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歷史發展中受美國影響的事例
比如一戰、二戰、美國財團扶持納粹,德國人向美國移民等。
美國是導致德國在一戰、二戰最終戰敗的根源之所在。一戰進行到1917年時進行的各次戰役使得歐洲戰場的對峙再次顯得突出,疲憊不堪的協約國急於等待美國人的到來。1918年德國在西線發動的三次大攻勢,英法聯軍已經基本上瀕於崩潰,要不是美軍大批頂上來以及美國人提供的大量作戰物質,協約國不要說是取得勝利,就是維持不敗已經很勉強了。如果是德國只和英法作戰,或許擊敗英法不是夢想了。
二戰更是如此,像二戰這種大規模的機械化全面大戰要求從事戰爭的國家有能力迅速為其龐大的軍隊提供足夠滿足作戰需要的武器裝備和彈葯,作戰物資和裝備的消耗量相當驚人,交戰國必須擁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工業實力是一國在二戰立於不敗之地並取勝的根本保障。而二戰初期在德軍的迅猛攻勢和封鎖下,英國、蘇聯均面臨著艱難的抗戰局面,抗戰形勢嚴峻,但隨著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人正式加入到二戰中來,它那潛藏著的巨大的工業能量被瞬間釋放出來,從根本上改變了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的整體力量對比。可以說從美國決定參戰的那一刻起,德國、日本最終戰敗的命運已經確定了,唯一的懸念就是德國、日本到底能挺多久。
『貳』 全球化對歐洲特別是德國(中國)有什麼影響
全球化對歐洲特別是德國(中國)影響:
進入90年代以來,德國的R&D投入從資金規模和佔GNP的比例上都維持有一定的規模。但其中有兩個特色:一:政府在研究與開放投資中所佔比例不斷減少。二:經濟界對應用研究的投資越來越多。
盡管政府在整個研究與開放投資中的比例不斷減少,但總量上卻仍是增加的。企業界的參與表明,基礎研究的成果不可能只對參加基礎研究的企業有利。由於與美法英等國相比,德國政府在軍用投資上的比例較小,用在民用上的投資更有利於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德國在政府對研究與開發的投資上處於一種非常有利的地位。盡管如此,德國政府和企業界仍然需要迎接未來的挑戰。
第一:相比於其它幾個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德國的勞工太貴。如果以當時美元與馬克的匯率計算,1996年一個德國工人每小時所得為3l.87美元,日本為20.84美元,而美國僅為l7.70美元,我國的台灣地區為5.82 美元。
其次,德國的企業不靈活。德國企業在從發明到應用過程中顯得太慢。
德國過於繁瑣的法律、法規影響了德國企業的競爭力。當德國企業和商人在國外投資和辦廠時,他們受到較少法律上的約束,而在國內卻不得不與一個嚴密的規則網打交道。
第四,認為德國企業太強調技術層面,因而忽視了僱主的偏好。從文化上講,德國的管理人員有很強的工程取向。
第五,認為德國的工會具有過大的權力和影響,按照共同參與的法律權力,它們有對企業發展發表意見的權力。
第六、德國的創新地點太過於集中。盡管聯邦德國是一個非常強調社會性的(soziale)的國度,但它的工地區差異還是相當大
最後,范圍廣泛的環保主張,也被認為對經濟競爭力不利。德國人公眾論對環境退化、再循環和自然保護過於關心,企業必須尊重公眾的態度和環境規則與要求。據說工業界認為這些壓力進一步增加了費用,送減少了德國產品的競爭能力。
提出了與國際化和全球化有關的五個問題:
增加區域競爭力的可視性。
融合研究與應用。
支持並促進商業啟動。
擴展德國的教育和創新體系。
架設國際橋梁。
『叄』 為什麼二戰後西方人對德國人的仇恨沒有亞洲人對日本人的仇恨要深
第一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差異造成了日德倆國對待歷史的態度的巨大差異,也進一步影響了歐洲人和亞洲人對德國和日本的不同態度。簡單的說,德國文化基本就是基督新教的文化,是講究悔罪的,而日本傳統文化中對認罪的部分是難以接受的,基本類似我們總說的「打下18層地獄」那類,所以雖然倆國都有濃厚的軍國主義性質,都是被蠱惑的,戰後的所做所為卻大相徑庭。
第二點:戰後審判對倆國處理的不同,這一點很明顯,因為美國從中作梗,日本所受的懲罰不如德國,長期受壓制的亞洲人當然更為憤慨,但當時的情況下對結果也無可奈何,都在忙碌著在災難後重建家園,時過境遷,當家園重建之後,這些陳年舊事就開始被重新審視,打個比方,你被人打了一拳,但當時你急著去約會,時間緊張,如果你晚了,女朋友就黃了,你大概不會急於去還上這一拳,但約會結束之後,你再想這一拳,是不是越想越生氣?
『肆』 當時的西方大國為什麼對德國法西斯實行妥協退讓的緩靖政策由此產生的嚴重後果是什麼
當時德國綜合國為發展很快,周邊國家壓力很大,蘇聯剛穩定,都不想打仗,以犧牲小國保全自己的利益。最主要的是:世界上沒有老大。德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不斷挑起事端,想主宰世界,最後導致二戰的發生。得利最大的是美國,現在有了老大,它制定了游戲規則為自己利益服務。如果那年那月那個國家挑戰美國,第三次世界大戰必然會發生。游戲規則又要改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伍』 如何評價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德國為什麼心甘情願的受美國鉗制
當我們回顧戰後德國的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國家與美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復雜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國有望佔領全歐洲時,美國人出手了。為了維護美國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對德日正式宣戰,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
戰後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輸血援助,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冷戰對峙中,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被美國當作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夾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可謂是提心吊膽。
按理說,在這種美蘇兩強爭霸的背景下,德國由於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庇護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威脅大大減輕,德國卻越來越依賴美國,甚至不願擺脫美國的鉗制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從被動接受保護到主動尋求庇護,難道德國這個受虐者在長期受虐過程中對美國這個施虐者產生了依戀?
這種心理分析顯然不適合用在現實政治中。德國不願擺脫美國的控制,這背後又有哪些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對這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壓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國乃至歐洲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按理說,身邊的這頭北極熊倒下了,對德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天天擔驚受怕了――如果你要這么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蘇冷戰對峙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著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無法與美國公平較量,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至少,在面對德國時,俄羅斯依然有強大的底氣與實力。一旦德國敢在自己背後搞點小動作,俄羅斯的鐵甲洪流完全可以跨過東歐大平原直撲德國。更何況,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工業與核武器研製的主體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這個大殺招,德國瞬間可以被秒成渣。
德國眼看著蘇聯已經內外交困、經濟崩潰、人心浮動,到了絕症晚期,剛想緩一口氣,一眨眼的工夫,俄羅斯卻強勢拔地而起,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讓德國剛剛鬆懈下來的神經又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戰後德國經濟體系基本崩潰。外力方面,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輸血援助,德國經濟才得以滿血復活,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內力方面,德國自身也憑借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選擇了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德國開始逐步領導歐盟內部事務,成為了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德國歷經波折,重新回到了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國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憑借自己的這點體量,要想與俄羅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樹,不堪一擊。
有人要問了,既然德國單獨抗不過俄羅斯,不是還有歐盟這個共同體協助打援么?
事實上,即便加上歐盟,也不足以抵禦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系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總而言之,歐盟的鬆散以及德國作為弱勢領袖的處境,也決定了德國本身並不足以將歐洲高度整合,以抵禦俄羅斯施加的壓力。
這種體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既然組團群毆都干不過北極熊,那還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以防備德國乃至歐洲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其領導力相對低下,凝聚力不夠,只能依託美國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雖然依託美國的輸血援助和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德國的實力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可以說是十分薄弱。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自然無法服眾,不足以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
怎麼辦?這就需要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出馬了。
美國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對戰後歐洲秩序重建起著主導性作用。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經歷了多方重組變遷,但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影響力,依然牢牢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走向,其影響力已施加到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於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歐盟雖然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歐洲各國涌現了民粹主義風潮,並且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表現在經貿領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內部可謂是矛盾重重。憑借著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其難度堪比登天!
這個時候,德國只能繼續投靠美國。雖然美國並不真想歐洲統一,但他作為太上皇,對歐洲的全盤統馭,卻在客觀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也為德國鋪好了道路。沒了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歐洲凝聚力必將大為鬆懈,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根本無從談起。
再次,德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原來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升級和金本位復辟失敗,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導權轉移到了美國手中。毫無疑問,美國作為戰後的超級強國,主導著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並制訂了全球貿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這兩條: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是市場經濟打敗計劃經濟的精髓。
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化的領頭羊,以他為首,對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德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也從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處。
在此過程中,德國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做大蛋糕,自己從中分蛋糕的獲利模式,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通過貿易往來中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來的重壓下,德國如果貿然擺脫美國,憑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這份全球化好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范圍也會大幅縮窄。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領袖,最大的資本就在於歐洲內部相對強大且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一旦這種優勢地位喪失,德國極有可能失去各國的認同,從巔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國群毆的地步(誰讓你之前當歐盟老大時給各國攤派難民和費用,搞得各國很不爽呢)。
這種情況下,德國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指望著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自己也跟著吃肉喝湯,維持自己的歐盟老大地位。
『陸』 辜鴻銘為什麼會對當時的西方世界,尤其是德國產生很大的影響
辜鴻銘學貫中西,並把中國的文學經典翻譯成多種文字,使世界了解中國,對西方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便有了「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美譽。1915年他的《春秋大義》(即《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對德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柒』 二戰後德國怎麼被西方國家重新接受的
很多人都沒搞明白勃蘭特那一跪是給誰看的,有點智力行嗎…他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下跪,對西歐國家有毛影響。就像日本首相在菲律賓對美軍紀念碑下跪,中國和韓國有毛感動的。
他那一跪是給蘇聯看的,為的不是融入歐洲,而是改善和東德的關系,為以後兩德合並做戰略上的表態。那次訪問波蘭,他還簽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承認了二戰後波蘭對德國部分領土的合法權益。當年他還訪問蘇聯,和蘇聯達成了諒解。二戰後蘇聯和波蘭佔了德國那麼多領土,克洛澤的祖先就是那個時候劃到波蘭的。甚至法國還有和德國的領土歷史遺留問題。
如果西德當時不主動積極承認蘇聯和波蘭的領土合法權問題,德國周邊國家沒有人願意看到它統一,誰都會害怕他以後有領土要求。有了勃蘭特對東歐各國的妥協,才有了1972年蘇聯會同意西德和東德才簽了新條約。這項協議加強了兩德交流,降低了民間隔閡,為以後的統一打下了基礎。真以為兩德統一就是拆牆那麼簡單?1990年英美法蘇在德國還有各種特權,統一談判也是6個國同時談的。沒有之前德國承認蘇聯、波蘭對戰後割地的合法性,先不說蘇聯同不同意放棄特權,英法國會同意在統一後的德國沒有特權么?因此有點歷史概念行么。1950法國就主導歐洲鋼鐵聯盟接納德國了,這個組織本想制衡德國,結果讓德國主導了,那時候離下跪還有20年呢。如果不是美英想用西德制衡蘇聯,實行馬歇爾計劃,德國怎麼融入西方國家,怎麼快速恢復?沒那麼快快速恢復元氣,就不會把自己擺在推動統一的主角位置,更不會主動去波蘭接受歷史遺留問題。西德能融入西歐,是因為制衡德國已經不是西方國家的核心安全議題了,反而各國需要德國來制衡蘇聯。西德領導人聰明的利用這個機遇,很快恢復元氣,然後戰略眼光長遠的開始思考兩德統一問題。70年代跳出簡單的站隊,主動需求尋求蘇聯對德國統一的諒解,為以後的兩德統一領導權打下了基礎。所以說勃蘭特下跪是西德融入西方國家的果,不是因。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戰怎麼影響德國的經濟
二戰之後,德國的工業基本完蛋了,主要工業設施都是盟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基本都成了一片廢墟,東部更慘,毛子所過之地能拆的全部拆走了
各大工業城市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按照當時盟軍的估算,清理柏林的廢墟至少需要50年的時間,以至於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看到這一切,讓勝利者的心情盪然無存」
而且由於東德、西德被分開,原先的工業配套體系更是被一分為二(比如以光學儀器聞名的蔡司)
可以說德國經濟毀於一旦
戰後所說的西德奇跡,是指50年代,美英等從其在德國和歐洲的長遠利益考慮,千方百計盡快把西德納入西方營壘。它們首先採取了減少戰爭賠償和停止拆遷工業設備的措施,同時實行了對西德進行「救濟」和「援助」的計劃,繼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不斷開放綠燈,為西德的自我發展提供有利條件。1949年底,西德成為歐洲經合組織、歐洲委員會和魯爾國際管理機構的成員。1950年,根據北約決定,西德要承擔保衛歐洲的任務。1951年,西德加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同年,美、英、法宣布結束對德戰爭狀態。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和西歐聯盟。
1958年,西德成為歐共體成員國,等等。
到50年代末,西德實現了三大轉變,即由昔日的敵對國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轉變;由非主權國家向主權國家的轉變;由戰爭賠償國向西方市場重要合作者和競爭對手的轉變。這些轉變不僅對西德50年代經濟發展,而且對以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
德國也.實行適應當時國情的經濟管理體制。50年代是西德實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准備和試驗階段。在這一階段,西德根據本國國情在處理國家與市場關系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和嘗試。首先,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防止經濟無序發展,並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對涉及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或國家控股、參股的做法。鐵路、公路、航空、郵電、港口等基礎設施部門,因規模大、見效慢、盈利小,均由國家經營管理,屬國有企業。50年代,大約60%的電力生產,96%的電網和煤氣生產掌握在國家手中。此外國家對民營企業提供大量貸款和扶植
結果在50年代末,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玖』 二戰前夕西方國家推行對德綏靖政策的深層原因
1、英法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
英法在其實力日益衰退的情況下,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失,戰後經濟恢復非常緩慢。二三十年代,英國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經濟問題上,把重整軍備看作是恢復經濟的障礙,企圖以沒有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政策,達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國由於和德國毗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保持軍備和對德國實行強硬政策。但法國的經濟一直處於衰退之中。相對穩定時期發展有限,30年代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又特別長,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同時法國的政局也不穩定,內閣更替頻繁,使得對外政策難以保持堅定性和連續性。總之,英法的頹勢是其推行綏靖政策的物質基礎。
2、綏靖政策的推行和社會制度有密切關系
綏靖政策的推行是和當時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這一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的。十月革命後,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斗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爾什維主義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3、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
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在法國尤其嚴重。英法等國的統治者既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制約,又是這一思潮的推行者,綏靖政策只是他們推行這一思潮的產物。
『拾』 當年德國美國同時崛起,為何西方只遏制德國,而不幹涉美國呢
德國產生過法西斯,為了遏製法西斯二遏制德國。德國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的國家的重視,德國的崛起非常高調,而美國的崛起就十分低調,其次,德國的區位遭容易遭到擊打。
德國的崛起是很多的國家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很多國家認為德國是一個威脅會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國的崛起非常高調,而美國的崛起就十分低調,其次德國的區位導致它容易被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