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是如何吞並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
1938年9月,英、法、德、意4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規定將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在1938年9—10月,波、匈等國出兵侵佔捷部分地區,以及1939年10月英、法、德、意「國際委員會」決定,無論日耳曼人是否佔多數的地區,均可不經公民投票就交給對其提出領土要求的德國之後,德國便開始策動斯洛伐克的「獨立」。在德國支持下,斯洛伐克於1939年3月14日宣布「獨立」。同日,希特勒召見捷總統哈查和外長赫瓦爾科夫斯基,強迫其在由德所起草的《德捷協定》上簽字。這一協定的內容是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德國對捷實行「保護」。次日,德軍進入捷克境內。3月16日,德軍佔領斯洛伐克。3月16日,希特勒還宣布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並由他所任命的「保護長官」進行統治。於是,在《慕尼黑協定》簽署後不到半年,德國就全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此期間,英法等西歐大國並未履行《慕尼黑協定》附件所確定的原則,坐視捷克斯洛伐克慘遭肢解和吞並。吞並捷克斯洛伐克,使德國的經濟和軍事潛力有了巨大的增長。這一重要國際事件也極大地震動了歐洲各國以及各階層的人士,從此,歐洲的力量對比和國際形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❷ 軍事強國捷克斯洛伐克,為何沒打幾槍,開戰18小時就投降
斯洛伐克在二戰時期的歐洲屬於軍事強國,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歐洲來說也僅僅是落後於英國和法國了,而且他們當時的工業化水平在整個歐洲來說已經是名列前茅的水準。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誰能想到它會舉國投降德國,將自己的半數軍隊,兩個得意的兵工廠和科技全部給了德國,而德國就像是早就預料到一樣的全部接受,這兩個國家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捷克當時雖然說軍隊的戰鬥力很強,但人數卻很少,和當時的德國比起來更是遠遠不如,所以在德國軍隊打進來的時候,他們根本無力反抗,只能投降了。
❸ 為什麼捷克斯洛伐克解體了
作為「布拉格之春」的成果,聯邦制共和國形成:1969年起,斯洛伐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到了70年代,它的工業生產水平幾乎與捷克相當,人均收入水平也在1971年趕上了捷克。此外,斯洛伐克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超過捷克。
1970年,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大清洗,50萬人被開除出捷共。大清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停滯不前。隨著冷戰矛盾深化,1989年11月,布拉格出現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活動,要求政府結束捷共的統治,也就是「天鵝絨革命」。
此後,捷克斯洛伐克政局開始發生變化,捷共失去政權。之後,斯洛伐克的分離傾向日益明顯。1992年11月,兩國領導人經過談判,同意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離,聯邦議會通過了聯邦解體法。同年12月31日聯邦解體。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別成為獨立的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英語:Czechoslovakia;捷克語、斯洛伐克語:Československo)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聯邦制國家,原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後更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12.79萬平方公里,人口1563.8萬(1989年),其中捷克人約佔64%,斯洛伐克人約佔30%,其餘為匈牙利人、日耳曼人、波蘭人等。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國家。
❹ 二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是如何被德國一步步佔領的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戰後才剛剛成立的國家,不過在二戰的時候被德國被吞並了。那麼捷克斯洛伐克是如何被德國一步步佔領的呢?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分為了三步。第一步,德國挑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300多萬德意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糾紛,製造借口。第二步是慕尼黑陰謀,德國逼著英法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第三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領土,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別建立了傀儡政權。
第三步
佔領蘇台德並非德國的終極目標。在慕尼黑陰謀之後不久,波蘭和匈牙利出兵侵佔了捷克部分地區,而到1939年3月,德國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境內建立了傀儡政權。
❺ 當年德國在公然吞並捷克斯洛伐克時,為何沒有引發二戰爆發
因為英國和法國畏懼戰爭,想要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來滿足德國的的胃口。所以在這種僥幸心理作祟的情況下,二戰沒有爆發。
希特勒上台以後,德國瘋狂的的集中發展經濟,這使得當時的德國經濟有了一個暫時的輝煌階段。於是希特勒開始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時在國內進行煽動性的演講,這一切都非常的讓英國和法國感到畏懼。
在這之後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在德國的慕尼黑簽署了《慕尼黑協議》。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來滿足德國。於是在德國有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工業之後,野心更加的膨脹,也堅定了他發動戰爭的決心。
❻ 兩次被入侵的捷克斯洛伐克,為啥都選擇了不抵抗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戰後新興的一個國家。歷史上捷克長期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而斯洛伐克人長期處於匈牙利人的統治之下。後來隨著奧地利的二元制帝國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了奧匈帝國的一份子。
面對周邊強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確實沒有任何信心,地緣環境不佳,無險可守,雖然捷克斯洛伐克實力不俗,但很難有發揮的機會
❼ 德國是如何和滅亡捷克斯洛伐克的
1939年3月,納粹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很快便將侵略矛頭對准了波蘭。1939年4月,納粹德國制訂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在滅亡捷克斯洛伐克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波蘭統治者這時也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危險處境,便極力在外交上修補籬笆,尋找靠山,以求自保。
❽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佔領捷克後就收手,它的目的是什麼
他是想讓德國過的更好一些,因為一戰之後的德國經濟落後。
它增強了德國發動戰爭和統治歐洲的意願和決心。希特勒對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捷克共和國的吞並,從而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西方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這也給希特勒提供了法西斯主義突然出現的機會。希特勒於1933年升任德國總理,直到1936年。在短短幾年內,希特勒將德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翻了一番,這在世界上是一個奇跡。畢竟,德國的土地面積有限,資源稀缺最好的出路是戰爭。
❾ 英國和法國為什麼同意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把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1936年10月,德國-義大利軸心形成。納粹分子不斷發出敵視蘇聯的叫囂。在東方,日本不斷在蘇聯東部邊界上挑起事端,這使斯大林的壓力越來越大。1938年3月,希特勒佔領了奧地利。接著發生了蘇台德日耳曼人危機。德國的好戰嚇壞了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達拉第,他們急忙同希特勒磋商,兩國同意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讓捷克斯洛伐克把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❿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不抵抗納粹德國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戰略地位重要,軍事工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講德語的居民大部分居住在蘇台德地區。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後,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企圖以支持「民族自決」為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同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慕尼黑條約》,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迫於德國軍事威脅和英、法的壓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慕尼黑協定》。後來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曾直言:「《慕尼黑協定》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次年3月,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在捷克地區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首都設在布拉格,由德國人擔任「保護長官」。
這就是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曾有一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它是納粹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今捷克共和國的主要部分)建立的傀儡政權,1939年3月15日由希特勒親自宣布成立,並隨著納粹德國投降而滅亡。波希米亞是中歐的歷史地名,原是日耳曼語對捷克地區的稱呼。廣義的波希米亞指包括摩拉維亞在內的捷克的全部,狹義的則僅指今南、北摩拉維亞州以外的捷克。波希米亞歷史上曾先後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統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它成為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新成立國家的一部分。摩拉維亞是捷克東部一地區,得名於流經該地區的摩拉瓦河。摩拉維亞歷史上長期受奧地利統治,1918年它也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
1938年9月至11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沒有進行戰斗的戰爭的結果,它推翻了凡爾賽解決方案並使德國成為無可爭辯的東歐主宰。這次危機對東歐國家的政策(對西方大國的政策也是這樣)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為一年後爆發真正戰爭的各種力量提供了可資選擇的模式。決定性因素是西方國家的政策,它們的決心可以使法-捷聯盟不起作用,因此東歐的命運又一次要取決於東歐以外的力量;然而其次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在東歐內部,即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政策。波蘭的政策純粹是機會主義的,貝克天真地稱之為「獨立的」政策。在外表上,波蘭的政策是基於既怕德國又怕俄國,所以在1938年9月又妄想在德國和俄國之間玩弄中立集團的把戲,這一次還想擴大為「赫爾辛基-布加勒斯特軸心」,好象波蘭站上一張椅子就能儼然成為大國似的。但隨著戰爭的迫近,可以看得清的是,波蘭在德國和俄國之間並不是保持平衡的,在兩者之間德國對波蘭雖然是更為直接的危險,但波蘭卻傾向於德國,它對俄國的敵對態度更加表露無遺。
波蘭試圖以反正捷克要被肢解,那不如讓波蘭也乘機收復切欣地區擴充領土好對抗德國為借口,與納粹德國一起共同對捷克施壓,其張牙舞爪的姿態比德國還生猛。波蘭甚至為了消除羅馬尼亞同意蘇軍過境的可能,攛掇本來對捷克無野心的羅馬尼亞共同參與瓜分捷克。而那個壯大波蘭的借口也被波蘭用來解釋他們威脅吞並立陶宛的舉動,立陶宛是因有蘇聯撐腰才頂住了壓力,由於有德國的威脅,此時的蘇聯還是很仗義的(頗為黑色幽默,40年恰是蘇聯同意德國吞並立陶宛)。後來波蘭獲得了捷克的切欣地區。
波蘭本身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要求限於切欣。但是它支持南邊的匈牙利,而匈牙利要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慾望僅次於德國。波蘭還支持羅馬尼亞,因為羅馬尼亞介於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國之間,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務關系重大。波蘭與羅馬尼亞有共同邊界,與匈牙利的共同邊界還有待產生。在波蘭的中立集團計劃中,爭取波蘭與匈牙利接壤是現實和成就的小核心,其部分目的是擴大德國和俄國之間的屏障。實現的辦法便是匈牙利擴大其邊界,恢復它昔日在喀爾巴阡山脊一度有過的邊界,那就要把它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修改和約的要求全部實現,不僅要和同民族統一主義的馬扎爾人再度合並,而且還要把盧西尼亞甚至連斯洛伐克也都包括在內。對波蘭來說,它所注意的只是要消滅作為潛在的烏克蘭民族主義中心的盧西尼亞,如果該省為匈牙利收復,就可以憑後者去根除隱患。
羅馬尼亞的態度最能說明問題,各國認為如歷史上那樣對付捷克最符合自己利益。首先羅馬尼亞與蘇聯接壤,並且有西烏克蘭領土爭議。其次羅馬尼亞與匈牙利態度緊張,盡管它與德國不接壤,但是匈牙利明顯准備做德國的跟班。因此羅馬尼亞做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支持匈牙利吞並捷克的匈牙利人地區,但是堅決反對匈牙利吞並整個斯洛伐克,當然這意味著放蘇軍過境。同時聲明當蘇聯進攻波蘭時堅決站在波蘭一邊,但要是波蘭不入侵捷克,蘇聯不會進攻波蘭。
所有這些足以使捷克變得非常令人崩潰了。蘇聯提出只要法國履行對捷克的保護義務它就絕對出兵。法國提出幫捷克要英國人一起進攻德國,至少波蘭人得站在法國一邊。而要波蘭人此時還反過來幫法國避免捷克被肢解,那除非母豬會上樹。英國人則見機不妙提出它只對法國有同盟義務,雖然英國人很不想捷克被肢解,但是當初破壞法國人的中歐同盟的恰恰又是他們,他們是有苦說不出。轉回到蘇聯,他們雖然確實想保護捷克,但苦於有力無處使,也不能當真進攻波蘭。
於是盡管捷克都開始過總動員,預計自身可以至少抵抗德國3到6個月,必要時也能頂住匈牙利的攻擊,甚至被迫同意波蘭的要求以使其退出戰爭,但他們抵抗成功的前提是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蘇聯都有實質性的援助,這兩者最終都只是水中月。最後壓垮了捷克的稻草是波蘭的態度,波蘭甚至根本不屑於見好就收,他們公開要求肢解掉捷克。這就是一個小國的悲哀,捷克如何能夠在被兩個大國拋棄,三個鄰國重兵壓境,外邊還有兩個看熱鬧的一個扇風點火的外加一個雖然熱心幫忙但很可能居心叵測的國家共同侵凌下倖存呢?這就叫弱國無外交。於是最終,捷克斯洛伐克同意了三個鄰國的領土要求,倒向德國成了一個衛星國。
最終,捷克斯洛伐克就這樣被無情的肢解和碾壓,根本毫無還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