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拜恩到奧地利維也納多少公里

德國拜恩到奧地利維也納多少公里

發布時間:2022-05-11 01:32:29

Ⅰ 1歐洲中世紀的帝國

中世紀歐洲的大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962年,奧托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巴本堡家族統治(976-1246)

976年,奧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維也納森林之間建立東方馬克(marchia
orientalis),將其封與巴本堡的利奧波德一世,附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另在原卡蘭塔尼亞地區成立大卡林西亞公國,後該國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國。

1043年,阿達爾貝特擊敗匈牙利軍隊,將領地向東擴張到萊塔河,該河遂成為後世奧、匈兩地分界線。此後,德國人大量遷入,使得當地最終德語化。而東方馬
克之名也為古高地德語譯名Ostarr?chi逐漸取代(該詞首先出現於皇帝奧托三世簽發於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後,又逐漸音轉為今日奧地利之名

1156年,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馬克升格為奧地利公國,脫離巴伐利亞管制,授予其小特權,並將東方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賜予奧地利。奧地利公國遷都於羅馬人創建的文多波納城,將其改名為維也納。1192年,根據喬治堡和約(Georgenberg
Pact),奧地利吞並施蒂里亞。1229年,利奧波德六世又獲得卡爾尼奧拉的大部分領地,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強大諸侯國。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戰時陣亡,未留兒子,其女婿巴登的赫爾曼六世也未能穩固自身的統治。

捷克統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亞國王鄂圖卡二世奪取了奧地利,領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亞得里亞海,一躍成為中歐強權之一。
1274年,鄂圖卡二世在爭奪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斗爭中失敗,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在選舉中獲勝。鄂圖卡拒絕做效忠宣誓,遭到魯道夫聯合德意志諸侯對
其討伐。1276年,鄂圖卡被迫放棄奧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圖卡在杜恩克魯特戰役中與魯道夫展開決戰,兵敗身死。自此,奧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
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278-1806)

衰落與分裂(1282-1438)

1282年,魯道夫將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封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將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
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奧地利領地交與其子魯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約翰刺殺,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
利亞的路易四世擊敗,丟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除奧地利之外的所有領地,成為普通諸侯。
1335年,奧地利公爵再次獲得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1363年,提羅爾並入奧地利,今日奧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奧地利獲得的里雅斯特,取得
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繼承者多次簽訂條約瓜分領地,將領地最終一分為三:下奧地利、內奧地利和上奧
地利。

再次崛起與統一(1438-1519)

1438年,下奧地利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處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稱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間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猝逝於軍中,內奧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繼承其皇位,並成為其遺腹子拉迪斯勞斯的監護人,成功地使這個孩子繼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
位。1457年,拉迪斯勞斯早逝。經過激烈的爭奪,匈牙利貴族馬提亞·科爾溫於1463年奪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並且於1485年擊滅下奧地利,遷都維也
納。

1477年,腓特烈三世設法安排其子馬克西米連與勃艮第公國的孤女繼承人瑪麗聯姻,獲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領地。1490年,匈牙利國王馬提亞逝世,馬克西米
連收復下奧地利和維也納,統一哈布斯堡家族領地。1491年,他與捷克兼匈牙利國王亞蓋隆王朝的拉迪斯勞斯二世達成協議,如果他沒有直系男性後代,則由哈
布斯堡家族成員繼承其領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馬克西米連繼位成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蘭女繼承人為妻,將勢力滲入義大利。這招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率軍入侵義大利。
馬克西米連遂與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蘭結成神聖同盟,對抗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繼承人瘋女胡安娜與馬克西米連之子菲利浦聯
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國王路易之妹,確立了兩國王位繼承人的身份。

鼎盛時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
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他無愧為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封建領主。1522年,查理將奧地利諸邦以及家族在北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
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錢倉尼德蘭,還有西印度群島,及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分給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拉約什二世陣亡。斐迪南立刻根據先前的協定繼承了捷克王位,並與奧斯曼帝國支持的約翰·扎波利亞展開匈牙利王位爭奪
戰。1529年和1532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一世兩次圍攻維也納。1544年,奧土達成協議,匈牙利分為三部分,西部由奧地利統治,中部由土耳其統
治,扎波利亞之子日格蒙德則成為土耳其庇護下自治的特蘭西瓦尼亞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將奧地利領地一分為三:奧地利、提羅爾和施蒂里亞,交給三個兒子。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共和
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
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
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
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
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
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
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
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
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
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
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
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
馬帝國正式滅亡。

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
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卡林提亞,士瓦本,法蘭,東法蘭西)以及薩克森.
為了抵禦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
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歷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製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製不同的「選帝」制度.

一、 法蘭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二 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邦已經統一成為一個王國,因
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
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
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
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
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
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
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
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
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三,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
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
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
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
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蘇普林堡王朝
1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
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
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
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五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
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
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
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
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胡
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
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
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離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
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
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
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
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
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
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
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
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
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六、 韋爾夫王朝
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
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
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
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
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
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七、霍亨斯陶芬王朝(續)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
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
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
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
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
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
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
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
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6.康拉德二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
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
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
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
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
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
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九、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 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
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爾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
一世為德意志國王,目的顯然是為了剝奪德意志王國的中央權力。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
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
魯道夫通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裡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格拉茨),卡尼奧拉(在今天的斯洛文尼
亞),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
久。

2。拿騷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國王,拿騷伯爵。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騷伯爵為德
意志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
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殺死。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Ⅱ 匈牙利 奧地利,巴伐利亞什麼關系結合茜茜公主這部電影

簡單地說,巴伐利亞是德意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歷史上奧地利曾經是巴伐利亞的宗主國。電影中的歷史時期,兩國雖然沒有隸屬關系,但因為同屬一個民族,仍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匈牙利傳統上是奧地利的勢力范圍,雖然在1848年曾經發生起義(安德拉西伯爵就是起義領導者之一),但最終被鎮壓,後來與奧地利合並,稱為奧匈帝國,因此弗蘭茨約瑟夫是帝國皇帝兼匈牙利國王。

Ⅲ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巴伐利亞國王

巴伐利亞的新王成了萊茵聯邦最重要的君主,在萊比錫戰役之前,他仍是拿破崙的盟友。直到1813年10月8日巴奧里德條約的簽定,巴伐利亞在保持完整獨立的前提下退出萊茵同盟,加入以奧地利、英國、俄國、普魯士等為首的第六次反法同盟,並於10月14日向法國宣戰。在1814年6月3日的第一次巴黎條約中,巴伐利亞將蒂羅爾讓給奧地利交換來維爾茨堡。在維也納和會上,巴伐利亞對奧地利做出了更大的讓步。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維也納會議上堅決反對德意志的重建,因為這將危及到巴伐利亞的獨立地位。他堅持認為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應是一個建立在各邦國充分享有主權的前提下的寬松的組織,這一點他實現了。1818年5月26日,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帶給國民們一部自由主義的憲法。
1825年10月23日,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寧芬堡城堡(Schloß Nymphenburg)去世,終年69歲,葬於慕尼黑附近的Theatinerkirche。長子路德維希一世繼承了他的王位。

Ⅳ 有誰來向我介紹一下德國 O(∩_∩)O謝謝

德國風光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德國是世界的第四大經濟體。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1990年10月3日,冷戰以來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因此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中文名稱: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英文名稱: Germany
簡稱: 德國
所屬洲: 歐洲
首都: 柏林
主要城市: 柏林、波恩
國慶日: 1990年10月3日
國歌: 《德意志之歌》
官方語言: 德語
貨幣: 歐元
時區: +1時區
政治體制: 聯邦制
國家領袖: 克里斯蒂安·武爾夫
人口數量: 8211萬(2008年)
人口密度: 231人/ 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 357022平方公里
GDP總計: 28970億美元(2006年)
人均GDP: 39710美元
國際域名縮寫: .de
道路通行: 靠右行駛

目錄[隱藏]

基本資料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
德國地圖
歷史沿革古代歷史
近代歷史
現代歷史
東西柏林問題
政治體制
行政區劃
經濟概況
軍事要覽
文化教育
名勝旅遊
歷史名人德國十大知名人物
其他著名人物
外交政策
體育事業
飲食文化
啤酒節日德國的酸菜白肉
德國饅頭
醇香解飽白啤酒
秘制酸黃瓜
豪爽蘋果派
慕尼黑啤酒節的傳統服裝
禮儀習俗守紀律 講整潔
守時間 喜清靜
基本資料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國地圖
歷史沿革 古代歷史
近代歷史
現代歷史
東西柏林問題
政治體制
行政區劃
經濟概況
軍事要覽
文化教育
名勝旅遊歷史名人
德國十大知名人物 其他著名人物外交政策體育事業飲食文化啤酒節日
德國的酸菜白肉 德國饅頭 醇香解飽白啤酒 秘制酸黃瓜 豪爽蘋果派 慕尼黑啤酒節的傳統服裝禮儀習俗
守紀律 講整潔 守時間 喜清靜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德]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法] Allemagne 釋義:「人民的國家」 漢語中的日耳曼、條頓,來源於英語里Germany和Teuton,這個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指稱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歐的民族。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對德意志民族居住地的稱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 德意志一詞是漢語音譯,德語原文是Deutschland,在古高德語中是「人民的國家」、「人民的土地」之意。 主要節日 國慶日:10月3日(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民主日 :5月7日 其他重要節日:新年:1月1日;1月27日;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間);五一勞動節:5月1日;聖誕節:12月25日。 中央銀行: 德意志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 德國統一的象徵:1871年: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國家政要:聯邦總統為克里斯蒂安·武爾夫,2010年6月30日當選;聯邦議院議長諾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2005年10月18日當選;聯邦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職, 2009年9月27日,連任就職;聯邦副總理兼外長吉多·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 ,2009年10月28日任職。 注意:在德國使用納粹標志的,最高可判有期徒刑3年。 使用貨幣:馬克 歐元 國旗 德國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金(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拿破崙後,一位詩人見到一個穿黑披風佩掛紅色肩章及金色紐扣的學生義勇軍時,唱著「黑色象徵悲憫被壓迫的人們,紅色是爭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輝的表徵」,於是以黑、紅、黃三色旗作為統一的德國的國旗。後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仍以三色旗為國旗。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黃三色旗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國徽 德國國徽 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 1950年制定的德國國徽也是歷史的產物。其圖案為一枚土黃色盾徽上繪一隻風格獨特的黑色雄鷹,鷹的喙、爪均為紅色。這一圖案最早出自於十二世紀的霍亨京倫家族,該家族曾統治普魯士,後來成為德國皇室。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人德國的。 國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採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所創作的歌曲《上帝拯救弗朗是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統一、法權與自由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為德意志祖國!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讓我們為此目標奮斗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兄弟般地以心靈和雙手!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是幸福的保證!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榮、興旺、昌盛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德意志祖國!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國花: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彷彿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朴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矢車菊白鸛國鳥:白鸛,一種著名的觀賞珍禽。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台,供它們造巢用。 國石:琥珀 ,琥珀的英文名稱為Amber,來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說法認為是來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膠」,因為西班牙人將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膠和琥珀稱為amber。中國古代認為琥珀為「虎魄」。 國球:手球 人口: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德國人口數為8190萬,是歐盟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德意志人,其中大約有4200萬為女性。有少數丹麥人,索布族人,弗里斯蘭人和吉普賽人。有725.6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8%,其中170萬是土耳其人。德語為通用語言。德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為14%的人小於15歲,20%超過65歲。在德國,男性平均期望壽命為77歲,女性為82歲。平均每位德國婦女生育1.3個子女。 宗教信仰:近5300萬人信奉基督教(2600萬人信奉天主教,2600萬人信奉新教,90萬人是東正教徒)。此外還有330萬穆斯林,23萬名佛教徒,10萬名猶太教徒,9萬名印度教教徒。[1]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家。萊茵河畔邊境線全長3758公里,從最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奧伯斯特道夫到最北邊濟特島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從東端的薩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塞爾康特距離640公里。全國總面積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國地圖
首都柏林市政大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圖: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
古代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志是第一個戰勝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德國)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阿道夫·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襲擊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9000多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現代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且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來治理德國事務。但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國、英國、法國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並,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並進而宣布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劃。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的動作,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所謂的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 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NATO),東德則是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織--華約組織。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間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RD)為存續單位,東德遂成為一個不再存在的國家。 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里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記者寫道:「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下了。」 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二戰後,聯邦德國開始陸續向遭受德國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遺屬支付巨額賠款,教育部門則將法西斯暴行列為歷史教科書的中心內容,強調「關鍵的任務是教育下一代」,要「將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職責視為己任」。 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東西柏林問題
曾經的柏林牆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根據二戰時同盟國的有關協定,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東柏林為蘇聯佔領,西柏林為美英法共同佔領。1948年,東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蘇聯從水陸兩路封鎖西柏林,後解除封鎖。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並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Ⅳ 求神聖羅馬帝國最全邦國列表

神聖羅馬帝國邦國列表:

勃蘭登堡選帝侯國、奧地利王國、普魯士王國、波西米亞王國、漢諾威選帝侯國、薩克森選帝侯國、拜恩選帝侯國、普法爾茨公國、勞恩堡公國、符騰堡王國大公國、巴登大公國、黑森-達姆施塔特公國、黑森-卡塞爾公國、

奧爾登堡大公國、比爾肯費爾德侯國、呂貝克侯國、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魏瑪公國、明斯特公國、安哈爾特公國、不倫瑞克公國、薩克森-阿爾滕堡公國、科堡侯國、哥達公國、薩克森-邁寧根公國、利珀侯國、

羅伊斯侯國、紹姆堡-利珀侯國、施瓦爾茨堡-魯多爾施塔特侯國、施瓦爾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國、瓦爾代克侯國、安斯巴赫伯國、拜羅伊特伯國、明登伯國、霍亨索倫伯國、東弗里斯蘭伯國、拿騷伯國、茨韋布呂肯伯國、拿騷-薩爾布呂肯伯國、

餘力希伯國、維斯特法利亞公國、美因茨主教領地、特里爾主教領地、巴塞爾主教領地、薩爾茨堡主教領地、以下都是帝國自由市:、不萊梅、漢堡、呂貝克、庫克斯港、多特蒙德、紐倫堡、法蘭克福、亞琛、科隆、施派爾、沃爾姆斯、奧芬堡、

烏爾姆、雷根斯堡、奧格斯堡、羅騰堡、林道、諾德豪森、海爾布龍、羅滕威爾、肯普滕、梅明根、施韋因富特、羅特韋爾、韋茨拉爾。

(5)德國拜恩到奧地利維也納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一、帝國版圖:

神聖羅馬帝國版圖以德意志地區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日的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和列支敦斯登全境,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國東部、波蘭西部和義大利北部。

橫跨阿爾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紀歐洲唯一擁有帝號的大國。帝國疆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1191~1197)在位時達到最廣,超過百萬平方公里。

大空位時代帝國疆域日益縮小,直至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1452~1493)時改國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表明帝國疆域僅限於德意志一隅。查理五世(1519~1556)時代帝國版圖再度擴張,但已無力挽回帝國衰敗的頹勢。

1806年,拿破崙大軍推翻帝國。此時帝國疆域大致只包括以奧地利為中心的60萬平方公里哈布斯堡王朝領地。

二、帝國首都:

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明定的首都,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先後由德意志國王、盧森堡伯爵、奧地利大公兼任,只有國王(伯爵、大公)與皇帝的居住地。

例如:馬格德堡(奧托王朝)、施派爾(薩利安王朝)、布拉格(盧森堡王朝)與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亞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國議會所在地)與紐倫堡(皇室寶物保管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聖羅馬帝國

Ⅵ 什麼是華爾茲

華爾茲是一種3拍子的舞蹈。它原是歐洲的一種土風舞,其中一部分傳到英國,經整理規范成了英國華爾茲,即華爾茲,也就是我們慣稱的慢三;另一部分傳到歐洲中部,仍然保持土風舞熱烈、純朴的風格,經整理規范了維也納華爾茲,即我們常說的維也納華爾茲。

節拍:3/4

節奏:每小節有1、2、3拍。第一拍為重音。第二、三拍為弱音。

速度:每分鍾28-30小節。

風格:動作如流水般順暢、象雲霞般光輝。瀟灑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連不斷的瀟灑旋轉。享有"舞中皇後"的美稱。

Ⅶ 匈牙利 奧地利,巴伐利亞什麼關系

匈牙利:
公元1000年,聖·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國家。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1867年奧匈協定宣布成立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同年8月被帝國主義干涉者聯合武裝進攻所顛覆,恢復了君主立憲政體,開始了霍爾蒂的法西斯統治。1945年4月蘇聯紅軍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廢除帝製成立匈牙利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並頒布憲法。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
奧地利:
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巴伐利亞:
巴伐利亞州位於德國東南部,是德國面積最大的聯邦州,州府位於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的西北部與巴登-符騰堡、圖林根、薩克森、黑森州接壤,東部與捷克,南部與奧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蘭肯行政專區首府紐倫堡為州第二大城市,北拜恩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奧格斯堡,一座古羅馬時代就已存在的當時的古羅馬國家的邊境城市。
編輯本段獨立
到1871年,巴伐利亞仍然沒有歸入德國,之後通過戰爭手段,巴伐利亞被強行歸入德國。現在巴伐利亞仍然有著自己的文化獨特性,許多當地的居民都強調自己和德國人的區別,並且出於優越心理,希望能夠獨立。並且強調自己的方言。

Ⅷ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管理體制,詳細

德意志第三帝國即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是指於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有兩個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Reich)和1943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ßdeutsches Reich),在1933年至1939年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使用第三帝國(德語:Drittes Reich)作為納粹德國非正式名稱。
納粹德國全盛時候包括北歐、西歐大部分、南歐、北非和蘇聯西部大部分地區。後來因為納粹德國展開了兩條戰線,導致國力無法支撐,再加上盟軍登陸諾曼底,最終使得德軍潰敗,到1945年5月納粹德國滅亡
政權特點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政治上控制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北歐白種人)、社會和文化的純凈。納粹黨通過迫害被認為是不純的事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特別針對少數人群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參見德國抵抗運動)。

鐵十字勛章-1939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各種各樣的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滅絕種族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納粹委婉的在德語中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將猶太人殺死就叫「最終解決」)。
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志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准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的人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爭後期常常充當戰場消防員的角色。
二戰末期,根據希特勒遺囑,由宣傳部長戈培爾任國家元首兼總理,但戈培爾於七日後自殺所以海軍元帥鄧尼茨接替了希特勒的職務。1945年5月9日鄧尼茨被盟軍逮捕第三帝國時代宣告結束。
納粹德國把被佔領國家和地區劃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最終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佔領區完全轉變為德國領土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1)合並區。
被納粹佔領的國家,同德國在政治上和組織上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所謂的「合並區」。合並區或者以德國新增的行政區形式出現,或是以德國原來已存在的州、行政區或省的增添部分的形式出現,由第三帝國直接統治。在東方,這類合並區包括:
1.原屬波蘭的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包括但澤、馬林威德爾和布羅姆堡專區)和瓦爾特蘭行政區(包括伊諾、弗羅茨瓦夫、波森和卡利什專區);
2.並入西里西亞省的波蘭卡托維茲專區;
3.並入東普魯士省的波蘭澤希瑙專區;
4.並入東普魯士省貢賓南專區的波蘭蘇道恩專區;
5.並入東普魯士省阿倫施泰因專區的波蘭佐爾道地區;
6.原奧地利共和國;
7.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
8.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區。
在西方,這類合並區有1939年以前比利時所屬的聖維特市。歐本市和馬爾梅迪市,它們被並入萊因省的亞琛專區。

(2)民政長官管轄區。
在東南歐,這類地區有過去屬於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北部的下斯蒂里亞地區和上卡爾尼奧拉、米埃斯塔爾和西蘭香地區。根據希特勒1941年4 月12日頒發的:「分裂南斯拉夫的緊急指示」,納粹德國決定將上述地區分別劃歸第三帝國的施蒂里亞馬爾克行政區和克恩膝行政區。
在西方,這類地區有:
1. 法國的摩澤爾省(即洛林)和上、下萊因省(即阿爾薩斯),前者並入薩爾—法爾茨行政區,成為新的威斯特馬爾克行政區;後二者並入巴登行政區,成為新的巴登一阿爾薩斯行政區。
2 .盧森堡。整個國家於1941年2月劃歸科布倫次—特里爾行政區,成為新的摩澤爾行政區。
雖然納粹分子始終沒有公開通過法律宣布將上述地區最終並人德國,但事實清楚地表明,他們完全有意把這些地區最終吞並。例如,阿爾薩斯的行政長官瓦格納公開宣稱,他的任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是一項將阿爾薩斯收回大德意志帝國的任務。」希特勒本人曾要求瓦格納在10年內使洛林和阿爾薩斯完全德意志化。為了使洛林、阿爾薩斯和盧森堡的行政管理制度同第三帝國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全一致,這三個地區的立法須由各地的行政長官與德國的有關政府部門共同提出。在此三個地區,義務兵役制於 1942 年 8月開始實行;接著第三帝國的內政部長頒布法令,把德國公民的身份授予參加德國武裝部隊或武裝黨衛軍的當地居民,或是在其他方面表明自己不愧為德國人的當地居民。在這三個地方,納粹德國還採取了各種步驟使當地的地名以至姓氏德意志化;同時還強迫當地居民講德語以代替本民族語言或是法語。在這些地方的海關、郵電及鐵道部門,則完全成為第三帝國各個部門的有機組成部分。
1941年8 月,前波蘭公國——比亞威斯托克省,也被納粹當局劃人民政長官管轄區的系列。東普魯士行政長官科赫奉命出任該地區的行政長官,而該地區改隸屬於東普魯士行政區。納粹官方堅持,比亞威斯托克也屬於最後應並入第三帝國的地區之一。

(3)附屬區。
這一類地區的行政機構也幾乎完全是德國類型。這類地區包括波蘭的殘餘地區組成的總督轄區、德國專員管轄的烏克蘭與奧斯特蘭的白俄羅斯地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雖然在法律上還有本國的「自治」政府,上面卻還有一個德國監護機構,故可以被認為也屬於這一類,特別是因為它們已被納粹當局視為大德意志帝國的組成部分。
為了掠奪和統治被佔領區,納粹黨首先於1934年在自己的中央機構中設立了殖民政治管理局,1940年升格為殖民事務部。戰爭爆發後,又在內閣中設立了東方領土事務部。

第三帝國政區(1944年):
行政區名 行政中心 備注
1.柏林 同
2.漢堡 同
3.石勒蘇益格-荷爾斯 基爾
斯泰因
4.奧斯特-漢諾威 呂訥堡
5.南漢諾威-不倫瑞克 漢諾威
6.馬格德堡-安哈爾特 德紹
7.哈雷-梅澤堡 哈雷
8.梅克倫堡 什未林
9.薩克森 德累斯頓
10.馬爾克勃蘭登堡 柏林
11.波美拉尼亞 斯德丁(什切青)
12.下西里西亞 布勒斯勞(弗羅茨瓦夫)
13.上西里西亞 卡托維茲 1939年劃入原波蘭
卡托維茲專區
14.東普魯士 柯尼斯堡(加里寧格勒) 1939年劃入原波蘭
澤希瑙,蘇道恩專區
及佐爾道地區
15.圖林根 魏瑪
16.北威斯特法倫 明斯特
17.南威斯特法倫 波鴻
18.威悉-埃姆斯 奧爾登堡
19.庫爾-黑森 卡塞爾
20.埃森 同
21.杜塞爾多夫 同
22.科隆-亞琛 科隆 1939年劃入原比利時
聖維特,歐本,馬爾梅迪
三市
23.摩澤爾 科布倫茨 1941年2月將盧森堡劃
入原科布倫茨-特里爾區
後改立
24.黑森-拿騷 法蘭克福
25.西馬爾克 薩爾布呂肯 1940年將原法國摩澤爾
省劃入原薩爾-普法爾茨
區後改立
26.巴登-阿爾薩斯 卡爾斯魯厄 1940年將阿爾薩斯劃入原
巴登區後設立
27.符滕堡-霍亨佐倫 斯圖加特
28.弗蘭肯 紐倫堡
29.美因-弗蘭肯 維爾茨堡
30.拜羅伊特 同
31.施瓦本 奧格斯堡
32.慕尼黑-上拜恩 慕尼黑
33.維也納 維也納 1938年3月設
34.下多瑙 克雷姆斯 1938年3月以下奧地利設.
1939年劃入南摩拉維亞
35.上多瑙 林茨 1938年3月以上奧地利設.
1939年劃入南波希米亞
36.施蒂利亞馬爾克 格拉茨 1938年3月以施蒂利亞設.
1941年4月劃入下施蒂利亞
37.克恩滕 克拉根福 1938年3月以卡林西亞及
利恩茨地區設. 1941年4月
劃入上卡爾尼奧拉
38.蒂羅爾-福拉爾堡 因斯布魯克 1938年3月以蒂羅爾及福拉
爾堡設
39.薩爾茨堡 同 1938年3月以薩爾茨堡設
40.蘇台德 賴興貝格(利貝雷茨) 1938年10月設,1939年3月
劃入北波希米亞及北摩拉
維亞
41.但澤-西普魯士 但澤(格但斯克) 1939年設
42.瓦爾特蘭 波森(波茲南) 1939年設

[注]馬爾克(MARK)在德語中是"邊疆"之意.

Ⅸ 多瑙河郵輪最美的一段是從哪裡到哪裡

個人覺得瓦豪河谷是多瑙河最漂亮的一段風景帶:

瓦豪河谷具體是指梅爾克至克雷姆斯之間,長達30多公里的多瑙河谷。瓦豪河谷也是奧地利著名的葡萄酒產區,以白葡萄酒著稱。由於這里的天氣受到來自西部大西洋和東部潘諾尼亞的兩大氣候相互交錯。因此,瓦豪河谷的每個葡萄園都有自己的小氣候,而這種微妙的差距,導致無論是較為涼爽的斯皮茨葡萄園還是較溫暖的萊本堡葡萄園,產出的葡萄酒都具有細膩的芳香。在2011年,瓦豪河谷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人文,被載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行程:

歐洲新奢游:維京游輪捷克、奧地利、德國、斯洛伐克、匈牙利 多瑙河人文東歐景觀5國12天河輪旅遊 2017年9月24日北京出發 維也納登船

第八天 10.1(星期一) 瓦豪河谷

瓦豪河谷具體是指梅爾克至克雷姆斯之間,長達30多公里的多瑙河谷。瓦豪河谷也是奧地利著名的葡萄酒產區,以白葡萄酒著稱。由於這里的天氣受到來自西部大西洋和東部潘諾尼亞的兩大氣候相互交錯。因此,瓦豪河谷的每個葡萄園都有自己的小氣候,而這種微妙的差距,導致無論是較為涼爽的斯皮茨葡萄園還是較溫暖的萊本堡葡萄園,產出的葡萄酒都具有細膩的芳香。在2011年,瓦豪河谷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人文,被載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晨,請先在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早餐。之後,我們的旅遊禮賓將帶您參觀梅爾克修道院,壯麗而威嚴的梅爾克修道院矗立於山岩上,俯視著這片寧靜祥和,相信您也會感受到這里的肅穆與寧靜。

隨後,我們將返回船上,稍作小憩並享用午餐。之後,隨著游輪的巡航,您可選擇自己舒服的方式,盡情欣賞兩岸的美景,在悠然閑適中度過下午時光。當然,在您徜徉於湖面欣賞美景時,我們的中文導游將為您進行景點介紹和講解。

梅爾克修道院 (Stift Melk)這座攝人心魄的巴洛克建築修建於1702年到1736年,有精美的壁畫,圖書館藏有無數的中世紀手稿。由於其名望和學術價值,在1780年到1790年約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奧地利的修道院時,梅爾克修道院得以倖免,並且逃過了拿破崙戰爭的破壞。1938年德奧合並,學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納粹收歸國有。

瓦豪是奧地利極為令人興奮和引人入勝的葡萄酒產區之一。

經過數百萬年的過程,多瑙河蜿蜒的水道穿過了由混合花崗岩、石英,長石和雲母組成的礦物質豐富的片麻岩。在陡峭梯田上的原生風化花崗岩土壤種植出出色的雷司令。隨著冰河時期的結束,強風帶來的風沙在山坡的東面沉澱形成黃土層。這些完全不同的地質地形,再加上梯田建設以及在中世紀由巴伐利亞修道院在這些陡坡種植的葡萄樹共同塑造了瓦豪壯觀和獨特的景觀。

餐食:早餐(√)中餐(√)晚餐(√) 住宿:維京游輪(來源:七海郵輪 更多資料可以查閱 http://www.7sea.com.cn/html/lines/04/66245.html)

閱讀全文

與德國拜恩到奧地利維也納多少公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3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2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9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3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5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9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4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4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1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4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46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0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5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7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1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38