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期,德國這么強大,為什麼沒有造成原子彈
在二戰期間,德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沒有造成原子彈主要是當時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在寫報告的時候說明的一些資料是不準確的。當時這名科學家在計算的過程中認為建造原子彈的材料要耗費非常多,而德國人認為不值當建造,所以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建造其他軍事武器上。
曾經負責研究原子彈的精英是海森堡,他被譽為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在他的組織下,德國的這些物理人才開始研發原子彈。但是當時他呈現的那份報告說,如果想要製造一枚原子彈的話,必須要用幾噸的鈾才可以。按照當時的工業提煉水平,根本就無法提煉出那麼多的這種材料,所以當時德國軍方在看了這份報告之後就開始轉移精力。
② 二戰期間德國最為強大,為什麼研製原子彈成功的是美國而不是德國
德國在二戰時造不出原子彈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大量猶太科學家人才流失。
猶太人很聰明,希特勒迫害猶太人導致大量猶太科學家和工程師離開德國移居美國,使得德國科研研究人才匱乏(至少在原子彈這種高精尖的領域,人才是不夠的)。所謂此消彼長,猶太科學家流入美國,使美國的科研能力大大加強,對原子彈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也是猶太人啊(他是從小移民到美國的)。
那麼,為什麼美國那麼短時間就研究出了原子彈呢?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羅斯福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以奧本海默為首的大批頂尖科學家夜以繼日的研究和愛因斯坦本人的親自關心;三是美國特工搞到了德國原子彈研究的資料,這一點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所接受。可以這樣說,美國造出的原子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這個巨人是德國!
③ 二戰時期德國、日本和蘇聯都有原子彈計劃,為何只有美國成功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自然非二戰莫屬,二戰的終結性武器也是眾所周知的——原子彈。作為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原子彈直接加速了二戰進程。
但是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除了美國,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都有原子彈計劃,但是為何德國和日本都沒能搶先造出原子彈,尤其是,擁有強大國力的蘇聯二戰時期也沒能第一個研製出原子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940年,英美德等國的科技雜志不約而同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關於核科學的研究論文幾乎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各國的主要核物理學者也都銷聲匿跡,就像從未在學術界出現過一樣。
2. 全力以赴
雖然德國日本和蘇聯都有原子彈計劃,但是由於戰爭等原因,並不能全力以赴的發展,比如日本陸軍部建立原子彈方案之後,海軍也建立了相應的方案,眾所周知日本陸海軍不和,所以陸軍和海軍的方案直接沖突就體現了出來。陸軍搶奪了大部分的核科學家,但是卻認為原子彈並不能製造出來:“以德國和美國的國力都不能製造,日本至少需要10年時間。”但是日本海軍卻一直沒有放棄原子彈計劃。
德國和日本的毛病也差不多,陸軍和海軍各有一套計劃互相掣肘,而且方案不同,海軍專注於核動力潛艇(畢竟海軍靠鄧尼茨狼群戰術活著),所以德國的核計劃也算是各有各的一套。
而且當時濃縮鈾的方案全世界有三種,這三種方案到底哪個比較好誰也不知道,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居然三個方案同時上馬,但是其它國家可就完全做不到了,比如蘇聯由於蘇德戰爭的問題核計劃就只能一拖再拖,其實蘇聯掌握了大量的美國核情報,也具有相當的研發實力和國力,問題在於蘇聯被蘇德戰爭束縛無法全力以赴,所以美國才能搶先。
3. 秘密破壞
其實美國核計劃成功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在於破壞了德國的核計劃。比如當時德國本來認為石墨反應堆是可行的,但是盟軍情報人員通過往石墨裡面摻入雜質導致石墨不純,以至於德國的核科學家認為石墨根本不能作為減速劑,結果德國在挪威的重水工廠還遭到了盟軍特工的攻擊,導致德國重水生產停滯,所以德國最終才未能生產出原子彈。可以說盟軍的破壞對德國核計劃失敗也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說,核武器的成果不單單是國力問題,更是考驗整個民族智慧的問題,可見我國當年的成功是多麼令人振奮。
④ 二戰中,美國發明原子彈,德國發明導彈,日本發明什麼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所以他們對他國的土地及資源有著濃厚的興趣。
是的,“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其實就是自殺式攻擊,與之前的神風特攻隊,萬歲沖鋒都是一個性質的,最初,面對美國人的逼近,日本是決心抵抗到底的,為此軍方才組建了伏龍特工隊,召集了480名士兵進行訓練,可是這套系統尤其是潛水服實在太簡陋了,根本無法保證士兵潛入海底後的安全,所以在訓練過程中這套系統就曾出現過很多意外,甚至在士兵們還沒有正式出征前,就已經有10個人死於日常訓練了,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不過,沒過多久,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之前叫囂的本土決戰也沒有實施,所以,這套“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也沒有投入實戰便就地解散。
如今時隔七十多年後,再看這套系統,只覺得日本當年真的太瘋狂。連這樣的作戰方式都能想到,這算是逼急眼了嗎?
⑤ 納粹德國是否擁有原子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就擁有龐大的核物理研究機構和許多傑出的物理學家,全世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學者數德國最多。早在1938年3月,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奧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就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成功地進行了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的實驗,終於出現了物理學界期待已久的裂變效應。從原子核裂變中獲得無比巨大能量的實驗已突破,這說明哪一個國家能夠首先把它轉為實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變製成威力無比的原子彈。此後,一批德國科學家在納粹的命令下開始緊鑼密鼓地研製核武器。但是,納粹德國在滅亡前是否已經擁有原子彈,史學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
1939年從蘇黎世傳出消息:德國正在進行一項秘密的「化學工程」,由德國鈾學會的物理學家指導,直接對柏林陸軍武器部負責。種種跡象表明,希特勒正在著手研製原子彈。為了搶在這位戰爭狂人前趕制出第一顆原子彈,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提請美國當局注意正在日益逼近的來自法西斯德國的原子威脅。羅斯福總統採納了愛因斯坦的建議,組織制訂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命令全力以赴研製原子彈。那麼究竟德國當時是否已經擁有了原子彈呢?很多歷史學家提出,納粹已經擁有了原子彈。據史料顯示,當年納粹的科學家至少先後試爆過三顆原子彈。其中一顆是在德國北部的呂根島,另外兩顆則在圖林根的奧爾德魯夫。其中,奧爾德魯夫的核試驗是在1945年3月3日21時20分,它比同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試爆的原子彈要早好幾個月。但許多人認為這個說法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因為當時納粹德國缺錢少人,如何開展如此大規模的研究和試驗?當年美國為實施「曼哈頓計劃」曾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調集了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參加了核武器的研製。而納粹德國僅靠為數不多的科技人員就能把原子彈造出來嗎?而在1944年底以前,同盟國的科學家則普遍認為,德國在原子實驗方面遠遠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匈牙利核物理學家愛德華?特勒在一篇文章中說,按照德國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德國人本來在1942年就應該造出原子彈了。
然而,美國執行「阿爾索斯」行動的原子諜報人員,經過仔細偵查發現了納粹德國的鈾計劃和鈾學會有關鈾研究最完整的檔案。從而獲知在1944年底,納粹德國在原子彈方面的研製工作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比之美國洛斯阿拉莫斯中心的研究人員要落後兩年。也就是說當時來自德國的任何突然的核襲擊的可能性應該是不存在的。那麼這是否說明納粹德國沒有原子彈呢?很多研究者認為,法西斯當局大肆推行種族歧視,殘酷迫害有獨立思考的人,特別是猶太人。希特勒還曾下令逮捕持不同政見的科學家,致使像哈恩、施特拉斯曼、邁特納、愛因斯坦、賴納及弗里施這樣出類拔萃的科學家紛紛離開德國,逃亡國外。這使得德國大量人才外流。對製造原子彈無疑是十分不利的。而且德國在原子能的研究方面,沒有全面的指導和統一的目標,各單位之間缺少協作。希特勒把相當大的科技力量用來研製「V-2」型導彈,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勢必影響對原子彈的研製。
那麼究竟納粹德國是否擁有原子彈呢?今天下結論恐怕還為時過早。
⑥ 世界第一顆原子彈是在哪個國家試驗成功的.
世界第一顆原 子 彈是在美國試驗成功的
【過程】:
1942年6月,美國的原 子 彈研製計劃正式開始,由於研 制 計 劃的總 部開始設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因此叫做「曼哈頓計劃」。
1942年12月2日,在費米的指導下,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原 子反 應 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實現了可控的鏈 式 反 應。
1943年春,奧本海默領導科研人員開始了製造原 子 彈的工作;
1944年,美國橡樹嶺工廠生產出第一批濃 縮 鈾 原材料;
1945年7月12日,第一顆實驗性原 子 彈開始最後的裝配。7月16日,美國的第一顆原 子 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 爆成功,爆 炸當量大約21000噸TNT炸 彈。標志著世界已進入核武器時代。
——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第一次 核 爆 炸
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放名為小男孩的原 子 彈;
8月9日 ,向長崎投放名為胖子的原 子 彈。
⑦ 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幾個國家有核彈
二戰時期,只有美國造出了原子彈。當時德國,日本都在研究,德國的工廠被轟炸了,日本沒有原料。
戰後,蘇聯,英國法國都造出了核彈。1964年我們中國造出了原子彈。後來印度,巴基斯坦,朝鮮也有了核武器。
⑧ 二戰時期是哪個國家最先研製核武器的
最先開始研究核武器的是德國。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西方國家最好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⑨ 二戰時德國先於美國製造出原子彈嗎
美國最先製造出原子彈
德國作為一個在本世紀初在物理學領域曾遙遙領先,特別是在核物理研究方面擁有象海森堡、蓋革、博特和在放射化學上有象哈恩這樣優秀人才的國家;作為一個最先在實驗室里分離出鈾235,首先發現核裂變和具有強大的化學工業,並佔有很好的鈾資源的國家;作為一個具有良好的組織傳統,而且即使是蓋世太保這樣的特務組織也對科學研究有一定興趣的國家,德國卻未能在世界上首先製造出原子彈,其中的原因是很復雜的。
一:納粹對現代科學、尤其是抽象科學的反對,使得核物理研究失去了基礎當現代物理學的一些概念與經典物理學發生沖突時,德國物理學界的保守勢力和親納粹分子,無形中接受和應用了納粹的理論宣傳,而將這種學術上的沖突歸並為政治和民族觀念上的沖突。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勒納和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斯塔克,從20年代起就致力於所謂「日耳曼物理學」的研究和分類,企圖為經典物理學找到「日耳曼血統「的原因。勒納攻擊相對論為「猶太人的詭計」,斯塔克宣稱量子力學是「徒勞的形式主義」。他們不斷地晉見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高級領導人,並在納粹主管宣傳的羅森堡的支持下,不斷地在報紙和雜志上發表文章,攻擊愛因斯坦、普朗克、索末菲、海森堡和他們的學說,企圖將自己的「日耳曼物理學」強加於德國社會。
二:納粹對猶太科學家的迫害,使大量優秀科學家逃離德國,導致核研究方面的人才匱乏,同時也成全了美國的核計劃。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哥廷根的4個物理和數學研究所的所長中有3個離職,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離開了柏林。這一年共有20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辭職而去,其中包括11位物理學家。在戰爭前夕,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職務,這些職務大多落到了不學無術的納粹分子手裡。在索末菲的領導下,慕尼黑大學曾經是一個很出色的原子研究中心。1935年,索末菲准備退休時,他與其他學者想請海森堡作為接班人,但納粹分子拒絕了這一要求。經過3年的較量,最後還是由一名納粹分子占據了這個職務,從而斷送了這個中心。納粹在青年學生中進行煽動並徵兵,還使德國的核研究失去了一批年輕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對於研製原子彈這樣大規模和復雜的科學研究,一支有志獻身於研究,精力旺盛,反應靈敏的年輕研究隊伍是必不可少的,但德國恰恰缺少這樣一支隊伍。
三:納粹對核研究的組織工作不得力。希特勒將科學研究和人的品德對立起來,他強調:「德國教育需要的是個人為團體的犧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學助長起來的物質利己主義。」盡管德國郵電部長奧尼索格在1940年就對希特勒講過原子彈,斯皮爾在1942年又向他匯報過,但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記載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曾採取行動的文件。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賭注押在閃擊戰上,認定戰爭會很快結束,認為不需花費大力氣去研製尚無把握的新式武器,沒有原子彈照樣可以取勝。納粹頭目們還從發動戰爭的實用需要出發,一開始就把研製火箭武器放在首要地位,僅從1937年到1940年,德國陸軍在發展大型火箭方面就花費了5.5億馬克,而德國軍備部長施佩爾批准給予「鈾計劃」的經費,只有100多萬馬克。這與美國的「曼哈頓工程」相比,還不到千分之一。
四:德國人對原子彈的研究發生了偏差。製造原子彈離不開反應堆,有了反應堆才能摸清形成大量核裂變的規律,而製造反應堆必須有能夠使中子裂變速度變慢的物質,即減速劑。德國科學家最初找到了兩種控制中子裂變的物質,一是重水,二是石墨。德國科學家開始採用的反應堆是石墨沸水堆,石墨有減慢中子的作用。布雷格根據自己的理論推斷和計算的結果,很有預見地認為最理想的減速劑是石墨。於是他提出需要100塊長3米、寬0.6米的石墨片進行深入的研究。生產任務交給了位於拉齊步日的一家工廠,由於石墨片的規格特殊,數量大,加上緊迫的交貨期限,引起了總工藝師埃爾溫·施密特的猜測,他斷定這是用於軍事目的,於是,他設法使生產出來的石墨片中含有二氧化鐵、鈣和硫等雜質。布雷格不知其中緣由,他用這些含雜質的石墨片進行試驗,結果屢試屢敗,最後不得不懷疑是自己的理論或計算出了問題,布雷格只得另從其他途徑尋找新的減速劑,原以接近製造原子彈的日期便大大推遲了。而著名物理學家費米在美國芝加哥設計的用石墨作減速劑的原子反應堆,卻於1942年12月2日試驗成功,打開了可控核裂變的大門,為美國製造原子彈鋪平了道路。正如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在1954年為《紐約時報》著文所說的那樣:「本來布雷格教授是會比美國早兩年造出原子彈的,只是由於他的一個差錯,才使得人類免遭一場全面的浩劫。」布雷格面對失敗,不得已另找途徑,經過多次試驗分析,德國科學家們最後確認重水可以充當減速劑。
五:英國特工對挪威重水工廠的破壞使得德國的原子彈研製計劃幾乎陷入停滯。重水由氘和氧化合而成,天然水中的重水含量只有六千分之一左右。德國重水的主要來源是被佔領的挪威的「努爾斯克」重水工廠,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產工廠。英國突擊隊和當地挪威的地下抵抗組織聯合起來,欲圖摧毀這個重水工廠。第一次突擊以失敗告終,但是德軍在抓獲了這些突擊隊員後,未經審判就把他們處決了,但並沒有提高警惕,有效地加強對工廠的保護,以至工廠最後被完全摧毀。後來,重水的供應一直卡著德國核研究的脖子。1942年,德國全部的科研計劃歸戈林管理,一批科研人員也從前線返回實驗室,但在這一年雖然有2500萬馬克的科研經費沒有用完,卻沒有對急需資金的核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以後,重水工廠和鈾工廠相繼遭到破壞,加上前線告急,德國的工業再也負擔不起核反應堆的建造和原子彈的研製任務了。
六:德國科學家內部的思想混亂和失誤部分參加德國核研究的人是很消極的,並沒有全心全意投入研究工作,大多數科學家都是帶著像海森堡那樣的復雜心情參加核研究的。其時,德國「鈾計劃」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已認識到許多原子彈的關鍵技術問題,如,他認識到了製造原子彈的核心部分——反射器和臨界質量問題。他在德國戰敗之時,曾對哈恩說過:一個直徑54厘米、重約1噸的球狀鈾235,能夠利用「極快的中子「維持鏈式反應,並產生大量的中子,但是,如果鈾235材料外麵包有一種「反射器」的話,那麼有250公斤的鈾235就能起爆了……通過臨界質量以下的兩小塊鈾235壓到一起的方法,就能控制起爆時間。海森堡等德國科學家在戰爭期間故意避開了對原子彈的研究,轉而研究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這是使德國原子彈研製工作沒有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海森堡對他的行為曾這樣解釋道:「在專制政權統治下,只有那些表面上與政府合作的人才能進行有效的積極抵抗。」另一位科學家羅伯特·容克對此作了補充:「海森堡和他的朋友們之所以原因從事德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這首先是為了使另外一些缺乏覺悟的物理學家無法把他們決心使之失敗的事業推向成功。」而一直與納粹作頑強斗爭的勞厄,在評論德國失敗時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作出新發現的願望,他就作不出新發現。」
⑩ 二戰中如果德國首先製造出原子彈,首先會投向美國還是蘇聯
我們都知道在展期間首先製造出原子彈的國家其實是美國。他們一共也就製造出了三顆原子彈,一顆用在了實驗上面,另外兩顆用在了日本那邊。由於日本吃了雄心豹子膽,他們太想吞並這些國家了,所以向美國伸出了魔爪。當然日本也是首先嘗到了原子彈的威力。
雖然在二戰期間戰爭局面是非常慘烈的,但是二戰過去了以後也形成了各個國家不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