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有什麼特點
油畫《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是表現戰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抗議。畢加索他那潛在的變現主義再次迸發出來,線條扭曲著,膨脹著,激情在奔騰馳騁,這便是《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作者畢加索,作於1937年,壁畫,尺幅349.3×776.6厘米,現為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 作品以強音奏出了悲愴曲,在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單純的以造型標注經歷過的事件,並使我們感到極端的恐懼。我們看到悲劇與詼諧,挖苦與憐憫,生命的顫動與死亡的靜止。作品充分表現了法西斯暴行的殘酷和人民受難的痛苦。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加索,1881年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圖畫教師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後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一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畢加索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義憤填膺,放棄了原本創作的一幅作品
漫畫格爾尼卡(10張),轉而用六周時間就將此畫完成。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採取象徵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為20世紀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作品。 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郁、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面對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反應,格爾尼卡被法西斯空軍轟炸,就是給了藝術家們一道無聲的考題。有沒有慈悲的情懷,就是能不能觸動心靈創作的前提。畢加索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託,正准備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消息傳來,畢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爾尼卡被轟炸為題材,依他所想來為西班牙館作畫,將法西斯慘無人道的罪行徹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藝術的創作者,是必須悟透藝術真諦的。就像中國漫畫家豐子愷所說的: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 《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國軍人來此參觀,畢加索發給他們每人一幅《格爾尼卡》的復製品。一名軍官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戰爭結束後,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後第一次美展,並於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後,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加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殘暴,代表的是兇殘的德國和法西斯,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著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右邊,一個從樓上跳下來的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在他後面,是熊熊的火焰。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零亂的肢體從各個角度訴說著當時德國法西斯人性的殘忍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 這幅畫中給人印象深刻的「點燈眼」、和「比目牛」成為日後畢加索的代表形象
❷ 想了解一幅表現一名二戰德軍士兵頭戴鋼盔挽著袖子投擲手榴彈的照片或是油畫的作品的資料
這是一個二戰時德國陸軍的隨軍記者在波蘭戰役中拍攝的。它通過一個面無表情的在投彈的士兵體現了德國的軍人素質同時也表現了納粹的兇殘和無情。具體沒有什麼特別的創作過程和背景。
❸ 求這張德國納粹士兵的高清圖,多謝了
❹ 女孩對德國士兵說:叔叔可以埋淺點嗎我怕媽媽找不到,後來怎麼樣了
辛德勒是德國商人,他打算利用二戰來發一筆橫財,但在親眼目睹猶太人被殺害時,他被感觸到了,辛德勒開始用自己的財產拯救猶太人,並列下了一份名單,名單之內,即為生存,名單之外則是死亡。
如今的達豪集中營還保持著現狀,它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每個人:當世人忘掉這些事的時候,那就是說,這些事還會發生。
❺ 這是什麼動漫裡面有二戰德國士兵。
這是日本大師押井守的作品《人狼》,
是發生在平行世界中的故事,設定是二戰德軍獲得了全面勝利,甚至還佔領日本成立了傀儡政府,傀儡政府對內實行暴力統治組建了「首都警」的特種部隊,也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國軍事技術,包括單兵夜視儀、動力盔甲、無後座力Mg42機槍、著名的stg44突擊步槍等,所以我們在動漫里看到的是黃種人穿戴德式裝備。 後續的幾步《人狼》作品都淡化了這個世界觀設定。
❻ 一戰時德國軍隊有多厲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德國士兵佩帶的是皮革製成並帶金屬裝飾的尖頂頭盔,這種頭盔最初是在1842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設計,又叫做「尖頂帽」(Pickelhaube)。頭盔設計上的缺點幾乎是立即就浮現出來,但是威廉國王還是給他的創作加上了許多毫無用處的附件。那時的頭盔比一戰時使用的還要誇張得多,金光閃閃,十分華麗。1856年,國王被診斷患有精神病,國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他的弟弟威廉代理。1861年威廉國王去世,他的弟弟順利成章地成為新的國王,封號為威廉一世國王。相對19世紀當時的標准而言,M1842型頭盔都是非常可笑的,在軍隊中非常不受歡迎,其高高的頂部被士兵們嬉笑可以把他們的所有雜務都放進去。1856年開始將這種頭盔高度降低並一直進行其他的簡化改進至1895年,之後就保持了改進後的外觀一直使用到1914年。
1871年1月8日,德意志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成立,威廉一世國王變成威廉一世皇帝。德國陸軍在1914年之前都幾乎沒有建立什麼軍事裝備的標准,但是陸軍尖頂頭盔卻是個例外。頭盔有三個主要的皮革部分:一個基本帽殼,一個前帽舌,以及一個後帽兜三個部分用線縫合。帽殼是把一塊皮革用蒸汽在一個大摸具上壓製成形。成形後先使用數道黑漆上色,最後是用一層亮光漆使其發亮。頭盔前部覆蓋著的是一大張鍍金的黃銅鋼盔板,我們姑且把他稱做尖頂盔的「盔徽」,上面的圖案有的是獅子有的是鷹,也象徵著來自不同德國地區的部隊。近衛團、訓練營單位和巴伐利亞先遣兵是用鍍銀的盔徽,每一個德意志帝國內的王國、公國、伯爵管轄區和自由城市都有不同的盔徽式樣。
尖頂頭盔在戰斗中對佩帶者的保護作用微乎其微,裝飾性遠遠強於實用性。這種頭盔的側面是一個倒V字型,能祈禱保護下巴皮帶的作用。同樣與戰前的式樣比起來他的外形也變得更渾圓了些。整個盔體使用了皮革、黃銅、銀和灰金屬做成不同配件裝飾而成。
大多數的盔體使用的材料是皮革,但也有些用的是金屬。比如胸甲騎兵(Cuirassier)頭盔就是金屬製品。一戰後期由於皮革短缺德軍還是採用了毛氈制的步兵戰時代用頭盔,這種頭盔除了是用毛氈製成之外,保留了以往皮革制頭盔山的一切裝飾物,但是很快就被新型的M16鋼盔所替代。尖頂頭盔通常還回另外有一個布制的盔罩,所以在平時不戴的時候和作戰時保護頭盔不被磨損。
稍微查了一下希特勒的一戰經歷,發現他在那場戰爭中的表現還真是一個合格的軍人,而且獲得的勛獎章數量之多,大為出乎我的意料。實在想不到日後這個好兵竟然會變成一個惡魔。
希特勒在戰友與上級眼裡是一個刻板的、充滿責任感、精力充沛、英勇無畏、潔身自好、樂於助人的一個好人。
他在部隊里獲得了士兵們普遍的推崇與尊敬,因為他在戰斗中非常可靠,遇到傷員總是沖上去救援,而且無論戰斗多麼艱苦,他從沒有拋棄過任何一個傷員。
而且他從不推諉危險任務,不但如此,還樂於代替別人執行那些危險的任務。作戰時異常勇敢,一進入戰斗狀態,就會猶如神鬼附身般狂熱。平時雖然有些刻板,從不喝酒也從不發牢騷,但對戰友很和善,沒事還喜歡畫一些戰地漫畫供大家欣賞。
還有一點有趣的八卦,有一段時間,德軍前線食物稀少,德軍士兵開始捕捉貓狗充飢,希特勒竟然喜歡吃貓肉。
希特勒在一戰中獲得的勛獎章如下
1914年11月,由於在前線勇敢的拯救了團長的性命,獲得二級鐵十字勛章。
1917年9月17日 面對危險依然完成了任務,獲三級軍功鐵十字勛章一枚,還附屬獎勵一把軍刀。
1918年5月9日 因作戰異常英勇獲團部頒發戰功勛章一枚。
1918年5月18日 一發炮彈擊中他睡覺的塹壕,大腿受傷,因此獲傷員獎章一枚。
1918年8月4日由於英勇的單獨俘獲四名法國士兵,獲一級鐵十字勛章。
1918年8月25日由於服役表現突出,獲三級服役獎章一枚。
❼ 《狂怒》最後時那個德國士兵為什麼放過諾曼
1、片中出現大量的德國民眾不希望有戰爭的畫面,對前面的畫面進行一個呼應,奠定影片的反戰主義。
2、這個德軍也是新兵,與諾曼開始一樣新存善良,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角色互換,諾曼是否會殺了那個躲藏的人。
3、片中大部分都死了,需要有一個活著,給人以希望,最後美軍找到諾曼後告訴他,你是英雄了,這是美國電影中最典型的英雄主義,而英雄,需要活著給人們希望。
簡介:
影片講述了在1945年二戰硝煙即將消散之時,同盟國軍隊准備在歐洲戰場發動最後一輪猛烈攻擊。在以寡敵眾、彈盡糧絕的不利條件下,謝爾曼坦克的幾名坦克手深入納粹德國的中心地帶執行一項死亡任務。
該片於2014年10月17日在美國上映,2014年11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❽ 格爾尼卡是一幅怎樣的畫
格爾尼卡畫是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暴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於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該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格爾尼卡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隻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
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緊密聯系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像《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
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❾ 簡筆畫德國二戰士兵
如此
❿ 德國用火車運畫的二戰電影叫什麼名字
戰斗列車 還是黑白片,美國拍的 盟軍攻佔 解放巴黎前夜,德軍上校拚死糾集 一列火車,妄想把一列車的法國名人收藏畫 運回德國,中途巴黎工人,游擊隊,火車勇士各種 攔截這輛列車,此片相當優秀,各方面表顯了德軍士兵的素養,以及法國工人,法國勇士的無畏堅毅精神,德軍上校 想在背後開槍對不服從他命令是德國戰車運輸隊營長,身邊的德軍中尉用手按住了他的槍,暗示無論如何作為德國軍官是不能向自己人開槍的,德軍上校又恢復了理智,這片對德軍軍官,法國鐵路工人 各種心理刻畫,相當到位哦,一位想拚死偷運名畫,另一位拚死想各種辦法阻擋列車行駛,阻擋國寶被運出法國,後來破壞鐵軌,列車出軌,德軍上校還想用沿途撤退的德軍運輸車隊 轉運列車上的一車名畫,最後放棄了,因為德軍已經戰敗,盟軍主力窮追不舍,軍隊只能撤退,放棄那一列車畫,德軍撤退前還用機槍掃射了列車上的鐵道工人和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