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分別是什麼主義國家
韓國、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是指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實行僱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
從世界分布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屬於資本主義國家,大致包括二戰後的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以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新增的資本主義國家(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兩部分。
(1)為什麼德國是資本主義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國家基本特徵:
1、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統治的形式,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
2、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從無產階級中獲得利益,生產的目的是獲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3、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
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4、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資產階級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產生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② 德國是通過什麼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的
簡明扼要:
德意志首相俾斯麥以王朝戰爭,通過普魯士統一德國,國家統一,國內市場形成,欲發展經濟,必要採取先進生產關系,資本主義首當其沖,但普魯士軍國主義封建傳統,絕不會改革國家政體,故而採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將資本主義因素加於封建體制中,即開明專制,因為當時資本主義興起,封建主義被認為是阻礙發展的一大障礙,為維護統治,統治者故而進行改革,但為什麼不進行革命直接摧毀封建制度,究其原因在於:諸如德國,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
③ 統一後的德國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統一後的德國,表面看來是資本主義性質,但實際上有很多倒相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比如說,每個家庭,孩子的醫療費,牙醫費和矯正牙,學費全免。每月還有補貼金,孩子越多補貼的基數就越高,一直到完成學業(28歲)為止。沒有錢的窮人,日子過也很舒服,沒房子國家給,沒錢國家給救濟,孩子上學不僅國家給,而且包括書包和文具等,過節和生日也有禮物,醫療等等都是國家給,等年老死後還給塊地埋葬。在德國,如果您的確是個天才,不怕你窮,再窮,政府供你上學。就連國內或世界各地的難民,發生活費,醫療免費,發吃的。很多偷渡來德國的中國難民,自己一邊打黑工,一邊還拿政府的錢。政府給他們的東西太多,吃不了,就當垃圾扔。其實,在德國有點象是,富人拚命地賺錢在養活窮人。很多高級白領私人公司老闆等,看起來工資很高,而實際到手不多,都交稅了!所以這種現象也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最近幾年,拿救濟的窮人必須到政府給你指定的地方工作。否則,停發救濟。當然有病和年老的除外。
當然政治上是言論自由,政府的機構的確體現了,人民的公僕。大部分的事物是公開透明的,而且強調的是人權,如對那個機構辦事不滿,隨時可投訴。
④ 德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當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啊~
⑤ 二戰期間德國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納粹黨的全稱是「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它宣稱自己是「超階級的黨」或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並稱它統治的下的「大德意志國」為「超階級的元首制族民共同體」。這一系列概念似乎都為納粹德國帶上了「社會主義」的光環。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以下將通過對納粹德國各階級的分析來揭露這一欺世謊言!
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國家經濟的「領袖」 希特勒上台後,並沒有將壟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國有化,相反,由於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和資助上台的,因此,他便理所當然地把壟斷資產階級捆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工業界和經濟界的巨頭們,大都被任命為國家官員,領導並控制著整個經濟部門。1933年7月15日 ,納粹在原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最主要的組織「德國工業家協會」基礎上設置「德國經濟總會」。這是當時德國最高經濟機關。包括克虜伯、梯森、伏格勒、西門子、波施、施羅德等在內的12名當時德國最主要的壟斷資本家都是該機關的成員。此外,另有5名納粹黨人,卻沒有中、小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該機關頒布《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條例》,把全德經濟按行業分為六大組,即工、商、銀行、保險、能源和手工業;按地域分為18個經濟省,各省設經濟院。除手工業組外,各組組長和各經濟院院長皆由國家任命的壟斷資本家擔任,從而達到了壟斷資本家對德國國內市場的瓜分。 政治中的「領袖原則」也被應用於經濟。1934年1月21日頒布的《民族勞動制度法》規定企業主是企業的「領袖」,是企業全權的統治者,全權負責企業的供產銷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領袖,對領袖無限忠誠。這樣,工會被解散了。原本就殘酷剝削工人的資本家對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壓迫更進一步了。工人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農村。農戶的各項民主權利被剝奪,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為了土地的「領袖」。國家鼓勵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並和買賣土地,向他們提供補助,豁免了他們為僱工繳納的每年為4000萬馬克的失業保險金,但這些優惠政策不適於農戶。於是,到了1939年,全德25萬農戶中3/4的貧下中農共佔有的土地比38000個大地主所佔有的土地還少。納粹還在1933年9月29日頒布《農田繼承法》,保護大約60萬富農的利益。這樣,大地主和容克共佔有耕地總數為37%,富農佔耕地總數為約40%,廣大貧下中農所佔耕地不到1/3! 在納粹政權下,德國壟斷資本家獲取了巨額利潤。法本公司經理卡爾·克勞赫作為「四年計劃」總委員會成員之一,是德國向東南歐進行石油資本輸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國軍工巨頭克虜伯的個人資產到1943年已達20億帝國馬克,戰前其公司獲純利潤達2387萬帝國馬克!這都是納粹同傳統壟斷資產階級緊密結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資產階級:平民出身的納粹黨員 隨著納粹法西斯統治體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萊、戈培爾等原先出身中小資產階級、農民,甚至無產階級的納粹領袖,搖身一變,成為一批新的壟斷巨頭。希特勒本人每年從國庫里抽調數億帝國馬克作為他個人開支之用。他從來就分不清楚個人財產、國家財產和黨的財產,儼然是一個掌握全國生產資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個養雞戶的希姆萊如今成為擁有全國耕地數最多的大地主之一。當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第二號人物,赫爾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產資料佔有毫無關系。1937年,他在德國西北部的薩爾茨吉特建立了「赫爾曼·戈林工廠」,它是由許多國家資金建立起來的冶煉貧鐵礦的企業組成的。這個康采恩不斷地吞並德國的工廠企業,特別是奪取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外國工廠而日益擴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業企業、69家采礦冶金企業、156家貿易公司、46家運輸公司和15家建築公司屬於戈林的工廠。這樣,戈林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華。他的個人別墅就像一座博物館,收藏著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藝術珍品。 這些德國新貴們與舊資產階級和地主互相勾結,繼承「第二帝國」的種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反馬克思主義、反猶太人,打著為德意志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旗號發動罪惡的殖民侵略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消失、被兼並 納粹宣稱自己是「中產階級的政黨」,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納粹的上台,卻預示著中產階級企業被壟斷企業所兼並,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消失,成為大資本家的剝削對象。1933年3月12日頒布的《保護零售商法》規定從1934年7月1日開始,不得再開設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虜伯、基爾道夫、梯森等壟斷資本家的敦促下,當年由納粹組織的「工商界中產階級戰斗同盟」被希特勒強行解散。國家訂貨對象不再像納粹上台以前那樣優先給予中產階級,而是由壟斷企業承擔。於是,在1933年—1939年間,有70萬個小商店和手工業企業倒閉、破產。其全部生產資料和從業人員這都被大企業所收購和招募。中產階級的納粹黨此刻完全變成壟斷資產階級的納粹黨。
無產階級:殘酷剝削的對象 納粹政權最喜歡吹捧自己「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但其實,這只是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普遍復甦的大環境下,納粹政權略微緩解國內階級矛盾的一種策略罷了。廣大無產階級只是從「失業的瀕死狀態」轉變為「有工作的被剝削狀態」而已。這種所謂的「國家就業」實質上依然是為壟斷資本家打工,因為那些公共勞動項目的投資方是私人企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根據納粹德國「勞工陣線」的統計材料,德國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資增長率為6.9%,而同期食品價格卻上漲了13%!可見,廣大無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從1936年開始,德國工人工資就被完全凍結了。 此外,壟斷企業和國家銀行還依靠發行期票和國債瘋狂集資,並以大量印刷紙幣的通貨膨脹方式來消除債務,從而把從勞動人民手中榨取的財富用於滿足個人野心的軍備擴充。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是絲毫不帶任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非但沒被收歸國有,反而越聚越多。納粹政權甚至公然把國有財產廉價地出讓給壟斷資本家。而無產階級則在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支配下,不經意間成為壟斷資本家侵略外國的幫凶,盡管他們本身仍被殘酷的剝削、控制、壓迫著。 也許有人會誤把納粹德國的「計劃經濟」政策看成社會主義的特徵之一。但是,請別忘記,德國這些所謂的「國家計劃」都是壟斷資本家制定的。這就意味著這些計劃只能為一小撮壟斷資本家服務,廣大人民是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總之,納粹德國非但不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資本主義國家更為落後。「第二帝國」那種官僚資本主義加壟斷資本主義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特徵在「第三帝國」又重新死灰復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預言的那樣:納粹德國是金融資本的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分子的公開恐怖統治!
⑥ 美國,英國,德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共同原因
工業革命,你可以在橫向對比的時候,發現,工業革命不止是經濟上的革命,經濟決定了政治,致使三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結束了封建帝王制度
⑦ 德意志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背景與英、法、美有什麼不同
德意志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背景、方式與英、法、美有很大的不同:
1、政治上;英、美、法都有經歷過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最為徹底不用說了,美國經過獨立戰爭之後又進行了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南北戰爭和廢除黑奴制度,也比較徹底,都成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雖存在妥協性,保留了君主制度,但歷經1689年的《權利法案》、18世紀早期內閣制的確立,以及以後的選舉制度改革,君主「統而不治」,只是國家的象徵,實際上也成為地地道道的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國家。而德國不同,它的統一走的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道路,真正掌權的不是資產階級,而是「容克」貴族地主。這就決定了它保存有大量的封建主義、軍國主義殘余,列寧稱它是「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國家。
德意志的立憲君主制與英國的立憲君主制也截然不同: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沒有實權;德國皇帝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例如宰相就由德皇任命而不像英國那樣由議會中多數黨黨魁擔任。
2、經濟上:法國大革命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大量的小農,然後走上農業資本主義化的道路。英國通過革命前後長達三百年的圈地運動走上了資本主義大農業的道路。美國經過南北戰爭,在南部廢除了奴隸制並逐漸廢除了大土地佔有制。又通過林肯頒布的《宅地法》,在西部先是製造了大量的小農,然後在小農分化的基礎上產生出資本主義大農場並走上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大農業道路——列寧稱之為「美國式道路」。可見,以農業為例,英、美、法三國雖然走的道路不完全相同,但都是走的徹底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奴隸)制生產關系 的道路。
而德國不同,不但政治上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而且經濟上資本主義改造也不徹底。它不是通過廢除封建(容克)土地所有制,在農民分化的基礎上產生資本主義農業,而是在保存君主制度、貴族特權及中世紀殘余的條件下實行改革,由封建農奴制經濟緩慢地轉化為資產階級的容克式經濟,原來的「容克貴族」轉化為農業資本家,並在投資於工商業後也成為工業、商業、金融業資本家。列寧把這種農業資本主義化道路稱為「普魯士式道路」。這就決定了德國保留有大量的封建主義、軍國主義殘余,它以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決不是偶然的。
⑧ 德國是通過什麼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通過戰爭方式使國家統一的.是由被德國人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先後打敗了丹麥,奧地利,法國,最後在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皇帝,標志著統一的德國成立.4月頒布了《帝國憲法》標志德意志帝國基本原則(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確立,使德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補充:普魯士國王當時是威廉一世.第二次分裂是由於二戰後分裂成了東德(蘇聯管)與西德(歐洲國家管).最後是由於蘇聯分裂,東德與西德才合並,德國又一次統一、
⑨ 德國為什麼在第一國際時不直接過度到社會主義社會卻是資本主義國家
蘇聯的解體,宣布蘇聯對東歐統治時代結束,又因為西德比東德富有,當然會以西德為主,所以統一後的德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⑩ 德國如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的主體是當年的普魯士,「普魯士道路」就是指普魯士的資本主義歷程。即農業資本主義。自1807年始,頒布法令(似乎是《十月敕令》),宣布農奴自由,1811年《調整敕令》,宣布農奴可以贖買土地,成為小農。而大批的容克地主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資本的原始累積。
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又解決了資金問題。
而軍國主義主要是他(普魯士)的尚武傳統,且德國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統一的,自然尚武。俾斯麥(鄙人偶像)的鐵與血政策的提出也可謂順理成章。而在一戰前,德國是整軍備戰。一戰後,被過度盤剝的德意志人便渴望復仇,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武力。於是在希特勒的鼓吹下,德國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
至於聯系,德國資本主義道路的最大獲益者容克地主,恰恰也是尚武傳統的繼承者,也是他們選擇了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