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德國的政局動盪,為什麼不改自己的政黨制度呢德國在制度上又做了哪些設計呢
德國的法西斯黨建立於1920年,該年希特勒把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其影響一步步擴大,終於在1932年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藉助該黨的力量,於1933年1月30日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開始在德國建立法西斯獨裁專政。德國持續了14年的民主政體結束了,德國歷史翻開了最黑暗的一頁。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希特勒上台的歷史根源。
雖然德國和英法等國都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我們知道歷史上它們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過是通過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所以封建殘余保留的較少,具有良好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因此盡管當時面臨經濟危機時法西斯主義也曾喧囂一時,但卻沒有能夠上台。
而德國則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事封建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盡管後來經過11月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統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並沒有徹底摧毀舊制度的根基,舊的國家機器幾乎被全部保留下來。所以舊官僚、舊軍官等繼續控制權利。
由於軍國主義傳統,軍隊在國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軍國主義者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府。由於長期的專制統治和專制文化的影響,在很多群眾思想中,對民主自由輕視,而對專制卻很渴望,盲目崇拜權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傳。
第二、經濟危機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觀條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受打擊最嚴重的就是德國。因為它的經濟沒有緩沖的餘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勢力范圍和海外投資;除了龐大的國外債務,另外交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這個時候的德國人民處於飢寒交迫之中。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殺,這還不包括凍死和餓死的。
德國政府對此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對外宣布停止賠款,對內把納稅額提高了幾十億馬克,而且還大量削減工資、救濟金和養老金。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逐漸爆發出來。全德國都爆發了暴風雨般的罷工和失業者的示威遊行,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對魏瑪共和國已經徹底失望,他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德國統治階級對面對危機無能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滿,他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
這次經濟危機給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希特勒抓住了這一機遇,掀起了納粹運動的第二次高潮,納粹黨的影響迅速擴大。從1929年開始,經過了緩慢發展階段的納粹黨進入了飛速發展和奪取政權階段。納粹運動之興起和發展,主要是利用了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利用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是經濟危機為法西斯力量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紀初,德國盛行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給德國《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鐵礦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資和殖民地,還有巨額的戰爭賠款。列寧稱之為搶劫一空、駭人聽聞。當時的德國外長因不敢簽字憤而辭職。和約不僅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奇災大難,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使德國從上到下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於十月革命和德國11月革命的影響,下層群眾對社會主義的渴望也十分強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眾的這種情緒,在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上大做文章。納粹黨的名字中二者都有,黨的綱領中也包含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內容,它在宣傳上也是如此。他在宣傳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現,宣揚亞利安民族至高無上,高叫要復興德國;向工人許諾要實行民族社會主義,消除失業;向農民保證給予土地,向軍國主義者保證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納粹黨在宣傳上傾盡了全力,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希特勒組織了數千名宣傳員和大批學生深入城市和農村,到最基層進行大肆宣傳。在1932年的選舉中納彩的宣傳活動也達到了高潮,他們在大小城市張貼了100萬張彩色招貼畫,散發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一天之內在各地舉行3000次大會。而且在選舉中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技,電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傳車。希特勒還租了一架飛機在全國各地奔波講演,有時一天講演竟達49次。整個德國都被納粹黨攪動了。被危機推入絕境的下層民眾,感到終於看到了希望,紛紛湧向納粹黨。
第四、在德國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的德國,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會力量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革命群眾。作為德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德國共產黨為反對法西斯上台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同時也積極進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聯合的對象就是社會民主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黨,德國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響之下。如果社共兩黨聯合,力量將超過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總統選舉中,德共建議與社會民主黨共同提候選人來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絕,社會民主黨自己也不提。這時共有4個候選人:興登堡(現任總統,軍國主義分子)、希特勒、台爾曼(共產黨)、杜施特堡(民族黨)。共產黨的選舉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選舉希特勒,選舉希特勒就是選舉戰爭」。社民黨的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打擊希特勒」,其根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結果興登堡當選,其後果被共產黨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黨呼籲立即舉行全國的總罷工,來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動,工人的罷工挽救了共和國),但社會民主黨以希特勒上台沒有違反憲法為理由給予拒絕。結果,由於他們一再拒絕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要求,工人階級被分裂了,沒有力量打退反動派的進攻。德國的工人階級最終也沒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納粹黨在爭取下層群眾支持的同時,十分注意同統治階級勾結。由於納粹黨進行社會主義宣傳,壟斷資產階級一開始對它有所戒備。但希特勒積極努力,多次與經濟界的重要人物進行會談,他保證決不侵犯他們的利益,而且還要為他們開辟海外市場。壟斷資產階級開始在政治和經濟上對他進行大力支持。
鋼鐵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三天就給了300萬馬克的選舉活動費。不僅給納粹黨大量資金,而且還獻計獻策,進行幕後活動。1932年11月,一些德國著名的大壟斷資本家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等人聯名寫信給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就連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為止也給了希特勒200萬馬克,被廢的皇太子兩次上書興登堡,勸他讓希特勒上台組閣。納粹黨還得到了外國資本家的支持,如英國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等都資助過納粹黨。
我們看到,壟斷資產階級是納粹黨的後台,沒有他們的直接支持和積極扶植,納粹黨別說上台執政,就連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
B. 【急!】德國君主立憲制的局限性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總統制、法國的共和制和德國的君主立憲制等幾種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
1、英國是現代議會制度的發源地,《權利法案》的頒布是議會制度真正開始的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產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上的原則,對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它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創立了世界政治體制的有一個先例。
3、從1789年起,法國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直到1875年國民議會才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
4、德國在完成統一後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其整體與歐美國家相比雖有很大的差異,但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學法指導:
學習本單元內容,應注意把握以下問題:
1、把握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過程、特點和意義、影響,認識到代議制政治的進步性。
2、分析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特點和意義、影響,認識美國1787年憲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把握法國共和之確立的過程、意義,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4、分析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局限性和意義、影響,認識德意志帝國的特點。
5、要注意充分結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到民主政治和各國憲法,都屬於政治上層建築方面的內容,應充分結合各國具體的國情,把握其形成、確立的原因、條件及特點。
6、依法治國、民主政治建設是當今的時政熱點問題,應結合國際、國內的相關熱點問題進行探究、剖析,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識,足額會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重難突破:
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作用
(1)亦稱「君主立憲」。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用憲法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決定,君主沒有實權,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由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如英國,從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化身」,但實際上英王的權力虛有其表,法律上賦予英王的權力都由內閣和議會行使。在現代英國,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一種權力象徵。
(2)特點: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它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以兩黨制、常任文官制為主要特點。國王不僅遠離至上權力,「臨朝不理政」,而且游離於黨派政治紛爭之外,無權廢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國家實權的是現代代議制政府。
(3)作用:政治作用主要體現在,英王是國家元首,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英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進步性與局限性
(1)內容:
①立法權歸於國會
a.國會實行兩院制;b.參議院、眾議院的選舉規則;c.立法權歸於國會,法律的實施經總統批准;d.國會擁有宣戰權;e.參議院對總統任命權、締結條約的審批權;f.在職官員不得成為國會議員。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
③司法權:歸於聯邦法院。
④「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權力之間制約達到平衡。
(2) 進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②西歐的啟蒙思想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在整個政治制度史中堪稱典範,對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範作用。
③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於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於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
⑤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帶來美國長期穩定。
(3)局限性:
①剛剛獨立的美國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所以美國1787年憲法強調三權分立的原則,強調政權的組織形式,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在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明顯,婦女地位低下。
②以財產多少為劃分標准。
從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關系等方面,簡要分析和對比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 同:君主立憲制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他們國體一致,都是資產階級專政。
(2)他們的政體不一樣。①君主制是國家元首世襲的一種政治體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中,世襲的君主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權利受到憲法的限制,是統而不治的虛君。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利機關,內閣對議會負責,如英國。②共和制是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一種政治體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分為議會制和總統制兩種。總統制的民主共和制,指總統由選舉產生,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總司令;行政權集於總統,總統決定對內對外政策,擁有極廣泛的權利,如美國。
項目
美國總統制
共和制
英國君主
立憲制
國家元首
總統
國王
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
選民選舉產生
世襲
國家元首有無任期
任期制
終身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無
政府首腦
總統
首相
政府如何產生
總統任命
議會產生
C. 簡述德國法西斯上台的原因及其統治的特點。
納粹黨上台的原因:
第一,魏瑪共和國是由於德國戰敗而產生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左右兩方面的攻擊,基礎是不牢固的。
第二,納粹黨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到上台前已經是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黨。它得到廣大中下層群眾,特別是城鄉小資產階級的支持,他們約佔德國人口的40%。(強大的宣傳運動)
第三,各個資產階級舊政黨已喪失了對群眾的影響。
第四,工人運動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納粹黨上台的力量。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相互敵視由來已久,工會也是分裂的。由於德國無產階級沒有能夠建立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便被納粹分子攫取了政權。
特點:
最大特點:個人主義專制獨裁恐怖統治
具體:
1)修改憲法。「授權法」
2)掌握全國行政權
3)解散各政黨
4)有計劃迫害猶太人
5)實行特務統治
6)實行法西斯文化專制
7)擴軍備戰
D. 現在的德國還能容忍專制嗎
希特勒或法西斯式的專制在當時的年代是有必要的.因為在20世紀初期德國的民主政府一直很軟弱.無法強力的控制整個國家的發展.所以需要希特勒或法西斯式的專制.所以若是有必要德國再次出現這種專制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又依據現實情況看,這種需要專制的可能又是很小的
E. 德國什麼時候結束國王專制的,什麼時候轉為總統制的,是什麼事件
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至於你提到的這個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1918年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出現了總統和總理,但是這個總統的概念很模糊。嚴格意義上的總統制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特奧多爾·豪伊斯在1949年-1959年擔任了第一任總統
F. 聯邦德國是怎樣結束半專制的君主立憲制的
我不知道你這德國的半專制君主立憲制哪查到的,德國開始時純粹的君主制,後來改革成了二元君主議會制,二元君主議會制是一戰末期被政變推翻的,成立了共和國。而且那時叫德意志聯邦,不是什麼聯邦德國。
G. 德國會有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原因
A.德意志的統一:
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
B.德意志帝國:1871年,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1.專制色彩濃厚,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深遠。
2.《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制。帝國國會為人民代表機構,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選舉產生,雖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濃厚專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
總的就是:沒有摧毀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薄弱。
H. 分析德國法西斯專制制度建立的社會歷史原因
1.經濟上: 經濟危機為納粹運動的崛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激化了各種矛盾,社會各階層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正是利用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以及人們群眾對共和國政府的不滿情緒,納粹黨大肆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以全民族利益代表者的面目,打出復興德意志民族的旗幟,宣揚民族復仇主義,高叫擴大生存空間,並且以能夠恢復國民經濟為宣傳手段,拉攏了全體德國人民 。憑借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納粹勢力影響迅速擴大。
歷史文化上: 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是法西斯上台的歷史根源., 德國統一後,建立了保留濃厚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尤其軍隊在帝國中占據重要地位。一戰後,建立的民主政權,並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根基很薄弱,這使得民眾很容易接受反共和制的宣傳和鼓動。並且一戰後,戰勝國對德國的裁決引起了強烈的民族矛盾,德國人對周邊的法國和英國人極度不滿,很容易受到鼓動,產生強烈的反抗情緒,納粹黨抓住這點,牢牢抓住了國人的心。
政治上:1、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法西斯勢力大力扶持。這是法西斯能夠立足的根基,就是有強大的統治基礎。納粹黨領袖希特勒積極同統治階級和軍隊加強聯系。希特勒一再向資本家保證,決不觸犯私有財產;攻擊社會主義蘇聯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主張建立獨裁統治。壟斷資產階級也迫切需要一個強權人物來穩定統治秩序。從1930年起壟斷資本家的金錢源源不斷的流入納粹黨的金庫。1933年在壟斷資本家的支持下,希特勒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壟斷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擴大了納粹黨的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進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2、當時的政府未能建立起統一的反法西斯同盟,任其肆意發展,最終導致影響了斗爭的進程,也就是說忽視了法西斯的發展,掉以輕心。3、希特勒的個人努力,他發揮自己的個人領導到能力,周遊全國,煽動人民相信他那政黨。
後果:1、加速了對其殖民地的擴張,因為當時正值經濟危機,法西斯上台後以此方法來應付危機。尤其是加速了對中國的加緊剝削和資本輸出。
2、加速了德國對外擴張和侵略。法西斯強調的就是軍國主義,完全的軍事化統治,同時也加重了被殖民地區的壓榨。
3、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法西斯上台後,軸心國的成立,希特勒等人的野心有了大的發揮平台,東邊與蘇聯、南邊與義大利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加緊對西歐小國的吞並與收攏。北非戰場上,軸心國義大利對埃塞爾比亞的侵略、、、、、這都說明,法西斯的上台無疑就是一個影響世界和平的不穩定因素。
4,是世界人民的災難,把被殖民地區的人民和世界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I. 世界現代史德國政治現代化進程防禦性政策對德國政治發展的影響
19世紀以來德國政治發展的相對滯後性固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諸如專制主義、強權思想、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等歷史傳統的影響等,但從德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出發,統治階級適時而進的「防禦性」政治策略對德國政治發展的這種獨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響。
所謂統治階級適時而進的「防禦性」策略,是指統治階級在歷史發展潮流和革命「威脅」面前,能夠「先發制人」,主動順應歷史潮流和滿足某些「革命」要求,進而達到駕馭時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在這種政治策略下,相伴而來的必然是政治上相對保守和滯後的色彩。
(9)德國如何防止專制擴展閱讀:
德國由於傳統統治階級在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中沒有受到損害,並繼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結果使得普魯士乃至整個德國的政治現代化進程不可避免地打上他們的烙印,呈現一種保守色彩。
作為普魯士統治階級,面對德國統一的歷史潮流,則能夠正確估計形勢,做出既順應時代潮流又有利於自己利益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