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次大戰德國戰敗,如何在幾十年內成長到橫推歐洲的
德國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國家了。要知道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他們都是主要的發起作戰國。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失敗,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一條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削弱德國的實力。但是當時主導這個條約的幾個簽訂國各有各的考量。
最後,德國之所以能夠發動一戰,在於他自己本身的實力就十分過硬。雖然一戰失敗,但它仍是歐洲不容忽視的一個強國,擁有6000多萬的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還是相當大的。
㈡ 有關聯邦德國初步擺脫戰敗國的屈辱的內容有哪些
1952年,煤鋼共同體條約正式生效,這份用荷蘭紙張、德國墨水、法國印刷,由比、盧裝訂,飾有義大利飄帶的文件,標志著西歐聯合的開始。對德國來說,它還有一個特殊意義,那就是它意味著德國在經濟上已取得了平等地位。阿登納的歐洲主義外交政策終於邁開了第一步,以後他還要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現在,阿登納作為聯邦德國總理,「不僅是一個好德國人,而且是一個好歐洲人」,聯邦德國則初步擺脫了戰敗國的屈辱,可以和共同體其他五國平起平坐了。1954年1月1日,阿登納對美國《時代》雜志記者說了下面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當我作為一個被佔領國的首腦同像艾登先生和皮杜爾先生這樣的佔領國領導坐在一起的時候,我不禁露出一點兒微笑。盡管德國還沒有充分的主權,但是人們完全感覺到它在世界事務中的經濟和政治影響。」
㈢ 二戰德國怎麼規避凡爾賽條約
二戰的時候,德國宣布不承認凡爾賽和約對於德國的一切條款。二戰失敗後,賠款一項,德國直到2004年還清法國的最後一筆賠款。
㈣ 二戰中的德國在經歷了一戰過後,為什麼經濟,軍事,實力都恢復得那麼強,一戰的條約沒能約束住德國嗎
德國二戰後為何發展那麼快?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德意志民族屬於深林游牧民族,天生堅強,從不恐懼任何人
第二,德國雖在二戰大敗,但誰知道它在二戰時搶了多少東西,二戰前的經濟保留多少,無論如何,本還在
第三,德國和日本一樣,二戰後並不是開始就恢復很快,還處於多國分治。但這期間德國戰略性地討好眾國,得到主動之勢,蓄了幾年再將保留下來的技術,產業,老本用上,大力走資本主義大賺一筆。
第四,德國地處西歐中心,是商業要道並有利於發展商業,四周都可進行交易,吞吐量大
第五,德國老產業可大賺一筆,並其重工業也很發達,專進行加工出口
第六,之後加入歐盟也使政治地位提升。
一戰的條約為什麼沒能約束住德國?原因如下:賠款問題:賠款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
國際政治平衡問題:法國希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國美國等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對風起雲涌的共產主義運動非常恐懼,德國由於戰爭失敗、德皇倒台、經濟崩潰所以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各國不希望一個共產主義德國出現,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擊共產主義,進一步向東遏制蘇聯。
基礎問題: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軍事問題: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經濟問題: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反過來看,如果德國沒有發生巨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㈤ 德國二戰戰敗後簽訂了什麼條約
二戰中的條約比較多,只能揀幾個影響大的說:
1.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8月2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的一份協議。條約也稱為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
2. 《蘇日中立條約》:1941年4月13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在莫斯科簽訂的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條約是在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日本減少北方壓力而實施南進戰略的背景下,以犧牲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前提簽訂的。
3. 《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簽署。宣布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恢復被暴力剝奪的各國人民的主權,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毀納粹暴政後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國必須放棄武力削減軍備,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
4. 《開羅宣言》:1943年11月27日,由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開羅發表,並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聞公報形式發表的對日作戰宣言。
5. 《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德黑蘭協定》:1941年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結束時發表的,規定盟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實行「霸王戰役」計劃,發動「諾曼底登陸」的時間。確定在各戰場配合這一行動的作戰計劃。宣言的發表,對於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各國間的團結與合作,徹底擊敗德國,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6. 《雅爾塔協議》:1945年2月4日-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中簽訂的協議。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7.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8.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訂。包括《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議》、《關於大連之協議》、《關於旅順口之協議》、《關於中蘇此次共同對日作戰蘇聯軍隊進入東三省後蘇聯軍總司令與中國行政當局關系之協議》等附件,並互換了關於外蒙古問題的照會等。協同雙方在對日作戰的協作,蘇聯取得了在東北地區的一系列特權,並迫使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㈥ 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是怎樣被處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還有一個,因為一戰和二戰的緣故,直到現在,德國政府也不被允許擁有一定規模的軍隊,只允許有常規自衛的小規模軍事力量。(日本也同樣)
㈦ 德國是怎樣最終通過外交手段擺脫<凡爾賽和約>束縛
與蘇俄(蘇聯)
1921年5月蘇德簽訂貿易協定,建立了享有領事權的官方代表機構和商務代表處,德國在事實上承認蘇俄政府。
l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歐洲國家經濟會議在熱那亞舉行。參加會議的有英、法、意、日、比、德、蘇等29個國家和英國的5個自治領。
1922年4月16日,蘇德在熱那亞近郊的拉巴洛簽訂了雙邊協定。拉巴洛條約規定: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兩國的貿易、經濟和法律關系享有最惠國待遇;兩國互相放棄對戰費、戰爭和非戰爭損失的賠款要求。這使雙方擺脫外交上的孤立狀態,開始了長達10年(1922-32年)之久的蘇德合作的「拉巴洛時代」。
1925年10月,蘇德締結經濟條約[包括《蘇德經濟貿易協定》、《蘇德領事專約》、《蘇德關於民事案件司法協助的協定》],確定了兩國在經濟等廣泛領域中享有最惠國待遇及蘇聯駐柏林商務代表處的政治地位。德國在羅加諾公約也拒絕承擔制裁蘇聯的義務。但蘇聯仍不放心,1926年4月,蘇德《蘇德友好中立條約》,鈍挫了羅加諾公約的反蘇鋒芒。
德國把德蘇關系作為其與其他西方國家打交道時討價還價的籌碼,以便在蘇聯與協約國中間施展「靈活外交」。這在二十年代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關系穩定化,德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比如德國積極參與羅加諾公約,卻拒絕承擔制裁蘇聯的義務。
與西方國家
道威斯計劃的實行
1923年12月,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研究德國賠款問題。
1924年4月9日,由法、比、意、英、美5國代表團發表擬訂的報告,史稱「道威斯計劃」。主要內容為: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穩定德國通貨;在
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之前,規定德國頭年應支付10億金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到第5年增至25億金馬克;規定清償賠款的實際保證為關稅、間接稅、鐵路收入和工業稅收;為穩定德國幣制,協約國先貸款8億金馬克(合2億美元)給德國,美國承擔其中的1.1億美元。
道威斯計劃的執行,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它對戰後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1932年德國宣布停止支付賠款,賠款問題不了了之。
建立歐洲安保體系
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代表在瑞士洛迦諾舉行的會議上通過的8個文件的總稱。 1924年以後,由於道威斯計劃的援助,德國實力日增。法國深感威脅,要求維持《凡爾賽和約》規定的領土和邊界現狀。德國亦試圖調整對法關系,爭取恢復大國地位。英、法、德等七國在美國支持下舉行洛迦諾會議。公約於1925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其主要內容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德比、德法邊界不受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每一組締約國分別設立一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間的問題;法波、法捷間的《保障條約》,規定在抵禦遭受無端襲擊時互相支援。《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道威斯計劃在政治上的繼續,標志著德國正式恢復了其在歐洲國際關系中的大國地位,同時也是對法國的歐洲同盟體系的沉重打擊,公約使法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受到嚴重削弱。1936年3月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並宣布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1939年4月正式宣布廢止《洛迦諾公約》。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
1935年春,公開宣布了此計劃: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特別是英國還中途變卦,與德國簽訂了一項海軍協定。
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
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年9月, 義大利又加入此協定
這樣,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希特勒最終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和外交上的孤立處境
㈧ 一戰德國戰敗,英法對德大力限制,德國二戰期間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呢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但德國崛起的太晚,英法等國利用先發優勢,依舊占據著“不恰當”的優勢地位,這引起德國精英們的強烈不滿,在這一矛盾作用下,人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入侵挪威的同時,這年的5月10日,德國對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發布最終通牒,僅用了五天,德國征服荷蘭。緊接著,德軍在比利時境內屢敗英法比聯軍。5月28日清晨,比利時無奈投降。34萬殘余的聯軍幸運地從敦刻爾克撤退到了英國本土,這為盟軍的反攻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進展順利的德國人順勢南下繞過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本土,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徹底暴露除了孱弱的本質,德軍很快便佔領巴黎,6月22日,擁有三百萬大軍的法國投降,這離戰爭爆發僅僅才六個星期。
吞並了法國,意味著整個西歐成了德國人的天下。在戰爭初期,“秋風掃落葉”怕是最能形容德國的凌冽攻勢了。
㈨ 二戰德國戰敗後投降了之後的投降書是如何制約德國的
比一戰的凡爾賽的條約更大的災難,當時的德國被四個強盜佔領統治,當面又法,英,美佔領的西地區合並成立聯邦德國,以當面蘇聯佔領的地區包括柏林成立了民主德國,德國正式分裂為二個國家,並成為冷戰蘇美二個超級大國的冷戰線,東為蘇聯等華約組織,西為美等北約組織!在長期爭霸中,德國完全陷於分裂!後期,蘇聯解體,華約也不復存在,二德的心願達成統一合並了起來,它已經不是德意志了,而德的統一標志著德國的新生,不過德國經過那些,軍隊完全被限制,軍工更是無法恢復,如今的德國,早以不是那個能橫掃亞歐大陸,能和超級大國對抗的國家了!
㈩ 希特勒是怎樣一步步突破凡爾賽條約限制的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以下是他對凡爾賽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