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卡介苗是如何問世的
卡介苗是科學家把牛型結核桿菌在馬鈴薯培養基上培養、並把它的毒性減弱到無害的程度後變種製成的一種活菌苗,給新生兒接種後能夠有效地預防結核病。卡介苗接種的常用方法有皮內注射和皮膚劃痕法兩種。由於這種菌苗是由法國細菌學家卡爾美和介林兩人首先研製成的,所以人們就為它取名為「卡介苗」。這種菌苗的問世,從某種意義上講標志著一門新興學科——免疫學的誕生。
免疫學是20世紀興起的一門新型學科,主要是對人體免疫現象、本質和實際應用進行研究,除涉及傳染病的特異性診斷、預防和治療外,還推及至移植免疫、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等問題的研究。所使用的免疫療法僅限於治療和預防傳染病的實際應用。研製成的疫苗是能使機體產生免疫力的細菌制劑,用於預防接種。卡介苗就是諸多疫苗中的一種。
用人工方法使人體產生自動免疫能力來預防傳染病的辦法,其實人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使用了。18世紀末在歐洲,科學家採用科學的方法製成痘苗,成為人類最早利用自動免疫作用進行預防傳染性疾病的方法。19世紀80年代,法國細菌學家、化學家巴斯德根據自動免疫的原理,在狂犬病疫苗的製造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此外,還有許多科學家都在為研製和研究各種傳染病疫苗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實際上,卡介苗的研製成功也經過了漫長的實驗過程。從1906年起,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醫生、細菌學家卡爾美和介林就開始了實驗研究。兩年之後,他們偶然發現牛膽汁可以減弱結核桿菌的毒性。於是,他們連續做了231次減弱毒性的培養,每次間隔3個星期,共花了13年的時間,到1921年才得到一種無害而有效的穩定疫苗,命名為卡介苗(取卡爾美和介林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從1921年起,他們開始在人身上進行實驗,發現新生嬰兒接受這種疫苗注射後對來自母親體內的結核病菌的感染具有免疫力。於是,卡介苗在法國很快就被推廣使用。但在英、美兩國人們卻對卡介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持懷疑態度。阻止這種疫苗在這兩個國家推廣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1930年發生在德國呂貝克的一次醫療事故,當時249名接種疫苗的嬰兒中竟有73名死亡。後來科學家才發現,造成這次事故的真正原因是注射的疫苗事先不小心受到了污染。直到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又經過在上千人身上注射優質的卡介苗,並和另一組同等人數的未經注射疫苗的人進行對照實驗,終於肯定了卡介苗是一種無毒而有效的預防結核病的免疫疫苗。到1961年介林去世時,世界上已有2億多人接種了這種疫苗。現在,在西方國家,肺結核這個曾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疾病已經基本絕跡了。
從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研製成功的事例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免疫療法走過的艱難歷程。20世紀科學家們對病毒病免疫療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病毒是一種比病菌更小,需要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病原體。因為它能通過濾菌器,所以又被稱作濾過性病毒。天花、麻疹、腦炎、牛瘟等病症就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19世紀末,通過德國化學家邁耶、俄國微生物學家伊凡諾夫斯基和荷蘭生物學家貝哲林克等人對煙草花葉病的研究,成功地發現了濾過性病毒。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陸續發現植物、昆蟲、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也都會感染上濾過性病毒造成的疾病。1935年,美國化學家斯坦萊第一個取得了煙草花葉病毒的結晶。幾年以後,科學家們藉助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和化學分析,才認識到病毒是由核酸和構成外殼的蛋白質構成的有機體。但一切殺菌的化學葯品和抗生素對多數病毒卻沒有殺傷效力。於是人們把防治病毒的希望寄託於免疫治療法。
20世紀中後期,科學家們為研製預防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的疫苗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出色成績。1979年10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這是大規模、優質的痘苗生產與世界性的歷時10年之久的國際合作相結合而創建的偉大業績。
『貳』 新冠疫苗是哪個國家先研製出來的
引用央視消息「加拿大媒體《環球郵報》當地時間12日報道,該媒體從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獲悉,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正在與中國合作開發新冠疫苗,並將在加拿大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這種被稱為Ad5-nCoV的疫苗是由中國一家公司與加拿大軍方合作開發的,這是全球開發的眾多新冠疫苗當中的一種。中加雙方已經達成協議,將在加拿大生產這種疫苗,用於進行臨床試驗和應急使用,並繼續進行開發。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負責生命科學研究的副主任羅曼·祖姆斯基(Roman Szumski)表示,這種疫苗已經在中國進行了一期和二期臨床試驗,而在加拿大繼續進行臨床試驗,可以進一步了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世界第一個新冠疫苗人體臨床數據是中國發布的。
2020年5月22日,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刊登了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陳薇院士和江蘇省疾控中心朱鳳才教授團隊的新冠疫苗人體試驗臨床數據結果,1期臨床108名志願者全部有顯著的細胞免疫反應,這是世界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
最新研究表明,這是第一種進入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夠在人體內產生抗SARS-CoV-2的免疫應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進行的開放標簽試驗顯示,疫苗在28天後顯示出了有希望的結果,最終結果將在6個月內進行評估。接下來需要進一步的試驗來確定它引起的免疫反應,是否能有效地預防SARS-CoV-2感染。
(2)德國的疫苗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全球疫苗的研發進展
全球有超過100種候選COVID-19疫苗正在開發中。中國的Ad5-nCoV疫苗只是其中的一種,現在拔得頭籌,有了人體1期臨床試驗的良好結果,可以說距離新冠疫苗研發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全球疫苗的研發中,其他國家也在研發和試驗一些有優勢的新穎疫苗,如核糖核酸(RNA)疫苗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疫苗。
在研發RNA和DNA疫苗方面,美國有幾個公司走在前列,如美國莫德納公司與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合作研發的mRNA-1273疫苗,以及美國伊諾維奧制葯公司的INO-4800DNA新冠病毒疫苗也都在進行1期臨床試驗。這類疫苗的最大優勢是速度快,但由於是一類新疫苗,安全性尚待檢驗。
疫情還未過去,當此之時誰能先突破並研發出疫苗,也就為人類戰勝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學利器,立下了頭功。中國在疫苗研發上有了一點突破,既是一種成果,也要看到爾後還需要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如此,疫苗就能盡早地投入使用。
『叄』 狂犬疫苗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92年12月2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科學家聚集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豪華大廳里。當法國總統挽著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步入大廳時,人們起立歡呼,樂隊奏起勝利進行曲。這是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70壽辰慶典中的一幕。
巴斯德(1822~1895)是何許人?為何勞名流權貴們如此興師動眾?這還得從頭說起。
19世紀以前,狂犬病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狂犬病是法國巴斯德多年研究、准備攻克的疾病。
巴斯德為取得狂犬疫苗,他和助手把一隻瘋狗綁在桌子上,而他則俯下身子,用嘴通過滴管一滴一滴地從狗的下頜吮吸唾液。為了攻克這一疾病,年已60多歲的巴斯德表現得全無懼色。他指導助手將取得的唾液注射到試驗的動物體內,結果這些動物都痛苦地患病死了。問題基本上搞清了,是瘋狗的唾液把病毒帶到人的體內,侵入人腦發生了作用。
巴斯德為了找到對付狂犬病的辦法,他又把瘋狗的脊髓抽出來,讓它乾燥。過了10天後,瘋狗的脊髓失去毒性,再把它接種在被狂犬咬過的病狗身上。說也奇怪,病狗竟逐漸地好了。接著,巴斯德又把患過霍亂的雞的病原菌取出放置一段時間,其毒性也大大減弱。他取出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發現它自然乾燥的時間越長,毒性越小。於是他把放了14天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磨成漿製成疫苗,給其他兔子注射。轉天又注射乾燥了13天的、12天的……直到注射當天的新鮮死兔脊髓液,兔子都奇跡般地活下來了。
試驗終於成功了,他製造出了狂犬疫苗!巴斯德取得了這些成績以後,他就在想,這種辦法如在人體上試驗成功,不就可以攻克狂犬病了嗎?但到哪裡去找試驗的人呢?
他曾要求在一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身上作試驗,但法庭不允許。他只好決定用自己的身體作試驗,但家人和親友又百般阻攔,甚至把他看管起來。巴斯德對此一籌莫展。
偶然的機會終於來到了。1885年的一天早晨,巴斯德實驗室的門被撞開了,阿爾薩斯省的一個男人抱著一個剛被瘋狗咬傷的孩子梅斯特闖了進來。「救救他吧!」跟在後面孩子的媽媽含著眼淚懇求著。在這種情況下,巴斯德無法再猶豫,便當機立斷在孩子身上試驗。他把經過減毒的瘋狗病菌注入孩子體內,一天注射一支,31天後,終於救活了這個孩子。此後,人們爭相把被瘋狗咬傷的患者送到他這里治療,大都被治癒。其中有16個被狂犬咬傷的俄國病人,也被他搶救過來,為此轟動了全俄國。沙皇政府特向巴斯德頒發了獎章。前邊說的那位被巴斯德救活的梅斯特後來一直在巴斯德研究所看門,直到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自殺身亡。
狂犬疫苗的發明,使巴斯德又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免疫學。這是他為人類所作了又一貢獻。
如果巴斯德沒有等待到那次偶然得到的人體試驗機會,他就會推遲甚至一輩子也不能征服狂犬病,即使自己已具備除了機會以外的一切條件。這說明了「等待」和「時機」的重要性。「字典里最主要的三個詞是意志、工作和待待,我要在這三塊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巴斯德的這一名言,道出了成功的訣竅。
巴斯德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這位讀書時化學成績被一位教授判為「及格」的學生,26歲便因對酒石酸的鏡像同分異構體的研究而一躍跨進著名化學家的行列。雖然巴斯德不是提出疾病的細菌學說的第一人,但他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論證有力地支持了細菌學說,這種支持是使科學界相信該學說正確的主要因素。他還發明了用免疫法治療一種侵襲牛、羊、人和其他動物的嚴重傳染病即炭疽病。厭氧菌和雞霍亂疫苗的發現,雞霍亂弧菌的發現,都是他的功勞。他在醫學、生物學上的成就這里僅能作蜻蜓點水式的描述,以致無法完全說明他是「醫學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巴斯德的「德」表現在「他一生的目標是幫助人類」。1849年5月29日是他婚禮的日子,但人們卻只能在實驗室找到他。當朋友問他怎麼忘掉婚禮時,他反問道:「難道實驗能中途停下來嗎?我得做完今天的實驗再去結婚。」他「凡是社會需要的,都能見義勇為」。他不顧感染狂犬病吮吸狂犬唾液便是一例,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1865年他去法國南部阿雷斯蠶區研究蠶病期間,「發瘋似的在各養蠶區里奔走」,父親和兩個女兒被傳染病奪去生命也沒有使他放棄研究。他把病蠶用水碾磨成汁,取具中一滴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終於發現了一些微小的橢圓形的顆粒。而這種顆粒在雌蛾的身上、卵上也有。他一次次重復觀察,都得到相同的結果。於是他斷定這些「小顆粒」即微生物就是蠶致病的罪魁禍首。於是,他建議對所有產卵的蛾進行檢查,發現有斑點的一律燒掉。就這樣,蠶病被攻克,使法國養蠶業起死回生。
巴斯德一生高風亮節,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能正確對待同行的忌妒和世俗的婚姻偏見。例如,在法國醫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實事求是的巴斯德痛斥了一名醫生奎因的毒辣和愚蠢,以致奎因勃然大怒,從椅子上跳起來向巴斯德撲去,後被眾人拖住才未出事。第二天奎因提出要同巴斯德決斗,巴斯德答道:「我的職業是救人,而不是殺人。」巴斯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婚姻觀。他在27歲時任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教授,結識了校長的女兒瑪麗,並一見鍾情。由於當時法國沒有直接向姑娘求婚的規矩,得先向父母表示,於是他給校長寫了一封長信,表明自己是皮匠的兒子,財產不多,但有健康的身體和善良的心。可以看出,他對婚姻和科學一樣嚴肅和坦白。後來兩人終成伉儷。
1888年,法國人民為了感謝這位功大、德高的老人,自願捐款修建巴斯德學院。在落成典禮上,巴斯德激動地說:「科學固然是沒有國界的,然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我應當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祖國。」
『肆』 最先研製出疫苗的國家
新冠疫苗是哪個國家先研製出來的?第一名:中國作為新冠肺炎曾經的暴風眼地區,我國深受其害,使的我國不得不加快新冠疫苗的研發進程。中國生物是國葯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產車間。我國共有4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病毒疫苗,截至目前共計接種了約6萬名受試者,未收到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III期臨床試驗結果是驗證疫苗保護力國際公認的有效性指標。第二名:俄羅斯「衛星V」,由俄羅斯「加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研製,俄羅斯衛生部將其注冊為俄羅斯首款新冠疫苗。葯品資格預審是世衛組織用以評估醫葯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和療效。通過資格預審的葯物清單現已成為國際采購機構的大宗葯品采購指南,同時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第三名:美國有說法稱美國的新冠疫苗將是免費的,這並不準確。8月份,美國輝瑞和合作夥伴BioNTech(德國)宣布,已經與美國政府達成預先購買協議。但政府買單的只是批發價,疫苗運輸、儲存、注射是否還有額外的價格都是未知數。即便最後接種疫苗的人不需要自己付錢,但也是保險和政府買了單。說到底還得民眾自己掏腰包,畢竟保險是個人掏錢買的,而非政府機構。我國目前還沒公布確切的疫苗價格,但相信一定會本著人民利益出發,以成本價作為定價基礎,一定是在大眾的接受范圍之內。
『伍』 現在被廣泛應用的疫苗接種法,最初是由哪個國家發明的
應該是英國
18世紀,英國有一位名叫愛德華·詹納的鄉村醫生經過多年刻苦研究,發明和普及了一種預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牛痘接種疫苗法。從而能使人獲得對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挽救了無數生命。愛德華·詹納因為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愛德華·詹納,1749年出生於英格蘭一個牧師家庭。13歲跟隨鄉村外科醫生學習醫術,21歲到倫敦學習解剖及外科,後來回到家鄉當醫生。在給村民治病的過程中,他發現擠牛奶的一些農婦卻很少得天花,認識到這和那些擠奶農婦從奶牛身上感染到的症狀輕微的牛痘有關。 1796年5月14日,他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疫苗接種試驗,發明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這個方法因此傳遍整個歐洲,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近奇跡
在歷史上,人類多次受到傳染病侵犯。在人類與各種疾病的斗爭過程中,疫苗為人類預防疾病,免受傳染病的侵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天花作為一種瘟疫,嚴重摧殘著人類的生命。18世紀,歐洲各國遭受天花的侵襲,許多人死於這場無情的瘟疫。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鄉村裡的牛得了與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擠奶女工在接觸到牛身上的皰疹時受到感染,身上也會長出小一些的皰疹,這就是牛痘。而感染過牛痘的人都不會被傳染上天花。
詹納立刻意識到,牛痘跟天花有關,那麼以牛痘接種代替天花接種將更為理想。1796年5月14日,他以接種天花的方法給一名8歲男孩接種牛痘。男孩染上牛痘後一個月就好了。之後詹納再替男孩接種天花,結果男孩完全沒有受感染,證明了牛痘能使人對天花產生免疫。
詹納稱他的方法為「預防接種」(拉丁文中「牛」的意思)。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劑疫苗--牛痘疫苗,牛痘接種疫苗法預防和阻止了天花的傳染,從此,天花造成的人類大規模死亡停止了。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已在全世界范圍內滅絕了天花。
19世紀後期,一個又一個的細菌被相繼發現,引起了人類和動物烈性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炭疽、鼠疫、白喉和結核桿菌。法國著名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於 1879年發明了雞霍亂疫苗,1881年又發明了炭疽疫苗,1882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征服了狂犬病,震驚了整個歐洲。路易斯·巴斯德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使得大量的烈性傳染病得到了控制,從而讓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幾十年。
人類戰勝疾病的速度越來越快,能力也越來越強。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我國古代稱它為「癆病」。1882年,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運用先進的細菌學技術分離出了結核桿菌,1884年又分離出了霍亂桿菌。1944 年,美國人發明了鏈黴素……多種疫苗的研製成功是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重大成果。1921年,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被發明出來;1928年,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應用於治療;同年,一種治療百日咳的疫苗誕生。
到20世紀末,科學家們已研製和開發出30多種安全有效的疫苗。人類利用疫苗消滅了天花、制伏了霍亂,控制了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等多種疾病。
『陸』 HPV疫苗之父是誰
HPV疫苗之父是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國著名科學家、醫學家,1936年3月11日生。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病毒學教授;俄國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細胞和分子生物醫學教授。現任職於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他用了十多年時間終於發現某些類型的乳頭狀瘤病毒(HPV)就是宮頸癌的病原體,這一發現為開發出宮頸癌疫苗打下了基礎。因發現了導致宮頸癌病毒,200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6)德國的疫苗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HPV疫苗之父:男性不會宮頸病變,卻是HPV「搬運工」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表示:男性的確不會患宮頸癌,不過,他們是HPV病毒因子的主要傳播者 。我的意思是,男性在一生中通常比同年齡段的女性有更多的性接觸,男性在傳播HPV病毒方面比較活躍。
所以,為男性接種HPV疫苗,首先可以保護他們的伴侶;其次也可以保護男性自身,因為HPV病毒也會導致其他癌症,但比起女性宮頸癌,他們患病的概率要小得多。
『柒』 az疫苗是哪一國生產的
az疫苗即阿斯利康疫苗,是英國新冠疫苗。
阿斯利康疫苗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合作研發,阿斯利康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國捷利康公司於1999年合並而成,全球總部位於英國倫敦。這家公司有兩個總部,一個位於英國倫敦,另一個位於中國上海。阿斯利康的中國總部位於上海,在全國擁有超過10000名員工,2018年在華銷售額達37.95億美元。公司在華投資超過7.5億美元,分別在無錫和泰州投資建有生產基地。
(7)德國的疫苗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阿斯利康疫苗因出現血栓事件,德國已經下令,阿斯利康疫苗只適用於60歲以上的人群。此前有報道稱,在首次接種後,德國有31人出現了罕見的血栓症狀。針對德國的表態,歐盟葯品監管機構表示,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將阿斯利康疫苗限制在特定的年齡群體。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2021年4月22日消息,台衛生部門稱,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為一名30多歲男性,他接種疫苗後出現右側臉部麻痹,目前正在就醫中。而接種疫苗後出現顏面神經麻痹的情況,目前還是台灣的首例。
『捌』 霍亂疫苗的歷史
自從Koch於1883年分離霍亂弧菌以來,霍亂疫苗的研究也是首先從非口服滅活疫苗開始的。在Koch發現霍亂弧菌後不久,非口服滅活疫苗就開始了人體試驗。Ferran首先於1884年在西班牙霍亂流行區進行了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組發病率明顯減少。之後俄國人Haffkine開始在印度進行霍亂疫苗臨床試驗,1984年獲得令人信服的保護效果,20世紀20年代在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經追蹤觀察,非口服滅活疫苗有效率達80%,此後的接種人數高達300萬,證明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盡管人們對注射用霍亂滅活疫苗有各種疑問,但霍亂滅活疫苗仍然是一些國家唯一被允許使用的現行疫苗。同一時期,Russell進行了口服滅活疫苗的試驗,當時疫苗內添加了膽汁鹽,其保護效果與注射途徑進行的接種免疫基本相同,但由於一部分患者有腹瀉症狀而停頓了近50年。目前人們對口服疫苗研究越來越重視。目前霍亂口服滅活全菌體含B亞單位疫苗,已在瑞士正式被批准使用。口服減毒活疫苗是由美國馬里蘭大學疫苗發展中心,在Kepar教授領導下研究成功的。目前該疫苗已經在歐洲、加拿大及南美洲國家取得批准使用,但現今仍未敗美國FDA通過。自1992年末至1993年初,在印度和孟加拉國首先開始的霍亂流行是由新出現的霍亂株O139引起的,以後蔓延到泰國、中國、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德國學者Holmgren等發展了來自霍亂O139疫苗株的口服滅活全菌體疫苗。
『玖』 疫苗都是怎麼生產的有哪些方法
引言: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趨勢越來越強烈,已經蔓延到了全世界得各個角落,有關部門採用疫苗試劑來控制新冠疫情的爆發速度。在我們漫長的歷史長河歲月里,曾因為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傳染病、疫情等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疫苗因此憑空出現,成為了拯救炎症和抗擊疫情的決勝法寶。
製作的疫苗分為:滅活、消毒兩種方式製作。“滅活的”疫苗是通過把製作疫苗里的細菌、真菌等抗原體物質殺死,使疫苗自身失去致病力卻保留抗原性,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消毒”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降低疫苗本身的病毒,來達到預防的作用,提高人身體的免疫力。
(註: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系作者刪除。)
『拾』 多國啟動疫苗接種嗎
是的。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7日,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多個歐盟成員國正式啟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首批接種的疫苗由美國輝瑞制葯有限公司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聯合研發。
德國當天在首都柏林和全國各州的疫苗接種中心均啟動了針對首批人群的接種工作。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呼籲,應考慮將當前的「硬封城」措施延長至明年1月10日之後,甚至在一定條件下考慮加碼防疫措施,以全力避免暴發第三波疫情。
法國當天在兩個地點展開疫苗接種,分別是大巴黎地區塞夫朗的勒內-穆雷醫院長期護理部和法國東部城市第戎的一個老年護理機構。
義大利總理孔特當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今天是疫苗接種日,我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我們先給醫護人員和最脆弱的人群接種,然後會給所有人接種。這將使人們獲得免疫力並決定性地戰勝這種病毒。」
非洲多國啟動新冠疫苗接種
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3月5日表示,由其和合作夥伴共同開展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已向20個國家交付了2000多萬劑疫苗,還將向另外31個國家交付疫苗。
非洲多國5日啟動疫苗接種工作。幾內亞5日啟動中國援助新冠疫苗的接種工作,首批接種人群為醫護人員等。幾內亞國家衛生安全局局長凱塔當天表示,對中國疫苗的效果有充分信心。肯亞和奈及利亞都在5日啟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首批接種對象均為一線醫務工作者。
烏干達5日通過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收到首批86.4萬劑疫苗。烏衛生部宣布,將於8日啟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將優先為衛生工作者、高危人群等接種疫苗。馬里5日也接收了來自COVAX的首批39.6萬劑新冠疫苗,成為非洲薩赫勒地區第一個收到COVAX提供疫苗的國家。
喀麥隆公共衛生部長馬納烏達5日晚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將在未來兩周通過COVAX接收一批疫苗,醫護人員將優先接種。迦納5日從印度接收5萬劑新冠疫苗。迦納政府表示,將繼續利用雙邊和多邊協定獲取新冠疫苗,計劃為2000萬民眾進行接種。
以上內容參考:中新網-非洲多國啟動新冠疫苗接種 三種變異病毒同時在美國傳播
以上內容參考:中新網-美國新冠確診超1910萬例 歐盟多國啟動疫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