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現在的德國人對納粹那麼反感,是出自內心的討厭
大部分德國人已經真心反省二戰的罪行,所以對發動二戰的納粹很反感。
Ⅱ 德國人為什麼恨希特勒
因為他把德國和整個毆洲帶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中,還有他和他的納粹黨徙們做了很好反人類,...總之他的惡行太多太多,萬惡不赦這個詞用在他的身上是對他最真實反映。所以不但是德國全歐洲乃至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都恨他!
Ⅲ 如今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態度如何
1.一開始德國人是崇敬希特勒的,畢竟他把德國帶入了一個較為富強的時代,可是當二戰結束後,德國人反思戰爭,才發現自己之前的元首原來是個瘋子。
2.這就好比自己以為祖先做了件利國利民的事,但後來才發現祖先原來是個罪人,心態基本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德國人對希特勒與納粹是比較持迴避態度的,老一輩人不願提起,現代年輕人裝作不知道,畢竟二戰已經成為了德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了,他們也只能持沉默態度了。
3.追本溯源來說,希特勒是當時德國民眾的極端精神代表,一個國家都是那樣的。現在,德國就跟黑色德國撇清了關系,對於納粹與希特勒,大多數老一輩人可能會難以開口,年輕一輩的人則就會旗幟鮮明的擺明,咱們德國人現在跟以前的黑色德國沒關系了。
Ⅳ 為什麼二戰時的德國人如此迷戀崇拜納粹和希特勒
1914年,在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維持了四年之久的世界性大戰,共有三十多個個國家,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作為戰爭的雙方,協約國和同盟國都不是非正義戰爭,雙方損失巨大,特別是作為戰敗方的德國,一度將其打入到萬丈深淵。
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割讓13.5%的領土,損失12.5%的人口,喪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丟失了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並對德國制定了嚴厲的軍事制裁。同時,高達1139.5億金馬克的賠款,期限是59年,因金融危機、二戰等影響,這筆賠款被延遲到2010年還清了最後的賠款。
原本德國發動一戰時想趁機重新瓜分世界,掠奪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可是,事與願違,德國不但沒能將觸手伸到更多地方去,反而,成為了別人的待宰羔羊。一戰後,在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下,德國的工業生產水平倒退了20年,國力陡降,新生的,魏瑪政府,難以應付國內國外尖銳的矛盾,政治動盪,經濟低迷,墜入了萬丈深淵。
而在這樣的局勢下,法西斯主義抬頭,納粹勢力在德國迅速擴張開來,並於1933年取得了政權,以此來重振德國。
那麼,為何納粹會在德國迅速發展壯大?德國為何要走向法西斯?
很多人疑惑:為何一戰後納粹會在德國迅速崛起?在推翻君主制後,德國為何會走向法西斯?
第一、德國以普魯士人為主,利於增強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普魯士精神利於軍國主義的滋生發展。
一個國家,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強大的民族 凝聚力才能發展經濟、振新國家。1871年,德意志實現了大一統,而德國又是一個以日耳曼人為絕對主體的國家,普魯士精神深入民心,以民族情感為紐帶,增強了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這為軍國主義的滋生成長提供了前提。
說到普魯士精神,不得不說一下普魯士,其前身是條頓騎士團。普魯士有「不是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之稱,是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和戰爭的策源地。正是靠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普魯士先後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取得勝利,並最終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自此,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在德國生長蔓延開來。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德國第一次走向共和體制,魏瑪共和國誕生。但是,魏瑪政府是對對西方強國政體的效仿,在帝制瓦解之後,魏瑪政府只是摸著石頭過河,想靠新政體來挽救德國。只是,它畢竟是舶來品,沒有多少根基,也沒有從德國本身國情出發,對經濟的發展起不到明顯效果,也無法有效壓制社會動盪。另外,一戰後,法國重奪歐陸霸權,因不完全滿意《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制裁,和對法國的賠償,難免會將德國視為眼中釘。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魏瑪政府無力反抗,只能認慫。魏瑪政府無法帶領德國走向振興,激發了民憤民怨。
於是,通過極端國家民族主義來增強國家凝聚力,依仗新興的納粹黨,來帶領德國走向振興成為了德國民眾的選擇。
第二、一戰後,德國受到嚴厲制裁,生存空間遭壓縮,在內部矛盾和外部威脅下,納粹主義受到民眾的追捧。
一戰後,德國慘遭協約國的壓制,特別是來自法國,一度欲斷德國振興之路。領土、殖民地喪失,巨額賠款,使得德國背上了沉重的枷鎖。一戰本身是非正義的戰爭,而協約國對德國的制裁本身就嚴重失衡,這必然會導致德國民眾的怨憤,對於普魯士精神而言,這種恥辱必定會尋機報復。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嚴重的內部矛盾和民族危機的雙重壓力之下,普魯士人走向極端,大爆發的可能性就會越高。正是利用了這樣的民族心理,使得法西斯主義迅速抬頭。
一方面,納粹主義,高度強調極端中央集權,強調民族和國家凌駕於所有人之上。利於發動底層民眾,在國家民族的情結下,一致對外。
另一方面,納粹黨所宣揚的種族優越論,主張回歸德意志民族的傳統,找回德意志民族的尊嚴,對於德國民眾而言,就像一顆強心丸,很合飽受經濟危機,渴望民族富強,能過上好日子的基層民眾的心意。而這種種族優越感與備受欺凌的猶太人相比,顯得更加的高等。
第三、經濟危機成為了納粹上台的契機。
1929年,起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到英法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經濟大蕭條時代。
一戰後的德國,國力跌倒谷底,在大蕭條之前,還處在恢復期內。1923—1928年,德國靠向美國借的200億馬克貸款,來發展本國工業生產。可是,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後,這筆貸款也隨即被收回。本身就很單薄的德國,在冰天雪地里,又被人拿走了外套,其窘迫程度不言而喻。在這場大蕭條中,德國工業生產直線下降,煤炭、鋼鐵、機器製造業等下降迅猛,失業人數也從1929年9月的130萬,上升到1932年2月的800萬。國家和民眾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階級矛盾越演越烈。這已大大超出了魏瑪共和國的能力范圍。
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只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整合集中資源,才能重振國家、拉升經濟,有效壓制內部矛盾和抵禦外敵。而共和制的政府顯得無力,就算民眾有很多的自由和權利,但連飯都沒得吃,溫飽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自由和權利就算一場白日夢。本著務實的態度,德國民眾更願意先將麵包握在手裡。
怎樣才有足夠的麵包呢?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希特勒的納粹黨所宣揚的極端集權治理模式非,得到了民眾廣泛的支持。而登上政治舞台中心的希特勒,最終並不是開的空頭支票,而是將承諾付之於實際的。比如,為失業者、復員軍人和無家可歸者建立「食物施捨所」,提供住房,發放衣服和食品。德國民眾也開始對納粹黨越來越有信心。
希特勒上台後,僅用了三年的時間,納粹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一度成為全球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
對於德國民眾來說,納粹黨是為國民貢獻的政黨,希特勒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得到萬眾擁戴。
Ⅳ 在南京大屠殺中,為什麼日本人尊重或害怕德國納粹黨人
首先,要更正一下本題提問者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在南京大屠殺時,日本人不僅是對德國納粹黨人,而且對普通德國人,以及所有歐美人都非常客氣。至於本題目提問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可能是受了《拉貝日記》一類的影視作品所誤導。
至於有所謂日德是一家的說法也是嚴重不符合史實的,日本加入軸心國的時間是1940年9月27日,南京大屠殺是1937年12月。1937年時的日本連自己未來是加入哪個陣型都不知道,直到德國在1940年5月打敗英法聯軍後才決定加入軸心國的。所以這種說法根本就不成立。
至於為什麼日本軍人會對歐美人非常客氣,這點應該是歷史遺留問題,一方面歐美給日本帶來先進的文明,讓日本從短時間內從封建國家成為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人一向有對強者感恩的傳統,所以所謂的客氣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感恩行為,當然這種感恩只能是針對強者,而當時的中國並非強者,所以也不存在感恩一說;其次,日本無論是陸軍或者海軍都師從於歐美,所以軍人從骨子裡面就認為歐美人是自己老師,尊師同樣也是日本人的傳統之一,所以日本軍人對歐美人士與其說是尊重不如說是尊師。
Ⅵ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德國為什麼對「納粹殘余」零容忍?
當地時間10月16日,德國柏林一家法院判處公開否認大屠殺歷史的88歲女子哈弗貝克6個月監禁,罪名為「煽動種族仇恨」。
在一個言·論·自·由的民煮國家,一個88歲行將就木的老人為什麼會「因言獲罪」?這是因為德國對「納粹殘余」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德國法律並不因為納粹殘余份子高齡而網開一面。
就在今年8月,一位比哈弗貝克還要高齡的96歲「納粹老爺爺」格倫寧被判入獄。格倫寧是前納粹黨衛軍成員,在二戰期間協助謀殺30萬名猶太人,於2015年7月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駁回上訴後,德國檢方在2017年8月拒絕了96歲的格倫寧的緩刑要求,認定格倫寧身體狀況穩定、可以入獄服刑。
此外,德國對行納粹軍禮、穿納粹軍服、佩帶納粹標志、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等任何形式的極端思想和行為都零容忍。比如,今年8月5日,兩名中國男子因為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拍照擺出了納粹的手勢,被德國警方逮捕;英國哈里王子曾在化裝派對上穿納粹軍服,還對他人稱納粹軍服「設計得很有特點「,盡管其言行發生在德國之外,仍受到德國朝野憤怒聲討……
二戰時期,納粹曾把德國和許多國家拖入戰爭深淵,給德國和世界人民尤其是猶太民族帶來深重災難。戰後,如何面對自己不堪的歷史?這是德國政府和德國人民的必修課。在這方面,大部分德國人是誠實的,他們選擇認真反思戰爭責任,深刻檢討和努力肅清納粹流毒。
但是,由於戰後的首要任務是在廢墟上重新建設國家,隨即又被捲入冷戰的洪流,德國人在戰後初期的反思並不徹底,直到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才逐漸迎來反思的高潮。
1968年11月 7日,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
1969年,在學生運動的推動下,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上台執政。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當天,他在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作出了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下跪為被納粹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現在德國很多城市的市中心都矗立著紀念納粹罪行受害者的紀念碑;每一個德國人從小學習得最多的歷史就是自己的先輩如何容忍並幫助一個殺人魔政黨崛起,又如何縱容「納粹殘余」在自己的國家行政行醫教書育人,自己身為德國人是多麼罪孽深重。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人在非正式國際場合不願主動表明國籍,不唱國歌,不掛國旗,因為擔心招致反感。德國政治人物絕對不可以公開批評以色列,哪怕是譴責以色列欺壓巴勒斯坦人都不可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矯枉過正了。
但無論如何,對「納粹殘余」持絕對零容忍的態度,已經成了戰後德國人共同的底線。這種對納粹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終成為德國人情感的一部分,深入到每一個德國人的靈魂。
這種自我反省甚至影響到整個歐洲。2014年,法國一名極右派政黨候選人因身上的新納粹刺青曝光而被徹底取消了其參選資格,並被所在的政黨除名;幾年前,希臘球星喬治·卡蒂迪斯在一次比賽中行納粹禮,希臘足協作出了終身禁止他代表希臘參賽的決定……
對納粹思想、納粹舉止零容忍,凝聚著歐洲主流社會對歷史的深刻反思,更體現了防止納粹幽靈再現的警醒。
英國作家威爾斯有句名言:「歷史是教育與災難的競賽。」模仿希特勒並非兒戲,而是事關歷史觀和是非正義的嚴肅政治問題。遏制與納粹相關的任何元素起死回生,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銘記,更是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前國際秩序變革,社會思潮復雜,極右思想和極右組織蠢蠢欲動,納粹主義顯現死灰復燃的跡象,對此必須當頭棒喝。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當初愛的太深希望能幫到你)
Ⅶ 歐洲年輕人特別是德國年輕人對納粹是什麼態度
德國Goslar市一個地方的地磚是不同顏色的不規則長方形亂拼起來的,其中的幾塊拼成了納粹萬字旗的形狀(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被德國人發現,上新聞,引起德國網友哄起指責,警察馬上徹底調查,地磚被迅速撤換。一個學長在德國語言班期間在家裡不知道抽什麼風聽希特勒所作《我的奮斗》練習聽力,被鄰居老太太聽到隨即報警,被抓到警察局,差點被遣送。
在德國我們州州府有一次有新納粹計劃遊行,消息走漏,引發本州數萬人反納粹遊行,臉書加了好多德國同學,那段時間天天被要去參加反納粹遊行活動的狀態刷屏。我所認識的所有德國同學一律對希特勒、納粹和新納粹持反對態度,看待新納粹如同大部分中國人看待非主流腦殘少年。
Ⅷ 為什麼二戰之後德國民眾都那麼憎恨納粹
發動二戰人之常情,民族滅絕卻是喪失了人性。。。法西斯是絕對不正義的,這點中國人也是深有體會的
Ⅸ 67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怎麼看待納粹
很多人都是念納粹的好,因為當時德國社會福利很高就算在二戰期間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不錯的,但是由於戰敗之後本土被嚴重毀壞所以感情是很復雜的,如果用一個詞總結那就是又愛又恨吧。
Ⅹ 二戰中納粹軍人為什麼那麼惡毒
德國人嚴謹,認真,性格中有極強的服從性。由於歷史的原因又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因此自卑又好戰。希特勒針對當時的德國面臨的內外危機提出了納粹主義迎合這種心理,並且通過集體意識,國家意志來進行強化,加上希特勒確實為德國實現了富有與強大,導致德國人的狂熱無理性的追隨,以希特勒為意志,真誠的相信自己是優等民族,優選人種,才導致了這種惡果。納粹主義確實能蠱惑人心,通過各級組織,各種活動,各種宣傳達到洗腦。(就像傳銷) 補充: 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反對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和社會主義制度,惡毒攻擊馬克思主義理論。 納粹主義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是德國內外矛盾尖銳的產物。當時的德國面臨承擔戰爭責任和戰爭賠償,以及遷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問題,經濟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和經濟危機爆發的絕佳時機,將民族主義演變為民族復仇主義,使納粹主義得以形成。德國納粹主義首先把矛頭指向國內的猶太人,宣稱雅利安-北歐日耳曼人是上天賦予了「主宰權力」的種族,而猶太人是劣等民族,應予淘汰和滅絕。反猶主義得逞後,納粹主義又主張世界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各民族必須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求勝,實行對外侵略擴張,向全世界發動戰爭,進行掠奪。 納粹主義偷換了社會主義的概念,操縱病態的民族主義,演變成的極端化、惡質化的民族主義。納粹主義自我標榜為「社會主義」,可是與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背道而馳,主張通過對內獨裁和對外侵略謀求發展,實質是極端野蠻的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 補充: 艾米爾.路德維希的著作:德國人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原因。 補充: 他本人就是德國人,因為納粹遷居往瑞士的。 補充: 1.服從性:在世人的眼中,德國人墨守成規和一成不變,其實這就是德國人所標榜的服從性。德國人是一向崇拜和服從權威的,這起源於古時條頓人作戰時養成的習慣。奧托.馮.俾斯麥就不無得意地稱贊普魯士的這種美德:榮譽、忠誠、順從和勇敢貫穿於從軍官到年輕新兵的整個隊伍。路德維希在《德國人》中說到:由於好戰的傳統和嚴格的訓練,服從性已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可見從軍隊到人民,服從已成為德國人的主要性格之一,這也是條頓人所特有的性格。這種性格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因為:服從,責任感,樸素的生活方式,這一切保證了德國人能迅速的發展工業和進行戰爭。德國人的絕對服從,包括下級對上級、人民對領袖的頂禮膜拜使得希特勒能夠利用這種性格迅速發動戰爭。還有英法在二戰前對德國採取的綏靖政策,為什麼不僅未能阻止德國發動戰爭,反而導致二戰的加快爆發?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德國人的性格所致。路德維希在《德國人中》指出:德國習慣於服從,他們甚至對征服者的冷酷無情,嚴厲苛刻也感到欽佩。德國人具有神經質的性格,他們往往屈服於對手的威脅,而對對手所採取的和解態度,卻認為這是軟弱和膽怯的表現。那種認為如果採取溫和的和平方式可以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傳奇式說法,只能出於從來沒有研究過德國人性格的人之口。緊跟在溫和的和平之後,而沒有全面裁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能會提前十年爆發。因而一戰後英法等國對德國採取溫和措施加上德國人的欺軟怕硬性格,導致二戰的爆發。 2.不安全感: 另外,德國人的另一個性格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在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前,德國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有三百多個小國組成。這種四分五裂的局面容易導致外來入侵。因此統一之前的德國一直是鄰近大國侵略的對象。這樣就容易引起德國人內心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一直伴隨著德國人,即使是統一後亦不例外。德國人的這種不安全感使他們心胸狹窄,妒忌心和報復心重非常嚴重,尤其表現在對待猶太人方面。因為猶太人往往與金錢利益相聯系。德國的猶太人多數是金融家、銀行家或高利貸者,這引起了德國雅利安人的嫉妒心理和內心不安全感,他們想通過獸性屠殺來毀滅德國猶太種族。某個編年史家曾指出:猶太人的才幹是自己致死的原因。但歸根結蒂,這是德國人的獸性表現。路德維希針對著這種現象一針見血的指出:德國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這是使德國人無法享受生活,享受和諧的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德國人的行為有時表現為獸性,有時表現為奴性。因而這種不安全感在希特勒身上得以體現,它由此找到了發動二戰的借口,即利用民族主義發動戰爭,挑戰世界,達到主宰世界的目的。3.自卑感和恐懼感:德國人內心的這種不安全感,歸根結底是由對現實的自卑感和恐懼感而引起的,同時反過來它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安全感和恐懼感。路德維希說:他們一直擔心被人看不起。這種恐懼和自卑感驅使他們不斷行動……所有這一切並不是為了物質的目的;德國人並不因為生活富裕和輕松去征服別的國家,而主要是為了顯示他比別人優秀,強迫別人接受他們令人討厭的生活方式。由於內心的自卑感導致德國人比別人更渴望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優秀,而證明的方式就是通過發動一次次的戰爭。而恐懼感則表現為對文化的恐懼,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種族的反感。而約阿希姆.C.費斯特在他的作品《希特勒:一本傳記》中說到:這種恐懼在19世紀最後幾十年裡,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的歲月里影響了德國的資產階級,這種驚慌來源於對正在掀起的共產主義革命的憂愁,但是更深固的原因是對現代事物的恐懼。而希特勒就是利用了德國人的這種巨大的恐懼,對那些把德國帶領到這個緊急關頭的人們進行猛烈的報復。 4.好戰性:最後,德國人的好戰性格也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的好戰士古來就有之,則會種性格延襲了條頓武士的殘暴精神。遠古時候,條頓人生活在德國乾旱的北部,生活在原始大森林,寒冷的氣候、貧瘠的土地讓條頓人成為最強壯的民族,並且野心勃勃,一心想征服比自己富裕的地區。因此「好戰」成為條頓人的野蠻性格之一。這種性格不僅從未消失過,而且愈演愈烈。路德維希在他的《德國人》一書中引用了海涅評價德國人的這種性格時的一段話:基督教可以削弱,但不能扼殺條頓武士的殘暴精神。總有一天,這種用以約束條頓武士的基督教義會不起作用。出於原始狀態的殘暴無力精神將再度興起,北歐日耳曼人詩歌一再頌揚的殘酷無情的個性將受人崇拜。基督教義的信條徹底崩潰的日子行將到來。……而有一天,當你聽到世界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轟然一聲時,你就會知道,德國的雷神終於達到了它的目的。這隆隆的雷神震得空中的飛鷹墜地而亡,非洲偏僻的沙漠上的虱子將會夾起尾巴,畏縮地溜進皇家的密林中去……擺脫了束縛的德國要比整個神聖加上克羅埃西亞和哥薩克更加令人震驚。海涅在1838年就預言了德國人的這種好戰性格將會引爆世界大戰,事實正是如此。路德維希針對德國人的這種性格也作了深刻剖析,他說:這個國家(德國)自古以來一直幻想主宰世界,現在這種幻想更加強了。……他們這些人(新工業頭子和老一輩將軍或容客地主)一個個都是野心勃勃,渴望權力遠遠勝於追求金錢,甚至在今天,促使他們拚命的不是追求更多的財富和生活的享受。一個好戰的民族從來不會在假日或周末閑情逸致的享受一番,相反,他希望剝奪別人這種享受。德國人認為,輕而易舉而獲得的東西都是沒有價值的。他們希望通過千辛萬苦,征戰攻取而獲得的,才是有價值的。可見,德國人是善於作為征服者的,它自古以來的夢想就是能主宰世界。為了這個目的,它不惜本國人民而發動一次次戰爭,其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 以上是從德國人的服從性、內心不安全感、巨大的恐懼感以及好戰性等方面來分析他們的這些性格是如何導致二戰爆發的,它們與二戰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發動的,這引起了世人的好奇,為什麼一個國家能三番兩次的引爆世界大戰?歸根結底是由德國人的這些性格決定的。法西斯頭子希特勒身上集中了德國人全部性格的弱點,它的出現順應了德國人的需要,因而由他發動世界大戰也就絲毫以不以為怪了。在《德國人》這本書中,路德維希對德國人的這些性格及其弱點都作了深刻的解剖,讓人一目瞭然。 提問者 的感言: 哦,原來他們都是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