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第一:社會意識形態的對抗,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資本家和無產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用德國去對抗蘇聯,只不過德國先把法國給幹掉了。
第二:對資源的需求,德國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深處歐洲內陸,遭到英法等國的封鎖,所以蘇聯豐富的自然資源一直是德國所渴求的。
第三:對蘇聯強大的害怕,蘇聯在其前期表現出來的超快發展速度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驚和害怕,德國也是一樣。在蘇聯強盛之後,勢必會侵略西歐,蘇德遲早會有一戰。
第四:德國和蘇聯是世仇,歷史上,蘇聯的前身沙俄與歐洲其他國家相處的都不愉快,都有很深的隔閡與仇恨。
當然,德國的過於狂妄自大,對蘇聯認識不足、戰略上的多次失誤記憶兩國國力的差距,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B.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西歐當時不產石油,中東的石油也沒有發現,德國的裝甲師急缺石油,離德國最近的油田在羅馬尼亞,在蘇聯控制中。
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東路大軍專門沖著黑海附近的油田去的。
還有當時的蘇聯因為5年計劃,工業、軍事等方面發展及其迅速,擴軍及其迅猛。按照蘇聯當時的發展速度,肯定會在1-2年內完全超過德國,而且蘇聯人口多,資源厚,跟德國必有一戰。
德國跟蘇聯肯定要打,早打肯定比晚打好。德國也正好挑在斯大林搞清 洗的時候,蘇軍指揮能力最薄弱的時機,這是完全正確的。
就像當年的拿破崙,他入侵俄國就是因為俄國的新沙皇,正在通過外交手段組織新一輪的「反法聯盟」,如果拿破崙不去打俄國,各國的聯軍會在6個月之內再次登錄法國本土。
C. 希特勒為何會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數百萬大軍突然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德國閃擊蘇聯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在剛剛滅亡法國不足一年,空襲英國的海獅計劃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為什麼德國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德國軍隊
在德國軍隊樂觀的估計里,進攻蘇聯也是一場閃擊戰,他們計劃短時間內就消滅蘇聯軍隊主力,逼迫蘇聯投降。而蘇聯在此之前的表現,也印證了德國的觀點。由於大清洗對於蘇聯軍隊的嚴重破壞和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糟糕的表現,都使希特勒和德國樂觀的相信,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當然,蘇德戰場最終的結果證明納粹德國和希特勒顯然是錯誤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雖然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並沒有被一擊倒下,反而憑借無與倫比的縱深和動員能力,堅持和德國戰斗。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惡劣天氣也成為蘇聯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國捐棄前嫌,對蘇聯進行大力支援,最終使德國軍隊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並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最終失敗。
D. 納粹德國為什麼要入侵蘇聯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旁睡。任何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都是對於自己的實力有著超強的自信和自尊心的,對於強者的敵意就會很強,就一定會挑戰對方。這便是發過與俄羅斯,德國和蘇聯的故事。
從基輔羅斯開始,到後來的莫斯科大公國,地處嚴寒嚴峻環境當中的斯拉夫人就一直奉行的是向外擴張的政策。於是俄羅斯從一個小的公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橫跨亞歐大陸,東西跨多個時區的大國。並且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努力之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警察。哪怕在前蘇聯建國之初的那段歲月里,蘇聯對於歐洲大陸的影響力和威脅都並沒有完全消退。
德國在一戰戰敗之後,受盡其他戰勝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剝削壓榨,英法兩國各懷心思想要把德國作為制約彼此的工具而全然不顧德國國內人民的生活現狀的做法引起了德國民眾強烈的不滿和之後巨大的反彈。這便是德國之後發動二戰,四處侵略的一部分原因。因為德國人民知道被壓榨和剝削是什麼滋味,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
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在歐洲大陸便已經只剩下英國和蘇聯這兩個大敵還沒有解決了。一旦處理掉英國和蘇聯,德國便可以實現歐洲大一統的宏偉目標。
當時國內的狀況是希特勒舉全國之力發動侵略和復仇戰爭,而德國境內的政治局勢對於希特勒個人而言並不算很有利,於是希特勒希望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百姓的視線,緩解自己的壓力。通過連續不斷的作戰掩蓋自己國內存在的諸多問題,鞏固自己的統治。就這樣,希特勒在自己與英國的戰斗還沒有結束之際,就兩線作戰進攻蘇聯,並且最終嘗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味道,也因此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自己的生命。
E.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呢
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要一定要拿下蘇聯。
希特勒何止是要拿下蘇聯,希特勒在攻打蘇聯之前已經和號稱陸上第一強國的法國進行了一場大戰。
打完法國之後他又和世界第一海洋強國大英帝國大戰起來。當時不僅僅有不列顛空戰這種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同時,希特勒命令德國的海軍四處出擊,對英國在大西洋上的航線進行破交戰。
雖然大英帝國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但是保護遍布整個大西洋的商船還是顯得力不從心。
(魯登道夫)
所以,希特勒所建立的第三帝國和當初的第二帝國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區別是出於對一戰的反思讓他更激進。
既然德國在強大之後的目的就是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間與世界最強國爭霸,所以就會不可避免的和周邊強國爆發戰爭。
至於為什麼希特勒敢於同時挑戰歐陸強國蘇聯和海洋霸主英國,主要是由於他過於自信了。
因為,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竟然一個多月就淪陷,而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在狼群戰術的攻擊下也岌岌可危。
在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擴大戰爭,同時兩線作戰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話說回來,如果美國不加入戰爭,在德國海軍的封鎖下英國很難支持到1942年。解決了英國,即便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於事無補,希特勒可以將西線軍隊和資源調到東線,取得對蘇軍的巨大優勢,最終將這個國家打敗。
所以,希特勒自信也是有理由的,只是他小看了美國人。
F. 德國為什麼必須攻打蘇聯
德國必須攻打蘇聯的原因很簡單: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就是利益使然。
二戰時,納粹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攻襲蘇聯,卻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攻打蘇聯是個錯誤。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不願開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見在未開戰之前,他們是有共同利益的。
希特勒自覺能拿下蘇聯,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德國閃電戰戰無不勝,德軍因此士氣高漲,反觀蘇聯在1939年攻打芬蘭這樣的小國時,動員了54萬兵力,去攻打只有12萬多人能派上戰場的芬蘭,第一階段直接有四個師被全殲,戰績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雖然第二階段,蘇聯最終取勝,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蘇聯輸得很慘,蘇聯的表現如此之差,導致了希特勒的誤判,認為蘇聯就是空有大面積的領土和大量的軍隊,戰鬥力差得可憐,希特勒以為憑借德軍的戰鬥力肯定能速勝蘇軍。
然而,一切不以人的意志為左右,當一切蓋棺定論時,時間是歷史最好的證明。
G. 為什麼德國當年敢如此大膽的進攻蘇聯後來蘇聯回過頭來報復的時候給...
當時美國經過一戰的洗禮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而且還與亞歐大陸之間有天然的屏障,但這並不能夠抵擋他日後稱霸世界的野心,蘇聯就被他視作是潛在的對手。所以在二戰初期,美德在意向上基本達成協議,美國不會干涉德國在歐洲的戰事,而歐洲的英法等國在德國的閃電攻擊下節節敗退,北非戰場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極大的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他認為稱霸亞歐大陸的時代就要來臨,所以在1941年6月對當時還處於極度困難時期的蘇聯發動了悍然襲擊,並一度推進至莫斯科附近,但是滑鐵盧之戰再次上演,由於對蘇聯冬季嚴寒准備不足,加上希特勒的決策失誤,德國在蘇聯戰場敗北。而且同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導致美國宣布參戰,在蘇美和英法等國的夾擊下,德國最終投降。
蘇聯攻克柏林後有沒有屠城沒人知道,但強奸搶劫是有報道的,而且攻城之後的頭等大事是搶地皮,因為西面還有英美呢,所以最終出現了東柏林和西柏林還有其間的柏林牆以及之後的東德西德。
關於屠城我估計應該沒有大規模的,畢竟還要顧忌到東西博弈嘛。
H.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數百萬德國大軍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向蘇聯腹地挺進了850-1200公里,佔領了蘇聯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被俘虜。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
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斯大林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根據二戰後蘇聯資料解密。蘇聯早前就制定了「大雷雨計劃」准備先動手進攻德國,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由於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推遲了幾天。但就是因為這幾天時間,巧合的是德國率先實行了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五、希特勒過度自信: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沖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軍隊短短半年時間,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德國樂觀的認為蘇聯經過三十年代的大清洗,紅軍師以上主官被殺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各級軍事指揮員被處死、判刑和流放,導致合格的軍官根本不夠,許多人就是濫竽充數無法勝任工作,多為屍位素餐、溜須拍馬之徒,像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和巴甫洛夫等,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I. 希特勒為什麼會進攻蘇聯是被他在歐洲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嗎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希特勒閃擊蘇聯是一大敗筆,希特勒犯了和拿破崙一樣的錯誤,德國在歐洲的接連勝利使希特勒被沖昏了頭腦。
斯大林和希特勒
再加上蘇聯並不次於德國的先進武器和工業能力,蘇聯國家體制的強大動員能力,蘇聯軍隊和斯大林無與倫比的韌勁兒,蘇聯廣闊的國土和恐怖的戰略縱深,都完全出乎希特勒的意料之外。而且,以美國為首盟國捐棄前嫌,對蘇聯竭盡全力的支持,最終使強大的德國軍隊折戟沉沙。
J. 為什麼說攻佔蘇聯,是德國的最後目標
1941春,德國放棄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入侵蘇聯。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世界各大國聯合起來與之作戰,掀起了一場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元首有稱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戰的野心嗎?答案是,沒有,而且是從來沒有。
一是,親歷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清楚憑借德國的資源,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場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他只希望打敗宿敵法國,在蘇聯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實現德意志民族的輝煌。這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說得很清楚。
更關鍵的是,德國需要烏克蘭的小麥和高加索的石油,而這些戰略目標都必須打敗蘇聯才能實現,這也是出於為德國拓展所謂的“生存空間”,將蘇聯作為德國的殖民地。說白了,兩國必有一仗,而從此德國開始走下神壇。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