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率先攻入德國境內的是 哪個 國家
是盟軍,也就是英美聯軍。蘇軍是第一個進入柏林,但大規模進入的是盟軍。當時在進行最後戰役時,英美與蘇的關系已經處於危險邊緣,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必須要在蘇之前佔領柏林,以為在戰後在歐洲組織更多的國家抵制社會主義。所以德國的分裂也由此而來。
❷ 二戰中蘇軍是什麼時候反攻至德國境內的
1944年7月攻入波蘭,1944年10月16日進入德國東普魯士境內,當時東普魯士是德國領土哦.
具體的時間如下:
1943年12月24 日蘇軍開始進攻烏克蘭
1944年 1月14 日 蘇軍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轉入進攻
1月24日 蘇軍解放烏克蘭第涅伯河右岸地區、西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部分地區
5月9 日蘇軍解放塞瓦斯托波爾
5月12 日蘇軍解放克里米亞
6月23-24日蘇軍在白俄羅斯開始進攻
7月3 日蘇軍解放明斯克並在東部包圍的中央集團軍群部分兵力
7月10-10月22日蘇軍進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擊戰
7月29 日蘇軍強渡維斯瓦河
8月20 日蘇軍在摩爾達維亞開始進攻
8月31 日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
9月5 日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
9月14 日蘇軍在波羅的海轉入進攻
10月6 日蘇、捷軍隊進入捷國境
10月20 日蘇軍和南斯拉夫軍隊解放貝爾格萊德
1945年1月17 日蘇波軍隊解放華沙
2月8-24日蘇軍下西里西亞進攻戰
2月10-4月4日蘇軍東波美拉尼亞進攻戰
4月9 日蘇軍進入哥尼斯堡
4月13 日蘇軍佔領維也納
4月16 日蘇軍開始進攻柏林
5月2 日蘇軍佔領柏林
❸ 1945年初盟軍和蘇軍都攻入了德國本土之後的納粹德國還有沒有機會扭轉敗局謝謝回答。
如果納粹德國在1943年就把生產機器轉到地下,把戰爭拖延到1946年,並生產出數量足夠的新式武器,能不能靠這些新式武器扭轉敗局,在重創盟軍後和同盟國達成和約。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
1946年納粹德國生產出數量足夠的新式武器,開始進入反攻,數量足夠的V2、A10導彈射向英國、美國蘇聯腹地,摧毀同盟國的工業基礎。無數盟軍飛機被納粹德國新型的噴氣式飛機擊落,盟軍陣地被納粹德國的轟炸機無情炸毀。新式坦克組成的鐵甲洪流徹底壓碎了盟軍防線,新型U型潛艇擊沉無數盟軍商船,切斷盟軍補給。納粹德國在重創盟軍後和同盟國達成和約。
納粹德國可能在1944年就研製出核武器,一個給墨索里尼服務的義大利記者,曾說過在1944年10月他受命去波羅的海的魯根島觀看希特勒的秘密武器實驗,一場巨大爆炸後,他曾被要求到地下室靜坐幾個小時,然後才脫下防護服,以消除死亡射線。
另外一個目擊證人是一名德國飛行員,他當時正在波羅的海的魯根島附近飛行,他聲稱在他身後出現一束強光過後,身後冒出一朵7000米高的蘑菇雲,然後就發現飛機上的電台就聯系不上了。
在1944年10月德國柏林的電話系統曾長時間癱瘓,當時德國有世界上最好的電話維修系統,可還是花了60小時電話系統才恢復正常,遠超出正常修復時間,這次電話系統曾長時間癱瘓可能就是核實驗造成的。
納粹德國有了足夠的新式武器和核武器能不能扭轉敗局?
❹ 盟軍選擇1944年登陸歐洲大陸,為什麼不是更早或者更晚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為什麼以美英為首的盟軍會選擇此時登陸?早在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大敗之後,隨著蘇軍的反攻,德軍戰敗已經無法避免只是時間的問題,為什麼此時盟軍沒有登陸歐洲大陸打擊德軍而是選擇一年之後的1944年6月?以美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把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視為邪惡國家,只是因為當時有共同的敵人-德國,西方國家才會選擇與蘇聯結盟!早在二戰之前,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希望禍水東引,希望德國與蘇聯打起來,自己坐手漁人之力!這就是著名的綏靖政策!只是後來,德軍先進攻西方後進攻蘇聯,這才使得西方選擇與蘇聯結盟!但是就算二者結盟了,西方還是沒有放棄對蘇聯的敵視。因為蘇聯的准備不足,德軍在進攻初期一路大勝,蘇聯連連敗北。在此時蘇聯向西方國家要求,希望西方國家在西線發動進攻,減少蘇聯的壓力,但是西方國家都是以准備未充分而拒絕了蘇聯的要求!此時的西方盟軍更多的希望德軍與蘇聯以命相拼,兩敗俱傷!但是隨著蘇聯軍民的奮力拚搏,德軍陷入困境,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更是連連撤退!而此時盟軍也沒有選擇登陸歐洲!但是隨著蘇聯反攻的一路高歌,盟軍開始坐不住了,開始害怕蘇聯打敗德軍之後,順勢攻佔其他國家,輸出自己的紅色革命!於是,以英美為首的盟軍開始准備在歐洲大陸登錄,並在1944年6月實施了人類史上最大的兩棲登陸戰-諾曼底登陸戰
盟軍登錄歐洲-諾曼底登陸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作戰
❺ 納粹德國在1933~1945年勢力范圍變化
第一部分:內部整頓階段
1933年:希特勒上台
1934年,埋葬魏瑪共和國,建立獨裁的「第三帝國」。但此刻德國沒什麼盟友,義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都對德國很提防。德國軍隊被嚴格限制,本土西部的萊茵蘭地區不允許駐軍。
1935年,德國利用英法想拉攏他的心思,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擴充陸軍、海軍,建立空軍。同時,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意兩國開始靠近。
1936年,希特勒進軍萊茵蘭地區,徹底打破凡爾賽條約。德國和日本簽訂反共條約,又和義大利一起支持西班牙法西斯頭目佛朗哥。至此,德國有了義大利、日本和西班牙三個盟國。
1937年,希特勒改組德國國防軍,完全把持了軍權。德意日三國軸心建立(西班牙佛朗哥雖然是德國盟友,並不很熱心,這傢伙比較狡猾)
第二部分:外交吞並階段
1938年3月,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奧地利本身是日耳曼人為主,很多人希望和德國合並)。10月,利用英法的綏靖政策,通過「慕尼黑陰謀」把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蘇台德地區吞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吞並大半個捷克斯洛伐克,留下一小塊斯洛伐克作為附庸國。義大利吞並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也紛紛向德國靠攏,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第一大勢力。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協約和瓜分東歐的密約。
第三部分:戰爭橫掃階段
1939年9月,德國在東線進攻波蘭,二戰正式爆發。德軍吞並波蘭西部領土(東部領土被蘇聯吞並)
1940年4月,德國在北線佔領丹麥、挪威,瑞典也乖乖給德國當小弟。芬蘭也和德國結盟。
1940年6月,德國在西線動手,幾個星期滅亡法國,順帶滅掉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幾個小國家。法國北部被德軍佔領,南部的維希法國是德國附庸。至此,整個西歐、北歐完全成為德國勢力(包括西班牙和瑞典、芬蘭幾個友好國家)。但隨後試圖征服英國時,被英國空軍擊退。
1941年4月,希特勒出兵東南巴爾干,滅掉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政變,親德政府被推翻),佔領其大部,只留下一個附庸克羅埃西亞。又幫義大利滅掉希臘。派隆美爾幫義大利在北非痛打英軍。東歐其他國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都是德國盟友。至此,整個歐洲幾乎只剩下英國一個國家是反德的。(蘇聯名義上也和德國有和約。葡萄牙是德國友好國家。瑞士中立,但其實也配合德國存款。)
1941年6月,希特勒率領一群兄弟(義大利啊,羅馬尼亞啊,芬蘭啊)進攻蘇聯,半年挺進100多萬平方公里,殲滅蘇軍幾百萬。雖然在莫斯科遭到挫折,但整體還是風頭很盛。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
1942年上半年,隆美爾在北非大敗英軍,挺進埃及;日本在太平洋閃電般擊潰英、美、荷軍,佔領大量島嶼;曼施坦因在蘇德戰場南部殲滅數十萬蘇軍,挺近克里木和斯大林格勒。
此時,法西斯國家勢力達到極盛。
歐洲,法西斯陣營及其盟友、友好國家和附庸包括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西班牙、保加利亞、芬蘭和維希法國、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等。
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波蘭、丹麥、挪威、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多國被佔領或吞並。還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
瑞典、葡萄牙、瑞士也在和德意或明或暗地做好朋友。
簡單說,整個歐洲除了英國以及缺了一大塊的蘇聯,都可以說算德國的勢力。
法西斯陣營還在北非佔領了大片領土,地中海也基本變成了法西斯的「內海」。同時德國的潛艇在大西洋上肆虐,擊沉大量盟軍船隻。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不但佔領中國大部分城市,還佔領英美荷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但隨之法西斯就要挨打了。
第四部分:衰退階段
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擊敗日軍,開始反攻。
11月蒙哥馬利擊敗隆美爾,盟軍在北非反攻。
12月,德軍主力在斯大林格勒被圍。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德軍投降。
1943年5月,北非德意軍投降,法西斯陣營被從非洲趕走。
1943年7月,盟軍攻佔義大利西西里島,法西斯本土開始丟地盤。墨索里尼被政變推翻。雖然希特勒派人救出墨索里尼,佔領義大利大部分領土,但法西斯已經陷入了困境。
1943年8月,德軍在庫爾斯克輸給蘇軍,從此失去進攻力量。
同期,德國的潛艇戰也在英美護航艦隊打擊下失去威力。
第五部分:崩潰階段
1944年:
東線蘇軍連續反攻,收復了失地,戰線退回到邊境線。
南線盟軍一步一步推進到義大利,
❻ 德國歷史的盟軍佔領時期
軍事佔領 參見: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爭結束後,美、蘇、英、法4國於1945年6月5日發表關於管制德國的聯合聲明,決定4國分區佔領德國,並由4國佔領軍總司令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雖然聲明強調在佔領期間應視德國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各國在自己的佔領區內卻擁有自行其是的權力,潛伏著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國的3個佔領區位於德國西部,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西方3國佔領區首先進行清除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分子的工作,審判了戰爭罪犯,解散了一些壟斷組織,但保留了按規定應拆除的軍事工業設備。
為了使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西方佔領國採取了「重建德國」的方針。 1946年12月美英達成協議,合並兩國佔領區,以促進經濟上的統一。1947年1月雙占區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擴大為類似國家的實體,成立了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6月7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了《倫敦協議書》,法國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區。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國開始在3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為了發行和監督新的貨幣,成立德意志聯邦銀行。艾哈德根據其社會市場經濟的設想,取消了管制經濟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採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佔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 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佔區11個州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文件,後被稱為「法蘭克福」文件,闡明了西佔區發展的設想,並為未來西德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范圍定下了基本方針。會上還授權各州首腦著手召開立憲會議,制訂「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議會委員會,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任主席。議會委員會根據法蘭克福文件精神討論和制訂憲法。
1949年4月,西方3國制訂了對西部德國的《佔領法規》,規定西德國家成立後,軍政府將撤銷,代之以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並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制訂立法。5月8日,議會委員會會議結束,制訂出臨時憲法——基本法。新的國家以議會民主制的面貌出現,國家結構為聯邦制,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鐵路、航空、郵電等屬聯邦管理,並給予各州較大的自治權。基本法於1949年5月12日經西方佔領區的軍事長官批准,又經各州議會通過,於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❼ 二戰時期盟軍在什麼時候登陸諾曼底 盟軍有幾個國家多少人組成 盟軍傷亡多少
戰役時間: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戰役地點:法國諾曼底
戰役海灘:劍灘、朱諾灘、金灘、奧馬哈灘,猶他灘。
行動代號:霸王行動
參戰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波蘭。
盟軍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阿瑟·威廉·特德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指揮官: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盟軍:287萬6千人 德軍:138萬人
傷亡情況: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裝備情況: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具體作戰情況: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羅傑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意義: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後。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❽ 二戰盟軍攻入德國柏林整個柏林都被毀了
基本上是的。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的空襲和蘇聯紅軍的進攻,柏林市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1943年11月22日,英國皇家空軍派出764架轟炸機,展開大規模轟炸柏林的「柏林戰役」,炸毀了東起蒂爾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門子施塔特的整片區域。
隨後從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盟軍的(轟炸)「柏林戰役」一共對柏林發起了13次大規模空襲,其中9次的轟炸規模在500架以上,摧毀了柏林1/4的市區,四郊和市區內的150多座電氣、軍工、通訊設備和軸承工廠,致使1萬多人死亡,150萬人無家可歸。市區90%的建築被摧毀,樹木全部被砍光,水電系統也遭到破壞。
最後到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開始對柏林發動總攻。蘇軍在柏林戰役初期再次對柏林城實施大規模炮擊和轟炸,至戰役結束時,柏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
❾ 二戰時期盟軍是哪一年逼近德國本土的
進入德國本土是在1944年9月11日英美聯軍抵達德國邊境,開始了進入德國本土的作戰。再此之前,入德國控制區是在1942年11月英美聯軍北非入登陸。
❿ 二戰為什麼是蘇聯紅軍先攻入了德國首都柏林西線的盟軍怎麼了
樓主我來給你完美的回答下:
首先從政治上;蘇聯紅軍急需雪恥的民意,拿下納粹的標注柏林是最具象徵性的!
其次:從戰略上,急速前進擴大影響范圍是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為戰後擺脫約束和孤立的籌碼,並從相應的地域上獲取資源,彌補戰爭中經濟遭受的巨大損失!
最後:軍事上,美國的核威懾已經成型。而德國也掌握著最全面和最先進的核技術。得到是必須的>
攻入柏林成了其的必然(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塊骨頭沒有人想先開口)
西線盟軍;政治上(以英美聯軍為主,並未承受失去家園的悲情,民意更希望能在小傷亡上獲勝)所以以轟炸為主;陸軍前進為輔!
戰略上:美軍擁有強力的經濟和技術不會擔心戰後的弱勢地位,擁有一支具有戰火經驗的軍隊,磨合各兵種間的配合是最需要的,以此能夠更好的確保其霸主的位置(帶有訓練的目的)
最後,軍事上盟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有現,只能利用優勢的和數量的火力來壓制德軍。所以不具備急速前進的能力。
下面是攻克柏林的事跡:1945年春,蘇軍以3個方面軍250萬人的兵力進入德境。德軍調集軍隊約100萬人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對付蘇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率部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在柏林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消滅德軍93個師,俘獲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損失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1220門和飛機527架。法西斯德國就此滅亡。
名稱: 柏林會戰
地點: 柏林
時間: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參戰方: 蘇聯,德國
結果: 蘇聯獲勝,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參戰方兵力: 蘇軍250萬,德軍約100萬
傷亡情況: 蘇軍33萬,德軍48萬
主要指揮官: 朱可夫,崔可夫,凱特爾,魏德林
實際上
進攻柏林的蘇軍傷亡是66萬,德軍48萬。而且就損失的情形看蘇軍損失遠超德軍。以致後期每前進一步都是困難無比的,直到德國投降。被盟軍撿了個大便宜
有點像霸王決戰秦軍主力和精銳,而劉邦輕取戰果
美國人看到立即嘉獎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
1945年5月3日,盟軍司令蒙哥馬利在德國盧內堡接受納粹德國的投降。蘇軍拒絕德國的投降後,德國重新進行受降儀式向蘇軍朱可夫投降
這就是真正的原因!(盟軍都同情蘇共的士兵)
進攻柏林市區的戰況非常慘烈10個蘇軍只有3個是完好的活著站在柏林首府上!
蘇軍失去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