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族的德國和奧地利究竟為啥難合並歐洲各國到底顧慮啥
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同為日耳曼人。而且起初奧地利比德國強大得多。拿破崙戰爭後,奧地利的衰敗,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崛起,並取代了奧地利成為德意志的領頭羊。
早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就開始統治原羅馬帝國的阿爾卑斯山北部和東部地區,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形成延續千年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的權力中心就在維也納,也就是今天奧地利地區,皇帝也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繼承。
而現在的德國區域,當時還是無數的小王國,並未統一也不強大。德國地區崛起應該說與法蘭西拿破崙的橫空出世有關。當時整個歐洲國家都圍攻拿破崙,七次反法同盟,最終滅了拿破崙,但是奧地利成了最大的輸家,割地賠款而且國力衰弱。而這時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借機崛起。
幾千年來歐洲的紛爭,可以說始終沒有間斷,實質就是這些國家為安身立命而看不得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尤其是好鬥的普魯士帝國崛起後,德國人的侵略性更強,對這些國家都是巨大的威脅!特別是經歷了一戰、二戰,這些歐洲人明確地認識到,確保歐洲和平只有兩條道,一條是德國統一歐洲,第二條是分裂德國。而無疑的是這些國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所以德奧合並就難上加難了。
2. 未來德國會合並哪些國家
一個都沒有...至少10年內是這樣的,估計我貴的時候,能看見更好的國家存在吧n......這東西的話,沒什麼別的可以說的..這國家還可以,但是並不是特別的強大
3. 東西德怎麼合並的越具體越好!謝謝了
兩德統一(德文: 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的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在1870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編輯]統一過程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沖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眾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巨變,兩國政府相繼宣布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里希•昂納克宣布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納克的職位,克倫茨上台後隨即宣布實行「徹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納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眾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著新領導人的上台,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布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台後提出與聯邦德國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1日民主德國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並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納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民主德國新憲法,遣散秘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納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並宣布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實行多黨制,建設民主社會主義。12月11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解散負責柏林牆防務的工人階級戰斗軍。12月25日聖誕節期間,數十萬西德居民湧入東德旅遊,28日,一家東德公司開始出售柏林牆的碎塊。
1990年3月18日,東德大選,東德基民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4月12日東德基民盟和東德社民黨宣布聯合組閣,民主社會主義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聯邦德國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1日條約生效,東德馬克退出流通,西德馬克成為兩德共同的貨幣。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定了兩德統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一後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主德國恢復1952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前的五個州,這五個州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聯邦德國,加入聯邦德國的五個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聯邦德國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一。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時有兩個統一方式選擇:一是純綷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權力擴展到這五個州從而於憲制上成為同一個國家;二是把統一過程當成是東西兩個德國的正式合並,產生一個新德國並重寫憲法。的確前者是比較簡單亦是當時德國選擇了的方式,可是因為這方式沒有視東德為對等主權國,讓東德有一些被「舊聯邦共和國」佔領的情緒,或是認為自己只是西德的一個附屬。
為了讓統一更順利和讓其它國家消除疑慮,聯邦德國對基本法作了一些修改:第一百四十六條條款的修改,讓當時憲法內第二十三條款能用於統一。在上述五個州加入聯邦德國之後,基本法再度被修改,並說明: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不過,此憲法仍可在未來被修訂,它仍容許德國人接納另一部新的憲法。
1990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與波蘭簽訂一項條約,最終確認兩國現在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故此,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12月,舉行了1933年以來第一次全德自由公正的選舉。結果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領導的聯合政府比上次選舉贏得更多議席以更強的大多數姿態領導新德國。
[編輯]影響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4. 法國和德國終有合並的一天嗎歐洲呢
不可能。德國為了統一歐洲最開始採取軍事手段【一戰,二戰】。但是二戰後德國人學聰明啦。這就是開始以經濟力量促使歐洲各國低頭。合不合並都沒什麼意義。德國已經是歐盟霸主。現在歐洲哪個國家不都得看德國人臉色。
5. 德國想把哪些國家並入大德意志國版圖
德國不滿足於恢復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邊界,准備將法國北部、勃艮第大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奧地利,以及佛來米人、瓦隆人、荷蘭人、丹麥人、挪威人和瑞典人所在的國家和地區並入大德意志國版圖。
6. 成立德國,海外的勢力范圍國也會合並進來嗎
顯然不會。必須是德意志主流文化(即主流人口是南德意志人,北德意志人,德國猶太人)的國家,又在你的勢力范圍內,比如盧森堡,奧地利(大德意志必要條件),成立的時候一鍵吞並。德意志萬歲!!!
7. 什麼時候兩德國如何統一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8. 二戰後,德國分裂成不同陣營的東德和西德,之後東德又並入西德了嗎
是的二戰以後東德又並入西德了,德國進行了統一,是分裂後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軸心國戰爭的始作俑者德國被打敗,並立即被歐美國家瓜分。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強大,當時盟國政府首腦對德國的分裂形勢進行了周密的規劃。雅爾塔協定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1961年,為了防止東德和西德居民的流動,柏林牆被修建起來柏林牆的修建也意味著東西方對抗的冷戰時代在二戰後達到頂峰。
為了平息混亂,東德決定並入西德。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結束了四十年的分裂關系,重新統一成了一個德國。
9. 「東德」「西德」「柏林牆」是怎麼回事
柏林牆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西柏林,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掉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並。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占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自從德國分裂以後,雖然重新統一德國一直是東、西德乃至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受到整個國際形勢尤其是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約,關於重新統一德國問題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末,隨著美、蘇關系的緩和和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德國統一問題再度成為各國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預言,德國將在10年內實現統一。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德國統一將是本世紀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國統一進程的發展之快則大大地超出人們的預料。
1987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揭開了兩國關系中新的一頁。
1987年9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50多萬東德人從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承認這些東德人是它的公民,接著民主德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全國規模的遊行示威,黨和國家領導人發生重大改組;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以及同西德的邊界,西方人士認為,民德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系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症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布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志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10. 請分析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的可能性!不懂勿進
現在基本上是不可能了。二戰初希特勒合並奧地利雖然奧地利人沒有反對合並,但不是心存「同一個民族、同一種語言」。主要還是一戰的失敗導致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奧地利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經濟與德國一樣瀕臨崩潰。不可否認希特勒帶領下的德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國家實力迅速提高。而奧地利仍未擺脫一戰戰敗的困境,當希特勒出兵吞並奧地利前,納粹組織早已滲入奧地利民眾之中,民意和社會輿論都是把希特勒作為一個解放者來歡迎的。而現在的德國與奧地利經濟結構合理,社會平穩,沒有合並的民意趨勢。再加上德國的土耳其移民眾多,奧地利民眾更不會接受一個移民政策開化的政府。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前身奧匈帝國為爭奪日耳曼國家的領導地位,不知打過多少次仗,雖同為一個民族但各自立國的歷史已經太久遠了。東德和西德同為一個國家,合並後都經歷如此長時間的消化和磨合,更何況自古以來各自立國的奧德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