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會有六國

德國為什麼會有六國

發布時間:2022-05-09 18:33:06

Ⅰ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被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兩個國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德國的分裂是因為2大當時的巨頭的權益分配。

Ⅱ 1940年德國控制了哪六國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屈服。

Ⅲ 德國為什麼會分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3)德國為什麼會有六國擴展閱讀

德國統一: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牆,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在民主德國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最終統一。

Ⅳ 德國為什麼會有資格參加六國與伊朗的核談判

自從伊朗核問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以來,德國一直同英法兩國代表歐盟積極與伊朗進行談判,勸服伊朗放棄核計劃。今年初,伊朗核危機迅速升級,聯合國安理會開始介入此事。但並非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德國並沒有因此而偃旗息鼓,而是更加活躍地參與各種斡旋。德國為何如此「熱心」此事呢?

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一直受美國、英國等國的控制。但是,隨著其戰後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德國國力日益強大。特別是在1990年德國實現統一之後,科爾政府致力於重振德國大國地位。他通過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而使德國成了歐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國際舞台上,德國也越來越活躍。施羅德執政之後積極參與處理全球熱點事務,首開德國向海外派兵之先河,進一步擴大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施羅德政府通過向阿富汗派兵維和、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驚人之舉大大提升了其國際地位和威望。新總理默克爾上台伊始就馬不停蹄地穿梭訪問世界主要大國,致力於拓展德國國際影響力和深入提升其國際形象。

從阿富汗維和到向剛果(金)派兵、從斡旋中東危機到幫助伊拉克戰後重建,幾乎都有德國人的身影。在伊朗核危機這個當前世界最熱點的問題上,德國不可能不發出聲音。

分析人士指出,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美國需要歐盟的合作,為其開道探路。德英法三個歐盟大國中,德國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是美國重點依靠的對象。這一方面是因為與英法相比,德國國力和國內局勢更加強大和穩定,政府有更多精力參與國際事務;另一方面,美國要想與歐盟修好關系,必須籠絡住德國這個主導歐盟事務的大國。

德國與相關國家的良好關系使其成為溝通各方的重要「橋梁」。默克爾政府靈活的外交手法使其與美國改善了因伊拉克戰爭而變冷的雙邊關系,並繼續與俄羅斯等世界上其他大國保持良好關系,這使德國在協調各方立場時游刃有餘。

眾所周知,德國一直在謀求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近來與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一起斡旋伊朗核問題,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這一時機擴大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套近乎」,為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打基礎。

Ⅳ 伊朗核問題相關六國中除了五個常任理事國外,為什麼會有德國

在2003年12月18日,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由此可見德國代表歐盟,其他為五大常任理事國.

Ⅵ 德國為什麼要分裂 是怎麼分裂

眾所周知,二戰後聯邦德國(指1949—1989年間的西德與1990年後的統一德國)對納粹德國的罪惡歷史作出了徹底的反省,與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70年聯邦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認罪的鏡頭,已成為德國悔過自新的經典象徵。但是,除此以外,國內對德國反思歷史的情況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蘭特下跪一幕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傾向於過於簡單化的結論:二戰後,德國人徹底反省了。這一結論雖然沒錯,但不可忽視的是,二戰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與迴避階段
與我們今天的德國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數起聯邦建國後15年裡的歷史態度。在這個階段的西德,反思與清算納粹歷史只是點滴現象,沒有形成規模。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對納粹歷史的無視、沉默與迴避。

這里我們應該從1945開始講起。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哀鴻遍地。普通的德國人丟魂失魄,流離失所,每日都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對納粹歷史的清算,是西方佔領當局的事情。惡貫滿盈的納粹頭目在紐倫堡得到了舉世矚目的審判。納粹官員被驅逐出政府機關。對普通德國人,美軍在美佔區以表格登記審查的方式進行了的「非納粹化」措施。但是,因與納粹政權有關的人數太多,德國民眾的抵觸情緒強烈,不得不交由德國地方政府設立的特別法院處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讓無數的納粹分子過關,「非納粹化」運動因此半途而廢。

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也沒有積極進行對納粹歷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聯邦眾議院便通過了赦免納粹分子一般犯罪行為的法案(1954年,眾議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納粹罪犯)。1951年,又通過了恢復1945年被撤職的原納粹官員的職位的法律。隨著冷戰的加劇,西方佔領國也失去了徹底清洗納粹分子的興趣,他們更關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為西方陣營的實力成員。朝鮮戰爭爆發後,北約鼓勵西德總理阿登納重建軍隊。為了藉助原納粹高級軍官的專業能力,同盟國與西德政府提前釋放了曼斯泰因等納粹高級將領。阿登納又親自前往監獄探望其餘納粹將領,而且還邀請曼斯泰因到總理府座談。阿登納本人屬於保守派,自己也受過納粹政權的迫害。他主張與西方交戰國,特別是與法國和解,也支持與以色列建立友好關系,對猶太人作出賠償。但他最關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國,盡快從西方戰勝國手裡獲得西德的國家主權。為此他需要許多專業人才,這些人的納粹歷史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在阿登納時期,大批的原納粹高級文武官員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機關。沒有一個納粹時期的法官受到起訴或丟掉職位。阿登納總理府國務秘書戈羅布克就是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的起草者與評論者。因此,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戈羅布克現象」。東德因此攻擊納粹主義在西德復辟了。納粹主義在西德雖然沒有復辟,但因冷戰的掩護與阿登納本人的保守傾向,許多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幸運地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轉折與突破階段
在50與60年代初期的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深刻反思與清算無從談起。到6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此時,西方國家與西德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他們的共同反對目標是美國的侵越戰爭以及本國的保守勢力。在西德,納粹德國的歷史及其在西德殘余勢力是西德學生運動攻擊的獨特目標。當時離二戰結束只有二十餘年,在政府、軍隊與教育機構佔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納粹歷史。這些人相對安穩地度過了50年代。學生運動爆發後,他們的納粹歷史遭到了年輕一代的無情清算。西德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廣眾之下,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非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她說,她是以年輕一代的名義打這個耳光的。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1969年初,聯邦總統呂布克因其在納粹時期在一個曾設計過集中營的建築公司的工作經歷受到輿論的攻擊,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學生運動的大力推動下,社會民主黨聯合自由民主黨上台執政。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任聯邦總理。勃蘭特上任後,對內實行民主自由改革,對外謀求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和解(「東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就在當天,他弔唁了華沙的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就在那裡,他作出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在西德國內,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擊與非議。但是他偉大的舉措感動了世界輿論。1971年底,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了勃蘭特諾貝爾和平獎。他贏得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他也為聯邦德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從此以後,世界輿論對德國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

應該提及的是,西德學生運動對納粹歷史的反思也出現了極左潮流。少數大學生深信「資本主義導致法西斯主義」,組成了所謂的「紅軍團」,試圖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會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義的歧途。1977年秋天,極左的恐怖主義達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強硬打擊下,「紅軍團」失敗並走入低谷。

但是,學生運動引發的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對原納粹分子的清洗卻在繼續進行。1978年,原納粹海軍法官、時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長的漢斯?費賓格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戰結束的最後日子裡還繼續判決士兵死刑。而且在戰後堅持認為,「如果當年是合法的話,那麼現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電視台在四個晚上連續轉播了美國電視系列片《大屠殺》。電視片中一個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家庭的悲慘命運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據統計,當時共有僅兩千萬人收看了該節目。對於只有六千萬人口的西德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該節目的成功使得新納粹分子惱羞成怒,他們試圖通過迫害電視設備來進行干擾,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復與爭論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態度又出現了波動。這與在1982年底以科爾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關系。保守派對60年代中期以來左派對納粹歷史以及德國保守傳統的批判一直耿耿於懷。科爾上台之後,宣布要實現「政治與道德上的轉折」。科爾本人並不想給納粹歷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卻認為重新評論德國歷史的時候來到了。

1983年,西德出現了所謂的「希特勒日記丑聞」。著名的《明星》雜志推出了所謂的「被發現的」「希特勒日記」。德國輿論一片震撼。保守勢力欣喜若狂,叫囂 「應該改寫納粹德國歷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記」很快被證實是偽造的。「日記」雖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來的篡改歷史的心願卻是真實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5月8日是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40周年紀念日。隨著這一歷史日子的逼近,歐美各國都在准備隆重的紀念活動。聯邦德國也因此再次興起了反思納粹歷史的高潮。但這次反思卻變了調。有人認為,5月8日對於戰勝國來說是一個「勝利與解放的日子」,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一天卻意味著戰敗與災難。難道德國人還能與戰勝國一起把它作為「勝利與解放的日子」來慶祝嗎?5月初,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來到西德,要與西德總理科爾一起在紀念二戰結束的同時,表示德美兩國人民的和解。科爾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戰德國陣亡士兵墓地弔唁。但媒體很快披露,該墓地還埋葬著幾十個納粹黨核心組織「武裝黨衛隊」成員。猶太人組織因此呼籲里根與科爾放棄該弔唁計劃。但科爾還是堅持與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聯邦德國與納粹歷史一刀兩斷的光輝形象被抹上了一層陰影。

5月8日,聯邦德國在眾議院舉行庄嚴的二戰結束40周年的紀念活動。面對西德輿論中對這一歷史日子的性質的疑惑,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在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5月8日」,對於德國人來說首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解放之日」,因為它把所有德國人都從納粹的暴力統治中解放出來了。德國人不應該把戰爭結束時自己承受的災難與這個日子,而應該與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聯系在一起。德國人不應該記恨於當年的戰勝國,而應該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於罪惡的納粹統治。魏茨澤克的精彩演講不僅贏得了德國眾議院的熱烈掌聲,澄清了德國公眾的歷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輿論的一片贊賞,除去了德國國際形象上的陰影。

但是,西德對納粹歷史的爭論並沒有因此終結。1986年又出現了所謂的「歷史學家爭論」。這場爭論源於右翼歷史學家諾爾特。他在一篇報刊文章中抱怨,納粹德國已經滅亡40年了,但這段歷史卻仍然不能「過去」。他認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世界歷史上不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的類似的大屠殺事件。而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種「亞洲式的酷刑」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對諾爾特的進攻,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與左翼歷史學家一起作出了及時而有力的回擊。他們認為,之所以說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因為納粹國家利用現代工廠化的方式對一個種族不分男女老少地進行了整體性滅絕性大屠殺,而且這種罪行又發生在屬於歐洲文明國家的德國。如果有意尋找,總能找到一個與其他國家的大屠殺的「可比性」。但這種「可比性」並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國人降低自我道德標準的理由。關鍵要看德國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釋重負,是否願意把自己與落後國家一樣看待,逃避良心的譴責。至於諾爾特的第二個觀點,則完全屬於無稽之談,是挖空心思為希特勒開脫罪責。

四、90年代以來:深入與多面化階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東西德國統一了。統一德國沿襲了原西德的國名,也繼承了其反思納粹歷史的優良傳統。統一後,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納粹歷史的矛頭主要對准前納粹政權的重要人物與機構組織或者聯邦德國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納粹歷史。而現在,進入批判視野的是納粹時期的普通人物與組織。

90年代初期,美國歷史學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題為《希特勒心甘情願的儈子手——大屠殺中的普通德國人》的博士論文。在此書中,格德哈根通過對納粹時期參加大屠殺的德國協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納粹時期普通德國人都是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自願幫凶的結論。該書翻譯成德文後,在德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所謂的「格德哈根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年輕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觀點,而他們的父親一代,即那些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學生卻顯得有些落後了,因為他們過於挑剔格德哈根著作的專業缺陷。

隨著辯論的深入,納粹德國軍隊在二戰與大屠殺中的角色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此以前,德國流傳著「國防軍是干凈的」 的粉飾性說法,認為他們只是「服從了命令」,參加了「正常的」戰役,沒有參迦納粹大屠殺等罪惡行為。對此,屬於左翼自由派的德國煙草商富豪林茨瑪及其社會研究所組織了一個題為《滅絕戰爭——國防軍的罪行1941—1945》的歷史攝影展覽,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國防軍是干凈的」的謊言。展覽在德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過,它也引起了極右翼的攻擊。他們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術錯誤,試圖推翻整個展覽的結論,但未能得逞。

進入9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漸多樣化了,影視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國電視系列劇《大屠殺》就為西德社會反思納粹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90年代,美國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也在德國引起很大反響,德國中小學都組織學生集體觀看並舉行討論。在這方面,德國影視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矚目的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德國影片都是以納粹歷史及其影響為主題的。早在1980年,以著名作家格拉斯的長篇小說《鐵皮鼓》為腳本的德國同名故事片在好萊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非英語故事片獎。2002年,一部敘述一個在納粹時期流亡非洲的猶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獲得了這一殊榮。在90年代中期,諷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記丑聞」的德國故事片《施東克》曾獲得該獎項的提名獎。去年,德國電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滅亡》,在德國引起轟動,又於今年在好萊塢獲得了提名獎。另外,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自9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有關納粹歷史的紀實性電視片,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與正面的歷史教育不同,影視作品能夠使戰後出生的年輕人更為直覺地接觸納粹歷史。以猶太人命運為主題的影片更能使他們對受害者產生同情心,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影片則能使他們通過「一場與魔鬼的約會」對其幽靈產生更大的免疫力,後一種影片的成功不僅表現了德國電影界的藝術水平,也反映出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舊世紀之交,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歷程又取得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經過二三十年的反復討論,聯邦眾議院於1999年6月25日通過在柏林建造紀念六百萬納粹大屠殺猶太人受害者的大規模紀念碑的決議。眾議院採用了美國建築師埃森曼的碑林設計。碑林建造在處於柏林統一後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廣場,面積約為150米見方,包括2711個從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紀念碑林將告誡世世代代的德國人牢記納粹時期的罪惡,永遠不讓黑暗的歷史重復。今年5月10日,大屠殺紀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結語
但是,即便進入新世紀後,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仍然充滿了波折,2002年,德國歷史學家約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書。該書詳細敘述了二戰期間戰勝國對德國城市的空襲以及德國民眾遭受的災難。作者把戰勝國對德國的狂轟濫炸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相提並論,又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新納粹分子又借機挑撥德國與戰勝國的關系,他們稱戰爭國1945年2月13日對德雷斯頓的大轟炸為「炸彈大屠殺」,並且揚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徵建築勃蘭登堡門示威遊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過電視看到了來自德國首都的動人一幕: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手持火燭默立在勃蘭登堡門周圍的街道上。他們在為永久的和平祈禱,同時他們也以此行動阻擋在周邊街道上挑釁的新納粹分子前往勃蘭登堡大門,不讓他們玷污德國的國際形象。

這一幅畫面可以作為二戰後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與現狀的象徵。德國的反思是徹底的,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已經深入人心,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它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進行。讓我們為它祝福吧!

Ⅶ 歐洲6國是哪六國

歐洲6國指的是法國、瑞士、義大利、德國、捷克和奧地利。

1、法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

法國是歐洲浪漫的中心,它的悠久歷史、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及鄉野風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風情萬種的花都巴黎,美麗迷人的藍色海岸,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場等,都是令人神往的旅遊勝地。 法國有20多處風景名勝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2、瑞士,中歐國家之一,全國劃分為26個州。瑞士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有「歐洲屋脊」之稱。伯爾尼是聯邦政府的所在地。全球最富裕、社會最安定、經濟最發達和擁有最高生活水準的國家之一。

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雖然從地理上看,瑞士只佔歐洲的一小部分,但這個國家豐富的旅遊資源卻帶給旅行者莫大樂趣。整個大陸具有各種引人入勝的地形和景觀、自然和人工融合、多姿多彩的瑞士,隨處都能找到令人感興趣的事物。

3、義大利,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共擁有5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 作為地中海沿岸的一個半島國家,義大利的國土有大陸、半島以及零散島嶼三種組成。義大利南北風光絕然不同,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終年積雪、風姿綽約,南部的西西里島陽光充足而又清爽宜人。一年四季,義大利的任何角落,都不會令人失望

4、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

一個古堡環繞,湖光山色的國家,那裡有陽光海灘的浪漫,綠野仙蹤的夢幻熱氣球,羅馬大帝的全套溫泉浴,回味無窮的黑森林。

德國現在有不少城市具有國際型都市風范:柏林,德國首都,政治文化中心;漢堡,宜人的城市,夜生活可與柏林媲美;慕尼黑,巴伐利亞州首府,德國著名城市,在畫廊、博物館、啤酒、時裝、運動等許多方面都居前列;海德堡大學城彌漫著浪漫氣息,這里也是浪漫思潮的發源地。

5、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聯邦制國家,原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後更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12.79萬平方公里,人口1563.8萬(1989年),其中捷克人約佔64%。

6、奧地利共和國(簡稱奧地利),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制共和制制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作為一個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東鄰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鄰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西鄰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北鄰德國和捷克,國土面積83855km²。首都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

奧地利旅遊業發達,壯美的阿爾卑斯山脈是登山愛好者和冬季運動愛好者的理想去處;數百個秀美的湖泊,是夏季休閑和水上運動的好地方;超過四成的森林覆蓋率和大面積草地牧場提亮了國家的綠色主色調;尊尚歷史的人們,可以在首都維也納緬懷奧匈帝國的盛世;熱愛音樂的遊客,則可探訪音樂家的故居,聆聽一場難以忘懷的音樂會。

Ⅷ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會有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