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對儒家思想的看法
儒家的思想以「仁義理智信」為核心,以維護已有的社會結構為行動准則。避免大的變革。
儒家的思想作為修身養性來說還是不錯的,「慎獨」更是很高的精神境界。
但是作為在社會上的原則有幾個問題:
1、輕視勞動、商業。
2、沒有競爭思想。
3、中庸之道缺乏進取精神,在目前「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情況下不太適宜
Ⅱ 孔子和儒家思想為何享譽世界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稱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Ⅲ 儒家對世界的影響
儒首先要連接儒家文化。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發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愛人"的說法,仁的基本含義應該落實到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上面,具體地說,應該承認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確的人化意識和行為。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倫義務,希望人人盡倫盡職。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應該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以"愛人"解釋仁,作為仁德的根本標志,他不僅希望以"仁愛"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以"仁愛"原則來治國安邦。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孔子思想自然是基於對那時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仁愛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會如何安定,是怎樣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層面上,孔子的仁愛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從而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以仁來統攝諸德,強調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誠信、寬厚、敏捷等德行作為實現仁德的標志。
孔子以後的幾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對仁學有重要發展。尤其是孟子將孔子的仁愛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影響後世極大。孟子把"惻隱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憐憫、同情之心,進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因而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備了仁德,才能以仁愛之心處世待人。
在將仁愛思想建立成為人性論的依據之後,孟子又將仁愛精神推而及於政治,從而產生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便是孟子的仁政論。在他看來,仁與不仁應當作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經驗已經反復證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國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統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不施仁政是絕對做不到的。
秦漢以後,孔、孟的仁學思想不僅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且還在後世的實踐和闡發下繼續得到了發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訓,給了漢初統治者們帶來太多的思考。當戰爭的煙塵散盡後,漢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認真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陸賈因此撰成《新語》,認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導致強秦速滅的重要原因。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話更是切中了要害,這便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對漢初的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面對極度凋弊、百業俱廢的嚴峻現實,漢初的統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他們看到了儒學"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的特徵,於是,當經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之後,他們還是選擇了儒家思想,以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倫理綱常。
漢統治者取用儒學卻不是專用儒學,他們也離不開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張,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漢武帝的歡迎。漢朝學術是一種綜合學術,那時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雜糅,仁義與法刑並列。這表現在漢朝的施政方針上,則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刑德並用"。西漢的"中興之主"宣帝就表白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武帝便是"內多欲而外施仁義",雖然他們內里多欲,但為了江山的長治久安,仍然要壓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義。
儒家的仁義主張總是在與政治上的強力抗爭著。秦漢時期,現實政治生活中民本思想的提倡以及政治批評的活躍,總是生動地體現著仁學的精神。漢代,從賈誼的政論、董仲舒的抑兼並、廢奴婢、除專殺之威、不與民爭利的政治主張,到夏侯勝、貢禹、鮑宣對暴政的揭露與抨擊,無不貫穿著仁學精神。
東漢後期,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玄學產生,佛教、道教流行。玄學盛行之際,"名教"被批判,周公、孔子遭輕薄。例如,東漢末年的曹操曾因"後生者不見有仁義禮讓之風"而傷神,但他卻認為"承平尚德治,亂世賞功能",故下《舉賢勿拘品行令》,宣稱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玄學家也有人認為儒家的倫常合乎人性自然而加以肯定,說"夫仁義者,人之性也",這不是對儒家"名教"的調和,便是用道家的理論為儒家思想作論證。魏晉隋唐長期的儒、佛、道"三教"爭斗時期,儒家的仁學甚至淪落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宋明時期,理學興起,仁學終於走出了危機。孔孟道統取得了獨尊地位,以仁為核心與實質的倫理本體建立起來。理學家集從前仁學之大成並有重大發展,他們以仁為理、為太極,將仁的實質歸結為"天地生物之心",使仁的思想更加豐富,恢復了仁學的目的論精神,仁學也真正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在此背景下,王安石樂做"親民之官",立志改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倡導革新;張載立志"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多的人在反對權奸或者挽救民族危亡的關頭表現出高風亮節,視死如歸,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正氣歌"。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更心系"萬民之憂樂",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為理學時代的仁學做了極好的總結。
近代以來,內憂外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譚嗣同的《仁學》、康有為的《大同書》是批判繼承發展仁學的代表,體現了仁學在近代的新變化、新面貌。前者以仁作為沖決羅網的動力,他提出"民本君末"、"君權民授",提倡仁說,謂"仁以通為第一義";後者以仁為未來理想社會的價值基礎,看起來它吸收了民主、自由、人權等資產階級思想,與孔孟仁學有"實質"區別,但其深層核心處卻依然體現了孔孟仁學的價值標准。
孔子仁學思想內含豐富,並為後世歷代繼承和發揚。考察這樣的歷程,我們不難得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認識。
首先,後世學者認為孔子思想中包含仁禮矛盾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我們研究孔子的思想,認為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最初,孔子所關注較多的是禮,他所念念於懷的是如何以周代禮樂重整社會。但事與願違,孔子到處碰壁,他不得不進一步思考"禮"之不行的深層原因,便開始越來越多地談論"仁",議論仁與禮的關系,孔子的仁學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孔子所處的年代正值春秋末年,當時的奴隸制社會風雨飄搖,"禮崩樂壞"。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孔子《顏淵》),想女媧補天,又不合時宜。孔子不是沒看到這一點,當他的行"仁"主張處處碰壁,便不斷發出怨嘆"時也,命也"。他既是從仁,又是從命,始終不能擺脫這一世界觀上的矛盾。盡管孔子常嘆自己時乖命蹇,他的植根於宗法關系以倫理道德為內容的仁學思想卻在哲學上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Ⅳ 儒家思想在國外的影響
儒學在國外的影響。現在的儒學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文化,而是屬於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說,孔子不再僅僅是中國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國門,首先傳到朝鮮。公元三世紀,朝鮮一個學者叫王仁,他帶著一本《論語》到了日本,從此,日本也有了儒學。
雖然,日本和朝鮮都接受了儒家的學說,但是儒家學說在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有所不同。從朝鮮向韓國發展的儒學,越來越突出的是朱子學,即"程朱理學"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說,在韓國當今社會里起主導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學,受孔子思想影響更大,之後就是王陽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陽明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對朝鮮(包括今天的韓國)、日本來講,其儒學的表現形態,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學也很早就傳進了越南。有人認為是在秦朝時期。但在越南,儒學發展的命運比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從法國佔領越南後,儒學的地位一直比較低。直到南越時期,儒學的地位才稍高一點。最近幾年,有些學者重新提出,應該在東亞設立一個道場來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傳入西方,被確認的准確時間為1593年。據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朱謙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說,1593年由義大利人利瑪竇首先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從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論語》,知道了儒家思想。後來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哲學家萊布尼茨都曾系統地研究了《易經》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正是在研究《易經》基礎上,萊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進位制,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可以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僅在中國,也不僅僅在東方的日本、韓國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1988年2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開會,會後發表了一個宣言,最後的一句話寫道: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裡去汲取智慧。
Ⅳ 儒家文化來源於哪個國家
儒家文化來源於中國。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Ⅵ 儒家思想是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為什麼在西方不受歡迎
西方當時已經不是封建社會了,他們當時提出的是以科學的態度來研究事物,並且在我們中國當時已經興起了新文化運動和洋務運動,而當時新文化運動矛頭針對的其實就是儒家所維護的封建思想,甚至我們當時可以看出當時許許多多的孔子廟都被砸了,其實儒家思想在我國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封建主義對農民的迫害,還有農民與地主之間日漸尖銳的矛盾才導致了封建主義的失敗,而不是儒家思想導致了封建主義的失敗,並且孔子的經典名著論語現在也仍然是一本名著,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於我國的發展還是很重要的。
Ⅶ 為什麼在德國,老子的知名度比孔子要高的多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博學多才,而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
他所寫的《道德經》含有很豐富的辯證的思想,這就區別於儒家思想了,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的道教,可能更加適合德國人的思想,西方有思想的科學家,大多喜歡老莊哲學,崇尚道法自然,更加能說服自己的內心。
Ⅷ 儒家思想對周邊國家有什麼影響
儒學早在漢唐時期便超出中國范圍,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國輻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孔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且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許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遠播海外,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廣大的儒學文化圈,覆蓋的人口超過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傳到歐洲,造成很大震動。中國的文官制度經歐洲人改造,成為西方的文官制度;孔子、儒家思想還啟發了歐洲啟蒙思想家,在思想啟蒙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法國霍爾巴赫主張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狄德羅認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藝術、智慧、政治、哲學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伏爾泰認為儒家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並將"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入法國最早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萊布尼茲主張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相互結合、溝通;沃爾夫主張以儒家倫理來補充基督教的不及,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所用的精神辯證法與中國儒家經典《大學》的辯證法相吻合;費爾巴哈汲取孔子"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強調對己以合理的自我節制,對人以愛,並試圖把這種道德推廣到家庭、集團、社會、民族和國家中去。
東亞經濟騰飛與儒學文化
日、韓等東亞各國幾十年來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和對這些國家社會和文化影響極深的儒學文化不能說沒有關系,就此,海內外學者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日本學者田久孝翁談到日本能成為經濟大國時,認為其中一條主要原因即日本經濟是貫徹和平經濟學思想,而和平經濟學的出發點則應歸之於經世濟民的思想,經世濟民正是儒學思想的成分。他滿懷激情地倡議儒教文化圈的確立。李#平(中國社科院)分析了儒學文化為基礎的"東亞意識"與東亞"金融危機"的關系:東亞地區曾出現過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是實實在在的,做為東亞奇跡的文化基礎是"東亞意識",而形成東亞地區這次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東亞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產業結構問題、泡沫經濟問題、銀行系統問題等。這場危機已基本過去了,而克服這場危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調動東亞社會內部的因素,而"東亞意識"是其積極因素之一。
湯恩佳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就和社會形態是利用儒學思想的最佳成果。儒學對日本社會和文化具有深刻影響,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代,突出王陽明的儒學精神、孔子思想,後來與現代化相結合,實踐出今天國強民富、社會安定的日本。
"和"則興,"同"則衰。黎紅雷(中山大學)指出,東亞地區在"後現代化"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和則多力"優勢,實行"舉國一致"體制,動員全民族全社會力量,創造出像日本那樣的"政企聯合體"和"企業命運共同體"的協作模式,形成了建設現代化的"合力"。在短短二三十年裡趕上了歐美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但實踐中未把握好"和諧"與"同一"的分寸。偏愛追求和諧,為和而求同趨同,甚至去和而取同,出現了像韓國那樣的"官商合一"之僵硬體制,結果窒息了社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陷入"同則不繼"局面,帶來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惡果。這也可以是一個前車之鑒。
孔子屬於全世界
孔子有「聖人」之稱,他被評為對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前百名。孟子有「亞聖」之稱,顧名思義就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他們所以受世人敬仰千年不光是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2千年中國的正統思想,還因為古代的中國的強大張力把儒家思想向外輻射。在東亞形成了一個「龍文化圈」,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越南,馬來半島。。。而隨著現代中國的崛起,亞洲經濟的發展,儒家思想也開始受到西方的關注。現在,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越來越多。。。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13 18:25 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且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有「聖人」之稱,他被評為對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前百名。孟子有「亞聖」之稱,顧名思義就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他們所以受世人敬仰千年不光是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2千年中國的正統思想,還因為古代的中國的強大張力把儒家思想向外輻射。在東亞形成了一個「龍文化圈」,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越南,馬來半島。。。而隨著現代中國的崛起,亞洲經濟的發展,儒家思想也開始受到西方的關注。現在,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越來越多。。。
Ⅸ 哪些國家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後,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但是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中國古代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不是只有「四大發明」,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政治文化,對於人類近代文明也有過積極的貢獻。明清之際,歐洲的耶穌會士歷經千辛,溝通中西文化,把中國當時的主體文化——儒學——程朱理學,用輪船運往17—18世紀的歐洲,在那裡曾經形成過100年的中國文化熱,儒家思想與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歐洲新思想相結合,成為歐洲近代歷史發展的主導精神——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思想淵源。
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是中國儒學在歐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網路全書派」把中國儒學,作為反對神權統治下歐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學——新儒學,成為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創立古典哲學的依據,並用以反對羅馬教廷的啟示神學;被稱為「歐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學為依據,開創了近代歐洲政治經濟學的新紀元,為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Ⅹ 儒家思想的傳播
德國近代哲學的鼻祖、對德國思想啟蒙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16)就勤於研究中國文化。他年輕的時候就閱讀了法文版的孔子傳記和研究文集,後來又從在華傳教士手中獲得了許多研究中國問題的第一手資料。他生前曾經出版過《中國近事》(1667)一書,但是他還有許多關於中國問題的看法在生前並沒有發表。萊布尼茨認為,中國有著令人贊嘆的道德,還有自然神論的哲學家說,其哲學體系創立於3000年以前,遠在希臘人的哲學之前。萊布尼茨受《周易》中卦象的啟發創制的二進制演算法、成為近代信息技術的基礎。在他著名的《單子論》(1714)中,萊布尼茨也充分吸收了中國哲學、尤其是宋代理學的精華。萊布尼茨的學生沃爾夫認為儒家哲學具有理性的特點,是非宗教性的。德國啟蒙運動的精英康德、赫爾德等人都很了解中國,也了解孔子和儒家的主張,但真正把東方價值觀吃透了的要算歌德。由於歌德首先是一個文學家,因此,他對儒家文化的認識也是從一些翻譯過去的文學作品開始的。歌德曾經讀過《好俅傳》、《老生兒》、《花箋記》、《玉姣梨》等中國小說,並通過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銳地發覺了中國禮教的特點。對於中國的孝道,歌德也有深刻的體認,他悅:"孝是一切之本,因為有敬,所以人到底是個人。"這頗合《孝經》之精髓。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國詩歌寫了《中德四季晨昏雜詠》,對於儒家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境體會尤深。其中一首寫道:"暮色徐徐下沉,景物俱已遠遁。長庚最早升起,光輝柔美晶瑩!萬象搖曳無定,夜霧冉冉上升,一池靜謐湖水,映出深沉黑影。此時在那東方,該有朗朗月光。秀發也似柳絲,嬉戲在清溪上。柳蔭隨風擺動,月影輕盈跳盪。透過人的眼簾,涼意沁人心田,儒家文化對於歐洲思想啟蒙的影響時,我們不能忘記科舉制度給了歐洲當時哲人怎樣的影響,自古以來,歐洲的官爵都是世襲的,除非有戰功受到國王的封賞,一般人想進入權力階層是不可能的。盡管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也曾設想過讓哲學家主宰國家權力的理想社會,但是並沒有衡量哲學家的選官制度能夠保證這種社會運轉,而中國古代的科舉選官制度則通過考試的方式,讓寒門子弟也有了進入仕途的機會。這種憑借學問和才幹、"學而優則仕"的制度與18世紀歐洲的啟蒙思想一拍即合,啟蒙思想家們的腦袋裡一直裝著柏拉圖"哲學家當王"的理想,他們反對封建世襲制度,認為應該尊重個人的價值,人人都能通過自由、平等的競爭進入仕途。前面說到的魁奈就特別欣賞中國"有教無類"的教育制度。科舉制度不僅成為啟蒙思想家反對歐洲貴族世襲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為當時歐洲教育改革的一個思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