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後,是怎樣處理德國和日本的
二戰以後對德國、日本法西斯的處理
由於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反對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更痛恨發動侵略戰爭的戰爭元兇。同盟國在波茨坦等歷次會議及其宣言中,都明確表示將對戰爭罪犯加以嚴厲的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分別在德國和日本開設法庭,審訊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戰犯。對德國法西斯的審判從1945年開始,1946年結束;對日本戰犯的審判開始於1946年,結束於1948年。
在成立法庭前,蘇聯對審判方式提出意見,認為抓到的戰犯反正都是罪行累累,槍斃或絞死了事,何必再為他們花費時間,勞民傷財?美英法西方三盟國則認為,他們如今只是囚禁中的被告,是不是戰犯以及怎樣程度的戰犯還有待審理;而審理過程中,不但應充分給予被告自我辯護的機會,並由他們自選律師,而費用由法院支付。當時四個盟國之間,蘇聯是絕對少數,因此,莫斯科速審速決的主張從一開始就被排除了。
德國投降後,以各種罪名被控的前納粹分子共350萬人,經過各地的預審,最後只關了9600名,其中屬於頭號戰犯,像前納粹空軍頭目戈林的,只有20名左右。國際法庭設在紐倫堡的司法大樓。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分兩個法庭進行。橫濱軍事法庭負責審理乙、丙級戰犯,東京軍事法庭負責審理甲級戰犯。法庭以破壞和平罪、違反戰規罪、違反人道罪及共謀罪,對東條英機等28名甲級戰犯正式起訴。
那些為德國納粹被告辯護的律師,來自美國、英國甚至德國,所有日本被告都有美國籍辯護律師和日本籍辯護律師作代表。
德國戰犯的辯護律師們出於職業本能,咬文嚼字、想方設法為被告開脫。審訊方總能及時地提出人證物證,把被告和律師的狡辯駁倒。作為公訴人的檢察官盡量列舉罪證,被告及其律師(背後還有其提供有利資料的被告家屬)也盡量狡辯,然而,檢察官則再用更多更有力的證據加以反駁,反復較量。被告最終能不能定為罪犯,取決於審判過程中的反復較量。紐倫堡審判結果是,被告22名主犯中,12名判處死刑,2名判處終身監禁,2名監禁20年,1名15年.還有2名無罪釋放。審判戰犯的過程,也正是更徹底地揭發其罪行的過程。紐倫堡審判當時是西方頭號新聞,而每天讀者都可從報上刊載的法庭上揭發―狡辯―反狡辯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更多的集中營內部的殘酷事實。這既教育了群眾,也是對歷史負責,因為審判不僅面向當代人,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當時紐倫堡法庭特別在郊區租下兩所別墅,專門用來接待被害者的家屬及可以提供納粹罪行旁證的人士。旁聽那樣的審訊是痛苦的,天天聽納粹種種滅絕人性的暴行的揭露,特務頭子希姆菜怎樣分批把三十幾萬華沙的猶太人送進集中營,等等。
對日本戰犯審判中,檢察官按所分擔的部分分別陳述,所列舉戰犯的罪狀共55條,主要包括發動對美國、中國等國的侵略戰爭;陰謀控制整個中國;違反國際公法和戰爭慣例,對被侵略國家無抵抗力之民眾及已解除武裝之軍人,大肆殘殺、虐待、強奸、劫掠、施以酷刑及其他殘暴手段,如在中國的南京殺害平民數十萬人,在廣州、衡陽、柳州、平頂山等地都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戰區實施「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在整個起訴期間,檢察方面向法庭出示了大量的人證、物證,以證明所有被告確實犯下了起訴書所指控的罪行。如為了證實日寇侵略佔領中國東北的罪行,法庭傳訊了當時被關押在蘇聯俘虜營中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也有日本人出庭作證的,如曾任陸軍兵務局長的田中隆吉少將,證明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系日本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策劃,由日軍工兵第二十大隊士兵執行,並證明這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陰謀的組成部分。法庭所獲得的另外兩個重大證據是木戶日記和《西圓寺・原田回憶錄》。木戶日記包括了從1930年到1945年期間,他任職內大臣的秘書、國務大臣,以及後來任職內大臣時,以天皇機要顧問的地位,與重要人物交涉時的記錄。而《西圓寺・原田回憶錄》是由原田口述,並經西圓寺校訂了的回憶錄原本。西圓寺公爵是日本最後的「元老」,原田長期擔任為「元老」自政府方面及陸海軍最高機構取得情報的特殊任務。他們為法庭提供了有用、可靠的證據。
日本律師清瀨一郎為全體被告辯護。他提出「東亞新秩序」和「大東亞共榮圈」乃是基於仁愛公正之「皇道」,決不是侵略他國;日本土瘠人眾,故不得不在中國東北取得特殊利益等。個人辯護階段,多數罪犯或企圖狡賴,或互相推諉,以圖減輕罪責。在中國犯有累累罪行的戰犯坂垣征四郎,盡管在法庭上百般抵賴,但中國檢察官根據重要文件證據,嚴予盤詰,使坂垣窘態百出,啞口無言。對南京大屠殺的主謀、陸軍大將松井石根的審判,法庭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指出,自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到1938年2月初,「在這六、七個星期中,數以千計的婦女被強奸,10萬以上的人被屠殺,無數的財產被盜劫與焚毀。」「他(注,松井)既有義務也有權力統制他自己的軍隊,和保護南京的不幸市民。由於他怠忽這些義務的履行,不能不認為他負有犯罪責任。」後來法庭根據罪狀第五十五項「怠於防止違約行為」判處松井石根絞刑。
關於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一直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日本戰犯過程中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天皇為戰時日本政治、軍事上的最高統治者,當時不僅中國輿論界要求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國際輿論以至日本國內一些人士也認為日皇應是這次戰爭的最高責任者。但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利用莫斯科協議賦予的權力,為日皇網開一面。在討論、准備起訴書之初,首席檢察官季南即宣布,盟總方面的意見是,決不將日皇作為戰犯審判。故日皇究竟應否負戰爭責任,已不是法律問題,而成為美國對日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起草起訴書過程中,季南利用其首席檢察官的身份,多次阻止對日皇戰爭責任問題的討論,在對被告的審問中,甚至暗示被告人為日皇開脫罪責。對於日本天皇未被定罪,輿論界反應十分強烈;中國《大公報》指出:「最令人不滿者是開脫了日皇的侵略責任。……裕仁明明是天字第一號的戰犯,為何不追究?進一層來講,這不僅是日皇個人的事,由於赦免日皇而確保了天皇制,保存了日本對外侵略的精神基礎,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應進一步按判決書之跡嫌追究侵略之最高責任,提出公審日皇,以示法律的無私與平等。」《申報》也評論道:「日本二十年來的戰爭責任,其主導者為裕仁及其內府重臣,從理論上說,裕仁及內府重臣是不能卸辭破壞和平戰責的。」
1948年11月,歷時兩年半之久的東京審判終於降下了帷幕。法庭做出判決:判處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東條英機7人絞刑;判處荒木貞夫、梅津美治郎等16人無期徒刑;判處重光葵有期徒刑7年,東鄉茂德有期徒刑20年。
❷ 日本和德國分別是怎麼對待二戰罪行的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
德國人毫不避諱自己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誠懇的向被他們傷害的人民道歉。總之,德國人肯面對事實。德國人天性嚴謹認真。
而日本人正好相反,他們一直不肯承認自己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就像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一樣,甚至一些日本極右翼分子甚至不承認他們是在侵略,而是堅持在幫助亞洲人民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因為日本人從明治維新開始,就一直向著帝國列強邁進,他們瞧不起弱國,就像幾十年前的中國,。他們認為只有強國才有資格在世界上說話,而他們也自認為自己是強國,所以他們不願承認自己在二戰中的罪行。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❸ 關於二戰後,日本與德國對待斗爭罪行的做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宣告結束。在戰爭硝煙逐漸散去的六十年中,同為戰爭發動者的日本和德國在許多方面走過相似的道路,但在反思戰爭罪責問題上,兩國政府卻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不同。
戰後,聯邦德國政府利用各種機會對納粹德國的罪行進行真誠懺悔和謝罪。1970年12月,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驚人一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更為可貴的是,德國政府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認罪、懺悔和道歉上,它在戰爭賠償、戰爭紀念和歷史教育等實際問題上也顯示了極大的誠意:幾十年來認真履行賠償義務,向受害國及受害者個人支付了巨額賠償;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嚴禁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並對新納粹分子進行嚴厲追究;近十幾年來,每年都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墓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以警示世人;在教育方面,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行為的內容,教師必須對有關納粹專制特別是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歷史進行充分講解。
日本方面,盡管也有不少二戰老兵對當年的罪行進行深深的懺悔,但日本政府卻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誠意。日本教育部門一再修改歷史教科書,不願承認也不願反思當年侵略東亞各國的史實;日本法院一再判決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賠償的東亞各國受害者敗訴;日本首相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並為遠東國際法庭判處死刑的七個甲級戰犯樹立「七士之碑」。
日本和德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也都承受過戰敗國家的經濟和精神上的痛苦,但為什麼在反思戰爭方面卻表現出如此鮮明的態度對比呢?
首先,戰後對兩國法西斯的清算程度不同。戰後初期,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實行分區佔領。為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四大國採取了嚴厲的制裁措施:召開紐倫堡審判,對納粹戰犯進行嚴懲;大規模清洗納粹分子,取締納粹領導機構和秘密警察、黨衛隊等特務機構;重新劃分德國疆界;強制德國償付巨額戰爭賠款。1949年,又將其分裂成兩個國家。四大國的武裝佔領,領土面積的減少,巨額的賠款負擔,國家的長期分裂,迫使德國不得不反思發動戰爭的沉重代價。而日本則是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有條件投降的。控制日本的美國雖然主持了對法西斯分子的審判和制裁,但並不徹底,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天皇根本沒被起訴,許多重要戰犯因「罪證不足」被釋放。在戰爭賠償方面,美國擬訂的賠款數額與受害國所遭受的損失和所要求的數額相差甚遠。後來,出於反共的戰略考慮,美國更加放鬆了對日本的懲處。天皇制政體被保留,大批戰犯免於懲罰,只償付象徵性的戰爭賠款,這種處理使日本無法感受到德國所承受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戰爭痛苦。
其次,戰後兩國政權建立的基礎不同。德國戰敗後,納粹元兇希特勒自殺身亡,納粹德國的政府機構和武裝力量全部解散。無論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政府,都與納粹勢力沒有直接聯系,許多政府首腦甚至就是納粹的受害者。因此,他們在對待戰爭責任等問題上,能夠比較超脫、客觀地進行反省。而在日本,作為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象徵的天皇沒有被推翻,政權長期控制在被釋放的戰犯和軍國主義分子手中,讓這樣的政府來反省戰爭罪責,無異於緣木求魚。
再次,兩國所處的地緣環境不同。在歐洲,受德國侵略的周邊國家如英、法、蘇、波、比等在戰後經濟發展很快,且占據世界輿論要津,從實力和聲勢上對德國形成了巨大威懾。德國要謀求發展,就必須改善與周圍國家的關系,要想實現這種和解,就要求它必須和以前的納粹勢力一刀兩斷,對以前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謝罪,樹立嶄新的國家形象。與此同時,深受納粹迫害的猶太民族緊盯德國政治動態,組織專門機構長期從事對納粹罪行的調查取證和起訴活動,不斷將納粹殘殺猶太人的罪行公布於眾。德國政府面對來自強勢鄰邦的監督和輿論壓力,也需要深刻反省戰爭。而在遠東地區,受到日本侵略的大都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本身國內問題紛雜,經濟實力不強,故對日本的監督和威懾相對較弱。同時,出於各種原因,各受害國之間沒有精誠團結,共同譴責日本的戰爭罪行,而是分別對日本採取了寬大為懷的政策。這種寬容不但沒使日本心存感激,反而助長了其傲慢自大的意識。
最後,兩國的宗教和文化不同。從宗教方面來說,德國人多信奉基督教,內心中存在較深的 「罪感意識」,故能夠真誠地懺悔自己的罪行。而日本人大都信奉神道教,缺乏基督教的「罪過文化」,也沒有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故在反思歷史方面較為遲鈍。從文化淵源方面來說,盡管德國具有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傳統,一度助長和滋生了法西斯主義,但從根本上說,德國文化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與歐洲文化相一致的自由、理性和科學精神。這些精神有助於德國克服法西斯主義,認識到前人犯下的嚴重錯誤。而日本人大都崇尚武士道精神,崇尚絕對忠誠、弱肉強食和優勝劣汰,對強者恭順,對弱者強硬,不服輸,不認罪。「他們寧願用一百個錯誤來遮蓋一個錯誤,而不願誠心誠意地承認和改正這個錯誤。」這種宗教和文化的傾向,將日本不認罪、不懺悔的態度推向了極端。
事實上,對二戰德軍的討論要正面得多,鮮有對二戰日軍的純軍事討論,我認為原因有
1、最重要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是,德國已經從法理上徹底認罪,德國已經獲得了包括以色列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原諒;反觀日本,發動戰爭的天皇得以善終,至今日本仍然對二戰的罪行不承認。
2、30年代的德國已經是工業化的強國,相比之下,處於亞洲的日本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德國的對手,從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來看,無一不是工業國家,因此歐洲戰場更多地具有了機械化、工業化的特徵。知道今日,整個世界尚且仍然處於機械化向信息化過渡的階段,二戰歐洲戰場的機械化戰爭經驗至今仍然有借鑒價值。而亞洲戰場,戰爭更多地表現為步兵戰斗、游擊戰、叢林戰等形式,而且日本的對手,無論中國還是美英在亞洲的駐軍都比較弱小,因此戰爭形式幾乎表現為一面倒的格局。這種一方佔有絕對優勢的戰爭,相比歐洲那種勢均力敵的戰爭,可借鑒的較少
3、二戰日軍是狂熱的、種族主義的皇家私人軍隊,日軍從上到下,都必須為種種駭人聽聞、令人發指的罪行負責,而不僅僅是少數高級軍官。即使沒有高級軍官的教唆,從日軍的本質來看,南京大屠殺仍然會發生,就像當年的旅順大屠殺一樣。這是日本對中國的仇視本質決定的。反觀德軍,除了蓋世太保這樣的特務機構,當年的德軍是純粹的職業軍人,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這就決定了德軍的戰斗是純粹的戰斗,而不是像日軍那樣的種族屠殺。至於集中營,那是特務機構的所為,和國防軍應該沒有太大的關系。事實上,很多的資料都披露了,大量的德軍將領都是極端反感種族屠殺的。要知道,德軍的大多數將領,都是深受普魯士傳統影響,從小在軍校成長起來的。他們就是純粹的職業軍人。也因為這樣,德軍更多地被對手所尊重,無論巴頓對隆美爾的惺惺相惜還是蘇軍對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的推崇,都表明,真正的軍人搏殺在戰場,而不是對弱者的屠殺。
因此,今天,無論是歐美還是國內,還在談論二戰德軍的種種,談論一些經典戰役、戰斗,那是軍人對軍人的尊重。但是日軍,就永遠被釘在人類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❹ 二戰後,德國如何被曾經小弟日本全面反超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軸心國企圖組隊瓜分世界,其中德國作為帶頭大哥綜合國力最強,拋開義大利不說,其國民生產總值是日本的5倍,鋼鐵、煤炭等工業產值是日本的3到4倍,僅憑一國之力就將歐洲的英法等老牌帝國打得找不著北,東線又與社會主義大國蘇聯大打出手,雖然兩線作戰卻絲毫不落下風。而日本,雖然在亞洲攻城略地,但欺負的都是些朝鮮、菲律賓等落後的農業封建國家。等到最精銳關東軍和蘇聯紅軍諾門坎一戰,這才見識了什麼是鋼鐵洪流,什麼是機械化部隊,硬碰硬被打得屁滾尿流,而他們面對的還都是蘇聯在前線淘汰下來的二流部隊。
二戰後,世界出現了美、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並存對峙的局面。美國為了在東西兩邊封鎖蘇聯,先是在歐洲建立了北約組織,並對成員國實施馬歇爾扶持計劃,幫助歐洲國家恢復發展以抵制蘇聯,而德國只是歐盟的一分子,受到援助有限。而在東方,要牽制蘇聯美國在遠東可以依靠的只有日本,經濟援助毫無保留地投給了這個島國。且在冷戰期間,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將日本作為戰略後勤基地,使之獲得大量訂單和先進技術,加上原有的良好基礎,日本地經濟如同做了火箭高速發展。
❺ 是怎樣處理德國和日本的 二戰後對德國日本處置的不
二戰後,冷戰開始,華約和北約百萬大軍在德國緊張對峙,差點兒爆發核大戰,還不住一次。德國被一分為二,是冷戰的最前線,日本只是冷戰的後院,因此,在美國的包庇下,反省不徹底,而德國就必須徹底,否則這個國家就很難生存至今了......你的這個話題內容太大,幾句話很難說清楚......
❻ 結合史實比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及戰後,同盟國對法西斯德國和日本的不同處理方式,分析說明至今一些日本
二戰中的雅爾塔等重要會議都比較重視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和實現戰後德國民主化問題,而對日本則未形成相關決議。
二戰後,蘇、美、英、法對德國分區佔領。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在德國紐倫堡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納粹黨被宣判為非法組織,法西斯分子受到應有的懲罰。西方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戰後德國民主化基本實現。 二戰後,美國以「盟軍」名義單獨佔領了日本,遠東國際法庭對日本法西斯戰犯進行了審判。但是,美國從冷戰的角度考慮,對一些曾經殺害過許多中國人的日本戰犯免於起訴,並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美國大力扶植日本經濟,朝鮮戰爭又使日本接受了大批軍備訂單,從而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60 年代末日本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政策和冷戰政策,使日本法西斯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美國按照自己的意圖改造日本,從而造成了日本一些人對戰爭的錯誤認識。 ❼ 二戰後法西斯聯盟國家是怎麼樣處理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處期,盟國對德國和日本的處置有何不同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對法西斯分子的懲罰力度不同,日本小於德國;對兩國領土佔領方式不同,德國分區佔領,日本則被美國單獨佔領;對法西斯政府的處置不同,德國被徹底摧毀,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❾ 聽說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關系不好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雙方只是暫時的合作關系,合作之中有很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希特勒本人對於日本的評價不是很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利益就被日本剝奪。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兩個國家根本沒有共同的利益。 德國在二戰剛開始時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的,憑借著閃電戰這一先進的打法,德國使用數量並不算太多的軍隊就快速攻克了波蘭,強大的裝甲部隊逼得法國軍隊投降,而到了戰爭後期,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然而這一個想法無疑是錯誤的。 可是蘇聯和日本之間卻約定好互相不打對方,以致於日本把大部分陸軍兵力都投入到了中國戰場,而德國軍隊卻在蘇聯戰場上損失重大,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被美國所擊敗,德國和日本在戰場上並沒有同盟國那麼聯系緊密。 而後日本偷襲美國。這讓德國對日本的意見更大,最後德國也顧不得日本的生死,不想讓自己在世界上樹敵太多,最後早早的就投降了。現如今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任何往來。 因此德國對日本不看好,日本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講盟友之情。對於國家利益的拿捏。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先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 (9)二戰後日本人是怎麼處理德國的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願意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日本沒有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人不信任德國人。二戰前,德國和日本雖然關系比較密切,但並不是一條心,兩國只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不信任對方,雙方存在著嚴重的隔閡。 不過,在二戰前,兩國在對待蘇聯問題上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反蘇一直是兩國的一個共同主題。在德國的慫恿下,日本人對反蘇非常積極,以致於日本人在滿蒙邊界主動挑起了諾門坎事件,和蘇聯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 不過在諾門坎事件中,德國人不僅袖手旁觀,而且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和蘇聯合夥瓜分了波蘭。德國人的背叛讓日本人非常惱火,對德國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 同時由於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遭到重創,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南下戰略逐漸取代了北上戰略,進攻蘇聯的事因此被擱置起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更不可能進攻蘇聯。一個強大的美國已經讓日本焦頭爛額,日本當然不想再增添一個強大的敵人。 事實上,由於日本在諾門坎事件中被蘇聯打怕了,根本不願意招惹蘇聯,所以日本人一直在東北地區按兵不動,生怕蘇聯人打過來。 此外,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物資消耗劇增,特別是石油和橡膠嚴重不足,日本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不得不南下進攻東南亞。日軍南下後,已經無力北上,更談不上對付蘇聯。 如果日軍北上,不僅增添一個強大的敵人,增加軍事壓力,也無法獲得急需的資源,根本不劃算,絕對是賠本的買賣。所以不管德國人怎麼拉攏,日本就是不為所動,不僅沒有進攻蘇聯,而且和蘇聯眉來眼去,保持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在蘇聯人最艱難的時刻,日本人竟然對懸掛蘇聯國旗的美國船隻視而不見,讓美國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往蘇聯,讓蘇聯人順利的渡過了難關。可以說,日本不僅沒有幫上什麼大忙,而且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利益面前,德國和日本的隔閡凸顯,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根本形不成合力,這也是軸心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❿ 二戰之後為什麼德國與日本的態度截然不同
外部壓力 與二戰後日本人是怎麼處理德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