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國首次陷入倆線作戰的時間
如果是從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算起,應該是1939年9月3日
如果從德國空襲英國並發動巴巴羅薩行動算起,應該是1941年6月22日
如果從美國開辟第二戰場進行諾曼底登陸算起,應該是1944年6月6日
Ⅱ 二戰德國為什麼攻打北非
因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想要重現羅馬帝國的輝煌,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所以發動了一系列對北非的進攻,成功入侵衣索比亞後,進一步擴大勢力范圍,這與英法在北非的利益造成了沖突。而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英法(主要是英國,因為法國很快被德國閃電戰擊潰)的戰爭中處處處於劣勢。北非的困境牽制了墨索里尼的主要軍事力量,並且造成國內民眾對政府不滿,有可能使墨索里尼倒台,所以隆美爾率領德國的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協助對盟軍的作戰,才使得義大利的環境好轉。同時威脅埃及蘇伊士運河——連接英國遠東殖民地的生命線。之後的事情你應該知道的吧
Ⅲ 艾森豪威爾是怎樣挺進北非戰場的
1942年7月,鑒於北美英軍及遠東美軍接連受挫和丘吉爾的極力支持英美發動北非戰爭,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盟軍司令部設在倫敦,根據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的指示指定作戰計劃。作戰計劃要點是:盟軍特譴部隊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代號「火炬」),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極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再待機與北非英軍協同作戰,消滅北非的德意軍隊。攻擊發起日定為11月8日。艾森豪威爾任命克拉克為副司令,史密斯為參謀長,坎寧安為海軍司令。11月4日,盟軍在巴頓、弗雷登道格爾和安德森的指揮下,在卡薩布蘭卡、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與此同時,無線電台向北非廣播羅斯福總統的友好聲明。
從10月起,美軍副司令克拉克和墨菲開始與法軍將官接觸,要求合作,但盟軍仍遭到法軍不同程度的抵抗。艾森豪威爾設法與因故滯留北非的維希法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達爾郎達成合作協議。盟軍在北非登陸成功,艾森豪威爾則被輿論攻擊為與維希干將勾結而險些被迫辭職。北非登陸使法屬北非及其軍隊歸屬盟國。
盟軍登陸前後,蒙哥馬利的英國第8集團軍與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正在埃及的阿拉曼激戰。11月,隆美爾部退抵突尼西亞。艾森豪威爾命令安德森部搶占突尼西亞,但搶占行為因指揮系統混亂、蒙哥馬利行動遲緩和氣候惡劣而告失敗,盟軍只得就地轉入防禦。艾森豪威爾因此陷入極度苦惱之中。大批德意志援軍趁機開進北非。
1943年1月,卡薩布蘭會議決定,盟軍將在北非戰役之後實施西西里戰役,以改善盟軍的軍事失勢;任命艾森豪威爾為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亞歷山大為副司令兼地面部隊司令,特德為空軍司令。與此同時,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上將。會後,北非盟軍整編為第18團軍群(轄英國第1集團軍、英國第8集團軍、美國第2軍和部分法軍),由亞歷山大任集團軍群司令,在艾森豪威爾之下負責直接指揮。
1943年1月底至2月,隆美爾部經費德、加夫薩向卡塞林發動鉗式攻勢,費雷登道爾的美國第2軍在塞林蒙受重大損失。艾森豪威爾急調巴頓任第2軍軍長。在盟軍的強烈攻勢下,鉗形攻勢結束。隆美爾部向梅德寧進攻失敗之後,隆美爾認為再戰無益,於3月9日報病回國,由阿尼姆代替指揮。根據艾森豪威爾批準的突尼西亞作戰計劃,英國第1集團軍(含法軍)從北部和中部進入突尼西亞前沿陣地;美國第2軍則沿山地向東實施有限佯攻,把敵軍從第8集團軍的前線吸引過來並威脅敵軍的右翼。3月17日,美國第8集團軍對馬雷特防線的正面突擊失敗。北非戰役破壞了納粹德國的威信,為開辟歐洲第2戰場創造了前提條件,北非戰役對艾森豪威爾的指揮能力和領導地位都是嚴峻的考驗。
Ⅳ 北非登陸戰役發生過程是怎樣的
繼英軍於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區對德、意軍隊發動由東向西的進攻戰役之後,美、英聯軍又於同年11月8日開始實施「火炬」作戰,即在「法屬北非」登陸,爾後由西向東對德、意軍隊發動進攻。美、英當局決定實施北非登陸,是出於以下的考慮:當時,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法屬西非盡管都從屬於法國維希政權,但這些國家和地區尚未被德國佔領。若盟軍奪取了這些地方,在阿拉曼地區作戰的德國隆美爾軍團就會陷於登陸盟國部隊和已突破阿拉曼防線的英第8集團軍的兩面夾擊之中。同時還可進一步減輕德、意軍對馬爾他島的壓力,恢復英國對地中海的制海權,保證盟國這一海域交通線的安全。
此外,還可奪得進攻義大利和南歐其他地區的基地,並有可能組織一支法國軍隊投入對德、意的作戰。
登陸戰役計劃美、英兩國的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於1942年3月下旬在倫敦開始制定實施北非登陸的具體作戰方案。美國陸軍中將艾森豪威爾被指定為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坎了安海軍上將任盟國海軍總司令。「登陸日」原定為1942年10月30日,後改為11月8日。冬季,北非的大西洋沿岸激流滾滾,而11月8日被認為是這一年中可以越過這一障礙實施登陸的最後一天。最後確定的登陸地域是3個處於德國空軍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外的海港地帶。它們是:在地中海方向有阿爾及爾和奧蘭,在大西洋方向有卡薩布蘭卡,包括麥赫迪亞、費達拉和薩菲地區。
登陸一部隊的編成與任務區分參加北非登陸戰役的登陸兵力共約10.7萬人,分別編入西部、中部和東部3支海軍特混艦隊。
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即美國第34特混艦隊,將直接從美國本土遣送3.5萬人,抵達法屬摩洛哥西海岸之麥赫迪亞至薩菲一線實施突擊上陸,主要目標是攻佔卡薩布蘭卡。特混艦隊指揮是美海軍少將休伊特,登陸兵則由美陸軍少將巴頓指揮。艦艇兵力有戰列艦「馬薩諸塞」號、「得克薩斯」號,航空母艦「突擊者」號,護航航空母艦「桑加蒙」號、「切南戈」號、「蘇萬尼」號、「桑提」號,重巡洋艦「威奇塔」號、「塔斯卡盧薩」號、「奧古斯塔」號,輕巡洋艦「薩凡納」號、「布魯克林」號、「克利夫蘭」號、「費城」號,驅逐艦38艘,潛艇4艘,部隊輸送艦船23艘,補給艦8艘,油船5艘。登陸兵是美裝甲第2師、美步兵第8師、美步兵第9師,共3.4萬餘人、54輛中型坦克、198輛輕型坦克。
上述艦船分別編入掩護艦群和南路、中路、北路3個突擊艦群。掩護艦群編有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和油船1艘。南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和保障登陸兵從薩菲方向登陸,下轄登陸兵6423名,配有輕、中型坦克各54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和航空火力支援大隊。
中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和保障登陸兵從費達拉方向實施突擊登陸,下轄登陸兵1.8萬名,配有輕型坦克79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掃雪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特種任務隊。
北路突擊艦群負責輸送、保障登陸兵從麥赫迪亞方向登陸,下轄登陸兵9099名,配有輕型坦克65輛,編為火力支援大隊,突擊輸送大隊,掩護護航大隊,航空火力支援大隊和特種任務隊。
中部海軍特混艦隊,將在英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本土遣送3.9萬美軍抵達地中海的奧蘭地區,實施登陸作戰。特混艦隊指揮官是英海軍少將特魯布里奇,登陸兵由美陸軍少將弗果登多爾指揮。旗艦是「拉格斯」號,編有護航航空母艦「比特耳」號、「沖鋒者」號,防空巡洋艦「德里」號,防空艦1艘,驅逐艦13艘,護衛艦4艘,炮艦6艘,掃雷艦8艘,拖船8艘,潛艇2艘,登陸艦艇29艘,補給艦船28艘。登陸兵是美步兵第1師和美裝甲師。上述兵力分別在「Z」海灘、「Y」海灘和「X」海灘實施突擊上陸。
東部海軍特混艦隊,將從英國輸送2.3萬英軍和1萬美軍到達阿爾及爾方向實施登陸作戰。特混艦隊的指揮官是英海軍少將巴勒。登陸兵則由美國陸軍少將賴德指揮。旗艦是「布洛洛」號,編有防空艦3艘,驅逐艦8艘,炮艦3艘,護衛艦6艘,掃雷艦6艘,拖船8艘,潛艇3艘,登陸艦艇25艘,補給艦船16艘。東部海軍特混艦隊還包括一個O編隊。該編隊由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護航航空母艦「復仇者」號,輕巡洋艦「謝非爾德」號、「西拉」號、「查利布迪斯」號和驅逐艦5艘組成。登陸兵是美步兵第34師、第9師、美裝甲第1師、英步兵第78師,共3.3萬人。上述兵力分別編入「A」、「B」、「C」3個突擊艦群,依次在「A」、「B」、「C」3個海灘實施突擊上陸。
此外,在地中海的作戰行動還可得到駐直布羅陀的英海軍H編隊的支援。H編隊轄有戰列艦「約克公爵」號、「納爾遜」、「羅得尼」號,戰列巡洋艦「聲望」號,航空母艦「勝利」號、「可畏」號、「暴怒」號,輕巡洋艦「亞爾吉水手」號。
美、英聯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登陸,雖然受到法國維希政府軍的抗擊,但不甚激烈,進展較為順利。
在卡薩布蘭卡方向,突擊上陸的時間是11月8日。西部海軍特混艦隊於10月23日從美國東海岸出發。海上編隊航行時,浩浩盪盪,覆蓋海面達500平方海里。
為欺騙對方,北路突擊艦群和南路突擊艦群於10月23日從漢普頓錨地出發,向南航行;次日,中路突擊艦群也離開該錨地,向東北方航行,給人以開往英國的錯覺。後來,各群兵力在海上會合。27日,一支由緬因州開斯克灣出發的掩護艦群加入特混艦隊。另有一支航母支援群被預先派往百慕大,該支援群於28日加入特混艦隊。這支特混艦隊於10月28日以前,偽裝開赴英國。28日以後,突然改變航向,朝東南航行,給對方造成攻擊達喀爾的錯覺。自11月2日起,特混編隊又沿東北航向航行,偽裝駛向直布羅陀。11月7日,特混艦隊分兵前進,各突擊艦群分頭向各自的登陸地域接近。
南路突擊艦群調頭南下,駛向磷酸鹽出口港薩菲。准備在那裡遣送6500名登陸兵和90輛中、輕型坦克上陸,以便從南面逼近卡薩布蘭卡。午夜前抵達預定的換乘海域。登陸兵按預定的作戰計劃,分別在「黃色」、「藍色」和「綠色」海灘登陸。對薩菲港進行正面攻擊的2艘驅逐艦各搭載197名登陸兵強行突入港內。靠岸後實施突擊上陸,取得成功。這是北非登陸戰役中使用艦艇作正面突擊而取得成功的唯一的一次。
中路突擊艦群選擇卡薩布蘭卡東北約15英里的小港費達拉為登陸地域,准備在此遣送1.95萬名登陸兵和79輛輕型坦克上陸,以便從北面向卡薩布蘭卡進逼,攻佔該地的港回。輸送艦船於11月7日午夜抵達登陸海灘附近,立即開始換乘和實施上陸戰斗。登陸過程中,沒有遇到法軍有力的抵抗,進展順利。
北路突擊艦群駛向費達拉東北約35英里的一個海濱村鎮麥赫迪亞,遣送9000名登陸兵和輕型坦克上陸,以奪取利奧特港附近的機場。到達換乘水域後,按預定作戰計劃實施突擊上陸。5時15分。第1艇波通過出發線向岸灘開進。登陸部隊雖然受到一些抗擊,但較快地打破了守軍的抵抗,到11月11日已按計劃完成了預定戰斗任務。
在奧蘭方向,突擊上陸戰斗是11月8日1時開始的。中部海軍特混艦隊於7日晚掩護登陸輸送隊佯裝經過奧蘭,向東駛去,深夜又悄悄扳回。午夜剛過,部隊輸送艦船便進入阿佐灣,隨後換乘登陸艇,開始向「Z」海灘實施上陸戰斗。未遂抵抗。約半小時後。美軍在奧蘭西側的「Y」海灘登陸,接著又在「X」海灘登陸。
由於完全出其不意,美軍在突擊上陸時沒有受到多少抵抗,迅速佔領了機場。只在天亮以後從正面進攻奧蘭港時。登陸部隊被阻於半路。為了防止守軍破壞港內的設備和停泊在該地的船隻,英軍派遣護衛艦「哈特蘭」號和「沃耳尼」號於8日沖進港內,受到法軍岸炮和港內法艦的猛烈炮擊,2艦均被擊沉。至10日,美軍推進到奧蘭城郊,隨後佔領了該城。
在阿爾及爾方向,東部海軍特混艦隊於10月22日離開英國本土。航渡途中,由英本土艦隊的部分艦只和2艘航空母艦的艦載機以及英本土、直布羅陀、馬爾他島上的岸基航空兵擔任海上和空中掩護。11月5日夜和次日凌晨,東部海軍特混艦隊與中部海軍特混艦隊在海上會合,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後,開始向馬爾他方向航行。爾後轉向,直指各預定的登陸海域,因而取得了相當大的奇襲效果。
「A」突擊艦群的登陸突擊部隊於11月8日凌晨1時開法突擊上陸。登陸正而為2公里。登陸過程中,僅遇到少許抵抗,進展迅速。「B」突擊艦群的登陸突擊部隊於11月7日午夜到達換乘海域。在突擊上陸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但由於登陸兵缺少訓練,登陸技術差,登陸過程中竟有98艘登陸舟艇受到意外損壞,損失率高達94%。「C」突擊艦群的登陸突擊部隊,其第一艇波於8日凌晨0時15分通過出發線向海灘開進,1時18分開始搶灘。拂曉時分,各輸送艦船抵達海灘卸載,受到法海岸炮兵的攻擊,損失較大。當日18時,法軍停止抵抗。對阿爾及爾港的正面攻擊,由英驅逐艦「布羅克」號和「馬爾科姆」號實施。8日2時許,這2艘英驅逐艦得知各海灘突擊上陸成功的消息後,就載著1營美軍步兵向港內沖擊,但遭到法軍岸炮的猛烈攻擊,損失額重。5時許,「布羅克」號再次強行靠岸,上岸部隊全部為法軍包圍,並被俘虜。艦只被擊毀,港內登陸受挫。
但由於同盟國情報機關的有效活動,法國維希政府武裝部隊總司令達爾朗,於這時在阿爾及利亞向法軍下達了停止抵抗的命令。許多法國部隊不加抵抗地繳械投降,阿爾及爾遂為盟軍所控制。
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法軍總的說未作堅決抵抗,法海軍人員死462人,陸軍死326人,傷1000人,損失飛機15架。德、意軍也基本無所作為,僅派若干潛艇兵力展開在海上,企圖截擊輸送部隊,但戰果不大,對戰局幾乎沒有影響。德、意航空兵從11月8日至14日,雖對美、英登陸部隊進行多次襲擊,但只在北非近岸海域擊沉運輸船4艘、登陸艦1艘、炮艦1艘和擊傷英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
德、意軍在這次戰役中遭到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德、意雖於1942年10月下旬就對英、美聯軍組織北非登陸戰役有所察覺,但德軍在其他戰場的失利,已使其無力抵抗英、美聯軍在北非西部所發動的攻勢。德北非最高指揮官隆美爾就認為,「這是我們的末日,……我們正處在非洲刻敦爾克的前夕。」
美、英聯軍搶先在北非實施登陸戰役並取得成功,對同盟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為盟軍控制突尼西亞海峽通道,進而控制整個地中海,為爾後發動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和諾曼底登陸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徹底解除了德、意軍對馬爾他島的長期圍困狀態。還為美、英聯軍向北非德軍發動東西夾擊的鉗形攻勢奠定了基礎,便稱雄一時的隆美爾部隊腹背受敵,最後潰於突尼西亞。
Ⅳ 德意是如何入侵非洲的
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擴張
歐戰爆發前,英法共同制定了保衛非洲、地中海和近東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在戰爭情況下,盟國必須控制地中海,並對駐利比亞和衣索比亞的意軍實施突擊,保衛東、北非。法國敗降後,英國本土受到德軍直接威脅,東、北非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有利於軸心國的重大變化。由中東英軍總司令阿·珀·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軍部隊只好准備孤軍奮戰,而英軍駐東、北非部隊分別只有3.25萬人和6.6萬人,兵力相當薄弱。墨索里尼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以優勢兵力奪取埃及和英屬索馬里,控制蘇伊士運河和紅海,切斷英國的生命線,實現其建立地中海大帝國的美夢。為此,義大利集結了50餘萬人的兵力。
1940年8月4日,意軍17個步兵營在裝甲兵和炮兵支援下,從早先佔領的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入侵英屬索馬里。兩天後,意軍佔領哈爾格薩等地,8月11日,開始向圖阿干英軍主陣地進攻。駐索馬里英軍只有1500人,被迫於8月15~17日從伯貝拉乘船撤往亞丁。8月20日,英屬索馬里全被意軍佔領。在蘇丹(其地理位置屬於北非,作戰行動與東非相關)和肯亞,意軍先後攻佔蘇丹的卡薩拉鎮和加拉巴特鎮、肯亞的莫亞累鎮。但是,英屬索馬里、蘇丹、肯亞和衣索比亞人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迫使意軍在這一地區停止進攻。
德國隆美爾軍團抵達的黎波里英軍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亞的兵力擴大到15萬人,同時也加強了埃及的防禦力量。8月底,英軍「光輝」號航空母艦和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在直布羅陀分艦隊支援下駛入亞歷山大港。
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英軍兵分2路,於1941年1月在東非開始大規模反攻。1月19日,北路英軍由蘇丹東北部向厄利垂亞發起反攻,3月27日攻克通往厄利垂亞首都阿斯馬拉的門戶克倫。4月1日,英軍佔領阿斯馬拉。4月8日,駐守馬薩瓦海軍基地的意軍投降,英軍俘虜意軍1.5萬人,擊沉意艦多艘。
南路英軍於1941年1月24日突入意屬索馬里,2月25日佔領摩加迪沙,繼而北上衣索比亞。3月25日,英軍佔領哈勒爾。4月6日,奪取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5月18日,奧斯塔公爵率意軍主力在衣索比亞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在衣索比亞西北部,負隅頑抗的意軍余部於11月28日投降。意屬東非完全落入英軍之手。
義大利在北非的侵略擴張稍晚於東非。意軍在利比亞駐有2個集團軍——第10集團軍轄9個師部署在東部利埃邊境,准備向埃及進攻;第5集團軍部署在西部,掩護突尼西亞方向。為加強北非的防禦,英軍將一些英聯邦軍隊調往埃及,並將1/3來自敦刻爾克的坦克運到那裡。在意軍發起進攻時,英軍駐北非的尼羅河集團軍轄2個師和2個旅,其中1個師在埃利邊境展開。
1940年9月13日,意軍第10集團軍以6個步兵師和8個裝甲營越過利埃邊界,向英軍發起進攻。英軍經短時間抵抗即全線撤退。當天,意軍佔領塞盧姆,3天後攻佔西迪拜拉尼。然而,意軍補給日益困難,被迫停止進攻。爾後,英軍繼續後撤到馬特魯港附近的預設陣地。於是,在兩軍之間形成了一個130公里寬的中間地帶。
意軍佔領西迪拜拉尼後,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希臘戰場。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同時在非洲繼續作戰。英軍尼羅河集團軍利用這一時機調整部署,並補充2個師,准備將意軍逐出埃及。12月9日,英軍以1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向意軍第10集團軍發起有限目標的反擊。英軍出其不意地通過意軍間隙地,向意軍後方實施攻擊。意軍指揮失靈,大批意軍不戰而降。
12月11日,英軍收復西迪拜拉尼。12月17日,進占塞盧姆。意軍倉皇撤離埃及,向利比亞退卻。英軍乘勝追擊,於1941年1月5日佔領利比亞要塞拜爾迪耶,1月22日進占圖卜魯克。2月6日,英軍佔領義大利在東利比亞的最後一個重要據點班加西。2月10日,英軍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佔領了昔蘭尼加全境。此時,丘吉爾決定向巴爾干轉移兵力,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在巴爾干半島建立軍事基地。於是,北非英軍一部被調到希臘,而在北非停止進攻。英軍在2個月內向西推進800餘公里,以較小的代價取得重大戰果。
意軍在北非的潰敗,使希特勒深感不安。對希特勒來說,非洲是一個棘手的次要戰區,過早在那裡採取行動,將干擾和影響他的整個戰略部署。但是,義大利在非洲的慘敗,迫使德國不得不分散兵力捲入非洲戰事。1941年2月3日,他同三軍總司令磋商時決定:選派一支裝甲部隊開赴北非,空軍對昔蘭尼加和馬爾他島的英軍實施轟炸,加強與英國海軍作戰,破壞英國的海上運輸。2月5日,希特勒致函墨索里尼,通報了德國的上述決定,並要求義大利的殲擊機歸德軍統轄,德意在北非的快速部隊由德軍統一指揮。墨索里尼馬上接受了德國的條件,把格拉齊亞尼元帥召回國內,以伊塔洛·加里博爾迪將軍接任北非意軍總司令,並決定把2個新編義大利師派往北非。
2月11日,德軍第5輕裝甲師一部作為首批赴非部隊抵達利比亞。翌日,埃爾溫·隆美爾中將飛抵的黎波里,並在那裡會見了意軍總司令加里博爾迪將軍。18日,德軍把派往利比亞的部隊正式命名為「德國非洲軍」,隆美爾任軍長。為加強這支非洲軍,希特勒加強給第5輕裝甲師l個坦克團,並決定再組建第15裝甲師開赴北非。
在此期間,英軍部分兵力已調往希臘戰場。北非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雖已獲悉德軍出兵非洲,但未引起足夠重視。他錯誤地認為,德軍要把2個師的兵力和裝備調到的黎波里,至少需要2個月的時間。因此,在春天不會有什麼危險,德意聯軍也不會在炎熱的夏季發動進攻。
然而,隆美爾不顧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蘭茨·哈爾德大將的告誡和北非意軍總司令加里博爾迪將軍的提醒,於3月24日指揮德意聯軍向英軍發起試探性進攻,將英軍趕到阿蓋拉。在沒有得到上級任何人同意的情況下,隨後又於3月31日向英軍發起進攻。遇到英軍頑強抵抗後,隆美爾放棄正面進攻,改向英軍翼側實施迂迴包圍。英軍不戰而撤至艾季達比耶。德意聯軍乘勝追擊,於4月2日攻佔艾季達比耶。在隆美爾指揮下,德意聯軍兵分3路,向北和東北方向發展進攻。希特勒警告隆美爾不能冒險,但此時他的先頭部隊已經出發。
4月4日,德意聯軍先取班加西,進而於4月11日包圍圖卜魯格要塞。至4月中旬,德意聯軍進至利埃邊境,佔領了圖卜魯格以外的昔蘭尼加全境。隆美爾指望得到增援後,再向埃及首都開羅發動進攻。但是,希特勒准備集中一切可供支配的兵力進犯蘇聯,不再向北非派兵。那裡的戰線便在利埃邊界附近穩定下來。
4月30日,固守圖卜魯格據點的英軍粉碎了德意聯軍新的進攻。在利埃邊界,英軍於5月15日發起反攻,推進到塞盧姆和卡普措堡。後因德意聯軍加強抵抗,英軍於兩天後,撤回進攻出發陣地。6月15日,英軍經過周密准備再次發起反攻,企圖奪回哈爾法亞隘口和邊界工事,以便推進到圖卜魯格,解救被圍據點。英軍向哈爾法亞隘口東南實施迂迴,經卡普措堡向北推進。不久,德軍第15裝甲師在第5輕裝甲師的支援下,終於阻止了英軍的反攻。
1941年秋,德軍主力陷入蘇德戰場,其非洲軍又面臨補給困難。丘吉爾認為,英軍應抓住戰機奪占整個利比亞,並促使北非法軍轉向英國方面;命令新任中東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將軍大膽進攻,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1941年11月18日凌晨,英軍在空軍和地中海艦隊的支援下,發起「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其當面德意聯軍的10個師,解除敵軍對圖卜魯格據點的包圍,解放昔蘭尼加。英軍主力從里多泰邁代萊奈和西迪奧馬爾地域向圖卜魯格以東的德意裝甲部隊實施鉗形突擊,一部兵力從傑格布卜地域向艾季達比耶方向實施輔助突擊,達成了戰術突然性。當晚,英軍突入利比亞縱深80公里。次日,佔領圖卜魯格以南約16公里處的西迪雷澤格。20日,英軍完成對德意聯軍的包圍,雙方在西迪雷澤格地域展開激烈的坦克戰。21日,據守圖卜魯格的英軍在坦克支援下出擊,准備同西迪雷澤格的英軍會合。25日,隆美爾以強大兵力襲擊英軍後方,未能取得重大戰果。12月4日,隆美爾下令放棄對圖卜魯格長達242天的包圍。德意聯軍撤至加扎拉地域,企圖在這里阻止英軍西進。在英軍繼續打擊下,德意聯軍被迫撤到的黎波里塔尼亞。英軍推進到阿蓋拉後,停止追擊。經過2個月作戰,英軍向西推進近800公里,解除了圖卜魯格之圍,收復了昔蘭尼加,並以損失1.77萬人的代價殲滅德意聯軍3.3萬人,但未完成殲滅德意非洲裝甲集群的主要任務。
隆美爾在德意聯軍西撤的同時,就醞釀著反攻。由於他採取了大量欺騙措施,反攻准備進行得相當隱蔽。1942年1月21日,德意聯軍實施反攻,英軍一時措手不及,倉促後撤。1月28日,德意聯軍重占班加西。5月26日,隆美爾以10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發起「泰西」戰役,企圖奪取埃及並突向近東。6月1日,德意聯軍攻佔比爾哈凱姆,14日,將英軍第8集團軍所屬部隊逐出加扎拉阿。6月19日,德意聯軍集中兵力圍攻圖卜魯格,2天後攻克該市。德意聯軍繼續揮師東進,對潰退的英軍窮追不舍。6月26日,德意聯軍包圍埃及馬特魯港,28日英軍獻城投降。6月30日,德意聯軍逼近阿萊曼附近英軍陣地。7月1~3日,德意實施第一次阿萊曼戰役,對英軍防禦陣地屢攻不克。此後,德意聯軍因後勤補給困難,油料缺乏,兵力有限,隆美爾被迫停止進攻,戰線相對穩定下來。
德意對巴爾乾的侵略擴張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東臨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和黑海,南達地中海,北以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其他部分相接。聯系歐亞兩洲的鐵路干線從西北方向穿過半島,其東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是蘇聯及其他黑海沿岸國家出海的必由之路。因此,它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素為列強必爭之地,並有「歐洲火葯庫」之稱。
1939年4月7日,義大利悍然出兵侵佔阿爾巴尼亞,此後,便利用阿爾巴尼亞為跳板,積極策劃對巴爾乾的進一步侵略擴張。4月13日,墨索里尼公開宣稱:「誰掌握了波希米亞,誰就掌握了多瑙河盆地。誰掌握阿爾巴尼亞,誰就掌握了巴爾干各國。」
1940年,墨索里尼眼見希特勒在歐洲頻頻得手,而義大利在非洲與英國幾經較量卻無顯赫建樹,為提高自己「威望」,擺脫在與德交往中所處屈從地位,他一邊在非洲繼續與英軍交戰,一邊悄悄在阿爾巴尼亞集結軍隊,准備一舉侵佔實力弱於英國的南斯拉夫或希臘,用「輝煌的勝利」擴大版圖。7月,墨索里尼命令義大利陸軍總司令部制定對南斯拉夫作戰的計劃,並令陸軍主力在意南邊界實施戰略部署。到9月下旬,已有37個師完成部署。
然而,希特勒1940年正全力進行西歐的戰爭和秘密進行大舉入侵蘇聯的准備,不希望在巴爾乾地區爆發沖突。希特勒建議墨索里尼不要輕舉妄動。墨索里尼迫於義大利對德國的依賴,只好暫時服從。9月底,命令停止戰略展開。
10月,德軍事先沒有通報墨索里尼就開進了羅馬尼亞,而且在慶祝兵不血刃地佔領羅馬尼亞時未邀請墨索里尼。這使墨索里尼大為惱火,他決定如法炮製,不預先通知希特勒即出兵佔領希臘。
意軍計劃從3個方向入侵希臘:左翼由阿爾巴尼亞的科爾察向希臘的弗洛里納和塞薩洛尼基方向實施佯攻,以鉗制希臘兵力;中路經維約薩河河谷對艾奧尼亞和梅措房實施向心突擊;右翼沿希臘比較平坦的海岸線實施進攻。主攻方向在中路。計劃規定,首先攻佔希臘西北省份埃皮魯斯,爾後佔領希臘全境。
1940年10月28日凌晨,意軍由阿爾巴尼亞越過邊界,侵入希臘領土。進攻的頭兩三天,意軍突擊集團只遇到希臘力量薄弱的掩護部隊的抵抗。盡管如此,意軍推進速度緩慢。在右翼沿海地區,頭兩天僅推進約10公里。在左翼,意軍2個師向弗洛里納方向實施的進攻幾乎未取得進展。在中路,希軍最多僅有1個多師的兵力,但巧妙地利用品都斯山脈地形進行頑強抵抗,並於11月2日遏制了意軍主力「愷撒」山地師的進攻。希軍總司令帕帕戈斯在得到加強後,遂於11月1日下令向意軍左翼發起防禦戰以來的首次反突擊,迅速將其趕回阿爾巴尼亞境內的科爾察地區,三四天後又切斷了意軍由科爾察通往西北方向的主要道路。11月14日,希軍集結了12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3個步兵旅開始反擊,不久全線部隊投入反擊。在中路,希軍在得到加強後於11月5日放棄了便於敵發揮技術兵器優勢的谷地,通過敵陣地間隙向敵後滲透,重創意軍山地師。在沿海地區,意軍右翼進展較快,後因希軍在中路的勝利而擔心孤軍冒進被殲,遂很快後撤。11月7日,意軍被迫轉入防禦。11月21日,希軍奪取莫羅瓦山和重要交通樞紐科爾察,意軍處境危急,意軍司令索杜下令實施總撤退。直到12月底,希軍的進攻才在阿爾巴尼亞境內停止,轉為陣地戰。
義大利侵略希臘的失敗,危及了希特勒征服巴爾乾的總計劃,希特勒遂於12月制定了1941年春法西斯德軍入侵希臘的「馬里塔」行動。墨索里尼為挽回面子,決定搶在德國之前再次入侵希臘,命令「阿爾巴尼亞」集團軍群實施反攻,但1月和3月的2次攻勢均以失敗告終。
在意希戰爭中,英國根據1939年4月向希臘所作保證中規定的義務和自身對軸心國作戰的戰略需要,由雅典附近機場和品都斯地區翼側的機場出動少量空軍支援希軍作戰,並在塔蘭托和馬塔潘角給義大利海軍以重創,配合了希軍陸上作戰。1940年11月1日,應希臘政府的要求,英軍在克里特島登陸,佔領該島改善了英國在地中海的態勢。
1940年11月,在德國的威脅利誘下,匈牙利、羅馬尼亞加入3國同盟。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加入3國同盟。3月2日,德軍以「反對英國擴大巴爾干戰爭的企圖和保護保加利亞利益」為借口,由羅馬尼亞渡過多瑙河,佔領了保加利亞這一有利陣地,大大增強了德國在巴爾乾的勢力。但是,南斯拉夫、土耳其等巴爾干大國立場尚不確定,希臘在義大利入侵其領土後進一步倒向英國,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了。
1941年4月6日凌晨,德軍對南斯拉夫和希臘同時發起突然進攻。
4月14日,南斯拉夫國王彼得倉皇從科托爾乘飛機逃往英國。翌日,南斯拉夫軍隊經過12天的戰斗停止抵抗。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奪取克里特島,是德軍入侵巴爾乾的最後一役。此役是希特勒在希臘戰事的後期根據德國空軍4月21日的建議臨時決定的。
克里特島位於地中海東部,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德軍佔領該島,便可控制地中海,威脅英國在地中海區域和中東的陣地,保障羅馬尼亞油田不受克里特島英國空軍襲擊,並英國空軍迎戰來犯德機可將該島作為入侵中東各國的前進基地。對於英國來說,克里特島是防守英國在埃及的戰略基地和蘇伊士運河的前哨陣地。英國首相丘吉爾為確保英國在地中海、北非和中東的利益,決定堅守克里特島。
希特勒於4月25日下達了代號為「水星」的第289號作戰指令。德軍計劃規定,以空降部隊為主佔領該島。
從4月底起,德軍即以大量空中力量對克里特島英軍機場進行突擊,在多日的襲擊之後,5月20日7時許,德軍西部集群以及中部集群傘兵一部,作為第一攻擊波分別在克島馬利姆和蘇達港地區揭開空降戰幕,中部集群其餘部隊和東部集群作為第二攻擊波也於當日下午分別在雷西姆農和伊臘克林地區空降,成兩個梯隊傘降的德空降部隊遇到英希軍隊的頑強抵抗,行動十分困難,損失慘重。由於兵力分散,協調失當等原因,到日落時,3個預定要佔領的機場一個也未佔領,局勢十分危急。5月20日深夜,德空降獨立團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取得決定性戰果,攻佔了馬利姆機場附近的107高地,繼而佔領了馬利姆機場。
21日下午,德軍以馬利姆機場為基地,開始源源不斷地空降第5山地步兵師。此後2天,該師全部運達克里特島。24日黃昏前,德軍佔領克里特島西部地區,後來向東、南推進。29日,德軍西方集群與東方集群會合,雷西姆農、伊臘克林均被佔領。
在德軍地面、空中火力猛烈攻擊下,英軍節節敗退,最終於5月28日深夜開始由南岸撤離克里特島。5月28日至6月1日,英軍撤出約1.6萬人,約6000人未及撤退,不久即向德軍投降。
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基本達成了戰役目的,控制了愛琴海和東地中海的航線,攻克了英國一個重要據點,從而解除了英軍以此為基地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
德意在巴爾乾的暫時成功,使得東南歐和東地中海地區的戰略形勢有利於法西斯集團。德國在南翼為爾後對蘇作戰建立了前進基地,並取得在東地中海對英作戰的有利態勢。
英與德意的地中海爭奪戰
地中海位於歐、亞、非3洲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它西連大西洋,北接黑海,南通紅海及印度洋,自古是連接3大洲的重要航道和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墨索里尼企圖重溫羅馬帝國的舊夢,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湖,為奪占非洲和巴爾干創造條件。德國為實施「德意聯合海戰」計劃,穩定南翼,進軍非洲,也十分重視地中海。英國為保護其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殖民地,守住直布羅陀及馬爾他等要地,保持與印度、緬甸、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的聯系,把地中海視為自己的生命線。於是,同盟國與軸心國在地中海展開了激烈爭奪。
法國海軍本來與英國艦隊並肩作戰,共同對付德意。法國戰敗後,情況發生了驟然變化。如何處置法國艦隊,一時成為英德雙方斗爭的焦點。
英國非常擔心法國艦隊落入軸心國之手,形勢十分緊迫,能不能阻止法國艦隊落入德意之手,成了英國當務之急。
法國貝當政府屈服於希特勒的武力,而戴高樂將軍從法國逃到倫敦,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組織法國流亡海外人士及法國殖民地人民起來抵抗德意法西斯。1940年8月8日,丘吉爾和戴高樂簽署關於「自由法國」志願軍的協議,明確規定法國志願軍的任務、編制、服役條例和物資供應。這為英國同「自由法國」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英國與「自由法國」的M艦隊在非洲西部附近大西洋海域活動,對於戴高樂在西非法屬殖民地發展「自由法國」的力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對英國在北非及地中海與德意進行的斗爭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法國艦隊被解決後,地中海就剩下英國地中海艦隊與義大利海軍。
在英意地中海之戰開始之初,英國設在馬爾他島海空軍基地對義大利的往來船隻構成很大的威脅,馬爾他島成為斗爭的焦點。1940年6月,義大利對馬爾他發動30多次襲擊,迫使英國潛艇撤離馬爾他,婦女兒童也撤離該島。英國地中海艦隊負責為撤運的船隊護航。地中海海上護航戰斗開始。7月9日,英國地中海艦隊與義大利海軍在卡拉布里亞海域遭遇,這是英意首次海上護航戰斗。英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海軍中將率「鷹」號航空母艦、「厭戰」號、「馬來亞」號和「君主」號戰列艦、5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編為3個戰斗群參戰,義大利艦隊司令伊尼戈·坎皮奧尼海軍上將指揮意分艦隊迎戰。戰斗中,意旗艦「朱利奧·愷撒」號和1艘巡洋艦受傷,意艦撤出戰斗。英艦「海王星」號和「沃斯派克」號受輕傷。英艦停止追擊。此後,英意又多次進行海上護航戰斗。每次都是英艦隊略勝。
為了保持馬爾他島的穩定,英國海軍大臣亞歷山大爵士認為必須削弱義大利艦隊,以海軍航空兵攻擊塔蘭托港是最佳的選擇。11月11日下午,英艦載機拍攝的航空照片送到航空母艦「光輝」號。這些照片顯示了意艦在塔蘭托港內的具體位置。當時英航空母艦「鷹」號有故障不能參戰,5架「劍魚」式魚雷攻擊機轉到「光輝」號上。「光輝」號共載21架飛機,在巡洋艦4艘、驅逐艦4艘的護航下,駛抵伊奧尼亞海,距義大利海岸約170海里。天黑後,「光輝」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開始襲擊塔蘭托。在這次襲擊中,義大利共損失3艘戰列艦,而英國只損失2架艦載機。這次空襲打擊了義大利的主要海上力量,有利於英國人保衛馬爾他島,使英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形勢大為好轉。
為了幫助義大利改善在地中海的態勢,1940年底至1941年初,希特勒派德空軍第10軍約500架飛機進駐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和西西里,其任務是「攻擊英國海軍力量,襲擊英國在地中海西部和地中海東部之間的交通線,」保衛軸心國至北非海上運輸線,阻止英國運輸船隊通過地中海,並空襲馬爾他島。
1941年1月10日,德軍40架「斯圖卡」式轟炸機從西西里島起飛投入戰斗,重創英「光輝」號航空母艦,英艦駛往馬爾他。這是德國飛機首次在地中海地區與英艦隊作戰。第2天,英國「格洛斯特」號和「南安普敦」號巡洋艦在返回埃及途中被敵機炸傷,其中「南安普敦」號受損嚴重,英艦被迫自行將其擊沉。
1月16日,德空軍80架俯沖轟炸機從西西里島起飛攻擊馬爾他,英「光輝」號航空母艦再次被擊傷,島上碼頭設施和建築物遭破壞,居民被炸死100人。德軍損失飛機10架。由於德空軍參戰,地中海形勢發生逆轉,英國在地中海的交通線開始處於嚴峻時期。
1941年9~11月,德國21艘潛艇先後進入地中海作戰,英地中海艦隊處於不利地位。9月24日,英國一支由9艘運輸船組成的補給船隊由直布羅陀駛往馬爾他島,執行「戟」行動。26日,義大利空中偵察發現英船隊在巴利阿里群島,亞基諾海軍上將率義大利艦隊出海截擊,擊傷英國「納爾遜」號戰列艦,擊沉「帝國之星」號運輸船。11月13日,德國U-81號潛艇在直布羅陀以東25海裏海域擊沉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另1艘德國潛艇擊傷英國「馬來亞」號戰列艦。11月25日,德國U-331號潛艇在薩盧姆沿海襲擊英國艦隊,擊沉「巴勒姆」號戰列艦,英海軍陣亡868人。
1941年12月,德國空軍第2軍進駐義大利。12月19日,義大利「希雷」號潛艇夜間駛進亞歷山大港,炸沉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勇士」號戰列艦。同時,德國U-81號潛艇擊沉英國「馬來亞」號戰列艦。至此,英國地中海艦隊已無參戰的大型軍艦了。軸心國在地中海海運情況有很大好轉,大型運輸船隊能安全駛抵的黎波里。
在此期間,英國海軍為爭奪地中海海上交通線也做了很大努力,但未能挽回不利局面。英國與意德爭奪海上交通線的斗爭,主要是在馬爾他島和克里特島附近進行的。這場斗爭與北非、希臘等陸上戰場的斗爭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在1942年6月底以前,英國海空軍受到重大損失,處於不利地位,克里特島被奪占,馬爾他島也岌岌可危,使英軍海上運輸補給受到嚴重影響,而德意對非洲的海上補給卻比較順利。
Ⅵ 德國是怎樣出兵攻打北非的
早在1940年8月中旬,德國就警告羅馬不要在南斯拉夫和希臘採取冒險行動。一旦進攻希臘,等於是向英國發出佔領克里特及其他希臘島嶼的公開請柬。這些島嶼是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最好基地,而羅馬尼亞的石油是德軍作戰必不可缺少的。
但是墨索里尼卻偏偏要進攻希臘,並且事先並不告訴希特勒。
10月26日,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在從法國各乘專列回國的時候,風聞了墨索里尼的計劃。里賓特洛甫根據元首的命令在進入德國後的第一個車站就停下來,打電話給在羅馬的義大利外長齊亞諾,主張兩國領導人立即舉行會議。齊亞諾把此事轉告給了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建議10月28日在佛羅倫薩舉行會晤。但當希特勒在那一天上午11時從火車上走下來的時候,墨索里尼架子十足地向他走來,用德語宣布:「元首,我們在進軍!勝利的義大利軍隊已經在今天黎明越過了希臘——阿爾巴尼亞邊界了。」
希特勒十分惱火,為此曾大罵所有聯絡人員和使館人員,說:「他們雖懂得去高級飯店,但卻是世界上最低劣的間諜。」
義大利進攻希臘,把德國的計劃搞得亂七八糟。義大利進攻希臘根本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不到一周,墨索里尼入侵的幾個師被打得縮了回去。希特勒只得命令武裝部隊進入希臘,來解除他那位剛愎自用的盟友所受的壓力。
11月初,從北非實地考察回來的一名裝甲兵將軍發來了報告。報告說,義大利根本沒有做好進攻的准備,軍事指揮官不足,不能保證進攻部隊的用水供應,意軍的機械化部隊在沙漠條件下,馬達常出毛病,影響進攻。
希特勒拿起筆在報告上連寫了幾個「?」,然後朝會客廳走去。
會客廳里,海軍元帥雷德爾見希特勒走了進來,連忙起立敬禮。
「元首,海軍元帥雷德爾奉命來到。」
「坐下,雷德爾元帥,你的報告我看過了,本來,上個月我就准備派第3裝甲師去幫助義大利奪取馬特魯的。但是義大利人很猖獗 ,讓英國人教訓一下也有好處的。」
「元首,義大利的力量太弱了,可以說是弱不禁風。」
「這些義大利人,他們總認為自己很行,早在5月份,我就提議要派德軍裝甲部隊進攻埃及,7月份又向墨索里尼提起過,但他堅持認為,意軍能夠在非洲單獨作戰。並且認為,在炎熱的北非,德國人將和英國人一樣必然不如義大利人那樣善於作戰。」
「目前,英國在埃及對義大利的勝利以及它正在從美國得到的越來越多的物質援助,使得德國有必要集中力量先在北非把英國打垮。」
「你指的是推遲『巴巴羅莎』計劃?」
「是的,元首。」
「這不行,向俄國人進攻是我們未來的首要目標,至於英國人,只要我們打敗俄國人,他們就會乖乖地坐下來與咱們談判。出兵北非,留待以後再說吧。」
1941年1月8~9日,伯希特斯加登山上的貝格霍夫,隆冬的積雪深深地覆蓋著這座高山。
通往山上的公路已被戒備森嚴、全副武裝的黨衛隊所封鎖。
一次秘密軍事會議正在「貝格霍夫」別墅舉行。
在會上,希特勒向他的軍事首腦們概述著他的偉大戰略。
他談到了北非戰區。
希特勒說:「使義大利不垮台,這一點對於戰爭的結局十分重要……我決心不讓義大利失掉北非……失掉北非會使軸心國的威信大大下降,英國就會逼著墨索里尼媾和,因此,我決心支持他們,出兵北非。」
這是他第一次明確表示出兵。
因為,此時英國在北非的反擊已取得了勝利。希特勒再也坐不住了。但是,在會上,希特勒又告誡他的軍事將領們不要泄露德國的作戰計劃。
「不能把我們的計劃告訴義大利人,義大利王室極有可能會把情報送給英國人。」
會議後,他決定派往北非的部隊要超過預先擬定的規格,他要往利比亞派一個輕步兵師和一個裝甲師,設有一個德國軍參謀部。
但是他心中對義大利仍有不滿,他曾對部下說過:「義大利人一方面在尖聲呼喊援助,甚至用最激烈的言詞描述他們可憐的槍炮和裝備,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是那樣有妒忌心,那樣幼稚,不能忍受德國士兵的援助。如果我們的部隊能穿著義大利的軍服在那裡戰斗,我們的飛機在機翼上塗著義大利法西斯黨的標志在那裡飛行,那麼墨索里尼才可能最高興!」
希特勒決定前往奧地利會晤墨索里尼,向他陳述當前的局勢以及德國的戰略方針。這天,奧地利薩爾茨堡火車站,陽光和煦,晴空萬里。
一列火車噴著白汽徐徐地駛進了車站。
列車停穩後,從車上下來了忐忑不安的墨索里尼和齊亞諾。
站在站台上的希特勒走上前去熱烈地擁抱著墨索里尼,對他冒雪前來會晤表示感謝。這一切使墨索里尼大為感動,緊張的心情頓時釋然。
二人寒暄後,墨索里尼登上希特勒的坐車,沿盤山道路,向貝格霍夫駛去,齊亞諾在里賓特洛甫的陪同下坐上了第二輛車,第三輛是馬丁,鮑曼和墨索里尼的秘書切薩雷。
到了貝格霍夫後,希特勒設宴招待了墨索里尼。宴會後,二人走出室外,沿著別墅旁的小道散步。在散步中,希特勒向墨索里尼透露了他的戰略思想。他告訴墨索里尼,他將繼續集中空中優勢兵力增援海軍對英國的封鎖,要困死英國,餓死英國,英國的最終毀滅是不可避免的。
接著,希特勒又對墨索里尼說:「俄國一定是英國的最後希望,只有等我們把這最後的希望在大陸上粉碎時,他們才能認輸,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打敗俄國。」
關於俄國問題,希特勒只談到這里,沒有進一步說下去,其實,他早就制定好了對俄作戰的「巴巴羅莎」計劃,只是不想把它告訴墨索里尼。
希特勒話鋒一轉,談到了北非,他告訴墨索里尼,德意兩國是親密的盟友,有著牢不可破的友誼,應該共患難。他已決定出兵北非,阻擋英軍的進一步推進。另外,德國空軍還將派出重型轟炸機對昔蘭尼加的英軍實施突擊,破壞英國的海上運輸,同時與英國海軍作戰,壓制馬爾他島守軍的抵抗。
墨索里尼為希特勒的慷慨援助而欣喜,連忙致謝,但他哪裡知道,希特勒只是擔心北非的失利會給即將實施的「巴巴羅莎」計劃帶來復雜的副作用,才答應出兵北非的。
最後,希特勒告訴墨索里尼,他要在地中海上好好教訓一下英國,准備攻打克里特島。
Ⅶ 二戰非洲戰場的轉折點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Ⅷ 二戰德國在北非的登錄地點在哪裡,為什麼不從義大利直接進攻埃及了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拉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
個人感覺義大利的軍隊戰鬥力太爛而且人也磨嘰,估計Hitler嫌煩就沒從義大利進攻
Ⅸ 德國二戰時第一次入侵非洲哪個國家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歐洲的另一個法西斯國家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乾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拉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然而,就像在蘇聯一樣,德國人的後勤供應跟不上,讓英軍有機會阻擋他們進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這次是英國人採取了主動。因為德意聯軍佔領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佔整個埃及,繼而威脅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切斷英國與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英軍必須設法阻止德意軍隊的進攻。10月23日夜,英軍1000多門大炮齊發,向德意軍隊發動強攻。一個多星期後,十萬多德意軍隊損失過半,防線崩潰,被迫西逃。隆美爾一路撤退到了突尼西亞。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Ⅹ 德國入侵蘇聯前,在北非戰場的狀況如何。越真實越好。 希望聽到有識之士的高見,故此高分酬謝。
德國是1941年2月進入北非的,起初只不到一個師的德軍和已成驚弓之鳥的義大利人,居然奇跡般地收復大片失地,打得英國人屁滾尿流。
入侵蘇聯是否與北非戰事不利有關?無關,但是因此拖延了進攻蘇聯的時間。
入侵北非原本是義大利的任務,希望義大利能阻斷英國獲得資源,並切斷蘇伊士運河,使英國更困難。可是意軍太爛,連敗求助,故為完成上述戰略,德才出兵。而且戰線調動的連帶效應,引起東線西調攻蘇的軍隊鐵路運輸受影響
其實斯大林早看穿了希特勒野心,一直積極備戰,但由於工業落後,肅反的後遺症,他認為大約需2-3年時間,軍隊才能完成進攻德國(是進攻,不是防禦)的所有準備。故在德侵波蘭後,也迅速入侵波蘭(說明蘇軍時刻做好進攻的准備,否則不可能迅速出兵)。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認為可以獲得1-2年的准備時間。蘇軍在前線的布置也完全是為進攻而布置的,所以根本沒有防禦縱深,德軍的准備更早更充分,在蘇軍即將完成准備前,德軍閃擊,蘇因無防禦縱深,大量前線部隊被圍,大量裝備丟失,縱深被德軍迅速推進,直抵蘇聯心臟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