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二戰發動後,德國有多少人自願參軍
首先這個問題就有問題,作為二戰的發起國家,德國怎麼可能是進攻波蘭的同時開始徵兵。而且問的也太過含糊,我就隨便說一說。而且德國是個嚴謹的國家,是有計劃的根據戰爭的態勢分期徵兵的。要說自願,那麼當時希特勒的執政黨連接底層人民的國家社會主義黨,在無產階級中佔有很大的民意(其實當初德國差不多都是無產階級了,一戰結束後德國的經濟崩潰以及1929的經濟危機,除了那些德國金融巨鱷,其他人一起當無產階級)可以說百分之80-90都是願意自願參軍(只要有徵兵需求)。且不說二戰後期德國敗勢顯露,依然有很多戰斗到最後一人的武裝黨衛軍外籍兵團(什麼丹麥時,挪威師都是徵召丹麥挪威的本地人的),說明希特勒那個黨和主義在其他國家都能有很強大的吸引力。而且根據德國自己拍的二戰電視劇(我們的父輩)可以看出,當時前線的士兵已經覺得疲憊了,但是後方城市中對於勝利的信心還是很強的,這里又要談到輿論控制以及特務機關對國內態度走向的控制了。綜合很多情況來說,對於你的問題回答就是,德國大部分無產階,中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都是願意自願參軍的
Ⅱ 二戰人口僅有8000萬的德國,如何能徵召到1700萬精銳部隊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後,德軍的鐵蹄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閃擊波蘭的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德國又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即使是希特勒自殺後,德軍仍號稱殘餘700萬兵力。
Ⅲ 在一戰里,是怎樣徵兵去打仗的
做廣告(美國就這么干),調預備役部隊(每個參戰國在戰爭前都有大量戰爭預備役),需要就由政府發明信片要求屬於預備役的年輕人應征入伍(入伍是法律義務)
Ⅳ 德國受到一戰的制裁,為什麼在短短幾年內就能再次發動二戰
一戰德國戰敗,被迫簽訂《凡爾賽條約》,由於在一戰中,法國傷亡慘重,致使500萬軍民死亡,因此對德國實施的條約具有極端的復仇情緒,甚至作為當時的戰勝國英國都覺得處罰過於嚴厲,當時美國則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主張恢復到戰前狀態就好。
隨後各方經過協商通過了《凡爾賽條約》,條約的內容同樣很嚴厲,包括解散德國總參謀部,廢除義務兵制度,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不許建立空軍,不許擁有坦克,飛機,重型火炮,甚至連重機槍都不可以(後來德國創造了MG34/42這種通用機槍算是玩了個擦邊球)除此之外還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致使德國國內的復仇主義情緒空前高漲,為二戰的爆發賣下了種子。當時的法國元帥福熙評論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後來證明的確事實就是如此。
沒有錢怎麼辦,猶太人有錢,搶猶太人的,石油沒有怎麼辦?買 煤炭煉油,還不夠就在戰爭中搶,以戰養戰。就這樣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從一戰戰敗國逐漸成長為二戰時期最強的國家之一。
Ⅳ 二戰時期德國招募U型潛艇艇員的徵兵標準是什麼能否具體講一下
大戰爆發之前,海軍徵兵標准對新兵的年齡限制是17到23歲。應征者們必須在登記表上詳細填寫個人情況,如:身高、體重、年齡、種族、政治信仰以及一些包括教育背景、技術能力、外語能力、運動素質在內的其他情況。除了遞交填寫好的登記表以外,還必須提供兩張登記照片以及志願證明,後者必須由警方提供以證明此人無犯罪前科,而且所提交資料完全屬實。此後不久,德國海軍的徵兵標准還加上了必須是純正雅利安血統和德國國籍的限制。如果上述審查得到通過,應征者們還必須填寫一份問卷並接受當地醫療機構的身體檢查,尤其是確保合格的新兵具有健康的牙齒,因為在今後的海軍生涯里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牙醫的。
即便這一切都得以順利通過,審查也遠未結束,新兵們還必須到當地的軍事管理區登記處進行更嚴格的身體檢查和書面審查。這種嚴格的徵兵制度直到1941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寬,許多並不具備一定技術背景的應征者也得以批准入伍。在順利通過資格審查後,訓練才正式開始。
在NZ執政的德國,完成基本教育的適齡年輕人都將在德國勞工局接受為期6個月的工程建設科目實習,這個機構在實質上已是一個准軍事化組織。完成實習的人就可以隨時准備被應征入伍了。接到入伍通知的新兵將會得到一個印有個人編號的軍事通行證以證明德國軍人的身份,這將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有效,除非其所有者戰死或退伍。
德國人向來懂得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作戰成功的潛艇及其指揮官都被大肆宣揚報道,潛艇作戰王牌們的照片甚至被製成了明信片。戰爭初期海上力量戰局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在德國潛艇面前丟盡顏面,這也使得德國百姓們深受潛艇部隊官兵的鼓舞。德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雜志《信號》和《德國海軍》經常將潛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來,電影電視里也常有報道。直到戰爭臨近結束,還有人願意加入潛艇部隊,其號召力可見一斑。
通常人們會認為,德國海軍的兵源多半來自德國北部沿海城市或大型海港城市,如漢堡和基爾。但實際上多半新兵來自德國中部,如薩克森地區。一個典型的新兵來自工人階級,接受過基本教育。很多潛艇部隊官兵甚至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少數來自軍人家庭。
被徵召進海軍服役者,得到的最高軍階是高級軍士長,為此必須簽定最少12年的服役合同,這比較適合那些志願長期效力德國海軍並希望有所作為的新兵們。隨著戰斗經歷的不斷增長,軍階可能得以不斷提高,這也取決於士兵們在服役期間的表現和能力。
在NZ執政的德國,完成基本教育的適齡年輕人都將在德國勞工局接受為期6個月的工程建設科目實習,這個機構在實質上已是一個准軍事化組織。完成實習的人就可以隨時准備被應征入伍了。接到入伍通知的新兵將會得到一個印有個人編號的軍事通行證以證明德國軍人的身份,這將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有效,除非其所有者戰死或退伍。
德國人向來懂得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作戰成功的潛艇及其指揮官都被大肆宣揚報道,潛艇作戰王牌們的照片甚至被製成了明信片。戰爭初期海上力量戰局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在德國潛艇面前丟盡顏面,這也使得德國百姓們深受潛艇部隊官兵的鼓舞。德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雜志《信號》和《德國海軍》經常將潛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來,電影電視里也常有報道。直到戰爭臨近結束,還有人願意加入潛艇部隊,其號召力可見一斑。
通常人們會認為,德國海軍的兵源多半來自德國北部沿海城市或大型海港城市,如漢堡和基爾。但實際上多半新兵來自德國中部,如薩克森地區。一個典型的新兵來自工人階級,接受過基本教育。很多潛艇部隊官兵甚至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少數來自軍人家庭。
被徵召進海軍服役者,得到的最高軍階是高級軍士長,為此必須簽定最少12年的服役合同,這比較適合那些志願長期效力德國海軍並希望有所作為的新兵們。隨著戰斗經歷的不斷增長,軍階可能得以不斷提高,這也取決於士兵們在服役期間的表現和能力。
在NZ執政的德國,完成基本教育的適齡年輕人都將在德國勞工局接受為期6個月的工程建設科目實習,這個機構在實質上已是一個准軍事化組織。完成實習的人就可以隨時准備被應征入伍了。接到入伍通知的新兵將會得到一個印有個人編號的軍事通行證以證明德國軍人的身份,這將在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有效,除非其所有者戰死或退伍。
德國人向來懂得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取得作戰成功的潛艇及其指揮官都被大肆宣揚報道,潛艇作戰王牌們的照片甚至被製成了明信片。戰爭初期海上力量戰局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在德國潛艇面前丟盡顏面,這也使得德國百姓們深受潛艇部隊官兵的鼓舞。德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雜志《信號》和《德國海軍》經常將潛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來,電影電視里也常有報道。直到戰爭臨近結束,還有人願意加入潛艇部隊,其號召力可見一斑。
通常人們會認為,德國海軍的兵源多半來自德國北部沿海城市或大型海港城市,如漢堡和基爾。但實際上多半新兵來自德國中部,如薩克森地區。一個典型的新兵來自工人階級,接受過基本教育。很多潛艇部隊官兵甚至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少數來自軍人家庭。
被徵召進海軍服役者,得到的最高軍階是高級軍士長,為此必須簽定最少12年的服役合同,這比較適合那些志願長期效力德國海軍並希望有所作為的新兵們。隨著戰斗經歷的不斷增長,軍階可能得以不斷提高,這也取決於士兵們在服役期間的表現和能力。
那些希望晉升軍官的人必須面臨更嚴格的訓練,服役合同將長達25年,所需具備的身體素質、智力和心理素質也是要求最嚴格的。基本軍事訓練結束後,候補軍官們將陸續接受3個半月的初級航海訓練、14個月的巡洋艦航海訓練、1年的海軍學院學習、6個月的專業技能訓練以及最後一年的艇上實戰訓練以獲取必要的作戰經驗和能力。未來的艇長要學習魚雷射擊課程,而對技術軍官則按照對潛艇機電長的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在軍官訓練結束後,己服役的那些潛艇還得進行一次徹底的試驗性訓練。在實際訓練中,都是以狼群戰術打擊假設的盡可能近似真實的有強大兵力護航的敵運輸隊,作為訓練的高潮而結束的。 軍官訓練相當艱苦,尤其是大量的體能訓練。這也使得德國海軍潛艇部隊軍官的年齡結構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在大戰爆發初期,德國海軍潛艇軍官的平均年齡是27歲,並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不斷降低,到了大戰後半段,其平均年齡甚至降到了24歲。
戰前,德國海軍每年徵召13000人入伍,其中只有33%的人能夠通過潛艇部隊的資格審查,這其中又只有60%的人最終被潛艇部隊接收。到了1942年,海軍每年徵召42000人,大量的人員用來彌補東線戰場的損失,鄧尼茨的人員空缺卻一直得不到真正補充所以到了戰爭中期,真正的潛艇義務兵越來越少了。不過,盡管盟軍反潛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潛艇作戰損失巨大,部隊減員嚴重,但潛艇部隊官兵的素質卻並沒有因此下降。1944年底,潛艇部隊對新兵的審核通過率仍只有37%,證明潛艇部隊一直堅持人員素質要求的高標准。
德國海軍對潛艇部隊的建設和訓練工作始於1933年,當時的訓練機構是位於基爾的反潛技術學院。表面上來看,這個機構象是為培養反潛防禦專業人才而設,但實際上這就是德國最早的潛艇學院。學員在這里將接受一系列潛艇的設計與建造、潛艇作戰專業理論、潛艇武器系統、柴/電推進系統理論以及逃生訓練等科目的學習。1935年,第一潛艇艦隊成立,艦隊中擁有U-7到U-12號潛艇(U-1到U-6號則作為訓練艇隸屬於位於諾伊斯市的潛艇學院),這些潛艇全部是II型近岸潛艇,人稱「獨木舟」。這樣,潛艇學員們擁有了更多機會來對潛艇專業理論知識進行實踐。1935到1937年間,潛艇學院的規模幾乎擴大了一倍。到了1939年大戰爆發時則乾脆單獨成立了德國海軍潛艇訓練艦隊。1940年4月,德國海軍潛艇訓練艦隊改編為第一潛艇訓練艦隊並在波羅的海建立了基地。7個月以後又成立了第二潛艇訓練艦隊。到大戰結束時,德國海軍共擁有4支潛艇訓練艦隊。在訓練中,對潛艇盡量進行類似實戰的下潛訓練,以及各種干擾試驗,如深水炸彈和航空炸彈的攻擊,直到主機和升降舵在水下航行中完全失去作用為止。
在戰爭初期,潛艇部隊的艇員都接受過長達6個月的潛艇作戰訓練,這比一般海軍士兵基本訓練要長的多。但由於此後作戰部隊迫切的需要快速補充人員的損失,訓練時間被大大縮短了,有時甚至減至兩個月。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只是平均數。有時因為緊急需要,有的新兵甚至未經必要訓練就被臨時抽調到一艘艇上,而有的新兵卻需要時間更長的訓練,直到戰爭結束前夕也是如此。艇員的訓練時間往往是由實際需要決定的。
Ⅵ 德國發布徵兵公告計劃是什麼
1944年9月25日,德國元首希特勒發布公告,規定凡16歲至60歲尚未服役的男子,都要參與保國衛民的戰斗。希特勒並根據海因茲·古德里安和阿道夫。豪辛格2名將軍的建議,決定成立人民游擊隊。後備軍總司令海因里希·希姆萊負責人民游擊隊所需的軍事裝備——武器戰利品和反坦克火箭筒。納粹游擊隊擔任訓練工作,馬丁·博爾曼負責政治和組織方面的執行規定。10月18日,人民游擊隊正式成立,有100萬德國人應征。包括兒童、老人和病患者,他們將被派往修建防禦工事或開赴前線作戰。
Ⅶ 關於德國一戰和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Ⅷ 一戰二戰之後德國是怎樣迅速崛起的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社會形勢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集中進行經濟建設
3,來自美國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實可行的政策,對經濟宏觀調控
5,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
6,徳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以上是二戰後
以下是一戰的
1,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
2,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Ⅸ 二戰時期德國招募裝甲兵的徵兵標準是什麼能否具體講一下
二戰德國山地步兵師士兵:
在7歲以前,我的全部記憶就是一個詞--飢餓。我們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而他竟然一共失業了7年半的時間!那時我們全家每個星期能夠從政府得到7馬克的救濟,長期吃不飽肚子。當時全德國至少有半數人口受到大失業的波及。德國人已經活不下去了。我們全家能夠買得起的食品就是數量很少的土豆和麵包。我的母親就把土豆煮得稀爛後搗成泥,然後拌上鹽,讓我們抹在麵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麵包上抹果醬和黃油那樣。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後,德國簡直就像獲得了新生。生活很快就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不但有了吃的,就業率也幾乎達到了100%。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我當時最鮮明的記憶就是:肚子吃飽了,日子好過了,我們有希望了!
布朗特,奧格斯堡人。1916年出生,1939年自願參軍,空軍飛行員:
"一戰"結束時我已經3歲了,我屬於今記憶猶新。當時的物價非常昂貴,鈔票上的數字都以億為最小計量單位。我家裡很窮。父親是個小公務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工資微薄,只能提供一個孩子的學費,所以家裡只有我哥哥一個人能上學。我的小學知識有一大部分是自己在家裡學到的。希特勒上台那年我17歲,當時我對政治不太了解,只知道在慕尼黑起家的國社黨成為了執政黨。但過了不久我發現周圍環境開始發生奇跡般的變化--生活物資充足
起來了,失業大軍消失了,高速公路建成了,國防實力恢復了……希特勒競選時的全部承諾都在一步步地兌現。大家對前途有了信心,開始相信國社黨領導德國的能力。"二戰"爆發那年我23歲,我是自願入伍的。我覺得這是我對祖國應盡的義務。但我有一個先天的毛病,就是射擊時必須要把槍托頂在左肩,這個習慣使我無法去當步兵,於是我幹了飛行員。在參軍前,我干過3年滑翔機教練,去空軍毫無問題。
科尼希。弗萊瓦爾德人。1925年出生.1942年自願參軍。戰斗機飛行員:
我們這個地區的人以前主要靠農業生活。我的祖父是農場主,父親原本也務農,後來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去過法國和羅馬尼亞打過仗。"一戰"後,他起初在水利工程部門工作,後來他失去工作長達兩年,因為生活太困難,他就獨自跑到柏林的餐館當服務生,靠打黑工掙一些小錢維持家用。納粹上台以後,他很快就重新就業,去國家的建設部門參加道路施工。1944年,德國在軍事上處於困境,軍隊開始招募少年和老年人參軍,已經54歲的父親再次進入了軍隊,參加過守衛柏林的戰役,戰爭結束後僅5個月他就去世了。"德國人為德國而戰"這對他來說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義務。而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更是深受希特勒上台帶來的影響。在此之前的德國就像行進在黑暗的隧道里的破車,干瘡百孔,看不到一線光明。納粹黨在選舉時承諾,一旦希特勒上台,德國將重新振興,他們確實做到了,而且非常快。務實的德國人當然會比較魏瑪共和國的民主和第三帝國的獨裁哪個更為有效。
這樣,希特勒的威信驟然上升。當時我們學校中的老師有近50%的人都加入了納粹黨。我8歲時參加了少民隊,我們的集體活動中經常包括軍事訓練的內容,我們有時分為兩組,在夜晚拿著手電筒互相搜索,做戰斗游戲。當時的青少年很有紀律性,管理監督得也非常嚴密,幾乎沒有任何犯罪現象。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年輕人要幫助老人,強者要幫助弱者。在那個時代的學校里,最好的學生是老大,可是現在呢,惡棍才是老大。那時我們班級的同學座位順序是這樣安排的:學習成績最不好的同學坐第一排,然後是第二排、第三排……坐在第一排的同學通常會很羞愧,有很強的改變現狀的動力。我在學校時,偶爾會上課睡覺,但成績還可以,從來沒有坐進前三排。現在的學校可就大不一樣了,成績好壞,坐在哪一排,全都無所謂了。
15歲的時候,我開始了滑翔機飛行的訓練。我的理想是當一個飛行員,這個夢想也只有通過參軍才能實現,因為這樣學本事不用花錢。我的計劃是,先在軍隊學會了技術,轉業以後去漢莎航空公司當機長。抱著這個夢想,1942年,我在17歲的時候自願報名參加了德國空軍。參軍後,我先後在巴伐利亞和捷克接受嚴格的培訓,我們集體住在木板房裡,接受戰斗機飛行員的訓練,經過整整一年的培訓,我成功地通過了所有的考試。和我一起參加訓練的一共有100人,其中只有25人通過了考試,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具備了駕駛20種飛機的資格,而每一個資格的獲得都要通過嚴格的考試。這證明我不弱。
羅迪。柏林人,1921年出生,1941年應征入伍,裝甲兵:
我出身於一個商賈之家。父母各自的家庭都殷實富足。我祖父在1870年發現了一個很有潛力的新市場--製作葬禮服。他很快就成立了公司,生意越做越大。1904年,他花了120萬金馬克在柏林市中心區的憲兵廣場旁購買了一塊地皮並建起了一幢公司大樓。這個公司後來傳給了父親。"一戰"結束後德國的經濟持續十幾年低迷不振。當時的社會福利制度遠遠不能和現在相比,失業金少得可憐,老百姓普遍吃都吃不飽。我父親的公司長期入不敷出,被迫裁員,最後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就在公司瀕臨破產的時候,納粹黨上台了,德國的形勢突變。在國內,持續衰敗了十多年的經濟形勢一天天好轉,我父親的公司又開始正常運轉了。在國外,德國獲得了捷克的蘇台德地區,合並奧地利,一步步奪回外交主權……
1935年,我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1941年2月我被徵召入伍。自願入伍的人有資格選擇軍種,我因皮膚對潮濕過敏拒絕去海軍,盡管徵召我們的是赫赫有名的"俾斯麥號"巡洋艦。我幸虧沒有去,這艘戰艦上的官兵後來全部葬身大西洋海底了。炮兵呢,我也不願意干,響聲太大。後來徵兵處建議我選擇裝甲兵,我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