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蘇聯打德國用的什麼

蘇聯打德國用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9 04:00:16

❶ 蘇聯打敗德國第一大原因是什麼

關於蘇聯擊敗德國的原因,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一些人認為蘇聯之所以能夠擊敗德國,主要是因為蘇聯人不怕死的精神,一些人認為蘇聯能夠擊敗德國,主要是因為蘇聯寒冷的冬天和漫長的戰略縱深,還有的人認為蘇聯能夠擊敗德國,主要是因為美國對蘇聯的援助。筆者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觀點,蘇聯人能夠擊敗德國,跟蘇聯人不怕死的精神和美國的援助確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蘇聯能夠戰勝德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蘇聯寒冷的冬天和龐大的戰略縱深。

德國閃擊戰最怕的就是遇到戰略縱深長的國家,蘇德戰爭前期德國一度兵臨莫斯科城下,但是蘇聯憑借著龐大的戰略縱深,成功化解了德國的攻勢,將戰爭拖入了持久戰。之後蘇聯寒冷的天氣開始發力,德國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失敗,最終失去了一鼓作氣擊垮蘇聯的機會。德國沒有一口氣打垮蘇聯,就已經註定德國要失敗,畢竟蘇聯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遠勝於德國,只要戰爭消耗下去,德國遲早都會失敗。

❷ 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 蘇聯元帥朱可夫是怎麼用'探照燈'戰術打敗德軍的

蘇聯元帥朱可夫是個一絲不苟的人。他善於細心觀察,甚至對一些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放過。正是這一點幫助朱可夫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場奇跡,立下了不朽功勛,從士兵升為了元帥。

1945年春,大勢已去的德軍敗退到奧得河-尼斯河西岸一線。德軍集中了大約 100萬人的兵力,1萬門火炮、迫擊炮,3300架飛機和1500輛坦克,企圖在此負隅頑抗,阻止蘇軍攻佔柏林。

納粹德國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這個時候的德軍猶如一群被追急眼的「惡狗 」,比任何時候都更危險。時任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員的朱可夫何嘗不知道這點。何況,他還擔負著在屈斯特林登陸場實施主攻的艱巨任務。這可是德軍最為堅固的工事!朱可夫在思索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傷亡突破敵人防線。這次,他的細心使他再一次創造了奇跡。

一天,他無意中發現照明用的普通探照燈後,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作戰方案:在黎明前發起進攻,用大量的大功率探照燈突然照射敵前沿陣地。這既可以威懾敵人,又可以防止紅軍因為天黑出現混亂。

4月16日拂曉前,在奧得河上空突然升起了無數的信號彈。霎時,蘇軍把140 多部探照燈連同所有坦克和卡車的車燈都一齊打開,耀眼的電光同時射向德軍前沿陣地,照得德軍眼花繚亂,亂作一團,甚至看不清蘇軍在哪兒。緊接著,朱可夫命令蘇軍數千門大炮、迫擊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猛烈轟擊。德軍的防禦陣地很快陷入一片火海。

這時,步兵和坦克部隊在探照燈的「掩護」下,也迅速對敵發起攻擊。沒多久,蘇軍就以很小的代價攻克了德軍的防禦陣地,為攻佔柏林打開了勝利之門。

普普通通的探照燈到了朱可夫手裡竟然成了神奇的武器。人們由衷地欽佩他。

❸ 蘇聯能打敗德國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說簡單一點,德國侵略蘇聯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一個國土面積僅有36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想一口吃下去一個國土面積擁有2240萬平方公里的龐然大物,最後只能是卡著脖子眼給活活撐死啦!

這就好比一隻螞蟻咬醒了一隻大象,後果很嚴重。如果要我評價當時日德意法西斯聯盟,那完全就是一幫烏合之眾,沒有一定配合和默契可言。假如當時這三國不是一開始就四面樹敵,而是集體瓜分蘇聯,德國的陸軍配合上日本的海軍一起攻打蘇聯,那蘇聯實在就太危險了,如果他們能得到蘇聯大後方做戰略縱深,二戰還真不知道會打到何年何月,連最後鹿死誰手都還不好說啦!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❹ 蘇聯攻柏林時用炮轟,德國打蘇聯時為什麼要打損

事實是蘇軍也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柏林城區的外籍黨衛軍給蘇軍造成了重大損失,只不過是因為戰五渣人民沖鋒隊拉低了柏林衛戍部隊平均水平顯得不大而已。
希特勒採用「城鎮堡壘」戰術,直接將城市要塞化,蘇軍肯定要使用重炮來應付。
事實上德軍也在盡量使用火炮和飛機進行轟擊。布列斯特、塞瓦斯托波爾、列寧格勒(這對列寧格勒大飢荒也有一定影響)、莫斯科都是如此。斯大林格勒更是在第一天空襲就木質房屋大量燃燒,一口氣死了幾萬人。
從理論來說,轟擊對消滅工事有一定好處,但是同樣造成了大量廢墟,這比戰術性路障更加有用——直接導致接下來短兵相接式的慘烈巷戰。

❺ 蘇聯攻打德國的時候實行的是「三光」政策嗎

三光政策是指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對我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的「殺光、燒光、搶光」的政策(五一大掃盪起)。蘇聯在二戰末期反攻進入德國領土後,為了報復德軍在入侵蘇聯時對蘇聯平民的暴行,確實進行過類似三光政策(殺光、強奸、搶劫)的行動。但是只是在東普魯士,隨後隨著深入德國領土,這種情況也不多見了。但是搶劫、強奸還是普遍存在的。之所以會產生「蘇聯攻打德國的時候實行的是「三光」政策」這種荒謬的說法,是戰時納粹德國的宣傳和戰後長時期的冷戰(為了政治的需要,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惡意中傷)兩種原因共同產生的。同時,不可以忽視的是,蘇聯內部因為蘇德戰爭對蘇聯的巨大破壞而對德國產生了刻骨銘心的仇恨,因此蘇聯戰時對士兵的宣傳就是殺光德國鬼子、為死難的同胞報仇(蘇聯著名作家愛倫堡就是一個最著名的例子)。

❻ 蘇聯用什麼坦克來打敗德國的鼠式

鼠式坦克裝備128mm火炮一門,同軸75mm火炮一門,主要性能參數:戰斗全重188t 車長10.09m 車寬3.67m 車高3.66m 引擎MB509/MB517 Diesel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2/13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92-300/87-135 km 乘員6人 火力裝備128mm KwK 44 L/55 ; 75mm KwK 44 L/48 彈葯128mm:32發 ; 75mm:200發 裝甲50-205mm 爬坡度30度 通過垂直牆高n.a.m 越壕寬3.00m 涉水深1.63m
鼠式坦克的正面最厚裝甲為240mm,於1945年參加柏林戰役,但由於車體太重,耗油量太大(是虎王的6倍),無法與其他裝甲部隊協同作戰,只能作為固定炮位使用,在柏林戰役期間鼠式坦克有2輛,一輛是有克虜伯公司負責組裝的鼠1號,另一輛是保時捷公司生產的鼠2號(註:保時捷公司生產的鼠2號,由於已經是柏林戰役的准備階段了時間太緊,所以保時捷公司為了節省時間,炮塔為混凝土澆築的)在柏林戰役期間,鼠式坦克在柏林街道與蘇軍交戰,但是由於燃料耗盡,彈葯用光而不得不放棄,車組成員為了避免鼠式坦克落入敵人手中,在坦克發動機和駕駛艙中放入35公斤烈性炸葯將其炸毀。

❼ 二戰 蘇聯打德國的資料

遠東戰役網路名片
遠東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殲滅日本關東軍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遠東戰役的戰場遼闊,地形復雜。為實現大縱深和快速度的進攻,蘇軍以壓倒優勢的兵力對日本關東軍發動了突然襲擊,實施重點突破,東西夾擊,並在第一梯隊集中大量坦克和機械化兵團迅猛推進,在短短的10多天里殲滅了號稱百萬大軍的日本關東軍,從而迫使日本最終接受無條件投降。

目錄

戰場概況
戰役前夕的戰區准備和物質保障工作
日蘇雙方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態勢
戰役經過
戰役總結
編輯本段戰場概況
遠東戰役
中國東北、內蒙古和朝鮮北部地區是展開主要戰斗行動的區域,總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陸戰區由北至南縱深約1500公里, 由西至東伸展約1200公里;蘇聯和蒙古同中國和朝鮮的國境線從三面環繞整個戰區,總長達4400公里;而蘇聯太平洋艦隊作戰的海戰區的長度沿經線計算也達到了4000海里(約7500公里)。 總的看來,中國東北和朝鮮戰區屬於縱橫交錯的邊緣山地和內陸大平原,較大的邊緣山系有:西面的大興安嶺,北面的額木爾山、伊勒呼里山和小興安嶺,東面的老爺嶺、張廣才嶺、長白山和北朝鮮山地。這些山地形成了寬達100—400公里的難通行的屏障,基本上切斷了從蒙古以及外貝加爾、阿穆爾河沿岸和濱海地區通往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平原的大部分線路,形成了易守難攻的態勢。 因此,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日本關東軍的防線,就必須要達成戰役上的突然性。但是,由於作戰地域極為遼闊(相當於法國戰場的3 倍以上),從而使便於實施進攻的方向極其有限,有必要給參戰蘇軍各方面軍和集團軍規定較為寬大的進攻地帶。這樣,在大多數集團軍的進攻地帶內,各部隊不得不在單獨的、有時甚至是相隔數十公里的不同方向上採取作戰行動,而這正是在遠東戰區復雜的地理條件下實施戰役進攻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編輯本段戰役前夕的戰區准備和物質保障工作
1945年春,蘇軍在遠東僅駐有3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7個坦克旅、1個坦克團、7個坦克營和16個築壘地域,共約70萬人。 這些兵力基本上是執行防禦任務的,其技術裝備較差。因此,為了建立打擊日本關東軍的必要的兵力兵器部署,就必須在短期內實現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隊變更部署,而且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干線來完成從歐洲戰區向外貝加爾和遠東(距離長達9000—12000 公里)運送兵員、武器裝備和供給物資的工作。 1945年4月,原卡累利阿方面軍的軍事指揮機構移駐濱海地區; 隨後,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軍事機構也到達了外貝加爾。從1945年5 月起直至遠東戰役開始前,相繼到達遠東戰區的部隊有:從東普魯士調出的第五集團軍、從哥尼斯堡調出的第三十九集團軍、從捷克斯洛伐克調出的第五十三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以及大量的獨立坦克、炮兵、航空兵、工程兵等部隊和兵團。在向遠東集中兵力期間,沿西伯利亞鐵路干線共發送了2696列列車,其中1666列運送兵員、1030列運送武器裝備和物資器材,共計13.6萬節車皮。此外,各方面軍之間和方面軍內部進行的鐵路運輸量也達到了95205節車皮。 其他方式的軍事運輸量分別為:汽車運輸量51.3萬噸、海上運輸量6.07萬噸、內河運輸量8.4 萬噸。 與軍隊變更部署同步進行的是戰區准備工作。由於遠東戰區的條件十分復雜,這就要求進行大量的工程作業,以保障軍隊的集中和展開。為此,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遠東各方面軍配備了18個工程工兵旅、30個專業獨立工程兵團以及大量後勤部隊,共計518743人,占遠東蘇軍部隊總數的49%。1945年6—8月,工程部隊共開辟3138公里新公路;修繕了5374公里的舊公路;道路土石方作業量達16.98萬立方米, 採掘和運輸石方13.6萬立方米;加固和架設橋梁255座,總長4260米; 挖掘水井1194眼;修復水井322眼。此外,還設置了760 個地雷場, 共敷設了188867枚地雷;營建了2389個技術兵器和汽車掩體; 修築了6250 個高80厘米至1米的土質角錐形路標;准備了12050捆束柴和拼長達2 公里的木板,用以在沼澤地鋪設通路等。 由此可見,遠東戰區軍事工程作業的特點是:大量修築道路和橋梁,在原始森林地和森林沼澤地構築進攻出發陣地,確保突破敵築壘地域和強渡大型江河障礙,在缺水的沙漠條件下提供部隊用水。因此可以說,工程兵在戰役准備期所進行的大量工程作業為蘇軍順利地轉入戰略進攻和達成戰役的突然性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到遠東戰役前夕,先行於1944年12月開始的物質技術保障器材的儲備以及後勤保障工作也全部完成。1945年8月初, 遠東蘇軍物資儲備的平均數量中,彈葯基數:槍彈4.2,122和152毫米口徑炮彈14.3, 迫擊炮彈9.8,航空炸彈65;油料基數(1個油料基數的重量為19150 噸):高級汽油2.9,車用汽油2.7,柴油2.7;給養日份(1日份口糧的重量為2729噸):面和米73.6,肉製品57.9,糖125.7,飼料12.8。這樣, 到戰爭開始時,物質技術器材的儲備量已能充分保證軍隊的作戰需要。
編輯本段日蘇雙方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態勢
遠東戰役前夕,日本關東軍對滿洲在鄉軍人實施了總動員,編為兩個方面軍、兩個集團軍、兩個航空集團軍和一個內河艦隊,共計97萬人,擁有坦克600多輛、火炮和迫擊炮5000多門、飛機650架。偽滿蒙軍編為6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12個步兵旅和2個騎兵旅,共計28萬人。 日本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大將,總司令部設在新京(長春),作戰司令部設在通化,其兵力的具體部署如下:第一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轄第三集團軍(司令官村上啟作中將,共4 個師)和第五集團軍(司令官清水規矩中將,共3個師),共計10個步兵師和1個步兵旅,部署在牡丹江和延吉地區,負責東部地區的防禦;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宮淳大將)轄第三十集團軍(司令官矢田一郎中將,共4 個師)和第四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本鄉義夫中將,共3個師和1個坦克旅),共計9個師、2個坦克旅和3個步兵旅,部署在長春和沈陽地區, 擔負機動作戰任務,並兼顧西部防禦;獨立第四集團軍(司令官上村干男中將,共3個師和4個步兵旅)占據海拉爾、哈爾濱、黑河三角地帶的各築壘地域,負責北部和西北部的防禦;第十七方面軍第三十四集團軍配置在北朝鮮,充當戰略預備隊。 另外, 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駐有第五方面軍,轄第八十八步兵師(駐南薩哈林)、 第九十一步兵師(駐占守島)、第八十九步兵師(駐北方四島)、第一二九混成旅(駐得撫島)和獨立混成步兵聯隊(駐松輪島)。這樣,日軍就形成了一個以1/3兵力為掩護部隊(主要防禦東部濱海方面)、以2/3兵力配置在縱深擔當戰役機動作戰的兵力部署。其戰役企圖是:立足以縱深前出的強大反突出制止蘇軍的深遠突破;次則堅守長春、沈陽、錦州等地;再次則撤至朝鮮,依託中朝邊境山區憑險固守,策應其本土決戰。 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新戰區的距離遙遠、戰局的空間規模龐大和參戰的兵力眾多等因素,因而在哈巴羅夫斯克設立了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在遠東展開的全部陸軍、空軍、防空軍、海軍艦隊和地方軍事指揮機關統歸遠東蘇軍總司令指揮。遠東蘇軍總司令為蘇聯元帥А·М·華西列夫斯基、軍事委員И·В·希金上將、參謀長С·П·伊凡諾夫上將,下設3個方面軍,共有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3個防空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和1個戰役集群,合計4個坦克和機械化軍;2個坦克師;78個步兵、摩托化步兵和騎兵師;27個坦克、機械化、摩托化和步兵旅,共計1577725 人(其中作戰部隊1058982人),擁有火炮和迫擊炮26138門、火箭炮1171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輛、作戰飛機3889架和艦艇630艘。 蘇軍的戰役企圖是:以3個方面軍協同配合,從東、西、 北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地區縱深推進,以東、西兩個方向的向心突擊為主,其中又以西部為主要突擊方向,目標是奪取戰略要地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切斷關東軍與朝鮮日軍和本土日軍的聯系,圍殲其主力並解放東北全境,速戰速決以避免對日持久作戰。另外,以太平洋艦隊協同陸、空軍各一部攻佔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 為此,蘇軍在3個戰略方向上展開了3個方面軍: 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Р·Я·馬利諾夫斯、參謀長М·В·扎哈羅夫大將)轄第十七集團軍(司令員А·И·達尼洛夫中將)、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А·А·盧欽斯基中將)、第三十九集團軍(司令員И·И·柳德尼科夫上將)、第五十三集團軍(司令員И·М·馬納加羅夫上將)、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坦克兵上將А·Т·克拉夫欽科)、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司令員И·А·普利耶夫上將)、空軍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員空軍元帥С·А·胡佳科夫)、外貝加爾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П·Х·羅日科夫),共由65.4萬人、7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14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360門反坦克炮、583 門火箭炮、601門高射炮和1334架作戰飛機組成,在外貝加爾方向展開, 向沈陽、長春實施主要突擊,並向張家口和海拉爾實施輔助突擊。為了充分發揮該方面軍在整個戰役中的主要突擊作用,將遠東蘇軍唯一的坦克集團軍配置於該方向,並擔負縱深突擊的主要任務,限其5 天之內翻越大興安嶺,而後進至沈陽——長春一線,全部任務縱深約800公里。 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К·А·麥列茨科夫、參謀長А·Н·克魯季科夫中將)轄紅旗第一集團軍(司令員А·П·別洛鮑羅多夫上將)、第五集團軍(司令員Н·И·克雷洛夫上將)、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И·М·契斯季亞科夫上將)、第三十五集團軍(司令員Н·Д·扎赫瓦塔耶夫中將)、空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И·М·索科洛夫)、濱海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中將А·В·格拉西莫夫)、楚古耶夫卡戰役集群(司令員В·А·扎伊采夫少將),共由58.6萬人、8600門火炮和迫擊炮、186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538門反坦克炮、516門火箭炮、504門高射炮和1158架作戰飛機組成,在濱海方向展開,從東部發起進攻,圍殲日本關東軍第一方面軍於牡丹江地區,爾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方向進擊。 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員М·А·普爾卡耶夫大將,參謀長Х·И·謝夫欽科中將)轄紅旗第二集團軍(司令員坦克兵中將М·Х·捷列欣)、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員С·К·馬蒙諾夫中將)、第十六集團軍(司令員Л·Г·切列米索夫中將)、獨立步兵第五軍(軍長А·А·季雅科諾夫少將)、空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員空軍上將П·Х·日加列夫)、阿穆爾沿岸防空集團軍(司令員炮兵少將Я·К·波利亞科夫)、堪察加防禦區(司令員А·Р·格涅奇科少將),共由33.7 萬人、4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2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08 門反坦克炮和1095架作戰飛機組成,在阿穆爾河方向展開,擔任次要突擊任務,戰役意圖是橫渡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向哈爾濱、齊齊哈爾方向推進,牽制並尋機殲滅日軍獨立第四集團軍。 這樣,蘇軍針對日本關東軍的兵力部署和戰役企圖,形成了一個以日軍的防禦弱點為主要突擊方向的多方向、多層次分進合擊的戰役部署。
編輯本段戰役經過
遠東戰役的戰略性進攻包括興安嶺——沈陽戰役、哈爾濱——吉林戰役、松花江戰役、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戰役。 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直至8月7日16時30分,遠東蘇軍總司令才將開始戰斗行動的訓令下達給各方面軍的司令員。8月8日夜,遠東蘇軍3個方面軍按照統一計劃隱蔽地進入進攻出發陣地。從8月9日零時10 分至凌晨1時,蘇軍未經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許就發起了全面進攻。 總攻發起以後,空軍先後出動了兩批共480架轟炸機,在殲擊機的掩護下,對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吉林、沈陽等地的軍事工業基地及鐵路樞紐和機場等重要目標實施了集中轟炸。日空軍懾於蘇軍的威力,在戰役的第一天就轉移到南朝鮮和本土,所以蘇軍一開始就掌握了戰區制空權,為地面部隊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9日零時10分,外貝加爾方面軍各先遣支隊越過邊界,率先發動了進攻。從拂曉開始,第一梯隊各集團軍分12路向東挺進。行動迅猛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每晝夜前進達150公里,12日已縱深前進約400公里,越過了大興安嶺,前出至東北平原。但這時油料告罄,裝甲大軍不得不在魯北和突泉集結休整兩天。得到情報的日軍出動了86架轟炸機,進行了12次集中轟炸,擊毀了蘇軍150輛坦克、27門火炮和42輛汽車。 直至13—14日,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才得到了空運的油料供應,重新恢復了進攻,左翼先頭部隊攻佔洮南,殲滅偽滿騎兵第一師,俘敵1300多人。至此,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圓滿完成了戰役第一階段的任務,打開了進軍日本關東軍心臟地區的大門,並於18日至19日進抵長春和沈陽,從而加快了整個方面軍的前進速度,為其它集團軍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進攻的第十七集團軍和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5 天內在沙漠中行進了300多公里,14日,騎兵機械化集群所屬部隊攻佔了多倫,18日至19 日進抵張家口、承德附近。徹底切斷了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系。第十七集團軍也於17日攻佔了赤峰。此外,第三十九集團軍緊隨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相繼攻佔了烏蘭浩特、索倫,進逼長春。而第三十六集團軍則於9日開始以主力強渡額爾古納河, 發起了奪取扎賚諾爾——滿洲里築壘地域的頑強戰斗,次日攻克滿洲里,17日進抵齊齊哈爾。至此,外貝加爾方面軍在中國東北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與遠東第一和第二方面軍一起合圍了關東軍的主力部隊。 遠東第一方面軍是於8月9日凌晨1時在大雨滂沱中轉入進攻的。8時30分方面軍主力投入了戰斗,第五集團軍第一天就突破了綏芬河築壘地域,向前推進了23公里。紅旗第一集團軍則強行穿越無道路的山林地帶,於8月10日開始搶渡穆棱河,並於13日突入牡丹江市區, 從而保證了方面軍將第五集團軍的主力移至吉林和長春方向,以便與第二十五集團軍共同對該地實施快速地向北攻擊。至8月14日日終前, 遠東第一方面軍已向中國東北縱深挺進了120—150公里。到8月16日, 太平洋艦隊登陸部隊攻佔了朝鮮的清津;同日凌晨,紅旗第一集團軍完全佔領牡丹江。次日,遠東第一方面軍當面之敵已全部被擊潰,大批日軍開始投降。為了迅速攻佔哈爾濱、吉林和平壤等大城市,從8月18日至24日, 遠東第一方面軍在上述各地實施了空降兵機降。 遠東第二方面軍分左、中、右路於8月9日凌晨1時發起進攻, 中路主力渡過阿穆爾河後沿松花江向佳木斯方向進攻;左翼強渡烏蘇里江,迅速攻克了饒河築壘地域,14日到達寶清;右翼於8月11 日強渡阿穆爾河後,主力向嫩江——齊齊哈爾方向進擊,部分兵力則開始攻擊北安——哈爾濱方向。8月17日,遠東第二方面軍攻佔佳木斯;18 日進入齊齊哈爾;20日開進已被遠東第一方面軍空降兵控制的哈爾濱。此外,遠東第二方面軍還與太平洋艦隊協同作戰,於8月26日佔領了南薩哈林,8月31日佔領了千島群島。 在遠東蘇軍的猛烈打擊下,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被迫於8月16 日下午4時向蘇軍請求停戰。8月18日,又正式下達了關於停戰和解除武裝的命令。次日15時30分,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和日本駐哈爾濱領事宮川受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的委派,在哈爾濱同以А·М·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首的遠東蘇軍最高指揮人員談判投降事宜。至此,持續了10天之久的遠東戰役實際已經結束了。雖然蘇軍在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還繼續採取軍事行動,但主要是蘇聯出於奪取這些前日本領地的急切心情,拖延停戰並在上述地區拒絕接受停火,以便完成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的實際佔領。 遠東戰役以蘇軍的徹底勝利和日本關東軍的投降而告終。在整個戰役中,蘇軍損失3.2萬人、500多輛坦克、600多門火炮和100多架飛機。日本關東軍則有83737人被擊斃、67.7萬人被俘, 被蘇軍繳獲的技術裝備和物資包括:1500門火炮、2200門迫擊炮和擲彈筒、 600 輛坦克、2000輛汽車、700輛裝甲車、1000輛拖車和拖拉機、1.3萬匹戰馬、1. 2萬挺機槍和輕機槍、861 架飛機(包括「滿洲國」的民航機和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的教練機)以及679棟各類倉庫。
編輯本段戰役總結
遠東戰役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實施突然襲擊、開辟新戰場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完全具備閃擊戰的所有特性。由於其對手——日趨沒落的日本關東軍不堪一擊,這次戰役成為二戰期間所有戰局中時間最短而戰果又最顯赫的一個戰局。遠東戰役的主要特點是: (一)以各種手段和措施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這包括蘇軍領率機關下達的各種偽裝措施的命令,即部隊的一切調動只在夜間進行;晝間各種兵器均須配置在專門的掩體並覆以偽裝網;新到達的部隊的電台只允許收報而決不允許發報;工程兵開辟通路的作業只能在夜間完成;在國境線上保持平時的值勤制度等等,這些措施完全迷惑了日本關東軍,認為蘇軍要完成進攻的准備至少還需要1—2個月的時間。因此,當蘇軍突然發動進攻時,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大將尚在大連度假,這頓時使關東軍的指揮系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二)選擇了出乎日軍意料的西部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於西部是遼闊的大戈壁和難以逾越的大興安嶺山麓,日軍因此在這里疏於防守,僅設2個師和1個坦克旅。而蘇軍則在歐洲戰場挑選了曾在類似遠東戰區地形作戰的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來擔負突破日軍防守不嚴但地勢險惡的西部防線的任務,並收到了最佳效果。 (三)坦克集團軍承擔主要突擊任務,在戰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完全是歐洲戰場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翻版,長於步戰的日本關東軍根本沒有集群坦克作戰的經驗,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坦克集群的快速攻擊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 (四)組織了強大的第一梯隊,以多路、多方向的向心突擊速戰速決。 (五)以空運方式重點解決各部隊、特別是坦克機械化部隊的供油供水問題,保障了進攻的快速性和連續性。[1]

❽ 為什麼德國最終會被蘇聯打敗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謂強大,但是卻不是蘇聯的對手,說起來這也不能說德國不夠強大,主要還是因為三個原因:第一,蘇聯陸地上比德國更強大;第二,德國要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第三,德國的海軍不夠強大,被英美包圍在歐洲出不去。

海上的封鎖更為致命,德國無法獲得歐洲沒有的黃金、橡膠等戰略物資,只能使用大型潛艇通過遠洋航行到日本那裡獲取相關物資,可見其被封鎖的有多困難了,在蘇聯奪取了羅馬尼亞後,德國也失去了8成的石油供給,實際上,從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即便沒有其他因素,單憑蘇聯也能擊敗德國,畢竟德國的命脈還是資源和工業,失去了這些,德國也就失去了作戰潛力。

❾ 二戰時期蘇聯閃擊德國的計劃叫什麼計劃

您好,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精通二戰史,該計劃叫
大雷雨計劃
以下是一些資料

「大雷雨計劃」是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試圖先發制人進攻德國的明確計劃。教科書記載:「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從國對蘇聯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熱愛和平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之下奮起抵抗,展開了偉大的衛國戰爭。」

這段記述對於中國國內的讀者而言恐怕會感到很熟悉,因為它基本上是我們從官方教科書和官修史書中讀到的對於蘇德戰爭爆發情形的標准記述。從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前期遭受的慘重損失看,紅軍似乎的確是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納粹德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這看上去更加加深了蘇聯作為被侵略一方的無辜程度。
然而,事情真的只有這么簡單嗎?交戰雙方真的只不過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這么單純嗎?一直以來,國際史學界對於一個問題始終爭論不休,那就是為什麼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會在其西部邊境地區聚集那樣驚人的部隊?如果僅僅是為了防禦希特勒的進攻,那麼其兵力部署顯然是太過於靠近邊境線,明顯缺乏縱深,並不符合戰略防禦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部署原則。蘇軍的兵力部署狀況與其說是防禦性質的,不如說帶有更強烈的攻擊性。但由於一直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確實的證據,因此在前蘇聯解體之前,史學界一直難以對蘇軍當時的真正意圖作出明確的判定,只能依據實際發生的戰況來進行推理——因為蘇軍在戰爭初期曾被打得暈頭轉向、狼狽不堪,故似乎應當認為蘇軍對戰爭沒有足夠的警覺和准備,斯大林應當是「被害者」。
久負盛名的納粹德國陸軍元帥、1940年傑出的西線閃擊計劃的設計者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的第八章中曾對蘇軍戰前的戰略意圖進行過一番分析,他寫道:
「關於俄國部隊的部署究竟是防禦性的還是攻擊性的,曾引起很多辯論。不過如果考慮到在俄國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數量,以及在比亞威斯托克和臘瓦兩個地區附近所集中的強大裝甲兵力,那麼我們也許應該附和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俄國遲早會採取攻勢。不過反過來說,俄國在1941年6月22日的兵力展開,又不能說俄國是准備立即採取任何以侵略為意圖的行動。
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真象的應該是,俄國部署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應付各種不同情況——為了佔領波蘭東部,比薩拉比亞和波羅的海三國,俄國早已使用相當強大的兵力。無疑在1941年6月22日,俄國部隊還是散布在這些縱深地區中,所以只可能用於防禦性任務。不過一旦德國的政治或軍事情況發生任何變化,那麼這種部署的形式也是可以立即轉變的。不需任何延誤,俄國部隊就可以馬上轉向進攻。所以雖然直到6月22日為止他們在形式上還是採取守勢,但俄國的部署對於第三帝國而言卻的確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只要一出現有利機會——軍事的或政治的——俄國就可能會直接向德國發動攻擊。
當然,在1941年夏季,斯大林是可能寧願避免與德國發生沖突的。但是如果國際情況的發展遲早變得使俄國當局認為可以向德國施加政治壓力甚至可以採取軍事行動時,那麼這種臨時性的防禦部署也就可以迅速轉變為攻擊性質。也就是我所說的足以應付任何情況。」
按照曼施泰因的判斷(當然,作出這個判斷時他不可能知道「大雷雨」計劃的存在),蘇軍總體上處於守勢,但不能排除這種守勢中的一些看上去反常的部署,而且這種守勢似乎帶有強烈的攻擊性。
在美國人維克多·享利翻譯的前納粹德國將軍阿爾明·馮·隆的《失去的世界帝國》一書中也曾介紹說:「在德國著作中一般替自己開脫的說法是,蘇聯軍隊的部署表明了斯大林的進攻意圖,而希特勒不過是比他先下手而已。但是大多數德國歷史家現在承認,俄國人的部署是防禦性的。」
看來,「大多數德國歷史家」們很可能也被斯大林斯騙了,斯大林心中的「大雷雨」隱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德軍的決策層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始終無法相信斯大林可能對德國先下手。除了前面提到的曼施泰因,納粹上將馮·蒂佩爾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五章分析蘇德戰爭前的背景時也曾經以肯定的語氣說:
「看來,說蘇聯在不久的將來將挑起同德國的武裝沖突,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看都是極不可思議的;但是,擔心蘇聯以後在較有利的條件下可能變成不好相處甚至危險的鄰國,則是完全有根據的。目前蘇聯沒有理由放棄以前那種幾乎不動用武力就取得出色成就的政策。……克里姆林宮謹慎而清醒的政策不可能產生進攻德國的企圖。」
現在看來,這種判斷失誤實在不能算是德國人的疏失,因為甚至直到今天,直到人們已經掌握了比蒂佩爾斯基希時代更多的史料的今天,也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包括史學家)不相信斯大林會在1941年率先進攻德國。 索科洛夫的書還了世界一個真相,他在其《二戰秘密檔案》一書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分析和論證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斯大林曾經計劃在1941年搶先對德國發動毀滅性的軍事進攻,從而一舉稱霸歐洲,計劃名稱為「大雷雨」。對此,我們還能反駁什麼呢?如果連俄羅斯自己的歷史學家都承認「大雷雨」的存在,我們又能有什麼樣的理由去否定它呢?這里不妨再補充一個材料,我記得看過一本朱維毅寫的《尋訪「二戰」德國兵》(一般情況下,我是不願意閱讀中國作者所寫的關於二戰的歷史著作的,但本書是個例外,由於其內容基本上是德國士兵對那場戰爭的個人回憶,並非歷史研究性著述,故我認為可以把它當作第一手的歷史證言集來看待),這本書是作者長期在德國尋訪二戰德國老兵的訪談錄,在這本書中,一位名叫狄科的德國老兵(他1919年生人,在戰後還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接受采訪時對於蘇聯當初具有攻擊德國的計劃深信不移,他說:
「我從攻擊的第一天就參加了蘇德戰爭。在蘇聯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准備。我們在蘇聯一個接一個地打大包圍戰,遭遇的蘇聯軍隊簡直是無窮無盡,開戰短短兩個月內,光是俘虜的俄國士兵就有300多萬人,那簡直就是人海。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他們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這么多的軍隊放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相信!」(見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尋訪「二戰」德國兵》第29 頁)
接著,狄科進一步解釋說:
「作為軍人,敵手是處在防禦狀態還是處在攻擊的准備狀態,這是可以在作戰中感覺出來的。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隻軍隊會同時處於這兩種狀態。因為俄國人在全力准備攻擊,他們缺乏防禦的准備和部署,縱深非常薄弱,所以才會在突然打擊下潰不成軍。」(見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尋訪「二戰」德國兵》第30頁)
朱維毅在對采訪結束時特別指出,狄科的上述看法(當然不止這些看法)在德國的二戰老兵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看來,德國普通士兵的看法與戰後一些德軍高級將領和歷史學家不同,也許,普通士兵是戰爭的最直觀見證者,是一線戰爭景象的直接目擊者,他們的看法在某些問題上或許要比戰後那些身居安逸的書房、只憑資料來判斷歷史的學者們更貼近事實的真相吧。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曾試圖進攻德國的「傳言」我也早有耳聞,但由於在接觸到索科洛夫的著作之前,我沒有掌握確實的材料,尤其是來自俄羅斯史學界的肯定性結論,所以我在寫《戰史筆記》第九部分時不得不依據西方有關著作的描述和符合邏輯的時局分析作出如下的判斷:
「至於說蘇聯在當時會不會主動地攻擊德國,就我的感受而言,似乎只是理論上的。更加明顯的跡象是,蘇聯當時採取的軍事與外交行動看上去更符合戰略防禦的需要(盡管其行為對於某些受害國家而言是侵略性的)。它應當很清楚,在當時,紅軍的實力絕不足以擊敗德軍。況且,當時的德軍如日中天,戰鬥力正處於巔峰狀態,在整個戰場上除了英國這個孤立的島國外,沒有象樣的對手。以謀略的眼光分析,即使斯大林的內心中有主動攻擊德國的想法,也不太可能是在這個時期和這種背景下實施,那甚至還不如選擇在德軍發動西線攻勢時更理想。在敵人最強大的時候去攻擊它,這樣的蠢事恐怕不是斯大林這樣精明的政治領導人所能夠做出來的。何況,德蘇雙方畢竟簽有條約,斯大林或許認為,只要德國人不破壞這個條約,則蘇聯對於自己利用已經爆發的戰爭已經取得的利益和歐洲的現狀應該是滿意的,實在沒有必要去冒險進攻德國。
所以,我的判斷是,斯大林應該不會在那個時期主動去進攻德國,他的更合邏輯性的想法應該是如何防止德國可能的攻擊。因此,我覺得希特勒在1941年進攻蘇聯可能是要消除一個潛在的而非現實的威脅。」
現在看來,我的上述看法中可能有三處與當時蘇聯的真實情形不太相符:
(1)按照索科洛夫的記載,1941年的斯大林並不認為紅軍的實力遜於德國,相反,他認為紅軍的素質至少不比德軍差,而紅軍的規模又顯著地強於德軍,因此手握雄兵的斯大林有恃無恐。索科洛夫在其書中寫道:
「他[斯大林]也並不懷疑,紅軍確實比法西斯德國更強大,它擁有更多的坦克、飛機和大炮。所以,斯大林認為,希特勒應該怕他並且在自己東邊的邊境之所以採取防禦措施,是因為怕蘇聯可能進行進攻。斯大林本人,並不像人們中間流傳的誤解那樣,他是不怕希特勒的。」(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關於蘇德戰爭爆發前兩國軍力的對比,我在《蘇德戰爭血腥檔案》(2)中有過專門的介紹。
(2)德軍迅速結束西線戰事並沒有打消斯大林攻擊德國的計劃。當然,德軍的西線戰役進行得那樣順利和迅速的確是出乎斯大林預料的,他本來是打算在德國陷入西線戰局難以自撥的情形之下從背後猛刺德國一刀的。索科洛夫介紹說:
「德國在西線開始進攻前,蘇聯領袖的心情很好。他夢想著:法西斯武裝力量將受困於不可逾越的馬奇諾防線,紅軍將會大舉向西部進攻,抓住德軍的薄弱環節,佔領波蘭、斯洛伐克、捷克,乘勝直搗敵人的心臟。與心懷感激的英法盟軍在易北河的某個地方——如果幸運的話,就在萊茵河畔相見。半個歐洲將在蘇聯的控制之下。這樣離蘇聯紅軍用刺刀創造出來的和平革命就為時不遠了。」(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但是,即使德軍結束了西線行動,主力開始東移後,斯大林也仍然在繼續以極端保密的方式推進他的「大雷雨」計劃,只不過將其實施的時間從原計劃的1940年推遲到1941年。甚至於德軍在西線的勝利有可能讓斯大林看到了比1940年時更為廣闊的前景,對此,索科洛夫寫道:「在法國遭到失敗和英軍被從大陸趕出去之後,紅軍由於勝利,在他們面前一下子展現出極為誘人的前景。可以指望到達拉芒什海峽,也可能——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穿過比利牛斯山脈,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巴爾干半島就像一顆熟透的果子,和伊斯坦布爾一起真的就會落到斯大林的手裡。」(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也許在斯大林看來,法國的投降和英國武裝力量被迫退出歐洲大陸使得蘇聯在未來可能向中歐和西歐大陸進行的戰略進攻作戰中一下子少了兩個強勁的軍事對手,現在蘇軍只剩下德軍這一個對手了。如果斯大林真是這樣考量的,那我們不僅要驚詫於他那鯨吞整個歐洲的野心,更要驚異於他對於臃腫而效率低下的蘇軍戰鬥力的極度自信。
(3)對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的態度其實和希特勒一樣,都只不過把它視作掩護自己戰爭計劃的工具,兩個獨裁者都已決定,一旦進攻的時機成熟,就毫不遲疑地撕毀條約。按照官方的傳統說法,斯大林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完全阻止至少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拖延希特勒的入侵腳步,以爭取防禦的准備時間。索科洛夫的著作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一方面,斯大林根本就沒想要進行戰略防禦,他的出發點是主動進攻;另一方面,他也不大相信面對在邊境地區陳兵數百萬且裝備精良的蘇聯紅軍(他們在裝備和人員的數量上都占據明顯上風),希特勒膽敢搶先動手。
那麼,斯大林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進攻德國的想法呢?索科洛夫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底,他說:
「當朱可夫還待在遙遠的蒙古時,斯大林已經醞釀成熟了一個十分具體的進攻'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計劃,這位朋友就在1939年12月還誠摯地祝賀蘇聯領導人的60壽辰,並祝斯大林個人'身體健康』和'友好的蘇聯人民未來一切順利』。」(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這個時間很說明問題,它意味著斯大林是在希特勒之前就開始具體策劃進攻對方的事情。也就是說,斯大林要比希特勒更早地計劃了針對對方的侵略戰爭,希特勒的 「巴巴羅薩」計劃是在1940下半年時才提出的。套用一個刑法的犯罪學理論,斯大林從事「犯罪准備」的時間要早於希特勒。索科洛夫特別提到了歷史上曾經備受爭議的著名的「卡庭屠殺波蘭軍官事件」(現在這個事件已經沒有爭議,經過史學界的充分考證,該事件確系蘇聯所為而非德國所為。),1940年4至5月間,在蘇聯入侵波蘭時被俘、被關押在蘇聯監獄和戰俘營中的約15000名波蘭軍官以及約一萬人的波蘭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知識分子和有產階級)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庭和哈爾克夫森林公園地區被蘇聯內務部隊集體處決。這件事也成了斯大林打算進攻德國的佐證之一。按索科洛夫的解釋,斯大林之所以要殺害這些被俘的波蘭人,是因為1940年2月左右,斯大林決定同德國開戰,這就意味著:
①斯大林必須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改變立場站到英法(還有美國)的陣營去;
②由於改變了立場,在波蘭問題上就必須也作出改變,必須承認波蘭的主權獨立(因為它也將成為蘇聯的盟國),並釋放1939年在與德國瓜分波蘭的戰爭中被蘇軍俘獲的所有波蘭人,組建波蘭軍隊。但是,被蘇軍俘獲的那兩萬多名波蘭人基本上都在政治上對蘇聯充滿敵意,如果以這些人為骨幹組建新的波蘭軍隊,則這支軍隊在政治上很難聽命於蘇聯,而會聽命於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這種前景對於要在戰後完全控制波蘭的斯大林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因此,必須在蘇聯對德開戰前秘密處決這些「政治上靠不住」的波蘭人。斯大林需要的是對蘇聯俯首帖耳的波蘭新軍隊和新政府。
軍事方面,蘇聯從 1940年6月開始大規模組建機械化部隊,1941年初又開始組建空降兵旅,蘇聯空軍的實力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同時,紅軍在人事上也作了相應的調整,被斯大林認為是紅軍將領中最擅長於進攻作戰的朱可夫被從蒙古調往西線,擔任當時蘇聯兵力最多、戰斗裝備最充實的最大軍區——基輔特別軍區的司令,斯大林叮囑朱可夫把他在蒙古對日作戰的成功經驗運用到訓練西線蘇軍的工作中去,而朱可夫在蒙古的作戰經驗就是進攻。1941年的1月間,蘇軍舉行了兩場戰役和戰略演習,擬定的演習背景雖然是蘇聯遭到德國進攻,但實際上重點演練的科目卻是進攻戰,就象索科洛夫所言的那樣:紅軍准備進行的是進攻,而不是防禦。之所以演習的背景是反擊侵略,只是為了在名義上更符合「蘇聯人民愛好和平」的官方宣傳基調。索科洛夫指出:
「[1941年]1月的演習絕不是1941年6月災難的預演。它們是蘇聯未來向歐洲入侵的預演。但是,宣傳的刻板模式要求,紅軍總是為了反擊'帝國主義的入侵』才發動進攻的。所以呢,就才有了關於'西方』、'西南方』和'南方』進攻蘇聯的附加情報。只是為了讓參加演習的紅軍指揮員不產生任何懷疑,所謂蘇聯愛好和平的政策,全都只不過是擴張計劃的幌子。……事實上,兩次演習的過程中,都是只制訂了蘇軍向鄰國領土入侵的計劃。」(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1941年1月,朱可夫又調任紅軍總參謀長。1941年3月,蘇軍通過了關於在西線戰略展開的計劃,選擇西南方向為主攻方向。計劃中,在給後來的西南方面軍提出任務的那一部分上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標記:「進攻在6月12日開始。」索科洛夫認為這一標記很有說服力,它只能有一種理解:當時向德國的進攻原計劃是要在1941年6月12日開始。眾所周知,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在6月22日才付諸實施的。但由於蘇聯的運輸能力有限,無法保障在6月12日前集結所需要的足夠部隊,也無法保障燃料、彈葯和其他補給品的供應,所以,蘇軍不得不將發動進攻的日期推遲到7月。另外,當戰爭迫近時,蘇聯軍隊中的反德政治宣傳也開始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41年6月間(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向各部隊下發了一份名為《關於近期政治宣傳工作的任務》的指令,該指令明確指出:
「戰爭直逼我國邊境。每時每刻帝國主義都有可能向蘇聯發起進攻,我們應該做好准備,用自己的進攻軍事行動去制止敵人的進攻……軍事行動的經驗告訴我們,防禦戰略在摩托化部隊占優勢的情況下收效甚微,並且終將以失敗告終。所以,對付德國必須採取這種有強大的技術裝備支援的進攻戰略。……紅軍各兵種的整個訓練過程要牢牢貫穿進攻精神這條主線。」(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這個指令清楚地顯示出,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確有先發制人地進攻德國的明確計劃。如果斯大林根本沒有打算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率先攻擊德國,而只是像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內也包括我)誤以為的那樣企圖盡量拖延德軍的進攻,不給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口實,那蘇軍既不會進行反德宣傳(因為那樣的舉動無疑會引起德國的強烈猜疑,甚至會激怒德國人),更不會突出強調在對德作戰時的進攻主線。

❿ 蘇聯為什麼能打贏德國

首先先要明確,戰爭的勝負是靠什麼決定的
決定戰爭能否勝利,並不在於所謂的正義與否,而是誰能動員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物資,誰的戰爭潛力更大,誰就有可能獲勝

先來看人力資源,二戰期間,蘇聯的人口大約是2億,德國是8千萬。蘇聯動員總數在3738萬左右(武裝力量),還有大量的輔助人員;德國的動員總人數不過1700萬上下

而且德國還是多線作戰,結果就是德國被耗死了

第二,動員能力,資源集中能力
沒辦法,德國直到1944年才把經濟轉入戰時體系,進行了全面動員,但這時候美國轟炸已經把德國的工業炸得夠嗆,尤其是油料基地,反過來,蘇聯是42年就全面總動員了
德國的工業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加上美國的輸血

第三,蘇聯地域的特殊性
太過寬廣,德國人在這里無法速勝,被活活耗死

最後必須承認,美國參戰的作用,沒有美國輸血,蘇聯也不定能勝利

閱讀全文

與蘇聯打德國用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