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的衛國戰爭叫什麼名字
德國的「衛國戰爭」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現代「德國」正式出現就已經是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了,此後基本都是德國主動打別人然後被打回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正義性是不被稱作「衛國戰爭」的哦。
在之前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國基本是一大堆分散的小國,也不存在所謂「衛國」的概念,如果硬要說的話,拿破崙戰爭倒也算「衛國戰爭」,只不過輸了……
② 德國和法國之間的三次戰爭是哪三次分別叫什麼
第一次: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第二次:1866年擊敗奧地利(普奧戰爭),成立北德意志同盟。第三次: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並南德諸邦。建國:1871年1月18日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
③ 德國建國時間是哪一年
德意志帝國建立是1871年1月18日。
帝國的成立進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俾斯麥(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魯士首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成立北德意志同盟。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並南德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成立概要
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
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佔有決定性票數,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④ 德國的三次王朝兼並戰爭是哪三次
1864年,普奧對丹麥作戰(第一次王朝戰爭),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由普奧共管。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奧地利戰敗,退出德意志邦聯,普奧爭雄局面結束。1867年,建立了以普魯士為盟主的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戰勝法國,同時兼並了南方諸邦。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接受加冕,成為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德意志長達952年的分裂狀態,從此,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近代民族國家在歐洲崛起。
⑤ 德國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 古代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麻煩採納,謝謝!
⑥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6)德國的建國戰爭都叫什麼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⑦ 德國1914年之前的戰爭
1618—1648年三十年戰爭的結束,標志著德國宗教改革的結束和近代歷史的開始。根據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與舊教(天主教)地位平等;帝國內各諸侯擁有內政、外交的一切權力,帝國完全徒有虛名,分裂狀況比戰前更嚴重,計有300多個諸侯國、1000多個騎士領地,只有皇帝和帝國議會表明帝國的存在。戰爭的破壞、勞動力缺乏以及戰後的分裂狀態,使德國的經濟長期處於衰退狀態。尤其是新航路的開辟,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沿岸,使德國失去了貿易中轉站的地位。為了保證農業勞動力,地主加快了16世紀末以來的農奴制再版進程,尤其是在東北德意志和北德意志。
在德意志各諸侯國中,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國最為強大。普魯士是在17世紀迅速崛起的,統治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在1415年獲得勃蘭登堡選帝侯國,面積僅2萬平方公里。17世紀初先後獲得克列夫茲、馬爾克、拉文斯堡及東普魯士,三十年戰爭後獲得波美拉尼亞東部大部分地區,1701年升格為普魯士王國。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世襲領地,除奧地利本土外,還佔有捷克、匈牙利、南尼德蘭及義大利北部的部分領土。
18世紀德意志境內的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普魯士最為明顯,使之有實力與奧地利爭奪中歐的霸權,經過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普魯士從奧地利手中獲得了工商業發達的西里西亞地區。1772—1795年,普、奧先後與俄國3次瓜分波蘭(奧地利參加了兩次),普魯士獲得了西普魯士等地,奧地利獲得克拉科夫等地。普魯士的擴張政策得到了國內容克貴族的支持,並逐步形成了好戰的軍國主義傳統。
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與封建農奴制度發生了矛盾。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譯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的瑪麗亞·特麗薩和約瑟夫二世都曾標榜「開明專制」,實行有限的改革。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普、奧兩國糾集德意志各邦及歐洲封建勢力聯合進行干涉。19世紀初,拿破崙的軍隊橫掃歐洲,普魯士、奧地利屢屢敗北。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西斯二世被迫放棄帝國皇帝稱號,改稱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神聖羅馬帝國滅亡。1806年耶拿戰役後普魯士被一分為三,在其領土上新建了華沙大公國和威斯特伐里亞王國。同時,德意志各邦按拿破崙的意志組成了「萊茵聯盟」。各國也仿照法國進行自由主義的改革,廢除農奴制度。
1815年拿破崙戰敗,根據《維也納和約》,成立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德意志邦聯,共有34個諸侯國及4個自由市組成。邦聯議會沒有中央政府的權力,各邦在內政、外交和軍事上都獨立自主。被拿破崙打破的封建秩序雖然表面上恢復,但農奴制度等封建制的根本已經無法徹底恢復,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在20、30年代有了較大的發展,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統一的呼聲日益強烈。與此同時,普魯士與奧地利的角逐也繼續發展。1834年普魯士建立了「關稅同盟」,德意志邦聯的大多數成員都參加,但遭到了奧地利的反對和抵制。
1848年3月柏林、維也納都爆發了起義。資產階級自由派獲得了革命的領導權,企圖通過和平、妥協的手段統一德國。5月,德意志各邦的代表在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商討統一問題。議會形成了「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張以奧地利為中心統一德國,後者主張以普魯士為中心統一。1849年歐洲反動勢力轉入反攻,革命時期的立法被紛紛取消。但政治上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斗爭並沒有結束。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推行現實主義的政治,著手以武力統一德國的計劃。經過對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奧地利被排除在外。1867年,多民族的奧地利,實行改革,採取聯邦制,允許匈牙利有自己的議會和憲法,但由奧地利的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是為奧匈二元帝國。 1871年1月18日,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帝國由4個王國、5個大公國、12個公國、侯國及4個自由市和帝國行省阿爾薩斯、洛林組成,其中普魯士王國在帝國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分別兼任帝國皇帝和宰相。帝國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因此德國各邦號名義上保留,但已失去了以前的獨立和權力。
統一後的德國繼續推行俾斯麥的現實主義政治達30年之久。對內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70年代初發動「文化斗爭」,打擊天主教勢力,取消了教會的相對獨立權。1878年頒布鎮壓社會民主黨的「非常法」,德國社會民主黨被迫轉入地下,工人運動受到壓制。對外推行「大陸政策」,力圖孤立法國並使英、法、俄、奧、意等歐洲大國互相牽制,確保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權。1873年促成了德、俄、奧「三皇同盟」,1882年簽訂德、奧、意三國軍事同盟。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迅速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其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擴大世界市場,參加瓜分世界的競爭。1888年年輕的威廉二世即位,推行與俾斯麥不同的「世界政策」,力圖在世界舞台上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爭高低。1914年德、奧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法、俄爭奪世界霸權與殖民地。1918年11月德國最終戰敗,國內發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⑧ 為德國建國奠定基礎的戰爭
A
試題分析:1864-1870年,普魯士王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先後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完成了對德意志的統一,故選A。
點評:德意志的統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第一,它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已經超過英法等先進工業國家,而躍居世界第二位。第二,它為德國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場所,統一後的德國工人運動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第三,它改變了歐洲的國際關系,德國成為中歐的強國,成為國際關系中舉足輕重的重要因素。但由於統一採取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的形式,統一後的德國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和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
⑨ 為什麼把德意志帝國統一的那三次戰爭稱為「王朝戰爭」,含義是什麼
因為德意志的統一是自上而下,以普魯士王室為主導,通過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而完成的,同時作戰對象是奧地利、法蘭西這樣的王國,因此稱王朝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