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聯,美國,英國,德國,日在二戰中總共死多少人
二戰總共傷亡2000萬人左右
蘇聯死亡人數排名第一,是2050萬人(一說2680萬人),當時蘇聯人口是2億人,其中被德軍俘虜的蘇聯紅軍中,有575萬人死於戰俘營,蘇聯紅軍一共死亡890萬人,加上民兵有1400萬人。
美國是流血最少但是獲利最大的,太平洋戰場死傷5萬人左右,歐洲戰場死傷不詳,這個數字到今天都沒有公布,但是超過40萬人,畢竟德國人不是日本矮子。
英國死亡40萬人(一說44萬人)其中軍人38萬人(一說41萬人),僅僅是1943年,就有18萬英國陸軍死於德國人的轟炸下。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軍人約60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還有一批6萬人的戰俘,德國人說是失蹤,蘇聯人說是已被遣散,但是他們一直拿不出證據,估計是被蘇聯人殺了。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本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我們現在教科書上寫的135萬是胡扯,因為多出來的都是TMD漢奸。);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要知道倆原子彈扔下去就有20多萬日本人見了天照大神。)
Ⅱ 二戰中,對德作戰中,西線美軍與德軍傷亡比,東線蘇軍與德軍的傷亡比分別是多少
首先要了解傷亡比就得弄清2戰中歐洲幾個參戰國的傷亡人數,美國傷亡60萬人(其中戰死38萬人)但是美軍的60萬人還包括對日作戰,實際在歐洲戰場大約佔到%75左右,德軍傷亡1000萬以上(其中陣亡678萬)大致陣亡地段數為,北非約5萬人,西歐43萬人,中歐105萬人(主要柏林戰役)北歐2萬人南歐(義大利戰場)20萬人,蘇德戰場603萬人,而蘇聯軍隊傷亡在1200萬左右,陣亡866萬,按此比例在蘇德戰場的傷亡比例為蘇軍每陣亡1.436153個士兵德軍陣亡1個士兵,如果是傷亡比還是蘇軍要高!西線美軍的傷亡比得從各個戰場統計才能得出,第一批登陸歐洲的美軍為巴頓的第3集團軍1943年3月在北非登陸,在北非戰場,德軍損失5萬人,美軍為2.4萬這里為德軍每陣亡2.083333個士兵,美軍陣亡1個,然後是1943年5月後的西西里島戰役以及義大利中南部的戰役,德軍損失20萬人,美軍陣亡11萬,這里的為德軍每陣亡1.818182個士兵,美軍陣亡一個,諾曼底登陸後的法國戰場和中歐的德國本土戰場,德軍約陣亡57萬人,美軍約14萬人,這里又為德軍每陣亡4.071429個,美軍陣亡1個,這樣就很好計算了,總體算來,德軍每陣亡2.657648,美軍陣亡1個!但是西線盟軍總共有65個師227萬人,美軍佔到%57,而除美軍以外的英軍,法軍,加拿大軍等通常是傷亡大於德軍的,如果說盟軍和德軍傷亡比率應該差不多,德軍和美軍顯然德軍高些!這就是我的看法,你滿意不?小油條敬上!!!~~~
Ⅲ 二戰德國消滅的美軍多還是日本消滅的美軍多
從戰爭的最後結果來看,美國在歐洲戰場上的損失更大。首先戰爭的傷亡情況與士兵的戰鬥力和裝備有關。這三國士兵戰鬥力都差不多,都想完成稱霸大業。雖然德國和日本都是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也是屬於法西斯的軸心國,但是日本與德國之間還是存在較大的實力差距。
美軍在歐洲戰場,比較大的戰役,比如諾曼底登陸,死亡16200人,在突出部戰役死亡19200人,在法國北部戰役死亡17800人,在中部歐洲戰役死亡15000人,在萊茵蘭戰役死亡50000人。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第一次菲律賓戰役死亡1.4萬人,在第二次菲律賓戰役死亡1.62萬人,在瓜島戰役死亡7200人(包括海戰),在沖繩死亡1.3萬人,在關島戰死1500人,在佩里硫戰死1300人,在塔拉瓦戰死1000人,在塞班島戰死3100人,在硫磺島死亡6800人。
Ⅳ 二戰中一個德軍殺兩千美軍是真的嗎
是假的。這個傳言叫「奧馬哈灘頭之獸」,大意是諾曼底登陸的時候一個德軍機槍手殺了2000美軍,早就被辟謠了。
Ⅳ 在二戰中美軍被俘飛行員為何被德國百姓群毆致死
二戰中,雖然被德軍擊落生還的盟軍飛行員大多數被關進戰俘營,報酬還算不錯,但也有少數人時運不濟,等候他們的是被搏鬥的噩運。
1944年12月,5名美國陸航隊機組人員將飛機迫降在捷克的一片田地里,隨後他們向外地德軍投誠。在被押送途中的卡車上,一位納粹軍官斯特拉瑟不知甚麼緣由,抄起一把沖鋒槍就地擊斃兩名美軍飛行員,盈餘的3人也被同車的外地警長林德邁爾殺戮。戰後林德邁爾懼罪他殺,斯特拉瑟則被軍事法庭判處絞刑,並於1945年末在牢獄里被施行。
斯特拉瑟被施行絞刑
不是所有的和平罪都是甲士所犯,有時候布衣也會參加作歹的部隊。呂塞爾海姆是德國的一個產業重鎮,是知名品牌歐寶汽車的產地。二戰時期,這里曾發作一同布衣打擊並殺死美軍被俘飛行員的悲劇二戰時期,美國和英國空軍屢次對呂塞爾海姆施行轟炸。1944年8月24日下戰書,一架美軍B24轟炸機在施行空襲任務時被德軍的防空炮火擊落,全部機組人員跳傘逃生。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落地後被德軍俘獲,並被帶到一個空軍基地臨時關押,此中一位傷員被送到醫院承受手術醫治。第二天晚上,除去那名傷員,其他美軍飛行員被押上火車送往其他城市都會。在途中,當德國布衣留意到有美軍戰俘在車上時,他們吼叫著揮動拳頭,並向車窗上吐口水,表現出極大的憤恨。
8月25日晚間,英國空軍打開無差別轟炸,把呂塞爾海姆炸成一片火海,很多外地住民無家可歸。8月26日晚上,因為後方鐵路被英國空軍摧毀,美軍戰俘自願下車換乘別的一列火車。
換乘途中他們被外地住民發明,人們的憤恨忽然迸發。他們高喊:打死這些可愛的傢伙,把他們撕成碎片,就是他們毀了我們的故里。美軍戰俘趕忙辯白:我們沒有轟炸呂塞爾海姆住民區,我們只是轟炸軍事和產業目的。但是這些辯白都杯水車薪,多量怒形於色的市民和工人揮動石頭,錘子,棍棒和鐵鍬蜂擁而至,霎時把8名美軍飛行員團團圍住並打翻在地,有人就地被活活打死。在雲雲紊亂的局面下,擔任押送美軍戰俘的德軍兵士也沒敢上前攔阻。
這時候,外地的空襲民防隊長哈特根聞訊趕來,他把被打得岌岌可危的8名美軍戰俘拖到路邊,然後取出手槍向他們挨個射擊,6發槍彈打完,僅剩亞當斯和布朗兩名飛行員倖存。余怒未消的市民們將還有人在嗟嘆的8名飛行員裝在手推車上,預備拉往墓地埋掉。
恰在此時,空襲警報忽然響起,人們紛繁四散奔逃找處所蔭蔽,亞當斯和布朗乘隙從裝滿戰友屍身的手推車中爬出來逃脫,4天後他們再次被俘獲,不外僥幸地是此次他們被投入了戰俘營,不斷呆到二戰完畢前被盟軍挽救並回到美國。
1945年3月,盟軍失掉諜報有8名英軍被俘飛行員在呂塞爾海姆被殘暴地殺戮,因而組織了查詢拜訪小組專門查詢拜訪此事。幾個月後他們找到了6名飛行員的屍體,這才發明他們是美國人,這些白晝對指定目的空襲的美軍飛行員,成了慣於在夜間施行「無差別轟炸」的英國空軍的替罪羊。
戰後,已回到美國的亞當斯和布朗寫信向查詢拜訪小組表露了慘案的具體進程,這么先前被宣布失落的兩名飛行員也有了下跌。依據目睹證人的指證,包含哈特根在內的5名首犯被處以絞刑,另無數人因到場搏鬥美軍飛行員被判處有期徒刑。
看累了吧,來一段笑話讓你開心樂一下:
我敢演老虎
動物園,一幕表演吸引小明:一美女口含巧克力,老虎從她口中取出巧克力。表演成功後,老闆笑說:「誰敢來試?」全場默然。小明直直的看著美女,大聲說:「我敢演老虎。」
Ⅵ 德國為什麼在二戰期間殺死那麼多猶太人
第一、歐洲歧視和迫害猶太人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問題。
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佔巴勒斯坦後,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佔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直到公元135年,猶太人起義再遭慘敗為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把還把余者全部趕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各地。當時的西歐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產的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佔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教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這一切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強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沖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沖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特別是14世紀,鼠疫在歐洲流行,歐洲有三分之一的人死於這場瘟疫。這時就有人認為瘟疫是猶太人造成的的,說他們的目的是要摧毀***世界。1492年在西班牙有20萬猶太人被驅逐。1881年俄國發生了集體屠殺猶太人的事件。1911年 3月12日,在基鋪附近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具男孩的碎史,俄國司法大臣認為這是猶太人為殺生祭祀弄死的。在古代就有猶太人要不時宰殺信***的小孩以祭祀的傳說。後來希特勒也拾人牙慧,鼓吹猶太人有殺生祭祀的習俗。希特勒利用歐洲長期存在的反猶情緒,加以煽動,並將之推向極端。
第二、猶太人經濟上的成功,使納粹德國產生了圖財害命的嫉妒心理。
眾所周知,猶太人大多是出色的商人,善於經營,經濟活動相當成功。如19世紀的猶太人羅思柴爾德家族對歐洲的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倫敦的羅思柴爾德在英國廢除奴隸制後,拿出2000萬英鎊補償奴隸主的損失,1871年支付一億英鎊為法國向德國交納戰爭賠款。維也納的羅思柴爾德幫助奧地利建造鐵路。在法國他們控制了北方鐵路。這也是有其必然性的,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過著漂泊的生活,沒有歸屬感,因此對於金錢的寄託格外突出,所以歷來有猶太人貪財的說法。莎翁筆下就曾有過夏洛克這樣貪財吝嗇的猶太商人形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德國的經濟很困難,社會危機相當嚴重,而當時在德國從事商業和金融業的猶太人卻相當富裕。比如經營大規模商業的百貨公司在德國被看作是猶太人的「專業」,引起德國廣小店主的恐懼。納粹德國出於嫉妒心理和經濟上的需要,煽動反猶情緒,排猶屠猶,侵吞猶太人的財產,得到了不少經濟上的好處。1938年11月9日,納粹黨徒在一夜之間,焚燒並搶竊猶太人在德國開的商店。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使其工業生產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的理所當然。
第三、***對猶太教歷史仇恨太深。
***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教義認為,是耶穌的12門徒之一的猶大為了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所以說信奉***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世代「遺傳」,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當這種潛在的東西被德及奧民族的內部某個(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成為一種瘋狂的社會驅動力。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沖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逐步形成,並迅速成為了這股社會情緒的主導力量。
第四、納粹政權認為猶太人比較傾向革命。
馬克思主義是「國際猶太財團」的政治學說,因而把反猶同迫害祖國萬歲和社會民主黨聯系起來,以穩固其法西斯統治。在歷史上猶太人參加革命的確是比較積極的。19世紀時俄國內政大臣普列韋說過,革命幾乎是一種猶太現象。雖然猶太人在俄國人口中所以占的比例率不到百分之五,但在俄國革命中卻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猶太人。有不少著名的共產主義革命者都出身於猶太人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猶太人在歐洲各地的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俄國的托洛茨基、斯維爾德洛夫、加米涅夫,匈牙利的貝拉庫恩,長期在德國生活的波蘭人盧森堡等。在納粹統治時期的德國,猶太人由於備受歧視也積極參加了革命活動,因而希特勒聳人聽聞地散布猶太人正在暗中顛覆全世界,法西斯政權自然也就將反對猶太主義和反對共產主義聯系起來。而納粹政權也就順理成章的把反猶和反對共產主義聯系起來。
第五、納粹德國根深蒂固的狹隘的種族優劣觀念作祟。
納粹政權和希特勒受這種狹隘種族優越論的影響,一直鼓吹「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而猶太人則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猶太人不是人」等等荒謬的觀點。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稱「世界歷史的一切事件都不過是種族自我保存沖動的表現」。因而納粹德國出於種族觀念在大肆屠殺猶太人的同時也殺害了50萬吉卜賽人和10萬德國的智育低能者。
第六、納粹政權對天資聰明的猶太人無形之中產生了嫉恨。
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天資聰明,素質也很高。猶太人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佔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第七、希特勒狂暴和報母仇的病態心理。
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個小官吏的私生子,從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代整天流浪於維也納和慕尼黑街頭,鑄就了他既自私又狂妄的性格。正如他小時的一位班主任老師後來回憶所說的那樣:「希特勒缺乏自製力,至少被大家認為性格執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和脾氣暴躁。」加上他患有痙攣性的神經質,發起癲狂來甚至會趴在地上啃地毯邊。從有關史料上可以看出,狂暴是希特勒性格的典型特徵。例如,1942年的一天,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外科醫師扎爾·伯羅赫奉命去晉見希特勒,希特勒的愛犬就猛撲這位醫師,嚇得他魂不附體,醫師被迫與它細聲細語地說話,很快它就平靜地趴在醫師身邊,把前肢擱在醫師膝蓋上,兩眼溫順地看著他,並與他逗笑。希特勒見此情景暴跳如雷:「它是完全忠於我的惟一生物,可你把它騙去了,我要殺死它。」聲音越來越高,簡直到了嘶叫的地步,恕吼著威脅要監禁醫生,類似這樣的事,時有發生,狂暴如嫉恨,又造就了他的狠毒和殘忍,希特勒是一個有嚴重病態心理的政治狂人。美國心理學家比尼恩在所著《希特勒與德國人》中根據為希特勒母親治病的猶太醫生布洛施的病歷資料,以及為希特勒治病的醫生所提供的材料,對「希特勒內心受到的創傷」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因英國施放芥子氣中毒,福斯特爾醫生以催眠療法治療他的傷痛。希特勒治療時在幻覺中想到他的患有癌症的母親是被猶太醫生誤診而痛苦地死去。希特勒不自覺地把母親的死歸咎於猶太醫生布洛施。同時他又在幻覺中把對一個猶太人的恨與對全體猶太人的恨聯系在一起。
Ⅶ 德軍在二戰中打死了多少美軍美軍又打死了多少德軍
日軍是不怕死,但德軍則更高超,德國軍隊的官兵素質很高,每個的戰鬥力都很強,實際上連英美都承認100個德國兵挺125到150個英美軍隊的士兵。義大利確實是非常菜,但英軍可不菜,大英帝國的強權可不是靠菜鳥軍隊建立的,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海軍都能控制大西洋制海權,其陸軍相對海空軍確實要弱些。法軍不好評價,法國當時就像是突然被打懵了,兵敗如山倒,然後就投降了,沒有展現的機會了,自由法國的軍隊跟著美英混,打得順風順水,也不好單獨作出評價,但絕不是戰斗意志最差的軍隊,1940年法國都已經戰敗了,墨索里尼想趁火打劫結果還被法軍打敗。美軍才居中?二戰美國左右開弓,全球作戰同時打擊德日意,你估計美軍要陣亡多少人?才26萬人(也有的資料說是29萬人)。美軍消滅了幾百萬的敵軍,自己才陣亡26萬人(這其中還有很多是在執行非常危險的對德國戰略轟炸任務犧牲的),這是一支素質居中的軍隊能做到的嗎?美國人確實不像日本人蘇聯人那麼悍不畏死,他們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們也很理智而非瘋狂,同時各方面(指海陸空力量)都很均衡。正是由於強大的實力外加明智的戰略戰術,美國才能在沒有付出巨大的傷亡的前提下贏得戰爭,從這個角度講,美軍可以說是世界第一,沒有其他那個國家可以做得這點。中國或蘇聯打一場大的戰役都不止死這個數。蘇聯人確實很強,但僅僅限於陸軍(很多人不怕死其實也是被政治委員們逼的),而且是在付出巨大傷亡的前提下取勝。諾門坎戰役,蘇聯的傷亡並不比日軍少,但日本陸軍就那麼點家底損失不起,俄國人可以輕易動員幾百萬的軍隊,所以日本人認為自己虧了。蘇德戰場上,蘇聯和德國的傷亡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大於1英國陸軍在亞洲大敗跟當時英軍主力不在亞洲有關,日軍佔了海空優勢,又是突襲,英軍被打了個措不及手,兵敗如山倒一樣的不斷撤退導致失敗。你看一下因帕爾之戰,你就知道英國陸軍在日本人面前也絕不是菜鳥,在歐洲戰場,英國陸軍表現雖不很突出但也說不上菜。
戰爭並非靠不怕死就可以贏的,英美軍隊雖不是毫不怕死,但他們的戰斗意志也並非那麼脆弱,他們不是靠瘋狂來打仗,而是靠明智的戰略戰術
Ⅷ 二戰時美國打德國為什麼死亡比打日本死得還多呢
跟滿級大佬PK會傷筋動骨,自然沒有跟戰五渣PK那麼輕松。德國是滿級大佬,日本是戰五渣。
Ⅸ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這么痛恨猶太人竟然殺了600多萬。
有學者專門寫過此方面的論文,以下為摘抄:
反猶主義」一詞在英文中為「anti-semitism」,其動詞形式為「anti-semite」,它是由前綴「 anti」和詞根「Semite(閃米特族)」組合變化而來,從字面意思上看,應是「反閃主義」。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都習慣於用這一詞彙來指代反猶主義。有學者認為這一詞彙是在19世紀由德國記者威廉?馬爾因在《猶太教戰勝德意志社會》中首先提出來的,盡管這一詞彙出現於19世紀,對猶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我們一般認為反猶主義是一種把整個猶太人作為迫害和排擠對象的社會現象、社會思潮和社會行為,反猶主義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在歷史上,歐洲的反猶主義最為嚴重,對歷史的影響也最大,歐洲之所以會頻頻發生反猶的惡浪是由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特點所決定的。
1、歷史的慣性作用。歐洲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始於希臘羅馬時期,當時主要是為了推行希臘化政策,鎮壓猶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羅馬帝國的滅亡以後,一方面帝國內長期推行的反猶政策在社會中形成的反猶排猶思潮並沒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推行的反猶措施被後羅馬時代各國所繼承。日耳曼部落打敗羅馬帝國以後,最初並沒有積極的學習希臘羅馬的優秀文化,而是去繼承和發展基督教,也包括對被稱為「異教徒」的猶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羅馬提奧爾西法典中規定的針對猶太人的附加條款,後來就成為一些人反猶的法律依據。
2、經濟上的偏見和短視。由於猶太人一直被視為魔鬼和異教徒,所以他們的就業和經營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從事商業和金融業,特別是高利貸行業。流散到各地猶太人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斂起大量財富,但這又會成為當地人妒嫉和仇視的對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進行放貸食息,所以猶太人的放貸一直被視為是「罪惡勾當」,實際上「這是一個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後則是基督教歐洲對猶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種族歧視。」1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繪的猶太高利貸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歐洲人心中對猶太人的偏見。
歐洲統治者一方面迫害猶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猶太人作為「敲竹杠」的榨取對象。法國統治者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滑稽,從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國曾四次驅逐猶太人,為了財稅收入又四次召回猶太人。1361年法國國王好人約翰被英國俘虜,為了籌集巨額贖金,允許猶太人返回法國,1394年又把他們驅逐了出去。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阿巴·埃班在《猶太史》中曾寫道「他們(猶太人)在英國短暫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猶太人的命運:始則受鼓勵,繼而受辱,受迫害,最後則遭驅逐。」2近代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以後,猶太人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也成為非理性反猶的新借口,一些反猶組織通過聯合抵制的辦法反對猶太人,把猶太人排除在一些行業和社團組織之外。在奧地利,一些反猶主義者在報紙上和集會上就公開打出「不從猶太人處購貨」的口號。法國反猶分子愛德華·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國猶太人》一書中竟然提出:法國的經濟蕭條和社會貧困是猶太人的罪過。他認為猶太人在法國人口中雖然只佔0.25%,可是他們卻掌握著法國一半以上的財富,所以要徵收猶太人「顯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財產」。這本書在出版的當年就售出了十萬冊,在社會上起到了極大的蠱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猶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數族裔的面目出現的,他們的經濟地位凸顯了他們這一群體的獨特性,但他們始終沒有完全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來保障自身的利益,這使得他們始終是一個脆弱的群體,再加上一些當權者別有用心的縱容和挑唆猶太人常常會無端的成為權力爭斗犧牲品。在中世紀,一些歐洲國家統治者為了討好教會,不遺餘力的迫害猶太人。到了近代,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轉移國內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視線,又往往拿猶太人作為「替罪羊」。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沙皇政權就利用反對猶太人來轉移國內的不滿,在當時的反猶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世紀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納粹勢力同樣是利用人們對猶太人的仇視來一步一步奪取權力的。從歷史上來看,從《聖經》中在埃及為相的約瑟到在波斯國為後的以斯貼,從近代歐洲的「宮廷猶太人」到當今美國的猶太人,凡是猶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時候,其權利就可以得到較好的維護,就可以有效的抵禦反猶主義的攻擊。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紀後隨著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宣布為國教後,它就逐漸在歐洲取得了統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來自猶太教的質疑,被基督教奉為經典的《新約》和基督耶穌一直為猶太教所否認,這種否認實際上就是對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種質疑「幾千年來,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猶太教所包含的內容,猶太人對這些東西的忠誠就成為反猶主義的一個借口。它們使猶太人被視為局外人,更為重要的是被視為是對非猶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種挑戰。」3這是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歐洲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傳說中的猶太人對基督耶穌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別有用心的把猶太人附會成為出賣耶穌的猶大的後裔,這些宗教傳說不論其真實與否,在基督教會不厭其煩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著基督徒對猶太人的偏見,並導致了一種強烈的宗教復仇情緒。最後是在宗教價值觀上的對立。
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the Chosen People)」,與上帝有著某種契約關系;基督教雖脫胎於猶太教,但已演變成一種普世的宗教,它認為所有的人都可以歸化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負有拯救人類和世界的使命。所以,當基督教與具有優越感的猶太教迎頭相撞時,沖突就不可避免了,要麼被歸化,要麼成為「萬惡不赦」的異教徒。正因為如此,那些狂熱的十字軍戰士在東征時就提出了「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的口號,基督教會也想盡辦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來迫使猶太人改變信仰乃至消滅掉他們。
猶太人由於在宗教和價值觀上的獨特性,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有別於基督教世界。這種差異使他們往往被視為是「非我族類」,進而形成一種深刻的偏見。按理上說這種差異並不一定能成為現實的沖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內部都存在兩種機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於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穩定,它是一種文化出於保護自身的本能而對外來異質文化的做出的反應。包容性則有利於吸收外來文化並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兩種機能發揮作用並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與這種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開放程度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等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於希臘羅馬以後的歐洲世界不具有中國文化上的那種優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據社會思想主體地位後所帶來的偏執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對異質的猶太人和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排斥而不是寬容。這樣,以兩種不同宗教信仰為主體的社會在文化生活上表現出的差異竟然成了一種現實沖突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