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德國與波蘭的關系怎麼樣
二戰時德國與波蘭的關系屬於同盟國與軸心國的對立,波蘭在歷史上還被德國、俄國瓜分過幾次。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定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及桑河一線為界劃分勢力范圍,德國於1939年9月1日佔領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侵略波蘭的戰爭自9月8日開始,延續到9月28日,波蘭人奮戰,甚至以血肉之軀的騎兵,連人帶馬沖向坦克,最後波軍不支,成為戰俘。蘇聯入侵波蘭自9月17日開始,經過6個星期戰斗,終於投降,波蘭東部並入蘇聯,在戰後揭發,在卡廷森林中,數千名波蘭軍官慘遭殺害,成為波蘇之間,不解之恨。
納粹佔領波蘭後,為了消滅波蘭和猶太民族,對波蘭人採取絕對手段,有的趕入俄佔領區,或押到德國做苦工,或送進集中營或死亡營,統計對佔領區的猶太人和波蘭人被殺人數,猶太人有600萬、波蘭250萬人之多,其中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全部殺死,僅天主教神父及修士被殺死的就有3000多人,關閉所有的中學,高等院校及圖書館,禁止學生學習波蘭語,掠奪及破壞大量博物館珍貴文物及圖書館重要文獻書籍,但波蘭人對其祖國的歷史有認同性,不屈不撓,始終奮勇戰斗。
1943年4月8日猶太區猶太人發起抗暴,一個月後失敗,納粹把猶太區全毀,倖存者也全都遭殺害;1944年8月2 日華沙起義軍起義,華沙全城居民都參加了苦戰達62天之久,因後援不繼,彈盡糧絕,只得投降,總計起義軍及平民喪生20萬餘人,15000人被送戰俘營, 70萬居民被驅逐出城,數萬平民被送往集中營,其中13000人被送奧斯維辛。華沙城市被夷為廢墟。因為起義受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支持,蘇軍不願支持流亡政府控制的華沙,雖已開近華沙附近,卻按兵不動,波蘭人民成了政治上的犠牲品。
希特勒及其黨衛軍是一批政治狂人,思想偏激,他不僅要消滅猶太民族,對人類也充滿仇恨,希特勒在二戰末期曾下令他的武裝部長將本國一切工業,武裝消毀,不使落入敵人手中,甚至說:"要是戰爭失敗,整個民族跟著滅亡,也是活該,因為是整個德國民族所取,應得的報應。"希特勒曾下命令毀滅巴黎等一系列佔領的城市,因而古老文明的城市華沙就是在他命令下毀滅的,納粹指定執行毀滅華沙的指揮官是Heinrich Reinefaarth和Erich Von den bech,他們都犯下了累累罪行。
二戰之後,蘇聯並沒有歸還在二戰期間和德國一起瓜分佔領的波蘭的領土,而是經美、英、蘇三國同意將原屬戰敗德國的Ostpreusen、 Pommern、 Schlesion和 Danjig等地區劃給波蘭,如此波蘭國家領土西移,統計比戰前領土面積損失約三分之一。當時波蘭領導人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上台宣稱,要驅逐境內的德意志族居民和德國人,其中包含驅逐新劃歸波蘭的原德國領土上的德國人,進行報復,禁令他們說德語,要帶有標志的白色袖套,不得和波蘭人握手等等,接著而來的1944/45及1950波蘭政府兩次將境內1400萬原德國居民強制遣移送回西德,沒收他們的儲蓄,房產及一切財產,有的由通知到出發只有數小時,甚至在路途中不提供糧食和車輛,令其徒步行走到德國,有201萬人在遣返途中死亡。驅逐行動不僅是波蘭,也包括東歐各國,如捷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造成了歐洲近代史上又一次大災難。
在二戰前,中東歐地區各民族混居現象相當普遍。據1931年的統計,波蘭東部1160萬人口中,波蘭人僅佔38%,而62%是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和其它少數民族。德意志族也廣泛分布在東歐各地,僅在捷克與德國和奧地利接壤的蘇台德地區就有350多萬。此外,在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蘇聯等都有不少德意志族人。而希特勒正是利用保護德意志人利益為德國擴大所謂的「生存空間」為借口,從蘇台德德意志人的地位下手,拉開了納粹侵略歐洲的序幕。二戰期間希特勒移居了約100萬德意志人到其侵佔的波蘭領土上,而為了給他們騰出地方,約120萬波蘭人或慘遭殺害,或被驅逐出去。二戰後,被驅逐的命運落到了德國人和中東歐各地的德意志族人頭上。一方面由於美英蘇這3個反法西斯盟國在規劃戰後歐洲秩序過程中錯誤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飽受希特勒鐵蹄踐踏的歐洲各國出於對法西斯德國的仇恨,德國的和德意志族平民成為新的受害者。而最突出的例子是波蘭和捷克。
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的那一跪被載入了史冊。然而,二戰結束以來,在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上,德波兩國政府高層與部分民間人士的步調似乎一直無法協調。目前生活在德國的被驅逐居民,同樣也是希特勒納粹的受害者,他們組織了"被驅逐者聯盟",正式向德國和波蘭法院提出訴訟,要求賠償,希望返回自己的家鄉,即今天的波蘭領土。但他們的願望很難實現,給歐洲曾帶來深重災難的德國人,現在要訴自己的苦,要求在二戰中曾經受過最大災難的國家,承認自己也迫害過別人,給予賠償,確實不容易做到。
波蘭外長福蒂加聲明,二戰結束後,波蘭遣返其境內的德國人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重新劃分歐洲版圖造成的結果,而這一起訴則是企圖篡改二戰責任。聲明強調,是德國發動了二戰,使波蘭遭受巨大損失,並給波蘭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示,不支持被遣返德國人起訴波蘭,但她同時稱德當局「不能阻止他們這樣做」。今天二戰過去已有六十多年,波蘭、捷克、德國都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是完全平等的夥伴關系,但戰爭留下的後遺症和國際政治問題,至今仍然成為波德沖突的焦點。
華沙於1945年開始重建,從1946至1953年華沙老城、新城和克拉科夫(KRAKAU)前城都按原始圖紙建造,1947至1949 年在老城內建東西地道,1971年訂立重建皇宮的整體規劃,至1980年代完成工程,1989年後華沙再次大興土木,華沙的老城建設完全按古老的原來藍圖、外型設計,保存波蘭固有文化精神,但內部是按現代化的建築工程施工,現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城市的名錄。
由於波蘭在地理上與德國接壤,勞動力成本較低,加上近年來大力進行高速公路、遠程交通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正在對包括能源領域在內的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革,波蘭目前已成為德國企業最感興趣的投資地之一。今天,德國是波蘭的第四大投資國,僅次於法國、荷蘭和美國。從1990年以來,德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從最初的100萬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01億美元。德國企業在波蘭的投資重點主要為汽車製造、金融服務業、食品生產及能源產業。同時,德國也是波蘭最重要的外貿夥伴,德波貿易額占波蘭全部外貿額的1/3。僅在2005年,德波貿易額就比上年增長了10%,達到380億歐元。
此外,在波蘭加入歐盟的進程中,德國也起了重要作用。波蘭在2004年5月入盟後,其市場是歐盟新成員國中最大的。它和捷克都是德國在中東歐最重要的外貿夥伴,今日波蘭在東歐各國中經濟處於領先地位,1991年華沙股票交易所開業,成為中東歐領先的證券市場。波蘭經濟已成為該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
德國和波蘭目前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有著密切合作聯系。因此拋開二戰的歷史陰影,德波關系既務實,又錯綜復雜,這種關系中還存在著不確定性,總體而言,雙方的關系還是朝著緩和並改善的方向行進。
㈡ 波蘭與德國不和的原因是什麼
波蘭和德國都是中歐的兩個比較大的國家,是鄰國也是宿敵。
兩國最初結怨於國土的競爭。早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公元10世紀),德國人就開始向波蘭進行侵略擴張。為了抵擋,波蘭人團結一心,建立了波蘭王國。
一戰後波蘭又開始了復國夢,並且搶走了德意志的但澤走廊,1939年初,波蘭在但澤走廊屠殺了大量的德意志人,德意志的怒火瞬間被點燃,對波蘭進行了報復,於是沒過幾個月,德國閃電戰又一次將波蘭滅國了。
波蘭和德國之間早就是水火不容,也許某一天又會聽到波蘭對德國的報復吧!
㈢ 波蘭和德國曾發生很大的矛盾,他們是一個民族嗎
准確來說,日耳曼是許西歐民族的先祖。德意志只是其中一支分支。
日爾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爾曼人不稱自己為日爾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爾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弗里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日耳曼人後裔。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紀錄來自於前2和前1世紀的古典作家。從約200年開始日耳曼人開始使用一種自己的文字。此前的歷史只有通過考古和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考證了。
通過對各個日耳曼語言(哥特語、古德語、古英語、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的仔細比較和日耳曼語言與其它印歐語言的比較語言學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語(也稱「前日耳曼語」或「泛日耳曼語」)。這些比較最主要的結果是:
日耳曼語屬於印歐語言,在這個語族中它屬於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與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最接近。這三種語言一起組成古歐洲語言。前3或2千年時,也就是說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古歐洲語言是中歐的語言。但其精確的地點和時間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或者爭議很大。
日耳曼語言之間非常近似,這很可能說明它們有很長的共同演化的時間。大多數語言學家將前日耳曼語從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分離出來的時間定為前2千年上半葉。
日耳曼語分離出來後它依然與凱爾特語有接觸。一些凱爾特語的詞彙被日耳曼語借用。此外日耳曼語對芬蘭語也有影響。一些日耳曼語的詞彙在芬蘭語中出現(比如國王,日耳曼語為kunningaz,芬蘭語為kuningas,或者指環,日耳曼語為ringaz,芬蘭語為ri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這個詞的來源和意義至今無法定論。「日耳」這個詞在日耳曼語中無法被考證。日耳曼人自己將自己稱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愷撒這里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到此為止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賽西亞人。到此時為止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稱「日耳曼人」是一個比較新的稱呼。一開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這樣稱呼。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
塔西佗在他的書里詳細地列舉了每個日耳曼民族部落從萊茵河到維斯瓦河,從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居住地。
嚴肅地說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稱為日耳曼人。過去曾有很多研究通過考古學研究來推導出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棄。
今天類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學術范圍內重新開始,其目標是使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來獲得一個內在不矛盾的整體影像。按照這個研究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謂的戰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系還有爭議。此前的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農作文化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系幾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產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過去學者們以為日耳曼語言是在約前500年由於日耳曼語語音變遷從其它西部印歐語言中分離出來的。在這個語音變遷中比如k通過ch變為h,或者p變為f,t變為th。
新的研究認為這個變遷很晚才發生,它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前1世紀。最主要的證據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稱。前2世紀後期辛布里人與條頓人一起威脅羅馬北部。這兩個民族的家鄉是今天的丹麥。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後來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語中使用ch來寫,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語音遷移在前2世紀後期還沒有開始或還沒有完成。一些早期流傳下來的地名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這個見解對日耳曼語言學有非常重要的後果。這樣一來至今為止被稱為「泛日耳曼語言」的語言是在前2到1世紀形成的,到1世紀時它又分裂為許多自己的日耳曼語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語言與印歐語言相似,這個更古老的語言沒有被留傳下來,但其基本結構可以被重新構造出來。
通常我們都簡單地把人種分為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不過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膚色受外界影響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種特徵。
還有一種人類學的分類方法是按照語言劃分,大概可分為印歐語系民族(廣義的雅利安人),閃米特語系民族(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倫人,古亞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語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爾人),漢藏語系民族,阿爾泰語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語族)等幾大類。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雅利安民族,這一經納粹德國反復強調的名詞,並不是什麼純種民族,且聽慢慢分解。
今天的歐洲除了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俄羅斯有屬於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的後裔和混血外,其他幾乎都是雅利安民族的後裔和混血。
雅利安人是活躍在東歐到中亞的草原地帶的民族,公元前,伴隨著他們的遷徙,他們征服了歐亞大陸幾乎所有的土著民族,並把他們的血液和文化混入了對方的血管。這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況且他們當時還未跨上馬背。雅利安人主要是馴牛,他們隨著牛車以慢速游動,直到與阿爾泰語系的蒙古利亞人相遇混血後才學會了馴馬,但當他們到希臘時,已經威風凜凜地跨在游牧馬背上了。當然這是以後的事。
歐洲原先遍布著和埃及人非常相似的伊比利亞種族。最先西進歐洲腹地的雅利安人是克爾特人,他們身材較高,皮膚白皙,習性剽悍,文化較高,很快把伊比利亞人征服並同化了。他們不斷地向大西洋方向推進,能夠不被同化的土著民族極少,只有近代的葡萄牙人大部分還屬於伊比利亞血統。克爾特人就成了現在法國的先民。
雅利安人因為有游牧民族的游動性,即使再美好的土地,也挽留不住他們好動的腳步。北歐的克爾特人一部分向西擴展,再渡海到了斯堪第那維亞半島,成了挪威、瑞典、丹麥、冰島人的先民。在喀爾巴阡山和黑海以北,雅利安人和當地土著民族混合的結果,又產生了波蘭、捷克、塞爾維亞人和部分俄羅斯人。另一部分則進入義大利和希臘,公元1500年前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希臘半島,摧毀了愛琴文化,和當地土著民族混合後,創造了更高的文化。
古羅馬的情況也是如此,最初住在義大利的是伊比利亞人,到公元前1000年,南下的雅利安人已經在義大利的中部、北部住了下來,他們和當地的土著結婚,這樣,很快就和土著民族融合了。拉丁人部落住在台伯河畔的一群山丘的頂上和四周,後來和來自海上的小亞細亞的游牧民族,其實就是一群海盜融合,並從雅利安人手中奪走了台伯河以北的義大利的大部分地方。海盜帶來了東方的文明,又帶來了商業活動,在台伯河畔的一塊作貿易集市的河灘地就成了以後的羅馬。
談到歐洲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融合,不能不提到匈奴人。東方的民族進入西方一定是很早的,但是有史料作證的是匈奴。匈奴原屬於阿爾泰語系的一支,最早見於中國的史料,原在中國的西北部。從秦到漢,當時的漢藏語系民族,也就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對不斷南下來犯的匈奴游牧民族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致使一部分匈奴人被迫東行,改變了歐洲的歷史。
到了公元1世紀,匈奴已經推進到歐洲的東部邊界,並且和屬於雅利安人的諾迪克游牧民族混合起來。他們帶去了中國和印度的文明,對被征服者不是殺戮而是編入兵籍,甚至互通婚姻,這樣便成功地把多瑙河的游牧民族都混合起來。匈奴是一個很強悍的民族,具有很強的同化力。匈奴的偉大領袖吾提拉曾統治著匈奴和日耳曼諸部落組成的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東羅馬帝國十多年間一直受他的欺凌。他甚至娶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的孫女。453年,吾提拉和一個日耳曼少女結婚,舉行婚禮時不幸死去了。從此匈奴便消失了,但東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卻流在歐洲人的血管里。
所以,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純種民族,只有文明同化伴隨的血液混合。
本文參考了蒙族學者孟馳北先生的《草原文化和人類歷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孟先生提出的草原文化理論還在學界討論中,但是本文所參考的歐洲民族演進部分卻是准確精當的。
印度人種復雜,由幾支組成。澳亞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們從西方進入印度,以後分布開來,蒙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們的後代。
印度的孟加拉人主要分布在孟加拉邦。在遠古的時候,孟加拉地區的居民屬於亞澳人種 。他們操亞澳語,這種語言現在還有,可以在土著人中找到痕跡。這些土著民族中的高爾人 、布林德人、崩德拉人、尼夏德人等,在《往世書》里都有記載,這證明他們是很古老的。
孟加拉人的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魚。孟加拉人有名的甜食是拉斯古拉(一種帶甜汁的元宵)和生代西(一種奶 酪糖)。?
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等地。安得拉人還保持著種姓差別,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4個種姓。同一個種姓又分為數以百計的副種姓。
奧里薩人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屬原始達羅毗荼人與雅利安人的混合種。
奧里薩人一般直率誠實,勤勞本分,篤信宗教,熱愛和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素有天真無邪之稱。他們的主食是米飯,副食有魚蝦、豆製品和各種蔬菜,香蕉、椰子常做早餐。?
馬拉提人亦稱馬拉塔人,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馬拉提人喜歡摔跤,印度的大力士以馬拉提人居多,他們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
馬拉提人的飲食沒有什麼特別,米飯、面餅、奶、奶油、酥油和蔬菜,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這里也同樣流行。馬拉塔人的節日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最大的節日是耿乃希節。
古吉拉特人(舊譯瞿折羅人)是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古吉拉特邦,在其鄰邦也有少量分布。古吉拉特人操古吉拉特語,古吉拉特語屬印度雅利安語系的曉爾塞尼·阿布婆朗希語的 范疇。?
古吉拉特人成分復雜,有拉吉普特人、古賈爾人、巴拉斯人、鮑哈拉人和科傑人等。?
古吉拉特人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煙草、棉花、甘蔗等。 大多數古吉拉特人食素,愛用辣椒等調料,而且對奶油、豆粉、甜食頗感興趣。?
印度斯坦人為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於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以及比哈爾邦的西部地區,屬於混血人種。?
大部分印度斯坦人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均為印歐語系印度語族。絕大多數人信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和豆類等,一部分人在工 廠、礦山做工。手工業紡織較為發達,以棉紡、刺綉、金屬等精巧手工業著名。?
拉賈斯坦人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拉賈斯坦邦,其相鄰各邦也有少量分布。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型。民族成分復雜,歷史文化悠久。操拉 賈斯坦語,該語言包括7大支,50多種方言。7大支是:馬爾瓦里語、中部和東部拉賈斯坦語 、東北部拉賈斯坦語、馬爾維語、西部拉賈斯坦語、皮利拉賈斯坦語和東旁遮普拉賈斯坦語 。?
那加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那加蘭邦、阿薩姆邦和梅加拉亞邦的卡斯山區.那加人居住的地區,多為高原和山地,山高谷深,景色壯麗。他們以農業和狩獵為生, 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等。那加人屬於蒙古人種,來印度後又形成不少分支。
印度的少數民族(即部落民族)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印度現有400多個少數民族,約有5900萬土著部落民。人口超百萬的部族有9個,最少的暗達曼人只有幾百人。?
迦洛人又叫阿吉格芒獃人(山民之意)。他們主要分布在迦洛山區,該區面積約3000多 平方公里,擁有人口30餘萬。此外,在山區周圍的平原以及瓜爾巴拉蘭地區散居著不少迦洛人。?
迦洛人主要有三大支派,或叫三大家族:即馬拉格、毛米恩和桑格麻。各家族又有許多 分支,例如阿外、阿梭和西拉等等。他們是不同家族通婚後出現的新家族。?
桑塔爾人是印度人數最多的部族之一,他們主要分布在比哈爾、西孟加拉和奧里薩等地 。他們主要以務農為業,也善於狩獵。桑塔爾人皮膚黝黑,長頭型,前額寬闊,眼睛呈黑褐色,鼻樑筆直,嘴唇稍厚,額骨突 出,頭發捲曲,胡須稀疏,中等身材。桑塔爾人操桑塔爾語,屬於印度最古老的一種土語。
㈣ 波蘭為什麼現在只恨俄羅斯,不恨德國呢
波蘭和俄羅斯在歷史上的恩怨來說,歷史上波蘭曾經是歐洲強國,在1569年與立陶宛合並成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其翼騎兵曾經是歐洲作戰能力最強的騎兵,也一支一時間令人聞風喪膽的部隊。但波蘭在歷史上是不幸的,因為長期夾在德國和俄羅斯兩大強國之間,曾經被人三次瓜分,在一戰時期並入了德國,一戰之後波蘭才獲得了獨立。
▲德國領導的歐盟給歐盟內部許多國家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包括了波蘭,所以波蘭對德國也自然有好感了
而時至今日,德國已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引領著歐洲走向統一。而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一直沒有走出經濟的困境,依然還是那個大而不強的俄羅斯。在經濟上來說,波蘭已經加入了歐盟,享受著歐洲一體化帶來的經濟上的好處,在外交上和民族情感上來說對德國人的態度自然就會好很多了。而歷史上俄羅斯從來沒有給波蘭帶來過繁榮,也沒有給波蘭人帶來過福祉,俄國人給波蘭人帶來的除了殺戮,就是掠奪的貧困,所以波蘭人對俄國人自然就沒什麼好感了,恨俄國也是必然的。
㈤ 二戰時期,為何德國會先選擇進攻波蘭
二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為全面爆發標志的。那麼,為何德國會最先攻打波蘭呢?德國最先進攻波蘭,並不是偶然的決定,而是蓄謀已久。無論從英、法等國的態度,還是德國的地緣政治及德國的民族情感與德波雙方的歷史等因素上來看,波蘭都是德國首攻的不二之選。
更重要的一點,波德之間有仇,一戰之後,波蘭復國時,有關領土劃分的時候,與德國有過相當緊張的關系,德國一度將波蘭式為主要的威脅,甚至超過法國,那麼優先打擊他,自然也就成了第一選項,
除了戰略選擇與強弱對比之外,波蘭人與德國人八百年的歷史時期中長期處於互相爭斗的狀態,波蘭北部的地區長時間屬於德國的普魯士邦國領土,存在大量說德語的普魯士遺民,因此,德國人對波蘭的攻擊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等待已久的“又見王師”。如此看來,德國人選擇波蘭當開胃菜是必然中的必然。
㈥ 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呢
格但斯克是波蘭語的叫法,而德國語則稱其為但澤。現在是波蘭濱海省的省會城市,也是波蘭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位於波羅的海沿岸,人口約47萬,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與索波特、格丁尼亞兩市形成龐大的港口三大城市聯合體。如今的格但斯克,以琥珀聞名,也是波蘭著名的旅遊城市。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1970年,前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開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訪問波蘭之旅,簽署了規定兩國關系正常化的《華沙條約》,雙方聲明承認戰後德波兩國之間的邊界,從此彼此再無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任何領土要求。
至此,勃蘭特這歷史性的一跪,讓德波冰釋前嫌,困擾德波25年的邊境問題徹底解決,進而波蘭和德國關於格但斯克的爭議也告結束。
㈦ 波蘭夾在俄羅斯與德國之間關系不好,有什麼原因
我們大家都知道,波蘭有兩個仇人,一個是俄羅斯,另一個就是德國。但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波蘭有兩個主要鄰國,東北部的俄羅斯,西部的德國。
國家之間的交往都是以利益和信任為基礎,波蘭和俄羅斯之間有很深的歷史恩怨,這不是短期就可以化解的,兩國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所以很難建立起友好的關系。
㈧ 為什麼里賓特洛甫說德國和波蘭兩國的關系已經迅速惡化
1939年3月21日,里賓特洛甫約利普斯基,再次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仍態度傲慢,氣勢逼人。里賓特洛甫警告說,元首「對波蘭的態度愈來愈感到驚訝」。他希望波蘭對德國的要求做出滿意的答復。26日,利普斯基把波蘭政府拒絕德國建議的備忘錄轉交里賓特洛甫。波蘭不允許德國侵佔但澤。
面對威脅,波蘭徵召後備兵入伍,並宣布實行局部動員。里賓特洛甫拒絕了波蘭的備忘錄,對波蘭的動員措施大發雷霆,並宣布波蘭軍隊對但澤領土的任何侵犯都認為是對德國的侵略。第二天,里賓特洛甫再次召見波蘭駐德大使,無中生有地指責在波蘭境內發生的對日耳曼少數民族的迫害,說什麼這件事「在德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聲稱,由於波蘭政府的態度,兩國之間的關系已迅速惡化。28日,貝克召見德國駐波大使,向他聲明,由德國或者由納粹的但澤參議會任何改變這個自由市現狀的企圖,都將被波蘭視為開戰的理由。
㈨ 二戰前,波蘭為何敢說「三天滅亡德國「這樣的話
在強國林立的歐洲,波蘭實在是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甚至是軍隊人數,這個國家都常年保持了歐洲第六的水準。看起來,波蘭就像是班級中一個老實巴交的學生,不願意冒頭也不願意墊底,始終保持著中庸的水平。
於是大約在1922年,曾在華沙戰役中立功的波蘭陸軍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就曾說:「波蘭一旦與德國發生戰爭,德國將無法迴避,波蘭人將在三天內佔領德國。」這一句如果放在二戰期間,那絕對是一句駭人聽聞的話。但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也的確沒有吹牛。
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波蘭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被滅掉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波蘭軍隊的總指揮。(參考資料:《波蘭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㈩ 二戰時,德國為何偏偏挑波蘭下手波蘭復國後20年都做什麼
1939年9月,德國聯合附庸國捷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了波蘭,德國也迅速投入6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撕破了成波蘭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至於波蘭跟蘇聯關系同樣不好,波蘭先是違背了《里加條約》,又刺殺了蘇聯大使,蘇聯和德國就達成了一種特殊的互助關系,希特勒也是急需一場戰爭,而波蘭的武器裝備還停留在一戰時期,自然而然就拿它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