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德國失敗究竟賠了多少錢
二戰結束德國投降後,18個戰勝國於1945年秋冬在巴黎召開會議,討論德國的二戰賠償問題。
會議決定各個國家有權利沒收各自領土內的德國海外資產,此外,還制定了賠償在各國間的分配比例。
希臘也參與了巴黎賠償會議的談判,在分配方案中享有
4.35%的物質賠償和
2.7%的其他方式賠償。
雙邊協議
1953年同盟國簽訂了《倫敦債務協定》,減免了德國一半的債務。
1990年,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簽署了有關德國統一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四個同盟國宣布從此放棄此前在德國持有的權利與義務。
在這之間,1960年,德國與多個戰勝國分別簽訂了雙邊協議,進行賠償。
希臘得到德國的賠償共
1.15億馬克,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也得到了賠償。
從法律上來講,《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簽訂後,同盟國放棄了對德國的索賠請求,希臘政府也批准了這一條約。
德國認為,德國和希臘在二戰賠償問題上,已完全了結了。
民間賠償
聯邦德國成立後,賠償對象從政府轉向了民間的戰爭受害者,希望借積極賠償,重建德國的國際形象。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向德國提出了賠償訴求。
雙方最終達成的協議規定,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政府支付價值30億馬克賠償,向猶太人「要求賠償聯合會」支付價值
4.5億馬克的賠償用於救助世界各地遭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支付賠償的年限為12年到14年。
德國最終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條約,1966年賠償正式完成,促進了以色列經濟的起飛。
1960年,對戰爭受害者的個人賠償佔到西德財政支出的
7.48%,到1965年9月為止,已通過審核支付的個人賠償總額達到了18
2.5億馬克。
勞工賠償
隨著賠償的進行,德國對二戰受害者賠償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企業也加入進來。
2000年成立的「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中有6500多家德國企業捐助了51億馬克給納粹勞工,盡管其中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於二戰後,從未使用過納粹勞工。
最終賠款
2007年6月12日,德國「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在總理府舉行儀式,宣布歷時七年對二戰納粹強制勞工的賠償工作正式結束,由此德國終於結束了所有二戰的賠償。
默克爾2007年曾表示,德國二戰後支付了約640億歐元。
來源:華夏關注 (2015年16期)
⑵ 二戰結束後,德國支付了多少戰爭賠款,都賠給誰了
作為挑起二戰的首要國家,德國不僅給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同時還犯下了種族屠殺、強迫勞工等諸多罪行。由此,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以及戰爭中犯罪行為的發起者,德國理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德國在戰後都給誰賠錢了,賠了多少錢?
因為是德國主動挑起了戰爭,並且給交戰各國帶來了財產損失,因此盟國一致認為應該讓德國補償各國的戰爭損失。事實上,關於德國戰爭賠償的動議,英國早在1941年就已經提出來過。不過因為戰場形勢的變化,各國關於德國戰爭賠償的問題討論,一直到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才最終形成了方案。
在二戰中,德國企業為納粹提供了大量支持。有些企業甚至直接參與對犯人的迫害,還有部分企業涉嫌種族屠殺。例如著名的法本化學公司,就向納粹提供了用於毒殺猶太人的化學試劑,而這些公司在戰後也支付了追償。賓士以及大眾汽車公司大約賠償了3200萬馬克,法本化學公司賠償了約3000萬馬克,克虜伯兵工廠賠償了1000萬馬克,通用電氣公司賠償約450萬馬克,西門子公司賠償了約720萬馬克。
綜合戰勝國的賠償和受害者的賠償,再加上德國企業支出的賠償,德國在戰後支付的賠償款項可能在1000億馬克左右。這筆錢看似龐大,但與已經逝去的生命相比,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⑶ 二戰德國納粹究竟掠奪了多少財寶,原來這才叫德國的富
50年來,人們對希特勒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屠殺600萬猶太人這一歷史懸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分析。現在歐洲頗見流行的觀點有二:一是「目的論」;二是「機能論。」然而,從他們分持的這兩種觀點的實質內容來看,在歷史邏輯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與史實明顯相悖的現象。
二戰有百分之七十的猶太人遇難
⑷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⑸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德國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資金普遍短缺,導致了市場的停滯。該生產由於缺乏需求大幅下滑。失業人數非常高。
主要是因為,為戰爭努力在高賠償,一開始它已對德國施加的凡爾賽和約更困難,年輕的魏瑪民主的一個機會,通過政治行動促進經濟事件,並作為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政策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只有在1932年他們公布了德國賠償高達3億美元,但從未支付。於是1923年11月在德國推出的貨幣 地產抵押馬克又稱為地租馬克,用以遏制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
它取代了因通貨膨脹而一文不值的紙馬克 但只是作為暫時貨幣,不久後被國家馬克取代。馬克與美元掛鉤,以4.2馬克對1美元;馬克對紙馬克則是一對一兆。並限制其購買力顯著。
貨幣改革是為德國貨幣整合的重要一步,但他們也有對德國人口的大部份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⑹ 德國為二戰賠了多少錢
640億歐元。
2007年6月12日,德國「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在總❤理府舉行儀式,宣布歷時七年對二戰納❤粹強制勞工的賠償工作正式結束,由此德國終於結束了所有二戰的賠償。默克爾2007年曾表示,德國二戰後支付了大約640億歐元。
⑺ 德國究竟為二戰賠了多少錢
據了解,2007年6月12日,德國「紀念、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在總理府舉行儀式,宣布歷時七年對二戰納粹強制勞工的賠償工作正式結束,由此德國終於結束了所有二戰的賠償。默克爾2007年曾表示,德國二戰後支付了大約640億歐元。
⑻ 二戰德國經濟
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到來時,德國受到沉重打擊。1923—1928年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德國工業生產上升的趨勢是以美國提供的短期貸款為基礎的。此時,這筆約200億馬克的貸款被美國收回,由此觸發了德國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經濟危機。
危機期間,工業生產直線下降。1929—1932年,煤產量下降32.7%,生鐵產量下降70.3%,鋼產量下降64.9%,機器製造業產值下降62.1%,發電量下降23.4%。工業生產總值下降約40%,生產資料生產減少53%,消費品生產下降25.3%,出口總額減少69.1%,進口總額減少70.8%,國庫黃金儲備銳減4/5。10 與此同時,勞動時間平均削減約47%,在建築業中勞動時數減少約66%。各行業職工人數大大減少,其中鋼鐵、機械和電力工業的職工減少約64%,硬煤開采業職工減少約47%。
經濟危機對工人階級的生活帶來災難性影響。失業人數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業人數為130萬,一年後達到300萬,1931年9月上升為435萬12,1932年2月除幾百萬人臨時做短工外,失業人數達800萬。失業救濟金波動於每周16.44馬克(大城市)和13.14馬克(小城市)之間。只有82%的失業登記者能夠領取失業金。
經濟危機對城鄉小資產階級的打擊也相當沉重。在經濟危機期間,城市小工商業者、小企業主和手工業者的經濟地位動盪不定。許多工廠倒閉,中小企業大量破產。據德國官方統計,1928—1931年工廠年倒閉總數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幾乎增長一倍。同時期內,工廠年合並總數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幾乎增長2倍。其中,個體商販的處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閉,3581家被迫合並。正當小資產階級經濟社會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對共和制感到失望,並逐漸脫離傳統資產階級政黨尋找出路,對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充滿憧憬時,希特勒的納粹黨抓住了時機。它有針對性地對小資產階級展開了蠱惑性煽動,把他們拉到納粹運動中來,成為納粹運動的主要的社會基礎。
希特勒上台時有八百萬失業者,他許諾"工作,工作,再工作",為此進行巨額貸款,開展各種事業,特別是軍工,擴軍備戰,戰前可說達到了充分就業。納粹深刻理解大抓民生的意義,首創性地提出"休假",使休息日增加了一倍,並開始發展大眾旅遊,十四天的德國全境游只要四十至八十帝國馬克。希特勒甚至還提出"全民汽車化",於是"大眾汽車"應運而生。面對世界市場和氣候的不確定性,確立和採取了許多保護農民的制度和措施。今天歐盟的農業制度、道路交通規則、強制保險制度、兒童補助制度、稅率等級制亦即自然保護的基礎都來自那個時代。納粹確立了養老金計劃,讓年老和貧窮不再是同義語,"使老年工人的生活水平和其他職業的同胞沒有明顯的差別",聯邦德國持續並發展了這一制度。
更加有人做過計算希特勒上台的前三年,全國的經濟實現了每年以%100的增漲速度增加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此時,德國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嚇人,失業人數超過600萬,萊茵河西岸地區雖然已被盟軍在1930年6月歸還,但卻百廢待興;而且法國還佔領著薩爾州,並企圖用培植當地分裂勢力和親法分子的做法,通過全民公決,把這個州正式吞並掉。只要德國的經濟形勢不好轉,法國人的這個陰謀就隨時可能得逞。而且,納粹party的執政還有些先天不足,因為它並不擁有議會中的絕對多數席位,這些都困擾著魏瑪共和國的新任總理希特勒。
在執政的第一年裡,希特勒政~府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當成功。反對party被不違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締了,萊茵河西岸重工業區的工廠相繼恢復了正常運轉,德國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權。除了被取締的那些政party的忠實追隨者外,大部分德國人民對反對party和工會的消失都並不反對,甚至很贊成。魏瑪共和國的14年統治對於他們來說完全是一場喪權辱國的災難,人民生活水準比一戰前的帝國時期大大下降,所以他們對這個民~主政體及其政party並無好感;舊工會連起碼的就業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爭取不到,更遑論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數反對party成員打入監獄以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親手設計和主持下,人類歷史上不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絕後的偉大經濟奇跡開始了。
自1928年起,各種高速公路的修建計劃就已經紛紛出台了,但總是因為政~府財政困難而作罷。希特勒對這個計劃非常感興趣,但也有很多反對意見,因為德國人當時窮得叮當響,連能否保住飯碗都有問題,根本沒錢買汽車。但希特勒還是決定拉緊褲腰帶來加以支持,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必須先有路,然後才能有汽車,不然汽車就是造出來也沒地方開。何況高速公路可以創造大批就業機會,而高失業率又使得當時德國人的工資低廉,降低了建築成本。所以他力排眾議,跑遍全國各地,喊了許多口號,四處為工程剪綵、奠基。有的時候,口號比錢還管用,德國人民真的不計報酬,不講待遇地跟著他們的領~袖,以軍事化的紀律,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
Fuehrer(領~袖):這個詞一直被錯誤地翻譯成"元首"。這是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身的希特勒給自己取的新稱呼,目的就是貼近群眾,不要像"主席"或"總統"那樣,顯得太貴族化。在上任後的前四年裡,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內政建設方面。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政~府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實在出色:1933、1934、1935,僅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國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而且這完全不是靠外國投資和援助取得的。
在這三年內,德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無疑遠遠超過了100%-當然這也得益於大量舊工廠重新開工,世界經濟復甦等客觀因素,而德國國民的失業率從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監獄的那些猶太人和反對派以外。更加驚人的是,希特勒實際上兌現了他競選時的諾言,為德國人民實現了共同富裕-決不是讓少數人率先富起來,而是讓廣大工薪階層和管理階層一起富起來。工資上漲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管理階層不久就找不到什麼東西,是他們買得起,而工人們買不起的了。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工人,三年前還在下崗,為了每小時工資只夠買一塊麵包的臨時工崗位,你和你的左鄰右舍爭得頭破血流。而三年之後,你卻坐著豪華遊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陽光假日去了。工薪階級有權並有錢出國度假,這之前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英國沒有,美國沒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現在還沒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納粹德國就有。
隨著長達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還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種造車廠、修車店、加油站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眾汽車"公司。不僅如此,希特勒還在比較飛機和飛艇之間的優劣,以決定他下一個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應該叫做"大眾飛機",還是"大眾飛艇"呢。當然,希特勒熱衷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即將到來的大戰積累實力。他曾經說過:"人民需要度假,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堅定的精神狀態。"
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賺了還是陪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還殺了600多萬猶太人.. 按一個人1美元算的話.. 還是陪了~~
⑽ 德國在二戰後,給受害國賠償了多少錢
德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其實並沒有給這些受害國態多的錢財。當時德國總理曾經明確表示,德國在二戰之後,向受害方總共支付了640億歐元的賠償金。對於那些在這次戰爭中倖存的猶太老人,每人也可以領取到2500歐元的賠償金。要知道,二戰對於很多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性的戰爭。這場戰爭同時也對很多國家造成了經濟軍事方面的沖擊,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世界進步的腳步。
在1953年的時候,那些西方國家就開始與西德簽訂了一部分賠償協議,在協議中表示為了能夠讓西得更好地與西方國家進行合作西德必須要承擔每個國家290億馬克的懲罰。但是在1989年的時候,德國進行了統一,在當時德國總理為了避免戰爭賠償這一問題,也提出了相關的條約。這一條約的提出,讓這些西方國家無法從德國拿到准確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