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職業教育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概況
(一)德國教育的基本結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的四個基本層次。按照憲法規定,各聯邦州享有文化主權。也就是說,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都屬於州文教部的管理許可權。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國家興辦,是州一級的國家設施。高校在聯邦基本法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管理學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對高等學校行使監督權。德國的繼續教育復雜多樣,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競相參與,繼續教育在德國真正成為了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終生教育。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不同於學校制形式,可以稱為部分學校制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第三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三)法律依據。規范德國職業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個,即聯幫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此外還有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以及各州的職業教育法和學校法等。這些法律、法規規范和約束著具體的職業教育行為。
(四)管理體制。德國是個聯邦制的國家,文化教育是各聯邦州的主權。因此,各聯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門擁有對本州各級各類學校包括職業學校的管理權。但對於雙元制教育中的企業教育,聯邦則擁有管轄權。企業職業教育的具體管理,則由聯邦職業教育法授權給各行業協會負責,主要包括企業職業教育辦學資格的認定,實訓教師資格的考核和認定,考核與證書頒發,培訓合同的注冊與糾紛仲裁等。
(五)經費來源。按照職業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規定,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渠道是由聯邦、州政府及企業分別承擔的。職業學校的經費,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負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築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貨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企業除了負擔培訓設施、器材等費用外,還必須支付學徒工在整個培訓期間的律貼和實訓教師的工資等。
(六)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按照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布了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職業大類的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布實施。各培訓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並付諸實施。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務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培訓中的專業理論。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會負責。考核分為中間考核和結業考核兩種,從考核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幾個突出特點
(一)同生產緊密結合。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並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隨即投入工作。
(二)企業的廣泛參與。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託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類教育形式。德國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隨時分流是一個顯著特點。在基礎教育結束後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接受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後進入高等院校學習。近年來,有許多已取得大學入學資格的普通教育畢業生也從頭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力求在大學之前獲得一定的職業經歷和經驗。
(四)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這種考核辦法,體現了公平的原則,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
三、德國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
(一)相對於學校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於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二)在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後失業的風險。這時我國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並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四)由於跨企業培訓中心具有其它形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前東德地區被來越多地用來作為培訓機構不足的補救措施。對於我國而言,眾多的中小企業難單獨舉辦職業教育中心,因此,組織企業聯合舉辦或者由行業主辦跨企業培訓心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
② 德國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
根據德國《基本法》的規定, 各州擁有包括教育在內的文化主權, 所以德國職業教育體制的基本特點是: 各級各類學校屬於州一級的國家設施, 學校形式的職業教育由各州負責, 按州《州學校法》的規定實施; 校外特別是企業形式的職業教育, 則由聯邦政府負責, 按聯邦《聯邦職業教育法》( 手工業企業按《手工業條例》) 的規定實施。
德國職業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 《聯邦職業教育法》( 1969 年) 、《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 1981 年) 以及《手工業條例》( 1965 年) 、《聯邦勞動促進法》( 1969 年) 、《企業憲法》( 1972 年) 、《聯邦青年勞動保護法》( 1976 年) 。2005 年4 月1 日將《聯邦職業教育法》與《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合並, 經修訂後頒布並實施新的《聯邦職業教育法》。 職業教育的管理機構有:
聯邦一級: 聯邦教育研究部和相關的聯邦專業部, 如聯邦經濟與勞動部, 是職業教育教育立法與協調的主管部門。1970 年成立的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 則是協助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解決關於職業教育根本性與全局性問題而設立的聯邦級職業教育的決策咨詢與科學研究機構。
州一級: 州文教部以及由僱主、雇員及州政府代表組成的州職業教育委員會。各州教育的協調機構為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 該委員會下設職業教育委員會。
地區一級: 行業協會, 包括工商行業協會、手工業行業協會、農業協會、律師協會、醫生協會等經濟組織, 是德國職業教育最重要自我管理機構, 有8 項重要職責: 認定教育企業資質、審查管理教育合同、組織實施結業考試、修訂審批教育期限、建立專業決策機構、調解仲裁教育糾紛、咨詢監督教育過程、制定頒布教育規章。 德國職業教育經費分擔情況, 以企業為主。「雙元制」職業教育: 1998 年企業投入114 億歐元, 國家僅16 億歐元; 2003 年企業投入203 億歐元, 國家為27 億歐元。全日制職業教育: 1998 年企業投入為零, 國家投入24 億歐元,2003 年企業投入為零, 而國家投入29 億歐元。總的來看, 德國職業教育經費分擔比例, 1998 年, 企業投入114 億歐元, 而國家為40 億歐元, 企業佔65%;2003 年, 企業投入103 億歐元, 國家為56 億歐元, 企業佔72%。
③ 國內職業教育和德國之間的差距有哪些
而反觀我們國內的職業教育呢?從前一直是無人問津的一個話題,今年國家發布了《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聲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草案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法律基礎,但是國內學生和家長認不認可未來的職業教育,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思想問題,如果國家花了重大成本來扶持職業教育,但是招不到學生,那麼也只是一個空殼子!
④ 德國職業教育的介紹
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正如其職業教育對經濟的推動力一樣,舉世矚目並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果說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那麼製造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而促進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理論基礎——職業教育學的發展、改革與創新的,則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在誕生了像黑格爾、康德等世界著名的哲學大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這樣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德國,其思辨的傳統對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產生了極大影響。正是在這思辨的土壤中,產生了許多極具職業教育特色的理論成果,凸現了職業教育自身的規律。縱觀當今世界,只有德語文化圈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將職業教育學作為大學的一門獨立學科,集中了大批專門從事職業教育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將自洪堡大學開始的教學與科研結合的大學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既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職業教育的師資,又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著名的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柏林技術大學、達姆施答特技術大學、慕尼黑大學、漢堡大學、洪堡大學等24所研究型大學里,建立了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機構及相應的職業教育研究所,為德國職業學校和企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⑤ 簡述德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
(一)啟動「職業教育創新循環行動」
「職業教育創新循環行動」(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cation and Training)的主要目標是: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中促進自我組織學習和合作學習,加強教師的能力培訓,提高學習領域課程的實施效果。如圖1所示,這一改革的基本觀點和思路是:在今天的職業生涯中,個人能力如交流技能等同職業能力一樣重要;自我組織學習和合作學習是培養個人能力的基礎;職業教育學生必須能夠以目標導向和獨立的方式承擔任務、解決問題;職業學校必須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文化,加強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責任感;由於改變學習文化具有較大的難度,必須從培訓的開始就盡量實現這一目標;為實施能力導向的培訓課程及較好地處理學習領域,教師必須以一種開放的思維接受繼續培訓,積極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
(二)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跨專業能力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通過對300個企業1999年和2005年對員工職業能力要素要求的比較調查結果表明,在學習領域課程的三種基本能力結構中,企業對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要求都出現了提高的趨勢,而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卻有所下降。據此,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提出,在職業教育課程內容上要進一步突出對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軟能力」的培養。
(三)加快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內容的更新
為及時應對經濟、社會、科技諸方面的發展及勞動組織形式變化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在1996年至2009年間,與德國經濟領域的行會、協會合作,共同對高中階段職業教育所開設的350個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增設新專業82個,修訂專業219個。對專業目錄的修訂周期,也由原來5年修訂一次改為1年修訂一次,同時加強對相關課程內容的及時更新與現代化,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例如,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宣布,從2009年8月1日起開始更新采礦技師、工業電工、消防隊員、攝影師、陶藝師等行業的培訓內容。
⑥ 德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
創立生成性教育過程與工作過程定向的「職業科學」學說; 確立不同於資格概念的能力概念, 對能力本位有全新的闡述; 開發以「學習領域」形式的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 實施「為了行動而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等。
4.建立職業資格早期辨識系統
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牽頭, 吸收2 000 個代表性企業對職業和職業資格的產生、發展、消亡進行分析, 發布相關信息, 為目標明確的職業教育「專業」調整提供支撐。
⑦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屬於什麼教育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一元』指的是在學校中的教育,另『一元』指的是在企業中的實踐。學校的理論教學只佔雙元制教育的1/3份額,其他2/3時間都是在企業的實踐教育。
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具有許多鮮明的個性特點。
1.雙元特徵明顯。主要包括學校和企業的兩種培訓機構,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的兩種身份,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的兩種內容,理論授課和實訓授課的兩類教師,理論和實訓的兩種教材,學業證書和技術證書的兩類證書等。
2.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雙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學生1/2以上時間在企業,內容是完全按照企業生產要求進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也是學徒工進行的生產性勞動。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始終都是圍繞職業實踐活動由泛到精、由淺入深而開展的,目的性、實用性極強。
3.企業參與廣泛。企業接受雙元制學生是積極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大多企業都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培訓師,沒有獨立能力進行單獨培訓的中小企業,也可通過各種合作開展代培而達到目的。
4.「立交橋」的互通機制。在一般中學的基礎教育結束後的每一個階段,學生既可以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也可以經過文化補課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這種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搭起的橋梁,更容易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潛能作出職業選擇。
5.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辦法。學生業績考核由企業和學校組織結業考試,使證書更具有權威和公正性。
德國雙元制教育在德國深得學生和就業單位的認可,其生源質量不僅堪與綜合性大學相媲美,就業率甚至還優於綜合性大學。如果你想申請去德國雙元制大學就讀,可以咨詢湖南出國工作網。
⑧ 德國的「二元制」教育是怎樣的
「二元制」在德國普遍被稱為「雙元制」。「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又在職業學校里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這是一種企業與學校配合,實踐與理論密切聯系的職業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訓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業技術工人。它最主要的特點是企業承擔了其中大部分的經費和主要責任。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時間要雙倍甚至更多於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時間。企業是實施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學生們在企業里的身份是學徒。
職業學校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另一元。在德國,由於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所以德國聯邦政府規定,自6歲起,已經接受了9年義務教育的青少年,如不繼續上高一級的中學, 則必須在年滿18歲之前接受3年左右職業義務教育,即上職業學校。職業學校的數量在全德國各州職業類學校中列第一位。
職業學校在企業培訓的同時傳授給年青人從事職業活動的理論知識,並且幫助他們繼續進入全面發展。「雙元制」職業教育也可以說是純粹意義上學徒教育和職業生涯之間的一個重要的聯系環節,它避免了毫無經驗走上就業崗位所產生的問題,對年青人和企業來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多年來,接受學徒培訓的企業一直佔全德國企業總數的20%左右,1990年的統計數據是513000家企業。企業培訓的資格認定由行業協會負責,行業協會專設有企業培訓咨詢部,當企業提出進行職業培訓申請後,咨詢部的企業培訓咨詢人員需要對企業進行面訪,就有關問題與企業負責人進行討論。如企業完全符合規定,則由行業協會發給培訓准許通知,經審定不符合規定的企業,不得擅自招收學徒。在眾多的培訓企業中,由於生產規模不同,培訓方面有較大差異。像奧迪公司這樣的大型工業企業一般有培訓中心,實訓車間。在企業培訓中開設與培訓職業相關的理論課,是對在實訓車間通過實際操作所學的知識技能的補充和提高,同實踐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培訓企業不僅有向學徒們傳授職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義務,還負有教育義務和照料義務,即關懷學徒的身心健康,培養學徒誠實、勤奮、守紀律以及主動性、責任感和創造性等等。支付學徒培訓津貼,並定期讓年青人接受健康檢查。
⑨ 德國職教理念是什麼
人盡其用,讓每個人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職業教育是德國教育的精髓,每個人只專注一個方向去深挖,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350多個細分專業,和中國人說的360行,行行出狀元不謀而合。現在中國人也可以申請去德國讀職業教育了,這對中國職業教育也是很好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