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有多牛
晚清時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了清朝的國門,封建專制社會陷入空前混亂之中。當時的晚清政府,武器陳舊,防務廢弛,官兵不思進取,懈怠懶散。為了救亡圖存,以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士大夫,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發動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把「師夷長技以制夷」作為宗旨,用學到的洋人特長來制約洋人。而學習洋人特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從國外引進先進武器,壯大清兵的軍事力量。
據統計,從1877年到1900年間,清政府購買的克虜伯大炮多達2000多門。這些被裝備在中國海防線城市的大炮,成為清朝海防的中堅力量。在中法戰爭、中日海戰、庚子戰役等近代戰爭中,克虜伯大炮無處不在。民國之後,為中國服務幾十年的克虜伯大炮,在軍閥混戰及抗日戰爭中,仍然老當益壯,威力不減。淞滬大戰時,吳淞炮台的克虜伯大炮,仍然成為國民黨軍隊打擊日軍的神兵利器。
1937年9月,廈門受到日軍的進攻,胡里山炮台上配備的克虜伯大炮一聲怒吼,僅一發炮彈,即將載有大量日軍的巡洋艦"若竹"號擊沉,船上日軍士兵被全部殲滅。日軍驚慌之下連忙撤退,廈門保衛戰取得了輝煌勝利。這時克虜伯大炮服役已經達67年之久,可見它的質量之好。從李鴻章引進克虜伯大炮,並大量裝備海防炮台,可以看出,中國正從鴉片戰爭的教訓中,開始改變以內陸為主的傳統國防觀念,海防意識逐漸增強。
只可惜,由於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軍事工業畸形發展。依靠洋務運動采購、裝備看似強大的海軍,實則不堪一擊。甲午戰爭中,遍裝克虜伯大炮的北洋艦隊,卻在日本海軍的進攻下全軍覆滅。這只能說明,軍事實力的提升,遠非裝備對外采購的強大武器所能解決的。(參考資料:《克虜伯大炮》)
㈡ 二戰中這艘戰列艦有多強悍
在二戰那個崇山大炮巨艦的年代,地球上出現了許多非常出色的超級戰艦,本周大講堂將會和大家探索人類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幾款超級戰列艦。當年納粹德國為了實現更加強大的海上力量,一直在尋找機會建造一艘超級戰艦。而在一戰中,德國簽訂的相關條約在1936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之後,開始失去對德國失去限制。因此在動亂的國際局勢下,德國開始建造謀劃已久的大型戰列艦——而這款戰列艦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首艦-俾斯麥號戰列艦!
失去控制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在作戰中失去了有效的還擊,因此在英國大量的艦艇的圍攻下,俾斯麥號被最少數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徑穿甲彈以及數百枚小口徑炮彈擊中,加上至少1枚魚雷的攻擊,直到最後,德國士兵見逃脫無望,為了避免軍艦被俘獲,把這款傷橫累累的超級戰列艦的通海閥打開,把它沉沒在大西洋海底,宣告了一代王牌的覆滅。
㈢ 二戰中德國的超級戰列艦
H-44超級戰列艦是德國興登堡級戰列艦中一種,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
興登堡級(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戰列艦,是德國海軍「Z」計劃的一部分。屬於大型戰列艦計劃。計劃建造六艘,代號為H、J、K、L、M、N。其中,H艦、M艦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J艦、N艦由不萊梅的威塞爾公司建造。K艦由基爾的德意志工廠建造。L艦由威廉港船廠建造。其中業已命名的,有興登堡號(Hidenburg,H39)、魯登道夫號(Ludendorf,H40)、毛奇號(Moltke,H41)、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 d er Gross,H42)四艘。
㈣ 二戰德軍坦克
呵呵您好,我就是個士兵,讓我來回答您的問題吧。不過您的要求很多,我一一給您打字解答後,希望您能多給點分。^_^
二戰中、末期,德國亨舍爾、克虜伯等重型工業公司,都相繼研發出了適合德軍裝備的中、重型坦克,就是為了在蘇軍的T-34、盟軍的M4、丘吉爾等坦克面前取得「技術上的絕對優勢」...501重型坦克營是第一個建立的,接著是502、503、504...一直到508。509重型坦克營本來計劃1945年3月10日成立,但因為生產出來的虎式(虎I)坦克、虎王(虎II)坦克數量有限,並且前幾個成立的坦克營都在前線損失慘重,所以計劃裝備509坦克營的那些虎I、虎II坦克就都散了分給其它需要補充的重型坦克營。所以,德國重型坦克營共有8個。
第二個問題,這些重型坦克營雖然都有各自名義上所配屬的師。但實際上它們並不完全歸屬哪個師。它們相當於「戰場救火員」...因為配屬很多「虎」式坦克,所以它們的戰鬥力無疑是非常強悍的。這意味著,如果一處即將被蘇軍、美軍突破,那麼它們就要奔赴那一地區進行「救火」...例如1944年的蘇聯戰場上,面對蘇軍坦克裝甲集群發動的「十次進攻戰役」,德軍各個部隊防守的都非常艱難。面對這種情況,它們就不和自己歸屬的部隊一起作戰,而是充當了「總預備隊」,哪裡出現被蘇軍裝甲集群突破的危險,它們就奔赴哪裡。其中,502、503重坦克營曾聯手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救出了數個被圍的德軍步兵師。它們也沒有固定的所屬部隊,例如德國第7裝甲師,501、502、503重型坦克營都曾在名義上屬於它的旗下。
關於第504重型坦克營:第504重坦克營成立於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間,1943年2月,該營接收了第一批20輛虎式坦克,1943年3月12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該營先頭部隊抵達北非,共計有三號坦克25輛,虎式坦克18輛,裝甲befehlswagen 2輛(不知道是什麼車輛),4月13日,裝備了17輛虎式坦克的第二連也到達北非的突尼西亞。由於第501營的11輛虎式坦克失去了他們的指揮官,所以在3月17日被劃歸給第504重坦克營指揮,此時該營的虎式坦克達到了43輛。第504重坦克營的所有虎式坦克均在北非戰場損失掉了,多數毀於機械故障或因油料短缺被放棄了,英軍也在戰場上繳獲了幾輛。第504重坦克營的倖存者們在1943年5月12日向英軍投降。1943年6月4日,第504重坦克營在義大利的trapani 重新組建,1943年7月11日,該營出動17輛虎式坦克配合赫爾曼.戈林裝甲師對在義大利的美軍灘頭陣地發動攻擊,但是在盟國海軍的艦炮火力下,僅三天的戰斗該營就損失掉了10輛虎式坦克,隨即又有6輛虎式坦克被擊毀或因機械故障被放棄。在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後,該營殘存的一輛虎式坦克被裝船運過了義大利的messina海峽,退回德國本土進行休整。在來自第18裝甲師的支援下,該營重新組建了三個齊裝滿員的虎式坦克連,隨即該營返回義大利戰場,在這里第504重坦克營短暫的支援了黨衛軍第17師的進攻,隨後又配合第362步兵師對安齊奧的盟軍發動攻擊,成功的阻止了盟軍的前進。第504重坦克營在義大利參加了很多行動,例如安諾河戰役,義大利北部防衛戰等等。1944年該營被部署到維也納地區,同時接收了新型的虎王坦克,1945年2月12日,第508重坦克營又向該營移交了15輛虎式坦克。1945年4月28日,該營在義大利向盟軍投降。
其它的重型坦克營初期大都在東線作戰,1944年底開始,一些從東線撤下來的重型坦克營湊在一起參加了阿登反擊戰。在這場失敗的反攻戰中,基本上這些僅余的重型力量也損失殆盡了...但是在1944年末期以前,它們的戰績綜合起來說還是很牛的。
統帥堂,統帥部。相當於現在的總參謀部,它的作用是集中好的將軍、元帥在一起來研判戰場形勢。德軍二戰時期的統帥部從1936年基本成型,到1945年最後完蛋,它的表現無疑是所有參戰軍隊中優秀的。
哎呀,累死我了0...望朋友可憐可憐啦,多給點分。有問題的話,再問,我再回答就是。
㈤ 二戰德國海軍的哪艘戰艦有傳奇王牌之稱
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在大西洋不僅有幽靈似的潛艇部隊,還有被納粹德國視為海軍驕傲的王牌軍艦,那就是俾斯麥號戰列艦。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於德國漢堡的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名字命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俾斯麥身為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說起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不要說是在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就連中國也是有很多人知道俾斯麥這個人的。
再來講一下俾斯麥,其在擔任普魯士國王首相期間,於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了勝利。1870年又進行了普法戰爭,打敗了法國,1870年底南德四個聯邦又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最終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德國海軍以「俾斯麥」這個名字來命名這艘大炮巨艦,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對「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敬重,其二是希望通過這個命名來給對手起到震撼的作用,畢竟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下面回歸主題講講俾斯麥戰列艦。
雖然俾斯麥號被擊沉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此艦確實是二戰時期德國的王牌戰艦,但生不逢時。在戰爭中由於俾斯麥號的舵機失靈,航向不定以及在八門主炮均喪失火力的情況下,還擊效果不佳德軍幾乎放棄了抵抗,最終俾斯麥號戰列艦沉入了大西洋的海底,包括海軍上將呂特晏斯在內的2200名官兵全部隨艦沉沒溺斃而亡。
㈥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怎麼排
TOP1:車型PzKpfwV虎 E型(又稱為6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國別 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德國人製作的坦克造型非常的美觀,工藝十分精良,製作工藝上蘇聯坦克粗製爛造難以超越的德國坦克。虎式坦克是二戰德國坦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乘員為5人,重量57噸,屬於重型坦克(一般40噸以上的稱為重型坦克)。發動機功率700馬力,最大速度45公里/小時。8個前檔4個倒檔,虎式的72.5厘米的寬履帶,使它能跨越垂直的障礙0.79米,2.29米的戰壕。其最厚的裝甲部位達到了110MM,後期的虎式坦克炮塔表面還有防磁性炸葯的特殊塗層。裝備一門88mm KwK 36L/56火炮和兩挺7。92MMM口徑的G34機槍,坦克炮在2000米距離能射穿110MM厚的裝甲。使用FuG5型號的通訊設備。虎式坦克是德國對抗蘇聯紅軍最具威懾力的利器。德國人常常以獨立的虎式坦克營來對抗蘇聯的坦克旅,甚至坦克軍。蘇聯的T-34和KV-1完全不是它的對手,虎式坦克是蘇聯甚至盟軍的噩夢。其缺陷是航程較短,體積龐大,較容易被擊中,炮塔轉速較慢,但它能在敵射程以外開火,虎式E型坦克共產1354輛,當之無愧地應該列二戰坦克的榜首位置。
TOP2:車型IS-2(1944)或IS-2M(又稱為斯大林2號) 國別 蘇聯。
蘇聯為了對抗虎式坦克而專門研製的重型坦克。它體現了蘇聯坦克設計的風格,簡單實用,其重量46。25噸。1944年4月開始生產,共產3475輛。IS-2的乘員為4人,使用10RK型號的通訊設備,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37公里/小時,能跨越垂直的障礙1.0米。裝甲最厚處達到120MM。裝備一門大口徑的122MMGun D-25T火炮,備彈28發炮彈,2挺 7.62MM DT MG 機槍和1挺12.7MM DShK MG 高射機槍。在1000米距離射穿160MM裝甲。IS-2是蘇聯紅軍攻堅的利器,它的後續型號為IS-3(1945年)更加囂張。斯大林2號是德國坦克手最畏懼的坦克之一。在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時,IS-2是日本關東軍根本無法抵擋的坦克。缺陷:IS-2的駕駛員沒有自己的出入艙門,坦克一旦被擊中,駕駛員逃離的機會要小得多。
TOP3:車型T-34-85(1944) 國別 蘇聯。
蘇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靠的就是「T-34」。那麼是哪種型號的「T-34」呢?就是列第三位的1944年3月起開始生產的T-34-85(1944)。其重量達到32噸,這是一種中型坦克,共生產17680輛。T-34-85是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的黑豹坦克而專門研製的。但是其性能已經超越了黑豹。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T-34-85仍然被許多國家大量地采購。它裝備9RM型號的通訊設備。一門85MM gun ZiS-S-53火炮和兩挺 7.62MM DTM MG 機槍,備彈56發。5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跨越0.8米垂直的障礙只要4'1",2.5米的溝壑。V-2-34M型號的發動機,功率520馬力,最大速度為55千米/小時。其裝甲最厚處90MM,設計故意設計出傾斜度,被擊中時能產生滑彈效應。車體和炮塔側面裝有扶手,可搭乘步兵。T-34-85(1944)在柏林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TOP4:車型PzKpfwV G型黑豹(又稱為5號或美洲豹) 國別 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設計製造的最優良的中型坦克(重45。5噸,實際上可以稱為重型坦克),共生產3126輛。G型的乘員為5人,裝備一門75MM KwK 42L/70火炮和兩挺7.92MM口徑MG34機槍,備彈79發。Maybach HL230P30型號的發動機,功率為700馬力,7個前進檔1個倒退檔,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能跨越0.9米的垂直的障礙,2.45米的戰壕。最厚的裝甲部位達到110MM。黑豹在對美英盟國作戰時,顯示了無以倫比的優勢,盟國的坦克相形見拙。這種坦克的機動靈活,火力威力中等偏上水平,很適宜被用來作為機動防禦裝甲力量。許多德國裝甲兵高級軍官都選用黑豹指揮坦克作為自己的指揮車。德國最好的坦克殲擊車「獵豹」就是根據黑豹車型改進而來的。部分的德國官兵對於黑豹的評價甚至高於虎式。在蘇德戰場德蘇力量對比懸殊,面對數量眾多的蘇聯坦克,德國的黑豹被納粹作為一種第一線的主打坦克,而被廣泛地採用。
TOP5:M26(又稱為「潘興坦克」或「T26E3」) 國別 美國。
這是一種在二戰中最後登場的重型坦克共生產了1436輛,在美國的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二戰中,美英的坦克根本無法與德蘇的性能優越的坦克抗衡,盟國更多的是依靠空中轟炸能彌補坦克性能的不足。因此美國就設計製作了潘興重型坦克。它重達到了41。5噸,乘員5人,配備著一門90MM Gun M3的火炮,備彈70發。兩挺30 caliber MG M1919A4機槍和1挺50 caliber MG HB M2高射機關炮。其坦克炮在914米的距離上能夠射穿122毫米厚度的裝甲。M26的Ford GAF型號發動機最大功率500馬力,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潘興坦克後來還參加了朝鮮戰爭,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
TOP6:車型PzKpfwV B型(又稱為「虎王」)國別 德國。
可能會有朋友對虎王坦克的排名偏後表示異議,但我是從綜合各項性能來比較的,「虎王」共生產489輛,雖然威猛但過於笨重,為了追求防護性而丟掉了坦克的機動性與快速反應能力。8個前進檔4個後退檔,發動機最大功率700馬力,最大速度為38千米/小時。虎王機械故障率偏高,而且耗油太多。虎王重達70噸,乘員為5人。裝備一門88MM KwK 43L/71火炮和2挺MG34機槍,其火力並沒有超越虎1式坦克,彈葯基數80-86發。裝甲最厚處達到180MM,頂部的裝甲也達到了40MM。因為速度慢,動作笨拙,虎王有時被作為虎式坦克單位的指揮坦克。其變型車最著名的為「獵虎」反坦克殲擊車。最後的虎王曾絕望地戰斗在匈牙利。
TOP7:車型T-34-76(1942) 國別 蘇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T-34-76在二戰初期,對抑制德國的閃電戰的速勝發揮了重大作用。T-34-76的1943年版當然要先進一些,但是按照在戰場上體現的價值,1942年版更具有份量。T-34-76(1942) 共生產了14041輛。它重30噸(屬於中型坦克),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60-100MM。乘員為4人。裝備一門76.2MM Gun F-34火炮和兩挺7.62MM DT機槍,彈葯基數100發。V-2-34型號的發動機最大功率500馬力,最大速度53米/小時。總評價: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綜合價性比為優良,被稱為「現代坦克的真正先驅」。缺點:沒有足夠的通訊設備,坦克間聯絡靠旗語,這種情況到1943年才改善。
TOP8:車型PzKpfwIV H型(又稱為4號) 國別 德國。
德國PzKpfwIV被譽為「德意志軍馬」,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德國所有的坦克甚至無法對抗T-34-76和KV-1,德國不得不對自己最先進的坦克PzKpfwIV進行改良,從PzKpfwIVF2型開始改裝長身管的75mm KwK 40L/48火炮,PzKpfwIV H型的乘員為5人,其重24噸,裝備著75mm KwK 40L/48火炮,備彈87發,2挺MG34機槍。Maybach HL120TRM發動機,功率300馬力,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6個前進檔1個倒檔,能跨越0。6米垂直的障礙,2。2米的戰壕,拐彎處半徑5.92米。配備FuG5通訊設備。車體和炮塔為扎鋼焊接,前部厚90MM,後部厚20MM,兩側90MM,頂部15MM(最大),4號坦克是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師的主要裝備,而H型是4號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其缺陷是其火力略顯不足。
TOP9:車型M4A3(76) W HVSS (謝爾曼坦克)國別 美國。
美國製造的中型謝爾曼坦克型號很多,其中最好的就是M4A3(76) W HVSS或M4A3E8,共產了4542輛,乘員為5人,重33。6噸,裝備著一門76MM Gun M1A1, M1A1C, or M1A2等型號的火炮(當然謝爾曼坦克中的M4A3的火炮口徑是105MM),彈葯基數71發,兩挺30 caliber MG M1919A4機槍,Ford GAA型號的發動機最大功率350馬力,最大速度40米/小時。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為89MM。使用者對謝爾曼坦克的評價是:堅固、耐用、技術成熟、故障率偏低,缺點:火力不足,難以抗衡德蘇的重型坦克。以M4的底盤製造的「英國版本」謝爾曼坦克被英國命名為「螢火蟲」式坦克。
TOP10:車型KV-1(1941年) 國別 蘇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1年至1942年生產的,大約有1753輛。其戰斗重量達43—48噸,是一種重型坦克。乘員為5人。配備著76.2mm Gun ZiS-5火炮和3挺7.62mm DT機槍,彈葯基數114發。V-2K型號發動機最大功率600馬力,最大速度34米/小時。其改良型號比較著名的被稱為KV-1C和KV-2。炮塔正面裝甲120MM。我的總體感覺:KV-1防護性能不錯。在戰爭初期阻涉了德國坦克的快速推進,為IS-2的研製准備了條件。KV-1其缺點:速度太慢,生存率不高,為反坦克炮或坦克鎖定目標、反坦克手靠近提供了大量時間,雖然在KV-1的後面有一挺機槍,對於從側面靠近的反坦克爆破組沒有什麼辦法。
㈦ 超級戰列艦比俾斯麥級戰列艦更大更強,為啥沒設計出來
雖然如今海洋的霸主已經是航空母艦,但是對於男人來說,航空母艦終究太過無聊,尤其是刺激性和威懾力遠不如超級戰列艦來的直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若干世紀里,戰列艦曾經雄霸海洋世界,獨領一代藍色風騷。
雖然超級戰列艦沒有了,但是德國又誕生了一位劃時代的海軍超級天才,此人就是發明了潛水艇「狼群戰術」的鄧尼茨;之後的德國海軍,基本就從海面上的巨無霸轉換成了藏在水底的狼群,海洋,對於盟軍來說更為危險。
㈧ 德國總共建造了幾艘「俾斯麥」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1940 年服役,排水量52600 噸,航速30節,艦上人員2065名(包括軍官103人)。艦上武器有8門380毫米火炮,12 門150毫米火炮,16門105毫米火炮,16門37毫米炮和4架飛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此艦襲擊大西洋交通線,1941年5月27日因被英軍以「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為首的數十艘各種各樣的軍艦圍攻數小時後,一枚魚雷卡住了螺旋槳,由船員打開水閘再經過兩小時沉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在《凡爾塞條約》的嚴格監控下被禁止建造戰列艦。1933年納粹獨裁政府上台,德國海軍開始秘密進行新型戰列艦的研製工作。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廢棄《凡爾賽條約》,恢復徵兵制,德國再武裝正式開始,同年6月,為了表示無意向英國挑戰,德國主動向英國提出把德國海軍的噸位限制在英國海軍的35%,英國馬上同意並簽訂了英德海軍條約,這解除了德國海軍的最後一條枷鎖,德國海軍開始擴軍,可以在建造5隻舊戰艦的替代艦的同時,在1936年度開始建造「裝甲艦F」一隻真正的戰列艦,這艘德國海軍大規模擴軍計劃中代號「裝甲艦F」的第一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海軍自1918年以後建造的第一艘真正的戰列艦。英德海軍協定允許德國的新式戰艦裝備十六英寸主炮,但是德國還沒有製造這種口徑艦炮的經驗,德國人在這之前所研製的最大口徑艦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380毫米口徑艦炮,為了避免風險和設計難度拖延進度,決定新開發一種380毫米口徑主炮裝備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級艦體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長寬比為6.67∶1,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列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背負式布局各布置兩座。其主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列艦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遠距離著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其裝甲防護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其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同時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比重,占標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讓其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於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戰列艦。
1936年7月1日,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漢堡港的布隆--富斯造船廠(B&V)正式開工建造,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人稱「鐵血宰相」的奧托·馮·俾斯麥候爵(1815年-1898年)命名,1939年2月14日,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俾斯麥候爵的孫女——多蘿西亞•馮•洛伊文費爾德女士被請來參加下水儀式。1940年9月15日,俾斯麥號完成了曬裝工程,通過基爾運河前往波羅的海進行海試,1940年8月24日俾斯麥號戰列艦正式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1年3月為了破壞英國人的海上命脈——大西洋航線,德國海軍計劃了大規模被命名為「萊茵演習」的海上襲擊戰。德國海軍原計劃分成兩線出擊,駐扎在法國布勒斯特港「沙恩霍斯特」號和「格耐森諾」號戰列巡洋艦將初先期出航破壞英國大西洋海上航運,同時吸引調動英國皇家海軍艦隊主力,之後,最新銳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也將投入作戰,將利用時機突入大西洋執行破交作戰。但是「沙恩霍斯特」號與「格耐森諾」號先後因故障與受傷無法出擊,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戰列艦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單獨出航執行「萊茵演習」。
「俾斯麥」號出航的情報很快被英國海軍得到並加強了戒備。5月24日在丹麥海峽遭到英國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的攔截。在丹麥海峽海戰中,雙方交火六分鍾後,「俾斯麥」號在15000米的距離上命中了「胡德」號,「胡德」號彈葯庫發生發生爆炸沉沒。隨後五分鍾「威爾士親王」號受傷退出戰斗,「俾斯麥」號則被「威爾士親王」號擊傷,導致一個鍋爐艙進水航速下降為28節,燃油艙漏,水上飛機彈射裝置損壞,被迫終止作戰行動,駛往法國。英國海軍調集主力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擊沉「俾斯麥」號。當日夜間「勝利」號航空母艦起飛的魚雷轟炸機攻擊了「俾斯麥」號,一枚魚雷擊中了「俾斯麥」號舯部,但爆破威力被其TDS(魚雷防禦系統)完全吸收,沒有造成內艙傷害。「俾斯麥」號曾一度甩掉了英國海軍的跟蹤,但26日重新被發現,遭到英國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劍魚"式魚雷轟炸機攻擊。一枚魚雷擊中了「俾斯麥」號艉部,方向舵被卡死,迫使「俾斯麥」號以螺旋槳速差來保持航向,航速降為7節,為英國艦隊追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5月27日,「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為首的英國艦隊追上了喪失了操控能力的「俾斯麥」號。經過數小時的激戰,10時40分,「俾斯麥」號沉沒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在沉沒前,「俾斯麥」號抵擋住了90發左右英國戰列艦主炮炮彈和310發左右其它炮彈的直接命中(只有四發擊穿其主裝甲帶),同時承受了6-8枚各型魚雷的打擊。再加上自行打開通海閥兩小時後沉沒。其強大的威力和防護性能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丘吉爾譽為「造艦史上的傑作」。
基本數據標准排水量:俾斯麥號41700噸/提爾皮茨號42300噸;滿載排水量:設計49400噸/最大52900噸。
尺度:長251米/寬36米/型深15米/設計滿載吃水10.2米/實際最大吃水10.7米。
動力:12台高壓鍋爐,3台蒸汽輪機,設計最大功率138000馬力,實際穩定最大功率150170馬力,實際極速最大功率163026馬力。
航速:30.8節;載油7400噸,續航力:8525海里/19節,9500海里/16節。
武備:8門雙聯裝380毫米/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8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座四聯裝、12座單管20毫米高炮(提爾皮茨號為18座四聯裝、6座單管20毫米高炮)。
裝甲:主側舷裝甲32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50-80毫米,主裝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主炮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防雷裝甲45毫米。防雷系統設計要求抵禦250公斤TNT炸葯,實際可抵禦300公斤德國hexanite烈性炸葯。裝甲總重17450噸(不含炮塔旋轉部分),艦體結構總重11691噸。
建造材料:艦體結構,St52造船鋼;立面裝甲,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水平裝甲,Wsh高強度勻質鋼;防雷裝甲,Ww高彈性勻質鋼。
艦載飛機: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1927人。全體艦員編入12 個分隊,每個分隊180-220人。
㈨ 二戰德國海軍最厲害的軍艦叫什麼。
俾斯麥號戰列艦德國海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艦名命名的來源是19世紀德國鐵血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技術參數
概觀
艦種
戰列艦
艦級
俾斯麥級(1號艦)
製造廠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下訂
{{{下訂}}}
動工
1936年7月1日
下水
1939年2月14日
服役
1940年8月24日
退役
結局
1941年5月27日被擊沉
除籍
性能諸元
排水量
{{{排水}}}
標准排水量
41,700噸
標准排水量
{{{基準}}}
滿載排水量
50,405噸(1943年)
全長
250.5米
241.5米(水線)
全寬
36.0米
吃水
9.3米
10.2米(最大)
飛行甲板
{{{飛行}}}
鍋爐
{{{鍋爐}}}
動力
瓦格納式高壓重油專燒鍋爐(12座)
布洛姆·福斯式蒸氣渦輪引擎(3座)
3軸推進
極速
30.8節
續航距離
8,525海里(19節)
出力
150,170匹
安全深度
{{{潛行}}}
乘員
2,092人
103名軍官、1,989名士兵(1941年)
艦載機
4架Arado
Ar
196
設有1台兩端彈射器
武裝
8門380毫米L48.5
SK-C/34(4×2)
12門150毫米/L55
SK-C/28
16門105毫米/L65
SK-C/37
/
SK-C/33
16門37毫米/L83
SK-C/30
12挺20毫米/L65
MG
C/30(單管)
8座20毫米/L65
MG
C/38
(4連裝)
裝甲
側舷145-320毫米
甲板130-200毫米
首尾橫向隔牆100-320毫米
炮塔130-360毫米
炮座340毫米
司令塔350毫米
㈩ 有人能介紹一下二戰時的德國艦艇「俾斯麥」號的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技術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戰列艦。1939年下水,次年編入現役。滿載排水量5.1萬噸,航速30節,艦長251米,續航力9280海里,航速16節。裝備380毫米主炮8門、150毫米艦炮12門、105毫米艦炮16門,載機6架,艦舷裝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130~360毫米,艦員2000餘人。1941年5月18日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奉命出海,企圖進入大西洋,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21日被英國偵察機發現,遭英海軍本土艦隊堵截。24日晨在丹麥海峽與英艦交戰,擊沉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傷「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午夜遭英「勝利」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26日遭英「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喪失機動能力。27日上午在法國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處沉沒。
俾斯麥級戰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戰艦。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准備建造俾斯麥級戰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俾斯麥級艦體採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艦的最高水準,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但其遠距離著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裝甲防護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關鍵部位的裝甲略顯單薄。 同級艦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 亦譯作「鐵必制」)。俾斯麥號1936年7月開始建造,提爾比茲號1936年11月開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麥號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缐。英國海軍調遣胡德號戰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艦攔截。戰斗僅僅進行了不到10分鍾,俾斯麥號的穿甲彈引發了胡德號的後部主炮彈艙發生了大爆炸,胡德號艦體迅速斷裂沉沒。俾斯麥號還擊傷了威爾斯親王號,自身也中彈負傷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國隨後調遣皇家海軍的近一半艦只前來圍擊。5月27日,俾斯麥號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打壞船舵,無法操舵。次日趕到的英國艦隊群起圍攻,戰斗中親自坐鎮指揮俾斯麥號的德國海軍上將盧金斯也隨之喪命。該艦的上層結構幾乎全被摧毀,但船體仍大致完好,英國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了魚雷,在完全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避免該艦遭英軍擄獲,艦長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建成後自從1942年就一直隱藏在挪威的峽灣中,吸引了盟國大量的海軍兵力,英國海空軍動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多次發動襲擊都未能將其擊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攜帶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腳櫃」重型炸彈炸沉。
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1898年)命名,人稱「鐵血宰相」。
提爾皮茨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鐵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稱「德國海軍之父」。
[編輯] 性能數據
排水量:俾斯麥號41637噸/提爾皮茨號42343噸
尺寸(長/寬/吃水):251米/36米/9.99米
動力:12台鍋爐,主機設計功率136000馬力(最大150000馬力),三軸,航速:30節,續航力:9500海里/16節。
武備:8門雙聯裝380毫米/52倍徑(按英國標準是47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55倍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20門20毫米高炮。
裝甲:側舷裝甲帶(最大)320毫米-17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42毫米,指揮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裝甲總重17450噸.
艦載飛機: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19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