精銳的德軍裝甲部隊被對方的空軍制約得寸步難行的時候,才使得許多德國人扼腕嘆息。這一切都是德國的戰爭領導人對海軍和空軍的戰略作用認識不足造成的。 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戰爭已經轉變為三維模式,如果加上電子戰,就進入了四維模式。而德軍在這些方面雖然也有進步,比如空降兵的大規模使用,但絕大多數局限於戰術的范疇,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來看待它。在空軍方面,德國的戰略轟炸力量十分薄弱,而在海軍方面,戰爭開始後,德軍的海軍力量難以擔負起戰略任務。有人要舉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可如果看看戰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戰爭初期,德國的潛艇數量可憐到連實行狼群作戰都不夠的地步。而在戰爭期間,德國潛艇的研發緩慢,屢屢受制於對手,在關鍵的大西洋戰局中最終失敗。這一切的發生只能是德國的悲哀,更是德國領導人戰略思想落後的後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二十世紀,天空和海洋已經不是阻隔人類的障礙,它們是人類通往勝利的橋梁和坦途。這個重要的戰略思想沒有被德國領導人所認識,使得德國無法擺脫敵人的戰略包圍。由於沒有制海權,在法國戰局勝利後,德國沒有辦法讓英國屈服,它的百萬雄師只能和英國隔海相望。雖然這個時候英國本土沒有多大的陸軍力量,可德國仍然無法佔領英國。更為可怕的是,由於制海權的缺失,漫長的海岸線成為德國的負擔。英國可以在處處給德國造成威脅。為此,德國不得不在海岸線留下大批的軍隊防衛,西線成為德國的一個毒瘤。在北非,隆美爾的部隊也因為制海權的丟失,後勤補給被切斷,在距離勝利一步之遙的時候停止了腳步,最終慘敗阿拉曼。可以說,正是制海權的丟失使得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 雖然制海權丟失了,可在現代戰爭中,如果享有制空權也同樣能夠奪回制海權。在太平洋戰爭中,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的理論已經被證實了。可德國空軍卻沒有能夠做到擁有戰略制空權這一點。這與德國領導人重視戰術制空權忽視戰略制空權有很大的關系。德國空軍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德國空軍注意力放在了戰術發揮上。在與地面作戰協同中,空軍發揮了出色的作用。斯圖卡轟炸機的尖嘯成為盟軍的噩夢。可在空軍單獨遂行戰略性任務的時候,空軍的弱點就暴露了出來。在法國戰局結束後,為了掩護陸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德國空軍必須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可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遭受了慘敗。在以後的戰爭中,歐洲大陸的戰略制空權被盟軍奪取。與德國無力的戰略轟炸作鮮明對照的是,盟軍的戰略空軍給了德國致命的打擊。德國的軍工企業、公路鐵路運輸、重要城市等重要戰略目標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尤其是在盟軍集中轟炸德國的燃料生產工業後,使得德國的先進的飛機坦克因為沒有燃料成為一堆堆不能動彈的廢鐵。盟軍的戰略轟炸對戰爭的結局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德國的戰爭領導人對天空和海洋的認識不足,才造成了以上的後果。這使得德國始終處在敵人的戰略包圍之中,這種不利的戰略態勢,最終窒息滅亡了納粹德國。
『捌』 德國,法國,英國,美國議會20世紀前的各自的特點
德國
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
法國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英國
太復雜了簡單來說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合並;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4年,來自12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1781年,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1783年,美英簽定《巴黎條約》,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戰爭(1850-1869)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玖』 二次大戰時,美國是什麼時候對德宣戰的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1941年12月8日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的。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之前,由於法西斯勢力不斷壯大,美國出於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慮逐漸改變了「中立」態度。並且加強對英國、蘇聯等各國的援助。
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同一天德意對美宣戰,隨後美國對德意宣戰。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
《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
『拾』 豐田坦途曲軸油封漏油,15000公里
密封圈出現腐蝕老化
90%以上的漏油問題都是因為變速箱內部的橡膠密封圈長時間受冷暖溫度交替變化,導緻密封圈丟失了大量的增塑劑以及軟化劑,出現了腐蝕老化變硬的問題,起初是滲油,慢慢開始出現滴油現象,時間久了密封圈出現斷裂。 有汽車疑難問題,網路搜索「德國瑪蒂」專業的4s店技師,在線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