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旅遊必去的地方有哪些
作為柏林乃至德國象徵的勃蘭登堡門是遊客打卡必去之地;而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南部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或許是最受歡迎的景點;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很多人偏愛阿爾卑斯山周邊的景點,例如國王湖;如果您喜歡登山的話,德國最高峰楚格峰及其周邊地區值得一游;喜歡古典皇家建築和園林的可以選擇德累斯頓、波茨坦等;喜歡古典音樂的,必然要去拜羅伊特朝聖;喜歡自然風光的,可以在黑森林裡漫步;而對於球迷來說,或許慕尼黑又是一個必去之地。
㈡ Leipzig 是德國什麼地方
萊比錫
原民主德國中南部的專區。面積4,966平方公里。人口139.2萬(1983)。
萊比錫位於德國東部的萊比錫盆地中央,在魏塞埃爾斯特河與普萊塞河的交匯處,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是原東德的第二大城市。大部為平原,南部屬厄爾士山山前地帶。氣候溫和,年降水量超過600毫米。易北河流經東北端,穆爾德河流經中部。工業發達。褐煤開采和加工、化學、重型機械製造、紡織、食品加工、印刷、煙草為重要工業部門。西南部以種植小麥、甜菜、飼料、蔬菜為主,東北部種植黑麥、燕麥、馬鈴薯。乳用畜牧業和養豬業發達。有稠密的鐵路和公路網。德國統一後成為薩克森州的一部分。重要城市有萊比錫、阿爾滕堡、德伯爾恩等。
德國中東部城市。屬薩克森州。在埃爾斯特河畔,普萊瑟河入口處。人口55.5萬(1984)。1015年作為要塞見於記載。1160年建市後迅速發展為商業中心。十八至十九世紀成為文學藝術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重要中心。陸運、空運樞紐。出版印刷業著稱,機械製造(印刷、農業、紡織機械等)、儀器、樂器、造紙、紡織和化學工業亦很發達。設有萊比錫大學(1409年創辦)、圖書館、博物館,萊比錫動物園以繁殖和出口獅子著名。有十二世紀聖托馬斯教堂和十六世紀市政廳等古跡。十二世紀即開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每年兩次(春、秋季)在此舉行。
德國薩克森州城市。位於萊比錫谷地中央,魏斯埃爾斯特河、普萊瑟河及帕斯河的匯流處,其中魏斯埃爾斯特河流經市內。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約56萬 。1015年作為要塞首載於史冊。1160年建市。地處歐洲重要商路之上,中世紀起即成為商業中心,20世紀初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工業以機械製造為主,染料及橡膠生產興盛。印刷出版業淵源甚早 ,1481年第一本活字排版的書在此問世 ,500 多年來一直是德國印刷出版業中心。市內書店林立,素有書城之稱。手套及樂器製造業久負盛名。交通發達,為鐵路樞紐。為科學文化名城,設有卡爾·馬克思大學及音樂、戲劇、美術、體育等學院和薩克森科學院、地理與大地生態學研究所等。擁有各類圖書館 250個 ,其中有歐洲最大的教育圖書館科曼尼斯圖書館 。具有800多年歷史的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每年春 、秋兩季舉行。市內德意志哥特式的古建築保存完好。街道呈環形-輻射狀結構。
介紹二
萊比錫 (德語:Leipzig; 索布語/波蘭語:Lipzk) 是德國薩克森州最大的城市,德國東部的第二大城市。位於薩克森州萊比錫盆地中心。它的古稱是Lipsia或Lipzk,來源於斯拉夫語Липа,意思是「酸橙樹」或「椴樹」。歌德稱它為「小巴黎」。
在1015年的一個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萊比錫城堡」的名字。1165年這里建立了一個市場。這個日期現在被認為城市的建城日,以後每年都要舉行兩次大的商業性集會;1268頒發的特許狀,使萊比錫集市更加規范化,成為博覽會的雛形。
1409年,萊比錫大學成立,萊比錫開始了成為出版業中心的的發展歷程,此後又成為1912年建立的德國國家圖書館的所在地。從1497年起萊比錫被允許開展博覽會。150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下詔,規定萊比錫周圍15德里的范圍內享有集市優先權。從此萊比錫的貿易集市地位日益突出,最終發展成今日世界聞名的博覽會之城。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交易及博覽會之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723年至1750年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工作。
1813年,萊比錫成為拿破崙戰爭中著名的萊比錫戰役(又稱「民族戰役」)的主戰場,拿破崙的軍隊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的聯軍擊敗。為紀念這次戰役100周年,德國於1913年建立了「民族之戰紀念碑」(de:Völkerschlachtdenkmal
萊比錫曾經是德國第一條長途鐵路的終點站,該鐵路建於1838年,從萊比錫到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萊比錫後來成為中歐鐵路運中的重要樞紐。萊比錫車站的建築也享有聲譽,現在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客運車站。
1863年,斐迪南·拉薩爾在萊比錫成立了德國的第一個工人政黨——全德工人聯合會(Allgemeiner Deutscher Arbeiterverein)。1920年代,法本化學康采恩在萊比錫附近的洛伊納(de:Leuna)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及石油工業綜合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比錫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1945年4月20日被美軍第60步兵師佔領。
從1952年到1990年,萊比錫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萊比錫專區的首府。1989年爆發了針對昂納克政權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德國統一後,萊比錫發展十分迅速,現在居民已超過五十萬。
萊比錫是申請主辦2012年奧運會的城市之一。
介紹三
萊比錫是德國的著名城市,北距柏林165公里。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
萊比錫街頭萊比錫地處中歐交通要道,早在中世紀就是東西方貿易中心。1170年開始出現商業性的集市,這便是萊比錫博覽會的前身。15世紀,萊比錫博覽會已成為歐洲各國商品交換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覽會的大部分設施被毀,商品交流一度停頓。戰後在1946年又恢復舉辦。萊比錫博覽會的展室面積共達35萬平方米,每年舉辦兩次:3月份的春季博覽會,以工業產品和綜合性產品為主;9月份的秋季博覽會,重點展出輕工業品和各種消費品。 世界上第一屆樣品博覽會(1895)和第一屆技術博覽會(1918)就是在萊比錫舉行的。
萊比錫還是一個有名的「書城」。早在15世紀初,這里已是德語地區的出版印刷中心。現在,萊比錫已有100多家設備精良的印刷廠,印刷質量舉世聞名。在全市60多萬居民中,從事印刷業的職工就達二三萬人。自1914年以來,萊比錫每年定期舉行國際書籍展覽會。國際書展在市中心展覽大廈舉行,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書商和出版社都雲集於此,參加展出。 萊比錫國立圖書館
則收藏著自1914年以來出版的所有德文圖書,是一座修築於公元前825年的城堡。
萊比錫的居民酷愛音樂,差不多都會拉小提琴等樂器。這里是德國音樂會的發源地。
「萊比錫」一詞在古斯拉夫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市區,郊外,濃郁的菩提樹處處可見。每當鮮花盛開季節,滿城花香陣陣,沁人心脾。除國際博覽會外,城內還有古皇宮、列寧舊居、季米特洛夫博物館、萊比錫動物園等名勝古跡。
介紹四
萊比錫位於德國東部的萊比錫盆地中央,在魏塞埃爾斯特河與普萊塞河的交匯處,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是原東德的第二大城市。
萊比錫早在1051年就作為要塞見於歷史記載。由於地處中歐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東西方的貿易中心,每年的春季舉辦「工業技術博覽會」,秋季舉辦「消費品博覽會」。
在古斯拉夫語中,「萊比錫」一詞意為「種有菩提樹的地方」。萊比錫的市區和郊外,茂盛的著提樹處處可見。每逢菩提花盛開的季節,陣陣花香沁人心脾。城內的名勝古跡也很多,如古皇宮、戰勝拿破崙紀念碑。巴赫紀念館、列寧舊居、季米特洛夫博物館等,還有飼養和繁殖出口獅子的萊比錫動物園。
萊比錫是著名的音樂之城,1743年就建立了德國最早的大型音樂廳。偉大的作曲家巴赫曾在市內的聖托馬斯教堂工作,他的《聖樂》和《耶穌受難曲》就是在萊比錫首演的。這里的居民愛好音樂,差不多都會彈奏樂器。
「戰勝拿破崙紀念碑」坐落於萊比錫近郊,是萊比錫著名建築之一,正式名稱為「民族大戰紀念碑」,是為紀念在大勝拿破崙軍隊的萊比錫戰役中陣亡的聯軍士兵而建的。碑高91米,全部由大塊花崗石砌成,碑的外表飾有巨大的人像浮雕。順50級石梯盤旋而上,可俯視菜比錫全貌。
季米特洛夫博物館原為1933年德國法西斯審訊季米特洛夫的萊比錫法庭。這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建於19世紀末,1945年以前,一直是德意志帝國最高法院所在地。博物館的大廳里設有一座高大的季米特洛夫雕像,館內陣列著大量有關季米特洛夫的照片和珍貴實物。
作為歐洲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早在14O9年創建的萊比錫大學(1953年改稱卡爾·馬克思大學),設有世界聞名的音樂、戲劇、美術、體育等學院。
圖書出版業是萊比錫最著名的行業。在萊比錫的大街上猶如置身於書海。人們稱萊比錫為「書城」。一年一度的國際書展有近百個國家的書商和出版社參加。菜比錫還擁有大大小小的圖書館25O座,其中萊比錫國立圖書館是規模較大的一座。
萊比錫市中心有一座著名的盲人公園,佔地面積6.5公頃。園內景物多為圓形,園中道路用特殊的方法銷成,盲人不用手杖,憑雙腳便可認路。公園里放置的石頭浮雕可以幫助盲人辨別方向。
名勝
萊比錫老市政廳老市政廳(<noinclude>):最初建於1556年,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現存者為戰後重建。內部現為萊比錫歷史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德意志圖書館(<noinclude>):建於1913年,收藏自那時以來的全部德文書籍,現藏書超過800萬冊。
托馬斯教堂(<noinclude>):該教堂以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及巴赫的指揮而聞名。1723年-1750年,巴赫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里首演。
巴赫博物館(<noinclude>):展品有巴赫的樂譜手稿和當時的樂器。
格拉西博物館(<noinclude>):也稱樂器博物館,是建於1925-1929年間的裝飾藝術風格(<noinclude>)的建築。含3家博物館,展品有3000件16到19世紀的樂器。 尼古拉教堂(<noinclude>):是萊比錫最大的教堂。初建於1165年,是羅馬式和後期哥特式的建築風格。教堂內椰樹狀的巨柱和天花板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1989年前民主德國的革命發源於此。
新音樂廳(<noinclude>):著名的萊比錫音樂廳交響樂團就設在這里,1981年落成。
印刷與藝術博物館(<noinclude>):原為帝國法院裁判所,展品有2700幅油畫和750件雕塑。涉及到的作家有倫勃朗、魯本斯和丟勒等名家。
交通
市內交通有軌電車(Strassenbahn)、公共汽車(Bus)、城郊列車(S-Bahn)等。
經濟
萊比錫以機械製造業 展會業 印刷為主。
2002年後,保時捷(Porsche)和寶馬(BMW)這2大汽車業巨頭將工廠遷入萊比錫。
教育設施
大學
萊比錫大學
萊比錫科技,經濟,文化大學
㈢ 誰知道德國烏爾姆這個城市怎麼樣請介紹詳細點 最好有圖 謝謝啦
烏爾姆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座城市,位於多瑙河畔。它附近的大城市有東南部約70公里遠的奧格斯堡和130公里遠的慕尼黑和西北約100公里遠的斯圖加特。烏爾姆與與其隔岸相望的屬於巴伐利亞州的新烏爾姆一起是這個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
烏爾姆(Ulm),一個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城市,距西北方向的斯圖加特約100公里,距東南方向的慕尼黑約180公里。人口約12萬(2005年),面積約118平方公里。烏爾姆是歐洲經濟最強和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尤其在工業、高科技和科研方面被看作是歐洲聯盟創新力最高的地區。烏爾姆
烏爾姆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座城市,位於多瑙河畔。它附近的大城市有東南部約70公里遠的奧格斯堡和130公里遠的慕尼黑和西北約100公里遠的斯圖加特。烏爾姆與與其隔岸相望的屬於巴伐利亞州的新烏爾姆一起是這個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愛因斯坦老家在這里1879年對烏爾姆這地方來說可說是非常重要日子,扭轉整個天文物理界的愛因斯坦,就是在這年誕生於此。今天,與愛因斯坦有關的遺跡,已成為旅遊名勝地。雖然其故居已不存在,但位置仍用紅線劃出來,上面還豎立著愛因斯坦的紀念像。城裡的成人教育中心亦被命名為愛因斯坦大樓。當中最為遊客津津樂道的,是愛因斯坦噴泉。雕塑用了大師著名的鬼臉,代表其相對論理念;噴泉對面牆則鑲有一大石,代表他的姓氏(Einstein德文的意思是一塊石頭),整個設計十分風趣幽默。烏爾姆
要追尋更多與他有關的事物,市政廳的愛氏出世紙,可證明他是如假包換的烏爾姆「產品」。此外,大教堂亦故意放棄傳統宗教圖案,特辟大玻璃鑲上愛因斯坦頭像和代表其理論的抽象畫面。還有老牌咖啡店Troglen的愛因斯坦巧克力與咖啡杯。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烏爾姆位於伊勒河和布勞河注入多瑙河的入口處,它的西部是施瓦本山,城市的北部是山地。烏爾姆的大多數城區位於多瑙河西部,只有三個城區位於多瑙河東。在巴登-符騰堡方面烏爾姆被阿爾普-多瑙縣三麵包圍,在拜恩州方面烏爾姆與新烏爾姆隔河相望。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烏爾姆分18個區,其中有8個區是在1970年代的行政改革中被納入烏爾姆市區的。以下是這18個區的名字:烏爾姆
烏爾姆市中心比分根多瑙施帶騰多瑙谷埃京根恩新根埃爾明根埃塞爾斯貝爾格格格林根格林梅爾分根均林根賴爾梅林根東城區蘇負林根下外伊勒西城區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早在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今天的烏爾姆地區定居了,在今天的埃京根和賴爾發現了過去人類居住的遺址。在市中心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約850年左右烏爾姆成為一個國王的行宮。854年7月22日德意志國王德意志路德維希在Hulma簽署了一份文件,這是烏爾姆第一次被提到。Hulma這個詞可能是日耳曼語中沼澤地的意思(英語中humid,潮濕,可能與它同源)。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下這個地方被加固。118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將它提升為城市,從1184年開始烏爾姆是一座帝國直轄的城市。從1960年開始烏爾姆在市區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這些發掘證明烏爾姆在854年以前就已經有人居住了。當時的行宮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只有行宮的小教堂以及一些護城溝的遺跡還存在。考古發掘還證明當時行宮外還有一個平民居住區,其中有許多手工業作仿。在行宮的保護下這里還建立了一個市場,這個市場顯然是城市的起步點:這里有城市最古老的石結構建築,到今天為止這里是市政府的駐地。1377年6月30日烏爾姆大教堂開建。此前烏爾姆的教堂位於城牆外,城市被包圍時市民無法去教堂。1397年烏爾姆的市憲法生效。它規定市長的義務和權利,行會在市議會中獲得30席位置,而城市貴族只獲10席。同時城市貴族沒有選舉權。市長必須在每年7月的倒數第二個星期一向市民做報告,從此開始在烏爾姆這一天是節日。愛因斯坦1500年左右烏爾姆達到了其發展的頂峰,繼紐倫堡後它是帝國的第二大城市。三個城市和55個村莊屬它管轄。它是重要的鐵、木和葡萄酒市場。當時有這樣一首民謠:威尼斯的武力奧格斯堡的繁華紐倫堡的幽默斯特拉斯堡的大炮烏爾姆的錢統治著這個世界。當時烏爾姆出產一種棉花和麻織在一起的高質量的布,在整個歐洲這種布擁有極高的名聲。1492年美洲的發現和1497年新開辟的通向印度的海路使得新的商業中心產生,烏爾姆漸漸沒落了。1529年烏爾姆皈依為新教。到1546年施馬爾卡爾登戰爭時期烏爾姆因戰火失去了35個村莊,最後它不得不向天主教的皇帝投降。烏爾姆大學
在此後兩個世紀中,烏爾姆的財富被戰爭、疾病和不同的佔領者的要挾和勒索中一盪清盡。約1770年城市完全破產而不得不出賣地盤。在拿破崙的統治下烏爾姆喪失了它的獨立性而成為巴伐利亞的一個城市。八年後,1810年,它又被劃給符騰堡並再次喪失地盤:多瑙河另一邊的地區依舊屬巴伐利亞,成為新烏爾姆。一年後烏爾姆獲得了向州議會送一名議員的權利。從1819年到1924年烏爾姆是符騰堡多瑙縣的首府。1850年6月1日從斯圖加特開往腓特烈港的鐵路通過烏爾姆開通。19世紀後半葉烏爾姆成為德意志聯邦的一個要塞,在城市周圍烏爾姆大學一共建立了41個碉堡。1890年烏爾姆的大教堂終於完工,它的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1913年烏爾姆有6萬居民,其中約一萬是士兵。烏爾姆成為了一個兵營和工業城市。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烏爾姆非常安靜,但納粹也進入了烏爾姆。從1933年到1935年他們在烏爾姆附近的一個堡壘中建立了一座集中營,許多他們的政治敵人如庫爾特·舒馬赫被關押在這里。1938年11月9日到10日的水晶之夜中,烏爾姆的猶太教堂也被毀。從1944年末到1945年初烏爾姆被空軍轟炸損失慘重:老城的81%被毀,但大教堂未被損壞。戰後烏爾姆開始重新建設。烏爾姆
1951年第一個工業區開始使用,1953年在這里成立了烏爾姆造型學院(至1968年關閉),1960年成立了一個工程師學院,1972年一個經濟和技術專校。此前,1967年烏爾姆大學開始營業。1980年烏爾姆的居民數超過10萬。198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迫使烏爾姆從一個工業城市轉化為一個服務和科學研究的城市。2004年烏爾姆慶祝:從第一次被文件中提到1150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25年生日。
編輯本段人口變化
烏爾姆
年居民數
1300年約4,000
1400年約9,000
1550年約19,000
1750年約15,000
1834年15,173
1871年26,290
1890年36,131
1900年42,860
1910年56,109
1925年6月16日57,427
1933年6月16日62,472
1939年5月17日74,387
1950年9月13日71,132
1961年6月6日92,700
1970年5月27日93,200
1975年6月30日98,400
1980年6月30日100,600
1985年6月30日99,300
1987年5月27日103,494
1997年6月30日116,000
編輯本段宗教文化
1529年在施派爾召開的帝國議會上烏爾姆加入新教派。1531年進行宗教改革,首先採用瑞士的新教,從1533年開始採納馬丁·路德的改革。從此開始烏爾姆是一個新教城市,但從19世紀開始市內又有天主教活動。烏爾姆的天主教徒一開始屬於康斯坦茨主教的管轄,後來歸奧格斯堡主教,從1817年開始屬羅騰堡主教。隨著城市的擴大,周圍本來天主教的村鎮被並入烏爾姆後,兩個教派之間的比例變化很大。今天45%的居民是天主教徒,33%是新教徒(1992年數據),其他屬其它宗教或無宗教信仰。
編輯本段政治體制
從13世紀開始烏爾姆有城市的議會和市長,市長同時是議會的執行官,從1345年開始是議會的主席。市長由議會選舉而出,往往任期只有1至2年。隨著歷史的變遷議會和市長的權利和形成變革多次。從1802年開始烏爾姆自己的憲法失效。現任市長是儀佛·古納,他從1992年開始就職。市議會目前每5年由市民選舉而出。最近的一次選舉是2004年,起結果是: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12席德國社會民主黨:9席德國綠黨:7席自由選民聯盟:10席德國自由民主黨:2席市徽烏爾姆市徽是上黑下銀兩色的徽章,市旗也是黑白兩色的。從1351年開始烏爾姆的市章上就開始使用這個市徽,一般由一隻帝國鷹附著以表示烏爾姆是帝國直轄的。1803年後沒有這只帝國鷹了。這個市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現在無法考證。友好城市從1986年開始烏爾姆是尼加拉瓜希諾特加的友好城市。
編輯本段經濟基礎
在烏爾姆重要的工業有汽車、金屬加工、醫葯和園藝。交通烏爾姆是一個重要的交通交叉點。南北方向的高速公路A7(維爾茨堡—肯普滕)與東西方向的高速公路A8(斯圖加特—慕尼黑)相交。此外多條德國聯邦公路經過這里。烏爾姆
德國的高速鐵路列車ICE通過烏爾姆,每小時有ICE列車開向斯圖加特和慕尼黑。烏爾姆是當地ICE列車與地區列車的聯系點。從烏爾姆有地區列車開向博登湖的腓特烈港。市內交通主要有有軌電車和公共汽車。媒介烏爾姆有一份地區性的日報。此外德國西南廣播在這里有一個製造地區性節目的播送台。烏爾姆本市也有一個小的、非贏利性的電台。在埃爾明根有一座德國電信的遠程通訊塔。博覽會烏爾姆的博覽會場地位於城市的東北部,博覽會場地上有多個大廳。旁邊是烏爾姆的會議中心。
編輯本段科學教育
烏爾姆大學,1967年成立。位於烏爾姆的Eselsberg山上。2005年冬季學期注冊的學生已經超過七千兩百人。烏爾姆高等學校。1960年成立為「國家工程師學院」,1971年改名為「烏爾姆高等專業學校」,2006年更名為「烏爾姆高等學校」。
編輯本段文化名勝
劇院烏爾姆
烏爾姆劇院口袋劇院博物館德國麵包博物館多瑙施瓦本中心博物館建築物烏爾姆大教堂(高161.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鍾樓,向頂一共768階台階)市政大廈位於大教堂旁邊,用於舉辦一些展覽會,同時也是烏爾姆的旅遊信息中心。市圖書館位於市政廳旁邊,外觀是一座用藍色玻璃構成的金字塔。愛因斯坦紀念碑由瑞士雕塑家馬克思·比爾(他也是前烏爾姆造型學院創始院長)雕刻,位於愛因斯坦已毀故居所在地Bahnhofstrasse大街。紀念碑於1982年9月4日揭幕。12塊豎立著的石塊象徵著白天的12個小時,12塊橫放的石塊則象徵著夜晚的12個小時。愛因斯坦大樓位於Kornhaus廣場,就是現在的烏爾姆成人教育中心。
編輯本段重要節日
UlmerVolksfest,每年會在多瑙河邊的UlmerVolksfestplatz舉行為期數天的游樂活動。2007年的UlmerVolksfest從7月13日至7月23日。宣誓星期一,宣誓星期一來自中世紀市長的就職宣誓。每年7月的倒數第二個星期一。2007年的Schwörmontag是2007年7月23日。國際多瑙節,國際多瑙節從2000年開始,是以多瑙河沿岸國家為主題的文化、音樂和娛樂節日。2006年7月7日至16日舉行了第五屆國際多瑙節。聖誕市場,烏爾姆的聖誕市場是南德最大的聖誕市場之一。地點是大教堂前。2006年的聖誕市場從11月27日至12月22日。
編輯本段相關名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家,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烏爾姆愛因斯坦
希德嘉德·內夫,德國演員,1925年12月28日出生於烏爾姆克勞迪婭·羅特,德國綠黨政治家,1955年5月15日出生於烏爾姆約翰內斯·開普勒的魯道爾夫星表是在烏爾姆印刷的反納粹的白玫瑰組織成員紹爾兄妹漢斯·紹爾和蘇菲·紹爾是在烏爾姆長大的馬克·福斯特(MarcForster),電影導演,1969年出生於烏爾姆
編輯本段華人團體
烏爾姆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中國留德學者化學化工學會烏爾姆分會南德華人聯誼會烏爾姆中文學校烏爾姆華人基督教查經班
㈣ 魔鬼谷的地理位置!!!發生過什麼事~都要!
魔鬼谷西起若羌境內的沙山,東到青海省內的布倫台,全長100千米,寬約30千米,海拔3000~4000米。谷地南有昆侖山主脊高聳入雲,北有祁連山阻隔著柴達木盆地。這里經常會發生詭異的電閃雷鳴,並伴有大量的牲畜死亡,被當地人稱為魔鬼谷。 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東端,若羌縣與青海省交界處的昆侖山區,西起庫木庫里沙漠,東到布侖台, 魔鬼谷全長100公里,寬30公里,海拔3000-4000米。南有高聳入雲的昆侖山主脈,北有祁曼塔格山阻擋著柴達木盆地夏季乾燥而炎熱的空氣,兩山夾峙,雨量充足,氣候濕潤,那棱格勒河穿越其中,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牧草繁茂,好似一條綠色的地毯。然而,就是這個景色迷人的峽谷,卻被人們視為有魔鬼的禁區,充滿著恐怖的氣氛。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魔鬼」的神秘傳說:「當黑雲籠罩著山谷,伴隨著電閃雷鳴,即可看到藍瑩瑩的鬼火,聽到獵人求救的槍聲和牧民及挖金者絕望而悲慘的哭嚎」。因而,人們都遠離這神奇的地方,並把那棱格勒(太陽溝)改叫為「魔鬼谷」。經科考人員考察,發現魔鬼谷是一個雷擊區,這里有大面積強磁性的玄武岩,還有大大小小30多個鐵礦脈及石英體。由於濕空氣受昆侖山主脈和祁曼塔格山脈的阻擋,匯集谷內,形成雷雨雲,加上地下磁場的作用,常產生「雷暴」現象。魔鬼谷之謎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人們正在努力探索,以期盡快揭開魔鬼谷之謎。 在我國西北有一個長100公里、寬30公里的狹長谷地,東起青海省茫崖鎮,西至新疆若羌縣境內的沙山。谷地平均海拔3200米,是個很好的天然牧場。但這里卻被人們稱為「魔鬼谷」,千百年來視為禁地,因為曾有許多人和畜群在這里喪生。 「魔鬼谷」天氣晴朗時還好,一旦遇上天氣變化便陰森恐怖。平地生風,電閃雷鳴,特別是滾滾炸雷震得山搖地動,成片的樹林被燒焦,人和動物一碰上了便要遭雷擊,絕無生還。 經地質工作者多次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實地考察,終於揭開了谷地奧秘。原來谷地的地下全都是強磁體玄武岩體,同時還分布了30多個鐵礦及石英閃長岩體。這兩種岩體所形成的強大磁場的電磁效應,引來了雷電雲層中的電荷,使之空氣放電形成悶雷炸響。雷電一遇上地面突出物體,就產生了放電現象,牧場上的人畜自然就是雷擊的目標。 在遙遠的阿爾金山,有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被稱做「魔鬼谷」。去年初冬時節,年近七旬的老地質工程師趙子允,徒步穿越了長約90公里的「魔鬼谷」,並通過科學考察首次拿到了「魔鬼谷」的地理地貌和歷史隱秘的第一手資料——「沙漠王」勇探「魔鬼谷」。 編輯本段 初進「魔鬼谷」處處險厄叢生 2003年11月18日,對出征「魔鬼谷」的趙子允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日子。天氣晴朗,風和日麗,盡管氣溫在零下20多攝氏度,但阿爾金山高高的雪峰銀光閃閃,像美麗的昆侖玉一樣遠遠地招手,令趙子允興奮不已。 趙子允驅車一天一夜連續跑了1000多公里,才從烏魯木齊趕到若羌河的源頭,盡管這兒海拔在6000米以上,但趙子允絲毫沒有心慌氣促的症狀,甚至一點倦意都沒有,他對兩位臨時僱用的駝工說:「這次進『魔鬼谷』,我是沒打算活著回去,你們可千萬要想好呀,現在回頭還來得及。」 駝工劉江東和兒子劉新文是土生土長的阿爾金山人,也許常年在生死線上行走慣了,滿不在乎地說:「趙工,你這么大歲數都不怕,我們還怕啥?」於是,他們一行3人,每人騎一峰駱駝,從蘇巴什向「魔鬼谷」進發了。 初冬的阿爾金山,草木凋零,一片肅殺,從海拔6000米沿河而下,至海拔4000米時,還看不見樹,只有矮小叢生的灌木和枯黃的牧草。偶有一群一群的藏野驢、盤羊和青羊,站在遠遠的山峁上,警覺地向趙子允他們凝望,似乎在判斷這批人會不會破壞它們寧靜的家園和恬靜的生活。 下行到海拔2000米時,草木漸漸地豐茂,沙棘、紅柳、胡楊……種類也漸漸地增多起來,成群的烏鴉和叫不上名字的小鳥從空中飛過,留下各種各樣的叫聲,這正是趙子允希望看到的。他長年累月在野外作業,最怕的並不是豹狼野獸和危險,而是孤寂。 越往山裡行,路越難走。到處是橫生的荊叢、紅柳和露著尖牙利齒的亂石,讓人和駱駝每走一步,都心驚肉跳。何況,還有密布叢生的暗河。有時,只能聽見嘩嘩啦啦的響聲,卻看不到水。一不小心踏上去,就會「咕咚」一聲掉進水裡,全身覆沒。 進入「魔鬼谷」的第一天,才趔趔趄趄地走了七八公里,趙子允已摔了20多個跤。弄得渾身透濕,凍得發抖。待晚上宿營時,趙子允脫下衣服烘烤,才感覺身上這兒疼,那兒也疼,駝工仔細一瞧,驚叫:「趙工,你受傷了,流血了!」原來,他身上早已傷痕累累。 「這才是剛剛開頭。」趙子允笑著對劉氏父子說:「最可怕的恐怕還在後面呢!」 果然,第三天過河時,那峰身強力壯的駱駝突失前蹄,不容分說將趙子允從高高的駝峰上扔下,狠狠地摔在湍急的河流中,差點沒讓冰冷的河水給淹死!原來,駱駝被花崗岩刺破了腳踵,疼痛難忍,才不得不出此「壞招」。駝工父子驚叫著雙雙去救助,趙子允才從湍急的冰水中爬出,雖然自己驚魂未定,但一看到駱駝腳下鮮血直流,心疼得不得了。他忙著先給駱駝包紮好傷口,然後才下定決心對劉氏父子說:「你們看,河越來越深,樹木越來越多,騎駱駝還不如步行安全和快,乾脆把駱駝放在這兒,咱們徒步吧!」 可以說,駱駝是駝工賴以生存的最忠誠的朋友,劉氏父子和趙子允一樣愛駝如命,聽趙子允這么說,也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把3峰駱駝放在一片有水有草的開闊地,開始了更為艱難的徒步跋涉。 編輯本段 接二連三目睹動物間的「弱肉強食」 憑多年在西部野外考察的經驗,趙子允一直懷疑「魔鬼谷」是狗熊稱霸。果然,棄駝步行的第二天下午,趙子允突然發現地上有許許多多呈放射狀排列的碩大足跡,和一灘灘凍得硬邦邦的動物糞便。「是狗熊!」趙子允低聲警告劉氏父子,「咱們小心點,別驚動了這些傢伙。」 號稱「山大王」的狗熊,此時雖已進入冬眠,趙子允開玩笑半認真地介紹說:「熊是最蠻不講理的傢伙,見人就撲,它那一巴掌,就能拍碎一頭野豬的頭骨。這傢伙膽兒還忒大,不怕槍炮聲,不怕火光,要不是冬眠,我說啥也不敢進來送死。我好歹也是個高級工程師,餵了這傢伙,我還真不甘心呢!」但是,此次進「魔鬼谷」的目的不只是探險,更是為了科學考察,因此,趙子允決定循跡去尋找狗熊冬眠的洞窟。 循著熊的足跡和糞便剛爬上一座黃土山崖,便有難聞的腥臭隨風刮來,「找到這傢伙的窩了!」趙子允發現在一片枯黃的蘆葦的掩映下,有個一米見方的洞口,被一塊塊褐紅色的花崗岩堵住,只留下西瓜大小的一個透氣口,透氣口四周又結滿了長長的冰棱。「這是狗熊的哈氣結成的。」趙子允給劉氏父子介紹說:「狗熊這傢伙看上去笨頭笨腦,其實挺聰明的。瞧!它知道搬石頭,擋住自己的家門,以便安穩地睡覺。就是太不講衛生了,你們聞,真是順風能臭十里地呀!」 離開狗熊冬眠的洞窟,趙子允就進入了充滿殺氣危機四伏的「動物世界」。次日清晨,趙子允一行剛吃過早飯,准備出發,突然發現附近的山坡上,有一隻渾身開滿「梅花」的雪豹,正在追逐一隻盤羊。雪豹有早晚捕食,中午休眠的習慣。只見那隻盤羊慌不擇路在前面奔跑,雪豹在後面緊追不舍。盤羊從山崖跳下,摔倒在溝底,雪豹也隨著跳下,它身輕如貓,一縱身撲上去,緊咬住盤羊的脖子死死不放,就這樣堅持了十幾分鍾,才慢慢鬆口。盤羊顯然已死,雪豹這才開始剖腹挖心,看得趙子允三人心驚肉跳,大氣都不敢出一口。因為虎豹都有護食的習慣,在它進餐時,假如聽到什麼動靜,或者有人打擾了它,它會一改平日不主動攻擊人的習慣,毫不猶豫地撲上來。 剛看罷雪豹勇擒「大頭羊」(盤羊的俗稱),趙子允又目睹了另一幕慘劇。當他們正走在一處山坳時,突然發現前面約50米處的草叢中,有動物在活動。「停!」趙子允輕輕地叫了一聲,並用手勢示意劉氏父子蹲在地上,不要出聲,他自己則拿出高倍望遠鏡仔細搜索。趙子允清晰地發現有幾只紅背雪肚的藏狐,在草莽荊叢中跳來跳去。起初,他以為那是藏狐一家在嬉戲玩耍,不料,卻聽到幾聲貓一樣的慘叫聲。再仔細一看,才發現那幾只藏狐是正在圍追一頭弱小的動物。也許是野兔吧?趙子允大步走過去,藏狐們一鬨而散,地上留下的一具屍體,竟然是「掃雪」。這就讓趙子允納悶了:「掃雪」和藏狐都屬食肉類動物,雖然比狐狸弱小,有點像黃鼠狼,因行走時用尾巴掃去身後足跡而得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狐狸一般是不會與「掃雪」打鬥的,更不會也不可能吃得了機敏勇敢的「掃雪」呀?後來,趙子允才得知,藏狐一般情況下的確吃不了「掃雪」,除非是藏狐非常飢餓,或者是這只「掃雪」病了、傷了,才遭遇不測。 編輯本段 走出動物世界又進「石頭城」 進入「魔鬼谷」後的第八天,趙子允一行頂寒風,踏荊棘,攀危崖,疲憊不堪地走著,突然他們被一座百米高的大瀑布擋住了去路。大瀑布聲響如雷,水花四濺,景象頗為壯觀!看來,攀登懸崖是無望了,於是,他們順一條黃羊踩成的小道往上攀援。這一路攀高爬低,幸虧趙子允帶著一條50米長的攀登繩做幫手。「如果沒有這條繩子,我們也許早死過幾回了!」趙子允得意地說:「這可是今年中亞四國登山隊攀登慕士塔格峰成功後,俄羅斯隊長特意贈我的紀念品呢!」當趙子允三人終於爬上山頂時,只見一座孤零零的石頭城赫然呈現在眼前。 石城四周圍牆均用大石砌起,雖已殘破不堪,但可以想像當時的壯觀景象。趙子允經過丈量,測得城長300米,殘存的圍牆高3米,厚2米,有一座城門。城裡有磚石修築的房屋(洞窟),地上散落著成堆的石片、陶片(紅、黑色加砂陶),還有冶煉鐵、銅殘存的爐渣。 「這是一座軍營。」趙子允肯定地說。 站在這座海拔2000米的石頭城上,極目望去,只見若羌縣城盡收眼底,而四周除那條黃羊小道,皆是百丈深淵,「這才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趙子允不由打心裡對古代軍事設施的建築贊嘆不已。 回到烏魯木齊後,經過查閱資料和請教相關專家,他們才得知這座石頭城有史料記載,是一千多年前西域36國的「石城鎮」。 趙子允終於走出了「魔鬼谷」。這次探險考察,趙子允用雙腳走了17天,初步揭開了人一旦進了「魔鬼谷」就出不來的謎底:這是一個猛獸毒蛇肆虐的世界,也是狗熊的天下,不容許有人去無端地騷擾它們,那些失蹤於「魔鬼谷」的人,其實是被狗熊或毒蛇奪去了性命。 趙子允還有一個最大的發現,那就是「魔鬼谷」里寶藏豐富,不但有滿山遍野的紅色花崗岩,更有寶石、玉石、雲母、銅、鋅和鉛等礦藏。 從「魔鬼谷」回來,趙子允剛喘了一口氣,又忙著預備下一次出行的行囊:再赴羅布泊!
㈤ 德國有什麼標志性建築
新天鵝堡:(英語: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u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5)德國愛之谷在哪裡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㈥ 全球最優質的四大奶源基地分別是哪裡
全球最優質的四大奶源基地分別是:
1、北歐的丹麥、瑞士;
2、西歐的英國、荷蘭;
3、美洲阿根廷;
4、澳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
判斷奶源好不好,除了看地域環境,還要看原料奶驗收的質量控制,包括控制牛體及牛場衛生、清洗消毒擠奶設施、規范擠奶程序、冷卻原料乳等等。
(6)德國愛之谷在哪裡擴展閱讀:
幾乎地球上的所有陸地都有牧場,都畜養著奶牛/羊,因為乳製品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乳製品與紅酒、咖啡、茶葉一樣,產地是決定其品質最重要的一環。
正如最好的紅酒在歐洲、最好的咖啡在南美、最好的茶葉在中國一樣,世界上最好的牧場都集中於南北緯的大約40-50°區間的溫帶草原,四季的溫濕度、土壤成份的構成、水源與降雨條件……這些因素決定了牧草和奶牛/羊的生產環境,也成為了鮮奶品質的決定性因素(蛋白質含量、乳脂肪含量、乳干物質或乳總固形物、潔凈度等等指標)。
這些全球最好的牧場與最好的乳製品,都出產與南、北半球的這兩個緯度區間,因而,人們稱之為南北半球的兩大「黃金奶源帶」。
「黃金奶源帶」指:在南北緯大約40°~50°之間的溫帶草原。這一區域內的草原常年被溫帶氣候所環繞,濕潤多霧的空氣雖然不利於穀物的生長,但卻為多汁牧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國際公認的優質奶牛飼養帶。在這個區域內奶牛生長舒適健康,從而可為消費者帶來高產量高品質的奶源。
因素
這里位置偏北,氣候濕冷,適合牧草生長。而且這里是美國的製造業帶,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因此畜牧業發達。
關系
緯度是氣候條件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自赤道向南北級,不同地區的全年日照時間逐步遞減,降水條件也隨之產生變化,地球由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的過渡就取決於緯度。
而氣候條件,決定了當地環境是否適合牧草的生長,如黑麥草、白三葉草等優質牧草,特別適應溫帶草原的生長環境。同時,氣候也決定了奶牛/羊是否能在當地舒適居住、健康繁殖。
通俗的說,奶牛/羊的食宿問題,是奶品品質的決定性因素,鮮奶的營養成分構成、奶牛的產奶量,都與牧草的優劣、奶牛的機體健康息息相關。
生態環境是衡量黃金奶源帶的另一個重要條件。近代以來,整個地球環境不斷在惡化,工業污染、土地沙漠化問題日益嚴重。而只有那些牧場豐美、無污染的牧場,才能出產純凈無污染的奶製品。
同時,環境往往也是奶牛/羊疫病問題的起因,這也直接關繫到了乳品的健康與安全。最後,各國家/地區的牧場生產管理技術,也是評判黃金奶源帶的重要因素,奶牛/羊的選種與培育、牧草的管理、牧場的畜養密度,也都影響到奶品最後的出品品質。
㈦ denmark是哪個國家
丹麥(Kongeriget Danmark),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 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並與之合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1]約公元985年形成統一王國,8~11世紀進入維京時代的北歐海盜全盛時期。14世紀成為歐洲強國之一,1397年6月在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主導下與瑞典、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 並成為聯盟的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1]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北約創始國和歐盟成員國之一。擁有極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高度發達,貧富差距極小,國民享受極高的生活品質。
公元前1萬年左右,日德蘭半島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狩獵為生。
公元前4200年~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這一地區的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墾土地,耕耘農作。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
海盜時期
丹麥人擅長航海,常南下羅馬帝國以琥珀、燧石等換取穀物和其他用具。他們往往亦商亦盜,在夏季糾眾出海進行搶劫。
公元793年丹麥海盜襲擊了英格蘭的林第斯法恩島。自此以後,丹麥海盜對英格蘭的侵擾規模越來越大。871年丹麥海盜佔領倫敦。878年英格蘭國王阿爾弗烈德大帝和丹麥海盜媾和,雙方平分英格蘭,丹麥移民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攻佔英格蘭全境,並建立了版圖包括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這個帝國在1042年瓦解。
12世紀中期以後,瓦爾德馬一世(1157年~1182年在位)開創了強盛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通過侵略戰爭佔有愛沙尼亞、易北河以北地區和果特蘭島。
1397年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1353年~1412年)主持下召開卡爾馬會議,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聯盟,丹麥處於統治地位。卡爾馬聯盟前後共維持了126年。原挪威屬地格陵蘭、法羅群島轉歸丹麥管轄。在此期間,丹麥為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經濟支配權繼續對外擴張,經過長期戰爭並吞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長期戰爭耗費了丹麥大量財力,導致賦稅加重。富豪貴族兼並土地引起農民暴動。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又奪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為平息不滿和動亂,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1448年~1481年在位)於1468年召集了四級會議尋求支持。但是暴動連綿不斷,尤其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年~1523年在位)於1520年親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獨立派佔領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屠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觸發了達拉納起義,1523年丹麥軍隊戰敗,瑞典宣布獨立。此後,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和周圍地區同瑞典反復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戰爭、1611年~1613年的卡爾馬戰爭等,但歷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致使疆土日益縮減。
三十年戰爭期間,丹麥情況更為不利,1657年全境為瑞典所佔領。其後,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亞戰爭、1709年~1720年北方戰爭中也敗於瑞典。由於國力削弱,丹麥避免捲入當時歐洲大陸的混亂紛爭。在七年戰爭、英法戰爭(1766年~1783年)以及法國大革命初期丹麥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擁有殖民地。1767年丹麥宣布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見彩圖)。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
資本主義的發展
連年戰亂使丹麥經濟受到很大破壞,農業尤烈。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限制地主貴族的特權。丹麥本土在1799年、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在1804年先後將農民的義務勞役制改變為佃賦制,從而結束了中世紀以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為了緩解財政困難,丹麥將西印度和幾內亞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紀中葉,財政狀況才有所好轉。
由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影響和普魯士的直接干涉,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局勢動盪不安,1848年爆發起義,要求脫離丹麥並入德意志聯邦。丹麥與這兩個公國進行了近 3年的戰爭,最後在普魯士停止向石勒蘇益格進軍情況下勉強取得勝利,保住了這兩個公國。1864年丹麥宣布將石勒蘇益格並入丹麥並使它和荷爾斯泰因分離,普魯士便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丹麥失敗後簽署了《維也納和約》,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割讓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848年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的影響下,丹麥立憲會議頒布了憲法,廢除君主專制政體,改行君主立憲制,並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制。1870年代表富農階級利益的左翼黨成立。1871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工會組織。19世紀末葉,丹麥工業化迅速發展,造船、電信和製造工業開始具有一定規模。農村村社制為合作社制所取代,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主要農業國之一。
世界大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的要求布雷封鎖了松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石勒蘇益格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石勒蘇益格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組成政府。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執政兩年後被迫辭職。1929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在經濟方面,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亦波及丹麥,1933年失業率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度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議,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佔領,與丹麥失去聯系。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斗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斗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佔領軍投降。
1947年丹麥接受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
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制。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丹麥女王為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登基)。1982年P.H.施呂道任首相。[4]
2015年3月28日,丹麥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丹麥王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端,日德蘭半島上。東靠波羅的海與俄羅斯隔海相望,西瀕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和厄勒海峽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南部毗連德國。
本土由日德蘭半島和菲英島、西蘭島、博恩霍爾姆島等406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為4309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為其領土的格陵蘭島(面積217.5萬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權的法羅群島(面積為1399平方公里,由21個島嶼組成)。海岸線長7314公里。
地形地貌
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約30米。日德蘭半島西部是起伏低緩的冰水沉積平原,北海沿岸有著寬闊的沙灘,沙丘上長著叢叢灌木。這裏海風習習,景色迷人,是旅遊度假區。日德蘭半島東部和中部是歐洲研究冰河期沉積地形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廣闊的丘陵幾乎縱貫整個半島,東部沿岸夾灣和溝谷橫切其中,有些溝谷又寬又長,兩壁十分險竣,谷底流淌著彎彎曲曲的河水。東海岸沒有直接受到強風浪的沖擊,保護得很好,所以形成許多深灣和優良港口,如奧爾堡港、腓物烈港、奧胡斯港等。半島中部到處是沼澤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㈧ 你心中最宜居的城市是哪裡
肯定是珠海啦,真的是太適合宜居了!
有些城市,它的一舉一動也許並不是那麼的吸引你,但它每天的一點一滴對你無微不至的照顧,也許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你會非常捨不得它,會依戀,會留戀這個地方。珠海正是這樣的!
環境方面
珠海的空氣質量非常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多天都是優良的,這樣的空氣質量就非常適合人們的居住,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人群。
並且它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和綠水青山,整個人的心情都會舒適快樂起來,這是在很多城市裡體會不到的。
整體看下來,珠海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比較完善,經濟條件好,環境宜人,的確是一個十分宜居的城市。
珠海這座城市給你帶來的悠閑感覺,關鍵是你可不可以慢慢的在這座城市待下來,用心去體會,不要著急,去靜靜的感受這里的悠閑就好了。
㈨ 世界最著名葡萄酒之都都有哪裡
法國的波爾多、勃艮第,義大利的托斯卡納、皮埃蒙特,西班牙的里奧哈,美國的納帕,澳大利亞的巴羅薩,葡萄牙的多羅,德國的法爾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