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戰時的木製飛機的發動機是汽油機還是柴油機
一戰時的木製飛機的發動機是汽油機還是柴油機?
飛機發動機要求的是高轉速,輕量化的發動機,這和汽油機的特徵相符合,所以一定是汽油機,絕不會用柴油機!
Ⅱ 德國Me.163戰斗機有什麼技術特點
1941年春,Me.163兩架原型機先後試飛;同年10月2日在5000米高度作最大推力飛行時速度竟達到1003.77千米/時。系人類飛行速度史上首次突破1000千米/時大關。
Me.163由一個全金屬製造的水滴形機身和一副木製的前緣後掠約27°的中單翼組成。粗短的機身前圓後尖,前端裝一隻發電用的小風車。無框式單座座艙蓋與機頭背部流線渾然一體。
機載乘員1人。動力裝置為瓦爾特109-509A-2火箭噴氣式發動機,推力為16.66千牛。
翼展9.32米,機長5.70米,機高2.74米。重量3950千克,最大升限為12039米,續航時間為7分30秒。
主要武器為2門20毫米口徑機炮。Me.163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擊落敵機6架。
Ⅲ 發明飛機有哪些故事用什麼材料製造的為什麼要用這種材料做飛機對人類生活有何幫助
自從萊特兄弟1903年第一次進行了有動力的飛行後,時間僅之過了70多年人類就突破了平流層,進入到了外層空間。時至今日,世界上沒有哪個表面能躲過衛星的窺視。達芬奇的夢境和設想成為了現實。
人類是一種好戰的生物,從實現空中自由飛翔的美麗夢想到讓死神上天僅僅用了八年。而首次真正的空戰則只是三年後的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等動力裝置相繼問世,氣球的動力來源得到了解決。於是,人們全面展開了對能飛的氣球——飛艇的研究。1852年,法國工程師吉法德進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進行了首次試飛並獲得成功。
其後的多次試驗發現軟式飛艇存在不少問題,飛艇的氣囊不僅難以保持外形的恆定,而且容易破損。於是,有人想法在氣囊內固定了一個環形龍骨並獲得成功。這就是半硬式飛艇。後來,德國一名飛行愛好者用木質材料為飛艇氣囊製作了一個外部支架,將氣囊固定在支架內保持外形,從而製成了硬式飛艇。這個改進不但徹底解決了保持氣囊外形的難題,而且也利於飛艇的搬運。這種結構逐漸成為以後的標准飛艇樣式。
1885年底,德國工程師本茨與戴姆勒聯合發明了實用的汽油發動機,使人類擁有了推力更大的動力裝置。從此以後,飛行器的發展越來越快。
1898年,德國的齊柏林首次設計和製造出了硬式飛艇。這種飛艇使用結構完整的骨架保持氣囊的外形,採用活塞式發動機作動力,因而飛行性能好,裝載量大。1900年,齊柏林駕駛他那龐大的硬式飛艇成功飛越了康斯坦茨湖,引起轟動。1903年,法國的勒博迪兄弟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飛艇。這艘飛艇在同年11月12日一次飛行了61公里。
此後,氣球與飛艇的發展進入了極盛時期,在軍事和交通運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軍事方面,德、法、俄、英等國相繼組建了飛艇部隊,把飛艇引入了戰場。例如在1911年的義大利—土耳其戰爭中,義大利首次使用了3艘飛艇對土耳其進行偵察和轟炸;1914年8月5日,德國使用品柏林飛艇大規模轟炸法國要塞城市列日;一年以後,德國又出動5艘LZ-38型齊柏林飛艇橫跨英吉利海峽轟炸倫敦;炸死7人,炸傷30多人,在英國人中造成了"齊柏林"大恐慌。在運輸方面,德國於1910年6月28日在法蘭克福與杜塞爾多夫之間建立了一條定期飛艇空中航線。在這條航線上飛行的是LZ-7型齊柏林飛艇,它可載24名旅客和12名空勤人員,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70多公里。1912年,一艘齊柏林飛艇還用20天的時間實現了人類首次環球飛行。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有動力、可操縱持續飛行試驗。試驗中,飛機成功地飛行了約260米距離。新聞界對萊特兄弟的突破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但這一成功並未引起美國政府及公眾的重視和承認。歐洲國家對此則乾脆表示難以置信。在萊特兄弟飛行成功9天以後,蘭利研製的一架飛機在試飛中失事,這一事件更加影響了飛機的推廣。美國人普遍對研製飛機的行為進行了攻擊,認為這太浪費納稅人的金錢。萊特兄弟對幾年努力的心血得不到承認備感失望,甚至一度想與飛機告別。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後,萊特兄弟決心把研製工作繼續下去。他們堅信,遲早有一天他們的成果會得到公正的評價。為了不至於引起公眾的批評,萊特兄弟將研製工作轉為秘密進行。1905年,他們製造出了一架能夠在空中停留半個多小時的飛機。萊特兄弟打算把飛機贈送給美國政府,但當局仍然對他們的成就不加理睬。心灰意冷的萊特兄弟在萬般無奈中只好暫時中止了對飛機的研究。
在萊特兄弟的成就促進下,歐洲特別是法國的飛行事業在1909年取得了重大的進展。這一年的8月,法國蘭斯主辦了一次盛大的飛行集會,歐洲的飛行員們相繼創造了多種飛行記錄。然而,給世界帶來強烈震撼的還要數法國飛行員路易·布萊里奧。他駕駛一架飛機成功飛越英吉利海峽,降落到了大不列顛國土上。這個事件不僅給世界公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國人大為吃驚:他們意識到了某種突如其來的危險。飛機的發展使他們預感到單純憑借海上防禦力量今後已不可能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了。
航空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各國軍事當局認識到了航空氣在軍事領域里的發展前景,歐洲的各個強國開始搜羅各種各樣的飛機以供陸軍使用。不過,這時的飛機還主要用於偵察,飛機的研製工作大多也由私人進行,因而進展相當緩慢。在德國,人們的興趣還主要集中在體積龐大的齊柏林飛艇上,因為此前公眾的捐款使齊柏林得以繼續以飛艇先驅者的身份從事研製工作,並最終向德國人證明了這種飛艇的實用價值。在另外兩個航空大國法國和英國,飛機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但是,軍人們已經急不可待地要把這件新式武器用於戰爭了。盡管飛機此時還存在許多問題,甚至還經常帶來一些災難性的後果,但職業本身就充滿危險的軍人卻顧及不了那麼多。於是,飛機在意土戰爭中首次露面了。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航空兵還處於相當幼稚的時期,但是,飛機已經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與廣闊的發展前景。飛機上的武器裝備也逐漸由手槍、手榴彈發展成為機槍、炸彈。其後的戰爭實踐證明,飛機的參戰使戰爭的整個作戰樣式、戰場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類的殘殺也從地上海上一下子飛到了空中。
1914年8月,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在當時是一種令人無法預料的新型戰爭:龐大的軍隊、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數碼對峙幾月甚至幾年的戰線……戰前人們誰也不會料到飛機會在這次戰爭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事實卻向人們證明:空中作戰的許多樣式是在這場戰爭中播下的種子,從此以後,空中作戰思想就開始縈繞在世人的腦海中,並進而改變了整個戰爭的面貌。
幾百年以來,騎兵一直把自己視為陸軍的眼睛,因為它可以搜索敵人,並將敵情報告給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卻使騎兵受到了"威脅",因為一架飛機在幾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樣的偵察任務,而且飛行員在幾分鍾內即可將獲得的情報送交司令部。
偵察是飛機在軍事上的第一個應用領域,也是飛機在大戰初期的核心任務。1914年9月3日,法國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德軍已經不再繞著巴黎的西郊向前疾進,而是向東直插這座城市的內部,從而將他們的右翼暴露於外。這一情報使法軍掌握了德軍的弱點。法軍抓住時機,發動了規模巨大的馬恩河戰役,阻止住了德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態勢。
最早飛機上沒有安裝武器,只是偵查用。你飛過來,我也飛過去,見了面還很有紳士風度的打個招呼揮揮手。不過好景不長,很快空戰的時代到來了。
人類史上首次空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飛行員安德烈駕駛一架雙翼飛機飛往比利時列日一帶執行偵察任務;與此同時,德國飛行員漢斯也正駕駛飛機前往馬恩河岸執行同樣的任務。兩機在空中迎面相遇,漢斯按照飛行員的規矩紳士般地向對方揮手致意,但安德烈可不吃這一套,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頭。這一污辱性的動作令漢斯怒火中燒。
報復心促使漢斯立刻調轉機頭向安德烈撲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駕駛戰鷹往回盤旋,並再次向漢斯晃動一個小指頭。豈有此理!漢斯拔槍射擊,安德烈也舉槍還擊,兩人在空中就斗在一起。然而兩人卻彈彈虛發,誰也沒法將對方置於死地,很快便興味索然。於是兩人乾脆揮手告別,各干各的活去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空戰便這樣草草收場了。
但是,兩個人在空中的這番斗氣卻讓軍事家們茅塞頓開。漢斯回營後一通訴苦,令德國人大為激動,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架武裝戰斗機由此誕生了
1914年10月5日,法軍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機械員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瓦贊飛機在己方陣地上空巡邏。這種飛機結構緊湊,有兩個座位,採用推進式發動機。觀察員位於靴形短艙的前部,操縱一挺0.303英寸口徑的能活動的劉易斯式輕機槍。劉易斯式輕機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機上機槍之一。這種機槍是美國人艾薩克·劉易斯上校於20世紀初設計的一種輕型氣冷式武器,它有一個內裝47—90發子彈的鼓形彈匣,插在機匣頂部。拆掉槍筒套筒以後,機槍的重量便減輕許多,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機載武器。凱諾中士把這挺機槍架在機頭上,機槍的底座是活動的。他擺弄著這挺機槍,懷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個機會試一試。正當他手癢難捺之際,一架倒霉的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偵察機闖入了他的視野。弗朗茨駕機沖了過去,德機並未急著逃跑,因為飛行員沒看到那挺可怕的機槍。當兩機距離接近時,可怕的機槍吐出了"火舌",驚慌失措的德機一會兒工夫就被擊中墜毀。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用機槍進行的空戰,空中追逐與殲擊的時代由此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還被廣泛運用於空地協同作戰。在1917年11月20日進行的康布雷戰役中,英軍派出了1000餘架飛機參戰。這些飛機以低空盤旋的噪音來掩蓋坦克開進的隆隆聲,以對地轟炸和機槍掃射來支援地面部隊的行動,這些飛機還轟炸了德軍的炮兵和指揮部。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英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俘敵8000餘人,繳獲火炮100餘門。11月30日,德軍在100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實施反擊,收復了失地,俘敵9000餘人,繳獲坦克100輛,火炮148門。這次戰役是坦克、飛機、步兵、炮兵的首次協同作戰,為協同戰役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航空兵的低空強擊戰術也在這次戰役中得到了發展。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在飛機配合陸軍作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他們專門生產了有裝甲的J級飛機和輕型CL級飛機用於攻擊地面目標。
德國的J級"容克"式飛機是現代強擊機的雛形,它的機身全部用鋁合金製造,飛機腹部裝有下射機槍,座艙周圍裝有5毫米厚的鋼板。飛機攜帶有集束手榴彈和手拋輕型炸彈,可有效地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德國還在1918年1月26日頒布的《陣地戰中的進攻》細則中明確了航空兵在諸兵種協同作戰中的具體運用辦法。1918年3月21日,德國航空兵在皮卡迪進攻戰斗中實施了這一細則。偵察航空兵首先期飛,進行戰場監視和收集情報,使指揮部隨時掌握突擊進程;殲擊航空兵掌握"制空權";強擊航空兵隨即投入戰斗,對敵步兵和炮兵實施猛烈掃射。第二天,德軍步兵又在30架強擊機支援下,粉碎了英軍第50師和61師的抵抗。第三天,德國強擊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軍第5集團軍預備隊的開進,並襲擊了撤退的英軍部隊和輜重隊。這次戰役,積累了豐富的在協同作戰中使用航空兵的經驗。
1914年8月,英國皇家海軍改裝了3艘水上飛機母艦,每艘可搭載3架水上飛機。1914年11月,皇家海軍決定用這3艘水上飛機母艦從海上對庫克斯港以南的一座齊柏林飛艇庫發動一次襲擊。這將是真正的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將從海上的母艦上起飛,攻擊遠遠超出任何陸基飛機作戰半徑的目標。
12月24日17時,由3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10艘潛艇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哈里奇出發了。在夜幕的掩護下,艦隊於凌晨4時30分順利通過了北海,6時整到達了弗里西亞群島旺格奧格以北40海里的預定位置。
Ⅳ 二戰有木頭做的戰斗機嗎
拉格-1(LaGG-1)是蘇聯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的第一種戰斗機,該設計局原本祇是一家木製傢俱廠,但由於俱備木材加工技術而當時蘇聯飛機仍普遍採用木製,故被改組成飛機設計局
當時格契奇金設計局有拉沃奇金,戈爾布諾夫和古德科夫三名飛機工程師,拉格-1正是他們三人聯手設計的,所以,其名稱都加上了他們的名字(LaGG)
基本資料
乘員:1人
全長:8.81米
翼展:9.8米
全高:4.4米
空重:2,478公斤
載重:2,968公斤
最快速度:606公里/小時
航程:556公里
升限:9,600米
發動機:一具水冷式M-105發動機(1,100匹馬力)
武裝:1支20毫米口徑ShVAK機炮+2支7.62毫米口徑ShKAS機槍
設計特點和實戰簡史
拉格-1全機主要為木製,機翼為木質兩段式結構,操縱翼面為金屬骨架再披上帆布,蒙皮為產自西伯利亞的樺木膠合板,油箱充入惰性氣體以求安全,武裝為機頭兩支7.62毫米口徑ShKAS機槍和螺旋槳罩的一支20毫米口徑ShVAK機炮,拉格-1於1940年開始生產但仍來不及參與該年冬天和芬蘭的冬季戰爭,而在服役後被飛行員抱怨機動性和爬升率皆不理想,故之後改為生產其改良型拉格-3戰斗機,在德蘇戰爭開始時仍有兩個航空隊使用拉格-1
Ⅳ 飛機的原型是怎麼來的
英國人皮爾徹是李林塔爾兄弟的得意門生,他繼承了老師奧圖的事業,駕駛著一架安裝了降落用車輪的滑翔機,滑翔了250米的距離,成功地飛越山谷。同時,他還製成了帶發動機的飛機,但是在1899年進行的一次試驗中由於發生事故,他不幸遇難。
李林塔爾兄弟的另外一位弟子赫林刻苦地研究滑翔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被美國的滑翔機研究家夏紐特邀請到美國進行合作研究。在奧圖逝世的當年,他們首次製成的滑翔機在密執安湖畔順利起飛。這架滑翔機和李林塔爾設計的滑翔機樣式相同,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製成了帶有上下復翼和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的滑翔機。這種樣式成了後來飛機的原型。
滑翔機的黃金時代出現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由於《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製造大型飛機,德國人便充分利用自己在運動學和空氣動力學研究上的優勢,大力發展滑翔機,使滑翔機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從1928年到1929年,他們開始利用積雲和上升氣流,拉長了在空中滑翔的時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建立了利用大型滑翔機運載士兵和物資的特種部隊,一時間相當活躍。
吉法爾的飛艇沿用了熱氣球的結構形式,在飛艇技術上採用所謂「軟式結構」,即採用一個氣囊,內部充入輕於空氣的氣體,使之達到一定壓力,這樣氣囊就可以產生一定的浮力,同時保持一定的形狀。這種軟式結構保留了氣球結構簡單性的優點,但承擔重量的能力很有限。
Ⅵ 德國Me.163戰斗機有哪些動力裝置
德國Me.163戰斗機:是世界上第架也是惟一的一種火箭動力飛機是德國的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Me.163戰斗機。1941年春,Me.163兩架原型機先後試飛;同年10月2日在5000米高度作最大推力飛行時速度竟達到1003.77千米/時。系人類飛行速度史上首次突破1000千米/時大關。
Me.163由一個全金屬製造的水滴形機身和一副木製的前緣後掠約27°的中單翼組成。粗短的機身前圓後尖,前端裝一隻發電用的小風車。無框式單座座艙蓋與機頭背部流線渾然一體。
機載乘員1人。動力裝置為瓦爾特109-509A-2火箭噴氣式發動機,推力為16.66千牛。
翼展9.32米,機長5.70米,機高2.74米。重量3950千克,最大升限為12039米,續航時間為7分30秒。
Ⅶ 一戰二戰時的飛機是什麼材質,很容易生產嗎
一戰飛機的機身都是木頭拼接起來的,大多數飛機你去看,都有「線」連起來,那是鋼絲,不是無線電天線,是用來固定飛機結構的。打飛機的時候一旦鋼絲被打斷,那麼飛機就散架了。
一戰期間法國飛機生產了51000架、英國共生產55000架、德國生產了50000架,英國在停戰前每月能生產3500架,德國差不多2000架。當時候工業生產水平普遍不高,能夠保證這個產量也不容易了。
二戰的飛機主要是金屬蒙皮了,當然材料為鋁最好。向蘇聯鋁工業基礎不佳只能用木頭,但是像伊爾-2這樣的飛機內置了裝甲板。同樣還有英國的蚊式轟炸機。
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飛機30萬架、其中4發飛機36000架、雙發36000架,英國生產12.5萬架,蘇聯生產8萬架,德國10萬架,日本6萬5千架。在工業發達的國家,飛機不是很困難,特別在美國。發動機-機身-配套件生產鏈完整,不受外界干擾,很容易獲得高產量……
Ⅷ 被德軍稱為 黑死神 的是什麼飛機
蘇聯的IL-2強擊機
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有一種令法西斯聞風喪膽、被德軍稱為「黑死神」 的對地攻擊機——伊爾-2強擊機。這種強擊機對敵方地面目標特別是坦克具有強大的突擊力,在戰斗中取得了非凡的戰績。
伊爾-2強擊機是二戰期間蘇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單翼單發雙座機。該機於1939年底首次試飛,但軍方認為它的速度、航程和裝甲都顯得不足,要求將這種雙座機改為單座機。在進一步改進時,伊爾-2的水冷失AM-35發動機換裝了功率更大的1600馬力的AM-38發動機;取消了後部的通用機槍艙;飛行員背部防護裝甲厚度也從7毫米增加到12.7毫米。武器裝備也有所加強,機翼上安裝的4挺7.62毫米機槍中有2挺改為20毫米的航炮,機翼上掛載了8枚當時最先進的火箭,既可對空又可對地發射,還可掛500千克的炸彈。
這種單座的伊爾-2強擊機在試飛時最大速度達470千米/小時,但在實戰中效果不理想,容易遭到地面火力的攻擊,而且一個飛行員精力不夠用,難以勝任飛行和攻擊的雙重任務,因此,後來又不得不再次該成雙座機。
雙座機的伊爾-2強擊機具有較強的生存力,各種性能協調,武器也得進一步的改進,其用途以攻擊坦克為主,本身就是一種「飛行坦克。設計師伊留申從以往的強擊機被擊落的教訓中的結論,必須首先保護好飛行員和油箱等關鍵部位,因此決定對飛行座艙、油箱和發動機等部位提高裝甲的厚度。伊爾—2強擊機的後機身是木製的,機翼和尾翼是硬鋁材料制的,而機身則是鋼質材料。
改進後的伊爾-2M-3強擊機速度為420千米/小時,航程超過750千米,武器有:2門23毫米航炮,2挺7.62毫米機槍,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彈,彈艙和翼下可掛載400~600千克炸彈。自衛武器是後座的1挺12.7毫米機槍。 伊爾-2強擊機在戰爭期間共生產了3萬6千多架,是二戰中生最多的飛機,它占整個蘇聯飛機總產量的1/3,其中大多數雙座機。從1942年下半年起蘇軍強擊航空兵部隊開始採用伊爾—2強擊機。它的後部自衛機槍有效地阻止了敵機從後側方的攻擊,生存率提高了30%。
伊爾-2強擊機由於塗迷彩色,在進行超低空攻擊時,上空的敵機難以發現它,而它厚實裝甲又能很好地抵抗地面高射機槍的射擊。伊爾-2強擊機常常採用這種戰術:以4機編隊在高度800米進行巡邏飛行一旦發現地面目標,立即解散,輪番對目標實施俯沖攻擊,使用火箭、航炮或機槍對坦克裝車進行射擊,效果非常出色。加之它在低空俯沖時刺耳的呼嘯聲,給敵軍極大的心理震撼。
1943年夏季,在改變蘇德戰場局勢庫爾斯克會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伊爾-2改裝了2門37毫米航炮,並加裝了反坦克炸彈。7月7日,蘇軍伊爾-2強擊機機群對正在突圍的德軍坦克集群進行了猛烈的突擊,20分鍾就擊毀了坦克70餘輛,在對另一坦克集群突擊中,2個多小時擊毀敵坦克270多輛,為地面部隊的進攻做出了巨大貢獻。
求採納
Ⅸ 戰斗機來歷
戰斗機又稱殲擊機,舊稱驅逐機。其特點是機動性好、速度快,空中戰鬥力強。它們首要任務是與敵戰斗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攔截敵方轟炸機、攻擊機和巡航導彈。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14年10月5日,法國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路易·凱諾駕駛瓦贊式雙翼飛機從前線偵察歸來,途中遭遇德軍飛機,法機上安有哈奇開斯機槍,而德機上只有一枝來復步槍。凱諾用機槍擊中德機,起火墜落。這是首次飛機與飛機之間的空戰,所使用的是執行偵察任務的飛機,機上的槍械也不是專為空戰而設計安裝的,使用不方便,所以還不能稱為是戰斗機,法國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法國的羅朗·加羅斯於1915年4月1日駕駛該機對准一架德軍飛機飛去,一舉將其擊落。幾天內,加羅斯就取得了擊落敵機5架的戰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尖子飛行員」。但加羅斯4月18日因飛機故障而降落在德軍佔領區,他本人被俘,偏轉片系統的秘密也被德國人獲得。為德國工作的荷蘭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對其進行仿製和改進,研製出了斷續器系統。使機槍能夠通過隙進行射擊,而不會擊中槳葉。使用這種系統的第一種戰斗機是福克E3型戰斗機,此後這種射擊眾多戰斗機所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斗機大多是木結構、外包布蒙皮的雙翼機,起落是固定的,不策收放,最高飛行時速僅有200公里左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斗機發展為單翼全金屬結構,飛行時起落架可收起,以減少阻力,機內裝有無線電通信設備,飛行時速 也提高到600—700多公里。(圖)(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多,戰功卓著的雅克-9型竟是木製結構)
噴氣式戰斗機——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圖)(蘇聯的米格-1550年代初世界上最 成功的噴氣式戰斗機之一,在朝鮮戰爭中有突出表現)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圖)(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用來與米格-15相對抗的F-86型噴氣式戰斗機)
變後掠翼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圖)(俄羅斯的米格-29高機動性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Ⅹ 二戰中英國用木頭做的飛機,為何能打得德軍損失慘重
蚊式轟炸機是二戰中英國人使用的機型,當時也是一架罕見的木製飛機。由於其出色的戰斗性能和抗打擊能力,它被稱為木製奇跡,就連德國人對這種飛機都很贊賞,因為很多德國人在二戰中就是死於這種飛機的轟炸下。二戰中英國用木頭做的飛機,為何能打得德軍損失慘重?
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年,日本公司研究出了這種飛機,在是能夠安裝兩個1280馬力發動機,可搭載450千克炸彈,最高時速為639公里/小時,巡航速度為526公里/小時,這是一架高速輕型偵察轟炸機,最大航程為2380公里。
最輝煌的戰斗是1944年在監獄中救出了盟軍囚犯,首先用紋式轟炸機在監獄牆上炸了一個大洞,同時在地面抵抗成員的協助下把德國軍營也炸了 ,大多數囚犯被救出。除這些行動外,這種用木頭做的轟炸機還襲擊了V1導彈發射基地還有德國的U型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