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很多城市裡都有的,高高的,下面是一個細柱子,上面一個倒圓錐樣的東西,是什麼東西
水塔。用於水壓不足的建築用戶抬高水壓供水用。
❷ 歐洲著名建築有哪些這些建築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1、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
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斗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
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
整個斗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2、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語: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
比薩斜塔是建築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築。在發生嚴重的傾斜之前,它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獨創性。
雖然在更早年代的義大利鍾樓中,採用圓形地基的設計並不少見,類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納、托斯卡納和翁布里亞找到。
但是,比薩鍾樓被認為是獨立於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鑒前人建築經驗的基礎上,獨立設計並對圓形建築加以了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比如,鍾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築形成反射而相對應,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
更重要的是,鍾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復活教堂(Anastasis)的現代版本。這種的設計正來源於經典的古代建築。
3、聖伯多祿大教堂
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
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聖伯多祿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築而成,裡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許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拍攝。
4、伊麗莎白塔
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舊稱大本鍾(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鍾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築之一,倫敦的標志性建築。
伊麗莎白塔是由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奧古斯塔斯·普金設計,並由愛德華·登特及他的兒子弗雷德里克建造的。
伊麗莎白塔在1859年被安裝在鍾樓上。伊麗莎白塔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時朝向四個方向的時鍾。每個鍾面的底座上刻著拉丁文的題詞,「上帝啊,請保佑我們的女王維多利亞一世的安全。」
鍾重13.5噸,鍾盤直徑7米,時針和分針長度分別為2.75米和4.27米,鍾擺重305公斤。伊麗莎白塔是坐落於英國倫敦的國會大廈的北部的一座大鍾其鍾樓。伊麗莎白塔的著名之處在於它的准確和那重達13噸的巨大的用於報時的銅鍾。
5、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法語:l'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
巴黎凱旋門是帝國風格的代表建築。此種風格的崛起和拿破崙的倡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的興盛與衰敗始終都與拿破崙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些建築都是以羅馬帝國雄偉庄嚴的建築為靈感和樣板。
它們尺度巨大,外形單純,追求形象的雄偉、冷靜和威嚴。巴黎凱旋門以古羅馬凱旋門為範例,但其規模更為宏大,結構風格更為簡潔。
整座建築除了檐部、牆身和牆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劃,不用柱子,連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沒有線腳。凱旋門摒棄了羅馬凱旋門的多個拱券造型,只設一個拱券,簡潔庄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馬斗獸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比薩斜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聖伯多祿大教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麗莎白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凱旋門
❸ 德國有什麼標志性建築
新天鵝堡:(英語: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u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3)德國城市裡的柱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❹ 在印度的德里城矗立著一根公園五世紀鑄造的巨大鐵柱為何千年不朽
在印度德里城附近的麥哈洛里,矗立著一根公元五世紀鑄造的巨大鐵柱,這根鐵柱高6.7米,直徑約1.37米,用熟鐵鑄成,實心,柱頂有著古色古香的裝飾花紋,據說這根鐵柱是為紀念旃陀羅王而鑄造的。但最令人驚異的是,鐵柱在露天中聳立了一千五百餘年,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至今仍沒有一點生銹的痕跡!
如果說古代的印度人早已掌握了冶煉不銹鐵器的技術,只是這種技術後來失傳了,那他們為什麼沒有在同時代冶煉出其它任何不生銹的鐵制器具呢?而且古印度的典籍中,也沒有任何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不銹鋼技術是1914年由德國發明的。「不會生銹的鐵柱」用現代科學常識來闡述只能說它是一個奇跡。
印度鐵柱千年不朽真相是什麼?
印度鐵柱為何千年不朽?印度鐵柱真相是什麼?
坎普爾大學的材料工程師拉馬穆爾西·巴拉蘇布拉馬尼安發現了這根柱子的奧秘,他首先分析了鐵柱的表面,提取了上面的一塊銹斑,發現它含磷量很高。這種元素與鐵和空氣接觸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磷酸氫鹽的水合物(FePO4·H3PO4·4H2O),在鐵柱開始生銹時,由磷、鐵和空氣形成的保護膜防止了銹跡的進一步發展。
印度鐵柱為何千年不朽?印度鐵柱真相是什麼?
通常,鐵的生銹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一是化學腐蝕,與一些非金屬元素直接發生化學反應,如與空氣中的氧發生氧化反應,生成三氧化二鐵。另一種是電化學腐蝕,即當兩種不同的金屬接觸時,由於它們的電位不同,在電解質存在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微電池,從而造成其中一種金屬的腐蝕。同一種金屬在經過熱處理和機械加工之後會造成內部的不均勻,也會形成微電池,使金屬受到腐蝕,在這種情況下,潮濕的空氣往往充當了電解質。
因此,德里鐵柱在建立起來之後就面臨著生銹的可能,由於澆鑄和鍛造時必定會形成一些不均勻和細小的瑕疵,直接面臨著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但是,德里鐵柱中的磷是使其免遭銹蝕厄運的直接保護神。正是這種元素促成了保護膜的形成,保護了這根柱子,一開始就阻止了腐蝕反應的發生。
❺ 德國城市的問題:P~
一次在夜色中從另一個城市乘火車回到曼海姆時,總是可以看到那高高的電視塔的燈光在黑暗中一閃一閃,似乎在述說著這個城市一天的故事。一年多以來,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塔倒似乎是陪著我一路走來。
那個冬天,剛來德國不久的我因為搬家曾經在一個同學家裡借住過好一陣子,她的房間便是在頂樓,打開天窗,向窗外望去,就可以看到塔的頂端和湛藍的天空。每逢此時,我便把所有的緊鎖在心底那個最深處的思戀徹底地釋放出來,任由那隻心情的風箏飛得好高,好遠?
記得剛來德國的時候,是一位朋友把我從機場接到了美茵茨,又送到了曼海姆。在美茵茨度過的那一夜,我對這個未知的,而立即將會面的城市做了好多設想,心裡盛滿的是那麼多的好奇與期盼。
第二天當列車過了一個小站之後,躍入眼簾的忽然不再是綠樹紅瓦,而是參差不齊的高高的水泥柱子了。這時候,那位朋友說:「當你看到許多煙囪的時候,曼海姆就到了。」
走出火車站拖著行李,沿著筆直的大道往前走,兩旁都是辦公樓式的清一色的現代建築。工業城市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嗎?說實話,這樣的樣貌與我想像中頗有些距離,多少有些失望吧。度過了那個黯然蕭瑟的冬天之後,我期盼著下一個季節的到來能為我的生命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四月天是明媚而燦爛的,覓著春的芬芳和氣息,踏著軟軟的帶著露珠的草地,一徑地尋到了萊茵河邊。在這兒慢跑一圈,出一身微汗,然後便可以坐到河邊享用這一段靜謐的美好時光了。安靜,卻不寂廖,因為那流動著的河水似乎可以成為你傾訴的對象。在這個工業城市的邊緣卻還有這樣雅逸秀麗的一隅。當打工累了,讀書倦了的時候,來到萊茵的身邊,和她一同呼吸,會忽倏覺得,你更願意融入到她的生命中去,即使只是那麼柔軟的一滴水。
記得去年夏天還在日內瓦的時候,心裡卻已經開始掛念起曼海姆的足球隊了。那時正值飛揚杯,不知我們的勇士們准備如何,戰績如何,當時還想像著他們披荊斬棘,把飛揚杯捧在懷里的幸福情景。瑞士很美,但心中總是系著那一點柔柔的思念,我想,我是想念曼海姆的朋友們了吧,如果他們能夠與我共同分享這份美麗,那該多好啊。
曼海姆大學的學習氛圍很濃厚,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沒有太多的誘惑。中國同學之間融洽的相處讓你可以感覺到這兒是那麼一個齊心凝聚的集體。這樣的親和力是每一個海外的遊子都無法抗拒的吧。
總算回程了,列車一路經過basel,freiburg,karlsruhe,離mannheim越來越近了。長途的旅行令我疲憊不堪,只是那麼迫切地想要靠近她,擁抱她,我的第二故鄉!「mannheim hbf「---當站牌躍入眼簾的那一刻,這段日子以來心中所有的掛念似乎都找到了歸宿,整顆心立刻便融化到了她那個溫柔無比的懷抱里去了。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是真的有了曼海姆情結了,這個情結是如此的深厚,是很難割捨的了。
在那一個七月里,在對一次考試極其沮喪的狀況下,朋友帶著我來到了wasserturm後面的那一處噴泉.才發現這兒的世界居然那麼美,是一種開闊的美,開闊得讓你有一種想飛的沖動.如果說曼海姆是一個浪漫的城市,那麼這片古城區與水塔的融合也許就是這浪漫的源泉了。無論是stadtfest的樂隊現場表演,還是weihnachtsmarkt的當地民俗文化展示,總是會邀請水塔做為見證人.而mannheim的人們似乎也早已經習慣了在水塔的注目禮下共同分享生命的愉悅。
一如她的有特色的正方形格局,在這個井然有序的城市裡你可以很有規律地去生活,帶著一種平靜淡然,而當你忽然有些睏倦的時候,她會突然給你一些生命的激情,讓你重又看到生活的憧憬和希望.那樣自然的合拍,韻律是這個城市可以賦予你的,讓你去感受的。
我有時想,曼海姆走入我的生命是一種偶然,而我又會或遲或早地會離開這里。但在這兒發生的一切都將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時間去珍藏的,就像我小時候的那個藏寶盒,塵封多年之後,撣去那歲月的痕跡,如數家珍般地拿起每一樁,每一件,卻依然是可心無比的。
德國西南部的城市景色都很美麗. 慕尼黑,奧格斯堡,烏爾母, 海德堡, 科隆也非常美麗.
❻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建築用什麼柱子
十字鋼+鋁合金包面
❼ 歐洲建築史柱式的特點
產生於古希臘和古羅馬
原因是文藝復興
古希臘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臘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柱式
希臘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
希臘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採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羅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
塔司干柱式是古羅馬5種主要柱式中的一種,它的風格簡約樸素,類似於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的比例大約是7:1,顯得粗壯有力。
多立克柱式
羅馬多利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羅馬人對希臘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別是在柱礎下面增加一個台基。
愛奧尼柱式
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愛奧尼柱由於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築中。
科林斯柱式
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柱頭是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
組合柱式
又稱羅馬復合式柱式,將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渦卷加入科林斯芼莨葉柱頭上
❽ 世界各國城市的建築風格
只有歐洲的行么?
荷蘭風格(Dutch)
荷蘭風格包括殖民風格和殖民復興風格。荷蘭殖民建築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首先興起,它有兩大明顯的往特點:(A)雙折線屋頂;(B)側牆沿街面開數扇老虎窗。荷蘭殖民、復興風格根基於1880年復興時期的諸建築風格,吸取了辛格風格的建築特徵,顯非對稱式(L形式),屋頂上有時開一個巨大的辛格窗。荷蘭風格建築布局合理,通風與採光性好。
◎ 美國風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
美國風格根基於殖民時期美洲大陸各地的民居(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創造性的發揮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較多。在全國鐵路網建立起來後,因建材的運輸較為方便,大規模的建設這類住宅成為可能。經過200多年的復興和發展,這種風格逐步穩定下來,並成為美國別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築的居住功能,輕風格特徵。
A型,正立面雙山牆式(雙稱Shotgugun);見圖A
B型,L形式;見圖B
C型,四面坡屋頂式。見圖C
◎ 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主會場的設計方案一開始就決定採取古典主義的思想與風格,後各分會場展出的一大批建築設計都將古典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這屆博覽會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義就成為美國19世紀最後的一個流行風格,它源於古典傳統,確將其魅力推向極限。該類別墅的特徵是:
A、正立面一般設計成豪華的與屋檐等高的門廊,對稱而平衡;
B、門廊的三角楣由厚實的古典柱子支撐(柱頭花角常為科林斯或愛奧尼亞式);
C、屋檐裝飾很精細。
它有五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部分門牌號廊低於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牆門廊;一屋四坡頂。
◎ 法國殖民風格(French Colonial)
法國別墅風格對美國的最初影響是從中部的幾個州流行法國殖民風格開始的。
其特徵為: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頂或側山牆屋頂,別墅常常是一層;B、大門和窗戶細而長,門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網格,成排列。
它有兩種形態:城市傳統和鄉村傳統。
鄉村傳統由周圍有一系列柱子支撐形成圍廊,給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視野,但最突出的要數門廊的進口樓梯,它是後來歐洲各地皇家花園別墅門廊設計的雛形。
◎ 史迪克風格(Stick)
史迪克風格是哥特復興風格到安妮女皇風格之間的過渡,它強調牆面整體裝飾性而非局限門和窗或屋檐等處的細節。這種風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質安妮女皇風格」的雅號。其特徵為:
正立面為陡峭的山牆,側向也有三角形山牆相交,山牆上有裝飾木架;屋檐外和進口門廊均有斜向木條架作裝飾;外牆常有木板包裹,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木條鑲嵌。
它有兩種形態:正立面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 喬治亞風格(Georgian)
古典文藝復興傳統
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義大利在15世紀,法國在15世紀後葉,英國在16世紀)是形成美國文藝復興的深刻背景,雖然各國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滲入本國的靈氣與思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古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別墅風格的體現上均具備對稱、平衡和細部裝飾精美等特點。在這一時期,西歐對美國別墅風格的影響是明顯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歐洲開始逐步成為世界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最強大的地區,屬於這一傳統的風格有喬治亞風格、亞當風格。
英國別墅強調門廊的裝飾性,比較「講究門面」。喬治亞風格在英國殖民國家中整整流行了一個世紀(18世紀),它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傳入英國後派生出來的,並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是對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風格。它的特徵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門廊;
B、廊檐下有長方形團排列,屋檐上有齒飾;
C、窗戶上下成對,分割成許多小網格(9到12個),通常窗戶也是5列,為中央對稱;
D、大門常有長方形雕花組成排列圖案,門梁 上有豎向排列的長方形花紋。
有五種形態:側山牆;雙折線屋頂;四坡屋頂;中央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 亞當風格(Adam)
亞當風格是喬治亞風格的發展與精華,在美國東北部極為流行,它吸取了亞當兄弟對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研究成果。與喬治亞風格相比,屋檐齒飾加長,正門上方加了一個半圓形或橢圓形氣窗,牆面窗戶有裝飾窗修飾,其餘的特徵和形態與喬治亞當風格幾乎一致。
◎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
◎ 羅馬風格(Roman Revival)
源於古羅馬風格,又名早期古典復興風格,在美國獲得獨立後的16世紀末、17世紀初最為流行。其別墅特徵是:
A、有一簡單的三角形屋頂或三角屋脊;
B、正立面是一個與屋檐等高的古典的門廊(它是正立面最顯眼的進口);
C、古典門廊由四根基礎為方形的柱子和一個正山牆(三角楣組成);
D、正門的門上方有一半圓形或橢圓形的氣窗;
E、窗戶是按中心軸對稱分布的,通常有五列(少於三列和多於七列是少見的)。
它有三種形態:二層;一層;帶側翼附樓。
◎ 辛格風格(Shingle)
這類別墅在美國東北部較多,多數建於1880-1900年,至今保存完好。它根基於三大風格:
(A)安妮女皇風格的寬長門廊,不對稱布置;
(B)殖民復興風格的雙折線屋頂,古典柱頭及巴拉丁「窗戶」;
(C)羅馬風格的不對稱和雕塑般的形體。
有的學者認為:辛格風格別墅是羅馬風格別墅的木製品。該風格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
(A) 正立面的陡峭的大山牆(與另一山牆正交)及長門廊;
(B) 多層次屋檐;
(C) 牆體在牆角處連續過渡,牆體與屋檐連續過渡。
◎ 法國折衷主義風格(French Revival)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美國人在法國服役,對法國的別墅有直觀的了解,加上當時受古堡風格和學院派風格的雙重影響,戰後,就開始在美國建築介於兩者之間的別墅——折衷主義風格,其特徵是:
A、 裝飾較簡單,三角屋頂高而陡,有時也有山牆;
B、 屋檐與牆體的接觸處裝飾僅為一個台階;
C、 磚牆結構或塗外牆層,有時也用牆外布置裝飾手法;
D、 窗邊等僅有一根石條裝飾。
有三種形態:對稱型;非對稱型;帶塔樓。
◎ 殖民復興風格(Colonial Revival)
這是一個世紀的風格,由美國建築大師麥基姆(Mckim)興起,雖然其他風格對它也有影響,但它基本保持了喬治亞和亞當風格(英國傳統),因吸收了安妮女皇風格而顯非對稱性(如開一個辛格窗,加上一個安妮樓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時尚的變化,這種風格逐步簡化。雖然如此,這種風格卻是美國現代別墅風格形成的一塊基石。與亞當風格相比,低層窗戶演變成左右一對,大門廊縱深加長,加上冠頂形成一個進口,其餘特徵與亞當風格相接近。
這種風格有九種流派:非對稱;四坡層頂配全寬度門廊;四坡層頂式;側向山牆;中央山牆;雙折線層頂;一層;二層樓外伸(加利森式);三層。
◎ 德國風格(Germany)
德國民主建築在別墅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格要數德式(fachwerk-bau)和城堡式(德國目前工地仍保留許多原型)城堡式可歸入古堡風格中去論述。德式風格是從中世紀帝國民間住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英國都鐸風格相近,不同的是每個立面幾乎都有明顯的裝飾,俗稱「綳帶」式建築,是日爾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
◎ 古堡風格(Chateauesque)
源於法國16世紀古城堡建築,將早期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裝飾技藝融於一體。美國建築師亨特(Hunt)從法國學成後於1895年設計了美國第一棟古堡風格別墅。由於古堡別墅大多數由石塊砌成,細部裝飾又極昂貴,因此,數量並不多。其建築特徵為:
A、高而陡的四坡頂,正立面屋頂上開有數個老虎窗,並沿伸到牆面;
B、老虎窗上、煙囪上、側牆上常有精美的哥特裝飾物,垂直*;
C、石牆,通常還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塔樓,看上去很神秘。
它有五種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牆相交;側山牆頂;正山牆頂;兩山牆正交;雙折線頂。
◎ 希臘風格(Greek Revival)
源於古希臘廟宇風格,在19世紀中葉盛行美國,主要有兩大因素:
(A) 當時的人類學調查證實了古羅馬風格的源泉是古希臘風格;
(B) 希臘在1821年到1830年間進行了獨立戰爭。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對希臘及古希臘建築風格的興趣倍增,希臘風格時興了約40年後逐步為哥特風格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及維多利亞風格所代替。其特徵是:
A、屋頂為低坡度的山牆或四坡頂;
B、在三角形屋檐下及正門廊的屋頂下有寬長的上楣帶;
C、古典式門廊(有時與屋檐等高)的頂通常是平的,由若干根圓形或方形的立柱支撐;
D、正大門上有橫向裝飾條,與精製的大理石裝飾融於一體。
它有六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門廊低於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牆門廊;正山牆門廊帶側翼;平頂(城市住宅中)。
◎ 法國第二帝國風格(French Second Empire)
法國建築素來強調屋頂的美感,享有「第一頂」之美譽。與當時的義大利風格和哥特風格復古的情調正好相反,法國第二帝國風格卻是很時髦的,它源於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巴黎的建築風格,經英國傳入美國,最初作為公共建築的主要形式,後逐步在花園別墅中採用。其建築特徵是:
A、高大而突出的契形屋頂——孟莎頂(Mansard);
B、其側面頂(有平的和曲面兩種)配有若干老虎窗,贏得了許多居住空間;
C、屋檐的裝飾與義大利風格相似;
D、契形屋頂的上下兩邊楣口都有像小台階一樣的裝飾長條。
它有五種形態:簡單的孟莎頂;中央山牆或主翼;非對稱型;帶塔樓;城市住宅式。
◎ 英國民居風格(Postmedi English)
美國本土上除印地安人住宅外,最早的當數中世紀後英國民居風格了,這類建築首先由英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最富饒的地帶興建,多數為木結構,能保存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外型單調。其建築特徵是:
A、 陡峭的側三角形屋頂,屋檐幾乎無裝飾;
B、木板大門,斜網格窗,顯眼的精製的大煙囪。
它有兩種形態:兩層木屋,中央煙囪(北方);兩層磚屋,兩側煙囪(南方)
◎ 義大利風格(Italianate)
義大利風格和哥特風格一樣在英國流行近200年後傳入美國,這類風格強調拱形的獨特美感,在佛羅倫薩和羅馬等地曾滸一時,美國第一棟義大利風格的別墅於1830年興建,後來由於A.J.Downing(唐寧)建築風格的出版和影響,盛行了約40年。由於該類別墅造價昂貴,因當時經濟蕭條而萎縮。幾年後經濟復甦,又為別一種更新的風格——安妮女皇風格代替義大利風格。其特徵是:
A、四方形塔樓,低坡度四坡屋頂,多半是兩到三層;
B、細長的窗戶配以拱形裝飾上楣(倒U字型);
C、寬長的屋檐下均等排列裝飾托座;
D、大門上有許多雕花,門框的雕刻也盡顯繁雜。
它有六種形態:簡單四坡頂;四坡頂還中央山牆;非對稱造型;帶塔樓;正立面山牆;平頂(城市中)。
◎草原風格(prairie)
這種風格以美國建築大師賴特為代表,他生前很有名氣,許多客戶都找他設計自己的別墅。該風格是在美國殖民復興風格四坡屋頂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突出建築的民主性。其特徵是:
A、 極平坦的大坡屋頂向四周作水平延伸。
B、 外牆細部裝飾條水平排列:這樣的風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步消失。
C、 窗的設計突出水平伸展性。
D、 底層往往有一曾厚實的門廊與主體建築連接:門廊由方形柱子支撐。
◎小型傳統風格(Minimal Traditional)
這種風格是20世紀30年代都鐸風格的簡化形式,但也有主山牆與大煙囪,外裝飾比較單一的形式,在經濟蕭條後得30年代及40年代比較流行,這類別墅通常最多隻有兩層,有木、磚、石等結構,以後逐步為牧場風格所替代,是目前美國較便宜的一種別墅。
◎棚屋風格(Shed)
棚屋風格主要體現在屋頂的變化情趣上,整個屋頂分割成若干不同朝向的斜面屋頂,牆面上有水平、垂直或對角線的細長木條排列,有時屋頂還裝有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及其流行的風格。其特徵是:
A、斜面屋頂與山牆相交;
B、牆面上的木條與磚牆混合;
C、窗戶自由開啟;
E、 屋檐光滑不外伸。
◎ 哥特風格(Gothic Revival)
哥特風格起源於法國教堂的興建,像巴黎聖母院即是哥特風格的傑出代表。美國最早在別墅設計上採用哥特復興風格是1832年,繼後因有關該別墅風格的設計書籍出版,才使這類風格為別墅設計師採用。像英國的國會大廈也屬哥特復興風格。這種風格在維多利亞盛期達到頂峰。哥特風格強調垂直升空感。其鮮明的個性是:
A、中央山牆與陡峭的側山牆屋頂交匯在一起,山牆的屋檐邊均有精巧裝飾;
B、正立面牆體直接伸入中央山牆而無間斷;
C、窗戶上木樑呈尖券狀;
D、一層或全立面門廊,由靈巧的哥特立柱支撐。
它有六種形態:中央山牆;一對山牆;正立面山牆;非對稱;城堡式;磚牆色彩對比式。
◎法國學院派風格(French Beaux Arts)
法國在路易時代共和國時代曾是世界藝術的中心,藝術功底之深厚在學院派建築風格上幾科達到頂峰。美國在1983年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開始採用這種風格,並推向全國,成為城市紀念碑建築的主要景允,後逐步為別墅所採用。擁有這婁別墅的主人常為百萬富翁。該別墅的特徵表現在:
A、外觀裝飾得豪華、繁雜,畫龍點睛立面(一層或多層)通常為一排有氣度的柱廊(雙柱);
B、牆面、窗戶、窗頂和屋檐等處有精細的雕花裝飾,盡顯豪華氣勢;
C、牆體由石塊砌成,立面常顯對稱。
它有兩種形態:平式或低坡度屋頂;孟馬莎頂。
◎安妮女皇風格(Queen Anne)
由 英國建築師蕭(Shaw)推廣,但風格的命名與安妮女皇的統治並無多大關系。1874年第一棟美國安妮女皇風格的避暑別墅問世於羅德島,由於風格獨特,加上鐵路網路的建立及印刷技術的發展,這種風格在全美得到普及。這種建築有時整個建築還配有一塔樓,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它的空間組合與羅馬風格一樣是很復雜的,並形成了古典、非對稱殖民復興和全盛期安妮女皇風格等流派,其簡化形式為維多利亞式。其特徵為:
A、不規格的陡峭屋頂(L山牆與四坡頂交匯),正立面通常有一主山牆;
B、底層有部分或全部非對稱圍廊,通常有一層高,沿牆的一側或兩側分布;
C、圍廊由細巧的柱子支撐。
它有四種基本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牆相交;兩個相交山牆頂;正立面山牆;城市住宅。
◎西班牙風格(Hispanic)
西班牙風格是殖民風格,傳教風格、折衷主義風格和蒙特利風格等的總稱,也包括在南美洲曾盛行的西班牙風格,他從美國的西南部沿墨西哥國境線和加利福尼亞海岸逐步推進到美國。與其他西歐建築風格相比,其風格較為獨特,其中傳教風格常有多弧形的牆面,立柱支撐的門廊上也有弧線裝飾(圖14).殖民風格與蒙特利風格的建築,二樓常有連續的一排走廊,而折衷主義風格,其裝飾性不如傳教風格那麼明顯,在美國聖地亞哥1915年博覽會後開始流行,約到1940年為當代風格所替代。其基本特徵是:
A、屋頂多為紅瓷瓦鋪設
B、屋沿朝兩側外伸,戶內有庭院;
C、門廊和窗多顯拱形。
◎牧場風格(Ranch)
30年代有加利福利亞建築師首先推出,40年代流行,但盛行於60年代,至今還是相當流行的風格。這類別墅通常只是一層,平面為L型,有時屋頂由若干外露的柱子支撐,後花園很大,是家庭的主要戶外活動場地。牧場風格多少帶有點草原風格的痕跡。其特徵是:
A、屋頂坡度低,屋檐外伸;
B、擁有較大的後花園;
它有三種形態:正交山牆屋頂;側山牆屋頂;四坡頂。
◎現代風格(modernistic)
1922年《芝加歌論壇報》總部大樓徵集設計方案,芬蘭的沙里南(sharinan)設計的方案獲第二名,這中全新的風格即是現代風格的起源,以後逐步發展成熟並用於別墅的設計中,是強調功能的樣板。有A型和B型兩種,現在我們在都市裡可以看到許多這樣風格的大廈
◎當代風格(modernistic)
它有兩個分流:平頂和平坦屋頂的特徵,那是受到國際風格和草原風格的影響。其特徵是:
A、 屋頂平坦;
B、 建築柱樑外露;
C、 窗戶造型奇特;
D、 立面簡單。
◎國際風格(intrenational)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美國沉醉於傳統和復古風格,而歐洲卻致力於建築新材料和技術進行深刻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國際風格,它提倡功能主義,使一棟建築物在結構框架的支撐下,可任意組合,達到功能上的滿足。其特徵是:
1、平坡屋頂不帶屋檐,牆體光滑;
2、體形非對稱;
3、門窗上去掉了多餘的裝飾。
◎ 分層風格(splite-level)
這種風格在50年代的牧場風格基礎上發展起來,通常別墅有安靜區和非安靜區之分,若將草原風格別墅中的安靜區搬到樓上,但又不是整個一層,就成了分層風格,其基本綱領外觀特徵依舊和牧場風格相似。分層風格形成後,當代的美國花園別墅市內區分理論就逐步發展規律成熟。
❾ 樓房裡面柱子是干什麼用的啊
主幹柱子,在樓房裡的角色想當於人的脊背骨,支撐著樓房,和分干柱子一起構架起一棟大樓
❿ 德國國會大廈的建造裝飾
1888年建造中的國會大廈在工程期間尤其是拱頂造成了特別的困難。由於不同的要求瓦洛特不得不將它從本來計劃的中心大會場的上方移向西邊的入口上方。按照這個計劃工程開始,但是隨著工程的進展建築師越來越堅信這個被迫的更改必須還原。經過極其困難的討論他終於獲得了還原的批准。但是此時大會場的支持牆已經完成,根據所有的計算它們不夠強來支撐計劃中的石拱頂。1889年被授命解決這個問題的建築工程師赫爾曼·齊默曼才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他將拱頂的高度從85米降低為約75米,此外他建議使用一個比較輕的,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相當難的鋼和玻璃拱頂。這樣產生的拱頂為大會場提供自然光,為議會大廈提供了一個庄嚴的頂,同時也是德國工程師技術的一個典範。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一開始他對國會大廈報好感。在拱頂問題上他支持瓦洛特將拱頂移回中心的建議。但是總的說來他對這個拱頂不滿——因為他覺得這個拱頂代表著他討厭的議會的權利,此外因為這個拱頂比他的王城宮邸67米高的拱頂高。從約1892年開始他明顯開始厭惡國會大廈。他將它稱為是「庸俗的頂峰」和「完全糟糕的成品」,非官方地他稱國會大廈為「帝國猴館」。對瓦洛特本人他也越來越反感,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瓦洛特有一次即刻駁回了皇帝的一個更改要求。他拒絕向瓦洛特授予多項本來計劃授予他的榮譽。此外他寫信給他的親信菲利普·楚·奧伊倫堡說,他在一次接見中多次得以侮辱瓦洛特。
保羅·瓦洛特試圖創造一個新的民族建築風格,一個在建築中相當於德意志帝國對於德意志小國家和文化圈的統一的新的德意志建築風格。因此整座建築的內部和外部向結合。在外部他主要使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並結合了德國文藝復興的元素,比如新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當時非常時髦的鋼和玻璃結構(拱頂)。當時許多人顯然覺得這個結合並非成功,而是非常不合理的多種風格的平行結合。保守派反對拱頂的現代化技術,而革新派則不喜歡主建築臃腫的文藝復興風格。柏林影響很大的城市建築顧問和建築師路德維希·霍夫曼的批評尤其尖刻:他稱這座建築為「高級運屍車」。但是也有一些報道說當時大多數德國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的評價很高。
1894年12月5日拱頂石被納入。這次慶典也主要是一次軍事慶典。瓦洛特帶領皇帝和皇後參觀新建築。在公眾場合威廉二世滿口挎揚。總建築費用為2400萬馬克。這筆錢主要是通過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戰爭賠款支付的。 總的來說作為議會大廈國會大廈的內部設施優良。其內部建築技術是當時領先的。大廈有一座自己的電站。它擁有中心暖氣設施,房間里有溫度調控、電扇、雙層窗戶、電話、坐式廁所……除德意志帝國議會和聯邦議會的會議廳外還有:讀書廳、多個會議室、一間休息室、存衣處、洗手間和更衣室。圖書館在開始使用時有九萬卷藏書,一共計劃可以容納32萬卷書。檔案館里很快就藏有上百萬文件。這些文件可以通過一個高級的液壓系統送到讀書廳。
但是有一個缺點很快就非常明顯了——大廈內缺乏足夠的議員工作室來讓左右的議員工作。與歐洲其它議院建築相比它的地基為138x96米,比較小。有人寫道:「對他(指議員)來說有……雕刻精細的壁板、國王廣場的美麗景色……有什麼用處,假如他沒有座位坐下、沒有空閑的寫字台來讀書寫字?」此後幾年裡的改建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比例代表制使得議員的數字從397名增加到600多名,更加加劇了這個問題。1920年代末計劃在國會大廈北部增建,但是這個計劃沒有能夠付諸實行。
大多數房間,包括大會議廳,是用木板覆蓋的,櫟木、白蠟木、漂白的松木和熱帶木材。使用木材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聲響效果,此外木材比石材要便宜。除此之外還有風格問題。瓦洛特主要是按照德國16和17世紀文藝復興風格來設計內部裝潢和傢具的。木材覆蓋的牆壁以及木材的裝飾,比如門上方的扇形的三角裝飾,或者方尖塔裝飾、雕刻的立柱和欄桿以及比喻的人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官方建築,比如富有城市的市政大廈,中非常常見,因此也被用來裝飾國會大廈。這個非常精心的裝飾往往被參觀者看作是典型的德國式,因此也在這里被使用。與此相反的則是國會大廈的外形,它雖然有一些德國式的風格但是總體上的印象則是當時非常普及的「國際新文藝復興式」。 1894年拱頂石被納入時藝術修飾還沒有完成。這個藝術修飾的目的在於體現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各分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統一。入口處山牆上的帝國國徽以及拱頂頂部的皇冠以及入口上方萊因霍爾德·貝加斯塑造的日耳曼尼亞雕塑群代表著達到的目標。另一方面圖像的許多地方也體現出來德意志帝國是由其不同的分國或者州組成的,比如德國所有州的州徽和王國的國徽、重要城市的市徽以及人形化的萊茵河和維斯瓦河。除此之外在角樓上還有當時時髦的16個形象:藝術、科學、教育等等。為了保持國家統一性的代表以及避免地區間的競爭建築師選擇了德國各個地區的雕塑家來完成外圍的圖案。
國會大廈的山牆瓦洛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這座建築是為德意志人民(DEM DEUTSCHEN VOLKE)。當時大家都估計這三個詞會在啟用時刻在西部大門上。但是這個部位有20多年空著。一般認為威廉二世親自操縱來阻礙將這三個詞刻上去。但是這個懷疑沒有確鑿證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聖誕節這三個詞才被放上去。一般歷史研究認為有兩個原因:德國社會民主黨同意戰爭貸款,皇帝為此表示「感謝」;或者是因為當時人民已經厭倦戰爭,因此此舉是用來鼓舞人民的戰心。著名的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彼得·貝倫斯使用當時非常時髦的Uncial字體塑造了這三個詞。詞本身是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崙戰爭末期繳獲的兩門大炮的鑄鐵被熔化後造的。每個字母高60厘米。
瓦洛特於1899年赴德雷斯頓任教授,但是直到1912年他逝世依然不時因為國會大廈的裝修問題而從事顧問職務。 在國會大廈改建前就已經有在大廈內陳列藝術作品的計劃,這個計劃在改建過程中被採納。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在改建過程中又有18位藝術家受邀請為大廈提供他們自己的作品。除德國知名的藝術家外,鑒於柏林過去被占的歷史,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的藝術家也受邀。除此之外大廈內還陳列著許多收買或者租借的藝術品。大廈內共陳列有近30名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以下為其中的幾部作品:卡塔利娜·西維丁在1992年就為紀念被納粹迫害和殺害的議員在議院休息室中設立了大型的、題材為毀滅和再生的由五幅照片繪畫組成的藝術品,此外還有放在木桌上的紀念書。
西格瑪·波爾克和格哈特·里希特被受任為西側入口70米高的牆設立藝術裝飾。里希特使用黑色、紅色和黃色的彩色玻璃組成了一個有多種理解方法的、21米高的圖。波爾克則裝飾了一組內容來自政治和歷史的、由五個發光盒組成的拼圖。
延尼·霍爾策在北側的入口處樹立了一根柱子,上面垂直地不斷有彩色的、1871年至1992年間議員的演講和叫喊,按照藝術家的願望不斷有新的演講加入。
喬治·巴塞利茨在南側的入口廳設立了一塊巨大的屏幕,上面投影有倒過來的卡斯帕·大衛·弗里德利希式的繪畫,來強調繪畫中的形式元素。
伯恩哈特·海伊西奇提供了一幅名為《時間和生命》的繪畫。它以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體現了德國歷史中眾多關鍵時刻。
約瑟夫·鮑依斯的作品《帶裝備的桌子》是一個長期外借藝術品:一塊用青銅鑄的桌子,上面有一個盒子,前面的地上有兩個球,盒子與球之間有電線相連。這個作品代表自然與技術能量之間的交流。
漢斯·哈克為北側的內院設計了一個藝術品。議員要從他們的選舉縣中帶泥土裝進在一個瘦長長方形的木盒子里。一開始沒有很多議員響應這個要求。一行霓虹燈的字「為人民」不被泥土遮掩。泥土裡長出來的植物隨它們生長。
在改建時大廈的藝術收藏就以及被非常激烈地爭論。比如有人強烈抗議收納海伊西奇的作品,因為他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期與政府的關系非常近,因此有人認為他的作品不應該陳列在民主議會眾。哈克的作品的爭論更加激烈。他的霓虹燈字行與入口處山牆上的字(為德意志人民)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指責他是想修改山牆上的字。哈克表示他認為由於德國近代歷史人民這個詞有一定的問題,但是他想通過他的字行給予一些思考,而不是想否認山牆上的字。藝術顧問會開了三次會議討論哈克的作品,議會也開會討論,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作品。
國會大廈中所有藝術品的收購價值為八百萬馬克,這與法律規定的公共建築中為藝術作品出的錢的比例相應。每個藝術品的價值沒有被一一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