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為什麼德軍要侵略蘇聯
最重要的因素是石油。
德國的石油資源一向很緊張,因此大力發展了合成石油工業,巴巴羅薩之前德國燃料來源一半是自產(主要是合成),另一半是進口。進口的主要來源是羅馬尼亞,其次是蘇聯。
因此,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國的石油戰略很自然就是確保羅馬尼亞在自己控制之下,以及跟蘇聯搞好關系弄多一點石油回來。
然而,1940年6月蘇聯入侵羅馬尼亞,吞並了比薩拉比亞。這一行動對希特勒的沖擊非常大,蘇聯威脅到自己的石油!之後的一連串外交交鋒,希特勒意識到斯大林已將羅馬尼亞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或者直接一點,將羅馬尼亞納為傀儡國直至最終吞並,像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芬蘭那樣。
因此,希特勒決心進攻蘇聯,如果達成,則除了可以保證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外,還可以奪取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例證是法國戰役之後德國是准備縮減陸軍規模的,顯然跟一年後的巴巴羅沙矛盾,原因就在於比薩拉比亞。
1942年藍色計劃也反映了這一傾向,重點是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斯大林格勒只是側翼的一個支撐點。但進攻方向的北側打的越來越不順,導致對高加索方向的放鬆。
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有誤解,源於:一、對蘇聯吞並比薩拉比亞一無所知;二、過高估計蘇聯的國力。
② 前蘇聯的裝甲洪流是什麼
1946-1949年間,蘇軍在役5萬多輛坦克,不包括烏拉爾車廠的儲備坦克和在建坦克,但包括蘇軍駐外軍事力量裝備坦克。蘇軍戰略構想是,蘇聯陸軍將協同蘇海軍,蘇空軍,迅速沿著易北河向西歐突進,坦克部隊作為先鋒力量,直擊西歐重要城市。蘇聯一度擁有這上萬輛T-64及其改進型,T-72及其改進型,上千輛的T-80及其改進型,這些坦克的性能在當時都是領先世界,一度讓西歐無比擔心被蘇聯的裝甲洪流包圍。
③ 巴普洛夫大樓里的蘇聯士兵僅僅23人,為何德軍遲遲攻不下,知道為什麼嗎
巴普洛夫大樓本來只是一座普通的員工宿舍,二戰中因為一個保衛者,名字叫雅科夫·巴普洛夫的蘇聯中士而得名。因為巴普洛夫中士僅僅帶領著23個士兵,在德軍猛烈的攻擊下,足足將大樓堅守了58天。巴普洛夫大樓因此載入史冊!
④ 是什麼原因導致2戰德國為什麼去打蘇聯打蘇聯不是找死啊!蘇聯要比德國厲害
是因為一戰戰敗、戰勝國對德國的制裁有點過於狠了,但沒有狠到頭。如果不狠的話,德國就不會積怨,沒有積怨就不會去策劃報復。如果狠到頭、把德國徹底搞垮了,德國就再也無法恢復了,雖然會恨、但是已經沒有能力報復了。正是因為這種當不當、正不正的來了一下,狠也不算太狠,才使得德國對這些制裁它的國家產生了仇恨、也使得德國有能力去恢復,然後進行報復。當時、美國、英國、法國雖然是在同一立場上制裁德國,但又各懷鬼胎,一個會開了小半年,各種矛盾,各種談不攏。
蘇聯的軍事技術不比德國強、而且斯大林搞大清洗,把很多優秀的將領都給處決了。德國打蘇聯,敗就敗在蘇聯地大、人多,還有老天幫忙。蘇聯快比整個歐洲都大了,換成打法國,都能打五次了。結果德國兵一進蘇聯,叫苦不迭,發現這地兒有種走不到頭的感覺,冬季一到,蘇聯人一點事兒都沒有,因為世代就在那生活,習慣了,可是德國兵受不了了,第一次去沒發棉襖。而且由於二戰時的軍備都還是機械化裝備,天寒地凍,那麼冷,好多東西都凍上了,發動不起來。
⑤ 二戰中德國的裝備的質量是不是最好的
不是。
1、德軍的軍工系統在某些領域當時世界領先,比如說光學儀器、化工產品、金屬精密加工等,但很多領域並不是最好的,比如說發動機技術、造船技術、電子儀器元件、汽車製造等只能算中等水平,某些領域甚至是落後於世界;
2、德軍的裝備水平在整個二戰綜合來看只能算得上中等,德國裝甲兵雖然享譽世界,但是德國陸軍特別是國防軍仍然是一支騾馬化的部隊,機動能力很差且後勤保障能力十分原始;德國空軍缺乏研發裝備優秀航空發動機、重型遠程戰略轟炸機、遠程運輸機等重要機型的能力;德國海軍只能算是一支發展畸形的部隊,水面艦隊基本不具備遠洋作戰的實力。實際上,二戰中最為關鍵性的武器——戰略轟炸機、航母、中遠程運輸機、兩棲艦、重型軍用運載卡車等等,德軍一概沒有,或者是研發失敗,或者是發展畸形沒有類似裝備。
3、相比較美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雄厚的國力,德國在二戰期間還是相差較遠的。
⑥ 柏林戰役為什麼只打了16天
因為德國精銳都已經損失在外面了,很難抵擋美蘇聯軍的進攻。
⑦ 二戰裝備劣勢的蘇聯,憑什麼阻擋德國的裝甲洪流
前期蘇聯沒多少裝甲,被德國推首都城下;結果就是德國裝甲被俄國爛到家的基建(道路)拖了後勤補給;補給跟不上,又受困於俄國冬天嚴酷的氣候,被蘇聯拖到後期,那就輪到蘇聯的裝甲洪流了~~~
⑧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8)德國裝甲洪流是什麼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⑨ 二戰坦克的詛咒:誰擁有最先進的坦克誰卻打敗仗
二戰時期是數量論和質量論的 最後相比質量論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太適合 (坦克最早是大集群沖鋒沖散敵人陣型用的)
二戰雖然有美日曠日持久的海空大廝殺;雖然有英美持續多年的對德戰略大轟炸!但是從根本上來講第二次世界發展還是一場以陸上大規模交戰為主的戰爭。陸上戰場最重要的戰場便是蘇聯戰場和歐洲戰場,而大規模陸地戰爭是以坦克為基礎的戰爭,坦克在蘇德戰爭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按理說交戰雙方誰擁有最強大的坦克誰就應該在戰爭中占據上風,不過真實的歷史卻正好相反。
豹式雖先進,可卻一潰千里
可見裝備的好壞並不完全決定軍事實力的高低。一件高端先進裝備也無法影響整體戰爭局勢,這一點在二戰後期德國那數量龐大的新式武器所發揮的微弱作用就可以看出來。
⑩ 隆美爾率領僅三個德國師取得了輝煌戰績,希特勒為何不多給點讓他擴大戰果
隆美爾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將軍,其各種戰略在北非的各種發揮,讓英國軍隊苦不堪言。但是為什麼希特勒不會再給他派出一定的兵力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就是當時的德國已經窮兵黷武,國內還需要進行防守,根本沒有太多的兵力可以供希特勒進行調遣了。其次就是德國出兵北非的根本原因是助戰,幫助義大利搞定英國軍隊。最後就是因為隆美爾屢次對抗希特勒的命令,這讓希特勒十分不爽,甚至開始懷疑隆美爾擁兵自重。
其次就是德國出兵北非的原因就是幫助墨索里尼,只是簡單的助戰。而且德國在非洲並沒有太多的利益,所以德國當然不可能一門心思的在北非和英軍血戰到底,更何況出兵非洲之後,德國的戰略補給線被拉的太長了,後勤補給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最後就是隆美爾和希特勒之間的關系非常不好。希特勒非常擔心隆美爾在北非擁兵自重,給他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