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最大混戰是哪一戰,125個師打了10個月,參戰國都打到破產
眾所周知,二戰是讓人深刻的一場戰爭,作戰規模歷史以來最大。在這場戰爭當中,有很多國家和士兵都備受戰爭的摧殘,為了這場戰爭,有很多士兵犧牲了生命,有些國家也為此消耗了很多的物力。比起二戰,一戰的規模也非常巨大。而且在一戰當中,還出現了歷史以來最大的混戰,這場戰爭打得非常的激烈,它就是凡爾登戰役。
最後這場戰爭當然是法國取得了勝利,也是這場戰爭重創了德軍,對一戰的取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德國也從這一刻開始逐漸走向衰敗,到了二戰德國也沒有能挽回失敗的局面。由此可見,在戰爭當中,不管是贏的國家還是輸的國家,都遭受到了重創。因為戰爭消耗最大的就是錢和人,看看伊拉克就會明白,伊拉克發展不起來完全是因為伊拉克戰爭的持續時間實太長。所以,戰爭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世界和平才最重要。
⑵ 伊拉克戰爭中雙方的兵力對比如何,國際立場如何,
伊拉克軍力實在是鼓吹出來的,共和國衛隊根本不行,武器裝備雖是中東強國之一,但大多數是拾人蘇聯的破爛,有戰略轟炸機怎麼了,根本無法突破聯軍的密集防空火力,再有轟炸機也是堆廢鐵,加上戰爭初期就出現的民心盡失,
伊拉克戰敗是必然
⑶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力對比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敵占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包括約34萬人的波、羅、保、捷的軍隊和法國空軍團)總兵力670萬人,擁有10.73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21萬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7萬架飛機。與此相比,德軍擁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匈牙利部隊),5.6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81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4100架飛機。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佔有絕對優勢。
雙方經濟實力對比:
1941年6月德國攻蘇前期,本國和所佔領區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蘇聯一倍,鋼產量是3400萬噸對1800萬噸,一開戰蘇聯就丟了半壁河山,30年代組建的紅軍幾乎損失殆盡,但蘇聯是重工業國,工業產值里重工業佔主要地位,而且蘇聯幅原遼闊,資源豐富,重建的能力和耐力都很強,蘇聯人民在勒緊褲腰帶並全力奉獻下,以不足德國一半的生產力造出了更多的武器,根據統計:
戰時蘇聯共消耗了1000萬噸的彈葯,德國的產量為780萬噸,四年衛國戰爭中,蘇軍向德軍傾瀉了4.2億發炮彈,170億發子彈,1.21億枚手榴彈,還有近300萬噸航空炸彈,蘇聯戰時軍費和相關必要的其他開支常年占財政收入的80%以上,整個國家都進入戰爭軌道.德國的情況略好於蘇聯,主要是有整個歐洲的工業基地和財富可供利用,但在美英對德國開始戰略轟炸以後,德國的軍事開支逐年上升,從1944年開始便已經破產,在阿登戰役時希特勒就已經拿不出多少坦克和飛機了.
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中、蘇、美、英、法等50多個國家,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 德、意、日等7個國家。
盟國軍隊中,蘇聯動員兵力為2200萬;美國動員兵力1100萬。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美國太平洋艦隊:戰列艦29艘;艦隊航空母艦43艘;護航航空母艦120餘艘;重巡洋艦34艘;輕巡洋艦67艘;驅逐艦175艘
英國空軍:飛機3891架;英國陸軍:火炮和迫擊炮5600門;坦克547輛;英國海軍:15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6艘各型航空母;、64艘各型巡洋艦;200餘艘驅逐艦和50多艘潛艇;飛機1222架。
法國:兵力267.4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6萬門;飛機3335架;坦克3100輛;艦艇174艘
法西斯國家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大戰爆發後,德國經過近兩年的作戰與擴軍,武裝力量急劇發展,至1941年年中擁有兵力約730萬人,其中陸軍520萬人,計214個師另7個獨立旅;空軍5個航空隊,飛機1萬余架;海軍主要艦艇213艘。
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期總兵力已近600萬,擁有200多個師團的番號。
日本帝國主義海軍擁有一支居世界第三位的龐大的海上武裝力量,其當時水面作戰艦只有:航空母艦25艘 ;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3艘; 裝甲巡洋艦6艘; 驅逐艦194艘;
⑷ 伊拉克戰爭中美伊軍事實力對比
伊拉克戰爭美伊軍力對比:
伊拉克方面總兵力42.9萬人。
陸軍37.5萬人。編有7個軍思令部、3個裝甲師、3個機械化師、11個步兵師、6個共和國衛隊師(3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2個步兵師)、4個特種共和國衛隊旅、7個突擊旅、2個特種旅(除共和國衛隊外,所有部隊只有其正常實力之一半,且50%的裝備缺乏零備件)。
主戰坦克:約2200輛。其中T-55/-62型、59式共約1500輛,T-72型700輛。
裝甲偵察車:BRDM-2型、AML-60/-90型、EE-9「響尾蛇」式、EE-3「蛙蛇」式各若干輛。
裝甲步兵戰車:BMP-1/-2型約1000輛。
裝甲人員輸送車:約2400輛,包括BTR-50/-60/-152型。OT-62/-64型、MTLB型、YW-701型、M-113A1/A2型、「潘哈德」M-3型、EE-11,「褐斑洞蛇」式各若干輛。
牽引炮:約1900門,包括105毫米、122毫米、130毫米、155毫米各若干門。
自行火炮:約150門,包括122毫米2S1型、152毫米2S3型、155毫米M-109Al/A2型和AUF-1型各若干門。
火箭炮:約500門,包括107毫米、122毫米、127毫米、132毫米、262毫米炮各若干門。
迫擊炮:81毫米、120毫米、160毫米、240毫米炮各若干門。地地導彈:「飛毛腿」式6部,約27枚導彈。
反坦克導彈:AT-3「耐火箱」式、AT-4「塞子」式、「米蘭」式、SS-11型、「霍特」式各若干具。
無後坐力炮:73毫米、82毫米、107毫米各若干門。
反坦克炮:85、100毫米各若干門。
直升機:約500架,其中武裝直升機約120架、運輸直升機約350架。
海軍約2000人。
導彈護衛艦1艘。
近海巡邏戰斗艦艇:6艘。
巡邏艦:5艘。
掃雷艦:4艘。
後勤支援艦:3艘。
空軍約3.5萬人。
轟炸機:6架,其中轟-6D型、圖-22型各若干架。
戰斗/對地攻擊機:約130架,其中米格-23BN型、「幻影」FIE(a5型、蘇-7型、蘇-20型、蘇24-MK、蘇-25型各若干架。
戰斗機:約180架,其中殲-7型、米格-21型、米,格-23型、米格-25型、「幻影」F-IEQ型、米格-29型各若干架。
偵察機:米格-25型若干架。
預警機:伊爾-76型2架。運輸機:安-2/-12/-24/-26型、伊爾-76型各若干架。
教練機:AS-202型、EMB-312型、L-39型、「幻影」F-1BQ型、PC-7型、PC-9型各若干架。
空地導彈:AM-39型、AS-4/-5/-9/-11/-12/-30L型、C-601型各若干枚。
空空導彈:AA-2/-6/-7/-8/-10型、R-530/-550型各若干枚。
防空部隊約1.7萬人。
高炮:約6000門,包括23毫米、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130毫米炮各若干門。
地空導彈:SA-2/-3/-6/-7/-8/-9/-13/-14/-16型、「羅蘭」式和「阿斯派德」式各若干枚。
——————————————————————————
美國方面總兵力22.5萬人。
陸軍第3機步師、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軍、第82空降師、小鷹號、林肯號、星座號航母戰斗群(軍艦24艘,兩棲戰艦20艘)
⑸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 資料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戰爭原因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戰爭前的離別
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
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踐踏人權。據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為:
1,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
2,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
3,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國人士在內的很多輿論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如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表示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是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而已。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稱,他書中說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美國防部長蓋茨回應說「我知道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前就有過同樣的宣稱,而我是不會相信這說法的。」格林斯潘後告訴華盛頓郵報他的話被誤解了,「我不是要說這是(小布希)政府開戰的動機……我只是想說,如果有人問起,「我們幹掉薩達姆算是幸運的嗎」我會說:這是必須的」。2011年2月15日,當年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變節者首次承認一切均為謊言。
戰爭性質
支持戰爭者認為薩達姆犯下了太多大規模屠殺本國人民的反人類罪行,包括人類歷史上首次對自己國民使用化學武器,當天死亡5000平民,傷10000人,還有很多令人發指的酷刑對待自己的人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本著人道主義發動了解放伊拉克的戰爭;反對戰爭者認為這是一場美國為爭奪石油資源而發動的戰爭,而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是編造的。 事實上伊拉克早在兩伊戰爭中就大量使用化學武器,而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在完全知道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持續支持伊拉克,甚至為伊拉克研發生化武器提供便利;化學武器殺害5000平民事件發生在1988年,該事件也並未影響當時美伊關系的迅速發展。戰爭爆發前薩達姆政府反復聲明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聲稱聯合國銷毀了所有的相關武器。戰爭結束後美國經過徹底搜索未發現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任何證據。
相關爭議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有爭議的非法戰爭,它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日本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阿拉伯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由於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動,認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土耳其禁止美軍通過其領土向伊拉克北部發動進攻,沙烏地阿拉伯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
聯軍佔領伊拉克初期,由於結束薩達姆的獨裁統治,受到伊拉克民眾的廣泛
薩達姆塑像被推翻
歡迎。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也曾被當地市民夾道歡迎。戰後,在美國及各國的幫助下,伊拉克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發展緩慢,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伊拉克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游擊戰,美國18萬佔領軍介入伊拉克戰爭,深陷比越戰更難以自拔的泥沼,兵力緊綳,使美國無餘力對付其它挑戰。美軍陣亡人數於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另有3000多人死於事故,大大超過了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除此之外,伊拉克戰爭還導致美軍50000多人受傷,許多士兵留下終身殘疾或心理陰影,導致家庭破裂等悲劇。
進程
開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
陣亡的美軍士兵
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僵持階段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轉折階段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
伊拉克戰爭作戰現場
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2003年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佔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在勸說百姓與敵人同歸於盡後,其本人與少數親信為了生存藏匿起來。
收尾階段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
⑹ 伊拉克戰爭參戰兵力 伊拉克戰爭有什麼爭議之處
答,伊拉克戰爭並沒有什麼爭議之處。只是伊拉克人勇敢,對於男性來說,戰爭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未來的事業。伊拉克人民的戰爭就是事業,對於他們來說,男人不打仗就是慫包。只能說他們都是格鬥愛好者。喜歡玩槍。
再一個就是兩派爭分。都認為自己的指揮自己的發展是正確的。
⑺ 請問: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投入的兵力,傷亡人數(軍人、平民)分別是多少
因使館被炸,犧牲三人。其它未見媒體報道。
⑻ 伊拉克戰爭,一戰二戰,的相關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I)
閃擊波蘭,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電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只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入侵北歐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佔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德軍撤退到挪威腹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加上上西線戰事爆發隨後撤退,挪威被德國佔領。
鐮刀割取,征服西歐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施里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
第一階段作戰:5月13日德軍A集團按曼施坦因意圖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低落。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佔領,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維希政府。
從德國展開西線進攻到法國敗降只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佔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准備可能的登陸英國(海獅計劃)。德國決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家空軍,這即不列顛戰役。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登陸戰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家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餘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陸造成威脅,德國的登陸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海空力量切斷,然後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借著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家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德國在關鍵時刻決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爛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沖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蘇聯。
巴爾干半島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的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島空降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乾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東線蘇德戰場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也叫蘇聯衛國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家是芬蘭,由於蘇聯在建立「東方戰線」的時候侵略芬蘭,並割佔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冬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沖突持續到1944年。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意志帝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佔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多,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線的潰退。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盡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後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制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採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復失地。
當德軍佔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當德意志帝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飢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飢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向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軍開始准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進攻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葯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於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由曼施坦因將軍領導下准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隻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蘇聯歷史上稱為十次突擊),直到1945年5月2日佔領柏林。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線或者是西線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線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系。
所謂的運輸線是指由其他地區將物資運往英國或者是其他歐洲地區的海上運輸路線,而這個運輸路線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線擔負維系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累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美洲大陸前往歐洲的運輸線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規模較大的是前往蘇聯的運輸路線,其次是盟軍登陸歐陸之後直接運往各港口的運輸路線。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的軍事行動。
義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衣索比亞向蘇丹、肯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佔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衣索比亞展開的游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義大利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西亞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在埃及共有6.6萬人)。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師。
第二階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利比亞戰役),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干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干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
第三階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隆美爾率領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3月31日,意德軍開始進攻英集團軍,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佔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克的守軍,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於德國正准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
第四階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蘇聯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發動「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解救托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斗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准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第六階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阿拉曼戰役、火炬行動英美軍進攻。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於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在突尼西亞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
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宣布正式參戰開始,至1943年9月10日義大利海軍艦隊在馬爾他島向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義大利、德國圍繞著地中海海上交通線展開的爭奪戰。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506061噸。
義大利戰場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義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後的次日便下令佔領德意邊境和法意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山口,並從法國和德國南部迅速集結了8個德國師,稱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做好進軍義大利的准備。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義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義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8月17日奪佔西西里島後,決定繼續進攻義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9月3日,義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9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廣播了義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在薩勒諾灣登陸。已有戒備的德軍聞訊立即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並於9月10日佔領了羅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義大利本土。意國王和巴多格利奧等倉皇乘潛艇逃到南端的盟軍佔領區。9月13日,希特勒派黨衛軍突擊隊將囚禁於大薩索山頂旅館的墨索里尼營救來,隨後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義大利北部成立了「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府,與巴多格利奧政府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義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1944年初,亞歷山大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為了打破僵局,加快戰役進程,決定在加強正面進攻的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從背後突破德軍防線。
凱塞林在得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後,立即從法、德及南斯拉夫調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個師面對美第6軍,並准備進行反擊。到2月16日,已有10個德國師包圍安其奧的盟軍。2月28日,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擊,試圖一舉將盟軍趕下海去,但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模空襲,凱塞林不得不於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擊,維持對美軍的包圍。
1944年6月4日羅馬解放。1945年4月,西線盟軍和蘇軍同時對德國發起強大攻勢,德軍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義大利戰場也再度活躍。4月9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先後從東西兩翼發起攻勢,德軍士氣低落,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接著,盟軍渡過波河天險,於26日攻克曼圖亞和維羅納,27日進占熱那亞。當天游擊隊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圖逃往德國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在美國人尚未趕到之前便將他們槍斃。第二天他們的屍體被運到米蘭,倒掛於市中心廣場示眾。4月29日,美第5集團軍進駐米蘭,英第8集團軍進駐帕多瓦。同日,德C集團軍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於5月2日生效。至此義大利戰役全部結束。
盟軍在整個義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並一直牽制著德軍1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這對其它戰場上的盟軍作戰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1944-1945年的歐洲西線戰場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任命克盧格為德軍西線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克只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線,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線後,向縱深推進50公里,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游擊隊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向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面對盟軍進攻,德軍第7集團軍試圖反擊,但未成功。盟軍在兩翼繼續發動進攻。到8月底,盟軍全線進抵塞納河,在河東建立登陸場,至此,除個別港口外,盟軍已佔領整個法國西北部。當盟軍逼近巴黎之際,法國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配合盟軍發動武裝起義。經4天戰斗,於8月25日解放巴黎。當天下午,法軍第二裝甲師接受巴黎地區德軍投降。次日,戴高樂率軍進入巴黎,法國臨時政府成立。
28日,法國南部土倫、馬賽相繼解放。9月11日,法軍與從巴黎向東推進的美國第三集團軍先頭部隊會師,留守法國南部的德軍投降。殘余德軍向東北潰逃,退守德法邊界齊格菲防線,法國全部解放。
為避免徹底崩潰,希特勒在阿登地區集中包括黨衛軍坦克第6集團軍在內的「B」集團軍群25個師(25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輛,企圖以突然反擊挫敗荷、比境內的盟軍,穩定後方,騰出兵力與東線蘇軍交戰。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開始阿登戰役。德軍在數百具探照燈掩護下突然發起進攻,毫無准備的美軍未作有組織的抵抗便倉惶退卻,損失慘重。德軍組織一支特遣隊,著美軍軍服,潛入美軍防線進行破壞和騷亂,引起美軍極大混亂。德軍突破美軍防線後,向馬斯河方向推進。為阻止德軍前進,英美軍調整部署,以航空兵對德軍進行大規模空襲,終於在距馬斯河僅4公里處阻止了德軍前進。德軍受挫後,仍未放棄反擊計劃。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盟軍陣地和機場,炸毀盟軍飛機260架,對斯特拉斯堡盟軍發動攻擊。德軍的新進攻,使戰局再度緊張。盟軍統帥部一面組織反攻,一面由丘吉爾致電斯大林,要求蘇軍提前從東線發動攻勢吸引德軍,以減輕西線盟軍壓力。1月12 日,蘇軍從北起波羅地海,南至喀爾巴阡山長達1200公里的正面,對德軍發起強大攻勢。希特勒被迫東援對付蘇軍,英美盟軍乘機迅速推進,將德軍全部趕回原出發地,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擊被徹底粉碎。
。不久,東、西對進的蘇、美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初鄧尼茨以元首身份下令德軍停止向除蘇軍以外所有盟軍停止攻擊並投降,1945年5月9日凌晨,納粹德國正式向盟軍投降。納粹德國滅亡。德國在整整26年後,又一次成為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太平洋戰爭
1941年11月17日,偷襲珍珠港的聯合艦隊離開柱島錨地;26日,集結後的攻擊艦隊離開單寇灣,取道北太平洋航線向珍珠港進發,太平洋戰爭序幕掀開。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陸。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並空襲英美在遠東的軍事設施。12月9日,日美英相互宣戰,步其後塵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廿余個國家,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在軍官酒井隆的縱容下,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3月9日,印尼荷軍投降。由於麥克阿瑟的輕敵,致使美、菲聯軍被困巴丹半島。3月11日,麥克阿瑟離菲赴澳就任聯軍統帥。4月18日,美國使用航母編隊運載B-25中型轟炸機,首次轟炸東京。5月6日,由於葯品奇缺、疾病流行,溫萊特中將被迫向敵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菲律賓淪陷。5月8日,珊瑚海海戰結束,美軍損失「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但挫敗了日軍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企圖,重創日軍兩艘航空母艦。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6月3至6日,日本中途島戰役敗北,損失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1942年8月美國和日本圍繞搶占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斗,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累,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敗戰使太平洋戰爭攻守之勢互換。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1943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親自簽發「『復仇』行動」作戰命令,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遭伏擊喪命。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召開開羅會議,並簽訂《開羅宣言》。
1944年1月31日,美軍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4至11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在中國展開「一號作戰」計劃,既豫湘桂戰役。1944年6月15日,美國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1944年8月10日,美軍完成攻佔馬里亞納群島任務。1944年10月23至25日,萊特灣海戰日軍慘敗。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沖繩島。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8月6日,廣島遭受原子彈「小男孩」襲擊,日本平民死亡14萬人。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擲第二顆以丘吉爾的體形命名的原子彈「胖子」,日本平民死亡7萬人。日本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⑼ 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一共出動了多少兵力
戰爭中,美英動用了約30萬人的兵力
⑽ 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軍隊有多少人,美國有多少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庫爾德武裝力量。他們是通過駐扎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並動用了美國在海灣地區駐扎的大量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支援。
伊拉克方面大概有30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