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4到底怎麼打啊,什麼節奏,打哪裡
節奏(rhythm)是音樂在時間上的組織。
音樂中的節奏概念是很寬泛的,從最宏觀的角度看,它可以說是音樂的"進行",這個概念包括了音樂中各種各樣的運動形態,既有輕重緩急,也有鬆散與緊湊;具體些說,節奏包括節拍和速度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音樂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即拍點的組合,後者是指這種律動的速率。
一、節拍(metre)
節拍是按拍號要求相隔一定時間反復出現重音的模式,或者說,它是固定的強弱音循環重復的序列。每一種節拍都由時值固定的單位構成,這種節拍單位叫做拍子(time)。
拍子的時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節拍通常用分數來標記,分子表示每小節中單位拍的數目,分母表示單位拍的音符時值,例如2/4,它的含義是 "每小節有兩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簡單地說"每小節有兩個四分音符"。下面是一些常見的拍子:偶數類,有2/2(每小節有兩個二分音符)、2/4、4/4、4/8(每小節有四個八分音符)等,這些偶數節拍是對稱的,帶有行進的特點;奇數類,有3/2(每小節有三個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們聽上去帶有旋轉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關。
在樂譜上標記節拍的方法,除了上面這些2/4、3/4以外,還有小節線,這短短的垂直線,將音符隔成一個個有規律的強弱交替的單位,看起來很直觀。通常小節線後面的第一拍是強拍,如2/4,這是進行曲常見的節奏,它是一強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圓舞曲,則是一強兩弱的交替。假如拍數超過三個,則會出現兩個不一樣的強拍,如4/4,是強-弱,次強-弱;6/8,是強-弱-弱;次強-弱-弱。
以上我們說的這種有規律的拍子在音樂中處處可見。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節奏概念,音樂還可以不是這樣的,除去民間音樂中自由的形態不算,有許多作曲家為了給人以新鮮感,偏偏要打破節奏中的規律性,在該出強拍的地方閃過去不出現,而在弱拍位置卻重重地來一下子,讓聽者出乎意料。這在20世紀的音樂中十分常見,而實際上早在18世紀貝多芬就用過這種手段,還讓當時的保守人士感到十分不滿。這里有個很好的例子--斯特拉文斯基作於1913年的芭蕾舞音樂《春之祭》。這部舞劇描繪的是史前人原始祭祀的情景,其瘋狂而野蠻的音樂風格曾讓人大為憤怒,甚至引起了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劇場騷亂,但後來它很快就成為20世紀的經典之作了。斯特拉文斯基在這里的節奏運用相當精彩,這是他造成整體藝術風格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春之祭》中的第二段音樂《春天的前兆和青年男女之舞》,譜子上寫的是兩拍子,但由於人為地改變了原有的強音和弱音的位置,原來的古典式感覺被破壞了。
我們可以想像,這時候的樂隊指揮肯定不能根據兩拍子規律來舞動他的胳膊了,而是要按照實際重音來打拍子。
在古典音樂中,只要樂譜開頭標出2/4、3/4或者4/4這樣的節拍標記,後面就基本上不再變化了,而在現代音樂中卻常常要改變拍子記號,比如《春之祭》中《春之輪舞》,它的第一小節是5/4拍,第二小節是7/4拍,第三至第五小節是6/4拍,第六小節又是5/4拍,如此頻繁的變化,給人以非常不穩定的感覺。而由於這里的強拍不突出,所以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鬆散的,缺少推動力的。
假如同樣是這種頻繁變換的拍子,把重音加強,聽上去就會是另一種感覺了。如《春之祭》的最後一曲《當選少女之舞》的開頭一段。所謂"當選少女"就是在祭祀活動中被眾人選作獻給大地的祭品的少女,她要狂舞直到死亡,這就是祭祀儀式的高潮和結束部分。作曲家在這里用了極為刺激的音響,節奏變化多端,差不多是一小節一種拍子,如開始的四小節,分別是3/16、5/16、3/16、4/16,而那些重音帶來的沖擊感相當強烈。
在這里,非規則節奏的效果不同尋常,試想一下,假如換成古典式的有規律的節奏,那種瘋狂而野蠻的感覺是無法表現出來的。
背離傳統節奏概念的方式有多種多樣,除了上述的"人為改變重音位置"和"頻繁改換拍子"以外,還有復合節奏,比如在管弦樂隊里,弦樂聲部是三拍子,而銅管聲部則是四拍子,兩個不同律動的流層合在一起,形成了復雜的、多元化的音響效果。
二、速度(tempo)
速度是指節拍的速率。它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慢、快和適中。
速度術語一般記在樂譜開頭,它大多是義大利語(也有時採用本國語)。
常用的速度標記如下:
慢速類: Large 廣板
Grave 非常緩慢庄嚴而緩慢
Lento 慢板
Adagio 柔板
中速類: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
快速類: Allegretto 小快板
Allegro 快板
Allgero molto 很快的快板
Vivace 活潑的、輕快的
Presto 急板
Prestissimo 最急板
除了這些術語以外,還有時採用比較精確的標記,比如=88,意思是一分鍾演奏88個一拍,=88,則是一分鍾演奏88個二分音符。在音樂專用的節拍器上可以看到這些的速率,可以想像,這樣的標記對指揮家和演奏家的指令就比較確切了。還有些作曲家對速度的控制非常嚴格,他會給演奏者規定具體的演奏時間,例如在樂譜上標明「本樂章演奏8'55"」字樣。
速度是音樂節奏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樣是三拍子,用快速,會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而用慢速,就會獲得優雅、閑適的效果。通常快的節奏是比較令人興奮的,它和我們激烈運動時的心跳、呼吸相對應,而慢的節奏則使人心態平和,情緒穩定。一股地說,表現激動、興奮、歡樂、活潑的情緒,是與快速度相配合的;表現陽光明媚、春色滿園的大自然風光時則往往和適中的速度相配合,而宏大的頌歌、沉痛的輓歌、深深的回憶等則多與慢速度相配合。
下面是幾個實例:
巴赫(Bach)第一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樂章是柔板,它能給人一種安詳平寧的感覺。這首柔板採用的是三拍子,由於速度慢,旋律悠長,我們幾乎感覺不出來它的強弱拍子的交替。
曲例四:巴赫第一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樂章柔板
這部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是快板,它是6/8拍,即每小節有6個8分音符,它實際上是兩個3/8拍的組合(強-弱-弱,次強-弱-弱)。
同樣是三拍子,由於速度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樣。這首快板是活潑熱烈的,律動感很強,因此音樂有一種向前推動的動力。
曲例五:巴赫第一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樂章快板
在一首作品當中作曲家有時會改變速度,來造成情緒上的對比和變化。我們在前面談到音區和力度時,曾例舉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音樂《火鳥》的終曲,另一個是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在山大王的宮中》,其中的節奏特點都是從慢變快,《火鳥》的終曲在變快了之後,又回到慢速,極有效果。
現在讓我們來對照著欣賞兩首小曲,它們的關系十分有趣,前者是後者的改編,由於速度不同,面貌全非。前者是法國作曲家聖-桑(Saint-Saens)的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烏龜》。烏龜的特點是動作慢,所以作曲家用了很慢的速度來描寫它的形象,而後者是這首曲子旋律的來源--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Offenbach)的一首快速舞曲。
譜例四:聖-桑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烏龜》主題(奧芬巴赫《康康舞曲》主題)
曲例六:聖-桑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烏龜》
曲例七:奧芬巴赫《康康舞曲》
一般來說,快的節奏令人興奮或緊張,慢的節奏給人安詳從容的感覺。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看與節奏相配合的其他要素,如音區、力度以及音色等等。在影視配樂中,作曲家常常要使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奏相配合,以渲染氣氛,但他們常常會用"反襯"手法,比如畫面特別緊張、鏡頭剪接非常迅速的時候,音樂卻是慢速的,這種時候往往會產生十分有效的結果,這就是令觀賞者更加緊張,或者是加大了空間感。比如在描寫越戰的電影《野戰排》中,有一組鏡頭相當激烈,飛機在天上連續地向地面扔炸彈,大地一片火海,許多人在掙扎、流血,而音樂卻用了美國作曲家巴伯(Barber)的一首為弦樂隊而寫的"柔板",速度很慢,節奏氣息寬廣,旋律是長線條的,其效果驚人地好,觀影者在眼前一片災難的時候,不僅僅是被血肉橫飛的場面震驚,而更多的是從宏觀的角度、從人類歷史的角度進行思索,由此產生對戰爭的痛恨,對生命的珍惜,對和平的渴望。
旋律(melody)也稱作曲調,是一連串樂音的有組織的進行。
與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樂中的地位最突出,自然也就是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可以說,任何人在聽了一首作品之後,首先記住的就是旋律,它是可以由我們哼唱出來的,而其他要素如單純的音區、力度、節奏,離開了旋律,簡直就無法獨立存在,所以有人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不過,在有些音樂中,旋律並不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比如二十世紀的一些新穎獨特的作品,是以音色為主要的構成因素,而非洲的鼓樂則主要是由各種節奏組合而成的。限於篇幅的原因,本節內容不涉及這一類特殊的音樂。
旋律和我們的日常語言關系十分密切,最早的音樂,它們旋律的曲折變化,是依附於語言本身的,可以說,它就是將語言中的音高加以誇張得來的。比如我們中國人的吟詩,就是將詩句用較為音樂化的調子朗讀出來,西方古老的聖詠也是這樣。後來漸漸地有了不依附於語言的音樂旋律,但如果仔細想想,這些形態各異的旋律仍然和語言有著深層的關系,比如曲折婉轉的旋律,有如親切的談話;短促有力的旋律,很象是命令或驚嘆的口氣;下行的旋律就如同我們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嘆氣聲,它往往用來表現哀傷的哭泣或沉重的嘆息。
正因為旋律具有情感色彩,它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作曲家就利用這一特徵,來寫作表現各種各樣情緒的旋律。例如貝多芬(Beethoven)第五交響曲末樂章的開始部分:
譜例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主題
曲例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主題
它的旋律是有主和弦分解而成的號角音調,稜角分明,具有英雄氣概。這種旋律特性是貝多芬的一個鮮明的標志,是他的個性語言。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柴科夫斯基(Chaikovsky)的第六"悲愴"交響曲的末樂章主題,以下行音調為主,聽上去有如哭泣一般:
譜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末樂章
曲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末樂章
用來描繪悲愴情感,這旋律是非常貼切的。而在這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柴科夫斯基描寫的是年輕時的奮斗,它的旋律則是另一種形態,高亢鏗鏘,富有陽剛之氣的:
譜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
曲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
這條旋律顯示出的是奮發向上的精神,它也有類似於貝多芬的號角音調的特徵。
我們再來分析兩條旋律,選自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這是受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故事啟發而作的,講述了一對相愛的年輕人因家族的仇恨不能結合,最終雙雙殉情的悲劇故事。劇中的兩個主題就是"恨"與"愛"。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用生動的筆法描繪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
2. 幼兒園中班開心識字兒歌《春天來了》教案
活動目標 1.發展觀察自然變化的能力,熱愛大自然。 2.能圍繞主題中的詞語學習使用語言。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認真傾聽同伴講述。 活動准備 1.教師:選擇典型的景物拍成照片,製作字卡春天、的、美麗、植樹、播種、桃花、燕子、小草、柳樹、放風箏,輕音樂磁帶、錄音機、雙面膠帶,活動室的環境布置預留一個板塊。 2.家長:帶幼兒去野外郊遊,觀察春天的景象並拍照,或搜集春天的圖片;帶幼兒植樹,點種。 活動過程 1.導入。教師彈琴,幼兒唱歌:「春天天氣真好,花兒都開了,楊柳樹枝對著我們彎彎腰;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 2.主體部分 (1)組織幼兒談論各自觀察、搜集到的圖片。教師可將拍的照片分給沒有資料的幼兒。 師: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哦,春天來了,那麼小朋友們覺得天氣變得怎麼樣了(變暖和了,很舒服)?你們出去玩了嗎?都看到了什麼,拍到了什麼? (2)依次出示字卡,引導幼兒用字卡上的詞說話,然後將字卡與相應的圖片粘貼在預留的板塊處。 師:剛才小朋友們講了那麼多有趣的事情,也帶來了很多漂亮的照片,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朋友,你們想不想見見他們(出示字卡)?喏,就是這些可愛的字寶寶。聽!字寶寶們在說話呢,他們說你們給他們拍了照,他們來找他們的照片來了。那麼咱們先看看有哪些字寶寶,再來幫他們找照片好不好? ①出示字卡「小草」 師:咱們先認識一下這個字寶寶,它叫什麼?找找誰有小草的照片?你是在哪兒拍的這張照片?那的小草是什麼樣的,給大家說說好嗎?還有誰有小草的照片?也來說說。咱們把小草和它的照片貼在一起。 ②出示字卡「植樹」 師:再來認識一個字寶寶「植樹」,誰知道植樹是怎麼回事?怎麼樣植樹呢?植樹有什麼好處呢(引導幼兒樹立環保意識)?再把植樹字寶寶和它的照片貼在一起。 ③出示字卡「播種」 師:看這個字寶寶小朋友認不認識,誰有「播種」的照片?那這是誰在播種?農民伯伯為什麼要播種?如果不播種會怎麼樣?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引導幼兒熱愛勞動,愛惜糧食)? ④依次出示字卡「柳樹」「桃花」「燕子」「放風箏」,組織幼兒談論,並粘貼。 ⑤師:咱們的字寶寶都找到了自己的照片,你們看他們像不像一個大家庭啊!咱們給這個家起個好聽的名字吧(引導幼兒說出「美麗的春天」,出示字卡「美麗的春天」並粘貼)! 3.結束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用肢體語言描述春天。 師:字寶寶把咱們的活動室打扮得真漂亮啊!他們把春天帶給了我們是不是?咱們怎麼感謝他們呢?老師有個建議,咱們給他們跳個春天的舞好不好(放音樂)?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蹲下,埋頭,你們就像是一粒粒種子睡在溫暖的土壤里。啊!溫暖的春風吹來了,種子鑽啊鑽出了地面,張開了眼睛,伸直了腰身,高興地招著手。啊!春天多麼美麗!小草長出了綠葉;桃花露出了笑臉;柳樹隨著微風歡快地跳著舞;可愛的小燕子也從南方飛了回來,她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跟著媽媽飛啊飛(教師帶領幼兒學小燕子飛到活動室外)……
3. 二年級什麼,那是春天的聲音吧
一 問題分析
1 「( 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 ),那是春天的聲音吧」本題是按課文內容填空。出自《找春天》,但正確的句子應是「琴聲」,不是聲音。
2 正確句子: 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聲吧?
二 《找春天》
《找春天》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三 全文內容
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我們幾個孩子,脫掉棉襖,沖出家門,奔向田野,去尋找春天。
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們仔細地找啊,找啊。
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聲吧?
春天來了!我們看到了她,我們聽到了她,我們聞到了她,我們觸到了她。她在柳枝上盪鞦韆,在風箏尾巴上搖啊搖;她在喜鵲、杜鵑嘴裡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
4. 八七拍怎麼打
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七拍。7拍子的組合方式無非這幾種:3、2、2, 2、3、2, 2、2、3。嘣嚓嚓嘣嚓嘣嚓 打節拍的時候,把後面的四個節拍打成兩個四二拍當然,還有反過來打的,比如:嘣嚓嘣嚓嘣嚓嚓,不過,帕米爾的春天是用前面一種打法。
音符:
用來記錄不同長短的音的進行符號。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是最常見的音符。是五線譜中最重要的元素。音符橢圓形的部分稱作「符頭」,符頭有實心符頭和空心符頭之分(音符的發音由符頭在五線譜中的位置決定),符頭倚靠的直線部分稱作「符干」,符頭上方的發射出形似波浪的部分稱作「符尾」。
5. 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怎麼指揮
第一小節:「我們歡……」「我們」唱前擴大准備,一唱手就收上去
「誰見……」指揮手擴大
第二個「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少年」那用手打著拍子(也就是頓頓)「天」那左手高處停著,右手正常
會的問我第二三小節一樣,只不過換歌詞了
6. 美聲唱法中級第一首 思春曲 F調 八/十二怎麼打拍子阿...急急
按三拍子打,稍快點就行了,注意強弱關系
7. 交響音樂的樂章劃分
一、 什麼是交響音樂
交響音樂不是一種特定的體裁名稱,而是一類器樂體裁的總稱。這類體裁的共同特徵是:
1、由大型的管弦樂隊演奏;
2、音樂內涵深刻,具有戲劇性、史詩性、悲劇性、英雄性,或者音樂格調莊重,具有敘事性、描寫性、抒情性、風俗性等;
3、有較嚴謹的結構和豐富的表現手段。
按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交響音樂主要是指交響曲、協奏曲、樂隊組曲、序曲和交響詩五種體裁。但其范疇也時常擴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樂曲,如交響樂隊演奏的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進行曲、變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響音樂還包括標題管弦樂曲,如中國作曲家鄭路、馬洪業的《北京喜訊到邊寨》等。
二、交響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說:「藝術中沒有進步的概念,因為不管我們回頭看多遠,都會發現前人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認為幾個世紀的努力已經使我們進一步接近完美,那將是荒謬可笑的……。」
交響音樂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遙遠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名稱源於古希臘,是當時「和音」和「和諧」兩個詞的總稱。到了古羅馬時期,它就演變成為泛指一切器樂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稱。15、16世紀,也就是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交響樂這一名稱被當作了一切和聲性質的、多音響器樂曲的標志。而到了巴洛克音樂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劇、神劇和清唱劇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間奏曲。18 世紀初期,音樂藝術在歐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隨著歐洲產業革命的進程,音樂藝術也開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規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確的含義。當時的義大利歌劇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個段落而成為了古典交響樂的基本雛形。到了18 世紀中葉,德國曼海姆(德國南部的文化中心)樂派的作曲家們,以一系列積極而富有創新性的創作,使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得以進一步的完善。1740年奧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樂章和快板樂章之間,加進了小步舞曲(註:法國一種三拍子的舞曲)樂章(第三樂章),這種四個樂章的套曲形式,漸漸演變成了古典交響曲的固定形式。四個樂章是這樣布局的: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註:它是古典音樂作品的一種基本曲式,無論是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樂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兩個主題——正主題(第一主題)、副主題(第二主題),這兩個主題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比如,正主題是沖突性的、戲劇性的,副主題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鳴曲裡面,這兩個主題是相輔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開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題進行不斷地分裂 、模進,在配器、節奏、力度和調性各個方面進行對比和展開。
第三部分:(再現部)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調性上有嚴格的關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題是主調(C大調),副部的主題是屬調(G大調),而在再現部里,副部的主題也要回到主調(C大調)上。奏鳴曲式通常開始有一個引子或者序奏,結束有尾聲。這樣的曲式常常表現宏大的構思,反映深刻的哲理,當然也有非常強烈的抒情性和描寫性。
第二樂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樂見長。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它們是輕快、幽默、典雅和風趣的。
第四樂章——終曲。它通常是快板,經常採用迴旋曲式(A+B+A+C+A)或者迴旋奏鳴曲式。(所謂的迴旋奏鳴曲式和奏鳴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呈示部中主題出現兩次,也就是主題 —— 副題——主題,然後是展開部、再現部)
我們剛剛講的這種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響樂時期,它是相對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頓就寫過六個樂章的交響曲。至於快、慢樂章之間的對比也會有變化,他寫了一部「告別交響曲」,就是以慢板結束的。至於樂章的多寡,作曲家們根據不同創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變化,有三個樂章的,也有兩個樂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就有五個樂章、還有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四交響曲」,多達十一個樂章。因此,交響曲的樂章構成和快慢樂章的對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18 世紀中後期,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興起及一些天才作曲家的偉大創作,使得交響樂這一藝術形式發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階段。在這里我們首先提到的就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他一生共創作了120多部交響樂。他在交響樂藝術上的貢獻是——完整而嚴謹的確立了交響樂的形式和規模,因此,他曾被人們譽為「交響樂之父」。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兩位後人——莫扎特和貝多芬。而交響樂的形式、規模、內涵等等,都是在這後兩位作曲家的創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創作了41部交響樂,他的交響樂較之海頓的交響樂不論是在形式的完整、內涵的豐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他以其天才的神來之筆,為交響樂這一獨立的器樂形式,注入了一種全新的活力。他最後的三大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及《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則是他全部交響樂創作的頂峰。這三部交響曲集天才的音樂性、豐富的思想性和新穎的創造性,成為古典交響樂創作中的光輝典範。
貝多芬這位被後人尊稱為「樂聖」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幾十年的創作中,將交響樂的創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響音樂藝術史上,他的創作被認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而他的作品則是跨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的承上啟下的傑出典範。
羅曼-羅蘭曾稱贊貝多芬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時期最偉大的音樂詩人,是最生動地描繪了拿破崙時期的暴風驟雨的藝術家;他的描繪包括人民的苦難、悲傷;戰爭的緊張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歡。」
貝多芬的交響樂較之海頓和莫扎特的交響樂,形式更加嚴謹、內容更加豐富、技法更加嫻熟。而由為使人關注的是,他的交響樂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復雜,他第一次將交響樂具有了社會啟示性和斗爭性的深刻內涵。他的交響樂創作成就在於建立在繼承基礎上的重大開創。如:在形式結構上,他擴大並完善了交響樂的組織框架——奏鳴曲式。同時,以動力更強的諧謔曲(註:也稱詼諧曲,她們大多是3拍子的,節奏活潑,速度較快,常有突發的強弱對比)取代了過於溫和的傳統小步舞曲,從而賦予交響樂以更加豐富的有機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了達到表現社會性重大題材和人類斗爭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將交響樂隊的編制擴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同時為了達到他的整體藝術構思,甚至將人聲增加了進去,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合唱隊演唱的「歡樂頌」揭示了一種無比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實踐,則充分地說明了貝多芬作為一代交響樂宗師,所表現出的非凡魄力和傑出天才。
我們通常把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分為無標題和有標題的兩類,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響曲是無標題的;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和第九(合唱)是有標題的。他的這兩類交響曲形成了兩種創作路線,對後人的交響樂創作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貝多芬在音調創作方面,給後來的交響樂創作也給予極大的影響。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第五(命運),是迄今為止最為簡短的主題,它只有四個音,而這個命運動機始終貫穿著四個樂章。
另外,貝多芬完善和擴大了樂隊編制。在他的交響曲當中,我們發現他運用了海頓和莫扎特時期不曾運用的樂器。比如說短笛、低音大管、長號和一些打擊樂器如三角鐵、大鑔、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引用了人聲。我們面對貝多芬交響曲,讓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貝多芬精神。
貝多芬的座右銘是「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他的音樂是面向全人類的,我們的時代現在仍然需要剛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撓的貝多芬精神。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藝術思潮開始滲透到音樂領域當中。舒伯特帶有藝術歌曲交響化性質的《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柏遼茲和李斯特的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舒曼充滿詩意的《春天交響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滿傳統精神但卻有浪漫主義內涵的交響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帶有濃郁民族性的一系列交響曲,此外,聖桑、穆索爾斯基、里姆斯基等作曲家們的各種交響樂作品,都是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音樂創作的珍品。19世紀晚期,奧地利作曲家馬勒譜寫了十部交響曲,在這些交響曲中,他為了表現自己內心復雜的精神世界,而將交響樂的表現形式發展到了極限。如他的《第八交響曲》,被人們稱為「千人交響曲」。除去馬勒之外,在19世紀晚期,各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中,也有許多人應該被稱為交響樂大師。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捷克的雅那契克、俄羅斯的格拉祖諾夫和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創作,都在某種程度上,為世界交響音樂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世紀和20世紀相交之際,許多象徵著新時代藝術風格的思潮,開始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從德彪西(法)的印象主義、理查-施特勞斯(德)的後期浪漫主義和勛伯格(奧)的早期無調性技法,都滲透到交響樂的創作中,為20世紀五花八門的交響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在20世紀眾多的作曲家中,為交響樂及其它體裁的創作,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數不勝數。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俄國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哈恰圖良、肖斯塔科維奇,英國作曲家布里頓,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溫等等。他們所創作的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狂想曲、隨想曲等許多作品,極大的豐富了世界交響音樂寶庫。並由此構成了20世紀交響音樂創作的重要篇章。
交響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與人類社會文明的突飛猛進緊密相連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的確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文化、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新世紀乃至將來更遠的時期中,它也必將作為高雅的文化藝術經典和豐富的精神食糧,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 交響樂隊常識
1、 交響樂隊組成形式和形成過程
交響樂隊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幾百年內,嚴格來說就是在維也納古典樂派所興盛的時期。在這之前,交響樂隊的結構組成並不完善,還只是一些編制不全的管弦樂隊。如在海頓和莫扎特的創作中,樂隊的編制和規模也僅僅限於室內樂特徵的小型樂隊。交響樂隊形式和編制是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達到最終完善的。如在貝多芬交響樂的創作中,雙管或三管編制的交響樂隊得到了基本確定。後來,在整個19世紀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義音樂全過程中,交響樂隊編制和組合形式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響樂隊的出現和各種特性樂器的加入,更加豐富了交響樂隊的音響效果和藝術表現力。這些特徵在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及20世紀現代作曲家普羅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創作中體現的由為充分。
2、交響樂隊的編制
交響樂隊是音樂王國里的器樂大家族,一般來說它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下面分組介紹各種樂器(它們都是從高音到低音的樂器):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
銅管組: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鑔、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鍾琴等。
由於交響樂隊採用了這么多的樂器編制,所以它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交響樂隊根據作品風格的需要,它又分為編制上的不同。如單管編制、雙管編制、三管編制、四管編制等等。
發展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交響樂這個說法,但當時的含義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的交響樂泛指的是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其中包括了聲樂和器樂。
到了16至17世紀,交響樂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了交響樂的概念以外,「交響樂」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樂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並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後來的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樂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他們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這三位大師把維也納樂派和古典主義發展到了顛峰的狀態,也使得交響樂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的內涵和思想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樂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之後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們在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華後,將交響樂的內容、形、樂隊編制,乃至於標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在這個時期,交響樂的形式更為自由,色彩更加豐富,表現手法也更多種多樣。
進入20世紀後,交響樂仍然在不停的發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經典交響曲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
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中、快板
第四樂章:奏鳴曲或迴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響樂的樂隊是交響樂隊,每個國家乃至每個城市都以擁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響樂隊而感到自豪。
8. 打擊樂 是有多少拍就打多少次嗎
摘要 拍子」。單拍子的特點是只有強拍和弱拍。如2/2 2/4 3/4 3/8拍等。
9. 鋼琴譜中4/6拍子怎麼彈比如格里格的致春天
4/6拍子就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個小節有六拍
10. 蒼蠅樂隊的春天的故事是幾幾拍的啊
是8/7拍。 我給你找了個8/7拍的介紹
8分之7拍屬於混合拍子。所謂「混合拍子」,是指由單位拍相同的兩拍和三拍的單拍子(二拍或三拍),按照不同的次序,結合在一起的拍子。
根據小學加減法,不難得之7拍子有三種組合方式,即:2+2+3、2+3+2、3+2+2。
所以,7拍子有3個強拍(一小節中第一個出現的叫「強拍」,後面的都叫「次強拍」)。至於強拍的位置,得分類討論(三類前面已提到,二拍、三拍的重音都在第一個音),或根據給出的樂譜判斷(一般混拍子的樂譜的組合,都由連線連接,或虛小節線進行暗示)。
PS:如果你跟著這首歌打拍,可以這樣。一個4/4拍,然後跟一個2拍+半拍,這樣就跟上這首歌的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